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内容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13:40:09 作者:笔尘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内容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

我从小就喜欢看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由于,这里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运势都是那样深深吸引着我。

今年夏季,我去北京旅游。在_广场、天坛、长城都看到了许很多多的游客。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到大观园看一看、瞧一瞧,由于,这里过去是拍摄《红楼梦》的地方。我真想看一看小姐们住的屋子和花园,领会一下这里过去发生的故事。

8月14日,我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大观园。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假山,翠绿的爬山虎已经把它全部覆盖住了,看着这里真是一个绿色的清凉世界。假山周围有一圈花坛,花坛里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把大观园的夏季装扮的分外的多姿。

我第一来到了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她的屋外种的全是竹子,就连她所住的屋子也是由竹子做的,这竹子象征着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并且,我还发现,这里挂着很多演员陈晓旭的照片。由于这位演员把林黛玉演的非常是传神,所以,多少年来大家心目中的林黛玉就成了她的样子。可惜她过早的离去,被人们很怀念她。在她的屋后,我还惊奇地发现,有几棵梨子树上的梨子已经成熟,只可惜那丰硕的果实都掉到了地上和池塘里。

下面,我又来到了薛宝钗住的蘅芜苑。她的屋外没奇花只有异草,真是奇妙!她屋里的书本很多,书桌占了非常大一部分地方,这说明,她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小姐。最后,我来到了花花公子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他屋子的牌匾上写的是怡红快绿四个字,他的屋子非常大,里面的丫环不少,屋子里香气扑鼻,体现了他浓重的脂粉气息。

我在这里看到的景物,与在书上看到的似曾相识,仿佛真的来到了《红楼梦》的世界里,我想:念书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啊!

红楼梦读后感

李纨这个人物,作者把她设计为"单亲育子,善良母性"的典型。高鹗根据判词和曲子,在续书里完成了这个人物完美形象的塑造。如果在明朝,这样的节妇是要授奖立贞节牌坊的。作者没有朝这方面写。虽然没有把她写成快乐的寡妇,但是她兼职于诗社掌坛,领导姐妹们读书练字,举行聚会,倒也悠然自得。

贾代儒的教育形式已经落后,他的私塾受社会污染太严重。学生们不好好读书,谈起"性"来,争得大打出手。李纨能在如此重污染的氛围里,把儿子贾兰培养成才,没使他落入污泥浊水中,功不可没。从这一点讲,她还不是一个完全悲剧性的人物。对于当今社会离婚的男女很有教育意义。

《红楼梦》,不仅写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里,十五位女性的悲剧人生,还写了尤二姐吞金,尤三姐拒辱自刎,鸳鸯拒嫁殉主。这十八位女性,除了凤姐、尤二姐,她们的悲剧命运都由于男人。"家事消亡首罪宁",男人是败家子。

香菱比别的女人又苦一层,不仅有一个犯了杀人罪要处斩的丈夫,还遇到一个泼赖十足的,霸占正房位置的女人夏金桂。"自从两地生孤木(孤木一是牢狱里的杀字,孤木二是家里的桂字),致使香魂返故乡。"

《红楼梦》不是写一个家族的兴亡,是隐喻一个国家应当怎样对待女性,怎样调整穷人和富人的关系。

高鹗续的《红楼梦》基本上是连贯的,也符合总体设计。如果是"白茫茫大地好干净",那就没有李纨与巧姐的戏了。(未完待续)

红楼梦读后感

最近,因为疫情,所以只能宅在家中。闲来无事,我不禁又从书架上取下了许久未看的《红楼梦》。前前后后已经读了不下十次,每次重品,都会有所收获。就比如这次,我又发现了几处新奇的地方。

首先,我不讨厌宝钗了。曾经,我一度讨厌薛宝钗这样一位人物,因为她是宝黛二人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处处心机。她起初只是为了进京参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却一住就住下来了。特别是在讲述冷香丸和误听小红坠儿谈话的情节中,厌恶感达到了极致。但是现在看来,我觉得宝钗只是个很正统的人,没有那么坏。人家确实身子不好吃那么一味药,那一串璎珞上的字也是赖头和尚送的和她本人意愿没什么关系;而且,她使得“金蝉脱壳”的法子其实只是想要装作听不见,并没有恶意嫁祸给黛玉的意思。她那时的心理活动当真让我觉得她其实是个正统的女子,她把屋中二人归为奸淫狗盗之人一列。我现在更是在想,宝钗那么好大家怎么可能不喜欢她。她处处周到,不耍小性子,待人随和,乐于助人,还是长辈眼中的乖姑娘,在现在看来可就是万人迷了。反观黛玉,抛开她在我们眼中的主角光环,在现实中她可能在性格方面就有些瑕疵了,或许说是难伺候。

第二个让我比较新奇的是,我现在看薛蟠觉得他是个很有趣的人物。书中第二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老胡和老程他们,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罗猪、鱼。你说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先孝敬了母亲,赶着就给你们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一个小子又来了,我和你乐一天何如?'”

有一说一,薛蟠,十几岁第一个少年郎,的的确确文化水平不那么高,可这一段话中,连着几个“这么”让我觉得他讲话的方式很好玩,他在讲这段话的时候,也一定用两只手在空中起劲地比划了吧。“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你还配吃”这句读来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心想着谁给他这么大脸的。他虽然才学上不那么过得去,在好色方面尤为出众,在闹事方面更是顶呱呱,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算是一个问题少年。可他其实本心并不坏,只是因为早年就丧父,一个母亲就他一个儿,所以对他过于溺爱而造成的这种纨绔子弟风。

但之前也说了,虽然他不学无术做过些坏事,但是他本心不坏,他其实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他很识人情,在这藕和瓜上面更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价值这样通常被放在第一位的标准反而被他挪后了,他知道这鲜藕和大西瓜是梦晨的珠子。而且他重情又孝顺,确实难得。后来他的结局也只是想要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薛蟠不是一个坏透的人,他或许是个坏人但有很多优点。事实上,坏人和好人很难界定。

另外,薛蟠的另一个场景让我觉得他很有趣。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薛蟠又是护着薛姨妈,又是护着宝钗的,手忙脚乱的模样肯定令人忍俊不禁。

《红楼梦》是一本鸿篇巨制,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样瑰宝,是一部反应现实社会的镜子,应细细品。

红楼梦读后感

近来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完以后,让我对它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红楼梦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书是《红楼梦》,每天我没事干的时候,都会捧着它读。

最近,我又读了《红楼梦》里面的.一个故事,它的题目是《黛玉潇湘噩梦惊魂》,这个故事也最让我印象深刻。故事主要讲黛玉因为一场噩梦而导致她病得很厉害。读到这儿,我就非常担心她病得这样厉害,会不会有生命之忧?读完了整个故事,我才放下了心,因为黛玉并没有病死,只是病得很严重而已。

妈妈之前说过一句俗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白天想什么,晚上就会梦见什么。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说明她白天想的都是一些不好的事情,想的很悲观,所以晚上才会做噩梦。我觉得心里若充满阳光,做梦也会灿烂。

读完了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做人不能像黛玉那样多愁善感,只有开心、快乐、乐观、开朗的人,才会健康快乐。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我也没完全做到。所以,我保证,今后我一定不会再像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我要做一个开心、快乐、乐观、开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