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读论语的个人读书心得感悟(专业12篇)

时间:2024-01-10 07:37:24 作者:琉璃

读书心得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希望以下读书心得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论语的读书心得感悟

有人说,《论语》是一本十分乏味无趣的书籍,既无小说的通俗易懂,也没有诗歌的风华韵律,不知从何读起。我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也是如此,但之后再深入地阅读,细细品读每字每句,就慢慢发现了乐趣。

在《论语》这本书中,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是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每天都会学习到一点,每天都要学会积累。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么样:帮助别人做事有没有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用心温习?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讲一个字——心。

个人都会有私心,关键取决于你是否跟着心走,会不会为了一点私心而去欺骗自己,违背自己的内心。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脸上的汗水随着脸颊一颗一颗地流下,滴在了纯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迹,似乎在证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灵光一闪,给图形加上了两条辅助线,就轻轻松松地把难题给解出来了。之后,我装出来一副解难题的样子。看着同学们在低头苦思的样子,暗想:待会儿有人问我会不会的时候我就直接说不懂吧,这样就我一个人会解这题,老师一定会夸我的。想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地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平时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学问我会不会那道难题。不能告诉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说了,就不会被夸了。对!就说不会吧。我刚要说出口,可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口。一抬头,就对上了她那充满真诚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开始犹豫不决了。她平时经常帮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好东西也会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么自私!“我来教你吧。”这话一说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还看到了她眼里的欢喜。之后,又有陆续几名同学来询问,我也都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那一次,我彻底地明白了什么是快乐。朋友间的真诚相待是我在《论语》中学到的最好的一课。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论语》,我喜欢这本书。《论语》的点滴,每一页纸,每一个字总能直抒我的内心。“凡事应跟随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书中上得最好的一课;“随心”是我在《论语》中最深的记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的读书感悟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不得一本《论语》。刚起先,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顺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仔细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爱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必需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兴奋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就应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一天都会给我们讲授许多学问。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时间一长,就会遗忘很多。假如常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非常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许多学问而得到欢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哲理。

初中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孔子很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张我们交正直、诚实、知识面广的朋友,而不赞同我们跟那些性情暴躁、优柔寡断、心怀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在自己疑惑时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镜,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道德品行。当自己因为方向而迷茫时,又可以及时为你指明方向。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一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襌,打坐。有一天俩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像摊牛粪。”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亏。回到家,苏小妹对苏轼说:“参襌的人最讲究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活法读书心得个人感悟

寒假期间,我读了《活法》这本书,书中讲述了稻盛和夫对生活的各种想法。读了之后,我受益匪浅。书中提到的“人生方程式”让我印象深刻。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即生活和工作的结果由公式后面的三个要素相乘得来,其中“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思维方式”有正负之分,思维方向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负的,否则就是正的,这会导致不同的人生。

合上书本,联想自己,感触颇深。我很清楚,我不是那种天生就有杰出才能的人。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点,我把全部的精力和努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我可以说我充满了炽热的热情。缺失的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有时候,工作出现瑕疵,我会非常着急。这种思想和行为是非常可怕的。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如你所愿,对于缺点、问题,换个角度看,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就我自己的教学工作而言,也许我的热情和努力并没有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很大的成效,或者只是部分学生取得了进步,但是这“部分”的积累最终会对班级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这样,当老师的快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扪心自问,只要我们有信心做好一份工作,并努力去做好它,面对困难始终坚持,不敷衍,不忽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会享受到工作的快乐,收获人生的精彩。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2

《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本书中,于丹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事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她带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领到众人面前和现代人对话。读完她的心得,我心目中的孔子不再是有威严的、遥不可及的圣贤,而是平易近人、传递朴素生活态度的老人;《论语》不再是长在高山上可仰望而不可触及的“劲松”,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下面说说我在这次学习中的几点感触。

1、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来自工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困扰着我,我不止一次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试着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讲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从而点出“心里有,眼中就有”。就像于丹所说,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对生活的感受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果心里满是不公、嫉妒,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丑恶的世界,如此怎能开心地生活下去呢?反之亦然,只有心里有阳光,你才能看到一个灿烂的世界。在教学中,“心里有,眼中就有”同样适用。如果我们教师心里装的是学生的优点,那么我们看到的将都是学生的长处,这样就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如果我们心里全是对学生的挑剔,那么,我们看到的自然是“笨蛋”、“差生”等等,以这种心态教学,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对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爱心,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我们改变不了学生,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我这样说你不听,我就换一种方式;这件事情没有做好,我换一个角度考虑。比如和学生闹矛盾,我就会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态度太硬了,太恨铁不成钢了。什么事情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心态,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2、勤学善悟,提升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竞争充斥着整个世界,大及国与国之间,小及个人与个人之间。我们常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你我都是名校,为什么你们却如此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你我都是教师,为什么你却如此受学生的欢迎。”这让我想到了于丹《论语》心得中的另外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用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是啊!“四刀”和“千刀万剐”的差别何其大?付出和回报总是成正比的,如果你和别人相比,心生不服气,那只能说明你忽视了别人更多的付出与努力,忽视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攀比、无休止地抱怨,而是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些不足和遗憾。我们不能在“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同时“错过星星”!

3、让自己做一个最幸福的人。

这是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些启迪,愿与所有人共同分享。

论语的读书感悟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建了光辉绚丽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其次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索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仔细读书,就会越来越怀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索,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索而不读书,怀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索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假如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需要告知他们准确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需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假如耽搁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忧。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才智,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个人读书心得体会感悟

《呼啸山庄》虽然很难懂,但经过后面的《呼啸山庄大事记》我大概了解了《呼啸山庄》发生的事。

老恩肖把一个弃儿——希斯克利夫从利物浦带回了家。老恩肖的女儿凯瑟琳·恩肖爱上了希斯克利夫,但老恩肖的大儿子欣得利·恩肖却十分讨厌希斯克利夫。他处处跟希斯克利夫作对。老恩肖死后,欣得利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他总是对希斯克利夫进行迫害。

圣诞之际,画眉田庄未来的主人——埃德加·林顿和他的妹妹伊莎贝拉·林顿来到了呼啸山庄。埃德加爱上了凯瑟琳并向她求婚。凯瑟琳答应了,她想用林顿家的财产帮助希斯克利夫逃脱欣得利的迫害。希斯克利夫得知后出走了。

几年后,希斯克利夫衣锦还乡,经常拜访呼啸山庄。欣得利不仅没有发觉希斯克利夫的阴谋,而且由于他赌瘾大发,竟把呼啸山庄的产业卖给了希斯克利夫,沦为他的奴仆。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让欣得利的儿子哈顿做仆人,使哈顿变成了一个文盲。而凯瑟琳她因为悔恨,在生下小凯瑟琳·林顿后就忧郁而死。埃德加的妹妹却把希斯克利夫看做英雄,随他私奔。但这次私奔并未取得好的结果,伊莎贝拉只跟了希斯克利夫几个星期就逃走了。欣得利在大醉中卒。

过了几个月,伊莎贝拉卒于南方,留下一个孩子,名叫林顿·希斯克利夫。埃德加据妹妹的遗嘱把小林顿接回了画眉田庄,希斯克利夫立刻去索要林顿。而小凯瑟琳却喜欢上了小林顿,听说他被希斯克利夫接走后郁郁寡欢。但在几个星期后,凯瑟琳外出到了呼啸山庄,发现希斯克利夫和小林顿离她家并不远。后来,埃德加病死,希斯克利夫强行让小林顿和小凯瑟琳结婚,又获得了画眉田庄的产业。小林顿在结婚后没几天就病逝了。

这时,哈顿却爱上了小凯瑟琳。小凯瑟琳也教他学习知识。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禁止他们的交往。但他无论怎么禁止,一切还是无可阻挡。希斯克利夫从哈顿和小凯瑟琳的交往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凯瑟琳·恩肖的经历。他放弃了报复。在一个夜晚,希斯克利夫离开了人世。哈顿和小凯瑟琳也结了婚。

这篇名著真够长的。看完后,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古话:“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如果不是因为欣得利的做法,希斯克利夫又怎么会把报复施加给哈顿?好在最后,各位都有了美好的结局。我想,如果欣得利能对希斯克利夫宽松一些,结局会更好的!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精简版

我读过许多书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论语》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可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些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我喜欢里面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这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对学习缺少一丝不苟,认真的精神了,我作为一个小学生,感到非常惭愧。《论语》是使我感触最深的的一本书。书中的知识就好似辽阔的大海,无边无际,而我只是大海里的一只小船,在辽阔的大海里前进着。

这些道理是我终身受益无穷,将会使我们进步,是我们成长!

《简爱》个人读书心得感悟

尊严,是多么重要啊!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有了那还不如持着自己的尊严去会让你伤心难过,但是有着尊严的地方,即使并不是那么精彩。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简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愿做一个情妇离开后,在她牧师表哥的帮助下找到了又一份工作。后来,牧师提出要和简爱结婚时,她仿佛听见罗彻斯特先生的呼唤!她再一次扑入了罗彻斯特先生的怀中。可怜,那已经双目失明的罗彻斯特先生啊!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简短2

以前对于《论语》只是片面的点点滴滴的了解一些,读书活动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中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是于丹教授继《〈论语〉心得》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础上,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饪高手,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

看过“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过“智慧之道”,使我们懂得了“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拥有了知识并不代表拥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来努力提升我们的境界。

看过“学习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那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来建设祖国,回报社会。

看过“诚信之道”,使我们懂得了“诚信”虽然中国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看过“治世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德政”作为《论语》“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个文明走过两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为保障的社会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发挥它的功能。

看过“忠恕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纷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过“仁爱之道”,使我们懂得了“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仁爱就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如果我们生活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压力看作是一种学习,看作是一种动力的话,可能我们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这种轻松更多的表现在心情与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谅解,以诚待人,勤奋工作,那么我们收获的将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围城》个人读书心得感悟

当读《围城》这部小说时,我为方鸿渐和唐晓芙的故事所着迷,常被那种别出心裁的妙喻惹得心领神会地笑。

还特别有感于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吵架。他们每次的骂词都不一样,而且一句一句对得很好,好像你说了上句下句本该如此说的。他们完美的对词,恰恰表达了婚姻的无奈,即使“他”想出来也出不来,而且根本就不可能出来。这是每个人都要走的路。方鸿渐和孙柔嘉每次吵架都是因为对方的家人哪里得罪了自己,无形的压抑造成了夫妻间的斗气,吵闹。是不是离开了那个社会,那个大家庭的背景,就不存在争吵了呢?我想不会,或许,他们又会找出另外一些事作为吵架的素材了,这也就是婚姻真正的无奈!

钱钟书先生不直接说,只把事情摆出来,读者会怎样理解,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但婚姻之于爱情,是升华了还是丑化了,还是现实了?很难说清。

其实《围城》的主题是在隐喻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围城无处不在。仔细听听你周围的人的对话吧:富人羡慕穷人安乐、清闲,穷人羡慕富人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城里人羡慕乡村的田园风光、新鲜空气,乡里人羡慕城里人汽车洋楼;忙人羡慕闲人,闲人羡慕忙人。

这似乎就是我们生存的一种状态,或者是心理状态,不满足,永不满足。因不满足,所以会产生思变的心理和思变的行动。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累了又不能休息的时候就羡慕清闲的人,希望过他们那种生活,当真的有一天过上了那种生活,过得久了,就又厌烦了,又想回到以前那种生活当中去,重新做回原来的样子。人们总喜欢这么兜圈子,自寻烦恼;走来走去,或被困在围城里,或被丢出围城外;就像时钟的钟摆一样左摆右摆,游弋不定。

我们每个人都有既定的生活环境和模式,当我们被某种无形的定律牵引着循规蹈矩去生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产生一种难以抗拒的无奈和悲哀,于是我们想跳出自己生活的樊笼,想去换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活法。可往往到头来,妥协的是我们自己。

其实我觉得,人类在围城的这种困境不外乎从两个方面解决,要么不要把自己所处的环境当作围城,千方百计要冲出去;要么,你非要说那是一座围城的话,也照样能在围城里寻找到真正的我,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终究会有一个围城里的好归宿。

如果觉得自己能力足够支撑自己在另一个围城里生存就走吧,说不定真的海阔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