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模板21篇)

时间:2023-11-11 05:38:00 作者:雨中梧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模板21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最后,希望这些教学计划范文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第八单元基础阅读课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30、我是什么》主题丛书《童年的问号》。

学习目标:

1、借助多种朗读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水的神奇,并乐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师:小朋友猜谜语的本领可真高,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是谁呢?(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品读课文。

(一)朗读感悟第一至三自然段。

1.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小水珠都会变成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出小水珠变成了什么?(汽云雨、雹子、雪)。

2.小水珠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那它是怎样变的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多神奇呀!谁能读出它的神奇?指名读,齐读。

3.“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云”多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啊!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有时候穿着白衣服,有时候穿着黑衣服,有时候又把红袍披在身上,早晨和傍晚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样美丽的姑娘你喜欢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对她的喜爱吧!(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你是喜欢他变成雨、雹子还是雪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吧!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带上动作读一读吧。

5.同桌加上动作互相读。

6.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谈读的感受。

(2)出示图片,结合图片,带感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小组合作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水有哪些脾气呢?

2.反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在反复练读中体会水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

3.水的脾气时而温和,时而暴躁,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水的脾气。(出示课件)。

4.同学们,了解了水的脾气,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呢?那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话,看看人们是怎样管理它的。交流:人们都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管理它的?(课件展示)。

总结:勤劳智慧的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来治理它,让我们能更好的利用它,更要节约用它。

(三)演一演,背一背。

1.请出代表“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六名同学上台表演读,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2.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围绕主题,拓展阅读。

《童年的问号》。

1.小组合作读一读,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交流展示。

3.组内交流,读后有什么感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抽生读,合作读)。

4.你有哪些美丽的问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总结、作业。

正是因为有了水,我们的世界才美丽!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保护水资源出一份力,向家人宣传保护水资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名节水小卫士!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从一个学期民众镇小学语文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来看,各个片按照制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镇各间学校,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参与了精品课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精品课的教师发挥了自己的领军作用,自己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引领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次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注重了教学的实效性。

1、确立恰当的、符合三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高年级之间的过渡时期,他们刚从低年级升上来,身上保留了很多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水平低,学习能力较低,生活积累薄。这种情况下,教学目标确立太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受到影响;目标确立过高,造成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出现超乎他们能力解决的困难,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确立恰当的、适合三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发展的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在整个精品课程的打磨过程中,我镇的教师,能一丝不苟地认真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又能学习、领会《语文新课标》中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细细琢磨,把《语文新课标》中的关于中年段的阶段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一一进行落实,不断调整,最终确立适当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热情高涨、生机勃勃,较好地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如:口语交际课《夸夸我的同学》确立的目标“1、引导学生去发现同学各方面的优点,能基本掌握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的方法。”这个目标确立的依据是:第一,学情所致。因为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同学》,要求三年级学生夸奖的是同学的优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能发现同学的优点,而他们同学之间相处的时间、空间主要是学校,都以学习活动为主,学生注意到的大部分是同学学习方面的优点,其它方面的优点容易忽略,因此,他们课堂上口语交际的话题会仅限于学习方面,范围会较为狭窄。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引导扩展话题的范围方面下一定的功夫,让学生发现同学各方面的优点。第二,落实《新课标要求》。《新课标》中要求“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学当中,当学生由于年龄、认知水平等方面所限,一节课中总是围绕学习这一个方面的优点进行交际,打不开话题,教学实效肯定大打折扣。这一点分析,在后来的打磨过程中得到证实,如果教学中拓展学生话题的范围成功,学生有话可说,他们才乐意说。也只有学生乐意说了,教师才能进一步去要求他们真诚、内容具体地夸奖同学,从而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短短四十分钟内达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课标中的口语交际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才能得到具体的落实。

2、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

学习是一种终身行为,学法指导其实是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运用适当学习方法有效进行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运用的结合,是学生最初尝试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是模仿与创造的结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语文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推动他们为进一步做准备。比如:杨葵芳老师在《圣诞树》第一课时中,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把握全文,设计了让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可事实是要求三年级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文大意概括出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即杨葵芳老师就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采取了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用填空的方式概括、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小结:“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要注意把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大概说清楚”,学法指导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不做过多讲解,学生联系实际意会即可。今后学生就可以在学习实践中加以应用,逐步形成、提高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又比如:杨慧老师上的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同学》,就把一个教师夸奖同学贺卡做得好的生活小片段做成课件播放给同学看,再让同学自己概括“杨老师夸奖同学哪里做得好”,老师把学生概括出来的方法板书黑板,让学生在课堂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以此作为口语交际如何把内容说具体、能打动别人的方法,同时也成了同学评价夸同学的标准。整个过程,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学习方法,再依照方法进行实践,有以方法作为评价的依据,来衡量同学口语交际成功与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3、注重从整体把握、感知课文,设计的问题精当有效。

三篇精讲课文的教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把握课文,没有把课文进行零碎肢解,让学生能真正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与蕴含的品质。首先,三篇课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掌声》《给予树》在第一课时教师都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去把握主要内容,《给予树》还通过教师小结渗透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学法指导。另外,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都非常讲究,尽量体现课文的完整性,避免了繁琐无效的提问。如:《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妈妈为什么生气了?”这种探究性问题,紧紧围绕了课文教学重点,指引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深入品读、和体会,让学生较好地完成精读教学任务,训练他们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感受力,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教学目的。又比如:《一次成功的实验》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读读课文,想想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能从总体上鸟瞰全文,大致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能从小女孩、合作的同学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理解本文蕴涵的深刻人文意义: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达到互赢的境界。学生不至于把对课文的理解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学完之后,记忆中只有课文的碎片。

三个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是让教学建构在从整体感知、把握,到用精当问题引导局部理解品读,再到小结提升、拓展延续这么一个渐进的流程上,既尊重学生的喜好,也遵循学生个性潜能的动态发展;既承认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也相信学生个个都能创新。所以,课堂上就充满了灿烂的阳光,洋溢这动听的欢笑,学习为孩子们带来了乐趣,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三位教师三篇精讲课文的教学,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突出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略读、细读、分角色读等各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避免了繁琐的提问、分析、讲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篇精讲课文的教学,教师把读作为通向文本的桥梁,让学生品读、体味,在文中走个来回;再让学生思考,跃然跳出纸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读,要求读得有感情。就这样螺旋式层层上升,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以读为主旋律,让学生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造成热烈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课堂情感效应,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和事及蕴含的情和理有真切感受,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积累了学生的语言。

以彭碧玉老师《掌声》第二课时为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前前后后差不多达二十分钟。请看她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出掌声)1、出示幻灯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两次。

(二、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1、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生活,(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以前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后来又变成怎样呢?请在文中找一找。

(3)让我们再次体会英子的内心忧郁,引导学生读此段。

……。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A.

教学重点。

1、学习13个生字词,认读8个词语。

2、了解北京有名的建筑物。

教学难点。

了解北京的部分建筑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北京的部分建筑物,认读8个词语,熟读一个句子。

1、以图入手,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首都是哪吗?(北京)我是一位外地游客,今天有幸来到北京,我对北京的建筑很感兴趣,谁愿意带我去各处参观游览。

2、出示图片,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讲解。

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门,天安门广场是全中国的心脏,在那里,每天清晨,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迎着太阳冉冉升起。

故宫--旧时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善的宫殿建筑群。

天坛--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天祈求丰收的地方。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回音壁等。

颐和园--明清皇家园林。主体是万寿山和昆明湖。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代表开会的地方,能容纳1万多人,1957年建成的。

首都国际机场--是国内最大的机场。

国家图书馆--它是一座综合性的图书馆,是国家总书记库和书目中心。它坐落在北京的西郊,与紫竹院公园相邻。

中华世纪坛--坐落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中央电视台之间。是首都北京为迎接21世纪所建。

3、借助图片,认读8个词语。

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人民人会堂、首都国际机场、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

4、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你们知道这些建筑是什么时候建的吗?

5、自由发言。

6、小结:天安门是我们首都的标志;故宫、天坛建于明朝,距今500多年。这些建筑距今很远,是古人造的,我们叫它“古建筑”。

7、你们还知道北京有哪些古建筑吗?(北京的古建筑还有卧佛寺、碧云寺、地坛、北海白塔、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北京的历史悠久,有好几个帝王都建都北京,所以古建筑很多。这些古建筑吸引着中外游客,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

8、出示句子: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

9、领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11、学生自由发言。

12、小结:这些建筑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造的,我们叫它“现代建筑”。

13、你们还知道哪些现代建筑吗?

14、学生发言后小结:50多年来,北京的建设是全方位的,不仅建造了人大会堂、历史博物馆,还建了许多大商厦、大宾馆、体育馆、游乐场、地铁、立交桥……使用的技术先进,设备齐全,自动化程度很高,处处体现出现代化风貌,所以说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15、出示句子: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16、领读句子,自读句子,指读句子。

17、请同学们说一说,北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小结:确实像大家所说,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你们都这么热爱我们的首都,应该怎样读这句话?自己再读一读。

(二)学习13个生字。

1、借助拼音,自己读记13个生字。

2、谁能按不同的结构,给这些生字分一分类。

(1)老师出示“故、坛、际、场、纪、代”六个字,请大家观察这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2)再看看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每个字都是我们学过的字,加上一部分,就组成要学的新字。)。

(3)其它的字属于什么结构呢?

a.上下结构:安、宫、堂、华。

b.独体字:首、世。

c.包围结构:图。

3、学习6个左右结构的字。

(2)小组代表发言。

a.学生甲:我们组这样记左右结构的字,“故”--故事一般都是古代发生的,或者是过去的事,所以是一个“古”字加一个4笔“攵”。

b.学生乙:“坛”--天坛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主要是由土造成的,在云彩的下面。

c.学生丙:“纪”字可以用“日记”的“记”来记,把“记”的言字旁去掉,换上绞丝旁,就是“纪念”的“纪”。

d.依此类推:“际、场、代”

e.最后我们组带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学生跟读。)。

(3)巩固学习:指名读、齐读等。

(4)小结:左右结构的字的记法是熟字加上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记就能记得准确、牢固。

4、学习4个上下结构的字。

(1)出示字“宫、堂、安、华”,这组字如何记?

(2)4人一组,先讨论,再汇报,比一比,看哪组方法好,不一定按顺序。

(3)学生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a.“宫殿”的“宫”--我看到故宫就是一间一间的房子,宝盖是特殊的带角的屋子,两个“口”代表的是一间一间的房屋。

b.安--宝盖可以代表屋子,屋子里有女人就会感到安全。

c.堂--“堂”也是屋子的意思,宝盖是屋子,一个“口”表示的是正房,下面的“土”告诉我们这间屋子是用土制成的。

d.华--上面的“化”是“华”的形声字,下面的“十”字是说我们中国是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5、学习2个独体字。

独体字“首、世”如何记?

(1)“首”是头的意思,“自”己的头。

(2)“世”字可以这样记:草字头,小横连,最后一笔是竖折。

6、学习1个包围结构的字。

教师出示“图”字,问:还有一个包围结构的字,哪一组愿意来学?

“图”书馆是在一个很封闭的屋子里,“冬”天人们最喜欢去,看着书,在屋子里暖暖和和的。

7、小结:我们这些小老师当得真不错,他们告诉我们好多好的记生字的办法,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的方法比他的还好,那你就不妨用你自己的方法记。看谁能把这些字都记住,才是最棒的。

8、复习巩固。

(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2)利用一些偏旁、部首组成要学的生字。

(3)做小游戏,在小组里组字,巩固所学的生字。

(三)总结。

附: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教案

在我还在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看见姐姐在画画。不一会儿一匹活泼可爱的小马儿便映在了画纸上,姐姐画的惟妙惟肖,这真叫我羡慕不已。于是,我也找来一张小纸片和笔,在上面画了个小女孩,虽然那个小女孩被我画的“四不像”,但是我还是看着她乐呵呵地傻笑了半天。妈妈看出我对绘画有浓厚的感情,便带我去画画。

我刚开始很乐意,但一听说每周六下午都要去上三小时的课后,一下子不乐意了,现在想想,也许只是我对可以疯玩的周末变为上课的不满,真是可笑啊!

那天,老师教我们画荷花。有的同学因为已经上过几节课,所以画的又快又好。我看大家都画完去玩了,也着急起来了,结果可想而知——我画的一塌糊涂。可是,老师却在一旁鼓励我,支持我,这时,我才又重拾了信心,重新画了一遍,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兴奋不已。

可是当我长大了一些后,却把画画当成了一项任务去完成,便有些敷衍。老师看出了我的想法,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淑琪,你知道一万小时的法则吗?”我摇了摇头,她继续说道:“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万个小时,一万小时的法则,莫扎特是这样,达芬奇也是,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凭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能力或者幸运,而是一万小时以上的努力和痛苦,现在学画画也是如此,如果想成就目标那就不要等待什么天分和好运而要不停地努力,用心……”

听完老师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渐渐地,我不再马虎地应付画画,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画下去。这时,我才发现了画画的乐趣——每画完一幅画,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我的画技在不断提高,也收获了粉丝——小表妹。我还当了她的小老师,教她画画,现在,她很崇拜我,这也是学画画的一个乐趣吧。

有了艺术,生活才会美丽,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我痛苦并快乐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哪种电话的用户多?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

(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与19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

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

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课题一: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课题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1/9+1/101/4+1/71/5+1/8。

1/2-1/31/9-1/101/4-1/7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1/108/92/259/2011/13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1/10+3/72/9+1/3。

5/8-1/53/5-1/2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1/()+1/()=1。

二年级《有趣的动物植物》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二年级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因此,在课前教师事先对各类书籍进行一番查阅,为学生列出相关阅读书目,制作《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就很有必要。

另外,介绍有多种方式,如有层次地加以渗透、指导,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质量。由此,本设计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等三个环节。

二、学习目标。

(一)在老师或家长的协助下,初步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处理资料。

(二)能用“图示讲解法”、“自我介绍法”和“故事扮演法”来介绍自己搜集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

(三)能对别人讲述的内容进行简单、有礼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事先到新华书店、校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列出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

(二)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书目查找自己感觉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长协助下通过上网获取资料,随后完成《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

四、教学流程。

(一)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

师:森林里要举办有趣的动物、植物评比大会(板书:有趣的动物、植物),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你们搜集的材料中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资格参赛呢!带上资料卡上台来向大家推荐一下吧!

(指名三位同学交流资料。要求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生边说边指着资料卡里的动物或植物“肖像”,讲清楚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我向大家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是谁;其二,这种动物或植物有趣在什么地方。)。

(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即可。师根据学生的推选,在黑板上贴出该动物或植物的资料卡。)。

师:还有许多有趣的动物、植物等着小朋友们来推荐呢,快拿出资料卡将自己搜集到的有趣的动物、植物推荐给组内的小朋友吧,记着,边指图边讲解。然后大家评一评,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趣。

(生组内交流评议。)。

师:把你们组推荐的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请到黑板上来吧!它们将成为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将推荐出的最有趣的动物、植物贴到黑板上)。

[评:此环节的训练目标是“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先指名三位同学介绍,从中穿插教师的指导,随后再组内介绍,落实教学目标。此环节学生“评”的目标主要侧重于“谁讲的内容比较有趣”。

(二)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

师:以上这些动物、植物很荣幸地成为了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不过,要想最终胜出,夺得“最有趣的动物”、“最有趣的植物”这两顶冠冠,还须过我的“口才关”与“表演关”。请看“口才关”提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将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说一段话,要求说的过程中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组员可帮助排练。

(生排练,师计时。)。

[1][2]下一页。

师:出色的自我介绍能给评委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下面有请代表们上场。此关将录选四名进入下一关的比赛。请在座的各位小评委评选时要认真、公正。

(代表们分别替自己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由台下同学评出优胜选手四名,进入下一关“表演关”。)。

[评:从“图示讲解法”到“自我介绍法”,学生的语言进行了一次转换。“自我介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陌生,但如何配上相应的动作,使之听起来更生动,也需要多创造机会练习运用才行。此环节学生的“评”侧重于“谁说得好”。

(三)决战“表演关”――试用“故事表演法”来介绍。

师:恭喜以上四位选手,你们为你们组和你们推荐的动物、植物赢得了下一关“表演关”的参赛资格。下面,请看表演关提示――请根据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编一个故事,并合作表演出来。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两组同学为本关评委,在他们排练时,可观看、提问。

生2(演小白兔):哎哟,是谁在打我?

生1(旁白):躺在地上的大“香肠”不好意思地说――。

生3(演大“香肠”):是我,小白兔!

生2(演小白兔):我跟你又不认识,干嘛无缘无故地砸人家的头?

生3(演大“香肠”):小白兔,对不起!我是太熟了才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你的。我告诉你吧,人们因为我长得太像香肠,所以就叫我‘香肠’。我有十二斤重,可以摘下来当蔬菜吃,一家三口吃一天也吃不完。小白兔,你如果想吃我,就得叫全家人来才搬得动呢!生1(旁白):小白兔听了“香肠”的话,真的跑回家,叫来了它的哥哥姐姐们。它们一起骑着三轮车,把大“香肠”运回了家。

二年级语文第八单元书的世界教学设计

1、自己读一读和图书有关的三组词语。

(1)自己读,借助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娃娃。

(2)说说这几组词表示的都是什么的呢?

2、你还能说出哪些书的名字呢?

(师:小朋友,除了书上说的这些书外,你还知道哪些书吗?)

1、指导自读词宝宝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课文中的词宝宝读一读

2、同桌互读

师:同桌读一读,看是否把字都读准确了。

3、全班一起来认读词宝宝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宝宝。

4、玩一玩猜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把词宝宝都读得很好,现在我要来看看你们是不是也能把安娃娃读得很呢?我们一起来玩玩猜字游戏。

5、小组合作学写生字娃娃

师:小朋友,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观察田字格里的每一个字娃娃,并一起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好的`记住它们。

6、师范写,生练习

1、每一本书的封面都是精心设计的,自己拿出一本书,看看封面上都有什么呢?

2、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名字、作者,一般都会注明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跟同桌小伙伴介绍你手中那相书的封面。

3、我们再来看看封底都有些什么呢?

4、师小结:是啊,虽然每本书的封面和封底都不完全一样,但是一般情况下都要写清书名、作者、出版社、发行单位、责任编辑、书号和定价等。同学们买书和看书的时候,应先了解一下这些基本情况。尤其是有些盗版的图书,这些内容一般都标的不是很清楚,大家不要购买。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到目录,看看你能从这里面了解到哪些知识呢?

2、学会看一本书的目录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使我们很快的查找到相关的内容。

3、和小伙伴一起互相看看对方同学的目录,互相考一考怎样通过目录很快的查找相关内容。

1、课上还有几分钟的时间,留给小朋友看书,一会给大家说说你这几分钟的收获?

2、请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几分钟就读懂了这么多的知识。如果平时我们能把这些零散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你读的书一定会越来越多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的。

学会把图书进行分类的教学设计

1、大家想一想,怎样给图书进行分类呢?(小组讨论学习)

2、师小结:图书分类摆放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的。每个同学的书不同,

家庭情况也不同,具体怎样分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没有进行图书分类的同学回去要做一做,已经进行分类的同学可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更多的同学,并要坚持下去。

1、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书,能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吗?

2、请同学先在小组里介绍。每个同学都要说,说完以后,让同学们说说他们

通过你的介绍听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巡视作具体指导,让孩子说起来,交流起来)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自己这个组同学读过的书汇总向大家说一说。

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喜欢看的书。看看谁介绍得最好?大家有关于这本书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你们真了不起!读了这么多的书,知识这么丰富。尤其是今天,

通过大家互相介绍,很多人的读书兴趣更浓了。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都跟书交上朋友,让好书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独立完成。

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独立完成。

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题。

1、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4、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9(个)。

3、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练习四。

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板书:教学心得:

数据的分析和表示

三年级(上册)教材已经教学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80~82页教学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重点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83~85页教学三个分数的加、减计算,积累一些计算经验。

第86~87页实践与综合应用,介绍一些有关图形密铺的知识。

1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要先通分。

在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重点在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计算。教材把“先通分”不单看成法则,还看作策略,设计了“体验--迁移--总结”的教学线索。

例1在计算12+14的情境中体验为什么要先通分。第一种方法是根据12和14的意义,用折纸和涂色的方法计算。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这张纸的12,如果表示14,还要把这张纸再对折一次。经过两次对折,12变成24,12+14变成24+14。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第二种方法是考虑12和14的分母不同,如果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可以用“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方法写出结果,由此诱发出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

在理出计算12+14的思路后,用填空的形式完成计算,教学了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法。“试一试”对学生是有挑战性的,先是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经验迁移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中来。然后联系1可以写成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的知识,计算1-49。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是以前没有遇到的情况。教材要求验算两道减法的计算,除了确认或纠正计算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在验算56-13=12时再进行一次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从而巩固算法;二是让学生体会49+59=99=1,并应用到以后的计算中去。

经过例1和“试一试”,对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了体验,教材通过“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及时总结算法,掌握新知识。

练习十四配合例1的教学,在安排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重视对计算法则的掌握。第1题通过在图形中涂色写得数,再次体验同分母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再相加。第2题通过题组比较,尤其是前两组题参加运算的两个分数相同,进一步体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都要先通分。第5题是特殊的分数相加、减,这些分数的特殊表现在两点上:它们的分子都是1;同一道题里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是这两个分数分母的乘积。这些题都要先通分,再加、减。如果能发现并理解下面的规律,是非常好的收获:这样的特殊分数相加,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母相加,和的分母是两个加数的分母相乘;这样的特殊分数相减,差的分子是减数的分母减被减数的分母,差的分母是被减数与减数的分母相乘。二是重视培养数感。第6题在八个分数中找出最接近0、1和12的分数,最接近0的应该是这些分数中最小的那一个;最接近1的应该是其中最大的1个;最接近12的是分子乘2最接近分母的那一个。这些经验的获得,是关于数感的体验,也是进行第7题的估计所需要的经验。

2通过三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培养计算能力。

例2教学三个分数的加、减计算,而且被减数是1。这道例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把被减数写成1,二是怎样计算。

本册教材第36页在概括分数的意义时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把它看作单位“1”。这道例题里把花园的面积看作单位“1”,所以它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围绕“大象”卡通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要找到看作单位“1”的量,还要把它表示为数1,参与列式和计算。

例2在列出算式以后,把计算留给学生完成。这是由于他们已经能计算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解决新颖的计算问题,能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实践中创新。计算列出的两个式子,要把1写成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在例1的“试一试”里已经这样做了。计算1-14+13,由于先算14+13=712,因此把1写成1212是毫无疑问的。计算1-14-13,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那么把1写成44,先减14得34,再算34-13;如果先把14和13通分,分别化成312和412,那么1只要写成1212。这两种算法都是好的,也是教材预计到的,允许学生喜欢怎样算就怎样算。

=3745。

=3745。

前一种算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因为按运算顺序可以分两步计算,而且每一步计算都是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或减法,和例1是衔接的,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种算法要把三个分数同时通分,而第三单元只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第六单元只教学两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如果学生有能力这样算是可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则不必勉强。更不要补充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三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等内容。

练习十五第1~4题配合例2的教学。可以看到,安排的纯计算题不多,仅第1题中有4道。这是因为对三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只要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困难,完全不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有两点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最后的得数不是最简分数,应该约分;如果最后的得数是假分数,不必一定化成带分数。

在练习十五第6~9题里进一步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个内容是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第6题里有两道分数连加的题,要求都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方法是按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算法计算,另一种方法是应用加法运算律计算。从中体会两种算法的得数相同,后一种方法的计算简便,并研究计算简便的原因。从而得到两点收获:一是确认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二是为第8题的简便计算作充分的准备。第二个内容是体会减法的性质。第7题中同组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得数相同。说明一个数减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被减数逐个减这两个数。反之,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用被减数减两个减数的和。在整数减法和小数减法中,都让学生体验过这样的规律。现在再次体验,可以加强感受。但暂时不要求应用于简便计算。第三个内容是第9题的解方程。以前只在整数和小数范围内解这些方程,把解方程扩展到分数范围,是新知识的灵活应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铜、铁、铝的用途。教材首先提出,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紧接着呈现了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生活中铜、铁、铝制品是很常见的,学生应该也很熟悉的,除了教材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一定还能说出很多来。

第二部分,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教材上呈现了四幅插图分别是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还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教材上出示了一个表格,列举了材料名称栏(铜、铁、铝),做法栏只是为学生做了个示范,填写了“连接到电路上”一栏,剩下的三栏要求学生补充完整,现象栏空缺,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这种类型的表格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做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出铜、铁、铝三种物体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紧接着呈现了锌制品、铅制品、锡制品三组插图,除了教材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能说出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接下来,教材呈现了一段文字,铜、铁、铝以及和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人们利用金属的特点,可以制作各种工具、物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在这一部分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第四部分,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就是要求学生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教材上也为学生留出了写或画的方框。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设计作品,在课外完成作品。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需教师有效引导。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认识金属的各种特点。评价任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铜、铁、铝等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金属的特点。

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回答。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1.下面我们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认识它们的特点。

3.引导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

4.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结:铜、铁、铝等金属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1.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2.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3.学生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

4.小结: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1.整体把握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金属的共同特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铜、铁、铝入手,了解铜、铁、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铜、铁、铝各有什么特点,再通过比较,找到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然后找一找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具有与铜、铁、铝相同的特点,最后归纳为它们都是金属,所以金属的特点就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从教材编写来看,是逐步展开了不完全归纳法,从铜、铁、铝的个体特点研究开始,然后找铜、铁、铝三个个体的共同特点,再找与铜、铁、铝有共同特点的物体(这样的物体越多越好),最后因这些物体都是金属,所以铜、铁、铝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也是金属的共同特点。

2.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电路的材料应提前检测好,避免课堂上又去为检测电路而耽搁时间;

四、实验记录需要教师指导,像教材上所呈现的那样的表格,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教师可以制一个相同的大表格,在学生做完一个实验后在黑板上示范填写一个,讲解记录方法,其他的由学生自己记录。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4

得数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教材第59页例题及“试一试”,完成第59-60页“想想做做”第1-6题)。

课时。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加深认识加法与减法的联系,并学会用学习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绞架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0的加法和10减几。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圆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口算:口算卡片练习。

2、谈话导入:小朋友喜欢踢球吗?有一组小朋友正在进行足球比赛(出示例题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2)讨论:根据图画你能够列出什么算式?

(3)发表意见。

(4)通过百圆片,算一算,你说的算式得数是几?

(5)教师板书:6+4=10-4=。

4+6=10-6=。

(6)算一算:6加4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6加4等于几呢?

同样,4加6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7)10减4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同样,10减6等于几呢?

(8)齐读四道算式。

2、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抛花片,正面的有几个?反面的有几个?可以列出几个算式?

2)让学生小组合作,抛花片。并且小组内把所得到的算式进行记录。

3)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4)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一个算式写出其他的3个算式。

5)问:如果没有花片,请小朋友看一看,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教师将没写的算式补充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卡片,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2)并且根据这个算式列出相应的3个算式。

2、完成第2题。

(1)教师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手中拿一张“10-”的卡片。

(3)请学生到黑板上示范演示,表扬积极主动的小朋友。

3、完成第3题。

(1)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得数。

(2)开火车汇报答案,统计全做对的学生人数。

4、完成第4题。

(1)谈话:你能有序地说出所有的加法算式吗?你能有序地说出所有的减法算式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5、完成第5题。

(2)学生在书填写算式,反馈后共同订正。

6、完成第6题。

(2)你会列算式吗?在书上填写算式。

(3)反馈交流,共同订正。

四、总结全课。

单元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生分析]。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

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

3、收集相关资料;

4、写单元读后感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各有侧重。

(一)《古诗两首》。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2、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再进行表演。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4、排练课本剧,评选最佳演员。

(三)《女娲补天》。

1、重点抓住学习伙伴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让学生找出具体词句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3、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

(四)《夸父逐日》。

1、自学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3、小练笔。

四、交流展示。

1、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单元教学设计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交流:

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再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

4、写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书写。

五、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交流。(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长城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生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1)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汇报:

长: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

宽:城墙顶上平整得像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的垛子有两米多高,长城用巨大条石和城砖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打仗时……。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鼓励学生从所搜集的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2)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3)观察插图。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试着介绍长城的雄伟气势。

学生在全班介绍,学生互动评价。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生交流句子。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血汗”,补充资料,结合《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及当时的劳动条件,体会劳动的艰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生读。

师:让我们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整合认识,感悟情感。)。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延伸:

1、抄写课后生词。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单元教学设计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了解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重点:探索、记录、交流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难点: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为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听说过“外星文明”吗?说一说你们了解到的“外星文明”的故事。

学生列举“外星文明”故事,看过的有关“外星人”的影视作品。

教师概括: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播放视频:《神奇的地球家园》。

教师提问:“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设计意图:有关“外星人”“外星文明”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非常多,这也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题材。让学生充分表述他所了解的“外星文明”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明确告知,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只有地球提供给生命足够的生存条件,凸显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奇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生存条件。

二、探索

(一)讨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预设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2.生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生存。

3.动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养分。

学生列举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相互补充。生命存在的条件十分苛刻,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水、空气、温度等,但容易忽视能源、大气层等。

教师补充并汇总,利用班级记录表,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画一画我们的地球

学生画图:给学生下发无地球圈层轮廓图,请学生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填写以下内容。

1.地球上的水圈提供生命所需要的水。

2.地球上的大气层为动植物呼吸提供空气。

3.地球上的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利于植物扎根。

4.地球上的岩石、土壤为动物提供栖息地。

5.地球与太阳适宜的距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命存在。

6.大气圈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大气圈阻隔了很多有害的辐射。

实际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生物圈,还可以包括阳光、臭氧层等与生命紧密相关的事物。把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活动关联起来,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条件进行形象化表达。

阅读资料:

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主要包括大气、水、气候等条件。某一项条件不符,就意味着这颗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

这个活动进一步了解地球是一颗非常独特的行星。太阳系中,金星和火星的条件与地球比较接近,与太阳的距离也比较相似,即使如此,金星和火星还完全不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整个活动层层深入,首先讨论、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后绘画、标注地球上的生物圈提供的生命存在条件,再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它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条件。

三、研讨

1.学生利用自己关于“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的画稿汇报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2.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再说一说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3.讨论:其中某一项条件缺失或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感受任何一项条件的缺失和改变,都可能使地球上的生命面临灭顶之灾。

(二)学生讨论: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

1.有关温度的`条件。

2.有关呼吸的条件。

3.有关饮食的条件。

4.有关重力的条件。

5.有关避免过度辐射的条件。

6.其他方面的生存条件。

与前面交流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条件都必不可少,进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迹。

设计意图: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设计宇宙空间站,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反过来思考,地球提供一切生命的必需条件,并且自我调节平衡。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拓展

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图文资料,交流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讨论哪些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认识更加完整。学生通常忽视海洋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更容易忽视的是海洋植物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图文资料很好地补充了学生认识的不足。

【板书设计】

地球——宇宙的奇迹

地球

提供的

生存条件

空气

适宜的温度

食物

能源

栖息地

……

独特的条件,唯一的星球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这节课的活动记录是画一画我们的地球,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因为空白框比较小,可以画地球的一部分,建议教师先示范画一部分。要求学生主要画出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用文字标注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的条件。

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作者姓名学科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

适用年级所需时间。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

(1)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宣扬民主共和。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概述初中二年级。

共用2课时,每周2课时。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学习重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法治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国企改革。

4、学习难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间的关系。

(2)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主要含义。

(3)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核心。

5、学习方式。

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联系历史时代事实,从普通中国人命运改变的视角,认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今天强大的繁荣的中国,主要的源动力是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应课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2、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如何逐步展开的?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课时)。

专题划分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1课时)。

其中,专题二中的活动“改革开放中的家乡美”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所需课时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一位老教授的日记,感受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生活的变化,理解掌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完成“拨乱反正”、民主法治建设一步步加强。

人物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计。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自主思考、合作及竞争。

2、多媒体运用:老教授日记演示、“真理标准讨论”视频、“拨乱反正”图示。

以此探讨:

1、“文革”结束了,中国为何还在“徘徊不前”?

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怎样的?

活动二:举例说一下你印象中的真理?你为什么觉得那就是真理呢?以此探讨:

1、真理的“面貌”应该是怎样的?真理为什么会经得起考验?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重要意义?活动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怎样完成“拨乱反正”的?以此探讨:

1、何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伟大转折”的主要含义?

以此探讨:

1、“文革”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什么都要同时加强?

活动五:小组间文字游戏竞赛--“心有灵犀”:相互配合来猜猜本课中的“热词”。

1、学生是否能根据历史时代背景,来认识人物生活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评价要点。

2、学生是否能理解前后事件之间的关系,及类似事件之间的关系。

3、学生的小组探究及合作竞争精神的肯定。

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

所需课时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报道普通农民梁满囤、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故事,走进改革开放的波澜画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及对外开放的逐步进行。

人物、企业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

1、农村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计。

2、国企改革的措施。

3、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调动: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2、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人物、企业的故事情节演示,辅以改革开放的画面和视频、音频。

活动二:农民梁满囤的故事:生活改善后有了“新烦恼”--果园丰收后,果子销路不理想。

以此探讨:

1、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以此探讨:什么原因束缚企业发展?

活动四:学生扮演企业、政府、职工代表,各抒己见:怎么帮助企业和自己走出困境?

以此认识: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研究性学习:

1、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方面亟需改善和提高?

2、家乡有哪些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你为家乡想到哪些独到的发展策略?

评价要点。

1、能否正确认识时代与具体人物、企业发展的关联。

2、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个体发言的独到性是否值得肯定。

3、能否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共同的核心。

第八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应用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小淘气和小明都是体育爱好者,他们来到体育用品商店打算去采购。

看:(投影p82的插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1个足球8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生2:1个篮球9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生3:买9个足球,再买9个篮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二、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解决问题一。

1个足球8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乘法算式:8×9或9×8表示9个8。

完成表格,编制8的乘法口诀。

个数123456789。

足球的钱数816。

小组交流,编制八的乘法口诀,其实之前的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口诀中学习了,学生只需要编出: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即可。

2、解决问题二。

1个足球9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乘法算式:9×9表示9个8。

完成表格,编制9的乘法口诀。

个数123456789。

篮球的钱数918。

小组交流,编制八的乘法口诀,其实之前的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口诀中学习了,学生只需要编出:九九八十一即可。

3、如何记忆这些口诀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口诀记忆,根据乘法意义记忆;根据相邻两句间联系记忆。

4、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看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是9、18、27、36.....十位上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个位上的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

一九得就,比10小1,二九十八,比20小2,三九二十七,比30小3......

三、背诵记忆口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买球练习课。

8—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背诵8、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际情景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8、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景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口诀。

1、齐声背诵8、9的乘法口诀。

2、学生开火车背诵8、9的乘法口诀。

3、点学习中等靠后的学生起来背诵8、9的乘法口诀。

二、练习巩固。

1、笑脸图,下面两行是用过的,上面的四行是没用过的。

用过的:2×9=19或9×2=18。

没用的:4×9=36或9×4=36。

一共有:6×9=54或9×=54。

(考察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应用及背诵情况。)。

2、第二题。先理解题意,再完成问题。

皮球:8元毽子:5元羽毛球:3元网球:9元。

(1)9个皮球多少钱?

(2)9个网球多少钱?

(3)30元买4个网球,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尽量提简单易解的问题。)。

3、采用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回忆8的乘法口诀。可以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4、计算题。根据学生学过的口诀独立完成此题。注意认真审题,看清楚运算符号。

8×4=4×6=8×2=8×8=。

7×9=6×9=4×9=8×5=。

9×8=7×8=9×9=2×8=。

3×9=2×9=8×7=6+8=。

5、通过“想一想”“算一算”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意义和口诀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够快速正确的进行计算,并巩固口诀。练习时,仔细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然后么根据口诀计算,体验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买球》。

第八单元

本单元有三篇讲读课文,古诗《静夜思》《北京》《初冬》,一篇阅读课文《蜘蛛》(课下自学完成)和一个基础训练。

《静夜思》一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客游在外,月夜思乡的独特感受。《北京》一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表达了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初冬》讲的是北方初冬早晨下雾时和雾散以后的景象,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本组课文,要明确以下两项训练重点。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词句训练。词句教学是本册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利用多种教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使学生从中悟出学法,培养他们理解词句的能力。进而,完成本单元的训练任务,使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说出词语的意思,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会听写词语。

二、加强指导,使朗读、背诵的训练收到实效。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都要求朗读和背诵,目的十分明确。因此,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趣。要训练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有目的、有层次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还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使他们学有所获。

单元教学设计

《微小世界》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7课。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作用。

第1课,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第3课,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第4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第5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知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6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第7课,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多成果,本课还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耳闻,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他们对身边微小物体的探索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将再次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主线,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会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单元整理,养成自觉复习、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相关科学概念。

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师:多媒体课件

梳理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认识放大镜,认识显微镜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认识微生物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1、第1课:放大镜有什么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和它的什么特点有关?(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凸度)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叶片上的水滴、盛满水的.圆玻璃杯)

2、第2课: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组合)显微镜有哪几部分组成?(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3、第3课: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器官,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到的图形大小不一样,显微镜下更清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怎样的?(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第4课:玻片标本怎么制作?(1、切开洋葱取内表皮;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3、把洋葱表皮放在水滴中央;4、放盖玻片;5、在盖玻片一侧滴碘酒;6、吸取多余水分)细胞有什么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5、第5课:其他生物体是不是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其他生物的细胞又是什么样的呢?(单细胞、多细胞)

6、第6课:怎么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制作玻片标本,再用显微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是怎么样的?(具有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特征)

7、第7课: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医疗、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培育优良品种)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微生物是某些疾病的病因)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紧紧围绕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用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看到不同的微小世界。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

放大镜

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倍数: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结构: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显微镜

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制作玻片标本:六个步骤

观察微小世界:各种生物细胞、水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健康:

医药、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动植物品种改良

【作业设计】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

a、镜片的大小

b、镜片的凸度

c、镜片的厚度

d、镜片的透明度

2、下列仪器中,适合用来观察细菌的是()。

a、放大镜

b、显微镜

c、望远镜

d、老花镜

3、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顺序是()。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

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

c、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d、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5、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b、很多传染病是因为微生物引起的。

c、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d、地球的垃圾很多都是依靠微生物分解的。

第八单元

二、看拼音词语。

三、比一比,组词语。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 )      捉(  )。

可爱的( )      送(  )。

鲜艳的( )      拍(  )。

新鲜的( )      挑(  )。

五、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女__________ __________。

艹_________   土__________。

六、补充句子,并加标点。

1、__________非常可爱。

2、__________爱吃桃子。

3,我喜欢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__________都是三好学生。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不会写的字用音节代替)。

小鱼的尾巴用来(    );老牛的尾巴用来(           );燕子的尾巴用来(    );小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      )。

八。阅读。

冬姑娘来到公园里。她看到许许多多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正滑雪,有的在滑冰,有的打雪仗、堆雪人,还有的在冰天雪地里看雪景,写诗画画、拍照留影。他们都被这美丽的雪景迷住了。

1、短文共有(  )句。

2、写公园里人很多的词是( )。

3用“——”画出写公园里的人做什么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略。

二、读书荷叶鲜艳喜欢动物 爬树吃饱记住旁边升起。

三、居住、向往;吃饱、跑步;姐姐、祖国;旁边、劳动;起床、赶快;乌鸦、小鸟;伯伯、拍手;读书、卖东西。

四、美丽的(花园)可爱的(小鸟)鲜艳的(红领巾)新鲜的(瓜果)捉(鱼)送(行)拍(手)挑(水)。

五、女:妈、姐、她、奶  :笔、竿、第、笑。

艹:荷、莱、苹、芽  土:埋、块、地、城。

六、略。

七、拨水 赶蝇子  掌握方向 再生。

八、l、3句 2、许许多多3、第二句。

一( )尾巴 一( )燕子  一( )牛奶。

一( )白菜 一( )铅笔  一( )大鱼。

一( )电视 一( )好消息一( )蛇。

包( ) 穿( ) 热( ) 扒( ) 坏( )。

饱( ) 穷( ) 熟( ) 拨( ) 杯( )。

高高的羊毛。

美丽的阳光。

明亮的教室。

雪白的花朵。

金色的灯光。

干净的山岭。

清清的小溪。

长长的眼睛。

弯弯的小草。

圆圆的尾巴。

青青的松树。

1.立   力。

明明的(  )气非常大。

新学期里,新的班委会成( )了。

2.国  圆。

在我们班教室的墙上有一片(  )地。

大熊猫(  )圆的头,真惹人喜爱。

1.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

2.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3.圆筒白浆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

一、抬头,空中,树干,钥匙,好像,难看,底下,站住,小时候。

二、略。

三、又(双对众观) 土(坏场垃城)。

四、条,只,杯,棵,支,条,台,条,条。

五、包子,吃饱,穿衣服,穷人,热天,熟了,扒开,拨水,好坏,茶杯。

七、1.力,立 2.园,圆。

谜语答案:

1.香皂;2.西瓜;3.牙膏。

第八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难点:

整理和应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粘贴画,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喜欢吗?(出示课件主题图)老师要把这些画送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发言的同学,加油!

你们能看一眼,不用数就知道有多少张粘贴画吗?让我们一起估一估,一共有多少贴画吧。(板书课题:有多少粘贴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电脑演示)。

根据所摆的图形,完成表格:

摆了几组123456789。

用了几个粘贴画6。

小组交流完成表格,并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归纳整理6的乘法口诀。根据已有的编口诀的经验编制6的乘法口诀。

一排有6张,1×6=6一六得六。

二排有12张,2×6=6二六十二。

三排有18张,3×6=6三六十八。

四排有24张,4×6=6四六二十四。

3、整理口诀。

4、记忆6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粘贴画了吧?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5、如果只记得六八四十八,忘记了六九是多少怎么办?

六八就是8个6,六九就是9个6,8个6再加以个1个6就是9个6,用48+6=54,当你忘记哪句口诀是就想想乘法口诀的规律就能算出来了。

6、记忆背诵口诀,同桌之间相互背诵。

7、对口令。

同桌之间对口令,巩固记忆6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应用。

用不同的方法推算6×7的结果。看懂题意,用圆圈代替粘贴画,根据图意理解6×7的意义,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上练习,练习册。

教学反思:

有多少张贴画练习课。

8—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能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能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齐声背诵6的乘法口诀。

2、学生自愿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

3、教师抽查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的背诵和记忆情况。

二、巩固练习。

1、算一算墙上有多少张手抄报?(有6行,每行有9个粘贴画)培养学生用多种计算手抄报的张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横着数,也可以竖着数,还可以平均分成几部分来数。

6×9=54(张)9×6=54(张)。

3、引导学生先看清题意,再计算出结果,然后连线,独立完成后订正。

4、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几个格子?

用灵活的方法算出一个用多少个格子,加深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三、游戏巩固。

1、找朋友游戏,设计成卡片,分发给学生,是朋友的两人走到前台。

2、对口令。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