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优秀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大全(13篇)

时间:2023-10-20 13:29:17 作者:念青松 优秀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大全(13篇)

小学教案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中班教案范文是从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数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全册教案模板

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数学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文案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案数学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

学生准备天平。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完整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x+50=150。

x+50200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50+50=100x+50100x+50=150。

方程x+50200x+x=20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模板

1.同学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感受本班风彩,要求全班分成十小组,课后相互评价,选出小组。

3.课件播放校园的景观图片,然后出示下表。

要求:(1)根据上表可制成什么统计图?

(2)出示制成的条形统计图,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除了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外,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复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1)指名说说百分数的意义后,小组用计算器合作完成这张表。

(2)说说从这张表中又获得什么信息?根据这张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3)教师用课件呈现这幅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

2、用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扇形统计图的与其他统计图的独特点。

4、板书:扇形圆。

三、练习巩固。

1用课件出示《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1)要求认真观察统计图后,说说盆地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几?

(2)用计算器计算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表。

2、根据下面4幅,你能判断出哪个学校的女生人数最多吗?

(1)如果甲校的学生总人数900人,那么甲校的女生有多少人?

(2)如果丙校男生与甲校的同样多,那么丙校学生总人数有多少人?

(3)如果乙校的学生总人数与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男生有多少人?

(4)如果丁校的男生与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的女生有多少人?

3、出示课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和有关的数据。

(1)中国人口约13亿(2)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3、出示西山村果园各种果树种植面积情况,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四、总结练习。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各组交流完成评选工作后,完成数学乐园各小组课堂表现评选结果情况统计表,

3、并根据统计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广角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四、班级情况分析。

五(3)班的个别学生思维活跃,常有独到的见解,语言表达比较清晰。有极个别的学生自觉性太差,完不成作业,上课没养成倾听得习惯。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这一学期应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转化。

五、教学措施。

1.、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六、课时安排。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