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运算律说课稿(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7 11:22:40 作者:JQ文豪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在以下范文中,你将看到教案模板的不同风格和巧妙设计,希望能给你一些灵感。

混合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一》。本人将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进行汇报。

新课程标准对于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巩固与加深哪些新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如何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比较;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组织有效的练习。进行哪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形成哪些数学基本能力;获得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学习上的迁移性。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思想。

重点: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难点: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说出算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应用及计算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课前交流: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你会背诵哪些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你能快速的说出这首诗有多少个字吗?(学生采用混合计算的方式说出古诗的字数)。

(设计意图:现在正积极探讨是否进行文理分科,我想在数学课中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学生探究、解决说出计算步骤)。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巧妙创设情境,设计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引出课题:四则运算练习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则混合运算。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现在我进入了园林内,眼前是一片开阔地,可是这里不满了地雷,同学们能不能快速而用准确的把他排除掉呢?出示一组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计算题。计算完毕学生总结方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走过这片平地,我们将要面临着陡峭的台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登上去呢?出示一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紧扣上一环节的情境,呈现较简单的几组习题,让每一位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

2、综合练习。

这时老师看见一位老人在苦苦的思索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3、提高练习(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我这样整改情境图,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可以帮助实现在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道路是崎岖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心,你就能行。学生独立完成习题。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2、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教师适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评价。

2、课外延伸。

课本第九页思考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尚存在的疑问告诉小组的同伴,针对学生疑问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运算律》说课稿

《运算律》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以及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探讨乘法运算律。在教材处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教材处理上,以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为教学基础,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自己探讨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探讨出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完全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探讨的全过程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探讨乘法运算律之前,让学生反思刚才探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方法,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地探讨其它三种运算有无运算律。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猜一猜,在四则运算中,除已经学习过的加法以外,其它的运算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根据各自的猜测结果,用数学上的列举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这样又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解答问题。从课堂之初到整个探讨的过程直到探讨出最后结果,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阶段,他们面对的是有一定知识作基础的,却又是崭新的问题,他们心中有底但又没有充足的把握,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更加愿意尽快地找出结论来证明自己在学习数学上的成绩,因此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

这节课是以探讨运算律为主,同时又得出了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结论。在教材的处理上比较独特,将小学阶段的四则运算联系起来,交织成一个知识的网络。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会这样想问题,既然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也会有这两个运算律吗?在过去的教学中一般没有涉及到减法和除法的问题。这里单独地提出来,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很好地在课堂上进行解决,既突出了加法和乘法的一致性又从对比的角度明确了减法和除法不具备这两个运算律,也解决了学生在做减法和除法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意识贯穿始终,他们自主与学习伙伴一起进行知识的探讨。他们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聆听伙伴的发言,从中受到启迪,他们在课堂上角色意识表现得恰到好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位置明确、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合作轻松、愉快。

《幂运算》评课稿

《幂的运算》是《整式乘法》一章的基础,该课的教学是学生学好本章的关键。王长山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课堂进行了精心设计,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的教学特点如下:

1、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本来应两节的内容合为一节,又引入第三节内容,同整体上处理教材,从系统上把握教材,跳出数学教数学。

2、教学设计好,导入自然,环节紧凑、流畅,既有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3、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善于启发。

4、科学探究处理的比较好,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幂的乘方法则。以后环节,无论是公式比较、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王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渗透引入,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又引入对称的哲学观点,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教材,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纵上所述,王长山老师的这堂课比较成功,这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混合运算评课稿

听了x老师的《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感觉x白老师还是延续了一贯大气的上课风格。对课堂的掌控力还是很不错的,值得学习。

下面主要谈谈自己对这节课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

1、关于导入。

老师用旧知导入新课,我觉得没有问题,有助于学生对例题的分析思考。但形式可以有一些变化,比如加减混合运算的复习,或者分数加减的巩固练习等。

2、运算法则。

另外,对于例题中的两种列式方法,可以简单做一个联系。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3、关于练习。

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在处理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可以精讲个别习题,选择一些作为作业。

《运算律》说课稿

《运算律》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以及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探讨乘法运算律。在教材处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的。

在教材处理上,以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为教学基础,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自己探讨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探讨出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完全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探讨的全过程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探讨乘法运算律之前,让学生反思刚才探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方法,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地探讨其它三种运算有无运算律。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猜一猜,在四则运算中,除已经学习过的加法以外,其它的运算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根据各自的猜测结果,用数学上的列举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这样又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解答问题。从课堂之初到整个探讨的过程直到探讨出最后结果,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阶段,他们面对的是有一定知识作基础的.,却又是崭新的问题,他们心中有底但又没有充足的把握,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更加愿意尽快地找出结论来证明自己在学习数学上的成绩,因此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

三、形成知识间的网络。

这节课是以探讨运算律为主,同时又得出了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结论。在教材的处理上比较独特,将小学阶段的四则运算联系起来,交织成一个知识的网络。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会这样想问题,既然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也会有这两个运算律吗?在过去的教学中一般没有涉及到减法和除法的问题。这里单独地提出来,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很好地在课堂上进行解决,既突出了加法和乘法的一致性又从对比的角度明确了减法和除法不具备这两个运算律,也解决了学生在做减法和除法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意识贯穿始终,他们自主与学习伙伴一起进行知识的探讨。他们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聆听伙伴的发言,从中受到启迪,他们在课堂上角色意识表现得恰到好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位置明确、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合作轻松、愉快。

《混合运算》说课稿

1.教材地位:《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混合运算”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演示法:充分借助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更好地掌握脱式计算。

3、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口头计算。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5.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6.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7.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8.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3+6-112×8÷472÷8÷3。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4=6=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29+38=5×5。

=67=25。

《运算律》说课稿

本节课借助研究相遇问题,来学习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学生在观察信息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认识到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就是求相遇时两车共行了多少千米。由于前面学生已有了学习相遇问题的基础,学生一般都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即先求1小时两辆汽车所行的速度之和,再求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和先分别求出两辆汽车所行的路程,再把两车的路程相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算式,模仿对乘法结合律学习的方法,引入对乘法分配律的研究。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的过程。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初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虽然还不够准确,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是个难点,对于像135×6+65×6这样的题,特点比较明显,让学生独立计算,尝试解决,然后集体交流,提升认识。交流时启发学生说清是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就可以了。对12×105这样的题进行简算,特点不明显,要将105想成100与5的和,这是一个难点。我是这样突破的,12×105就是求105个12是多少,可先求100个12是多少,再求5个12是多少,合起来就是105个12是多少。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进行自主练习时,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都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从形式到算理掌握这个运算定律。

文档为doc格式。

《混合运算》说课稿

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完成阶段,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材创设了小红一家刚到姥姥家的情形。

室内:妈妈在向姥姥展示所买的礼物,爸爸在沙发上休息,小表弟在向爸爸敬茶。窗外,鲜花盛开,小鸟歌唱,一幅充满着浓浓亲情和农村田园感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看懂情景图意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发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的学习。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2、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我认为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更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遵循以上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尽量使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活动,自主的探索,开放性的思维,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更强的求知欲望。

(一)说教法。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伴随着音乐出示情景图:小红一家刚到姥姥家的情形。室内:妈妈在向姥姥展示所买的礼物,爸爸在沙发上休息,小表弟在向爸爸敬茶。窗外,鲜花盛开,小鸟歌唱,一幅充满着浓浓亲情和农村田园感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看懂情景图意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发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的学习。

2、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总结与梳理。

列式与猜想112+103+88从数的特点上来分析,可以把每个数看作整百来估算得数。即教材上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以后要及时进行估算方法的梳理,即用数字与算式进行梳理,把思考的过程写出来:

112100,103100,88100,100+100+100=300,112+103+88300。探究与验证估计学生有两种方法,一是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二是用横式进行计算。不论哪一种方法,只要能够把问题解决,只要把112+103+88的得数求出来即可,这是这个阶段要把握的目标。

总结与梳理指引导学生对横式计算的顺序及书写格式进行梳理。

教学的切入点是对竖式与横式进行比较、辨析,引导学生发现:横式计算的每一次结果,就是把竖式计算的结果一步步写下来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就会明白连加运算的顺序(算理)。

3、自主练习,发展思维。

青岛版数学《去姥姥家——混合运算》说课稿引导学生运用新授时掌握的知识,自主解决自主练习中的题目。

(二)说学法。

1、动手实践,探索真理。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列出算式,这中间有一个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发现问题想一想研究问题找一找,解决问题议一议的教学思路,自主获取混合运算列式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观察,找出自己的发现,再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息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并相机出示课题。

议一议等方法理解怎样求买这些礼物共用了多少元?。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比较各种算法,从而优化适合自己的算法。

(112+88=200200+103=303),老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比一比优化算法,帮助学生应用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鼓励了算法的多样化。

2、运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学生可能列出这样的几种算式:112+103-88、112-88+103、103-88+112。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列算的意义,并讲一讲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时,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百以内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使学生知道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的顺序为: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完成计算。

3、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己计算后通过投影仪展示结果,同学们共同判断正误。我们顺利的帮助列车长解决了问题,邮递员叔叔也想请大家来帮忙。学生独立观察图画,明确图意以后,独立完成。马上就要来到养鸡场,让我们来开连环锁。学生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来到养鸡场,了解小鸡孵化的情况,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具体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正确解答。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让学生对探求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学生自己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体验,有所评价,感悟、收获。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来,互相评议,互相启发,学生才能领悟知识的真谛,数学思想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混合运算说课稿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

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混合运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47页的混合运算的第1课时。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基础上学习的。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重要单元,在实验教材中,正式教学混合中运算在后,而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在前,而且教材淡化了对于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的书写规范要求,对于何时开始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师在教学时较难把握。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同级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用书中的主题图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从而找出合适的运算顺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一系列的分层次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达到熟练运算的目的。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是只有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及同级运算的顺序。

(2)、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在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教学重点: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预防停电,我还准备了一些口算题卡和小黑板。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由常规口算:加、减、乘、除法引出课题——混合运算。由学生学过的加减混合等运算,回忆知识。

2、探究新知,总结方法由教材主题图引入教学,同学们请看,这是发生在阅览室里的有趣的数学故事。让一个学生读题,再让全班学生读题。目的是分析题目,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解决问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着做,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去板板演并说说思路。让用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书,利于大家的交流,思维的拓展。

教师再指出点明综合算式。

再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步和综合算式各有什么优点?有没有办法把它俩的优点揉合在一起?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从而引出今天学的新知识,写出递等式。

让学生说说脱式与以前所学知识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的能力。再让学生充分说说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的思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让学生巩固递等式,引入乘、除法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说,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老师板演。

两道题放在一起,只有加和减法或者是只有乘、除法,对比分析,总结计算过程。

3、习题小试,巩固内化。

a.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写计算过程,并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b,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改错说理由。

(先观察题目,再说说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4、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导入,结识了混合运算,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希望同学们回去要好好梳理一下,并做一些练习巩固消化一下。

混合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一》。本人将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进行汇报。

新课程标准对于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巩固与加深哪些新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如何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比较;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组织有效的练习。进行哪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形成哪些数学基本能力;获得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学习上的迁移性。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思想。

重点: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难点: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说出算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应用及计算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课前交流: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你会背诵哪些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你能快速的说出这首诗有多少个字吗?(学生采用混合计算的方式说出古诗的字数)。

(设计意图:现在正积极探讨是否进行文理分科,我想在数学课中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学生探究、解决说出计算步骤)。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巧妙创设情境,设计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引出课题:四则运算练习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则混合运算。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现在我进入了园林内,眼前是一片开阔地,可是这里不满了地雷,同学们能不能快速而用准确的把他排除掉呢?出示一组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计算题。计算完毕学生总结方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走过这片平地,我们将要面临着陡峭的台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登上去呢?出示一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紧扣上一环节的情境,呈现较简单的几组习题,让每一位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

2、综合练习。

这时老师看见一位老人在苦苦的思索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3、提高练习(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我这样整改情境图,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可以帮助实现在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道路是崎岖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心,你就能行。学生独立完成习题。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2、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教师适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评价。

2、课外延伸。

课本第九页思考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尚存在的疑问告诉小组的同伴,针对学生疑问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运算定律说课稿

999×27+333×19。

38×48+96。

1999+999×999。

先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

第一个练习。难度不大,只要他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直接做,第二个练习,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定律运用的正确性,第三个练习,需要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先要利用积不变来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再利用分配律简便计算。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混合运算评课稿

听了吕老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总的来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地达到了既定目标,是一节比较扎实有效的算用结合课。具体体现在:

1、本节课选取了接近学生生活的例题开展教学,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例1以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不同计算方法为侧重点,例2以教学解题思路的不同方法为侧重点,正确处理了落实双基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但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自然地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并能用一次通分(大多数)或分步通分(个别)正确地进行计算,还把解决问题很好地融合在例题和练习中,突出了应用性。

2、加减混合运算,重在运算要达到熟练。吕老师设计了一定数量的有层次的针对性练习,练习的形式多样,如有口算题、基本计算题、列式计算题、判断题、解决问题的题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

3、突出对比训练。在例题的安排中就开始设计,例1的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并优化;例2的不同解题方法的对比,并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例1和例2的没有括号和有括号的运算顺序的对比,找出不同点;实际应用练习中的分率和具体数量的对比,使学生理清了解题思路。

《混合运算》说课稿

“混合运算”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和“小小售货员”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我利用录音听算,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与观察事物,发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有空间。

第一环节“以动画情境引旧入新。

动画情境能迅速地把学生在情绪和思维,集中到训练了学生舶听觉思维国。

第二环节:捉供感知、学习新课。

一电脑演示“小熊购物”

(1)购4个面包,1瓶饮料(该付多少钱)。

(2)把学生分组讨论该怎么列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列的式子综合起来,电脑演示:

然后提问学生“这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算到的结果与原来的一样吗?(让学生讨论试着探索,并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算法讲给同伴听。)。

学生可能出现:有先算加法的结果与原来不同,也有先算乘法的结果与原来相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在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时候要先算乘法。

接着让学生学当售货员,根据电脑显示提出一些算式给同伴计算。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实际的亲身的.机会。

口算:3x5十1525十4213+7x5。

8x3+1625十5x5。

听算,40—20xx十20xx+20,

30十20xx—109÷3。

9x321÷?7x856÷8。

目的是为了调节一下课堂情绪和巩固加强刚才所学内容。

(3)按着电脑演示:动画小熊拿20元钱购买3包饼干。

提问学生,该找回多少钱?讨论一下怎么列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

然后我把学生的分析综合起来,(对能直接列出综台式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

电脑演示,30x4=12(元)。

20—12=8(元)20—4=元。

然后提问学生“这里有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算到结果与原来一样吗?”(同时把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探索,并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算法告诉同伴。)。

学生可能出现;有先算减法的,得到的结果与原来不一样,育先算乘法的结泉与原来一样,然后综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育减法有乘法要先算乘法”

接着电脑出现一些算式让学生口算:

4x3+530—4x57十6,7+2263十7+2181+9+91。

35-5x780一951十6x8。

听算:

8+40十812+40十68+l9+9。

3x7+9。

这样既达到巩固学习新课的内容又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口算、听算能力。

这个环节由感知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节巧设练习,提高能力件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年龄及心理特点,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两组题(课件电脑演示)。

第二组听算;

奶+640+6x7。

目的是通过这两级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的开放题巩固的知识,训练提高笺口算,听算,心算能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窨思维能力。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欲望延伸。

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簹存在的疑问告诉小组的同伴,针对学生疑问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在课堂最后,留给学生一个课后问题(电脑显示)。

这样有减法又有除法的,有加法又有除法的式子应该怎么进行运算呢,你们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带着“?”下课,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延伸。

运算定律说课稿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1、情景创设策略: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跨越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自主探究、归纳乘法运算定律。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索新知、验证猜想、运用知识的工具,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课堂学习的互动。

3、感受成功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科学的验证确定猜想的成立,感受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注入动力。

4、激趣策略:课件的使用比普通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理解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2、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课本。

2、多媒体演示课件:利用图片、文字,创设情景,进行练习环节。

(一)、课前谈话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三)、在发现学习了结合律的规律后,安排了一个及时巩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所学的规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巩固。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实用性、有用性的渗入)。

(四)、在探索完乘法结合的规律后,直接引出两组算式,并由此让学生推导、验证出乘法的交换律。这种简约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在乘法结合的理解基础上,并且乘法交换律相对简单易理解。

(五)、最后是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是在学习完这两种规律后,在学生心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主要是根据认知的特点,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是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方便。

运算律说课稿

一、教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律》这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运算关系,而且体会了这些关系之间的作用,实际上,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运算律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的成立。

对于这一内容的设计,我结合实际主要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1、在具体情景中,通过“运算”的活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2、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法、讲练结合法和激趣法。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黑板演示进行逐一演示,既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又演示解决问题的结果,使整个过程和方法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去感受和体验。

启发式提问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交流,讲练结合法就是利用我设计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题上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生进行第一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激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两次探索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和探索……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动手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动手计算。通过学生自己计算,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四、教学程序设计:

对于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58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58页第3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3)交流。(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分数和负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六、习题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

1、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6+32+540.7+3.9+4.3+6.325╳49╳4。

这是六道运用运算律解决计算题的基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运算律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在下面做,然后选六个学生上台演板,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评。

2、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905╳99+90513╳10.2。

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

五、课后反思:略。

六、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