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专业13篇)

时间:2023-12-24 06:07:36 作者:GZ才子

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教学计划范文的参考价值是很大的,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重点。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早晨与傍晚的天空。有时,天空的云朵色彩缤纷,很美丽,那就是朝霞与晚霞,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红霞、彩霞。有些云彩红得像火烧一样,所以人们把它们叫做火烧云。

播放火烧云媒体资源,让学生获得关于火烧云的感性认识。

请学生介绍火烧云形成的原理,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可参考媒体资源《火烧云形成的原理》)。

(提示: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而成,当太阳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上时,会受到大气层中空气的分子阻拦,空气中的灰尘和水滴也会使它们散射开来,使它们的光减弱。这七色光的波长各不一样,波长短的,比如紫色、蓝色光很容易被减弱;波长长的,比如红色、橙色光不容易散射。

中午,空气层较薄,红、橙、黄、绿几种色光几乎全部通过,只把青、蓝、紫几种色光拦住,其中,蓝色光反射得最多,所以呈现蓝色。

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空气层厚,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受到散射,减弱得很厉害,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因此,天空呈现红色。)。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檀、盈、惚。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

5.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笑盈盈:形容满面笑容的样子。

恍恍惚惚:形容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

火烧云第二课时课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多且快的特点,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

2、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多且快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火烧云,并按"出现-变化-消失"给课文分了段落。

1、那么什么样的云叫火烧云?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3、媒体出示云和句子)这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不通?为什么?

2、学生交流:("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样的云叫火烧云。)。

4、小组讨论,交流:

(a"红"与红彤彤意思重复了。b题目是"火烧云",用"烧"照应了课题。c"烧"字写出了云向东蔓延的动态。d"烧"和"着了火"相照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烧"字的准确性。

二、学习第一节:

过渡:火烧云上来,天空就好像着了火,那么火烧云上来时,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1、师:是哪位神奇的魔术师使它们发生了变化呢?

2、自由读第一节,思考并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实物投影)。

3、交流:人动物(板书)。

4、交流;霞光(板书)。

感情朗读,读出人们看到火烧云喜悦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段(第一层):

过渡:那么火烧云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板书:颜色形状。

2、师范读(媒体显示)。

5、师问:什么是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媒体出示)让学生知道是两种颜色相互混合、融合在一起的色彩,它或浓或淡,或深或浅,说明它的颜色特别多。

1、默读第二段,把它分两层,两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

一会儿……一会儿……。

形状马、大狗、大狮子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6、交流,(媒体出示答案)。

7、游戏:比一比,谁的词语多:(照样子说词语)。

红彤彤、半紫半黄、梨黄、小组准备、交流。

8、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那美丽的色彩。

a教师引读;一生学老师样领读。

b全班齐读,能背就背。

火烧云第二课时课教学设计精选

1、导: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同学们想看吗?(播放录像:火烧云)。

2、看到这些火烧云,你的心请怎样?

3、请用惊喜的语气读出在霞光照射下的地面上的景象。(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新课。

1、导:这时你抬头仰望,看到空中又是什么样的景象?(指名回答: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象天空着了火。)(屏幕出示句子)。

2、导: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3、这些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4、(出示练习题: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_______,一会儿_______的,一会儿_______的,一会儿_______,一会儿_______。)(学生做天空练习)。

5、导:这地方的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你还能说出几种来吗?

6、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我们可以看出火烧云的变化怎样?(很快)。

7、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变化之快和多,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8、这景象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9、导: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马)请同学们小声读第四自然段。(老师板书: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10、学生读后讲述上面四方面的内容。(出示句子: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1)找出描写变化的词。

(2)指导感情朗读:重读加点的词。

(3)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1、让学生按照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五、六自然段。

12、小结:从刚才所学的内容可知道,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的特点是——(快、多)。

13、你现在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

14、请你把以前见过的或根据自己想象的火烧云画下来。(放音乐)。

15、两人小组交流,指名到展示台讲述自己所画的内容。

16、导:看着看着,你有什么感觉?齐读最后一段。

17、绚丽多彩的火烧云下去了,你的心情怎样?

18、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这么美呢?

三、布置作业。

留心观察近日天空云朵的变化,抓住特点,画一画,写一写。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导读法。

教学媒体:挂图、投影。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自己观察火烧云,初步感知火烧云是怎么样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通读全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火烧云的顺序“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教学过程(略)。

教学要点: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从哪里知道?

二、新课:

(一)快速读课文,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投影出示)。

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想: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

板:霞光。

2、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画句),指名读有关句子。

3、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导读: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

5、小结: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

6、过渡: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

三、学习第二段。

1、问:你想知道些什么?

2、自由读,想: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

3、讨论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4、学习颜色变化部分:

(1)边看图,边画句。(“-----”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

(3)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看图)。

投影出示句子“这地方------半百合色”齐读。

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理解“半----半---”“梨黄”的构词法。

板书:多快。

(4)问:还有什么颜色?(看图、补充)。

(5)说话练习: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

(6)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

(7)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

5、学习形状变化部分:

(2)重点学“马”的一节。(投影出示)。

马是怎样的?

马是怎样变化的?

马是怎样消失的?

(3)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

(4)指导背诵。

(5)指名读,品评,重点理解“那狗-------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

(6)谈话:还可以想象成什么?

说话:这天空分明成了一个(动物园),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6、小结: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

过渡: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四、学习第三段:

1、读后问: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2、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

3、导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板书:大自然的美。

附:板书。

上来了:霞光。

颜色:多。

变化着:快大自然的壮美。

形状:奇。

下去了:恍恍惚惚。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特点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文章的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活泼。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本文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全文,学习生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老师创设情景,结合投影片、挂图、实际,理解火烧云的形状、颜色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好词佳句,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课后的佳句,也是主要通过反复读,品味其中的好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课文内容的能力。

板书设计,主要按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的顺序来体现课文的思路,重点部分则抓住形状、颜色方面写。颜色则抓了色采绚丽,形状则抓了变幻莫测来写。

《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2、学习课文,知道火烧云名字的来历;3、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课文从变化多与快两方面来写出火烧云的特点;4、学习第3、1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5、能有感情朗读1-3节,并能够按提纲背诵第3节。教学重点:目标4、5。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观察过云吗?请说说。2、揭题。二、通读课文。

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火烧云怎么样?用一个字。(美)2、火烧云还有更美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体会。七、课堂作业。

课后题2(1),3。

板书:

火烧云。

《火烧云》第二课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抓住能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用朗读体现出来教学难点。

1、抓住能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用朗读体现出来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生:鲸的身形巨大、鲸属于哺乳动物、鲸的种类和鲸的生活习性师:谁能告诉大家,《鲸》这篇课文属于什么文体?生:说明文。

师:既然是说明文,总要有一些说明的方法。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说明方法?生: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探究说明方法。师: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鲸怎样的特点?生:身形巨大。

师:现在请你们默读第一自然段,你是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相关句子,想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师:谁来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看出鲸很大?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师:对,这就是作比较,拿不熟悉的事物跟熟悉的事物比,更贴近生活实际,使读者能够直观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要读出鲸比象还大的那种感觉。生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重。”: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再看看这句话,想想作者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生:举例子。

师:不错。同学们,最大的有16万公斤,最小的也有2千公斤。老师体重60公斤,最小的就有33个马老师那么重,比我们班27个同学加起来还要重。好重的鲸。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细心的同学,谁还发现了,在这句话中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生:作比较,将鲸鱼的舌头与几十头大肥猪的重量相比较。

生3:我还找到这一句:“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指导朗读。

生:能。(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体会读、指名读、全班齐读。(1)现在先请你们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鲸的大。(2)谁来读一读。(3)全班齐读。我相信集体的力量会更大,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3、练一练。

师:同学们的这个小小讲解员当得可真好。现在,老师考考大家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看看这两个句子,先读再说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谁来试一试?(1)太平洋所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作比较、列数字)。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举例子)。

5、总结学法。

师:掌握得真不错。我们常说学贵在有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第一自然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找出鲸的特点—画出说明方法—汇报交流—读出特点师:请你们根据这个方法学习2——7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2——7自然段。

1、小组互相交流,找出鲸的特点,组内选出一名同学做汇报,其他成员可以为他作补充。

2、指名汇报。(相机指导)。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作比较,说明了鲸的种类)(2)汇报第四自然段。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举例子、列数字)师:多么凶猛的虎鲸。请男生来读一读。

a、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b、须鲸吃虾和小鱼。

生:我觉得第一句好。因为主要两个字说明须鲸还吃其他东西,不过,吃得最常见的是虾和小鱼。

师:理解得很正确,说明文的语言就是这样准确、科学,这是说明文的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鲸是如何进食的)(3)汇报第五自然段。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打比方)这里介绍的是鲸的呼吸方法。

师:鲸从鼻孔里喷出来的水柱像什么?生:像花园里的喷泉。

师:花园里的喷泉可真漂亮。请女生读一读。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举例子)这个自然段介绍的是鲸是如何睡觉的。(5)汇报第七自然段。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生: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这句话我看出鲸的生长速度很快并且寿命很长。这一自然段介绍的是鲸如何生长的。(6)汇报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两名学生读,一个读加点,一个不读)。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同上)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词准确、科学)。

四、拓展交流。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这篇文章已经学完了。这篇文章的年龄是你们年龄的2——3倍,与现在的人类拥有的“鲸”的资料相比,这只是沧海一粟。课前叫你们搜集的资料都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请你们来说一说。

师:真是大开眼界。知识学会了还不够,还要会用。希望大家能将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

9、鲸。

形体特点:大。

哺乳动物:进化过程。

种类:虎鲸须鲸。

生活习性:进食呼吸睡觉生长(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火烧云第二课时说课稿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火烧云颜色的图片,填空题的幻灯片。

课内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填空;

课外做火烧云的样子,用一段话写下来。

两课时。

1、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火烧云"。

3、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4、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开火车读课文。(出示生字卡片)。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你们想看这么多的颜色吗?

4、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看像哪种颜色。

5、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6、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7、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师出示幻灯片,课文填空。

(二)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也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象,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一)快速读课文,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投影出示)。

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想: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

板:霞光。

2、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画句),指名读有关句子。

3、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导读: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

5、小结: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

6、过渡: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

1、问:你想知道些什么?

2、自由读,想: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

3、讨论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4、学习颜色变化部分:

(1)边看图,边画句。(“-----”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

(3)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看图)。

投影出示句子“这地方------半百合色”齐读。

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理解“半----半---”“梨黄”的构词法。

板书:多快。

(4)问:还有什么颜色?(看图、补充)。

(5)说话练习: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

(6)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

(7)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

5、学习形状变化部分:

(2)重点学“马”的一节。(投影出示)。

马是怎样的?

马是怎样变化的?

马是怎样消失的?

(3)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

(4)指导背诵。

(5)指名读,品评,重点理解“那狗-------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

(6)谈话:还可以想象成什么?

说话:这天空分明成了一个(动物园),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6、小结: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

过渡: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1、读后问: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2、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

3、导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板书:大自然的美。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早》中有一句话说:“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秀像。”为了帮助学生体验鲁迅当年读书生活,进入课文情境,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现在,我们站在“三味书屋”里,我成了寿镜吾老先生,你们成了鲁迅,坐在东北角上的桌子上。该上课了,这节课的内容是对对子。老师出词,你们来对。听好了!(说的都是本课中的词)深冬。

生:初夏。

师:坐南。

生:朝北。

师:石桥。

生:小溪。

师:还有呢?

生:泥路。

师:三味。

生:五谷。

师:书屋。

生:书塾。

师:对对子最好不要有同样的字。

生:琴房。

师:诗云。

生:子曰。

师:四面。

生:八方。

师:笔墨纸砚。

生:琴棋书画。

师:早到。

生:迟来。

师:横眉冷对千夫指。

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转载自邑学教师博客。

;isbest=1&page=3。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鲸,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介绍了鲸哪几方面的知识?(形体大、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将鲸的形体大、进化过程、种类介绍清楚的?作者有介绍了鲸的哪几个生活习性?(进食、呼吸、睡觉、生长)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额?语言的运用又有什么特色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讨的问题。深入分析之前,咱们先温习一下词语。课件出示:指名领读:师强调“肺”的写法。再只读“须鲸、齿鯨”

二、指导学习,探究新知。

师:一类没有牙齿,一类有锋利的牙齿,那它们吃什么呢?又是怎样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鲸的第一个生活习性----进食(看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师: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列数字,鲸的食量大)谁来读一读,读出鲸的食量大。

还从哪也能说明鲸的食量大?这句话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食量这么大,须鲸又没有牙齿,那它吃什么呢?怎么吃呢?从哪体会到的?(动作词:张、吸、闭、滤、吞)。

师:没有牙齿的须鲸是这样进食的?那有着锋利牙齿的齿鯨主要吃什么呢?怎样吃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讲讲齿鲸进食。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这个自然段的方法?课件出示:

1.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鲸的这一生活习性的?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三、小组合作学习。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这三个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一)学习第五——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比作花园里的喷泉,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打比方)。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欣赏水柱。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师:鲸这种庞然大物喷出的水柱也是格外壮观的,那么这种奇观是不是难得见到?(出示: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突出隔一定的时间呼吸一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师:鲸喷水柱后累了要休息了,那鲸怎样睡觉?哪个小组来汇报?

学生表演,师跑去,鲸散开。师:稍有敌情,鲸就散开,看出?(鲸反应快,警惕性高)。

再表演:全班观察:用书中原句回答: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总是”说明?(鲸。

一直是几只一起睡觉,已经是一种习性,作者用词恰当,说明事物才能更准确。

师:警惕性这么强,这么庞大的鲸它的生长有何特点呢?哪组汇报?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吃母鲸的奶长)。

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鲸生长速度之快,寿命长。突出了幼鲸个头大,生长快的特点;突出了鲸的寿命长的特点。(列数字,举例子)。

四、拓展延伸。

师;警惕性再高,鲸还是遭受到了杀戮,看图片;同学们说一条保护鲸的标语吧。

五、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大家学到了鲸的那些知识?作者运用什么方法介绍清楚的?

五、作业。

1、谁能用说明的方法介绍一种水果?板书设计:9.鲸。

进食列数字举例子。

呼吸作比较打比方生活习性睡觉用词恰当。

生长列数字举例子。

《鲸》教学反思。

上完《鲸》这一课,回忆起同学们那生动有趣的“鲸的自述”,我非常激动。激动之余,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学生乐在其中,充分发挥了潜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教学中孩子们主动参与,积极动脑,虽说有些问题答得有些偏颇,但他们很努力了,不觉遗憾,而是给了我警醒,我知道了今后教学中我要专注什么了。

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初步认识。希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今后我也会适时安排一些说明文的专题练习,进一步巩固说明方法的应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课文形象化。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课文中对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对镇长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理解。

(一)导语渲染,创设情境。

(也许曾遇上狂风暴雨,也许曾碰到可怕的大风雪)。

3.看到这群可怜的人,沃尔逊人热情的地招待了他们,逃难的人们是怎样做的?(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出示句子,理解狼吞虎咽)。

(二)、师生对话,深入文本。

1.就在所有的人都狼吞虎咽的时候,有个人却例外,因为他有尊严。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从哪儿体会到年轻人有尊严。(自由读,划句体会)。

2交流。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与众不同饥饿不堪、身体虚弱、急需食物充饥)。

尽管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

齐读句子。

(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失望杰克逊大叔没有派活儿给他;年轻人非常需要食物;做人的尊严战胜了饥饿)。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尽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总结: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但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沃尔逊人的款待仍不失尊严的人。他时刻牢记不能不劳而获,要用劳动去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出示有关句子:

1)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前者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得说,说明他们实在是饥饿至极;后者同样饥寒交迫,即使在再困难也不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这样才吃得心安理得,吃得有尊严,吃得坦然。)。

三、尊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面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尊心,一种价值观,一种责任感,是一种不依附于他人自立于人世的奋斗精神。它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精神瑰宝,难怪杰克逊大叔说他是个富翁。(出示句子,读句子,谈体会)。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感情。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打比方、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2000/11/10。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揭题,读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教师归纳学生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弄懂这些问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做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小小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划出你最觉得最有趣的句子。

2、学生按自学小组自学,继续讨论以上问题。

三、学习课文:

1、播放录像,想,你觉得鲸怎样?

从第一段哪些句子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出示句子,理解列举数字和对比的方法,指导朗读。

2、你知道鲸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变化的吗?

播放录像,读课文,自己说一说,注意表示时间的词。

根据词语,引导学生复述。

3、师生接读:在演变的过程中,有的有牙齿变成了,有的没有牙齿,变成了。

4、过渡:鲸还有许多知识,你还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做小小科学家,探索鲸的奥秘。

5、小组自学讨论课文4—7自然段,要求,看一看谁掌握的知识多?

6、小组汇报,你掌握了鲸的什么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相机指导:

第四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第五自然段:做一个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来判断鲸的种类。

第六自然段:画示意图。

第七自然段:读出表示生长快的句子。

四、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鲸的哪些知识?举行鲸的知识小小报告会。

2、你还知道鲸的什么知识?

3、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设计:

吃食呼吸睡觉繁殖。

课堂检测:

一、划去下列每组词中不合群的一个,在下面划上——,并说一说为什么。

(1)鲨鱼带鱼鲸鱼梭鱼。

(2)老虎狮子鲸鱼豹子。

(3)齿鲸幼鲸须鲸。

二、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鲸是哺乳动物是因为:

鲸很大、很重。

鲸用肺呼吸。

鲸是胎生的鲸有鳍。

鲸的睡觉方式很特殊。

幼鲸吃母鲸的乳汁长大。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巩固区分“渴”“喝”两个字,能用“渐渐”一词说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想象、演示来理解课文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

程,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指导学生读出韵味,体会乌鸦的表情变化。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抢读、齐读)。

2、这里还有一对双胞胎词语,你能区分吗?比较区分“喝”和“渴”。

二、学习课文。

(一)、体会乌鸦喝不着水的着急。

出示第一幅图,生观察。

2、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乌鸦喝不着水(板书:喝不着)。

3、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呢?快快翻开书第83页,自由读课文,把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用横线画下来。

指名回答,适时评价。出示“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这里呀,老师要给大家一把理解课文的金钥匙,看图理解。(板书:看图理解)。

5、乌鸦为什么难过呀?

那你从课文哪一句话中知道乌鸦好不容易才找到水的?指名回答,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6、大家想象一下,乌鸦可能到哪些地方找水?(山上、田野、河边„„)。

所以文章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到处)。

7、找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水,乌鸦是怎样的心情?

很累,那你能读出累的感觉吗?

很渴,那你读一读渴的感觉吧。适时评价。

这只乌鸦又累又渴,翅膀越来越沉,全班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老师现在要交给大家第二把理解课文的金钥匙,想象理解。想象乌鸦去了哪些地方找水,就可以知道乌鸦有多累了。(板书:想象理解)。

8、又累又渴的乌鸦喝不着水,该怎么办啊?(想办法)。

(二)体会乌鸦喝着水的高兴。

2、乌鸦究竟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喝水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乌鸦想的办法画下来。指名回答。

3、小实验: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乌鸦的办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发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4、“渐渐”可以换成什么词?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造句练习,师生共评)。

同学们读的真好,奖励大家第三把金钥匙就是—演示理解(板书:演示理解)。

通过演示,我们就可以很清楚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了。

三、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

1、如果瓶子旁边没有那些小石子,你们能想办法让乌鸦喝着水吗?

2、小组讨论。

3、对学生想出的办法进行评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乌鸦听到你们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可高兴了,直夸你们聪明呢!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别慌,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六、布置作业。

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图片图片看图理解。

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想象理解观察、思考演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