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通用6篇)

时间:2023-10-02 09:44:06 作者:翰墨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通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汉家寨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师: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们铭刻在心,如司马迁忍受宫刑的痛苦和耻辱,皓首穷经,发愤着书,历经十三年,完成了52万字的辉煌巨作——《史记》;又如在外国考察的吉鸿昌,亲身经历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侮辱和刁难,当别人误认为他是日本人时,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写上:“我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把这块木牌佩带在身上。是什么让中国人不低头、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我想我们可以从汉家寨的空山绝谷、千里戈壁中找到答案。

汉家寨是天山南麓戈壁滩上的一个小村落,作者在他漫漫人生旅途中的某一天走进了汉家寨,从此便对它难以忘怀,早上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是“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这一部分主要内容是“走近汉家寨”。第二部分从第七自然段到第三十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进入汉家寨”。后面的就是第三部分,可以概括为“离开汉家寨”。

师:好,请坐,结构把握得很正确。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第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用幻灯片显示文章结构图)

学生(自由回答):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师:作者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把天山南麓这种贫瘠、荒芜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呢?

生:“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那么空旷,四顾无援”,这些都给人一种空旷、恐怖的感觉。

师:“空旷、恐怖”是从哪些词语当中表现出来的?

生:空山绝谷、阴凉、空旷、四顾无援。

师:还有没有?

生:“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自然之境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把天山那种荒凉、孤寂的特点写出来了。

师:“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这是在写作者的……

生:感受。

石壕吏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古诗,分别是《望岳》和《春望》。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为被后人誉为“诗史”。那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叙事诗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一、

二、 检查预习:

明确: 1)检查字音:(投影:读准字音,我能行)

明确:需要强调的生字词:逾、邺城戍、老妪、幽咽 (齐读)

变形记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他想。但是完全办不到,平时他习惯于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也不能采取那样的姿态了。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他试了至少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到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到后来他的腰部感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隐痛,才不得不罢休。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儿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头抬起来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着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起了一阵寒颤。

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定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他看了看柜子上滴滴嗒嗒响着的闹钟。天哪!他想到。已经六点半了,而时针还在悠悠然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马上就要七点差一刻了。闹钟难道没有响过吗?从床上可以看到闹钟明明是拨到四点钟的;显然它已经响过了。是的,不过在那震耳欲聋的响声里,难道真的能安宁地睡着吗?嗯,他睡得并不安宁,可是却正说明他睡得不坏。那么他现在该干什么呢?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发疯似的赶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他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甚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还是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了。那听差是老板的心腹,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那么,说自己病了行不行呢?不过这将是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显得很可疑,因为他服务五年以来没有害过一次病。老板一定会亲自带了医药顾问一起来,一定会责怪他的父母怎么养出这样懒惰的儿子,他还会引证医药顾问的话,粗暴地把所有的理由都驳掉,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再说今天这种情况,大夫的话是不是真的不对呢?格里高尔觉得身体挺不错,只除了有些困乏,这在如此长久的一次睡眠以后实在有些多余,另外,他甚至觉得特别饿。

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了开去。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到,“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竭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可是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首先他要静悄悄地不受打扰地起床,穿好衣服,最要紧的是吃饱早饭,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他非常明白,躺在床上瞎想一气是想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他还记得过去也许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逝。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重感冒的朕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要掀掉被子很容易,他只需把身子稍稍一抬被子就自己滑下来了。可是下一个动作就非常之困难,特别是因为他的身子宽得出奇。他得要有手和胳臂才能让自己坐起来;可是他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他想屈起其中的一条腿,可是他偏偏伸得笔直;等他终于让它听从自己的指挥时,所有别的腿却莫名其妙地乱动不已。“总是呆在床上有什么意思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

他想,下身先下去一定可以使自己离床,可是他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下身,脑子里根本没有概念,不知道要移动下身真是难上加难,挪动起来是那样的迟缓;所以到最后,他烦死了,就用尽全力鲁莽地把身子一甩,不料方向算错,重重地撞在床脚上,一阵彻骨的痛楚使他明白,如今他身上最敏感的地方也许正是他的下身。

于是他就打算先让上身离床,他小心翼翼地把头部一点点挪向床沿。这却毫不困难,他的身驱虽然又宽又大,也终于跟着头部移动了。可是,等到头部终于悬在床边上,他又害怕起来,不敢再前进了,因为,老实说,如果他就这样让自己掉下去,不摔坏脑袋才怪呢。他现在最要紧的是保持清醒,特别是现在;他宁愿继续待在床上。

可是重复了几遍同样的努力以后,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还是恢复了原来的姿势躺着,一面瞧他那些细腿在难以置信地更疯狂地挣扎;格里高尔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荒唐的混乱处境,他就再一次告诉自己,待在床上是不行的,最最合理的做法还是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极渺茫的希望。可是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提醒自己,冷静地,极其冷静地考虑到最最微小的可能性还是比不顾一切地蛮干强得多。这时节,他竭力集中眼光望向窗外,可是不幸得很,早晨的浓雾把狭街对面的房子也都裹上了,看来天气一时不会好转,这就使他更加得不到鼓励和安慰。“已经七点钟了,”闹钟再度敲响时,他对自己说,“已经七点钟了,可是雾还这么重。”有片刻工夫,他静静地躺着,轻轻地呼吸着,仿佛这样一养神什么都会恢复正常似的。

可是接着他又对自己说:“七点一刻前我无论如何非得离开床不可。到那时一定会有人从公司里来找我,因为不到七点公司就开门了。”于是他开始有节奏地来回晃动自己的整个身子,想把自己甩出床去。倘若他这样翻下床去,可以昂起脑袋,头部不至于受伤。他的背似乎很硬,看来跌在地毯上并不打紧。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巨大响声,这声音一定会在所有的房间里引起焦虑,即使不是恐惧。可是,他还是得冒这个险。

当他已经半个身子探到床外的时候——这个新方法与其说是苦事,不如说是游戏,因为他只需来回晃动,逐渐挪过去就行了——他忽然想起如果有人帮忙,这件事该是多么简单。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就足够了;他们只需把胳臂伸到他那圆鼓鼓的背后,抬他下床,放下他们的负担,然后耐心地等他在地板上翻过身来就行了,一碰到地板他的腿自然会发挥作用的。那么,姑且不管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他是否真的应该叫人帮忙呢?尽管处境非常困难,想到这一层,他却禁不住透出一丝微笑。

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一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错,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砰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兰陵王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在我看来,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认为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陈情表苏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兰陵王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离情别绪类词的特点,学习词运用语言的方法,理解词中的意象, 进而整体把握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要养成反复朗读的习惯,要将“别离”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 2、从“离情别绪”这一主旨上解读本课词的内涵。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柳” “长亭”的意义。

2、理解本词所抒发的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3、分析本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朗读、引导启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 兰陵王,词牌名。三段,一百三十一字。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 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 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二、走近作者 〔周邦彦〕 (1056-1121) ,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鱼塘(今浙 江杭州)人。历任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微宗时为徽猷阁待制, 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 物之作。格律严谨,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间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 ,已佚。

三、阅读诗词、总体感知 1、个读 2、齐读 3、诗词意思的理解 正午柳阴直直地落下。 丝丝的垂柳在烟雾里随风摇摆, 像卖弄其嫩绿的姿 色。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我登 临高处远望故乡, 谁又能理解久在京师客子, 那种倦鸟思归的心情?长亭路上, 一年又一年,此道不知见过多少送行的伤感场面,折下的柳丝已多过千枝。我 趁着闲暇追忆往事。在送别的宴会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饯别发 1 生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前。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 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竹篙进入温暖的水波才半篙。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转眼间已过了无数的驿站。想起那位佳人,已在遥远的 地方,迷途茫茫一片烟云。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 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冷清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难以 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四、问题探究

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这首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主要写伤别。词中托柳起兴,抒 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2、作者是怎样抒写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的? 明确:全词共三片。上片由柳色引发往昔送别的伤离别恨,意在突出“京 华倦客”的愁苦心情。中片追忆自己离开京师的别情,写出离别时的惆怅感受 (前四句是回忆往昔与情人相聚欢乐的情景) 下片继续写对旧时情人的爱恋, 。 但感情更为凄恻愁苦, 似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间, 突出了在隋堤黄昏时的冷 清孤寂之感。

3、上片写柳色是抓住柳树的哪些方面来写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写柳阴(柳阴直) 、柳丝(烟里丝丝弄碧) 、柳絮(拂水飘绵送 行色) 、柳条(应折柔条过千尺) 。 (2)作者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但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 飘绵,表示惜别之情,而并没有顾及送行的京师倦客。从而衬托和渲染了词人 的离愁别绪的气氛。

4、如何理解“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明确: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 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 此其一。 长堤之上, 柳树成行, 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 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 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 己碧色可人, 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 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5、中片中“闲寻旧踪迹” ,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试根据 自己的阅历做一解释。 明确: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 词人忙着和人告别, 不得闲静。 这时船已启程, 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 “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 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 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 。

(1)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 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 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 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3) 似梦里,泪暗滴。 ”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 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暗 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 道,只好暗息悲伤。

五、总结

1、主题: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2、艺术手法

(1)有人评价周邦彦的词,善于铺叙而又曲折变化。试结合本词加以分析。 明确:该词写身在异地送客,一曲折;闲寻旧迹,感慨离别时,又逢送别, 又一曲折; “愁”字以下代离人设想,再一曲折; “渐”字以下又回到孤帆去后 送者的心情,又一曲折; “念”字以下追忆彼此间昔日的欢乐,再以曲折。时 空交错,主客交换,层层曲折,回环照应。

(2)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

(3)沉郁顿挫的风格。词写得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 回想落泪,极回往复之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