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 忏悔录读书心得(汇总5篇)

时间:2023-10-05 20:38:43 作者:灵魂曲 2023年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 忏悔录读书心得(汇总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忏悔录读书心得

历时20天,终于读完了这本厚重的名著。其中经历了北京四日游,基本就没碰过此书。从刚开始的心血来潮,到最终有点心急的看完。

书中讲述的是卢梭一生经历(其实还差最后几年的时光,卢梭并没有讲述)。从小时候在家中经家人良好品格的熏陶,到父亲送自己去当学工,在此期间受尽约束与处罚,故在十六岁时,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开始一个人的漂泊。他热爱旅行,热爱乡村美丽的景色。没有谋生的技能,却受到乡村淳朴农民、妇女的帮助。在此期间,也结识了一些朋友,认识了在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华伦夫人,卢梭称呼她为“妈妈”。他尊敬,热爱他的妈妈,甚至对她产生了依赖,与她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妙不可言,如此欢快,卢梭的华伦夫人既有对妈妈的感情,也有对情人感情,甚至还发生了亲密的关系,卢梭对此声称他们间的感情是人世间最高尚纯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结合,完全消除了肉欲影响。而华伦夫人和她的管家也是有不寻常的关系,他们三个都知道这些关系,但依然可以十分融洽的相处,甚至还为三人在一起的时光感到怀念。后来管家阿柰死了(在此期间,我和妈妈到沙尔麦特的小乡村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妈妈有接待了一位骑士,渐渐的我在妈妈心目中的位置就被取代了,这是我感到悲痛,伤心。在十分不舍得情绪下离开了妈妈。后来我到了巴黎,我热爱音乐,就写些乐曲,虽写出过一些不错的音乐,却总是不断的被人怀疑我根本不懂音乐。在巴黎,我来往于朋友之间,其中不乏有上流社会的名人贵族。其中我一位叫蒙泰居伯爵的,被奉派为威尼斯大使,而他正需要一位秘书。在威尼斯,这位伯爵的行为荒诞无理,对此我感到十分愤恨与无奈,不久就离开了。我又回到了巴黎,在旅馆认识了戴莱丝,她温柔质朴,从此她就成为了我的妻子,只是在很多年后,我才举办了一场简易的婚礼。我开始写歌剧院,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乡村朴师》颇受欢迎。我一向喜欢乡村的宁静与乡村的美丽景色,它使我使我感到轻松,欢乐。因此,我和妻子住进了伯爵夫人送的,巴黎边一个城镇的退隐庐。幸福的时光从此开始了,但却是如此的短暂。在离开退隐庐,迁居蒙莫朗西,在一个村庄我还写了《爱弥儿》,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巨大的纠纷,这是我受国家,宗教,人民咒骂的主要原因····(下面有点懒得写了,朋友的离去,遭到朋友的诬陷,毁坏名声,宗教的迫害,国家的驱逐出境,颠沛流离····最终孤独的死去,一切不幸与灾难都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我是有怎样的耐心与毅力读完的这本书,事件的陈述、人物内心的解析,对情人的美妙感情与乡村美丽景色的描写,这些对我来说,是有些无趣。语言的简练但不失生动给我带来了坚持读下去的理由。俞敏洪告诉我,在大学期间要读五百本以上的书,这就是我拿起这本书的最初理由。读完没有多大的感想,只是读着,偶尔也联系一下自己。唯一想到的就是作者的人生处境是如此不幸与艰难,而我对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其实之前我就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现在又找到这样一个悲惨但伟大人生的实例。

唯一摘抄的两句:

我原来期待能把我医好的这一切,似乎只是把那支与其说是被我拔出毋宁说是被我折断了的箭向我的心扎的更深。

交错了朋友固然不幸,从那么甜蜜的一个错误中醒悟过来又是一种不幸,其残酷程度,殆有过之而无不及!

忏悔录读书心得

对所有人来说,坦白罪过比道出耻辱要容易得多,人有时候宁愿接受惩罚也不愿丢了面子。

人都有当配角的时候,但你如果是配角时却总以主角自居,那是很悲哀的。

如果双方的辩论既长久又激烈,却没有结果,那只能说明双方都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谁不渴望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生活的本真应该是半忧半虑的,一个人如果真的到了无忧无虑的地步,那他就离大忧大虑不远了。

良言逆耳,有的话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只有在多年后他才会明白,不过你必须现在就说,虽然他会反感。

大凡你鄙视的人大都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扭曲的性格中有着无法改变的东西。

有一种报应不是让人受到经济上或肉体上的惩罚,而是精神上的惩罚,既就是让他的良心长久不安。

嫉妒者都是可怜的,因为他的潜意识里很明白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只盼着别人倒霉,却不思如何能提升自己。

男人都离不开女人,但成大事的男人却要适当的远离女人。儿女之情总会搅扰事业之成。

真正相爱的人不存在谁陪谁,本质上是互陪,相互陪伴、相互呵护、相互珍惜。

顾影自怜,既是对自己的怜惜,也是对自己的欣赏。失意落魄时“顾影自怜”是一种应有的态度。

人能做到不卑不亢是不容易的,那需要极高的修炼和极深的沉淀,那是一种内在之气,装是装不来的。

有恻隐之心者众,有博爱之情者寡,这就是为什么面对落魄者唏嘘者多、援手者少。

看景不如听景,原因何在?因为听景会让人想象,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梦幻,添加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听景自然就迷人多了。

人对自己爱戴的人,往往不一定了解,很多时候正是“不了解”才让人痴迷不醒。

人之一生有苦有甜,临终时回忆旧往,有的人觉得苦,有的人觉得甜,更多的人说不出生活到底是苦是甜。

能称王的人不一定能力有多强,但在特定的圈子里,他一定比别人强,哪怕强一点点,他也是出类拔萃的。

为什么贫穷者更合群、更友善?因为他们彼此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如不合群就生存不下去了。

年少时,幻想未来是美妙的,会产生激情;年老时,回忆过去是快乐的,能消除孤寂。

忏悔录读书心得

再一次回归假期生活,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卢梭的《忏悔录》,书籍是上个假期时购买的,当时的我忙于其他事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如今已经忘记了初始购买它的想法,但脑海中仍记得作者下在开篇的那段话“看他敢不敢说‘我比这个人好’”。

书中卢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尽可能客观的回顾并且反思了自己从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论是犯错或是骄傲。他将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有些执着、有些无畏,就像他书中说的那样“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蜗居在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也反复的思考着这个观点,没有人不会犯错,没有人不会懒惰,没有人未曾出现过坏的想法,无论你是谁你都可能会出现过让你悔恨,让你痛苦,令你执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时候,我追完了前段时间大火的一部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这部剧按照此书的想法来看的话会很有意思,剧中的各大主人公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错,但这个犯错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事态发展而背的,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前段时候,我常常会感到痛苦,痛苦于知晓自己为展现出的潜能而却无作为,仍旧一拖再拖的坏习惯,而实际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对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对此后的责任,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后来我开始寻找外界的帮助,但我性格或许是有些缺陷,或许是与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诉说这个行为,并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有效的举措,只会让我更加徒增负担。

而后偶然的听到了两个观点,其中一个是说,人的每一个情感都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它是否被我压抑了,或是被我厌弃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他都是会正常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会可能出现的,无论什么情绪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怎么看待它,解决它。

第二个观点就更为重要,无论多么努力的一个人,感到疲惫都是真实的,没有人是永动机,在休息的时候。理应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为我知道、我坚信、并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后会更为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过了书本本身的价值,让我开始重新看待真诚,我可以开始放下一些过去不知名不所谓的倔强与坚持,让我的未来,可以更加松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独立的活着。

忏悔录读书心得

《忏悔录》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另外两个来自卢梭和圣奥古斯丁),是俄罗斯文学巨子托尔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而闻名。

书中还简要总结了历代圣贤对人生奥秘的总结,引用了苏格拉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罗门《圣经传道书》、释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简而言之,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厌倦了肉体感官的束缚,把死亡看作是一个解放的机会,一个与圣贤交流的机会;所罗门的传道书认为一切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佛祖在菩提树下领悟生命,得出的结论是人必须摆脱各种外在的诱惑,看透自己,才能摆脱生与死的轮回;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虚无。

作者对自己的青年和成年经历有着深刻的自我批判态度。毫无疑问,他经历过一些忘乎所以的日子,但他仍然同意,他必须在出生之前进入这个世界,他必须有这样的经历,以获得对生活的最终深刻理解。

作者的结论是理性不能理解无限,不能否定生命。只有信仰才能赋予生命意义;然而,信仰不是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只有人民把握生活的真谛,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忏悔录读书心得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