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优质16篇)

时间:2023-12-24 23:31:20 作者:文锋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本样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范本包括了不同文体和题材,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层次。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同时也要注意,范文范本只是一个参考,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作和改编,使文章更贴合自己的思路和风格。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应用这些范文范本,并不断追求写作的进步和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一、背景近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发展,原有的教育资源与现有招生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作者:朱晓辉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221003刊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语文课程改革体会-02-1118:17语文课程改革体会曹殿成与其说教育改革,不如说教育发展。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特别当今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与快速进步,以及全球的一体化,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其超前性与跨越性。其宗旨与目的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基于此,课程改革实为必然,而且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教育与课程将会不断的进行改革、发展、进步。从长远的角度看,不改革的教育是不能想像的。因此,应该视教育改革为事物发展的常态,否则是教育发展的滞后。

具体的说,从我国近二、三十年来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变化,就可以看出教育的发展的进程。如:教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国家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对教育的需要。对于这一点,所有搞教育的人,全体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这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即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及其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从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从开始的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实验,本人做为一名参与其中的地级市中学语文教研员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其实,本次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及其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推动最大也是这一点--教育育人理念的更新。道理本来很简单。就如有些领导和老师所说“我们做得好好的,该什么啊!”是啊,他学校管理得很自如;他学生教得很顺手,但是却忘记了我们教育育人的目标和要求不可能永远不变。

对青少年的教育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为人与发展。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一世前十五年。学生得了高分考上了大学,是学校和老师的成就,但不一定是学生的一生。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也应该树立起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不仅仅能够让考出好成绩的理念,积极、扎实、稳健地实施课程改革。

教育是发展人事业。基础教育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我们应该具备一点教育家的素质--教育的.功利在未来,在民族。

教育改革是艰难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期冀三年、六年,一两轮实验就取得成功,也许是不现实的。况且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需要诸多必要的条件和知识、智慧与技能的支持。

必要的条件,首先是具有“法规”效应的课程标准和代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意旨的清晰而彻底的教育理论,给课程改革以明确的指导。而众多学者的各种“解读”、阐发与新见等的“百家争鸣”与学术界的研究探讨,待其理论成熟,再将应用于基础教育实践不迟,以免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教学思想与理论上的诸多迷茫与困惑。其次,课程标准中,应该有比较详细的学科常规教学实施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价办法,既能够使广大教师正确的实验课程,规范课程实验,又能够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能够使教育管理部门正确的评价改革,又能促进课程改革。第三,教材要典范、好用。它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教育教学的凭借。没有教材不能进行教育。教材对于中小学十分重要。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选取、教学与学习要求等,都要科学。好的教材是教育成功的一半。同时,教材要为教师配备科学、完整和好用的教学指导书(教参)。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教师用书》多有意为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留有个性发挥空间的做法,并不怎么符合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县及其以下层面的中小学教师使用起来很困难。事实上,中小学教师每天八小时多的教育教学坐班劳动非常辛苦,而真正具有研究能力和机会的老师只是少数人。如果有了常规教学规范、评价办法,有了好的教材和教学指导书,他们会教得好,也会教得轻松。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其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语文教改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的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注意的问题1、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避免误区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

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

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要不断调试好自己的状态以适应改革的大潮。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

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二、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三、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四、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教材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就是说今天的教材早已不限于课桌上的纸介质的书,而是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并向网络教材发展。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便于教师指导,有得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身心发展又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新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材的个性化趋势。教材的个性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通过《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培训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面,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我校的现状,我认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现社会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为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发挥更广的想象力,从而显示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平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喜爱语文课,但有个别学生普遍厌学语文。为什么呢?原因出在哪,我认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进行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厌学语文课,可能存在这些原因:师生之间缺少感情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在不自觉中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上,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由于条件环境有限,在教学中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这些便是整堂课的教具,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思想不够集中,加上课业负担沉重,繁琐重复的读、背、抄、写成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固定模式。

针对以上症状,怎样才能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做到这几点: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不断地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更专注的学习语文课程。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在于积累,主要反映在上课时学生一定要做好笔记,便于反复研究思考,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组织演讲、知识竞赛等,才能触发学生写作灵感,想象力一定有长足的进步。

以上是我的几点心得,也通过这次学习,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我一定要加强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为我们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一)、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筻轮馗矗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1、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思政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思政课程也开始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在小学思政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我也有幸参与并深受启迪,下面是我的几个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思政课程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思政课程逐渐从传统的政治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型,学校的思政课程也不再仅仅关注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小学思政课程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思想品质的提升。我们要从课程定位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小学思政课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第二段:打造有效的课程内容。

理论知识的传递是思政课程的重要一环,但是知识的传递单一枯燥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因此,我们应该在课程内容中加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和趣味感受,使传统的思政课变得富有生机和趣味性。同时,我们要注重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把日常生活与课堂相结合,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去探究现实的问题。

第三段:培养生命素养和创新思维。

思政课程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生命素养和创新思维。生命素养主要包括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学生不仅仅能够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能更好的保护他人的生命。创新思维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从小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造力。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活动设置中贯穿始终,并且需要在不同层面和阶段来发展。

第四段: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评价是衡量思政课程质量的重要一环,它能够反映出教育教学的效果。在评价思政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多样性和科学性。多样性的评价因素包括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另外,我们要注重科学性,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估学生的思政课表现,这有助于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小学思政课程改革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其次,多样性的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性。再次,生命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助益的。综上所述,思政课程的改革是学校素质教育迈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更好地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教育人员必须承担的任务。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将会沿着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探究性的路子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平心而论,思政课程有其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性,这些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已得到广大师生的赞同。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让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引领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教育局新一轮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各学校在实施变革课堂上都在为寻找一条符合自己的课改之路而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我校不断尝试变更教学方法与策略,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静为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办学宗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近年来,我校以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不断在全校开展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寻找教育教学理论与农村小学自主学习培养的最佳契合点,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农村小学自主学习教学理论,从而在实践上更好地指导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

二、具体实施。

总概括起来:一个转变,两个变革,三大原则。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开展课改总动员。

通过观看生本课例,大量购买变革课堂的有关书籍,让全体老师形成一种课改势在必行的氛围,意识到是时候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了。

2、做教师思想工作。

思想引领行动。要想真正变革课堂,首先就要转变领导及教师的思想观念。我校通过多次组织教师开会,分析当前学生不学、厌学等因素,统一达成共识: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3、通过学习改变认识、提升教学水平。

(1)专家指引,开拓视野。

我校邀请一些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有效地调动了老师们课改的积极性。同时,我校通过往兄弟学校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大大开拓了教师们的学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2)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并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教师的学习和撰写学习体会。今年,我校先后组织教师网上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老师们获取知识来源。同时让教师对教学问题以及个人学习心得及时反馈和分享交流,大大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为了让全体老师都动员起来,一起齐参到课堂变革中,我校通过拉桌子,成立小组合作来营造氛围,促使我们的教师寻求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师尽量少说,多给机会学生说,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教师也要不站或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间来与学生交谈、探讨问题,要体现师生之间尊重、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彻底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授课模式。

(四)“稳步推进”原则。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

为了让教师能顺利迈出课堂变革的第一步,我校组织了教研组长制定并印发“课改指引”,让教师们有章可循,帮助教师更快进入课改角色,尽量让大家少走弯路。同时,我校还对班里的小组长实行三级培训:校级、年级和班级培训,让小组长尽快适应上岗,构建小组后每月还对优秀组员和小组长给予表扬奖励,鼓励优秀激励后进。

另外,教师们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与学习,网络上既是教,又是学。集思广益,教学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与实践,有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的视野从此开阔了,教改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不断地高涨,教师为了让自己成功的方法能与他人多分享,平时遇到问题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去思考。

(五)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原则。

1、加大教研学习力度。

我校定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6位行政领导分3组或6组参与教研活动,各学科做好考勤与活动记录,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困域。

2、定时制定好课改教学流程指引。

每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后,教导处就分别组织语数综合三科教研组长制定出各科教学流程或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收集归类后组织大家一起研讨学习,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起到指引作用,帮助更多的教师少走弯路。

3、上好课改示范课。

让在课改变革后表现较优秀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凡同科的教师都要参加,在研讨课后及时说课与点评。行政带头上好示范课,在学校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教师队伍的士气,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4、推门听课,促进成效。

课改一段时间后,领导将不定时往各班推门听课,课后对教师暴露的问题或修改建议及时给予讲评与交流,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避免原地踏步或走回头路。

5、做好课改检查课。

在课改过程中,我校将定时进行全校性的课改检查课,由领导及教师组成检查小组,对全校的教师在课改后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诊断检查,发现没有体现课改要求的教师,帮助他们重新学习课改精神,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检查,直至达标。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副组长由教导处正、副主任担任,组员由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具体开展此项工作。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新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方面的文件及论著,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根据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本学年的课程,根据要求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弄清新老教材的变化。所有教师都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改革教学,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四、实验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对新课改的宣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的解读,学校进行新课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

第二阶段:摸索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逐步实践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认真总结一轮课实验的经验,对实验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原则,继续深化推广。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琼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加快实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累经验。

1、我校系博鳌镇中心小学。我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质量兴校”的战略,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培植与发展优质教育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近几年来,我校投资校园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先后建成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学校在资源库建设初见成效,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校重视了教师的培训工作,多年来学校每年均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各类教师,目前拥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多名,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组长:夏志云。

成员:学校全体教师。

1、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

使学生具有爱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2、培养一支能够胜任新课程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我们不但要引领着所有的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而且要通过这一场革命与洗礼,彻底更新教育观念,使所有的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3、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的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合理并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除了要用好新教材外,还应适应新的要求,开发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真正实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利用者、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的课改目标。

学校将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专家引路、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相结合,进行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工作。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发生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至旧的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我们首先要注重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力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进行一次教育理念的“启蒙运动”,把我们自身的教育思想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全体教师不仅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还应注意改变我们每天正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行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名师联动、专家引路、教师研讨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力求通过自身行为的转变来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再次,我们将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重建。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学校将从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管理、评价制度改革,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与观念更新、行为转变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

一、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的编制范围,使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脉相承。

二、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开展“五大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常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可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三、是与团队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特点,结合团队开展的“绿色承诺”、“体验教育”、“新世纪我能行”等活动的开展开发校本课程。

四、是与学校的兴趣小组的开展相结合。我们将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之形成自己的校本特色。

五、是与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的成长相结合。学校与师生的成长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与方向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的成长能够突显学校的办学方向,使得学校课程更加鲜活、亮丽。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与源动力,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加大评价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一、是重视评价的导向性。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将从制度层面改革评价体制、分配体制,以制度建设为导向,将全体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程的实施上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确保学校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激励性和正确的引导性。

二、是重视评价的情感性。

教师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实施新课程必须全心全意的依靠教师,实施新课程必然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与心血,学校领导能从情感层面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在理解信任、使用发展之中促进新课程的开展。实践证明,学校管理者心向教师,广大教师会迸发出更大热情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顺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和谐、民主、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三、是重视评价的发展性。

人总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我校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对所有的教师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谁在这场变革中及早启动,谁就能赢得主动。

四、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促进课改的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软、硬件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将把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工作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与突破口,全面优化课程资源。我们将把握“自力更生、分步实施、软硬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信息化步伐。

“自力更生”即依靠自身挖潜,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压缩非教学性开资,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大对校办产业及“三产”的管理力度,提高收益。同时,我们还将做好全面的统筹与规划,确保资金投放的重点。“分步实施”就是学校电教设备的投入和发展要遵循一定的思路,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我们将在前已经初步实现班班通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将重点放到终端的建设上,不断提高使用效率。“软硬兼顾”指在注重硬件投入的同时注重软件的建设。一是利用好电教教材费,足额征订省教育厅规定的电教教材,将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音像资料配成系列,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三是加大校本素材的建设力度,制作出更多更好地适应学校校情的软件,充实学校的软件库。实践表明教师自制的软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够提高一个学校的信息教育水平。

第一阶段:

1、认真总结前一段时间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分析我校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研究和制定全镇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2、成立课程改革实验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制定课程改革的相关管理制度。

3、召开全镇课程改革动员大会,通过多种形式为全镇各类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培训工作。

4、配齐课程改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设备。

5、做好宣传工作,向家长、向社会宣传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第二阶段:

1、做好一年级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工作。

2、做好课程改革的实验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工作,进步规范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课改成果的形成。

3、结合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争取取得一定的实验效果。

4、组织校内、镇内的集体备课活动,组织多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各位教师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5、组织人员参加区级各类新课程的培训与教学竞赛活动。

6、积极进行与新课程相关的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第三阶段:

1、进一步进行新课程相关内容的实践与研究。

2、准备与新课程相关课题结题工作,总结实验成果并上报。

3、准备参加全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交流大会,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新课程的研究成果。

小学课程改革图解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小学课程改革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图解教学成为了小学教育的一种新趋势。通过用图像来展示知识和概念,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内容。在我参与的小学课程改革图解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优势和价值。

第二段:提出问题(200字)。

图解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图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可能对某些概念和知识点感到枯燥和无聊。但是,通过图解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来理解概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而,如何设计好的图解教学材料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在我的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图片、如何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等等。

第三段:探讨问题(200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学习了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技巧。首先,我学习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图片。在小学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图片。我学会了从颜色、形状、尺寸等方面考虑图片的选择,以使其更加适合学生的接受。其次,我学习了如何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的图解教学材料。通过了解学生的不同程度和能力,我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图解材料,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四段:总结经验(200字)。

通过我参与的小学课程改革图解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首先,图解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选择合适的图片和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图解材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最后,图解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五段:总结(200字)。

小学课程改革图解教学是我个人成长的过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技巧,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教育责任感。小学课程改革图解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图解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思政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思政课程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理念和课程结构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因此,通过对小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参与和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思政课程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思政教育形式单一、课堂设施简陋、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我们也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

针对现有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如增加思政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通过增加课堂设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举行班会、开展思政课题研讨等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通过这次思政课程的改革,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高,思维和态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身上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责任心强、乐于学习的特质。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第五段:小结和展望。

思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思政课程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课程催放儿童的生命之花——我的课程观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叫,来自市小学,现任该校校长、党委书记。从教26年来,在学校文化、课程开发和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行的认可。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一个过于课程的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做的不好,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市小学位于东区,由原路小学迁建而成,目前有在校学生4900余人,教师249人,有两个校区。校区在2007年11月投入使用,校区在2014年9月投入使用。

近几年,小学抓住发展契机,确立“润责”为核心办学理念,以“做一个负责的人”为校训,用责任来浸润全体师生的心灵。

学校在“润责”教育理念的滋养下,以“做一个负责的人”为校训,以责任教育为统领,创设了“一大理念,五大支柱”的学校教育新体系。全校师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润责理念熏陶下,逐步懂得责任、学会担当……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创新教育学校、全国“童趣杯”爱心大队、全国“争当小实验家活动”优秀单位、全国合作学习重点试验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中小学特色课堂文化建设重点试验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童心阅读实验基地。具体的经验做法在《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导报》《山东教育》《基础教育参考》《中小学校长》等报刊杂志上进行了宣传和推荐。

(一)学校文化突出时时处处育人实效鲁迅先生说“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马克思也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初入校园,主。

教学。

楼上方“做一个负责的人”七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学校的校训。校训开宗明义、主题突出、简洁明了、位置醒目,凸显我校的责任教育主题,时刻提醒师生要做一个负责的人。

正对校门的是责任文化墙,正面篆刻学校的办学特色——责任,与校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背面各有大手小手和深深的大小足印,让人对责任教育产生无限遐想。

在责任广场东侧设置了竹简式石雕责任墙,它形如一卷展开的竹简,古朴典雅,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上镌学校教育理念及古今中外对责任的经典诠释,时刻警醒着师生要牢记责任。

漫步校园,楼名路名园名特色鲜明。学校共有七栋楼,分别以“弘责、励责、笃责、尚责、尽责、明责、润责”命名。润责大道、尚责路、明责路、弘责路的命名均契合责任教育主题。“守责”有抱朴守拙、恪守责任之意,是学校践行“责任教育”的基本保障。“明责”取意知责明理、责己责人,是学校践行“责任教育”的行为准则。“笃责”取意敦笃勤奋、勤勉力行。是学校践行“责任教育”的行为起点。“励责”取意责任修身、励志图强。是学校践行“责任教育”的行为方向。“尽责”取意竭智尽能、无私奉献。是学校践行“责任教育”的矢志追求,寄予教师栉沐风雨、诲人不倦。“尚责”意为崇尚责任、以责为先,是学校践行“责任教育”的精神基点。“弘责”取意弘扬责任、精益求精、尚善尚美,是学校践行“责任教育”的致远追求。

在校园园区里设置了多块石头,在石头上镌刻了“礼”“忠恕”“勤”“健”等字样,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这里我仅举一二例说明。“诗礼”中补充:“礼”的本意是对先人和神灵的尊敬,后来引申为礼仪礼节。“礼”是让我们明确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明白与这个身份对应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按照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去做人、做事。比如《礼记·昏义》中说:“礼始于冠,礼本于昏。”“冠礼”就是成年礼,成年了,你不再是一个孩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所以说“冠礼”就是给予一个做人的尊严和责任,不是吃喝一顿就完了。“礼本于昏”,结婚意味着以后不仅仅为自己考虑,还要为对方考虑,不仅要为自己的家庭考虑,还要为对方的家庭考虑,同时对后代负有教育的责任,所以婚礼就是隆重的告诉双方,你们的身份变了,责任也变了,因此古代对责任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也是非常艺术的。我们利用这些石刻对学生不断渗透责任教育,赋予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生责任。

润责会堂前有两棵柿子树。每年瑞雪初降,都会呈现“瑞雪兆丰年,柿柿景。

如意”的美丽景观。柿子悠然地长在树上,直到自行掉落的那一刻。见证柿子生命的自然轮回,这是在校每一位师生的责任。我们就是要让责任教育像空气一样,处处熏陶着人的底色,责任感就像地下水一样,时时滋润着人生的根基。

学校校园有一棵树没有成活,我们及时抓住这个小细节对学生进行生命的责任教育。“成长是生命的唯一见证”“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时,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润责会堂前有两棵柿子树。每年瑞雪初降,都会呈现“瑞雪兆丰年,柿柿景如意”的美丽景观。外校来参观的老师们都会惊讶,为什么没有人早早来抢摘柿子?这也归功于责任教育。让柿子悠然地长在树上,直到自行掉落的那一刻。这是在校每一位师生的责任。我们就是要让责任教育文化像空气一样,处处熏陶着人的底色,责任感就像地下水一样,时时滋润着人生的根基。

在全国第五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名牌学校”实施战略研讨会上,作了《责任教育托起幸福教育梦》的典型发言。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张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等都对学校的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责任教育于细微处浸润学生心灵“给我6年时间,还你一个阳光少年。”这是小学对全体家长的治学承诺。学校把学生德育教育与各项活动紧密集合,顶层规划,基层实践,于细微处浸润学生心灵。

常规活动夯实责任。升旗仪式创新开展“一分钟军姿”活动,在学校宣传栏、网校开设固定版块:“每周责任之星”“每周责任小故事”和“每周责任寄语”。各班都设计了造型美观、彰显个性的“责任文化墙”,级部“责任小明星”风采展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责任小明星”评选为平台,深入贯彻落实责任教育,把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卫生路队、安全纪律、主题活动等表现情况全部纳入评选的内容,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形式全面客观的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评选出的责任小明星在级部风采展板上进行照片展示,号召学生向小明星看齐,激励更多的学生自律自强,争当责任小明星。

“诚信角”见证责任。设立“红领巾失物招领处”,又名“诚信角”,由学生组成的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进行日常维护。学生捡到他人的遗失物品,都会主动放到“诚信角”的相应格子里,填写“红领巾责任储蓄单”。丢失了东西的学生可以随时来认领自己的失物,填写“红领巾责任取物单”。拾金不昧人人夸,诚实守信更可贵。在“送来”“领走”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社团活动”落实责任。组建小记者站、小实验家、诗文朗读、军乐队、太极拳等社团。自2011年起,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太极拳课程,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每年组织教师赴陈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学拳进修,借助体育课、阳光体育时间相机教学,并选拔学生组成太极拳社团,学生在一招一式中体会中华传统。太极拳和太极扇表演多次在各种文艺汇演中展示。太极拳社团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更是对中华文明的完美传承。

假期履行责任。将责任教育向家庭向社会延伸,除了评选“百名责任家长”外,还开展“我的假期我负责”活动,学生在学校里参加一系列的责任教育,有教育、有活动、有监督,可是放假之后,在家里缺少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怎么办?特别是寒暑假,很容易出现“5+2=0”的教育现象。假期里对学生的责任教育,主要是从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一些简单的事情做起,从基本的衣食住行、文明礼仪做起。学校统一设计活动量表,家长监督共完成,开学后统一上交,评选“假期责任小明星”。

(三)“传统+科技”演绎精彩校本课程学校把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了“一三五校本课程”体系。“一”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围绕“润责”这一核心。“三”是指三级课程,多数人参加的课程为一级校本课程,部分人参加的为二级校本课程,少数人参加的为三级校本课程。“五”是指五责课程,即:文明礼仪类守责课程;语言文学类弘责课程;科学科技类励责课程;艺术体育类尚责课程;生活实践类明责课程。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特别强化国学、古筝、剪纸、太极、三棋、泥塑、茶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特别增设小机器人、小实验家、创客、无人机表演、星球大战等科技类课程,让传统和科技互促共进。

自2013年开始择优引进《国学》教材,全面推开国学校本课程。每年一年级新生都要在国学堂身穿汉服、头戴礼帽举行隆重的拜师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校区将国学与韵律操结合,把传统文化与健身融合在一起,实现国学与艺术的融合。上午课间操时间,伴随着悠扬舒缓的乐声,四千多名学生屏气凝神在操场上同舞太极拳,一招一式刚柔并济,举手投足颇有韵味,这是学校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常规展示。每周三在课间操结束后,学生们会奔向自己的“私人定制教室”,校本课程拉开帷幕。国学、话剧、三棋、国画、泥塑、剪纸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心仪的课堂上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2016年,由学生和老师编演的故事剧《红岩魂》一举夺得“市第三届故事力大赛”一等奖。

为打造科技课程训练基地,学校建设了目前市最大最先进的校园科技馆和“桃娃梦工坊”创客室。以科技馆为阵地,开设了音乐制作、科技入门、数字星球、科技体验、数学建模、地理地图、拓扑练习、积木搭建等课程。依托创客室,引进全套乐高机器人设备、高端3d打印机等,组建了以机器人和编程为两大亮点的创客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有着较强科学素养的创客学生。在山东省第二届创新教育节上,学生设计的水果钢琴、打地鼠等交互类软件,智能探测机器人、多功能导盲杖等智能硬件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参观了学校“桃娃梦工坊”展区后,欣然题词:“在创客中,飞出未来的梦想!”学校每年都举办创意童年科技节,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科技智慧创造力。在wro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学校机器人创意队和足球队均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山东省数字化科普知识竞赛中累计有104人获得国家级奖项,326人获得省级奖项,有10名学生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

二、对课程的认识(一)“课程”是什么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时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此处“课程”的意思即以一定程序来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工夫”。这里的“课程”已有课业、进程的意思。在国外,“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程”。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课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二)“课程”的历史沿革。

从古至今人们对课程一直在进行不断探索,从古至今课程改革都是存在的。因为,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从先秦“六艺”到孔子定“六经”,再到“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最后到“四书五经”,国家的官方课程几千年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和延续性。直至清朝,古代课程已经完全沦为由统治阶级任意修改、解释进而实施封建统治的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光绪年间,具有普世性的中国古代启蒙教育正式开始。中国古代用“蒙学”的方式开始启蒙教育。学生在专门的蒙学馆、私塾、书屋里学习,最初学习的内容都是启蒙性的东西,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语言的使用能力等。

从古代的蒙学、书院等过渡到近代的普通教育课程设置,这一阶段是从光绪、慈禧年间开始的,被称为过渡性阶段。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在学堂中引入了近代西方的一些文化知识。民国之后,我国才有现代统一的教育制度。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课程设置才与现在的接近。

现当代国家对课程改革更是万分重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黄百炼语:“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它承载着教育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它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一个核心任务,正因为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也撰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建国以来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八次。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是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教育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制度。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革几乎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完全按照苏联模式来开设课程。

第三次,是1958年,当时国家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教育方面也提倡要“大干快上”。当时每个公社都办大学,村办中学,大队都可以办小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

第四次,是1963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要求回归到以前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此次改革将五分制改为百分制,由学俄语变为学英语。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这次的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拨乱反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恢复高考。此时的课程设置既遗留有文革时期的色彩,也有向科学靠拢的色彩。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当时已有和国际接轨的意识。以前所谓的和国际接轨其实就是和苏联接轨,现在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国际接轨。课程内容有了很大更新,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成果被纳入课程中,理科不再享有唯我独尊的局面。

第七次,是1988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陆续颁布了“九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初中各科大纲”的初审稿,1990年,编写了第七套全国通用教材。同年,国家教委还组织修订了1981年的高中教学计划和1986年颁布的高中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各学科教学大纲正式颁布。这次课改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背景下展开的,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指导思想:中国教育要融入到国际教育中去。这个指导思想在2001年开始的第八次课改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1999年底至2000年初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会议;2001年1月形成课程标准意见征求稿,并于7月正式公布17个学科18本课程标准;2001年4月至6月对20个学科50种教材进行了初审和复审;2001年6月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2年秋季,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区进入实验。

相比以前七次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被称为新课程改革。既然前期的课程、教材是经过多次改革完善、多年。

总结。

研究的成果,那么,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进行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国外因素背景来看,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国家都提出加强国际合作,教育上要培养面向世界的公民。

从国内大环境来看,教育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且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改革自身遗留的问题看,建国以来,尽管我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但是,这七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教学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上想了不少办法,出了不少经验,而对于课程,对于教材,改革的不多,触及的太少,力度不大,深度不够(教材虽然出了七套,但后一套教材基本上是对前一套教材的修订),不少弊端没有根除,甚至没有受到冲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对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这些综合因素,催促着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国家行为、深层次、多层面的改革。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了调查研究,征求了多方面意见形成的。世纪之交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三)课程的发展现状经过一次次课程改革的洗礼,很多学校做了诸多尝试,经历阶段可以用三句古诗来概括。

一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学校发展理念多,实践少;规划多,落实少;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校的文化、课程、课堂等多个方面广泛发展,但也仅仅是浅草,就是刚刚起步。理念、概念纷呈,乱花渐迷人眼;三是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进一步规范和固化,到了一个瓶颈期、高原期。怎么样继续开展责任教育,我们还要从初心去拷问——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

课程实施的要求新课改的路上有欢笑,也有泪水;有苦,也有甜;痛快过,也委屈过;成功过,也失败过。基于这一路的经历和实践,我们有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11、把立德树人作为发展主方向十八大确定的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将继续把立德树人作为发展主方向。

以礼立德。孔子曾说:“不知礼无以立”。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首先要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他们提出明确、具体、详细、可执行性高的要求。其次狠抓养成教育。坚持开展班级例会、先进典型人物表彰等活动,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技能也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小学段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技能等多方面,通过开设课程、兴趣小组等多种方式,开展启蒙教育、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以行弘德。教书育人,旨在立人。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曾强调指出,改革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论什么改革,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这个核心素养体系就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并要求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提出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转为“人本性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所以,深化责任教育,必须“目中有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立“责任之德”,必须落实到每个人实实在在地行动上。

瓶。校本课程的核心是“校本”,是为了学校,在学校里发生,基于学校。从这个认识出发,做好学校课程体系,要从以下渠道入手。

(1)精简优化,突出重点。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内在逻辑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二是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三才是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社会实际。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偏离了学校文化与特色去盲目开发学校课程,容易让课程流于形式。只有多所学校的特色化,才会形成教育整体的多样化,才能避免千校一面。所以学校要提炼核心价值文化,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一些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唯一指向是追求办学特色,这是特色化课程的误区。追求课程建设的特色化,说到底,是要遵循儿童本位,如果特色课程建设是为了学校办特色而不是满足儿童发展的话,这个特色不是学校所需要的。

(2)提高开发和实施的水平。提高开发和实施的水平,基本点是要遵循规律,多方挖潜。学校教育发展与地域资源息息相关,校本课程要整合地域特色,让地域资源成为课程要素。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涵盖社会所有的层面,其中不乏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学校就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开设特色课程。专家也是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要不断邀请资深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指导课程的开发实施。泰勒在《课程理论》中说,课程的设置要考虑三个因素,即教师的水平、社会的需要和专家的建议,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最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然还要注意一个倾向,就是课程泛化的问题,要防止“校本课程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防止一说发展就是课程,把学校所有的工作都纳入课程的倾向。

(3)改善评价办法。主要评价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要科学制定评价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标准,既是组织实施校本课程的指挥棒,也是进行评价的依据。实施者确定的课程标准,要明确,具体,教育的目的意义、确定依据、实施途径、教育内容等都要清晰,方式方法要可行,教育动机要符合实际和规律,不可一味追求高大上。第二,要优化评价手段。可以采取过程性+终结性评价的方式。特别要重视校本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要勇于放弃功利性评价,把学生的兴趣与参与作为重点,通过过程监督,检查课程标准的落地实施情况。第三,要评价实施的结果。通过展示、竞赛或者考试等方式,考查课程实施的效果,提高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有效性。

3、把课堂深度学习作为发展的主阵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学科学习的方法与规律,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学生持续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应该是主动学习,抓住事物“本质”的学习,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1)思维导图——思维方式的变化,突出结构化、逻辑性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与传统单一线性思维方式相比,它更加突出结构化和逻辑性。它可以用于知识创新和思维创新,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在知识创新和思维创新方面,可以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还可以用于获取和存储知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把杂乱的信息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存储在人脑中,同时使抽象的知识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存储起来,变得可视化。还可以用于交流、评价、反思和调控。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可以用于交流和共享,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优势,学生自己或者他人都可以对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修改和调控,从而提升认知技能。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的过程,从而使学习更系统、深化。

(2)问题导向——解决问题方式的变化,突出方向性、针对性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氛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不是传统的“师讲生听”,也不是学生预习自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的探究学习,更加突出方向性和针对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和能力为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上课一开始,直接向学生呈现问题或任务,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整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策略支持,教学过程中不断循环该探究过程,直至学生独立或者合作成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

(3)训练导学——学习方式的优化,突出层次性、规范化训练导学与“目标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明确的目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导向,以师生活动的构建为基本形态,以达标测试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等教学策略,整体优化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光讲不练、只学不练的课堂相比,更加突出学习的层次性和规范化。课堂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目标导航,第二板块是知识探究板块,通过多种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第三板块达标测试阶段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检验目标达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不同学科、课型、教学内容确定,通常以检测题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检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达标情况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并精准地把握共性的和个性的问题及症结所在。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也确定好了课后辅导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辅导。

东风催放花千树,在课程改革之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普京说,如果我们忘记了苏联,那就没有良心;如果谁要回到苏联,那就是傻瓜!我想,对待新课程改革我们也要秉持这样的态度:借鉴以往、不断反思、认真平析、继续再战!谢谢大家!

小学思政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和时代进步的需求,小学思政课程改革逐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参与了这项改革,并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过去的小学思政课中,教师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在传授知识和道德规范上,而在改革后,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新闻热点,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增加活动和案例的引导教学。

在以往的思政课中,老师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在改革后,我们增加了活动和案例的引导教学,例如加入游戏、小组讨论、剧本演绎等形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体验知识的乐趣和价值,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维度展现教育资源。

改革后,我们开始注重多维度展现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主题课程和专题讲座。我们邀请了行业内顶尖的专家和学者,让学生通过听取他们的演讲和交流,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认识。

四、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在改革后的小学思政教学中,我们坚持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的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个性化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道德响应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使教育更全面、更科学。

五、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重要方向,改革后,我们将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他们全面、综合、多元的能力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和实践,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不断探索、创新,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期待未来更多的改革实践,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持续发掘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方式方法,培养更多优秀的公民。

小学课程改革图解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小学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关于小学课程改革的图解讲座,对这一课程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将从深度学习、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兴趣培养和综合评价这五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是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重视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现如今,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知识的整体性、丰富性和深度性的学习。图解讲座通过对比传统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让我明白了以前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教给学生知识,而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图解讲座中,我了解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前,小学生在教室里只是听老师讲解,而现在的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探索,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素质教育是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数量,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

兴趣培养是小学课程改革的另一重点。以往,在学校里学习的科目往往是强制性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然而,新的小学课程改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领域,通过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综合评价是小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只注重考试成绩,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现在的小学课程改革倡导综合评价,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图解讲座向我展示了不同形式的综合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这些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图解讲座,我对小学课程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认识到小学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知识改革,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我相信,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将会迎来一片繁荣的春天。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学校总体要求。

分散目标,稳步推进;根据班情,适当分组;

根据年龄,因材施教;学习典型,不宜全搬;

取其精华,不宜求全;要有自主,鼓励创新。

二、具体实施。

1.分段要求。

一二年级可选择适当课题进行尝试,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三年级可选择适当的科目进行尝试,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五六年级必须进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实施。

2.营造氛围。

通过开展“我的课堂我做主”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学案导学”制度、周评月考制度、星级小组、优秀小组长评选、课改先进典型评选等制度的拟订与建立。

4.完善设施。

逐步完善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硬件设施的建立,如:班级黑板、复印机、展示台等。

5.端正态度。

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正所谓“教孩子六年,想孩子一生”。要将目光从优秀学生的身上逐步向低差生的身上转移。

6.组织学习。

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组织教师到课改较好的学校去观摩学习。

7.开放教学。

建立开放的班级学习体系,做到随时接受教师、家长观课、议课。

8.经验积累。

每位教师都要建立一个记录,对失败或成功的课例及时记录,并分析原因,以达到有问题能随时改。

9.经费保障。

学校将在能力范围内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课程改革,以完善必要的设施;奖励先进班组、先进个人。

三、方法措施。

1.以e乡中心校课改模式为蓝本,实行“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扬长避短,逐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改革模式。

2.本学期试行月考制度,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上午进行,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总结、及时调整。

3.学校采取推门观课方式督查教师课改,逐步达到从强制到自觉的课改效果。

为提高课改效果,学校要开展好“四个一”活动:每一节课后写一段教学心得;每月召开一次课改例会;每人撰写一篇课改论文,每人开一节符合课改精神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