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真分数和假分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模板19篇)

时间:2024-03-20 15:22:07 作者:紫衣梦

一份好的教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随后,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精心设计的五年级教案,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小数化分数。

板书例1把0.9,0.03,1.21,0.425化成分数。

教师:想一想每个小数的意义,能把它们写成分数吗?

学生按每个数的意义直接写成分数(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请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讨论、口答后,教师板书: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教师:请按照找出来的规律,(指板书)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谁再说一说如何把小数化成分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补出:“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笔算练习:(请几位同学用投影片写,集体订正。)。

0.76.130.080.5。

0.661.750.1250.02。

能不能直接把它们写成小数?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小数的意义。)。

学生讨论、口答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去掉分母,看分母中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练习:(请一位同学板书,其余的写本上。)。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教师:请对比这一组分数与例2中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分母不是10,100,1000,…。)。

教师:请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们化成小数?并请算出来。

同学分小组讨论、汇报时教师板书:(教师有意做如下排列)。

教师:请再说说用的什么方法?口答后在左右两列式下板书出:

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分母是10,100,…的分数。

的方法来做?

学生讨论后教师说明:

因为10,100,1000等各数都只含有2和5两个质因数。9和14都含有2和5之外的质因数,即是找不到一个自然数与9,14相乘能得到10,100,1000等。

教师:能说一说分母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还可以先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生笔算,请4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订正,第5题板书介绍写法。)。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把下面各小数化成分数。

0.01,0.4,0.8,1.05,2.73。

2.把下面分数化小数。(口答)。

3.把下面分数化小数。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2.作业:课本147页练习三十三,3,4,5,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运用的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等,都是学过的旧知识。所以小数化分数和十进分数化小数都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分母是非10,100,1000等的分数化小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或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这样两种方法。学生在试算中,已经遇到了除不尽的情况,而恰是这种分数不能化为十进分数,抓住这个学生已经感知的问题,提出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分母的质因数情况,认识到有限小数分母的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针对具体分数的情况去用合适的方法转化,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准备。本节教学中,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既使学生对已学的旧知识加深了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本节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利用小数意义自学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第二部分学习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分两层,学习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化小数;学习利用分数与除法关系,或分数基本性质把分数化小数。

板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学习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张挂学习挂图。板书:观。讲解字形、字义。

3.解释课题: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

4.提出问题: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听我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1.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上面的两个问题。

2.要求学生听准生字的读音。

三、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用序号把这一课的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2.指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展交生字、词。

1.出示注音卡片:观沿答百别弄际抬信。

2.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用生字练习组词。

五、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生字。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井()观()沿()百()。

开()现()没()白()。

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我会填。

坐()观()()熟蒂()()有()短。

徒()无()()苗()长()长()短。

想一想组一组。

卜:补补丁()()。

力:()()()()。

又:()()()()。

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学习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张挂学习挂图,读题。

2.上一课,我们初步读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细读、理解。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对照挂图,让学生说明青蛙和小鸟各自所处的位置。板书:井沿。讲解生字。井沿: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沿,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从哪儿来呀?)。

(2)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3)“一百多里”在这里说明了什么?(一百多里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在这里说明小鸟飞了很远,天很大)。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3.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大话是指夸张的话)。

(4)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板书:无边无际。

(5)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什么?(无边无际没有边际的意思。在这里用来形容天非常大)。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注意“哪”的读音和语气(“哪”作语气词,读轻声,不读第三声)。

(7)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为了天有多大的问题争论起来)。

4.讲读第六、七自然段。

(1)青蛙为什么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见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自信、肯定、自以为是的语气)。

(3)小鸟为什么笑了?(小鸟笑青蛙眼光太狭窄,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小片天,还自以为是,不承认自己的看法有错误)。

(4)小鸟为什么叫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眼界就会变得开阔,就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就不会再坚持自己原来的错误看法了)。

(5)指导朗读“你是弄错了。”(其中的“是”字,表示了肯定的、勿容置疑的语气)。

5.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三、课堂练习。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填空:

青蛙坐在()看天,看到的天不过()那么大。小鸟站在()看天,看到的天()。

3.把课后的字写在田字格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p103。例51=2/2=3/3=4/4=5/5=……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p103。例6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减带分数和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年的分数的带分数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例3、例4介绍带分数减法中被减数是整数和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的分数部分的计算方法。在其前安排了准备题,是为这两个例分散难点,作好必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说一说像怎么想的?p132准备题。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3。

a、出示例3,看一看分数部分够不够减?怎么办?

b、分组讨论。

c、反馈讲评。

d、看书p132。

2.试一试:先看一看分数部分够不够减,不够减怎么办?

3.教学例4。

a、出示例4。

b、看一看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再看一看分数部分够减了吗?不够减又怎么办呢?

4.试一试。

5.小结带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p133、1--4。

2.说一说带分数减法有几种类型?要注意什么?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和前面的内容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难点:能进行知识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1,用分数的意义说明下列分数,以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子和分数单位。[课件1]。

3/42/21/65/57/78/23。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课件2]。

2个1/3是()/()6个1/6是()/()。

8个1/8是()/()l4个1/2是()/()。

18个1/5是()分之()17个1/4是()/()。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1,教学p103。例5:把1化成分母分别是2,3,4,5,…的分数。

提问:a,说说图意是什么你有没有反对的意见。

板书:1=2/2=3/3=4/4=5/5=……。

b,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非0自然数的假分数呢。

2,教学p103。例6: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1)同桌相互说说怎样把2和5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

(2)集体说说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3)小结: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把1,2,5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3,教学p104。例7:把2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1)提问:a,谁能说说假分数是怎样化成带分数的。

b,那么,由此及彼,怎样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呢。

(2)板书:2=5×2+4/5=14/5。

(3)小结: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p104。做一做1,2。

三,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p105。1,3。

四,家作。

p105。2。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从生活情境中导入,认识带分数;

二、探索新知,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化法;

三、实践应用,能灵活应用化法解决问题;

四、巩固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形结合,让学生认识带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带分数,进而能在数轴上找到带分数相对应的点,把带分数和1比大小,从而能发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它们之间是可以互化的'。整节课环环相扣,条理清楚,但是在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时没有图形结合,直接用分子除以分母,学生们能按照步骤依葫芦画瓢,但是个别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方法,在做作业时出现了格式上的错误,需加强规范及辅导。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

为突显人物特点而进行的外貌描写。

教学过程:

一、聊天启眸,激发兴趣:

师:初次课堂,咱们问声好吧,同学们真好!

生:老师--真好!

(听课老师笑)。

师:同学们真精神!都下午第三节课了,还这样精神饱满,了不起!老师送你们一个笑话。(笑话略)。

生:哈哈大笑。

师:同学们真会笑!每个人的笑容都不一样,每一张笑脸都外貌描写。

教学内容:

写一个人,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表现他(她)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完以后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训练点之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特征来进行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学习写人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修改作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在修改中提升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

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特点。

像一朵美丽的花儿。同学们看看老师的笑脸有什么特征?

生: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笑意。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心里快乐,从眼睛里是能够看见的,你的观察真仔细!看看老师还有什么特征?(老师从上到下打一手势)。

生:老师身材苗条,犹如十八岁的少女。

(听课老师笑)。

师:孩子,你真会说话,我打心眼里乐啊!能说说老师的衣着特点吗?

生:老师穿着黑色的马靴,黑色的裙子,黑色的毛衣--。

师:(打断学生的说话补充)简直就是一只黑色的乌鸦飞进了咱们的教室。

生: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上身还穿着一件橙黄色的小马夹?

生:不是小马夹,是小西装。

师:哦,这件橙黄色的小西装一穿,老师就像--。

生:就像一团火。

生:就像一团燃烧的火!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希望我的热情能够燃烧你。好了,孩子们,现在用一个词来说说老师留给你的第一印象。

生:幽默。

生:大方。

生:快乐。

生:友好。

……。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仅有着良好的观察力,敏锐的思维,肚子里还有那么多有趣的词儿。真是不简单!其实,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对老师--“人物外貌的描写”(板书)。

生齐读课题。

师:回想一下刚才你都抓住了老师的哪些方面的特征?(板书:长相、衣着、身材……)“人物外貌描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抓特征”。抓住这些特征加以生动的描写就可以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咱们三、四年级时就学会的,我们五年级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呢?咱们先来欣赏一个片段描写。

二、欣赏片段,探讨方法:

师:读经典片段描写:

生:孙悟空。

师:从孙悟空的外貌描写,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他的穿着,我读出了他的霸气。

师:“威武霸气”是孙悟空哪方面的特点呢?

生:是孙悟空性格的特点。

生:从“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扑闪扑闪的,能看穿一切妖魔鬼怪的伪装,显露着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这个句子里对他眼睛的描写,看出他有“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

师:他的这个决心,这份勇敢,这种大无畏应该属于人物的什么特点?

生:精神品质。

生:思想品质。

生:孙悟空的精神。

师:这个“精神”和上面讲的“品质”一样吗?

生:(摇头,说不出来)。

生:他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他能看穿一切妖魔鬼怪的伪装,显露着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他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师:他还是咱们的齐天大圣吗?

生:不是,是一个神仙。

生:是一个英雄。

师:反正不是咱孙大圣了,抓住特征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才能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这就是咱们五年级“描写人物外貌”要达到的要求。

生齐读:抓住特征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

三、典型引路,指导观察:

师:是的抓住特征进行人物外貌描写,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要求不难的,欸,黯淡了刀光剑影,也不能黯淡了咱们的眼神,仔细观察就行了。

一名女生给大家唱了一首歌。(担心冷场,班主任帮我安排的卧底)。

生:我看到了,她在唱歌的时候,眼睛扑闪扑闪的。

师:从她扑闪的眼睛里你看到了她是个怎样的同学?

生:我觉得她是个快乐的人。

师: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

生:她在唱歌的时候,眼睛扑闪扑闪的,她的大眼睛里显露着她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子。

师:还有呢?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她的皮肤有点黑,但她唱歌的时候,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嘴角还有点上翘,我看出她很自信。

生:她的脑门很大。

生:她平时特别爱看书。

生:她看书时非常专心,眼睛一眨不眨。

生:她读书时很投入,聚精会神。

生:她读书时,专心致志,有时同学喊她,她都听不到,仿佛那个时候,他的耳朵是关闭的。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抓住她的大脑门推断出她的聪明,抓住她的亮眼睛写出了她的快乐,抓住了她聚精会神的阅读突出了她热爱学习……这就达到了“抓住特征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的训练要求。

看看这位同学还不一定是给你印象最深的人呢,通过观察,你都有那么多的发现,那要是你最亲最敬的人,你一定会把他写的更形象,下面就让我们来“小试”咱们的“牛刀”。

四、趣味作文,自由表达:

要求: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人,对他(她)进行“外貌描写”的片段训练,注意要突出人物的特点。

生齐读要求。

师:(指导)你想写谁?

生:我想写我妈妈。

师:你想写你妈妈的什么特点?

生:写我妈妈的勤劳。

师:写你妈妈的勤劳可以抓住她的什么的特点来写?

生:(打结,我摇了摇他的手)抓住妈妈手的特点来写。

(这样指导3个学生后,让学生自由选材进行片段练习。学生习作过程,老师巡视指导,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提醒:千人一面的纠正,加上想象用一些修辞的好处,用词的准确,特征是否抓住了,是否有特点等。)。

五、评赏片段,提升能力。

生1:……柳叶般的眉毛,细细的,一对眼睛里的黑眼珠亮闪闪的……。

师:听出什么没有?

生:柳叶都很细的,再写“细细的”,有点重复。

生:“一对眼睛里的黑眼珠亮闪闪的”这个好像很多人都有这个特点,不是曹老师一个人才有的。

师:我听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不是我的特征,对吧?那怎样改,就有了我的特点了呢?

生有难度。

师:(师指了指自己的眼睛)看看我的白眼球上有什么?

生:有血丝。

师:从这几根血丝,你想到了什么?

生:您是一个辛勤的老师。

生:为了上好这节课,你可能昨夜一宿都没睡好。

师:把这些加进去,不就有点像我了吗?

生1:……老师的流海,和我的差不多长,不过她的流海左边短右边长……。

生:不对,是右边短,左边长。

生:活泼。

生:开朗。

……。

生2:(读自己的习作,我这次要求他全部读完。)。

师:同学们认真听,猜猜他写的是谁?

生:(一连猜了四个,都不对,第五个猜对了)。

师:你是怎么猜对的呢?

生:她的眉毛是粗粗的,平平的。

师:也就是说她抓住了这位同学的眉毛的特点。

生:她的嘴巴大大的,嘴角上翘,一笑还有两酒窝。她抓住了xx的嘴巴特点。

……。

师:猜出来,是因为这位同学抓住了xx同学的特点来写的。那你为什么猜错了呢?(叫起刚才猜错的一个)。

生:(抓抓头)xx同学只是有点黑,不是很黑。

师:这就叫“真实”。她要是写出“xx同学有点黑”再加上其它的特点,你也就会猜出来的。看来,文章的“真实性”对于我们准确的表达真情实感非常重要。在真实和想象的基础上,我们会把人物的特点鲜明突出。

六、总结作用,课外延伸:

师:如果你们再能够习得大作家的高招,你们一定会把人物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

生:(读)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他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他说:“他在未写《彼得大帝》之前,就已经连彼得坎肩上的汗痕都看出来了。”

生:(读)我国的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创作了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的形象。他说:“是因为阿q的影象,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

师:从他们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要抓住人物特征,需要仔细观察。

生:人物形象是先在心中有,然后才能写到纸上。

师:从作家的写作经历,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能够塑造出这样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是因为,他们在动笔之前人物就已经活在他们心中了(胸有成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积累素材,抓住特征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人物外貌描写不仅可以用在写人的记叙文里,还可以用在写事、写景等记叙文里,细致的人物描写,能够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课后就请同学们把你刚才描写的人物外貌片段放入一件事中,或置于一处景中,让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吧。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二)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15÷451÷8。

5÷109÷106÷15。

3.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请几人用投影片。)。

4,8,25,40,125,10,100,1000。

0.8的大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怎样把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理解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说学生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

在教学中我结合两个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学生说的都不错,通过观察例10的三个分数,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出一位小数的分母是10、两位小数的分母是100、三位小数的分母是1000,分子就看小数的小数部分是多少的结论。因为学生说的都很好,所以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试着尝试把带分数转化为小数。学生完成的也不错,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我在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化后的小数与带分数进行比较,结果很多学生发现它们的.整数部分是相同的,然后我在启发他们思考:带分数化成小数还可以怎么化?学生很自然得出整数部分不变的结论。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感觉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比较,二是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大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有了之前分数同除法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也已理解并掌握。对照比较,不难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易被学生接受。

这一点可以从之后的试一试中也能体现,只是除不尽的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注意约等号的使用。因为除不尽的往往都是循环小数,也有学生说保留三位小数,不一定要除到第四位。我很欣赏学生们有这样的想法,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书本,不盲目地服从,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理解并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二)理解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最简分数的概念。

(二)约分的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投影片)。

2.请说出解答上面各题的依据是什么?

3.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投影)。

45和1530和1228和42。

13和3936和2729和30。

4.指出下面哪几组数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投影片)。

3和812和18。

15和1613和23。

25和4021和42。

5.分别说一说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教师: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后,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得到一个与原来分数相等的新分数。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把一个分数化成与它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较小的分数。

(二)学习新课。

1.最简分数与约分的意义。

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把它变为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较小的分数?

学生试算,小组讨论后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汇报选择板书:(也可以让各小组代表板书。)。

教师:请再说一说第一步,第二步是怎样做的?(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板书:最简分数。)。

教师:请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投影片)。

教师:请两人一组,各举出5个最简分数。

做什么?

学生口答后,老师说明: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叫约分?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出约分的意义。

2.约分和一般书写格式。

教师:约分时,一般要连续地做除法口算,如果像上面例题那样写,比较繁,一般采用省略除数,直接写出商的形式来写。

教师边板书边介绍:

第一步,先用什么数去除分子和分母?

第二步,用6和15的公约数3再分别去除它们,分子商2,分母商。

教师:约分时,通常要把原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学生口答练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分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由上可见,要使约分过程比较简便,应该怎样做?(选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

(3)练习(投影片)。

把下面各分数约数:

请同学用投影片写,选出全对且书写好的作标准评价,选出几份有错误的,请全班讨论错误原因,并纠正。

教师小结:什么是约分。约分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3?哪些有公约数5?(投影片)。

2.在下列分数中找出最简分数。(投影片)。

3.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投影)。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投影)。

5.把下面各分数约分。(投影)。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最简分数?

2.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

3.作业:课本112页练习二十四,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所以约分的方法让学生试算,自己去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放在试算化简之后,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即分子分母为互质数,有充分的感知基础。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也要掌握好约分一般书写格式中省略除数的写法,所以本课设计时,在复习准备和巩固反馈中,都安排了较多的,形式多样的练习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板书设计。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复习有关单位的进率。(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

2.p80,1。

3.说一说比较两个或三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4.p80,2,3看清要求,分清大小。

二、应用练习。

2.p81,4-6。

三、巩固提高。

1.选条件编应用题:苹果有5箱,梨有10箱,桃有20箱。

2.根据自己的实际编一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3.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16-4+2124-(18+3)。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

【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导学释疑,合作探究:

1.出示例1:

学生汇报:。

(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例1内容.

(2)问题1: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的几分之几?书中的森林部分指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3)对于分步通分和一次通分你更喜欢哪一种?

(5)列式后比较良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小括号的分数在混合运算中该怎样计算?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的。

3.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基本题:。

完成118页“做一做”

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1----4题.

2.拓展练习:。

大屏幕.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方法。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有数轴的小片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请说出几个4的倍数,几个6的倍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6。

812。

1218。

1624。

2030。

…………。

教师:我们列出的两组倍数,都分别是4或者是6一个数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研究过两个数的约数,今天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投影片出示数轴。

老师:请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在自己的数轴(小片子)上分别描出这些点。教师:从数轴上可以看出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再在投影片上表示出来。)。

教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谁能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个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师: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主要是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投影片)。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请一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上面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来研究如何直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回忆一下,求最大公约数是通过什么途径研究的?(分解质因数。)。

(1)教师:我们也从分解质因数入手,看一看一个数和它的倍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口答复习题的板书,把4,6的倍数逐个分解质因数。)。

板书:

4=2×26=2×3。

8=2×2×212=2×2×3。

12=2×2×318=2×3×3。

16=2×2×2×224=2×2×2×3。

20=2×2×530=2×3×5。

24=2×2×2×336=2×2×3×3。

…………。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或贴出小黑板)。

4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4的全部质因数;6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6的全部质因数。

教师:12是4的倍数吗?请说明理由。

(2)板书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请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红色粉笔将2,3框上,说明这是公有的质因数,其余的3是18独有的,5是30独有的质因数。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然后学生总结,老师板书: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3)教师指板书问:为什么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只各选一个数(即“代表”)?

学生讨论后归纳:为了保证倍数最少。

教师:请再说一说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4)老师: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用一个短除式来分解。板书介绍写法。

方法:用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用公有的质因数3去除,商3,5为互质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乘起来。

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一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

订正时要求说出过程。教师:除数是什么质因数?商呢?

(公有的,各自独有的。)。

教师:请说一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10的倍数();15的倍数();

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2.口答:(投影片)。

60=2×2×3×5;90=2×3×3×5;

60和90公有的质因数是();

60独有的质因数是();

90独有的质因数是()。

4.用短除式求下面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8和2736和42。

5.讨论解答:

a=2×5×7b=()×()×5。

a,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质因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75页练习十五,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先利用倍数的旧知识,和数轴表示数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倍数概念,再用集合图表示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了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学中,安排学生借助分解质因数式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几个数的公倍数里,要包含这几个数的全部质因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公有的质因数只选一次,即是选“代表”,否则将不是“最小”。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了解了算法后再介绍用短除式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形式,进而归纳出求解的步骤。

新课学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和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掌握运用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或用圆与圆交点个数来确定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方法.

(2)了解切线、割线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探索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数量关系揭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利用圆与圆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教法的设计情境创设设疑启发引导交流探索创新。

学法的设计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创新。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1.情境引入。

2.合作探究。

3.得出结论。

4.巩固新知。

5综合拓展。

6布置作业。

1.情境引入。

同学们会各抒己见,老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在下一环节继续探究。

2.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做好的圆,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圆和圆之间到底有几种位置关系。

老师巡回指导。

3.得出结论。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在这里我又引导同学们从焦点个数对两圆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圆心之间的距离在五中位置关系中和两圆半径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我在这里设计了五种动画课件,教师演示让同学们进行归纳。

4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以上知识,我在这里设计了三个简单的练习题,只是简单的应用五种位置关系中圆心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了提高同学的能力,只是简单应用还不够,于是我又设计了例题。因为例题有难度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5综合拓展。

为了巩固以上学习的内容我在这里设计一个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完成。

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环节,争当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既能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同学们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来源于生活,同时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同学们能够学着乐乐着学。

6布置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我的说课到此就结束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在把小数化成分数;掌握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它们化成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复习第八册学习过的有关小数、分数的转化。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分数化成小数。

a、直接出示例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应怎样转化?

b、转化方法p105。

c、练习p105、2。

2.教学小数化成分数。

a、自学例1,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b、反馈讲评。

c、转化方法。

d、p105、1。

3.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试一试,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哪种方法更好?

4.p105、3。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自己说几个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把它化成小数。

2.自己说几个小数,请同桌同学转化成分数。

3.一人说一个小数,另一人说一个分数,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你还有什么要说告诉其他同学的?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知识的迁移,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乐趣,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一张饼平均切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的3块,爸爸吃了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张饼;妈妈吃了其中的1块,妈妈吃了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张饼。

1.自主探究。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性地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列式解答。

2.沟通旧知。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出示问题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

(1)你能计算出结果吗?请试一试。

先独立计算,再小组合作,在学具上涂一涂、画一画验证计算结果。

(2)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

教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为什么分母没发生改变?分子又是怎样得到的'?

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发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和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都是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所以,可以把3个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和1个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直接加起来,它们的和等于4个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也就是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

方法二: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title=”洪峰腾蛟二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培训总结“/。

教师: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不同?(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计算。

引导: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适用性方面不如上述的方法。

板书完整的计算过程:

(3)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巧借学具,数形结合,深刻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又为学生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进行了铺垫。同时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理解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应化成最简分数。

2.自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

出示问题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2)学生反馈,分析算理。

教师:计算时为什么分母不变?计算结果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完整的计算过程:

(3)引导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减,分子相减,分母不变。

(1)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发现,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同时,总结归纳出计算法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做一做”第1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3.春蕾小学图书馆中各类图书情况如图所示。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五)全课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人教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老师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个?(生答)如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个?(生答)教师提示,再用整数表示可以吗?(板书课题:分数)。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

3、正是这样的实际需要,产生了分数。

4、教师出示图片,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涂了红色,那么涂色部分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说出都知道这个分数的什么?如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等。

5、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补充课题:的意义)。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

让学生课前准备了3种学习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根绳子、四个苹果。要求:先通过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出来的。

(2)学生上台展示成果:

a、学生甲:表示把一个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可以说取了这块月饼的。

学生乙:还可以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根绳子的。学生丙:还可以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

b、课件出示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是否正确。

(3)师生交流,得出意义:

a、回想一下刚才我们都是怎样表示的呢?(学生尝试回答)都是把他们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的。(板书:分数平均分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b、课件出示3幅熊猫图片,用分数表示出涂色的部分。

c、请同学们随便写一个分数,和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

2、单位“1”

(1)刚刚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是把一个长方形,一根绳子,4个苹果看作了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

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看做单位“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知识应用。

(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___份,表示这样____份的数。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指()。

(3)把20本书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这些书的(),单位“1”是指()。

2、练习(课件出示)。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用数“1”来表示,那么大正方形用()来表示。

如果两个小正方形用数“1”来表示,那么大正方形用()来表示。

如果把大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来表示,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用()来表示。

3、下面每个图中涂颜色的小正方体各占整体的几。

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4、观察下面图形,阴影部分占长方形的(),占正方形的(),占整个图形的()。

仔细观察上面的3个分数,他们有什么特点。

把单位以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5、填空并说出下列分数的分数单位。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是这堆糖的()。

6、拓展练习。

老师这有12个小圆片,你能找出它的是多少片吗?它的呢?它的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1.分数的意义--------要注意的问题。

(1)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或是一个计量单位.

(2)必须要把单位1平均分.

(3)分数单位:指名说说什么叫分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