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24篇)

时间:2023-12-29 22:38:23 作者:笔尘

教案中的教学资源选择和利用要恰当,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素材支持。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

教材分析:

《荷花》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一、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交流资料,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荷花的了解.2.播放荷花录像,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形象感知.3.谈谈感受:看完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白态的荷花……)。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以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现在,我们先来欣赏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5.小组学习、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生: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你们可以比一比,也可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比划)。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

师:啊,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刚才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吧.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颂读课文。

教学设计理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新修订听课教案模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二)自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自豪骆驼委屈足够沙漠小溪陷进养料。

风沙茫茫贮存俯下身子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三)自学生字。

用钢笔描红。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鼻”和“陷”的写法。

(2)学生当堂描红,教师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学生课堂疲劳。

(3)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指名读自学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5、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6、小结自学情况,表扬学得好的,鼓励学得不够好的。

(五)精读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六)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完成课文后第四题。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后进生。

3.讨论课文后第四题的答案并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检查自己做的答案。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琢磨这一部分改怎么读。

(2)指名读,引导评判是否读得有感情,提醒学生:通过读突出沙漠的广大和环境恶劣,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妈妈的话耐人寻味,要反复读,读准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

(3)学生再练读、齐读。

5、小结。

(1)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指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课文。

(七)精读第五自然段。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1)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教师小结。

(八)总结。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

三、教学结束:

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每个词语四遍。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精品教案《练习7》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交互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实践或模拟训练开辟一条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本次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际自主权和自由度,为此本课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演中说”、“说中创”,初步学习推销物品与购物讲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与生活技能,最终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要求。

1.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四、课前准备i。

1.把教室布置成小小展厅。

2.教师准备一个多功能铅笔盒。

3.学生自备图书、玩具、价格牌、自制纸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展开话题。

1.开门见山,引生入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板书:卖物详细介绍,演示试用,热情有礼)。

[片断实录1]。

生1:您应该具体介绍这个文具盒到底有哪些功能,还可以操作一下。

生2:我觉得应该先说说文具盒漂亮的外观,这样也可以吸引人购买。

生3:老师说的时候还要说普通话,这样所有人听懂了才能买呀。

生4:还有对人介绍时要有礼貌,不能凶,不能把人家吓跑了。

师述:同学们的主意不错,下面我就按照大家说的来推销一下我的铅笔盒。

2.因势利导,指导购物。

听了老师的推销,你们想拥有这样一个美观大方、使用方便的铅笔盒吗?我这个原价28元,但今天不少热心同学教了我推销方法,就优惠点,26元怎么样,想买的同学请举手。

(二)联系生活,获取经验。

1.联系生活。

2.学生发言,介绍经验,教师概括提炼。(板书:买物摸清情况,想好底价,语言文明)。

3.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些方法在展览会上进行自由买卖,好吗?

(三)自由买卖。模拟训练。

1.在买卖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买卖的注意事项,指名说。

2.同学们让我们开始面对面地进行交易,等一会儿老师再请你们到台上来表演,谁演得最好,老师的多功能铅笔盒就做为奖品送给他!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边演边评.锻琼能力。

1.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请其他同学当评委。

2.学生分组上台表演,教师相机点拨。

[片断实录2]。

卖主:小朋友,买书吗?这可是最新上市的畅销书呀,多有趣啊!

买主:真的,多少钱一本?

卖主:很便宜的,15元钱。(面带笑容)。

买主:啊,挺贵的。给打个折,行吗?

卖主:小朋友,你这就不懂了。你靠近。

点,这书内容好、包装美,已经不算贵了。

买主:(拿过来一看)呀,你看,都卷角了,这还叫最新吗?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你看看你的书,还没有那个摊子上卖的好呢。(一本正经,还装着来回走动着)。

卖主:要不,你到那边去买吧。(用手指着那个方向)。

买主:去就去。(装着要走)。

卖主:好了,好了,不说了,打个九五折卖给你。

买主:八五折,卖不卖?

卖主:看你这么想买,九折吧。

买主:不行,你不诚心想卖就算了。

卖主:好吧。(买主付款,成交)。

3.学生点评优点及不足,教师应提醒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对点评的学生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4.刚才他们用了哪些方法呢?你还知道其他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课外实践。

总结:我们在学习中不光要学到文化知识,还要学会生存的本领,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到市场进行实地购物一次,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争取花最少的钱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并把过程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交际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能力,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口语交际的主体,更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本课各个环节的展开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构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得到了和谐发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3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狼是功臣、鹿是祸首”的道理。感知生态平衡。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感知生态平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18课《狼和鹿》,请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问:在你的印象中,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一般来说,狼和鹿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课文说的也是狼吃了鹿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读生字情况。

2、指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

(三)精读感悟课文。

交流问题,抓住“为什么把狼称为功臣?”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写狼是功臣的原因的句子。

a)指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狼是那几方面的功臣?

b)狼是森林的功臣。

2、交流: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从“鹿的王国”、“很快”、“十万只”等词语看出鹿发展得太快、数量多。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从“一切”、“饥饿”、“吃光”等词语中看出鹿太饿了。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从“着了火”、“消退”、“枯黄在蔓延”等看出森林很惨。

3、想象这时候的森林有多惨。指导读。

c)狼是鹿群的功臣。

狼不但是森林的功臣,还是鹿群的功臣。(指生读原因)。

鹿不仅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还有更大的灾难降临了,认真读读相关的句段。画出哪些词句可看出传染病的可怕。(生交流)。

d)、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记住“狼是功臣,鹿是祸首”这个道理。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有一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交给大家来完成,看到被糟蹋得如此惨的森林,政府决定让这个森林焕然一新,重新恢复到一百多年前那美丽的森林,你准备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种花草、放上鹿、狼等动物)。

面对如此美丽的森林,齐读。

(五)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狼不只是个大坏蛋,还是个功臣。而美丽可爱的鹿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成了祸首,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祸首?正是因为人们没认识到这一点,才造成了森林被破坏,鹿群自身也毁灭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世界要和谐,万物就得保持一个平衡,狼和鹿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关于生态平衡的例子。只有生态平衡了,世界才能和谐发展。

四、教学结束:

作业。

1、小练笔:

如果狼多了,鹿少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2、搜集关于人们因破坏生态平衡而受到惩罚的例子。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引读第1、2自然段。

3、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教师的引读与情境相结合,不但复习了旧知,更让学生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二、感受沙漠。

1、生交流对沙漠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可通过多种渠道)。

2、在课文的第3、4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

3、交流。读好这些词语。

4、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知道沙漠里的气候非常干燥,环境非常恶劣,尽管如此,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对沙漠的了解,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

(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四、精读3、4自然段,读中感悟。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第3、4自然段中,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答案。

1、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相关文字及画面,体会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2、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让我们捧起书,齐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感受感受它们的作用吧!

3、小骆驼们,你们感到自豪吗?瞧,小骆驼们多自豪呀。小骆驼,你为什么感到自豪呢?(板书:有用)。

(通过抓关键词、指导朗读、随机采访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领会小骆驼从委屈到自豪的转变。)。

五、拓展表达,深化主题。

六、总结全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本知识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在上课时,由于紧张,总想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失偏颇,以至于在教学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指导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蜻蜓知识环节的第二教学时间显得有些紧张。

二、忽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学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学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苏教版小学年新编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建议: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设计:

教学互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a.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

b.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扫清阅读障碍。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细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谈一谈感想,读一读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

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

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谁知哪些人?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3、结合地方实例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想。自读自悟。从重点词句中领会课文的中心。这些句子,不用全部讲到,学生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即可。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巩固学习:。

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积累好词好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案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骆驼吗?谁能说一说你见到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骆驼的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质疑:“我”是谁?“我”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是什么让“我”自豪?)。

二、指导学生预习。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自豪骆驼委屈足够沙漠小溪陷进养料风沙茫茫贮存俯下身子铺天盖地。

三、检查自学。

1、这些生词朋友你都认识了吗?(指名读预习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2、开火车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3、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精读课文语言感悟。

(一)精读第一、二小节。

1、(出示课文插图1)问“小红马觉得小骆驼哪些地方长得挺难看的?”

板书:驼峰--肉疙瘩脚掌--又大又厚眼睛--双层眼毛。

2、你见过喷着响鼻的马吗?小红马的话应该怎样来读?指导学生读小红马说的话,读出嘲笑的语气。

3、如果你是小骆驼,别人这么嘲笑你,你会感觉怎么样呢?引导学生体会小骆驼很委屈的心情。

板书:委屈。

小骆驼心里很委屈,它会怎样跟妈妈说呢?(指名表演小骆驼对妈妈说出自己受到的委屈。)。

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委屈,骆驼妈妈可心疼了!你能来扮演骆驼妈妈表达出你对小骆驼的疼爱吗?(请学生带上头饰,同位扮演小骆驼和骆驼妈妈来读课文第二小节,指导学生读出骆驼妈妈疼爱的语气。)。

(二)了解沙漠。

过渡: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委屈,骆驼妈妈决定要带小骆驼去沙漠里走一趟。

1、同学们对沙漠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指名交流)。

2、{出示沙漠图片},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说。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也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地把它们找出来呢?(学生找出后交流)。

4、[出示沙漠词语]。

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沙漠松散的沙子风沙铺天盖地。

5、你能来读好这些词语吗。(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说说读了这些词语想到了什么?(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绿色植物很少,风沙很大,而且水几乎没有,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6、教师适量引导谈话:同学们,沙漠里的气候和环境太可怕了,小骆驼和它的妈妈会不会遇到危险呢?下面就让我们陪伴着小骆驼和它的妈妈也到大沙漠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学生对沙漠的了解,是为下文体会小骆驼的自豪心情作好铺垫。)。

(三)精读3、4小节,读中感悟。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讨论:小骆驼和妈妈是*什么走过大沙漠的?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相关句子:

驼峰:

(2)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脚掌:

(1){出示}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2)板书:陷不进沙子。

(3)如果把小问号去掉,换个说法,你会说吗?

(4)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好呢?

(5)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6)指名读--评评他读得怎么样读--都来读读。

眼毛:

(1)放录音呼呼的风声,感受风沙铺天盖地。师问:“这么大的风沙,能前进吗?

(2){出示}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2)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

(3)板书:挡住风沙。

4、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如果你是小红马,你还会嘲笑小骆驼吗?在茫茫的大沙漠里,骆驼给了人们很大的帮助,可是我们人越过沙漠必不可少的好朋友呀,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称为“沙漠之舟”。

5、让我们齐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四)精读最后一节,深化理解。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如果你是小骆驼,能跟别人说说你是怎样穿过环境恶劣的大沙漠吗?学生戴好头饰,同位表演。然后指名台前表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用意是让学生以自述的方式,具体说出小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以说促读,训练思维和说话能力。)。

五、续编故事生活感悟。

{出示书上插图}。

1、同桌讨论讨论。

2、抽同学表演。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看有没有什么用处)。

2、我们身边,你还发现有哪些外表看似难看,却很有用的事物?

附板书:

驼峰--肉疙瘩--贮存养料。

脚掌--又大又厚--陷不进沙子。

眼睛--双层眼毛--挡住风沙。

(委屈)(自豪)。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五月》教案设计

槐乡五月(第二课时)。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满树的槐花就已让人沉醉,难怪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深深的赞叹——(出示结尾,引读)。

二、品读课文。

(一)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2、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选一句说说。

(1)“中午,桌上就摆出……香海中了。”

指名读,说。          。

还有谁找的是这句,谁来补充。(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浸……)。

(2)“在洋槐开花……不想回家。”

指名读,说。(抓熏醉,傻呼呼,不想回家)。

说的很好,你现在就是那外乡的孩子,你有什么感受?能读出来吗?

教师:飘香的季节,使外乡的孩子都沉醉了。

(3)第三节  指名读,说,补充说。

教师:在这飘香的季节,花香不仅扑鼻,更香入孩子的嘴里,可真有口福啊!

(二)可是,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呢?

自读课文,画词句,全班交流:我们在这槐乡五月里,为什么而快乐呢?

1、采花之乐 指名读,说,补充。

“啪啪啪……” 脚步的轻快体现孩子心情的愉快。

“喜盈盈的满足”为什么满足呢?   板书:采花。

谁踏着轻快的脚步来采花?指名读。

2、送花之乐     自读,你从哪里感受到快乐?

教师:槐乡的香让人醉,槐乡好客的孩子更让人爱,这绝美的风景,这甜甜的槐花蜜,还有这美味的槐花饭,真让人流连忘返。

3、戴花之乐 吃花之乐。

(1)  小姑娘 读说。

当你带着槐花,有什么感受?(脚步轻盈,香气随你而飘,高兴得似乎飘起来)教师点出“飘”

(2)  男孩子呢?(大大咧咧,不时,塞上一把)。

男孩子们,想吃吗?通过想象去读,你一定能够感受到槐花的美味。男生读。

4、小结。

(1)教师:除了能够采花,送花,戴花,吃花以外,看到美丽的槐花,闻到扑鼻的花香,你们也同样感受到快乐。

在五月的槐乡,槐花盛开的时候,槐乡的孩子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还可以(   ),感到(  ),所以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这个问题解决了吗?(3)学到这,你们喜欢槐乡吗?喜欢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可爱,热情好客,勤劳)。

教师:五月,槐花漫山遍野,美丽无比,香飘万里;五月,槐花盛开的季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而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勤劳可爱,使得槐乡人情味十足,花香显得更加浓郁。

3、 小结板书:不喜桃花三月艳,但爱五月遮天槐。槐花饱了我们的眼福,填了我们的肚皮,香了我们的村子,更甜了我们的生活,槐乡五月,不仅花美,这里的人更美;不仅槐花香味浓郁,这里的人情味更浓。难怪作者如此喜爱槐乡,让我们有感情的读最后一段。齐读。

三、总结全文。

槐花的美丽芬芳,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槐乡独特的乡村风情让我们陶醉,使我们产生了把槐乡介绍给更多的人的冲动,让它也变成游人的季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策划一个令人神往的槐花节吧!

可以写一份以五月请到槐乡来为主题邀请书;

为槐花节提供一份槐花美食套餐;

设计欢迎标语。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进行了以下引导:。

一,狼与鹿的对比。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和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二,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问题提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读文,感受凯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虽然"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0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生态失衡造成恶果.

三,鹿群变化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而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6000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1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

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和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狼和鹿》课后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各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第二自然段写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第三自然段写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这片鹿的王国。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人们解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采取了对比的教学方式,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圆满地完成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复习导入之后,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类,因为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感觉在整节课中时间没有安排好,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时间过少,使得后面时间稍微宽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放。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2.学会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2.指名读第一段(出示图画),

小朋友们,我们做游戏时是那样的开心,无忧无虑,可这些鹿为什么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东张西望,还向后看呢?它们怕什么呀?(生答)。

狼在死之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进行说话练习和想像训练)。

4.图文对照,对比读第一三自然段。

游戏:时空隧道    。

一百多年前—— 投影填空(   )的鹿在林间(    )。

(   )的小鸟在(    )。

二十五年后——投影填空(   )的鹿在林间(    )。

(   )的小鸟在(    )。

鹿为什么会无精打采的?小朋友,你来猜猜看有哪些原因?(饥饿、生病)。

鹿饿了,干吗不去找吃的?这么多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生病了呢?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不能把狼消灭掉?为什么?(师小结)。

7出示词语:             葱绿 嬉戏 贪婪 提防。

捕杀 哀号 血泊 饥荒。

消退 传染 繁殖 祸首。

根据词语复述课文。

8.听了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

板书:             14狼和鹿。

森林  葱绿    枯黄。

小鸟  歌唱    (哀鸣)。

鹿    四千只   十万只。

狼    吃鹿     捕杀。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6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文。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生汇报朗读课文,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巡视,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

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的月亮。

()的秋天()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有哪些小动物唱歌?

3、哪一段写了蝈蝈的歌好听?画出各个时间蝈蝈的歌有什么不同?找出比喻句。

4、自由发言:小歌唱家在什么地方歌唱呢?

5、讨论:为什么说是“绿色的歌”呢?

飘着“金色的梦”又是怎么回事?

三、指导朗读:

1、激趣:谁愿意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重点指导朗读方法。

3、师生一起读感悟。

四、语文实践活动:

1、想想,你还听到过哪些昆虫的歌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感受?

2、抄一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推荐学生阅读《金色的草地》。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上,我们的自画像只能画到这儿,相信许多同学还有很多真心话要对同学或朋友说,也很想把自己的卡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流,你可以把别人的祝福或忠告记在卡上。到期末,我们再来搞一次活动,相信到时,你们的自画像会更完美。

附板书:我的自画像。

朋友。

让同桌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大家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1、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挖掘自己的特点,同时从别人的评价中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内容的小结,使同伴对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形式:集体活动为主,做一做,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

教学重点:使学生坦露自我,进一步了解自我。

教学难点: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注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好坏及封闭自我。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彼得最后说的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梦想引入课文。

许多人都有过寻找到金子发财致富的梦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贵重的金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子有关的生动有趣而又蕴涵道理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四、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

(2)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五、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及时评价。

2、通过认真的聆听,相信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

(3)他一开始有没有实现梦想?(一无所获)。

(4)后来他有没有实现呢?(找到真金)。

3、回答上面的问题。

六、作业:

1、写字。

2、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欢哪句名言,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同学们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从名言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懂得更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板:22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板: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

(1)轻声读这句话。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

(1)轻声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出示)。

(3)指导读好第一句。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师描述: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

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

(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

(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

(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

(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体会:全部精力)。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后半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

(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5、故事学完了,老师很受启发,你有启发吗?

四、畅谈梦想,愿梦想成真。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活到一百岁,在100岁的生日时你们都来祝我生日快乐。

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五、作业: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

绛紫透明波纹燃烧山岭。

荡起北大荒一碧如洗清澈见底几缕自由读。

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

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盲人的手能分辨颜色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1、出示卡片,认颜色;继而询问: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颜色呢?(眼睛看的)。

2、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们用眼睛看清周围的事物,分辨事物的颜色、好坏,如果说手也能像眼睛一样分辨物体的颜色,你们会相信吗?然而在巴格达,有一个盲人竟能用手分辨出罐子的黑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入课文《能辨颜色的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75页,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

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想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这个盲人怎么用手摸摸就能辨别出哪个是白罐子,哪个是黑罐子呢?我想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其它同学联系课文想想原因。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指名分段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故事发生在哪?当时天气情况怎样呢?

生: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第一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在第一自然段下面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货主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师:比比看,这两段有何不同?

生:下面的少了“精致光滑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不停地”。

师:“精致光滑的罐子”和“罐子”,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生:“精致光滑的罐子”把罐子描写得更加具体了,更加突出了罐子的好,更能吸引顾客。

师:“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这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等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重要性。

师:“吆喝”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喊叫。

师:“不停地吆喝”和“吆喝”有何不同?

生:“不停地”写出了货主想把罐子快点卖掉,心情急切。

师:那谁来学货主不停地吆喝?(指名两位同学吆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吆喝声,盲人走过来了,货主是如何向盲人推销他的罐子的?在文。

中找一找。

生反馈(课件出示:货主忙做了一番介绍,然后说:“先生,这是巴格达的罐子,我不欺骗你——骗人要受到真主惩罚的!买一个吧,几十个罐子,卖得就剩这几个了。”)。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最”、“就”重读。)。

生:不是。

师:你们从哪看出来的?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生反馈(课件出示:奸诈的货主收下钱,眼珠骨碌一转,把一只白罐子给了。

盲人。)。

师:如果去掉“奸诈”和“眼珠骨碌一转”,感觉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货主收下钱,把一只白罐子给了盲人。)。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去掉后的。)。

生:去掉后感觉货主没那么奸诈了。

师:“眼珠骨碌一转”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通过货主的这个神态,我们可以知道他正在打坏主意。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像回答)。

师:这个货主居然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那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货主的奸诈、狡猾,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盲人上当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读出文中的原话。

生反馈(课件出示:盲人接过罐子,上下摸了个遍,又伸手摸其余的四个。

摸着摸着,盲人突然高声嚷道:“你这个狡猾的商人,竟欺骗一个双目失明的人!”)。

生:盲人在进行比较。(自由回答)。

师:从“高声嚷道”,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盲人的心情如何?

生:生气。

师:谁来生气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竟”重读。)。

师:这时货主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来。

生反馈(课件出示:他想,用手是摸不出颜色来的,便冷笑着说:“给的是黑罐子,你摸错了!”)。

师:“冷笑”是什么意思?(指名答)不是发自于内心的假笑,往往是对别人观点表示不赞同和不屑时的表现。

师:货主明明说过他不欺骗盲人,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再次感受货主的奸诈。

4、学习五至十一自然段。

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围观的路人又会议论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他们不光议论,还试探盲人呢,他们怎么试探的?(板书:试探)。

生:有人怀疑他是否真是盲人,就握起拳头假装向他眼睛击去。

生:一个青年人灵机一动,故意对盲人说:“先生,你错怪货主了,他给你的是黑罐子,不是白罐子”

师:试探结果如何?

生:结果,盲人没有丝毫反应。他确确实实什么也看不见。

生:“不要用谎言去袒护骗钱坑人的行为!”盲人说,“你们也亲手摸一摸吧!”

师:路人通过亲手触摸明白原因,对伪善的货主充满了厌恶。(板书:厌恶)可他们并没有把原因写出来啊,老师还是不知道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你们知道吗?知道的举手告诉我,满足一下老师的好奇心吧!

生:盲人实际上是通过太阳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温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颜色。

(课件出示:颜色不同的物体,吸热本领不同。颜色较深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强,颜色较浅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较弱。)。

(课件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生:不能。

师:所以这个划线部分是万万不能去掉的。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盲人和货主吗?

生:盲人聪明,货主奸诈。(板书:聪明奸诈)。

三、小结。

师:货主再奸诈,也被盲人识破了骗局,这真是一个聪明的盲人,他用生活中的科学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可真了不起!

四、思维拓展。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说说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鸡蛋放醋里会变软;。

箱子里的樟脑丸会消失;。

背大书包会减轻。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聪明的盲人,他善于把科学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肯动脑,肯用心,在生活中善于运用科学知识,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1.指出下面形声字的构型:装、蚊、泻、爸、、型、、跨、、同桌,并指名答案。

2.在生字表中找出一个形声字,并在旁写上它的构。指名回答。

3.出三个同形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江、河、湖、海、泪、

4.出三个同声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叮、

5.明下面形声字的形旁,并根据其形旁判断其意。

面壁思完璧。

人心惶惶灯火煌。

6.字填空。

心()。

眼()。

情清。

()()坐。

晴睛。

()。

()天。

7.根据形声字的常,改正下面中的字:

1.曲折蜿蜓(蜒)。

2.星期布(棋)。

3.架()。

4.涅着(捏)。

5.棉起伏()。

6.四啼生(蹄)。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一、关于教材。

小学三年级语文(s版)上册第八单元以“神话传说”为主题,安排了三篇民间传说和一篇神话故事。这些文章内容具体丰富,情节生动有趣。其中的英雄传奇令人神往,先人的智慧让人赞叹,能有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中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绚丽多彩。

《炎帝创市》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我国古代传说。讲述的是相传炎帝创立了市,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故事按炎帝“为什么创市——怎样创市——创市的结果如何”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适宜小学生阅读。

二、关于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炎帝创市的故事,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积累好词佳句,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学习本课要求会认13个生字,会写的6个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摆手、兽肉、鼓励、多余、麻烦、反复、比较欣喜。

4、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难点是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三、关于教法。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2、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感情,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精神品质;。

3、采用“读——议——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关于学法。

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五、关于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了解现代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了解山区赶集的交易形式;。

3、你想知道山区这种“集市”的交易形式是谁最初创立起来的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叫炎帝,是他创立了“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炎帝创市》这篇课文,来了解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4、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2、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1)借助课文里的注音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3、读后想一想议一议:炎帝创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第2、3自然段及第4自然段前两句,了解炎帝产生创市想法的缘由。

(1)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对话,体会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品质。

(2)讨论:炎帝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和别人交换东西?

a、农家:只会种庄稼,不会打猎。捕鱼,一年到头只吃谷物和蔬菜。

b、猎人家:打猎,并用兽肉与农户交换,桌上不仅有兽肉,还有一些谷物和蔬菜。

c、炎帝从中受到启发:拿吃不完的东西,跟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真是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都这样做。

2、读课文第。4、5、6自然段,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

(1)读第4自然段后半段,讨论:为了鼓励大家交换,炎帝又想到了什么问题?

麻烦——大家交换就没有积极性。

方便——人们交换的积极性就高。

(如果规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不是方便了吗?)。

(2)读第5自然段,讨论:炎帝为什么要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

a、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对呀,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不是很好吗?

b、这个时刻人们既容易记住,又有充足的时间赶到交换地点,交换后,还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去。

(3)读第6自然段,讨论:炎帝是怎样规定交换地点的?

(经过反复比较,他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

(4)说说炎帝创市经过,讨论: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炎帝为了鼓励大家交换产品,围绕“方便”二字,想了很多问题(又想。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反复比较),最终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这样他为人们创立了“市”。

3、读课文第7自然段,感受市场的热闹场面,体会炎帝创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市场上人们怎样在交换产品?

(2)老百姓为什么觉得生活方便多了?

4、回读第1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非常爱戴炎帝,总结全文。

(1)你喜欢炎帝吗?为什么?(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

(2)总结全文:当了解到农家一年到头,只能吃些谷物和蔬菜时,炎帝心里很难受。当听到猎人说说:“这些东西是我打猎经过一户农家的时候,拿兽肉跟他们换的”,炎帝马上称赞道“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读这样做”。为了人们交换产品的方便,炎帝“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反复比较”,“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集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就会产品”。炎帝就是这样创立了市,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精神品质。所以课文开头说“人们非常爱戴他”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在网上收索有关炎帝的故事读一读。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比喻“四面八方”,请你再找出几个来,写在采集本上。

六、关于板书设计。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三、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教师重点指导:博、套、绵、)。

2、抄写文中好词(7页抄一抄)。

3、选用抄下的好词造句。

四、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3遍。

2、背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1.出示:“盯、鹂、竿、裂”四个字,说说这四个字的形旁和声旁。

1)师:“盯”:“目”(形旁),“丁”(声旁),“目”表示“盯”的意义与眼睛有关,“丁”表示读音。

2)指名分别说出其他三个字的形旁和声旁。

2.观察这四个汉字的形旁和声旁分别在什么位置。

1)指名说。

2)教师总结“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

3)齐读。

3.讲解“内形外声、外形内声”。

1)出示“闷”字,指名读。

2)说说“闷”字的意思。

3)指名说它的形旁和声旁,分别在什么位置,总结出“内形外声”。

4.同法学习“阁”,总结出“外形内声”。

5.教师小结形声字的六个结构类型。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