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第课三大改造课后反思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模板5篇)

时间:2023-10-03 13:04:28 作者:紫薇儿 最新第课三大改造课后反思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1、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1——23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1、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点名回答,教师总结。(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3、思考题(3)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赎买政策。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思考题(4)点名回答,教师总结。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缺点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三大改造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归纳分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根据23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三大改造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程标准: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编写、表演小历史剧;引导学生课后撰写题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小历史剧:《鸡毛飞上天》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议一议: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谁找得快: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看图片《农民纷纷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加深认识。

教师简单介绍手工业合作化的情况。公私合营

身边的历史:参观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成果汇报)

教师解释“公私合营”的概念。

学习与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初二历史三大改造教学反思

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一、优点:

1、上课是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我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是我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选择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联想法,或者把所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2、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节课中有许多历史名词,政策性很强,有些是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又不好理解记忆。例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赎买政策等名词学生既难理解,又觉得枯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最简洁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效果还不错。

二、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的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2、在教学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到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初二历史三大改造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