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案(模板9篇)

时间:2023-10-03 07:40:33 作者:翰墨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案(模板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案

《小青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小青蛙可以说人人都见过,而且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所以在一开始,孩子们就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讲出了好多青蛙的特点。

最后一个环节的情感延伸,学生们都滔滔不绝,懂得了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要保护小青蛙的道理。

这种教材本身就非常有童趣的上起来稍微简单点,可是有些内容是要靠教师去挖掘的,去发现其蕴含的乐趣,我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在这节课中更是深深体会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案

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集妞镰绳姜蒜蜡粗猛辣吓;会写2个字:吓跳。

2.通过学文,知道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能够想象出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做买卖游戏,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语言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课文句式整齐,合辙压韵,富有情趣,让学生体会出市场上的热闹景象,从而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结合图画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在学文的过程当中识字,边背诵边联想字形。字形与字义的相结合。

2.体会市场上的热闹景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语言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手段

幻灯片卡片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

教学活动

一、导课:

二、听读课文,体会感悟

1.听师范读,边听边思考,这篇小韵文介绍了小妞妞去哪儿,她都看到了什么?

2.领读,师读一句生读一句。

3.标出文中共有几句话,在课文中圈画出本课生字以及包含生字的词语。

4.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刚画出的生字的读音。并思考小妞妞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什么样的。

5.学生汇报,师出示电脑板书。

(梨甜镰快菜好枣红绳长糖甜香姜辣画好看蒜大蜡粗猪叫)

三、随文识字,记忆字形。

(1)找同学来读韵文的第一句话:小妞妞,去赶集,集上有人在卖梨。

妞:女字旁加一个丑字。

(2)结合实物学习生字“镰、绳、蒜、粗”。

妞妞在集上看到的一些东西同学们可能没见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出示实物或图片)

(3)找同学读7、8两句,学习“姜、辣”。

字谜法:半个美女,打一字。

姜: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羊字而竖不出头,下面加一个女字。这个字和哪个字比较相似?(美)

(4)正当妞妞看得兴致勃勃时,一声猪的猛叫吓了妞妞一大跳。

当你受到惊吓时会有什么反应?谁来表演一下。看他的嘴张得那么大,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学习“吓”。

(5)凶猛的野兽,反犬旁加一个孟字,学习“猛”。猛烈、凶猛、猛然、猛兽。

(6)看老师在做什么?(表演跳的动作)因此跳字是足字旁加一个兆字。你们能表演这些字吗?(出示:跑,跃,蹦)

四、(出示课件)复现生字。

1.借助屏幕中的拼音读

2.拼音飞走了,你还能读准他们吗?(分组读)

3.你们读得真响亮,老师相信,把生字宝宝单独请出来,你们也一定认识。(齐读、开火车读)

五、读文感悟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1.自己练习拍手读。

2.同桌之间练习打拍子读。

3.全班一起拍手读。

4.教师跟据板书指导有顺序背诵。

六、买卖东西的游戏,模仿市场上的做生意的人卖东西。(教师可事先准备物品,并先和一名同学示范或展示一段买卖录象创设情景)

七、作业:拍着节奏来背诵课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青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立”“米”“失”。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立”“米”“失”。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这些字有两个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还有两个是象形字,你能找出来吗?就是“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1.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顺利闯过一关又一关。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你们认真地学习拼音,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会越来越多,本领会越来越强。

2.拓展练习:课后,同学们尝试用学过的直呼方法读一读故事书中带拼音的句子,给家长或小伙伴说一说、演一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树立信心,使学生在闯关的过程中自己有所收获;利用所学的直呼方法,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声母“dtn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学会四个声母,会读,会写。

教学难点

区分“b”与“d”“f”与“t”两组声母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孩子们会听讲和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声母家族的四个朋友,你们还记得是谁吗?

认读卡片“bpmf”。(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神通广大的人,你们看是谁呀?哪吒和孙悟空)

讲故事:有一天,玉皇大帝派哪吒三太子去捉拿孙悟空,哪吒与孙悟空在一座大山上相遇,展开了激战,结果哪吒被孙悟空打败了。哪吒暗自吃惊,心里想,原来他的本领特别大。你们看,这四个字母已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今天我们再认识四个新的声母朋友,好吗?出示卡片“dtnl”。

二、学习“dtnl”的音形

(一)学习“d”的音形:

看图了解大意,学习情境图及情境歌:悟空本领特(t)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n)咤三太子,乐(l)得(d)悟空笑哈哈。猜出今天的4个声母。

1、出示“d”的图

(1)问:图上画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字母就像连到一起的钟座和笔筒。出示声母d

(2)我们借助“我的”的“的”来学习“d”的音。读的时候要轻短些。

(3)教师范读“d”,学生齐读“d”

(4)教师强调:发d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突然放开,气流爆发而出,但冲出的气流较弱,自然发音。用手掌放到嘴前感受不到气流冲出。

(5)学生再读体会

2、学习“d”的形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d的形呀?

(2)右手向上,左手叉腰,做出d的形状

(3)编记忆字形的儿歌:左下半圆ddd,小马跑步ddd,反写6字ddd。

3.与b进行区别:

教儿歌:正6b,反6d,小马跑步ddd

(二)学习“t”的音形

1、学习“t”的音

(1)出示“t”的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声母t就和“模特”的“特”声音很像。

(2)借助“模特”的“特”记忆“t”的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发音要领:发音时和“d”大体一样,只是把手掌放到嘴前,有较强的气流冲出。

(4)指名读,男女读,小组读,齐读。

2、学习“t”的形

(1)怎样记字母的形?引导学生自己看图发现。(小伞把儿ttt,时装模特ttt)

(2)师讲:声母“t”容易与“f”混淆,怎样分辨呢?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想看吗?你们看,老师在白纸上用红色的粉笔写上一个“f”,写好“f”的白纸向上一翻,你们看变成了“t”。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记忆小儿歌:一根拐棍fff,伞把朝下ttt。

(三)学习“n”的音形

1、学习“n”的音

(1)出示“n”的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声母n和“哪吒”的“哪”发音很像。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3)教师强调:发n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垂,开放鼻腔通道,气流从鼻腔出来,声带颤动。教师范读,指名读,让孩子注意看老师嘴型,分组读,齐读等多种读得方式。

2、学习“n”的形

(1)谁能编个儿歌记住n的字形呀?

比较“m”与“n”:一个门洞nnn,二个门洞mmm

(2)学生记忆儿歌:一扇大门nnn

(四)学习“l”的音形

1、学习“l”的音

(1)出示“l”的图,提问:图上的小丑在干什么?他表演时多么快乐!

“l”的发音和“乐”相似

(2)借助“快乐”的“乐”记忆“l”的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声带颤动。

2、学习“l”的形

(1)怎样记字母的形?学生自己看图

(2)编儿歌:一根小棍lll

三、指导书写

t:第一笔竖小弯起笔在第二条线上面四分之一处,第二笔横要短。

n:两笔写成,占中格,第二笔左弯竖要弯好。

l:一笔竖要直,从上格中间起笔。

学生先描红,再在本上分别写两个。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dtnl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熟练认读声母“dtnl”,并学会拼读“dt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并初步练习直呼音节。

教学重点: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拼读音节和直呼音节。

课前准备:音节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朋友,你们还记得吗?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学习音节

1、教学d与aeu拼读的音节

(1)出示要拼读的音节

(2)指名逐个试拼、直呼、教师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

2、教学t与aeu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3、教学n与aei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4、教学l与aei拼读的音节

(1)出示音节

(2)指名试读、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是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拼读、指名逐个拼读、打乱顺序读

2、“找朋友”的游戏:把音节卡片发到学生手里,教师读到哪个音节,拿到的学生就上台领读,教师与之握手,证明是教师的朋友。

3、“开火车”读音节

板书设计:4、dtnl

d—a—dat—a—ta

d—e—det—e—te

d—u—dut—u—tu

n—a—nl—a—la

n—e—nel—e—le

n—i—nil—i—li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声母“dtnl”,练习用“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

2、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重点:

练习用“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难点:

练习用“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课前准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抽读字母卡片

二、学习新课

1、看图拼读带声调音节

(1)看吹笛子图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出示d—i—di指名拼读

拼读后练习直呼,出示di的四声,学生轻声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练习用di的四声组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听到的音节。如:低个子汽笛抵抗土地等)

(2)依次看其它图,教法同上

2、将图和带调音节对应起来

提问:闹钟在走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dida)

小朋友在赶猪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le)

小汽车的喇叭是怎样鸣叫的?(di)

拖拉机行进时,会发出什么声音?(tu)

引导学生连线。

三、巩固练习

1、打乱顺序读音节

2、游戏:“找朋友”读音节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导言:同学们真了不起,一起来听听智慧老人对你们的评价吧!(智慧老人:孩子们,你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一起来练说故事吧!)

1.仔细看图说一说:同学们仔细看图,然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展开想象编一编: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在组内把图上内容说一说,同组队员可以补充,然后推选优秀代表全班交流!(小组练说、教师深入学生中随机指导)(出示学生活动设计卡)

3.集体交流评一评:(推荐或自荐在全班交流并师生评议: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想象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将学习汉语拼音与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相结合,做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读16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爱护学习用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捡到的学习用品、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的文具盒里都摆着铅笔、橡皮,能说说他们有什么用吗?

2、小朋友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能帮我们做这么多事情,真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哪!(出示捡到的玩具)可是这些小伙伴却被他们的小主人弄丢了,它们很伤心,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找个家吧!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读。同桌有困难,请你帮帮他,同桌读得好,请你夸夸他。

3、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记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生字

1、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我当小老师”。

3、教师领读生字并扩词。

4、齐读生字—开火车认读生字—“火眼金睛”游戏。

5、送字宝宝回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猜字”游戏。遮住生字卡的一半让学生猜生字。

3、“找字宝宝”游戏。

二、精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朗读。根据“正确、流利”的要求组织学生评价。

3、教师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5、读后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6、组织讨论:怎样做才能不丢东西呢?

7、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三、口语交际训练

想象训练。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言。

3、评价、表扬鼓励。

4、“失物招领”会。把自己遗失的文具领回家。

说说你书包里有哪些小伙伴,你是怎样疼爱它们的。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爱惜学习用品的好办法:包书皮、做笔套、给橡皮“洗澡”、每天清点学习用品、定期整理书包等。

四、拓展延伸

1、刚才小朋友们都明白了要爱护学习用品,每天要收拾好它们。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整理书包的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2、学生整理书包。

3、评出优胜者,奖励、鼓励其他同学。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出示课文插图)那我们就一起打开书来读读文中的这首儿歌吧。

(1)教师示范读儿歌,学生认真听儿歌中每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主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3)同桌互相读儿歌,互相纠正读音,圈画儿歌中(本课要求学会)的音节。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4)识记生字,同桌互说记字的方法,在生活中找一找带有“白”和“皮”的词语。

(5)出示去掉拼音的儿歌,先自读,然后同桌互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6)指名学生读儿歌,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7)借助课件齐读儿歌,注意读准音节词的读音。(课件:出示儿歌)

设计意图: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主要是帮助识字,因此,在教学汉语拼音的同时,联系相应的汉字和语言,边学拼音,边读小韵文,学习内容多样化,容易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及早尝到会拼音的成就感,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巩固了拼读的能力。多层次地读儿歌,感知儿歌内容,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发现要学习的复韵母,有效地将学习拼音和学习语言进行融合,做到了阅读与拼音同步发展。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感受美丽的景色。

3、在诵读和学习中体会汉语的对称和音韵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

一、朗读课文、检查导入

1、师生利用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师说“古”,生对“今”,师说“严寒”,生对“酷暑”等。

2、师随机出示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

3、师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课文的有趣之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理解内容,体会对称之美

1、学习第1小节。

(1)指名学生朗读第1小节。

(2)鼓励学生找出这一小节中对称的词语,指名生交流,师适时板书:古—今,圆—方,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3)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几组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出示图片(冰天雪地、烈日当空、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适当补充资料,向学生解释在古人的眼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像一口倒扣的大锅扣在地上,从而理解“圆对方”指的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

(4)引导学生发现相对词语的特点:“古、今”都是表示时间的;“圆、方”表示的都是形状;“严寒、酷暑、春暖、秋凉”都是描写春夏秋冬季节特点的。从字数上来说,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

(5)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这一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主要写的是四季特点)。

(6)生有节奏地朗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交流第2小节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根据省的交流师板书:晨—暮;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

(2)鼓励学生在学习第1小节对称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这些词语是如何对称的。

(3)指名生交流,师适当:“晨、暮”指的是早晨和傍晚,描写的是时间;“雪、霜”是同一类的自然现象;“和风、细雨”描写的是天气现象,“朝霞”和“夕阳”分别是早晨和傍晚的自然景观,都是一类事物。

(4)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相机出示“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的图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使其进一步体会同类词语的相关性。

(5)生齐读第2小节,说说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什么(主要描写的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3、学习第3小节。

(1)生自主朗读第3小节,与同位轻声交流哪些词语是对称的。

(2)指名生交流汇报,师出示“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图片,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美丽的景色,体会词语的对称性。

(3)指名生朗读第3小节,读出句式的对称节奏。引导学生说说这一小节主要描写的是什么(主要描写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色)。

4、回顾全文,游戏巩固。

(1)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并与同位合作练习朗读,读出句式的对称和节奏的变化。

(2)指名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游戏巩固:找朋友。教师把“古”“今”“圆”“方”“严寒”“酷暑”等文本中出现的`24个词语卡片分发到学生手中,一生手持词语卡片说:“我是‘古’,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卡片“今”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我是‘今’,你的朋友在这里。”以此类推。

5、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儿歌、练习背诵。

三、自主创编,拓展提升

1、师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内容,无论是词语的意思还是字数都具有对称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其实汉语中这样的词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也来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编一段儿歌吧!

2、出示创编要求:

(1)第一句是一字词对一字词,第二句是二字词语对二字词语。

(2)所编的这段小儿歌是围绕同一类事物的。

3、生自主创编,轻声朗读,并与同位交流自己的作品。师巡视了解创编情况。

4、指名生交流自己创编的小儿歌,师生共同,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对于学生创编的作品,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只要能体会到对偶的手法即可,不宜要求过高。

5、师:同学们,其实古代的小朋友在上学的时候也要学习对对子,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到四、五、六、七字对,越对越长,而且对子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位叫李渔的大学问家,还编了一本专门对对子的书,叫《笠翁对韵》(出示《笠翁对韵》书本图片),大家课后阅读。

四、课堂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对对子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能更多地关注到这种对称的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神奇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