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道德的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

时间:2023-07-07 13:51:16 作者:曹czj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3年道德的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篇一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638286

2023年道德的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篇二

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历代学者研究了两千年的一部著作。就连近代大作家鲁迅都说,不读完老子一部书,不知中国文化。读完之后我才发现,《道德经》实则为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虚名看本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称虽异,但只是一种指代关系,并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所谓的名号。企业注重员工的实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辞。我们学生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而不为“三好”。

要少说多做,静默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时候,知道的没必要的东西太多,顾虑就会更多,因而妨碍自己的行动。闻一多先生有言:“别人都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不是天天喊口号。要知道,空缸震响,满缸无声。

但是有些人会学习不下去,也许是对其他方面有欲,归根到底一个“贪”字。贪婪会使人丧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广东的汪某要是不贪婪,还会用刀刺向自己的母亲?

老子有些话说得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圣人欲不欲。”现在学习压力大,戒贪已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力求减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吹自擂和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没什么区别,只有踏踏实实走好铺垫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做任何事都应该服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比七大自然简直是相形见绌,但是他们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明天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知足会导致可怕的贪婪,让人忘记一切,包括人格。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弃,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为失搞到悲伤。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聪明的人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不聪明。有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往往带来坏的结果,害人害己。杨修因为恃才放旷,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

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更不会为人处世。

2023年道德的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篇三

《道德经》这本由老子著作的经文短短五千余字,便道尽了世间种种。其内涵丰富,语言简练,包含了很多对于人生,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看法。人们便是穷尽一生,也难以完全悟透其中真意。

当然,《道德经》其中蕴含的道理并没有那么简单,现实中的对于《道德经》中的看法,是用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的。哲学是人类理性的巅峰,是智慧的结晶。用这样的思维来解释《道德经》固然没错,但是解释的却不够全面。人类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单纯的去用理性的思维而忽略感性的思维,这在出发点上就出现了偏差。当然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并不是说说就能达到的,这需要的是掌握一个巧妙地平行点,让理性与感性在一个状态下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道德经》是著作于中国的春秋时代,那个时期正是对于人自身的探索时期。所以说注解《道德经》中宇宙观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所以说《道德经》是研究人本身的一部经文。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有仙神之说。他们隐于名山之中,游离红尘之外,可长生,可不老。只是有一颗大自在之心,与世俗里追寻大自在、大逍遥。这些传说在现实的人来看合适荒谬,但是在中国古老的历史里,这些传说能够经久不衰,且不断的有人追寻着,这本身就值得思量,或许有人说是心理作用的体现,但是什么样的心理作用能够持续几千年。这其中或许有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仙神也不一定真的不存在,没有见过就不要否定一件事,时至如今我们都无法证明传说的真假,那就不要忙于否定。

在道教几千年的发展来看,《道德经》一直都是其至高无上之圣典,无数隐士,道士参悟其中,不能自拔。那么《道德经》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我们可以追寻原点。隐士、道士追求的是天道,他们是修行的。那么《道德经》是否就是指导人如何修炼的法门呢?这有待商讨,但并非毫无道理,这是有一定根据的。姑且这样看待,会发现经文里许多不显得语句,能够讲得通。

有科学家提出人体内存在的隐藏潜力是无比惊人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激发这些潜力,这些隐藏的潜力也就这样,基本上不会有被激起的一天。但是事情并非绝对,这个世上是有教人如何开启潜力的法门。那就是《道德经》,这一部经文就是教人如何开发潜力的,是教人如何沟通宇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思想之一是“不争”,当然这其中体现了很多不同的意味,“不争”是不与天争、不与人争、不与己争。使自己永远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就是不争,不争也有不刻意的意思,就是不要刻意的追求一种状态,这只会适得其反,要顺其自然,一切看缘分而定。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或许你本不应该得到,但你强行得到,一时间你会得意。但你总会失去你得到的,并且是加倍的失去。凡是种种,自有定数,人怎可逆势而行。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另一种思想就是“不要强盛”。春,是最有生机的季节,万物萌发,一切皆处于细微间,并不强势。而夏,是生机最强的季节,万物生之巅峰,无可比拟。细究两个季节,春虽不强势,却生机勃勃,一切生灵皆在生长,有无限之可能,反观夏虽然强势,有最强的生机,但不久之后就要走向衰败。所以说盛极必衰,这在人类世界也是说得通的,不要追寻更强的状态,这样只会自取灭亡,而是要保持一种并不算太强盛的状态,这样下去人类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才不会灭亡。

人生中有很多真谛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修行,以一颗平常之心于红尘之中,便是修行,是修心。无所谓成果,只是一种心态,是传说中的心如止水。不争是为争,不求是为求。让我们在这红尘中,修身修己。

2023年道德的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篇四

说完了第一章的[见],下面说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识上了解了[见]之后,如果不去实修,那么知识就永远是知识,无法转变为真实的智慧。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见]之前,应该如何进行实践呢?这里列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放下大脑思考,不辩论,少说话,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虑言说,不在语言概念,不在逻辑思维,那么就需要在实践中尽量地减少内心这些方面的活动。

2)安静下来后,将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内在,以心观心。

3、行

修,侧重于专修实践,行,侧重生活实践。

2)自己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强觉知和自律;

5)逐渐学会在生活中观心,知道自己心里念头、情绪、思想的生起,并练习观而不随。

作者:明空如月(公众号 明空禅心)

2023年道德的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篇五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

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63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