51范文网

最新五年级美术山水画教案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模板9篇)

时间:2023-10-04 00:55:37 作者:念青松 最新五年级美术山水画教案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模板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精细的描写》是小学美术第十册第三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发现静物线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用线进行精细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画的组织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

这是一节线描课,学生以往已接触过,但是因为平时运用的比较少,所以技法方面还不熟练,不知道如何用线进行精细的描写。在授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与分析,发现物象中线的美感,学习如何用线进行精细的描写。

为了使学生创作时能心中有数,我启发学生想想生活中有没有线条丰富的物品可供表现,并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教室内,使他们学会注意观察生活。

另外,我注意加强画法示范,解决学生构图不饱满,缺乏美感的问题。但是我忽略了对构图定位方法的讲解,学生安排画面时随意性仍很普遍,构图不合理的作品大量存在。

在教学中我没有将线描与素描的区别指出来,学生容易产生混淆。

用线条造型对遮挡关系的表现是学生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所以教学中必要的点拨是不可少的。初教时我给漏掉了,后经上级老师的指导,复教时,我抓住了以上几点,使教学产生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就是没有吃透教材。今后我要努力改进。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推荐自然界的颜色千变万化,五彩缤纷,这些绚烂多彩的颜色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美丽迷人。把学生融入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就会增加他们的色感,对色彩的认识就会大大提高。

是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本课集合了中外小朋友熟悉喜爱的卧室与别墅作为范画,运用暖色和冷色的的两中对比,让学生感受和谐色给人的舒适魅力。

本课是色彩基础课,课程结构内容包括:邻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颜色称为相近色,如黄、黄绿、绿或红紫、紫、蓝紫等。邻近色的配合,会使人产生舒适、和谐的美感;色彩冷暖的概念,冷暧对比是色彩对比的一种,补色对比是最鲜明和强烈的冷暖对比,在同一幅画里,必须有一个主色调,主色调对画面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课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通过学生接触和谐色,认识和谐色,,运用和谐色激发学生运用色彩的欲望,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表情、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形与色的感受,以及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和谐色与他们所学习析色彩线条的联系,更加热爱美术课。

邻近色在创作画面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幅画面的主旋律。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邻近色来组织画面,一幅色彩作品的创造就会产生一种色彩的混乱,让人感觉画面脉络不清。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或暖色调的画面里主要都运用的是邻近色的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显的舒适、和谐。学生初学使用水粉工具临摹水粉画,困难较多,老师最好先画出步骤示意图,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作画,提醒学生用水要适当,不要太多。辅导时及时纠正学生用水多与少的失误。

因为,学生是初次尝试用水粉颜料临摹水粉画,作业要求不要太高,对画得比较好的作业及时鼓励,对不成功的作业不要批评和指责,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年级的美术教学反思

(1)分析特点:图形大小相同、有规律排列

(2)排列顺序:横、竖、斜、交叉变方向排列等。图例理解

(3)组织形式:具象图形重复构成:几何图形重复构成:利用骨格线重复,形成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等。

(4)色彩:黑白、彩色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把准备好的几何形状摆出各种不同的重复图案,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就把放下去的活动收上来,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并对探究出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与补充。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步骤自己来设计一幅重复的形。这节课上下来,我认为课堂传授的只是不需要过于专业化。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美术意识的培养,美术情趣的陶冶,努力让他们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虽然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体验《重复的形》产生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尝试用不同的基本形进行创作,来表现这些重复的美,体验造型的乐趣。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美术第九册《画人像》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服装的不同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正面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作品分析—探究式学评价。在作品分析中学生了解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在示范环节中,教师请一位同学做模特,用线演示人物写生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如何大胆表现人物的`特点及线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用线表现人物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描画,教学目的基本达到。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正是让学生认识比例知识的一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计算,找出黄金分割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知道黄金比例并且会用比例知识进行绘画,课堂效果很好。

五年级美术教学总结反思

一、学生基本分析:

我校是村级小学校,本学期我任五年级的美术教学,学生来源有:大山村、新庄村、万潮村、朵上村、劳动桥村、大平村等,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绘画基础以及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有些差,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本学期五年级学生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各种物品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二)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2.用蜡笔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3.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4.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自然美。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1.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2.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3.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4.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2.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的插图,形象、直观,切合教材内容,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好。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安排,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3、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提示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提高预习能力,巩固知识。

五年级美术童谣童画教学反思

《童谣童画》教案――执教:苗琼

一、导入:出示课件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学生跟着音乐读唱童谣,感受童谣气氛。

小老鼠上灯台,

偷吃油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里咕噜滚下来。

1、师:大家熟悉这首童谣吗?(熟悉)

2、读唱了这首童谣,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回答)

师:哦,在同学的脑海里出现各种各样有趣的画面。是啊,熟悉的童谣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3、教师示范绘画(简笔画形式),简单讲述创作思路

(一边绘画一边讲述)

师:大大的脑袋,尖尖的鼻子,小小的眼睛,圆圆的耳朵,圆滚滚的身体非常可爱,吃饱了油,它想回家了,刚迈开一步,发现好高的桌子啊!吓得赶紧捂住的小眼睛。再给它画上灯台,流下来的油,好好吃的。

师:你们喜欢老师给这首童谣配上的童画吗?(喜欢)

4、揭题《童谣童画》

师: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就是童谣配童画(贴课题)

二、童谣童画知识介绍

1、童谣的特点和内涵。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童谣童画的小知识。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根据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而创作的.一种短小的诗歌,这种诗歌很适合少年儿童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富有表现力。据文献资料记载,童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童谣不但歌词优美动听,俏皮可爱,而且都是描述我们生活中的场景和画面,所以我们可以将童谣中的歌词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学生介绍自己熟知的童谣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自己熟知的民间童谣,读一读,唱一唱(学生回答2、3个)

师:同学们知道的童谣真不少!

三、课件欣赏作品,重点讲解童画创作思路

师:书本里的童谣童画也让我们赏心悦目,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怎么样才能给童谣配上独特的童画。

1、首先要读懂童谣板书:读

学生朗读《纺线车》

(师: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童谣作品)

2、下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想,板书:想

3、边想边构思,把你读到的,想到的构思成一幅画面

现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板书:构思

师: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都快赶上老师了!

师:书里的作者是怎么创作的,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师:跟同学们想的一样,一个妇女在放线车前面,摇拉着防线的场景。

主要表现是哪句歌词?(1、2两句)

小结:在构思的时候,可以表现童谣当中的几句歌词板书:部分

4、师:接下来,我们再去欣赏另外一件作品《小小孩儿会唱歌》

师:对照童画轻声朗读这首童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画面里描绘了所有的童谣内容,是不是?包括大树和斧子。

总结:我们也可以构思表达整首的童谣内容。板书:整首

这样画面内容丰富,构图更加饱满。

5、构思好了画面内容,我们就要开始绘画、造型板书:造型

《荡秋千》

1)这幅作品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荡秋千》画面展现了一个小女孩从下面往上荡秋千的一个过程。作画者用叠影的方法连续的表现同一个人的动态过程,非常特别。

2)这幅作品用什么手法表现的?(学生回答)板书:夸张

总结:童画画面造型可以夸张表现

6、《采藕》(采,采,采藕来,你出来,我走来,采了两筐家走来)

(1)这幅童画中作者是否真实的描绘了童谣内容?(学生回答)

师:是呀。画面上只有一个女人正在莲藕丛里采莲藕,她的怀里也只抱着满满的一筐莲藕,

师:对呀。童谣内容展现的是你呀我呀,都出来采莲藕了,而且都采了两筐。

但作者为什么在画面上只画了一个人呢,而且只画了她怀里抱着的一筐呢?

小结:有时画多了反而会使画面显得乱而不好表现。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也要选择最能表现内容的一个场景进行描绘。这样才能更好地描绘童谣中的主要内容,又能使画面更加集中而富有表现力。

板书:删减

7、师总结:构思和造型都要突出主题,表达童谣意境。

四、童画的色彩表达

师:一幅好的童画作品,不仅要在构思造型上花心思,还要在色彩表达上下功夫。你们瞧,

板书:色彩

这幅作品《秧歌》

2)用了哪几种色彩,(金黄色,大红,绿色)

师:这些红色、绿色,既有强烈的对比感,又给人一种热烈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收获忙种时节的繁忙热闹气氛。

师小结:所以根据需给描绘的对象和内容选择好色彩,是非常必要的

板书:对比鲜明

五、尝试创作。

(1)最喜欢那首童谣,打算如何创作。

(2)选择一首童谣创作一幅有创意的童画。

尽量表现童谣的意境。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六、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你画的是那首童谣,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色彩)

(2)师生共同评价。(你觉得他画的好吗,好在哪里,能不能给他提点意见?)

七、拓展:(课件)

师:今天,我们主要以绘画的形式表现童谣童画,除了绘画,还可以用剪纸、拼画、版画、喷洒等多种形式表现(课件),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

下课以后同学们可以收集更多的童谣,采用更多的形式去尝试表现。

八、师生共同总结:

师:最后我送大家一段话,结束今天的课:

童谣、童画的结合,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的融为一体。在童谣的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五年级美术童谣童画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第八页,第三课《童谣童画》

二、教材分析: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教材选取了我国众多优秀的民间童谣中的9首,并提供了与之对应的童画作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提问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童谣、童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本课教学极具开放性,在作画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童谣的意境即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五、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六、教学措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本课目的将童谣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表现,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感知童谣,将童谣进行夸张、联想、拟人化等艺术加工。引导学生理解童谣的含义并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童谣。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写实、夸张、联想等方法表现童谣的内容。我还选择用剪纸、布贴、刮画、线描、色彩等不同手法表现的范作进行欣赏,以开拓学生思路。那琅琅上口的童谣就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既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才能。把美术置于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让学生逐渐明白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七、教师课前准备:

相关美术课件,范作。

八、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喜欢的童谣和各种作画工具材料。

九、教学过程:

1、童谣和童画配对游戏,揭题

经常运用拟人手法)、小朋友的游戏及人们在生活劳动中的各种场景等等。

(2)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

美生动地融为一体。童谣是用富有节奏感的,压韵的具有音乐美的语言来描写

一个场景的,童画是用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想象的画面来描绘童谣的。)

(3)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谣童画》

教师简单介绍童谣:童谣是没有乐谱的歌谣,不但歌词写的优美动听,俏皮可爱,而且都是描绘我们生活劳动中的场景与画面,所以歌词经常可以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记载,童谣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分享童谣,激趣

像这么有趣的童谣咱们同学肯定也听到过不少,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吗?有同学能用你的家乡话来念吗?(分享各地童谣激趣)

3、作品欣赏,再悟相通之处,为创作打下基础。

老师也收集了很多童谣,我们也一起来看一下:

(1)《数蛤蟆》谁能来数一下?那三只蛤蟆,四只蛤蟆你还能数吗?活跃气氛。

内容的加减法分析:减法是为了突出主体,有时画多了反而会使画面显得乱而不好表现,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也要选择最能表现全部意境且又容易用绘画形式表现的一个场面来进行描绘,而内容上的加法往往是加环境,加上环境是为了更好表现意境,为主体服务,这是一种不同于写实的绘画形式,这样会使画面更加集中而富有表现力。

(3)针对表现手法选择:《荡秋千》,我们班有谁荡过秋千呢,在荡的时候又是什么感受和心情,童谣中明明是只有一个人在荡秋千,可为什么画面中会有那么多人呢?这其实是描绘了荡秋千时一个从下往上的一个过程。可见温暖在创作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采用夸张和联想的`手法来表现。

(4)针对画面颜色选择:《阿姆婶婶》,由于画面想表达的是过家家时的热闹喜庆场面,所以画家选用了以红色为主的暖色调,使画面更加具有热烈的气氛。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根据所画的内容来选择颜色。

(5)针对绘画材料选择:《纺线车》,此画以剪纸形式来表现,综合上几幅材料一起分析(教师把前几幅图片一起集中展示)发现绘画形式的多样:颜料,彩色笔,油画棒,线描,布贴和彩纸粘贴,剪纸,那除了以上几种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材料来表现:皱纸,橡皮泥,版画,刮画等。

4、教师和学生一起尝试创作。

欣赏完了那么多有趣的童谣和童画后,我们也来尝试着为童谣配配画,好不好?

出示童谣《怎么走》,教师给出部分范画,简单讲述创作思路,问:老师用这样的画来表现,你满意吗?从童谣里你还能联想到些什么?(学生添画)提醒学生注意色彩把握,构图,和环境表现等。

5、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进行创作。

(1)学生尝试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

(2)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生在作业时幻灯片继续播放更多童谣童画作品供欣赏参考。同时伴有童谣背景音乐。

6、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可单独设奖)

(3)选用工具材料丰富多样。

7、小结与课外拓展。

(1)把全班同学的作品编集成册。

(2)课外根据童谣:你姓啥?我姓黄,啥个黄?草头黄,啥个草?青草,啥个青?

碧咧青,啥个碧?毛笔,啥个毛?三毛,啥个三?高山,啥个高?年糕,啥个年?,四(1)班的同学欢欢喜喜过大年!也从自己的姓出发编一首童谣,下节课交流,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向同学学几首方言版童谣。

十、板书设计

五年级美术教学总结反思

这个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今在此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借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五年级美术童谣童画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第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生)绘画工具材料,各种童谣书等。(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五、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根据童谣内容,创作童画。

(4)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教学过程:

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2.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2)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或连续的均可)。

3.评价交流。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

(3)选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当。

4.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集等。(2)收集更多童谣童画的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生)选择剪纸工具、材料,收集喜欢的童谣。

(师)童谣童画相互搭配的作品,事先准备好一首有童画的童谣,用剪纸的形式表现画面。

教学过程:

1.欣赏范作。

(1)诵读童谣范作,进行表演,出示童画范作,进行体会。(2)欣赏书本的范作,感受其特点。

2.学生作业。

(1)要求:把表演的童谣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

(2)创作建议:选用的工具材料恰当;能表达出基本的童谣意境;注意色彩、构图和具体氛围的表现。

3学习套色剪。充分发挥工具材料特性,深刻表现童谣主题。4学生练习,共同欣赏。

5.讲评作业。修正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优点加以表扬。6.师生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