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02:10:28 作者:飞雪 最新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3.授课思路: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能量”为知识线索,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总结概括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3.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由上课铃声、老师“上课”为题。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新课教学: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板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进一步总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真空)

活动4:实验: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对钟罩抽气

问题: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观察图表,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课外活动:制作土电话。

课堂小结: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2.对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四、板书设计:

1.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3.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4.声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

让学生看p10大象的图,让学生思考,讨论:

1、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

2、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进行交流?

3、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4、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这些问题学过这一章后就可以解决了。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出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一]、声的产生

(探究)让学生自己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演示)敲响音叉,观察发声的音叉。

张紧的橡皮筋,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

观察课本p12四张图。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观察p13插图,教师介绍: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发出声音。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官,而雌蝉没有,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制作土电话,实验方法如上。)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演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里,接通电源,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最后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请学生观察现象。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稍作介绍(以水波作比较),略)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想想议议)请学生设计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小实验。或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

例:(1)人潜入水中后仍能听见岸上的讲话声;(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总结: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通过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雷声、回声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阅读p15小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课小结: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