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线的认识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4-04-25 21:03:04 作者:字海

教学工作计划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本学期将加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力度,通过科学实验和研究课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认识角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67页――68页的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只对角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内容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复习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然后教师引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角。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新知的热情与积极性,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从寻找生活中的角,到实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我先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一个角,钟面上两根指针夹成一个角,红领巾的两边组成一个角。然后问学生:你还能从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几何图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初步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三)操作观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折一个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绍给同学。这样在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充分的感知到角。这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闭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在平面图中“指角、数角”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生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基础上,我设计了操作活动角和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比较两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在这一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动手操作,讨论讨论,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口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再巧妙运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 拓展应用,提升学生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折一折,还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谁想的方法多。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不同的剪法和同学交流,教师演示。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六)回顾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然后通过出示:篮球场地、篮球板、球门架、楼梯以及楼房建筑物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

《认识角》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试一试”以及第“想想做做”第l—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

师:三角尺,书本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1、活动: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

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师指导摸: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

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2、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3、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85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并且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呢?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师:通过做这个活动角我们知道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2、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3、观察。

生答:角的两条边变短,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来看第4题,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生答: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们对应的角一样大。

5、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认识圆教案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油桶。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认识角》教案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河学会做角。

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几何角,三角板,小棒,硬纸条,图钉,毛线,扇子,长方形纸。

一、猜图引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很多图形,老师今天把它们藏在一个本书里,只露出其中的一部分,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最后出示圆形,并和其它图形进行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从而引出“角”。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角是一样有趣的图形,它的身上有很多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直观感知角。

1、出示红领巾,它上面有角吗?有几个角?你能指出来吗?

2、感知三个板上的角,看一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顶点、(直直的)边、(直直的)边。

4、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图形,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6、动手做角。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既然角在生活中到处可见,那你想不想当一个魔术师,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变出一些角来。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小棒,硬纸条,图钉,毛线,下面请大家分工合作,尽量把这些材料都用上,做一做,拉一拉,折一折,摆一摆,变出各种不同的角来,注意,做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放音乐)。

师:现在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

7、比较角的大小。

师:平时,你们再哪里看到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吗?

扇面的两条边叉开的小了,扇面上的角就…。

师: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板书:角师有大有小的)你能猜一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板书: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1)用眼睛来看比较角的大小。

师:既然角有大小,看这里有两个角,谁大谁小,(出示)。

师:对,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出。

(2)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角,它们谁大谁小,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移到一起用重叠法来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就大,在里面的就小。(演示)。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现在假设你是角,你想怎么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

《认识角》教案

观察实物图案,抽象出数学意义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部分,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有小。

设计思路

导入角——感受角——认识角——比较角——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1、在几何王国里的点线之家呀,有一群小伙伴正在快乐的做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动画视频,停顿1分钟)

2、看,它们都组成了一些什么平面图形啊?哦,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一个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图形。

3、这是一种新的平面图形,它的名字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1、你知道图片中哪些地方有角吗?相信观察仔细的你一定能够找到,我们一看吧。

2、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请拿出你的数学书,找出数学书上的角,再用手摸一摸、扎一扎,你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感觉到这里尖尖的,有点扎人,这里直直的?嗯,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顶点”,直直的地方叫做“边”。

3、我们再来观察这些实物图,找出它们的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你发现了吗?如果还没发现,那你就再认真观察想一想,不然我就要说答案咯,好了,我要说了,它们啊,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下面,我们来认一认,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呢?

5、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角了。在几何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它们都是角,一个叫蓝角,一个叫红角.可是有一天,他俩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课件出示动画,停顿1分钟)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你能看出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吗?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哈,它们是一样大的。好,那这两个角哪一个大呢?我们继续来用重叠法比一比,咦?原来,这个黑角大,红角小哦。

1、好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我们学习了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而且还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认识教案

活动安。

星期三。

教学内容。

数学《认识圆形》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

1、播放dvd,故事欣赏。2、问题解决。(1)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活动过程(2)让幼儿在教室找一找圆形的物,:找到后,和幼儿一起总结圆形的特征:圆形是圆滚滚的,光滑的,没有角的。(3)用圆形泡棉和圆形印章进行操作,再次感受圆形的特征。3、巩固拓展。4、集体检查操作结果。5、表扬能找到圆形物品和说出圆形特征的小朋友,结束课堂。

活动延伸。

园内活动:游戏:圆形变变变。

教学反思。

认识教案

这是一节小班认识圆形数学课,刚开始我准备了圆形教具,孩子们只在刚开始很好奇,整节课效果不好。课后经过反思我发现小班年龄很小,对图形的概念完全没有。所以我选择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领着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的圆形,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教具吃的、玩的、用的、穿的。因为是孩子们了解的,所以他们兴趣很高。领着他们发现所有圆形物品共同的特点。等他们了解以后,再带领他们寻找圆形,这时孩子们就能准确的找到生活中的圆形。整节课孩子们兴趣很高,从中我发现,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接受起来比较快的,记得比较牢。

小班认识图形《图形食品品尝会》教学反思。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有许多小朋友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以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一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认识图形《玩手帕》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是认识图形的延伸课,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加以巩固,教具学具是孩子们熟悉的小手帕,天天与孩子们做伴的小手帕,还能变出其他图形,这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也是本节课亮点。平常的小手帕在孩子们手中会变出各种不同的图形,随着折叠的方法、折叠次数不同,可以把手帕变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我的启发下幼儿又变出了其他图形,孩子们边变边说兴趣很高。从而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别幼儿还不能顺利折出其他图形,在我的提示下最后可以完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手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1、认识“手”字以及手的发散字,引起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

2、通过感受知道“手”是很灵活的、引起幼儿发散思维。

“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你们喜欢吗?”谜语:一棵树十个叉,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小朋友抢着回答说:“这是手。”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有很多用处,你们看看老师两只手在做什么?(老师做手影游戏:小鸟飞,小朋友愉快的'跟着老师一起做)。

做手影游戏真有趣,以后有机会我们在做好吗?接下来,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小袋子,袋子里面有许多小东西,请小朋友把手伸进去摸一样东西,先讲出这是什么东西,然后在摸出来看看是不是这样东西。(小朋友争着上来摸出了喜乐瓶、小铃铛、铅笔等等物品)为什么我们的手一摸就知道是什么东西呢?小朋友说:“那是因为我们的手很灵活,很敏感。”

老师出示手的图片:“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出示汉字手字)那么,这个手字是怎么么写的呢?为什么手要这样写呀。(有一个小朋友说,因为手字很象一个手)(当老师拿出一个“拿”字)为什么这个字下面有一个手字?(小朋友抢着说,拿东西要用手,所以拿下面有一个手字底)

老师相继出示“打、扶、扔”教小朋友认这几个汉字,然后问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朋友说旁边都有一个提手旁,然后请小朋友做“打、扶、扔”的动作。问:为什么都用提手旁,小朋友说:因为这些字都是手的动作。为什么提手旁是这样写的呀,胡启浩小朋友说的真好,他说提手旁就是一个手字少了一撇,这些动作都是用手做的,所以就用了这个提手旁。

接下来老师又出示了“拇、指”两个拼字,问,你们认识吗?这就是我们的大拇指、小拇指的拇指两个字,他们是用提手旁和母旨的发音合并成一个字。然后出示提手旁的若干拼字,谁认识这些字,请小朋友自己读,不认识老师教。使小朋友看出这就是拼字。小朋友很高兴想拼字。

我们还有许多提手旁的字,以后在区角活动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学拼字好吗?

由于应用了猜迷语,手摸物品,运用手的感觉猜出物品名称和手影游戏的综合手段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引起了幼儿的学习趣兴。通过手的形象和手的动作,理解提手旁字的意义。老师运用形象的拼字游戏,激发小朋友学习汉字趣兴和拼字的积极性。通过游戏使幼儿快速的认识许多汉字。

认识比教案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其表示时间的关系。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1、乐趣卡:认识钟表

2、声音:钟表的秒针

3、涂色:钟表

一、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压低声音:请小朋友安静,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播放钟表的声音,请幼儿听。(滴答滴答响)

二、观察活动

1、出示钟表

(1)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2)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重点认识几个数字位置12、3、6、9)

(3)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短短粗粗的这根针我们叫它时针,长长细细的这根针我们叫它分针。

三、实践操作

1、教师演示课件,幼儿说出时间。3―65认识钟表请幼儿观察后说出是几点。1点,4点,8点。课件:3―64认识钟表4点,2点,7点,10点。

2、教师操作,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1)观察时间为12点钟表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仔细看!把分针拨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一格)(2)教师再次操作,让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变化。

小结:当分针走1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

1、看看12点、1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对比时间为12点半、1点半钟表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分针都指向6)小结: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

3、课件:3―69认识钟表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

五、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2、总结: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中,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地掌握知识。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活动中,我首先用舒缓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在认识时钟环节,我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并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本次活动的不足在于,自己在环境创设方面有所忽略,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应投放一些可操作的玩具钟表,或者一些flash游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无论是教师预设还是幼儿生成,任何活动都有一个目标,环境就是为了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服务的,它潜移默化地促使幼儿根据其原有经验做出判断。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认识比教案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计数器、方块图。

1.数数。

1)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一十一十的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拨珠,写数并说说他们的组成。

480、620、790、910。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千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几百几十几)。

1.出示例题方块图。

1)指名学生完整的说图意。

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有几个几?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

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问:现在增加了多少?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指名完整的说四百五十的组成。

5)根据前几节课的知识,四百五十应该怎样写呢?(指名生说)。

2.练习:指名学生上台拨珠,其他人根据拨的情况写出这个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它的组成。

2)一个一个的数,从597数到612。(学生自己边拨边读,遇到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

4)小结: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5)生把要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学生看图,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千以内数的写法,强调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写法。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完成。

2)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3)讨论:从练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读每张照片中的数字。

2)指名结合照片说一句话。

3)在身边找一找,说说类似的带有数字的一句话。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生独立完成,说说在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指名读每组中已经写出的三个数,再想想每组有什么规律。

2)生独立完成。

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认识比教案

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6。2~6。8的土壤。宜适期早播,条播为主。需肥较多,需氮量比同产量水平的禾谷类多4~5倍。结荚期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涝。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区仍采用纯系育种法。回交法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要方法。采用系谱法选育后代。

大豆一般都指其种子而言。根据大豆的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五类: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饲料豆(一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两片叶子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

1、帮助幼儿认识黄豆及制品,知道豆制品主要是用黄豆加工制成的,价廉物美。

2、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习惯。

1、图片:豆腐一块,黄豆一把(可事先浸泡好一部分)。

2、黄豆爷爷头饰一个。

3、幼儿操作材料黄豆爷爷找宝宝

1、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四四方方,白白胖胖,一碰就碎,又嫩又香,营养很好,做菜做汤。

2)出示豆腐,讨论豆腐是用什么作成的。(出示黄豆,让幼儿知道用黄豆或其他豆子做成的东西叫豆制品)

2、游戏“黄豆爷爷找宝宝”,认识其他豆制品。

老师戴上“黄豆爷爷”的头饰,问:我的宝宝在哪里?幼儿答:你的宝宝在这里!(让幼儿从操作材料中找出“宝宝图”,如干丝、百叶、豆腐乳、面筋、油炸豆腐果等)

3、帮助幼儿认识豆制品的价值。

引导幼儿讨论:豆制品可以怎样吃?

豆制品如果和鱼肉放在一起烧,营养就更丰富、更全面了,请小朋友说说看,你吃到的豆制品是怎样烧的?(千张卷肉、豆腐鱼头汤、豆腐果烧肉等)

让幼儿知道经常吃豆制品,身体会更健康。

认识角教案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8、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时。

课件和配套光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小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出示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填写后,出示答案,全班订正,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误。

2.教学例2。

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教材第87页例2的商品图)。

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5元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商品图,让学生将价格写成小数,并读一读。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说一说:0.5、0.4、1.2、3.5的整数部分是什么,小数部分是什么?

师:那这些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教师随机报出一些小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2)出示:说一说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0.61.8380145.2。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后,完成填空,教师巡视,注意收集错误的答案,以便全班交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

3.完成教材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0.6○2.2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角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摆一摆”、“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组角、活动角。

学具准备:三角板和长方形、三角形纸片、塑料小棒、做活动角的硬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创情引题,初步感知。

课件显示:美丽的树林里有一座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构成的小屋。小兔们正在乔迁新居。

师:小朋友们,兔子家的小屋漂亮吗?谁能在小兔的新房上,找到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学生回答后,电脑逐步抽拉出小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其实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一种新的图形,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自然生成。

(一)欣赏生活中的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课件分别显示:剪刀上面的角、钟表上面的角、红领巾上面的角。

(二)体验角的特征。

1、摆角。

师: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

学生摆完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边摆边说出是如何摆的.。

2、摸角。

学生活动:先摸角,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尖尖的、直直的)。

师:我们把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叫做角的两条边。(师在一个角上标出)同时教学角的写法和读法。

4、判断下面各图是不是角。

5、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除了这些角之外,你还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角呢?现在就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找一找、说一说、看一看哪个小组找得准,找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寻找身边和周围物体上的角。)。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成一个活动角。

(2)让每一个学生活动手中的角,发现有什么特点?(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角可大可小。

(3)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全班讨论交流发现活动角的特点:(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2、比一比(老师出示自制学具)。

(1)出示一组可以直接判断大小的一组角。

(2)出示一组比较接近的一组角,让学生判断讨论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

(3)比较两个边长不一样,但大小一样的角,从而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练一练。

课件出示几组角进行比较大小。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一填。

(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2)角的两边()越大,角越大,与的长短无关。

2、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3、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角?

4、巩固新知,出示角的歌谣。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

要看张口不看边。

《认识角》教案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白板课件。

揭示课题:认识角(用白板上的聚光灯)。

1、看一看(出示白板课件)找出剪刀、

三角板、闹钟上的角。

2、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上还藏有角?

3、指一指(白板上的资源库学校大楼图)学校大楼上的角在哪里?

数学家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名字,这个尖尖的点就叫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白板课件)演示角的画法。

3、教师示范角的画法(白板上的直尺和笔盒)。

4、标记角(白板笔)。

1、(出示白板课件)比一比三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2、教师演示(白板上的学科工具平面图形),得出结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3、(白板课件演示)蓝角和红角比大小,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判断(看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一找(数一数平面图形内各有几个角?)。

3、说一说:(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吗?)。

4、小小歌谣:《小小角》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特别认真,老师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五角星(用白板上的插入功能出示五角星)请大家课后讨论研究五角星上藏有几个角。

《认识8》教案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对环境中的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兴趣,能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生活中很多地方可以用到数,并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数字,如:早晨入园时与幼儿交谈:“今天几点起床的?几点上幼儿园的.?”让幼儿对数字有了感性认识;又如:在幼儿做操排队时,问问幼儿:“谁排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让幼儿形成了序数概念。中班幼儿年龄还小,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对数概念的获得需要大量操作活动和游戏来完成。传统的数字教学略显单调、枯燥,因此我大量运用多媒体和操作卡,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使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

掌握8的实际意义。

学习8的形成。

1、学会8的形成,并认识数字“8”;。

2、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1、自制课件一套。

2、点卡若干。(卡片上有数量1至7的点)。

3、操作图片若干。(卡片上有数量1至8的物体)。

4、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至8点子的老鼠图片。

(一)开始部分:

1、老师带幼儿玩“开火车”的游戏,复习认识数字1-7。

2、幼儿自由选择1-7的点卡,继续巩固对数字1-7的认识。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课件,学习数字8的形成。

2、让幼儿看幻灯片数一数有几个樱桃,几条小狗,并出示数字“8”,观察其外形特征。

3、进行闯关游戏,巩固幼儿对数字8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束部分:

游戏《捉老鼠》,继续巩固幼儿对数量“8”的正确判断。

玩法:请出“黑猫警长”,黑猫警长请大家帮他捉身上有8个圆点的老鼠。在《黑猫警长》音乐声中,幼儿快乐的捉老鼠,教师参与并指导游戏至结束。

(四)延伸活动:。

1、依班级幼儿能力表现,设置相关作业投置益智区,供幼儿练习;。

2、家园配合:利用生活,游戏等,帮助幼儿充分理解8的意义。

1、让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和节奏的变化。

2、大胆创想各种动作,表现音乐内容,体验表演的乐趣。

3、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4、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5、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多媒体课件(蝴蝶的演变过程)、纱巾一人一条、彩条袜子一人一只。

《认识水》教案

1、本课从无色、透明的液体的分辨引入,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感受和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和液体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赏体会水体的美丽。

2、本课主要组织学生对水和其他外观与水一样的液体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溶解性、水的净化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

3、本课是以“水及外观与之相同的液体”展开研究,认识水的一些性质。所以应重点选择一些学生常见的典型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1、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

2、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让学生掌握运用对比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数。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管、烧杯、水、食盐、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动4: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小锤。

拓展:一杯浑浊的泥水、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视频。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1、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2、通过讨论,区别白酒、白醋与纯水,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3、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

生:水。

师:同学们真聪明!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水。

引出课题,板书:4 清清的水。

问题情景: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活动1:哪瓶是纯水?

台面三个小瓶里分别装有白酒、白醋和纯水。你能找出哪一瓶是纯水吗?

讨论:根据平时你对白酒、白醋和纯水的了解,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一瓶是纯水?把方法写在p28中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师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师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瓶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学生探究活动后,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这三个小瓶,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它们。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一瓶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师: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玩水球

(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师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学生画在课本第29页)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倒水游戏

学生猜想。

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认识液体

师出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板书)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常见的液体还有许多,如油、橙汁、牛奶,这三种液体也像水一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板书:

4 清清的水

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认识角》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67—68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有关角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探索角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角的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并能画角。

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导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两根硬纸条,一枚图钉、圆形纸、多媒体课件;学具:两根硬纸条,一枚图钉、圆形纸;三根火柴。

生:想!(播放课件)。

师:大家会用火柴摆三角形吗?(在桌面上摆出来后随意拿走一根火柴)师:咦,现在你桌面上的这个图形,我们以前见过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1)师:生活中许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但是角非常调皮,只有眼力好、

爱观察的孩子才能发现它。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角?说给同桌听听。

(2)师:大家可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的角,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在哪儿找到了角?(出示三角板引导指角:顶点和边)。

(3)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刚才自己找到的角指给小组的同学看看!(指名上台展示)。

(1)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数学中的角长什么样子啊?生:想!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找出隐藏的角。

(2)认真观察三个角,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生说出一个点和两条线。

(3。

要求:用一张圆形纸折角,感受一下它的顶点和边各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汇报结果:顶点尖尖的,边是直直的。)。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给角画张像呢?

(1)课件演示画角方法。

(2)师生合作一起画角。

师:介绍活动角后让同学们做一做并把它摆在桌子上。

(1)摆一个比老师这个角更大的角;摆一个比同桌更小的角。

(2)听口令玩变角游戏,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口令:“1、2、3——变大/变小!”

(1)出示一组大小差距较大的角进行比较。(观察法)。

(2)出示一组大小差距比较接近的角进行比较。(重叠法)。

(3)出示一组大小相同但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进行比较,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可爱的角娃娃找来了跟它长得像的一些朋友来考考大家的眼力,

看大家能不能很快、很准确地将角找出来。(课件出示)。

集体判断(听口令“准备---一二三---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并说明原因)。

师:调皮的角娃娃还喜欢跟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你想和它玩吗?小组合作在图形中找出隐藏的角。(课本67页“指一指”)。

1、谈话:这节课我们在图形王国里又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2、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

3,这节课大家表现很不错,老师想用这样一幅图来奖励你们,想看吗?(出示笑脸图)。

说说角娃娃又藏在哪儿了?

认识比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投影仪,红色、白色细木条做的角各一个。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

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板书:有限长)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边说明边画出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板书: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板书:无限长)。

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边说明边示范)。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做是射线。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谁来看着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板书: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板书:不同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板书课题: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谁能上来,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板书:顶点)这两条射线呢?(板书:边边)。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

老师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4.角的大小比较。

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教师巡视)。

刚才同学们画的角与黑板上的差不多样子。你们还能再画一个角,使一条射线的方向跟刚才不同吗?请大家画一画。(指名学生画角,老师巡视)。

5.教学角的大小比较。

提问:你觉得刚才画的两个角大小一样吗?

指出:也就是说,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有大有小)。

演示两根红色细木条做成的角。说明:旋转这两根中的一根木条,形成的是什么图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问:这两根细木条是这个角的什么?

现在我把这根细木条继续旋转,使两条边比刚才叉开一些,你觉得现在这个角比刚才怎样?如果两边再叉开一些呢?(继续旋转)。

指出:旋转其中一根木条,就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角比较大?角的大小要看什么?

指出: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板书:边叉开的大,角就大)。

角的大小怎样比较呢?现在看老师比一比,请你说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取出一个白色木条的角,把角重叠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哪个角比较大,为什么?

谁来说一说,可以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方法: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

再请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的大小怎样?(红色木条的角和同样大的白色木条的角重合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两个角大小怎样,为什么?

说明看出两个角相等的方法。

再用红色木条的角与黑板上画的角比较,(使木条摆的角和画出的角相等)要求学生说明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出来的。

说明: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一条边也重合,如果另一条边重合,则这两个角就相等。

6.做“练—练”第3。

让学生把三角尺按在课桌上,先用锐角分别比一比,(在下面放等腰直角三角形)说说哪个角大一些;再用两个直角比,说说大小怎样。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老师巡视。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直线。

第(2)题还能再画一条直线吗?经过这两点只能画几条直线?

3.练习二十二第3题。

‘学生先做在课本上,再口答,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一个角。

追问:这个角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请你再告诉大家,角是什么样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