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学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4-01-07 07:18:22 作者:文锋

教学计划还可以促进教师团队的合作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学计划参考范文让您更好地掌握如何编写一个合理、实用的教学计划。

《太阳》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图表整理有关资料。

2、在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年。

3、了解太阳对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

拓展性目标:

以“太阳与动物“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活动准备:

有关文字及图片资料、小动物玩具。

调查当地有哪些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哪些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课前,同学们针对“太阳与动物关系”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观察或查阅了资料,太阳与动物有什么关系?大家对次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

1、让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太阳与动物关系”的情况进行汇报和交流。

(1)分组进行交流。

(2)将交流的结果进行简单汇报。

(3)各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活动二:

1、提出问题:如何整理这些信息资料呢?

(1)设想几种统计信息自料的方法。

(2)分析如何使用图表整理信息。

2、分组用图表进行整理了解到的信息资料。

(1)先将图表画下来。

(2)将动物资料按热带、寒带、温带进行分类。

(3)按白天活动、夜晚活动的动物进行分类。

(4)数一数每种环境下的动物种类有多少。

(5)统计结果在图表上利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3、将统计表展示出来。

(1)利用多媒体展示。

(2)再次将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最后的统计表。

5、对最后的统计表进行分析。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发现其他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由活动:

1、谈话: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太阳与动物的关系,请同学们再以太阳与动物为主题,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

2、2、评价学生的活动。

3、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拓展活动:

提出建议:以“太阳与动物”为题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一些其他的相关活动。

四年级语文《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了解读课文时还不太理解的词语。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

2.谁能把课题写出来?(指名写,写时强调该字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写得怎样?(简单评价)。

3、理解课题:“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许多的星星、数不清的星)。

4、简介背景:课文是谁写的?1927年的中国还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相约去海外求学,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国巴黎的旅途中,他写下了许多游记,《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导读:文中写了巴金先生几次看星,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预习中你是不是把这些内容都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

2、指名学生说。

3、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还有别的分法吗?(提示: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写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儿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这篇游记有些不太一样,谁看出来了?前两次并不是在他这次旅游途过过程中的事,而是--回忆。所以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回忆,一部分写现在)。

三、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看星的感受。

1、直奔重点段,了解作者的感受:这三段中,大家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样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对以往看星的回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划,用横线划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用括号圈出他看到这样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标上小黑点,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按提示自学第三自然段。

3、集体交流反馈: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1)这段话由几句话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指名读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书昧,问: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理解“悬”)。

(2)再来看第二句,指名读,概括一下,这句中的星又是怎样的?(理解“摇摇欲坠”板书,问:坠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个词的意思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掉下来)。

(3)第三句,指名读,概括讲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像是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出示:飞舞)。

(4)指板书,联系“悬-摇摇欲坠-飞舞”你们看,星星在作者眼里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近,提问:星星为什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作者觉得星星像是萤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从天上飞下来了,来到他身边,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经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体上去了吗?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想象来到了群星之间,陶醉其中,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读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中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相同的情景。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1)指名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2)提问: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几点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体会柔和、静寂、梦幻的不同感觉,指导朗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了他总的感受的?(触觉、听觉、幻觉)他把这几种感觉排列在一块儿写,突出表达了他此时内心总的感受,这样排在一起的写法,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我们也来像这样写一写)仿写句子。(1我校的学生是……的,……的,……的。2上海这座城市是……的,……的,……的。)。

5.与前两次比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舱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时内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乡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样子,用括号圈出看到这样的星时内心的感受,把关键的词语标上小黑点。

(2)交流反馈:以前在家乡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们有区别吗?(密密麻麻是满天的星星,看起来没有秩序,星群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一组一组的呢?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了?看书回答。

(3)他认识了许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这几颗星组成了(师画北斗七星)……现在,他能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两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时,他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名学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谈话。)相机出示三次的感受,这三次感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一样的吗?(提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景物时,他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5)学生自主感悟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

(6)集体交流反馈。

四、根据课文线索归纳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一一展开的,这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请你根据这线索,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两名学生归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去观察星空,让星星和你作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写下来。

《太阳》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有关语句,更深刻地体会到明明美好的爱心。

2、理解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见过番茄吗?没有人没见过太阳吧?板书课题。

2、太阳和番茄之间有联系吗?可我们今天就要学一篇它们两者有关系的课文。

3、齐读课题。

二、探究课题。

1、读了课题,你会有什么问题?

2、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理解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纠正字音或句子。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全班交流。

5、通过朗读课文,你为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互相交流、补充。

四、初步理解课文。

1、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同桌互说。

3、指名交流,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4、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5、齐读课文。

五、作业。

1、填空。

的皮肤()的头发()的眉毛。

()的天使()的心灵()的笑容。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有关语句,更深刻地体会到明明美好的爱心。

3、理解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回忆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二、学习新课。

(一)探究盲童明明的心灵。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明明的句子,想想你从中体会一了什么?

2、全班交流、补充。

3、明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能过你的朗读,能表现出来吗?

(二)体会明明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感动。

1、文中的“我”对明明有什么感情?

画出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2、相互交流、补充。

3、小结:

“我”的心情: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4、这一切是谁带来的?请你通过朗读把“我”心情的变化表现出来。

(三)体会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

1、学到这里,我们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2、“番茄太阳”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其含义。

3、交流。

一指太阳。

二指明明的笑脸。

三指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的心灵。

4、课文为什么用“番茄太阳”做题目呢?

三、总结课文。

1、通过学习课文,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两句。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海狸是一种海狸是温和的,不袭击生物,它以树与草为食。它啃树的时候,用前肢抱着树。尾巴支着地,像坐凳子一样。它15分钟便可咬断一棵树。一棵杨树可供6口之家的海狸吃两年。以现今的眼光看,这是很糟糕的进食方式,违犯了《森林法》,虽然它们吃的是北美的湖泊里的树木。但海狸没想过改变自己的饮食。

海狸有三道眼睑,外眼睑上下两道,还有一道透明的内眼睑,适合潜泳,也可防止被树木扎伤———它的视力不好。海狸的'前肢有蹼,也有爪,爪上下分叉。海狸经常用它当木梳,把皮毛梳理光滑,像一个绅士一样,当然是视力不太好的绅士。

海狸过家庭生活。一个家庭一般由6只海狸组成,雌的、雄的和4只幼海狸。海狸是安静的,如果它们之间有了争执,必是海狸父母将幼海狸逐出,即“分窝”,一般两年就要分窝。当然,如果成年海狸知道幼海狸可能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餐,并有“海龙玉树”这样的美名,定会搂着孩子痛哭,永远不会驱逐它们。

海狸出于本能喜欢筑坝,全家合力为之,用石块、树枝和淤泥筑成的水坝最长可达300米。挖淤泥时,海狸把河底的泥抱在胸前潜出,很辛苦但样子很可爱。当然,海狸的坝没什么特别的用处,搞不成水电站,但对人类也没有害处。可能它们在劳动中享受到了愉快,没事看看这条大坝,心里也很高兴。海狸的巢高于水面1米多,像湖心凉亭。巢顶有一间房子,是幼海狸取暖的地方,房子下面有4-6条隧道,通向水下。总之,海狸很巧,很温和,也很迂腐。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难点: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动画《中彩那天》。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1、出示彩票,提问:(1)老师昨天也买了一张彩票,猜猜老师中彩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2)假如你中彩了,会是什么样?(兴奋不已;高兴地跳起来;大专用欢呼;逢人便讲;想想今后怎么办?……)。

2、导入课题,质疑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中彩有关的课文《中彩那天》,看看课文中中彩的人表情给你说的和想的是一样吗?板书:《中彩那天》。指导学习多音字“中”。(2)看到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板书在自己的本子上)。

(谁中彩了?中彩那天的情景怎样?中彩人高兴的程度如何?中彩那天有什么事发生?……)。

过度:带着你们心中的疑问,听范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书中做了回答。

1、看课文,听朗读,注意听清字音。

2、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1、有不会认识的字词和读不通的句子吗?教师根据动画课件范读指导或同学间相互解决。

(1).读准字音:

“湛”应读“zh4n”。“馈”应读“[emailprotected]”。

“兴奋”应读“x9ngf8n”。“诲”应读“[emailprotected]”,不要读成“hu!”。

(2).识记字形:

“德”左右结构,右下角“心”字上面的一横不要去掉。

“赠”左右结构,右下角是“日”不是“目”。

(3).理解词语:(在讲解课文时辅助讲解领悟)。

拮据:生活困难,缺少钱。器重:本文指老板对父亲很看重,很重视。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看,形容迫切地希望看。闷闷不乐:心情不舒畅。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教诲:教训,教导。

以上三个教学步骤,同时用动画《中彩那天》的字词部分内容辅助教学。

2、练习:插入学习指导的作业。

3、自己的疑问在课文中得到解决了吗?

过渡: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我们走进课文再感悟领会。让我们再认真读读课文。

1、自由读文,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2、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与同桌同组交流交流。

(父亲是个大好人,不贪财,不图利,诚实、守信……)。

3、汇报自己不懂的句子。如:

(1)为什么中奖后,父亲开着车,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3)可以看出,那个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我激动地说:“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5)为什么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父亲却显得特别高兴?

(6)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4.小组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学习讨论,如除上述问题外,还有不懂的地方,也可提出来,组员共同学习、交流。每题可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5.班上汇报、交流。(可自由安排在第一课时或者第二课时,时间自己掌握)。

(1)为什么中奖后,父亲开着车,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因为家里生活困难,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他买的两张彩票里有一张中彩,恰恰是一辆奔驰牌汽车,而那张中彩的彩票又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的那一张,并作了记号。而库伯先生早已把此事忘记了。如今中彩了,父亲拥有这辆车,不但能实现自己往日的夙愿,而且能使家里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但是这样一来,后半生将会受到良心上的遗责,精神上的折磨。如果把车给库伯先生,自己今后的生活依旧贫困,美好的愿望很有可能成为泡影,但“我”的精神世界是轻松的、愉悦的、富有的。到底选择哪条路呢?此时的“父亲”心里复杂矛盾极了。)。

(是昧着良心把本应属于同事的奖品车留给自己?还是讲诚信,把“梦寐以求”的奔驰车让同事开走?这是一个“道德难题”。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得把车交给已经忘了在彩票存根上做记号的同事,如果自己把车留下,就是虚为的表现,就有愧于同事和自己的良心。)。

(3)“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非常想把得到的奖品——奔驰汽车据为己有,好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愿望,扭转家庭贫困的处境。)。

(4)为什么我激动地说:“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这句话的意思是:库伯家有钱,他不会在乎这辆车的。而我们家穷,这辆车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呀!即使爸爸留学生下这辆车也是有理由的,也是理所应当的。)。

(5)为什么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父亲却显得特别高兴?

(在得与失面前,父亲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终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诚实、守信的思想占了上峰。当父亲看着奔驰汽车被开起时,心里如释重负,因此显得特别高兴。)。

(6)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父亲打电话请同事来取车,正说明了父亲诚实,守信用,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所以说那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朗读全文,思考:

(1)本文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本文使用的是总分总结构。)。

交流体会:

(诚实、有信用,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往往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公与私,利与弊,名誉与金钱面前很难做到。然而,“活得诚实、有信用”就是说的、做的跟内心想的要一致,克服再大的困难,再大的痛苦也要兑现对别人的承诺。这样做了以后,别人就会相信你,信赖你,愿与你交朋友,愿与你一起共事。与此同时,你不但无愧于心,而且心中充满了快乐与幸福,而这种精神上的富有、充实,就是一大笔用金钱换不来的财富。)。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先把同学们引入话题,共同来讨论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

乌塔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乌塔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课文主要写了她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通过攀谈,“我”知道了中德孩子所受教育的差异,中国的孩子从小依赖性强,是家里的宝贝,一般由爸爸妈妈带他们一起玩。而德国的孩子从小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我”在罗马认识了乌塔。第二部分讲我们住在一个房间,“我”了解了乌塔一个人旅游欧洲的事。第三部分讲乌塔以后还要到中国旅游。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欧洲的地理位置。欧洲在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靠大西洋,南隔地中海。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可查字典、词典。

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小组内每个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

二、合作探究:

1、我会认真地默读课文,并思考:

(1)、在初次见面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生活经验,从容不迫?

(2)、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2、了解主题,展开讨论。

(1)、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

(2)、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3)、在你的心中,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词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

(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主要记叙了“我”的父亲经受了道德考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奔驰牌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来反映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

章叙述线索清晰,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的道理。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我”的家庭背景,还特别提到母亲经常用以安慰家里人的一句话,为下文的故事埋下伏笔,又照应了文章的结尾,使文章首尾相衔,结构严谨。作者运用精彩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也值得学习。这篇课文情节性强,十分适合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和守信的珍贵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对“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的深刻领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大家见过彩票吗?如果所买奖券号码跟抽奖出的号码相同,可以获得奖金或奖品的就叫中彩。

2、假如有一天你中彩了,你会怎么样?(生交流)课文中的主人公也“中彩”了,却给他带来了烦恼?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中彩那天》(板书课题)。

3、出示课题:中彩那天注意读准第一个字“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分节轮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

3、根据提纲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4、教师小结:对于叙事性的文章,可以采用抓住文章六要素的方法,进行课文的复述。

三、学习课文1—2段。

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一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谁来告诉老师,主人公那时的生活情况怎样。(拮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1—2段)。

1、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人物生活拮据的词句。(我们家六口人就靠着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父亲对汽车的渴望(梦寐以求)。

2、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2.复述课文。

二、根据问题自学课文。

1、中彩以后,“我”和父亲的心情一样吗?找出有关的词句。

2、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3、为什么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父亲反而“显得特别高兴”?

三、集体交流自学情况。

1、体会父亲的反常表现。

(1)默读课文4、5小节,用“—”划出描写父亲神态动作的语句。

(2)中彩后应该高兴,可父亲一系列的神态、动作却很反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引读:“当我回家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却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难道我们中彩的道德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留车”的理由:

(1)库伯是有钱人,而我们家生活拮据。

(2)父亲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3)库伯先生的彩票是父亲捎来的,父亲不说谁也不知道。

(4)两人都把此事忘了。

(5)彩票上的“k”字很容易擦去。

“还车”的理由:

(1)父亲在彩票上做了记号,说明父亲就很诚实。

(2)不想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

(3)跟母亲常说的“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有关。

3.为什么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父亲反而“显得特别高兴”?

四、总结感悟,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和课文最后一节,自由读。谈谈理解。

2.教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像可敬的父亲一样,多一些诚实的面容,多一些守信的品质。我相信,每个人拥有了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五、课堂练习,完成课后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写成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一、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思考:

(1)作者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讨厌—尊敬)。

小结: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1——3段)哪些是写尊敬母鸡的自然段?(5——10段)。

3、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4、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5、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无私)。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总结写法。

比较作者写猫和写母鸡在写作方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1)结构清晰。《猫》写猫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够成。《母鸡》明显分为母鸡孵出小鸡前后两部分。

(2)叙述动物的特点,采取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写它的表现;写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方面。

(3)表现动物特点:作者用事实说话,对点滴小事进行具体的描写说明。

(4)情感表达:《猫》始终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则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

(5)语言运用: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四年级教学设计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

(1)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2)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质疑问难中产生)。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如“无瑕的翡翠”。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5.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6.“阅读链接”与课文有着紧密联系。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等等,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3课后反思:

四年级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

2。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准确书写商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明确算理,准确计算。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一)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新知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最大能填几?说说你的想法。

30×()6120×()84。

40×()27060×()378。

70×()27080×()330。

(二)、投影48÷4=42÷8=?

教师:这里有两道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谁还记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学生练习纸,汇报笔算过程)。

教师小结:那看来,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大家掌握的很好,那如果除数是两位数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笔算除法(板书)。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书馆去看看。

课件出示: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各种书每班30本。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学生: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各种书每班30本。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随机板书:(1)有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92÷30(教师板书)。

教师:好,其他同学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有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板书:(2)有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追问:会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78÷30=?

3、迁移引导,解决问题。

1。算法多样化。

教师:同学们,像92÷30这样的算式,谁有好办法能够很快的就算出结果?

学生:92÷30=3……2。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的回答。

1:30×3=90,90<92,90+2=92,所以92÷30=3……2。

2:92≈90,90÷30=3,所以92÷30≈3。

教师评价:除了想乘法做除法和估算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列竖式计算。

2。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师板书竖式边说:那么这道题该如何笔算呢?请大家结合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法则,两人一组讨论除数是两位数该如何笔算,然后把竖式写下来。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下去巡视并选择做对的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你能来说一说你的笔算过程吗?

教师:他说的好不好?那我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商3要写在个位上呢?

(投影错误的解答过程)。

教师追问:哦……那我们看这位同学出什么问题了?

教师评价学生生回答:你可真善于观察。那么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练习纸上画着92根小棒,就代表92本连环画,那么每30根为一份,到底能分成几份?请大家动笔圈一圈。(课件出示小棒图)。

教师:怎么样?(可以分3份)。

课件演示。

教师:那么这个3表示什么?谁再来解释一下?(出示课件填空)。

教师:因为是3个30(“个”字强调),所以……?

(商3,要把这个3写在个位上。)。

教师:恩,写错的同学一会儿把它改过来。那谁能再来说说这道题的笔算过程?

学生:92除以30,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因为除数是两位数,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把3写在个位上。30×3=90,92―90=2。所以92除以30等于3个余2本。

教师:好,你能告诉老师90是怎么得来的?

教师:2表示什么?

(表示还剩余的连环画的本数。)。

教师:那既然是有余数的除法,我们还得注意什么?

(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教师:最后别忘记把得数写在横式的后面,然后写上答案。

请大家完成书中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逐题汇报。

3。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请正确的学生上台板书。

学生板书: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笔算过程吗?

教师:那要是商6会怎么样?

教师:最后我们来检验一下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吧。怎么样?(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所以得数是5个余28本,答:可以分给5个班,还剩28本。

教师:咱们再来完成几道题。(做一做第2题)抽生汇报结果及1、3题的计算过程。

教师:谁能任选一题,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试商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4、比较分析,归纳算理。

教师: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除数都是两位数(整十数),商都是一位数。

教师:那么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商又是一位数的的除法到底该如何笔算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一下吗?(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教师评价:那么如果有余数,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随即引导: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老师将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步骤编成了歌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除数当姐,余数当妹,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师:希望今后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能够运用歌谣,准确计算。

四、巩固运用,熟能生巧。

教师:接下来到了我们学以致用的时间了。

1。说出各题的商是几,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书本74页第2题)。

教师:分析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独立列式计算。汇报。

教师:同学们,看来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总结交流。

教师:40分钟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年级语文《海狸》教学设计

《观潮》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法: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小孩,他们可能看见过海浪,但他们不可能目睹过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所以,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表达方法、运用比喻句的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课题;

2、教师朗读课文;

3、分清文路、分段精读;

4、掌握理解全文,重点找出比喻句并弄清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