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课件(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1 16:36:49 作者:紫衣梦 最新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课件(汇总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忆秦娥李白

作者:李白

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忆秦娥

忆秦娥昨日尝

作者:倪瓒朝代:元体裁:词笑人寂寞,盖以风雨伤怀耳。兹重改呈,又作一首,共写呈,二君却不可扶疏玉。蟾宫树影阑干曲。阑干曲。一襟香露,几枝金粟。*娥镜里秋云绿。无端风雨声相续。声相续。不须澄霁,为沽**。

忆秦娥李白

作者:李白

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文档为doc格式

忆秦娥李清照

忆秦娥是词牌名。此调始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录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忆秦娥·咏桐》吧。

忆秦娥·咏桐

宋代: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

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创作背景

这一首的写作背景与《南歌子》相同,都是悼亡之作。此词旧本或题作“咏桐”,或将其归入“梧桐门”。这是只看字画,不顾内容所造成的误解。也可以把这种误解叫做“见物不见人”,因为此处的“梧桐”是作为“人”,也就是赵明诚的象征。在《漱玉词》中,作者的处境及其丈夫的生存状态,往往是从“梧桐”意象丰富多变的含义中体现出来。比如赵明诚健在时,她所写的《念奴娇》和《声声慢》中,分别是“清露”中的“新桐”和“细雨”中的秋桐,均不舍悼亡之意。到了《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一词中,而云:“梧桐应恨夜来霜”。这仿佛意味着是“夜来霜”在催逼“梧桐”,与此词所云“西风”的`催逼,含义大致相同。

关于此词的所作之时,有以为作于作者南渡之前,有以为作于作者南渡之后;关于此词的所作之意,有以为作者悼亡亡夫之词,有以为作者相思其夫之词,皆是莫衷一是,殆已不可切考。

赏析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忆秦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复习《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课题)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

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设计意图: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了解背景可为后面理解词的感情作好准备。]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5、齐读

四、品读鉴赏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的意象体悟意境。

1、透过意象,体悟意境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这首词。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看到的情境?娄山关战役胜利归来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胜利越关图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体悟这首词的意境。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体悟那诗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境。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学生分析,教师归纳)(1)“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师生共同用手指体会万马平川奔腾的声音与万马在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声音,从而理解“碎”的妙处。(2)“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3)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4)“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5)“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体会词中用词的精妙。]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书沉郁)

板书:亦喜亦忧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总结):有同学认为这两句只写眼前所见之景,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抒发娄山关战争的胜利,因为长征的前期一直都打败仗,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还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暗写红军排除外难取得胜利,预示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诗词的最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无达诂”。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全词。

2、收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课件出示)【板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上阙:

西风、长空、雁群、霜、冷月、马蹄声、喇叭声

碎:马蹄声断零碎、杂乱、急促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阙:

雄关、苍山、残阳

漫道: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铁: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越:翻越时的雄姿

胜利豪情

霜晨行军图

沉郁

胜利越关图

亦喜亦忧

忆秦娥李白

忆秦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

“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争议。词分上下两阕,用仄声韵,即“咽”、“月”、“别”、“节”、“绝”、“阕”;其中上阕第二句和下阕第二句的末三字,分别重迭一次,后来填此词的,沿为定例。

本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意境博大,风格浑厚。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作者】

忆秦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与气概。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词的意境,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

教师:dvd视频片段

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位伟人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

学生:毛泽东或毛主席。

教师:请你们说说对毛主席的了解。

学生说:(指明3——4名学生回答)

教师:是呀!毛主席是一代传奇的人物。身处于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之中,他作为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主席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诗人。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的一首词 :

教师板书课题:8忆秦娥•娄山关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解释课题。

教师:忆秦娥是指什么?

学生:(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教师: 你们知道娄山关吗? 学生:(1到2名同学回答)

学生说:(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敌人3000于人。2,3名同学回答)教师补充: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取消了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挥师东进,二渡赤水,24 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下午两三点,红军沿盘山道向娄山关发动猛烈攻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抢占了娄山关,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余人,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教师过度语:《忆秦娥•娄山关》是在攻克娄山关以后写的,这首词是怎样追忆当时的情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视频,听一听专家是怎样读的?

3、教师播放dvd视频课文朗读短片。

四、细品词句,感悟意境

播放dvd,出示上阙

1、教师:请男同学一起读上阙,女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请女同学一起读上阙,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上阙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看到:长空、大雁、晨霜、冷月;听到:西风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教师板书:看到:长空、大雁、晨霜、冷月;

听到:西风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3、教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描写?

学生:(景物、环境、听觉)

教师:从这些描写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学生可能会说到天气寒冷、环境的艰苦或环境恶劣,红军的英勇。)

教师:你是从哪个句子或者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学生说:

教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学生读:

(如果学生说体会的时候没有说道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寒风冷霜、不怕困难、英勇顽强,教师可以追问: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红军不畏寒风冷霜、不怕困难、英勇顽强。)

学生读:

教师点评: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如果学生读得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教师给学生示范第一遍.)

5、教师:(模仿西风声)西风正在猛烈的吹着;(模仿雁叫声)辽阔的天空中传来大雁阵阵凄厉的叫声;在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的清晨,天空又开始降白霜了。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裳急速、紧张地向娄山关挺进。崎岖险峻的山道上,(模仿马蹄声)红军的马蹄声急促细碎;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教师:同学们能用一个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学生说:(凄凉、苍凉、悲壮、沉重、肃穆、凝重)

教师板书:上阙-----凄凉、悲壮

6、教师:西风烈可以这样这样读(教师示范读);也可以这样读(教师示范读);还可以这样读(教师示范读)。其实,一篇文章的句子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读一读,只要能读出苍凉、悲壮,怎么读都可以。

7、学生创新朗读

学生创新读:

教师点评:

播放dvd,出示下阙

1、教师:上阙同学们学得很好,读出了苍凉、悲壮。下阙又是怎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词中是怎样描写娄山关的?

学生:雄关漫道真如铁。

教师:谁能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学生: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

教师: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你能读出铁的味道吗?

学生:能!

教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雄关漫道真如铁。

教师点评:真如铁!(或铁的味道不见了,谁能读出铁的味道?)

教师:还有同学能读出铁的味道吗?

学生读:

教师点评:钢铁!(教师伸出大拇指)

教师:同学们一起读出真如铁。

学生齐读:

教师:坚固如铁的娄山关;敌军重兵把守的娄山关,能抵挡住红军前进的步伐吗?

学生:不能!(坚定的 大声的)

教师:你们是从那里看出来得?

学生:(漫道:就是不要说的意思。而今迈步从头越)

教师:是呀!一个小小的娄山关怎能抵挡得住英勇红军前进的步伐呢?而今

学生齐读: 而今迈步从头越。(自豪的喜悦的)

教师:从头越,说明了

学生:说明了红军。。。说明了娄山关战役胜利了!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说:(高兴

喜悦

激动

振奋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教师板书:喜悦

教师:毛主席当时的心情也非常激动喜悦。他登上娄山关的关口,放眼望去,他看见了

学生齐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教师: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的关口,放眼望去,只见起伏的山峦向远出铺展开去,好象大海翻腾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夕阳挂在天边,将万里山河浸染得更加壮丽。

学生123:(喜悦、欣喜、豪迈、壮丽、雄浑、美丽。)

教师板书:喜悦、壮丽

4、学生创新朗读,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下阙,读出喜悦壮丽。

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下面老师叫同学来读一读下阙。

学生读:

教师点评: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的普通话真标准;你的朗读感悟能力真高;(如果同学读得达不到老师要求,老师带这位同学读一遍。)

五.全文朗读,感悟意境。

学生:(颇有兴致)要!

教师:我诵读的时候,你们做什么?

学生:听,想,感悟。

教师诵读:(诵读结束,掌声响起,教师鞠躬感谢。)

教师:我知道,大家的掌声是献给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学生笑了)。因为他的词写得大气磅礴,太有激情了。

学生:但也是献给老师的,您读得太好了。

2.教师:现在,我们把词的上阙和下阙连起来,同学们愿不愿意站起来朗读给大家听?(要求:上阙是凄凉、悲壮,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声音要低沉一点;下阙是喜悦、壮丽,我们可以读的)

学生:(朗读全词)

3、教师:《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全词,可以站着读,也可以坐着读,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同学齐读)

六.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忆秦娥.娄山关》,你们觉得毛主席词写得怎样?

学生说:

教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大气磅礴、豪迈奔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读一读。

忆秦娥李白

《忆秦娥》

春寂寞。长安古道东风恶。东风恶。胭脂满地,杏花零落。

臂销不奈黄金约。天寒犹怯春衫薄。春衫薄。不禁珠泪,为君弹却。

【赏析】:“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李白忆秦娥品鉴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