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9篇)

时间:2023-10-06 23:40:05 作者:GZ才子 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9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问题的短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最近有幸拜读之。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出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观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到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到: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老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节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为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诚实意对待,不充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唯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事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季老的思想象一本厚厚的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季羡林老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那篇《老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虎子陪伴了季老14个年头,那只猫暴烈咬人,但却又温柔敦厚,当“奶娘”,捉来小动物喂“咪咪”。其间妙趣横生。这儿是趣,那儿是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绿叶衬红花,荷花亭亭而立,美不胜收。季荷现在是挂在我嘴边最多的词。

每一篇文章都流露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喜怒哀乐,包含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看见每一篇文章透露出的怀念、幻想、哀愁与激动,我感触颇多。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胜,然后又想到自己,常常感到羞愧,又跟着季老在悲伤时也悲伤,开心时也开心。

悲惨的事情在季老笔下有丝丝甜意,美好的事情中却又掺杂着点失望与怀念。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要多的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好像有生命一般。处处都是生活的道理呀!

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回往过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遗憾,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带来的种种困惑。他说“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是处理好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我个人认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为我们总是以强盗式的姿态,来对待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处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们就是这样,喜欢活在别人的嘴边,为了那一句并不是发自真心的称赞,我们为之付出的是时间,那些本应该和亲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呢?宁愿浪费大把的时间在陌生人或者仅仅是见面点个头的家伙的身上,却不愿意将部分时间用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呆在一起呢?我们这是怎么啦?第三种,会因背景、阅历、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小时候几乎很少会在这些事情上烦恼,长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会去权衡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这转瞬间的思考,让我们经历了更多的心灵上的折磨,情感上的无奈。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浅显,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暑假,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很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季老散文的风格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季老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非常真挚,细腻。他的文章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也是季先生散文的特点。

季老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读季老的书,我领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个性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好处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好处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好处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好处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就应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处,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们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我决定的,也是我们务必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这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努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只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努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就应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暑假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读季羡林散文集有感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

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正值当代中国大学者季羡林先生九五华诞,坊间先生著作颇多,季羡林研究所编选的《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版)是其中的一本佳作。

季羡林先生一生颇为不凡。6岁告别父母家乡到济南求学,之后竟同时被北大、清华录取;1936年,先生负岌西游,之身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撇妻舍子”,十年寒窗,得梵语、吐火罗语和印度学等真传;归国之后,在胡适、陈寅恪、汤用彤诸先生关照下,创立东方语系,垂60年至今,能够说,没有先生,就没有今日的北大东语系。新中国初期,先生不免时俗,成了“社会活动家”,大大小小的会议让他学术事业分身乏术;文革十年,先生被打倒,赶入牛棚,世界级学者竟去放猪、收发报纸,然而七卷八本的巨著《罗摩衍那》竟奇迹般地翻译出来;新时期到来,先生“研究、翻译与创作并举”(《研究、翻译与创作并举》),80高龄出版了80万字《糖史》,并散文佳作迭出,俨然“学者散文”风度,或云“老生代散文”代表;而今,先生“何止于米,相期以茶”,301病房之内犹自笔耕不辍。这一生,敢不称为惊天地、泣鬼神!如此丰富、复杂、宽广(“绕地球数圈”——先生语)的人生,堪比传奇,方使先生成为20世纪中国学人的缩影、当代学者的楷模,也使先生散文题材丰盈、根柢深厚。

书中所选散文凡53篇,皆属“小制作”,但却都是大手笔,这是基于旷达、豁然的人生底色。试看《世态炎凉》,题名似乎属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看到先生文字,却别有一番滋味。昔日毕恭毕敬的同事朋友,相逢之时却都视若路人。而一天先生的孙子高烧四十度,需要送往校医院急诊。一位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于是,“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乍一看来,似乎言过其实,用语过重,也许仅有从十分岁月走过的人才会有这种切肤之感。先生对待那些帮忙自我,哪怕是举手之劳的朋友,都能念念不忘;对待以往不公正对待自我,甚至举手打他的人,也没有怀恨在心。因为,“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字里行间,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老学者的清醒透彻,更感受到了人类宽容的伟大。

又如《九十诉怀》:“我已经死过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到此刻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真赚了个满堂满贯,真成为一个特殊的大富翁了。”如此超然物我,参透死生,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大境界。而笑看当日鬼门关口,笑看今日衰老之躯,悲凉中透着幽默,幽默后隐藏着超拔。老学者用学术来丈量生命,显得可爱、可敬。

曾有记者记载,季羡林对前来看望的温家宝总理说:“有个问题我研究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其实,早在90年代,先生散文中就提到过这一话题。的《漫谈伦理道德》中又有所发挥:“这三个关系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可见,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生是有着长久思考的。而他格外强调人内部思想与感情的和谐,则是源自一个经受二战硝烟、文革动荡的心灵最深沉的痛。他格外强调儒家伦理中的“修身”,也是承继先师陈寅恪先生对于《白虎通》中三纲、六纪为中国文化精神所寄的遗训,绝非附庸时论。

先生的文字真挚、质朴,洗尽铅华。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书中所选篇什,《二月兰》、《怀念西府海棠》、《幽径杯具》、《神奇的丝瓜》等等,均属真情实感跃然纸上的好文章。《二月兰》中写到每当二月兰花开,家中老祖便拿着小铲到花旁青草中挖荠菜,而先生喜爱的两只小猫——虎子和咪咪则匿身花间,“一黑一百,在紫色中格外显眼”。之后,老祖、爱女均已逝去,小猫也遁离人间,老人格外心酸,仅有二月兰陪他做伴。“回忆这些往事,如云如烟,原先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仙山,可望而不可即了”。对二月兰花丛的描述和生离死别的人生惨淡相提并论,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文学魅力。

先生的文字尚求平淡,劲道吃在字里。看似简易,颇耐咀嚼,有些文字以臻老到、已入化境。譬如:“然而曾几何时,知命之年,倏尔而逝;而顺之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在古稀之年也没能让我有古稀的感觉。物换星移,岁月流逝,我却懵懵然,木木然,没有一点感觉……被人称呼,从‘老季’变成了‘季老’,最初觉得有点刺耳。此外则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迎新怀旧》)这样的语句毫不卖弄,句句平实可感。细细品来,顺耳耐读,其间韵律可协,节奏自然。思之念之,这种良好的语感是在70年的创作实践中千锤百炼而来,怎不炉火纯青?作为读者,我们是多么愿意欣赏这样的文字呢!

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那读者又是如何看的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xx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老的散文饮誉大江南北,那些篇章中丰富的内涵,动人的情感,浓郁的诗情,清新的文笔和斐然的文采,让人仿佛漫步在春天的原野而目不暇接,又仿佛跋涉在岁月的长河而思绪万千,而期间最让人感怀的是他的一腔真情。

曾有人评价季老的品格“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多少年来,世事莫测,季老总能做到“处之泰然,随遇而安”,在他的眼中,一切仿佛浮云,再激荡的情绪,再深刻的痛苦,也可以用随和平稳的态度来表达。

《牛棚杂记》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然而,再回首牛棚中艰难的岁月时,季老的心中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对伤害过他人的人的宽恕,而非愤怒或抱怨。季老生命中最痛苦的时期应该是遭批斗的时候。那时,他甚至到鬼门关走过一遭。季老追述说,那时的自己全无个人言论和自由可言。批斗之时拳打脚踢,耳光相接,谩骂凌辱,背曲弯腰,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批斗台,汗流满面。这样的遭遇让季老感到奇耻大辱,他也曾经万念俱灰,而最终他把这些痛苦都忍了下来。当十年浩劫已过,天日重明时,季老是有理由痛恨他们的。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本着一颗责己之心,季老在回望那段历史时,表现了博大的胸怀。他并未揪着别人犯的错误不放,而是不断的进行着自我反思。季老的心中无怨恨,只有宽恕。“宽恕”两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它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季老,就是这样用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教我们在尘世中保持着一颗朴素的心,做一个真正纯粹的人。

古曰“上善若水”。季老用一生的时间给自己造了一颗如水般澄澈的心,既映照出世间的尘埃,也看清自己心上所沾染的污尘。近一个世纪时光的 磨洗,让季老心胸平和,不喜不惧,宠辱不惊,逍遥自在,一如赤子。

如今,斯人已逝,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季羡林大师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季先生的人品和才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缅怀季老之时,人们不禁会想起这段20xx“感动中国”给先生的颁奖词。确实,这几句话,先生足以担当。

回顾季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中没有一本书;他幼时离家,从贫困山村远赴济南,投奔叔父;叔父决定供他上学,他的命运出现了第一个转折;他曾因为讨厌读书而离开学校,后为了校长的一幅字而重返课堂;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艰难选择之后在清华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而余生却都站在北大的课堂上教书授课;家庭给了他一个包办的婚姻,十二年与妻子分隔两地,却终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十年浩劫,他受过牛棚的炼狱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满面;一生醉心于学术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师。

如今,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涉足领域之广世间罕见且都卓有建树,令人惊叹。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聪明,而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惜时如金,以勤补拙,是他的成功秘诀。我们总记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一名“土包子”。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却成为了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时节多有所得。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

学生们回忆说“季老惜时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即使坐在飞机上,他也充分利用,不空坐耗时,有些文章就是在飞机上写的。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散会后回到宾馆,也是坚持看书学习。即便在住院期间,也是如此。例如打点滴时,他进行构思,打腹稿,待拔针之后则写在稿纸上。《病榻杂记》中的很多文章就是这样写出的。

时间流逝易把旧人抛,时光易逝的残酷难免令人不安。人到了老年,对光阴的流逝更加敏感。季老写的文章,一旦涉及到时间,便感慨不已,是感叹,是珍惜,亦是留恋。时间的紧迫让季老不顾年事已高而努力工作,以至于有年轻人善意的提醒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要注意身体。而季老却回答,他并没有忘记年龄,只不过不想浪费一丁点时间。正是由于对一分一秒的时间的珍惜,季老才在过往的岁月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耄耋老人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季老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该有所作为。季老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季老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