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

时间:2023-07-22 05:54:27 作者:江sx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一

当代表们听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共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响起了人民大会堂内雷鸣般的掌声。

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而在20xx年的党xx大报告中也已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现在在再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并将此列入了重要议题中,可见中央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环境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xx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xx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xx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党的报告提出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报告此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即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而在自然环境保护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生态产品。在党的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的。在党的xx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而在党的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二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成为了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此,在大学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学习,并在课程学习之后,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经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生态文明制度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价值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相促进的一种发展。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使人类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段: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保护的方面入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其融入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其中,环境管理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环境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效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的长远发展。

第三段:资源的有效利用

利用资源,不但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更能为生态绿色发展夯实牢固的基础。全社会必须积极拓展清洁低碳能源,在能源利用方面建立以资源优化利用、节约能源为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同时采取措施鼓励个人和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发挥能源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第四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从生活中入手,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鼓励人们采用可持续的低碳能源,大力推动绿色出行,鼓励节能、节水、减少污染排放。同时,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废物资源化、减少污染的排放,推广环保技术、绿色物质及环保产业,加强国际环境合作。

个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责任义务。作为有意识、有良知的人类,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与政府共同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同目标。我们要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发展,告别浪费、排泄、破坏等不负责任的恶劣行为,消除滥开车、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我们的个人生活中。

结语:人类与环境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不仅需要把握发展总局势,牢牢居于政策论述和法律规范的高度,更需要把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共同行动。只有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环境更美丽、社会更进步,让人民更美好的生活。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三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引领着我国社会进步的风向。在参与和见证这一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我深感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经济和个人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综述,以及在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生态优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绿色产业、实施生态修复等方面。在节约资源方面,我国大力推广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在保护环境方面,我国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在推动绿色产业方面,我国积极发展绿色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实施生态修复方面,我国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工作,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成就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我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作,改善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我国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果和成就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的环境治理力度不够,环境破坏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在生态修复方面,不乏一些盲目行动和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同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第五段:对于个人的启示和体会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感到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减少垃圾产生。我也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行动起来。通过个人的努力,我深信,生态文明建设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的环境将变得更加美好。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综述,我深切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同为我们的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四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典型城市,成都一直在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成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些年里,我有幸亲身体验到了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深深体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在此,我想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成都注重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成都市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各行各业的绿色转型。比如,成都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进行限制,鼓励和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成都还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更多的充电桩和公共自行车停车点。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成都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提升了市民生活的质量。

其次,成都注重生态保护。作为一座生态城市,成都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一方面,成都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等工作;另一方面,成都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强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保护大熊猫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成都市内拥有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这些地区,熊猫能够安全地繁衍生息。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得成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再次,成都注重创新发展。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成都通过引进高端科技资源和人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工作。成都市政府还鼓励企业大胆尝试新技术、新产品,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这种创新导向的发展模式,使得成都在环保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如垃圾分类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这些创新举措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了成都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

最后,成都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人们的环保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成都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和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成都还开设了绿色科普课堂,让学生们从小培养环保意识。这种宣传教育的模式,使得成都的社会氛围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行为也更加自觉。

在总结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上,我深深感触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看到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无限潜力。成都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鼓励创新发展和加强宣传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五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首先应该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全社会应该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伟大工程,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你我共同参与。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七

近年来,全球变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开始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在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应该摆脱短期利益的束缚,树立起长远发展的思维方式。过去,我们追求经济增长时常常把环境损害给忽略掉。然而,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短期利益是以长期利益为代价的。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树立起长远发展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家园。

其次,个人的行动也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个人通过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减少用水等方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环境。虽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行动,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却会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影响。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此外,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积极引导企业和市民的环保行动。政府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政府的主导作用对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关注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到相关活动中。

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球的问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这需要各国政府和民众的智慧和勇气,需要我们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尊重和关爱地球的命运。只有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威胁,实现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时代提出的重要任务。通过努力改变自身行为,关注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加强全球合作,我们可以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通过这些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正如乌鲁木齐宣言中所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绿色经济,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八

当代表们听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共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响起了人民大会堂内雷鸣般的掌声。

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而在20xx年的党xx大报告中也已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现在在再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并将此列入了重要议题中,可见中央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环境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xx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xx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xx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党的报告提出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报告此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即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而在自然环境保护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生态产品。在党的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的。在党的xx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而在党的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最新建设生态文明心得体会实用篇九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