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静电的小实验 静电实验心得体会(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07:24:18 作者:念青松 静电的小实验 静电实验心得体会(大全8篇)

奋斗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充分利用资源和机会,寻找合适的平台和人脉来支持自己的奋斗之路。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在奋斗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这些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勇气和动力,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奋斗,我们定能取得成功。

静电实验心得体会

人们常常对电有一种恐惧感,这是因为电还是一种不为人知,充满神秘和危险的力量。但静电实验却让我对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电的本质和愉悦。

首先,在静电实验中,我明白了一个电子、离子、带电体和静电场之间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将物体带电意味着给它们带上一些电荷。但是,静电实验让我知道了,电荷本质上是电子或离子,而给电子或离子带上电荷就意味着给它们带上一些电子或离子。这样的认识对于理解许多电学和化学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在实验室中,我还发现,电的强度决定了电荷的移动和集中。基于电的本质和强度,我学会了如何将电荷定向,并了解到在电场中离子如何受力。这个过程跟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是我在静电实验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另外,在静电实验中,我学会了利用电器仪器来把这些概念量化。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电子或离子的运动,以及电场的情况,但通过一些仪器的使用,便可以对这些情况进行定量测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静电计、电容计和万用表等等工具,这些工具使我能够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准确计算出电荷分布和静电场强度等一些电学指标。

最后,静电实验为我赋予了对电的本质和化学基础的更深入认识。这种认识超越了我的学术能力,使我更好地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基本力量的意义。与此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静电实验将我通过自己的体验来了解本质特征和性质以及量化和控制这些特征和性质的方法。

总之,静电实验教会我的不仅是科学和技术,还有一种探索精神和智慧,让我们从我们通常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事物中汲取知识和深化认识。我希望未来我继续参与更多的实验和探索,了解到更多的现象和原理,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科学接近的理解和认知。

静电的小实验

摘要:本课题针对静电演示实验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得出实验成功的因素从而采取措施,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静电;摩擦起电;仪器;环境;绝缘材料

静电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师感到最难做的物理实验之一,有时在实验准备时能做成功,一上台就莫名其妙地不灵了。因此,一些老师很怕做静电演示实验,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阴雨天气。影响静电实验成败的因素颇多,仪器、材料、天气、操作、清洁等。讨论这些因素作用,对每一实验方法及仪器结构和原理解释,不能在具体的实验条件下发现问题的症结,这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得以成功。

一、静电仪器结构原理

要正确有效地使用仪器,使用者对仪器的结构、原理必须有正确的理解。现行课本中静电仪器主要是验电器。验电器的结构不复杂,原理也不难理解,但也有不少人对它缺乏真正理解。例如,在怀疑验电器漏电时,常常有人会将绝缘块垫在验电器的底座下面,以为电荷是从底座漏到地上了。实际上,这样做对防止验电器漏电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这是因为验电器之所以能检验电荷是因为导电杆和可以转动的指针是连通的,当导电杆带电后,指针也会带同种性质的电荷。同种电荷之间相互排斥而使指针偏转一定的角度,从而反应出带电情况。验电器的漏电实际上是导电杆上的电荷漏至验电器的外壳,而外壳连底座是可以接地的,把底座和地绝缘开并不能阻止导电杆的电荷漏到外壳上来,则将极大地影响验电器的偏转。因为在静电平衡时,导体的电荷只分布于其外表面。在导电杆与外壳导通的情况下,导电杆、指针及外壳成为一个导体,而指针及导电杆的壳内部分处于整个导体内部,将得不到电荷,指针因此不会产生偏转,在验电器底座下加上绝缘座也只能完全是徒劳的。因此,防止这类验电器漏电的正确方法是设法保持导电杆和外壳之间的高度绝缘。

二、静电的特点及其所导致的漏电问题

静电即相对静止不动的电荷,通常指因不同物体之间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在物体表面所带的正负电荷。

当一个物体带有一定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时,可以称其带静电,静电是一种相对的称谓。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静电经过一段时间会慢慢减少,这段时间的长段与物体的电阻有关。实际应用中的两个极端的.例子是塑料和金属,一般来说,塑料的电阻非常高,因此塑料能长时间保持静电,而金属的电阻低,接地的金属带电时间极短。静电通常用伏特表示,虽然220伏交流电源是危险的,但100kv的静电是很普通的。物体中的电压由两个因素决定:物体的带电量和物体的电容。可以用简单的关系式表示,即q=cv,其中q代表电量,v代表电压,c代表物体的电容。如果给定物体的电量,那么电容越低,则电压越高,反之亦然。塑料一般来说电容非常低,因此,很少的电量就可以产生很高的电压。相反,金属的电容非常高,因此较多的电量只产生较低的电压。教育论文这就是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塑料产生的静电问题更加令人重视的原因,高电压会吸引尘土,导致操作员受点击或导致物体现状改变。

静电的高电压、微电量使得静电电荷很容易漏,且常常是一漏就光。这种情况在天气潮湿时尤为突出,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们自然会想到潮湿的空气绝缘性差,静电电荷自然容易通过暴露于空气中的带电部分而漏掉。这就使不少老师只有在空气干燥时才敢在课堂上做静电演示实验。实际上这是没有把握漏电的关键所致,因为常见的漏电实际上主要是由于材料的绝缘性能不好引起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静电来说,在低压情况下我们熟悉的不少绝缘体,如硬纸板、干木棒、塑料电线甚至玻璃棒、橡胶棒都是不可靠的绝缘体。在空气潮湿、材料老化变性或表面不甚清洁时更是如此。课本中介绍的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的起电方法之所以效果不佳,原因不是用这些材料摩擦时不能起电,而是玻璃棒和橡胶棒不易保持住电荷。空气不够干燥时,通常被我们视为绝缘体的这些材料在静电(高压)条件下形同导体,漏电之快,出乎意料。这就是影响静电实验诸多因素中最致命的一个。

三、摩擦起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使用方法,对它的微观处理,一般教材限于知识要求的程度只给出一个总的解释,即电是由于得失电子而带电。但对在摩擦过程中电子转移的物理解释,一些老师存在有误解,导致影响在实验中有效地使用这一方法。如有些人认为摩擦生热导致电子的转移,因而只有快速反复的摩擦才能起电。有经验的老师在不易起电时,往往易通过紧压摩擦,而不是压而紧地反复摩擦成功起电的,其中的道理就与起电机理有关。从物理过程的本质上讲,摩擦带电是一种接触带电,它是由于物体内的电子做功不同,相互紧密接触时,外层电子轨道相互重叠,导致物体的电子转移所致的。据此,相互摩擦的两种材料之间挤压得越紧,就越容易实现电子在两种材料之间的转移,而使之分别带电。

四、做好静电实验的关键

一般来说,提高静电实验的成功率,要把握以下几点:

1.绝缘材料的选择和检验:通常有机玻璃、泡沫塑料、保鲜薄膜、石蜡块、尼龙丝等都是适宜做静电实验的绝缘材料。材料表面清洁和干燥的状况对绝缘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实验前应当对绝缘材料的性能进行检验。比较简单的检验方法是:取一只验电器(或验电羽)使其带电,手拿待测绝缘体的一端,让另一端接触验电器的导杆,如果验电器的指针(或张开的验电羽)不闭合,说明待测物的绝缘性能良好。否则,在实验前应对绝缘表面进行清洁和除湿处理。

2.选择有效的起电工具和起电方法:可用高压静电起动机起电,还可以用简易的方法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

如果对带电量的要求不高,可以摩擦绝缘棒(如有机玻璃棒)使其带电,再将电荷传递给需带电物体。在传递电荷时,考虑到绝缘棒的电荷不是自由电荷,应当使带电棒在物体表面上移动,尽可能使带电棒的各部分表面与带电的物体接触,以传递较多的电荷。

3.注意操作要领:做静电实验必须时刻保持“绝缘意识”.例如,用导线把验电器与一带绝缘座的导体连接起来时,导线夹所夹位置尽可能离验电器的外壳,导线一定要架空,并尽可能远离桌面和其他与“地”相通的物体。又如,手持起电盘的绝缘柄时,应避免用手掌握棒,并且应远离金属板。

总之,在进行静电实验前,必须对仪器进行仔细检验,所有绝缘部分都必须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材料。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石蜡可以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因为石蜡不仅绝缘性能好,防潮性能更佳。使用时可将蜡熔化在物体部分表面,或用蜡块作为对地绝缘的垫块,使实验获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2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6月第1版。

[3]赵凯华电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2版。

[4]周锡忠静电实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

静电的小实验

今天,我们来到作文班,老师让我们一起玩撕纸游戏,我们非常新奇。

我们先把一张纸撕碎,再用一支木头笔把纸粘起来,可是怎么样也粘不起来,碎纸屑好像根本不理我们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呀?碎纸屑这么不听话,是想欺负我吗?然后,我又把笔在头发上使劲儿的摩擦,直到铅笔发热,才停了下来,然后我小心翼翼地把笔靠近碎纸屑,结果,碎纸屑还是不搭理我,静静地躺在桌子上。

这时,老师走了过来,告诉我,你拿塑料笔试试,我又把塑料笔在头发上来回摩擦,当塑料笔靠近碎纸屑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碎纸屑像是喜欢上了塑料笔,一下子全部粘了起来。哈哈!我明白了木头不导电,只有塑料笔才能导电呀!

在一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堂课真是令人难忘啊!

静电实验

人们的身上有一种物质,叫静电。

记得有一次,我去牵爸爸的手,刚碰到爸爸的手,我立即缩了回来,问:“爸爸,你手上有什么?弄得我的手好麻。”爸爸说:“这是静电。“相信大家肯定都被静电电过,只是不知它叫什么。被静电电的感觉是很不爽的,不过这是我的个人感想。

爸爸跟我说:”摩擦也可以发生静电。“我不相信,于是我今天做了个小实验。我根据书上说的,用梳子在羊毛围巾或头上摩擦就能粘起小纸片。我用梳子在头上使出浑身力气来回摩擦。当我拿下梳子粘纸片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居然连一张小纸片都吸不上来。我对奶奶说:”这本书是骗人的。”“才不是呢,不信我做给你看。”奶奶轻描淡写的说。我不信,奶奶就重新把刚才那个实验又做了一遍,居然成功地把小纸片给粘了起来。

因此,我对“摩擦力可以发生静电。”这个说法心服口服了。

静电的小实验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静电吗?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在爸爸的指挥下,我迅速拿来一只纸杯,在米桶里面抓来了煮饭的大米,往杯子里加,一直加到杯子的4/5,拿来一根筷子,把一张餐巾纸撕成小碎片,这个时候把筷子往装满大米的被子里面插进去,再拿出来,反复几次,把筷子拿出来,放在碎纸片上方2cm的地方,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小纸片竟然都吸附在筷子上了,我很惊讶,一根筷子竟然可以吸附这么多小纸片。爸爸敲了我的小脑袋,说:“这是静电现象中的摩擦起电了,筷子因为不断地从大米中插进去拿出来,是一个不断接触和分离的过程,就带了一种电荷能量,靠近碎纸片时,正负电荷也不期而遇,正负电荷互相吸引着,产生静电,所以就能够把碎纸片吸起来了。”我开心的点点头。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容易产生静电,静电产生的火花会有刺痛感,所以我们可以穿全棉的衣服,不要穿化纤类的衣服。房间里还可以放一盆水或者加湿器,保持湿润,减少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

静电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帮助的,比如飞机在喷洒农药时,增加产生静电装置,农药和植物叶面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损失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增加农药覆盖率。

静电穿梭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探究更多的奥秘哦!

静电实验

今天课上,老师让我们做几个有关静电的小实验,我好期待呀。

我们先做实验前的准备,我们准备了两个气球,一把尺子,一个乒乓球,一张薄薄的纸,当然还有我们满头的头发。我们先把两个气球吹满气,在吹气的过程中,我有一点害怕,怕老师把气球吹爆了。然后我们拿一张卫生纸,把纸撕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片状纸屑,做完这些准备,我们便迫不及待的等着老师一声令下。

老师说:“不着急,先看看我是怎么做的。”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个示范。老师先把气球放在头发上,快速用力的摩擦,过了一会儿,老师用刚摩擦过头发的气球靠近撕好的纸屑。纸屑竟然被吸起来啦。看了这一幕,老师说:“开始吧,看看你们能不能成功呢。”

我首先用尺子快速用力的摩擦头发,过了一小会儿,我便用尺子去靠近撕好的纸。纸在空中转了两圈,粘在了我的尺子上,好像一位优雅的蝴蝶在跳着舞,也像悠悠然然的雪花在空中打着转儿。突然我灵光一闪,那这样能不能吸头发呢,我又摩擦尺子去靠近头发,原来尺子也可以把头发吸起来呀。真奇妙!

我喜欢做静电小实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仅是静电的原理,而且我还明白了,科学世界是非常神奇的!

静电花感度仪实验心得体会

静电花感度仪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电荷的仪器,主要利用静电感应原理实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静电花感度仪,研究物体的带电性质,并探讨不同条件下的电荷分布情况。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静电现象,并掌握使用相关仪器的技巧。

第二段:实验过程描述和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中,我们首先设置了不同的电位差,即在静电花感度仪的两个输入端接入不同的电压源,并观察记录仪表盘上的读数。随后,我们使用各种导体物体,如金属棒、塑料棒等,分别接触静电花感度仪,并记录仪表盘上的读数。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当输入电压增加时,读数也相应增加,说明电位差对读数有直接影响。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物体所产生的读数不同,这表明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带电性质。

第三段: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静电现象的普遍存在性和复杂性。实验中,静电花感度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感受静电的手段,使我们更加明确地了解了电荷分布的基本原理。此外,实验结果也提示我们不同物体的带电性质是多种多样的,这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验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对象。

第四段:实验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发现仪器的刻度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读数不够准确。其次,当使用金属导体时,我们发现读数变化并不明显,这可能是金属导体的电荷分布相对较均匀,不能够显著改变静电花感度仪的读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实验中进行了多次重复测量,并结合其他仪器的辅助测量,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第五段:实验的意义和展望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静电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到了运用静电感应原理的仪器。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条件下的电荷分布情况,并对比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带电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其他领域,如静电除尘、静电涂料等,以探索更多实际应用。总之,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静电花感度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静电的小实验

活中处处有科学,而实验是揭开科学奥秘的金钥匙。今天,老师就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第二节课刚上课,陆老师就笑眯眯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拿出一把塑料尺……”话还没说完,大家就心领神会,知道今天要做的就是一个有关“静电”的小实验了。几个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做了起来。

“看来,大家都做过了。就请徐恩来为我们演示一遍吧!”

只见徐恩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一只手放在嘴边,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他的招牌动作。然后拿起塑料尺,在头上使劲儿地反复摩擦起来,放到一堆陆老师早已撕好的几小片餐巾纸上方。霎时间,几片倒在桌上歪歪扭扭的小纸片,“嗖”地站了起来,随着尺子的'移动跳起优美的“华尔兹”。徐恩又把尺子向上抬起,几张大一点的掉了下去,不过几片小一点的依旧是依依不舍地搂着尺子,演起了“飞天”。真是有趣极了!

“大家自己也来试一试吧!”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丝丝丝丝”的摩擦声。

有的同学比较“豪放”肆无忌惮地在头发上用力地摩擦;有的同学比较“斯文”优雅地轻抚着自己的衣服;还有的同学爱搞“创新”,竟然在手上搞起了“实验”!真是够千奇百怪的!

看见大家摩得兴致勃勃的,陆老师搭起了挑战的擂台——吸起一张小练习大小的纸片。

陶枫凡兴致勃勃、胸有成竹地迫不及待前来“攻擂”。他大摇大摆地走上来,抬起一条结实粗壮的腿就开始摩尺。那滑稽的样子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但且看陶枫凡,他反而越摩越起劲儿。一会儿,陶枫凡小心翼翼地拿起尺,放到纸的上方,可是那一张纸“冥顽不化”始终不肯“飞”上来。陶枫凡一共坚持不懈地试验了三次,结果和第一次没什么两样。陶枫凡只好放弃,垂头丧气地走下讲台。

第二个回合:万小芬vs纸片。只见她羞涩地走上讲台,用尺轻轻地在手背上快速摩擦,然后放到纸上方,可是纸依旧“我行我素”拽着桌子硬是不放。最后,万小芬也以失败告终。

这时,刘明玉不经意地摩擦着长辫子,然后放在了一张比《小练习》稍大一些的纸上,奇迹出现了,那张纸竟然被吸了上来,大家都十分惊讶,为她鼓起了掌并“请”她上了擂台。结果可想而知——刘明玉攻擂成功!

老师对我们说:“看来,还是头发‘功力’最大,大家再试一试吧!”

我拿起尺,在辫子上来回擦了好长时间,再放到一张a4纸上。不知是不是我感化了那张纸,那一张a4纸竟然牢牢地吸住了!大家都用羡慕地眼神看着我。

今天的实验真有趣,我也明白了:静电存在于任何一种物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