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朱子治家读后感大全(14篇)

时间:2024-01-04 20:39:23 作者:紫薇儿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读书和写作有所帮助。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我在“国学部家长群”里朗读的是《朱子治家格言》。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最为熟悉的一首诗,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作,这是值得我们思索其中的道理的,要知道珍惜粮食,要懂得感恩,懂得惜福。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东西不好吃就扔掉,活儿太累就不做,虚度光阴。暑假“活着”夏令营活动让我亲身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捡来的垃圾、废品换来一顿饭钱就没了。我们真的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从身边做起,从珍惜每一餐、每一粒米做起,从点点滴滴感化身边的人,不要以为这不能改变什么,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联想:当洗手后,忘关水龙头时,你是否想过人类剩下最后一滴水将从哪里来?也许就是你的眼泪吧!当你把剩饭乱倒的时候,是否想过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便是艰辛的又一真实体现。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当朝廷以千钟之禄请你出仕时,你只淡然一笑,留冠博带于乌台之上,着布衣草履于乡野之间。你深谙程朱理学的要义,何曾没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抱负?但你没有忘记父亲坟头的誓言。"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是你说的,但辅弼异姓并非你的理想。你深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却违背了这样的传统,你选择了更为静谧的那一条。相较于那些降清的明末遗老,你是幸运的;至少在心灵上你是释然的。你既不是积极入世的狂客,亦不是消极遁世的隐者。

你就是你,一个睿智而豁达的文人。于是当历史的兴衰成为了教科书上的几行数字,当曾经的帝王将相成为了孤坟碑祠…你的思想却成为了风檐下翻飞的书纸,成为了圭臬,成为了亘古。于是历史汤汤的洪流中又多了一位独上高楼的智者;于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又多了一纸不朽的`著述。

《朱子治家格言》上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比《朱子家训》稍早一些,明万历年间成书的《菜根谭》上有更深刻的句子:"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前几日《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读报》上曾谈及全国公务员一年花费在吃喝上的开销达到了2000亿!2000亿,如此天文般的数字是怎样的概念呢?是够这一年全国的适龄儿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家藏万金,无非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卧榻一张。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

我们忙于各种事务,疲于各种应付。肥甘辛辣间,却忘了真味只是淡。我们何曾潜心研究过《朱子家训》,寒假作业一公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列其为"事务"或"应付",读后感《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美文欣赏》。我们并未衰老的心性也正在逐渐被世俗所固化。诚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为什么而出发呢?一学期的忙碌竟让我心虚!回想四个多月来,屁股能与板凳"亲密接触"达十分钟以上者,不是上课就是开会!然而我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上课,也不是为了拿奖学金而开会!正如我不是为了大快朵颐而生活,也不是为了肥甘辛辣而奔忙!

我回想起了儿时母亲数次带我出诊时的经历,我回想起十年前在《大自然探索》杂志上一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孩子绝望的眼睛…我也曾怀揣着一个救死扶伤的理想,只是愚蠢到忘了在外界纷忙的环境中,给心灵留一分宁静。食堂二餐厅的'墙上挂有《朱子家训》,我觉得挂在餐厅也最为适宜。当我们品尝一粥一饭的时候,不妨想想它的来之不易;当我们咀嚼大鱼大肉的时候,也不妨多思忖一下我们来到这所大学的目的。朱用纯曾与徐坊、杨无咎合称为"吴中三高士"。静观满纸朴拙的训诰,知道非宁静无以至远。宁静,是一种不受功名利禄左右的淡泊的心态,它能将一个人送到他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一直奇怪《正气歌》的最后两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读书可以在阳光下,正大光明;可以在雨帘中,诗意绵绵…可作者偏偏选择风檐之下。后来读到《风赋》才明白,仁者如风,溥畅而至,将博爱与宽厚平等地赠予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学医的人更该这样。"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这些质朴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为贤者心灵的法则。

我细数着风檐下翻飞的书页,凡五百零六字,虽称不上醍醐灌顶,但多少能让人产生"簌簌凉风生,加我林壑轻"的顿悟。仿佛小心地拾掇起,先哲额上滚落的汗珠。风檐下,我轻轻地合上这一页书。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前几天,我得到《中华美德书》一本,欣喜之余,美美品读,《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的一篇.他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屁股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读后《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我认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体会到的,对格言的教诲,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还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为祖国的富强胸怀大志:为官心存君国.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孩子学习伏羲文化后,自己有幸接触《朱子治家格言》,读后颇有感触,下面说说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对于这两句话,感触尤为深刻。孩子的姥姥姥爷、即我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村人,他们做事勤快且有安排,在印象中父母每天早上均是四、五点起床,在七点左右,已将孩子的吃喝及家里杂事基本都处理好了,然后下地做农活,因忙农活而忽略上学的孩子、因收秋而临时准备农具、因家中大笔开支而到处借钱等在农村司空见惯的事情,在父母身上从未发生过,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姐弟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仔细品读两句话,凝聚了父母的一生,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在品读老祖宗几千年前总结的经典时,我恍然大悟,这是教子治家的宝贵财富啊,勤俭持家、努力学习、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同时使我深切体会到,称职的父母,一定会培养出称职的孩子来。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字

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国学大师的南怀瑾(1918—2012,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在讲解《朱子治家格言》时,谈到自己八岁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了。并说当时“一个家庭的孩子,不背这篇文章不行的”“影响中国三百多年到现在,全中国老百姓都受到影响”。

《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告诉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黎明即起”:强调的是要早起。早起是惜时、勤奋的一种方法、一种表现,被尊为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生活方式。相反,睡懒觉则被视为一种陋习、恶习。我们俗语责备睡懒觉的人说:“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不起床?”有鄙夷之嫌。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惜时、早起、勤奋”的至理名言了。

“清晨时光贵如金”“一天之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黎明”,还有民间谚语说到“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都在告诉我们早起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早晨叫醒你的就不应该是闹铃,而应该是梦想。

你也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从健康角度来讲,早睡早起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生活智慧,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早睡早起,没病惹你”“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是曾国藩家的“八字家规”,其中一规就是要“早起”,并谈到看一个家族是否兴盛,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子孙是否早起(早起);二是看是否做事(勤劳);三是看是否读圣贤书(读书)。可见“早起”是被曾国藩家看重的一个重要品质,世世代代警醒和引以为戒。

在当今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兴盛的时代,人们娱乐无度,与“早睡早起身体好”的古训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的现状下,借古鉴今,来学习和强调“早睡早起”这一古训、古德,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朱子告诉我们早起以后,要打扫房屋、庭院,从内到外,做到干净整洁。

是中国人都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世人往往容易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殊不知,“扫天下”是要从“扫一屋”开始的。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告诫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荀子在《劝学篇》里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的古圣先贤都在告诉我们要成大事者必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否则就是在建“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

况且,居家环境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住家环境卫生都脏乱差的人,在做人、做事上会表现得有多优秀。他可能就是一个思维混乱,生活无序,工作、学习、生活都一团糟的人。

“你的房间就像你的人生”,扫除力是近来流行的心理学概念:扫除可以让房间变整洁,还能塑造良性的“心理磁场”,有助解决烦恼、成就事业。

美国哈佛商学院研究发现: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居家环境往往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和肮脏中。由小家及大家,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濒临破产的企业肯定有肮脏的角落。也就是说,你居住的房间正是你内心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缺乏扫除力的人,要么欲望无穷,什么都想占有;要么心存恐惧,什么都舍不得扔。贪婪和恐惧充满内心,爱与幸福就没有应有的位置。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一开篇就告诉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是既必要又实际,既通俗又易懂。引而广之,其实不仅外在环境要整洁,更要注重我们内心的清虚干净——“扫地扫地,扫心地”。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中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但是说来惭愧,《朱子治家格言》却是我迄今为止读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这部格言内容丰富,涵盖了日常作息、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尊师重道等诸多方面,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从我自己粗浅的理解来看,全文提倡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概括为两个词,就是“自重”、“自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早睡早起不仅对身体好,还能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对个人的生活,影响深远。当今社会的诱惑太多了,好看想要更好看,有钱想要更有钱,可殊不知,知足才能常乐。《朱子治家格言》教导我们,“勿谋华屋,勿营良田”,很多事,除了满足欲望之外,还要考虑应不应该,合不合理。“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挣钱,我们也不能挣不干不净的`钱。我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财富自然而然就来了。做人要谨慎自持,喝酒不可贪杯,有多少人因为酒后失态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朱子治家格言》彰显出了中华文化无比宽广的胸襟和卓尔特立的价值观,是儒家文化的深度总结,倘若我们能按照朱子的家训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家庭会更加的和睦,整个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狎暱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碗粥一碗饭,都要想到来得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都要常常想到得来的艰辛。

“自奉必须俭约”,自己的饮食用度要节俭、节约。“宴客切务留连。”我觉得这句话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自己宴客的时候,不宜太奢侈浪费,关键是诚心诚意,有礼有节。二是自己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也不要有奢求之心,吃饱就好了,也不要逗留太长时间,让主人为难,给别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饮食节约、节俭,不奢侈浪费,自己菜园里的瓜果蔬菜胜过奇珍异食。

“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不要因为贪口腹之欲而肆意杀害牲畜及家禽。

以上四句,都是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里反复谈到,要从吃喝用度上来节俭、节约的问题,说明从饮食上来节俭非常重要和必要。

也许有的人会说,以前是因为物质贫乏吧,才需要提倡节俭,现代社会,物质那么丰富,再来谈节俭会不会过时了。其实,古今中外,无论贫富,少长老幼,都需要培养而具备节俭的美德。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的持家之本。历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圣先贤几乎在每一本经典里都会无一例外地谈到勤俭节约问题。

《论语》里,谈俭约的经句俯拾即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以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为可耻,那就不值得与他谈论什么道理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贫的生活,他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快乐。回的德行真好啊!”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啊!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像浮云一样。”在整部《论语》里,从孔子到其弟子,都在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思想,为了追求“道”,虽吃的是粗茶淡饭,亦是快乐的。

《道德经》里,老子也说:“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太多的美味吃多了,会令人味觉减弱,反而品尝不出食物原汁源味自然的美味,所以圣人们以能吃饱为原则,而不追求五花八门、奇珍异食。

《曾国藩家训》中,曾国藩也有一条十六字治家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面对奢华的饮食,他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喜欢孙中山先生的题词——“饮和食德”,其出处:“饮和”语出《庄子·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食德”语出《周易·讼》:“六三,食旧德”。吃喝后感觉自在、享受和乐,饮要和谐,食应道德,享受先人的德泽。也就是要吃自然天成的食物,返朴归真、顺其自然。

如今提倡的“光盘行动”,从各级政府到普通民众,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吃光盘中的食物,不浪费粮食,就是在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古德,令人欣喜。

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校、个人在餐前,都要诵念“饭食之德”和“感恩词”:

饭食之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奉必须简约,宴客请勿流连。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即出自《朱子治家格言》,萝卜青菜保平安人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出自《弟子规》。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

“饭食之德”的诵念,可以提起自己的恭敬心,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浪费饮食,以培养自己的福德。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是一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典范之作,劝我们要勤俭治家,邻里和睦,重视教育,与人为善,读圣贤书,守分安命……。读后感觉内容十分的丰富、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文中从作息、饮食、作客、用具、交友等诸多方面,把勤俭、尊卑、宽容、孝道、顺时听天等理念蕴含其中,施惠勿念、不生妒嫉、忍耐三思等美德洋溢字间。文中谆谆的教诲和告诫,来告诉大家如何做人的行为规范,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说得很清楚,按照这个去做能让一个人变好,一个家庭变好,社会也就和谐了。

人人都追求幸福,说明都觉得自己还不幸福。那么,为什么觉得不幸福呢?无外乎自身的浮躁,这样看事情比较表面,看不到根本,看不到深处,也就是不能务本。圣贤教育在学习中特别强调“务本”,君子要务本。本就是修身,作为家长、教师的我们,要教育孩子,根本就是做好自我教育。如老祖先所说要“务本”,务必要从自身做起。就如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首先要“信解行证”,就要理解经典的教诲,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以往,我们的思维定式就是错误的,凡事都是向外在要求别人、控制别人的欲望、那个贪求的念头太过强烈,没有办法放下,因此徒增烦恼。是的,事情的对与错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全在自己,无关别人。可是我们在处事时想的最多的是别人怎么怎么了,却很少反观自己怎么了,这样就有气了,就不快乐了。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包容越多,得到越多。英国作家萨克雷也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是啊!乐是一天,苦也是一天。何不乐一天呢?一切全在自己,无关别人。现在才理解中华文化是内学,内学就是向内,向自己的内心下功夫,不是想外区要求别人、去指责别人。所以先向内求。《太上感应篇》中也说“正己化人”,自己真正做的好,自然感化身边的人,不是去要求的。要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学了以后做的好。

其次要“学贵力行”。要有学一句就要做一句的态度。以往也读、也会背一些经典,只能说他还只是知识,我们只是读过它了,只是把它背起来,没有办法知行合一,自己也受用不了。正如《弟子规》中所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只追求读了那些经典,只是在消遣经典。所以,从今天开始要形成一个态度,要学一句我们马上做,实实在在的去做,力争通过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真正的享受经典带给我们的改变和幸福。

最后“学贵立志”。让我从“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开始做起,学规矩守规矩。经常听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才真正的懂得,一个人不懂得自律,也更谈不上有担当、责任心、感恩心。

周所众知,学问受不受益,要看力行的程度。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因为读了、明理了,会去做,去做以后,心境会改变。心境一变,相由心生,气质就变了。希望通过自身的力行来改变自己气质,享受肯听父母话,肯听老人言,肯听经典话的福气。

最后,作为一位教师,“教也者”,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主轴:长善救失。要把所有好的德行扎在学生的心田里,从此变成他处世待人的态度。

务本才能幸福,去行动、去践行、去改变才是幸福的。

朱子治家格言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初读时就觉得朱子的思想迥异于现代人,当细细品读真正走近先贤时,才感悟到圣贤的智慧与伟大。此格言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作息、饮食作客、用具、交友等诸多方面,是如何做人的行为规范,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很衡定在了道德水准较高的基础上。

朱子是儒(理)学大师,自然就把他的思想写进了家训。勤俭、尊卑、宽容、孝道、顺时听天等理念蕴含其中,施惠勿念、不生妒嫉、忍耐三思等美德洋溢字间。读尽格言,未发现一点让子孙光宗耀祖、添产置业的想法,有的却是谆谆的教诲和告诫。

朱子对子孙的爱,是大爱是真爱,爱在了根本。人生在世德为先,有德的人福寿才会绵长,有德的家庭,才会人财兴旺。无德之人,与人为恶、造业甚多、不会久常。倘若我们能按照朱子的家训去规正自己一言一行,那么人心就会向善,家庭一定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当今社会,很多人的本性丧于世俗、良知失之贪婪。尔虞我诈,强取名利成为了“时尚”,宽容,友爱的理念荡然无存,贪婪和欲望把人变得疯狂。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改变任其发展,我们社会的未来将是怎样的丑陋不堪啊。

我们不妨霸气的与朱氏子孙分享朱子留给后人的那份真爱,让她在心灵安家,让她融入生命,让这爱的阳光温暖每一个人,并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以此带动道德的回升,复兴传统文化,诚若如此,我想朱老夫子绝不会对我们的无理稍有愠色,反而大加赞赏,因为这正是他殷切期望的。

如果此治家格言能够成为人类的行为指南,那么我们的生命即使不能像群星那样熠熠生辉,也会偶有光明闪烁。伟哉,朱子。我由衷地感谢您,感谢您对后人满怀希望的忠告,感谢您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

朱子治家格言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治家格言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子治家格言》里的这句经言,既明白如话,又有较深远的教育意义。

过来的周六(12月15日,也就是要赶在冬至前),除了有工作和特殊事情不能来参加的外,我们族亲,共有10人参加去上坟祭祖。在我老家昆明北郊滇源小镇,一直沿袭着每年清明、冬至两个节令前都要上坟祭祖的习俗,而很多地方,却只保持了清明节前的一次扫墓。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有人虔诚地祭祀祖宗,一辈一辈,血脉永续,香火不断,后继有人,家族兴盛,人丁兴旺,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美好心愿。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有渊源流长的“祭祀文化”,上至天子、君王(主要祭祀天、地,自然神,或者战争,国家的重大事件等),下至平民百姓(主要祭祀祖先神)。

滇源小镇这里的普通人家,清明、冬至前,都要到家族的“坟堂”举行“墓祭”。邀约好族亲,准备好挂纸(白色、水红色)、香、纸钱,炊菜(含肉、茴香、青菜、洋芋、粉丝、豆腐、豆芽、海带等),新鲜米饭,香蕉、苹果,蛋糕、芙蓉糕、桃片糕,各种水果糖,茶、酒等祭品。吃过中午饭后前往,把挂纸挂到坟头上,把香插在坟墓周围,把各种祭品摆在墓前,跪拜叩头,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子孙,献祭各种祭品,然后边“泼水饭”(各种祭品分一点出来,盛进冷水一勺一勺泼出去),边烧纸钱。一切程序完了以后,族亲们一起坐下来,分吃一些祭品,意为和祖先们多呆一会,一起分享祭品,不要忙着走,以示诚意。

除了清明、冬至两次“墓祭”外,滇源普通人家还有每月初一、十五在“家堂”、大门、灶心敬香的习俗,虔诚的人家,这两天还会坚持茹素。另外就是“七月半”鬼节时,七月十二“接祖”后,一日三餐或四餐、五餐跪拜、供献、烧纸钱,至七月十五“送祖”时,烧纸钱、纸衣物等。还有中秋用月饼献祭天神、月神。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初一都要有丰盛的食物献祭。

一年四季,滇源普通人家的各种祭祀活动,可谓勤,可谓诚。真正体现和落实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经言。

孔子就是一位非常重视祭祀,也非常精通祭礼的人。《论语》里,孔子就说了“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那里,“吾不与祭,如不祭”,如果我不亲自参与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里都多次谈到了祭祀及其重要意义。

我觉得,祭祀祖宗,一是可以让久末见面的族亲聚在一起,互相问候,交流感情,增进亲情。二是在准备祭品和参加祭祀的过程中,可以提起和表达自己的恭敬心、感恩心。三是追思祖先的光荣传统,可以总结出优良的家风,让后代子孙传承和发扬。四是让孝道、孝思文化传承,想到对过世的祖先都要恭敬,对活着的人更应该孝敬和珍惜。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谓“经书”“经典”,也是“圣贤书”“善书”“宝书”,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高度智慧的结晶。经典根于人性,超越时空,是最普遍的价值观,意义无穷,读“经书”,特别是“子孙”(小孩),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习,所谓“蒙以养正”“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以规范言行,让子孙终身受益。

《三字经》里也在告诉我们:“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与其给子孙留金银财宝,不如教子孙经典智慧。

朱子治家格言

1、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2、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3、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4、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5、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6、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7、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8、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9、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0、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11、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12、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13、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1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1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6、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17、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8、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19、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20、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21、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2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3、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24、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25、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26、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27、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28、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29、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30、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31、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32、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33、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34、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35、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36、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37、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朱子治家格言

中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但是说来惭愧,《》却是我迄今为止读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这部格言内容丰富,涵盖了日常作息、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尊师重道等诸多方面,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从我自己粗浅的理解来看,全文提倡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概括为两个词,就是“自重”、“自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早睡早起不仅对身体好,还能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对个人的生活,影响深远。当今社会的诱惑太多了,好看想要更好看,有钱想要更有钱,可殊不知,知足才能常乐。《》教导我们,“勿谋华屋,勿营良田”,很多事,除了满足欲望之外,还要考虑应不应该,合不合理。“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挣钱,我们也不能挣不干不净的钱。我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财富自然而然就来了。做人要谨慎自持,喝酒不可贪杯,有多少人因为酒后失态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彰显出了中华文化无比宽广的胸襟和卓尔特立的价值观,是儒家文化的深度总结,倘若我们能按照朱子的家训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家庭会更加的和睦,整个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