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2 18:58:05 作者:GZ才子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实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

今天我发了一本《国学》书,老师教了我们第一课《孝为根本》。

讲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爱冒犯上级,这种人特别少;不爱冒犯上级,这种人是从古至今没有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之根本。孔子还告诉我们,侍奉父母,若他们有不对之处,要委婉地劝阻。父母不听从我们的意见,仍要态度恭敬,而不要冒犯,更不能心生怨恨。孔子还告诉我们,不能不知父母年龄,要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又要为他们岁数大而担心。

我读完之后,我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不让父母为我学习担心,生活担心,在家完成作业之后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有更多精力去完成他们自己的工作。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

文字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朱熹《四书集注》

载望《论语注》

焦循《孟子正义》

载震《孟子字义疏证》

焦循《论语通释》,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陈澧《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梳,最为精切。读之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二、《易经》

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抄出,随时省览。

程颐之《程氏易传》

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三、《礼记》

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传》《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多浏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注解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

《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四、《老子》

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五,《墨子》

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孙诒让《墨子闲诂》。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

六、《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郭庆藩《庄子集释》

七、《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浏览。

王先谦《荀子注》

八、《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九、《韩非子》

王先谦《韩非子集解》

十、《管子》

戴望《管子校正》

十一、《吕氏春秋》

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浏览。

十二、《淮南子》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十三、《春秋繁露》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通释体裁,宜参看。

十四、《盐铁论》

十五、《论衡》

汉代怀疑派哲学

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

看完《道德经》,看完《论语》,终于知道为什么毛主席读国学可以成为圣贤,为什么现在流行汉学热,为什么汉语会成为美国第二大外语。所谓佛,就是觉者,智者,通俗的讲,觉悟了的人就叫佛。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文化如果不去体验,读是读不懂的。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从来没有虚极静笃过的人,怎么读得懂《老子》?没有心斋坐忘过,怎么看得懂《庄子》?不了解儒家的慎独,怎么搞明白《论语》?怎么能学习《大学》,《中庸》,《孟子》?《易经》,《易传》都没有看过,怎么能齐家治国平治天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就是50岁之后给《易经》做的注解。伏羲画了八卦,周文王演绎了八卦,孔子给八卦插上了翅膀,叫”十翼“。想读这些知识,首先一条就是生命取向要高,其次生命体验要深,最后生命能量还要强。

一个境界不高,格局小,生命取向低的人,是讲不出高明的话的。《心经》开篇就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一辈子的时间里,甚至时间做自我沟通,没有时间认识自己,没有时间去了解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最后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叫”忙“,真正写出来的时候发现吓一跳,这就是”心亡为忙“。

所以我想,要想成大事,首先就要学会自我沟通。就像翟鸿鼋淌谒档模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坐的住的人。释迦摩尼一坐9年,毛泽东在岳麓书院闭关,一坐3个月。所以啊,修身为本,好好修身,再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上使然,再加上最近时间充裕,我准备给自己一段时间,给自己一次机会,了解一下自己,弄明白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再考虑其他一切事情!所以请各位亲朋友好友原谅我的暂时消失,我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