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热门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时间:2023-10-26 10:08:19 作者:MJ笔神 热门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编写教学计划时,可以参考这些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今天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我有幸观摩了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真可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令各家可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2、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各课都展示了新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老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4、通过一天的学习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我们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收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        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

《竹溪记》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  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考试的得与失 听讲。

3 组织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4] [5]。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5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导入新课。

1、故事导题。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

(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

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师提问:你觉得大月、小月的天数对我们有用吗?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识,基础练习。

(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6、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故事揭谜:2001年是平年。2001年2月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数学第一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1、掌握重点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体会运用修辞的作用。

2、了解并区别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了解这些体裁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领会联想和想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能有意识地进行联想、想像和夸张的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领会课文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独特精巧的构思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典型美。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知识汇总,编写好知识点汇总细目表。

2、进行巩固训练,知识抢答赛,误点矫正,以练代讲。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文所体现的中心,以及人物刻画的方法。

2、夸张、想像、联想手法。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完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首先能有意识地区分童话、寓言、神话。童话一般以儿童的视点和儿童的语言来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寓一般很简短,揭示弊端,讽刺“恶”的,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神话一般都夸大或“神”的力量。

其次要注意这些文体中联想、想像和夸张的合理性,而不能想像或夸张的漏洞百出。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中写人们庆祝石像成功纪念会的狂欢,作者运用夸张,但夸张得令人信服。又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不穿衣服去游行,这是作者想像和夸张的,但我们除了觉得好笑之外并不觉得奇怪,是因为它符合文章的情理,所以我们在作想像和夸张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想像和夸张的“度”,要合情理,不能天马行空乱想像乱夸张一通。

最后要注意会课文以外的童话、寓言的中心,尤其是寓言,要能把握住寓意。

1、字词的形、音、义,加强识记、理解。

2、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区别。

3、课文知识点。

(1)童话、寓言的知识讲授。

(2)描绘人物的方法。

(3)重点的.理解。

(4)重点语段加以理解。

(5)知识探究。

(三)质疑释疑并进行误点矫正。

(四)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抢答赛。

学生根据复习汇总表各设计三个题型不同的题例,集体抢答或分组抢答,教师或请学生做评委。进行评点和误点矫正。

(五)课堂综合训练。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_____“我十二分的满意!”

1、在方格内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下面四个句子各表示什么语气?答案在括号内。

(1)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2)多么美的花纹!()。

(3)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4)这可骇人听闻了。()。

3、“这可骇人听闻了”句中的“可”属于_______词(填词类),其作用是______。

4、对“诚实”一词的理解,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从两个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他们并不诚实,所以用词不当。

d、指两个官员老实、憨厚。

c、这两个官员本来是诚实的。

d、取其反义,讽刺两个官员的虚伪。

5、画线的句子如果改成:

“不错,”皇帝说,“我满意。”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文字的第二节运用人物描写中的___描写与___描写,前者写皇帝___,后者写皇帝对根本不存在的布料的赞美,这样对照着写,揭露了皇帝的____。

(六)拓展延伸。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天天一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习以为常”,的同义短词是____。

画线的句子中“枯萎”的反义词是______。

2、“水很活泼”采用了_____的修辞方法。

3、选出下列不是并列关系的一个复句()。

a、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b、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c、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

d、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题目《水很活泼》与结尾所问“为什么,”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语文教学应怎样改革,请提出两点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

教学。

设计学期第二学期学科数学年级七主备人单元(章节)。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文本类别定稿研讨主持人研讨时间研讨人员项目内容研讨过程纪要地位作用本章和第四章的联系: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认识和度量,学生有了初步的几何认识,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对于平行,借助于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研究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平移的有关知识.在本章,学生还要学习通过简单推理得出数学结论的方法,培养言之有据的思考习惯.说明本章和第四章的联系。

对应课标(1)理解对顶角、余角、邻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

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参看例60)。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学情分析(1)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是有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学起来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基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复习的学习三步曲。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注重课本知识,课后少做习题,甚至不做习题。(2)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够高,效率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上课听课的质量不高,作业基本不做,家长也不能有效配合,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情况严重.1、学生的两极分化情况。

3、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2、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知识和能力5、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够准确辨别。

重点难点重点:1、垂线的概念与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平移的性质难点:1、学会写推理过程和对2、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能够在复杂的图形中正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也是难点)。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二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

师: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后作业。

下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找同学汇报。

单元教学设计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了解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重点:探索、记录、交流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难点: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为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听说过“外星文明”吗?说一说你们了解到的“外星文明”的故事。

学生列举“外星文明”故事,看过的有关“外星人”的影视作品。

教师概括: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播放视频:《神奇的地球家园》。

教师提问:“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设计意图:有关“外星人”“外星文明”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非常多,这也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题材。让学生充分表述他所了解的“外星文明”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明确告知,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只有地球提供给生命足够的生存条件,凸显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奇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生存条件。

二、探索

(一)讨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预设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2.生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生存。

3.动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养分。

学生列举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相互补充。生命存在的条件十分苛刻,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水、空气、温度等,但容易忽视能源、大气层等。

教师补充并汇总,利用班级记录表,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画一画我们的地球

学生画图:给学生下发无地球圈层轮廓图,请学生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填写以下内容。

1.地球上的水圈提供生命所需要的水。

2.地球上的大气层为动植物呼吸提供空气。

3.地球上的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利于植物扎根。

4.地球上的岩石、土壤为动物提供栖息地。

5.地球与太阳适宜的距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命存在。

6.大气圈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大气圈阻隔了很多有害的辐射。

实际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生物圈,还可以包括阳光、臭氧层等与生命紧密相关的事物。把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活动关联起来,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条件进行形象化表达。

阅读资料:

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主要包括大气、水、气候等条件。某一项条件不符,就意味着这颗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

这个活动进一步了解地球是一颗非常独特的行星。太阳系中,金星和火星的条件与地球比较接近,与太阳的距离也比较相似,即使如此,金星和火星还完全不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整个活动层层深入,首先讨论、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后绘画、标注地球上的生物圈提供的生命存在条件,再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它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条件。

三、研讨

1.学生利用自己关于“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的画稿汇报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2.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再说一说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3.讨论:其中某一项条件缺失或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感受任何一项条件的缺失和改变,都可能使地球上的生命面临灭顶之灾。

(二)学生讨论: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

1.有关温度的`条件。

2.有关呼吸的条件。

3.有关饮食的条件。

4.有关重力的条件。

5.有关避免过度辐射的条件。

6.其他方面的生存条件。

与前面交流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条件都必不可少,进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迹。

设计意图: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设计宇宙空间站,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反过来思考,地球提供一切生命的必需条件,并且自我调节平衡。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拓展

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图文资料,交流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讨论哪些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认识更加完整。学生通常忽视海洋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更容易忽视的是海洋植物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图文资料很好地补充了学生认识的不足。

【板书设计】

地球——宇宙的奇迹

地球

提供的

生存条件

空气

适宜的温度

食物

能源

栖息地

……

独特的条件,唯一的星球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这节课的活动记录是画一画我们的地球,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因为空白框比较小,可以画地球的一部分,建议教师先示范画一部分。要求学生主要画出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用文字标注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的条件。

单元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单元教学设计

《微小世界》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7课。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作用。

第1课,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第3课,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第4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第5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知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6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第7课,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多成果,本课还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耳闻,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他们对身边微小物体的探索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将再次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主线,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会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单元整理,养成自觉复习、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相关科学概念。

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师:多媒体课件

梳理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认识放大镜,认识显微镜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认识微生物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1、第1课:放大镜有什么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和它的什么特点有关?(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凸度)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叶片上的水滴、盛满水的.圆玻璃杯)

2、第2课: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组合)显微镜有哪几部分组成?(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3、第3课: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器官,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到的图形大小不一样,显微镜下更清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怎样的?(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第4课:玻片标本怎么制作?(1、切开洋葱取内表皮;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3、把洋葱表皮放在水滴中央;4、放盖玻片;5、在盖玻片一侧滴碘酒;6、吸取多余水分)细胞有什么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5、第5课:其他生物体是不是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其他生物的细胞又是什么样的呢?(单细胞、多细胞)

6、第6课:怎么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制作玻片标本,再用显微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是怎么样的?(具有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特征)

7、第7课: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医疗、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培育优良品种)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微生物是某些疾病的病因)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紧紧围绕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用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看到不同的微小世界。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

放大镜

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倍数: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结构: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显微镜

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制作玻片标本:六个步骤

观察微小世界:各种生物细胞、水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健康:

医药、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动植物品种改良

【作业设计】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

a、镜片的大小

b、镜片的凸度

c、镜片的厚度

d、镜片的透明度

2、下列仪器中,适合用来观察细菌的是()。

a、放大镜

b、显微镜

c、望远镜

d、老花镜

3、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顺序是()。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

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

c、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d、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5、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b、很多传染病是因为微生物引起的。

c、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d、地球的垃圾很多都是依靠微生物分解的。

单元教学设计

图形的拼组(二)。

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认识到图形之间的美。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动手实践法。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图形的拼组。

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自由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随堂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对学生解答不全面的地方给予帮助。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是否要限制学生用基本图形的个数还值得探讨。

2.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82、83页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24时计时法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精心选取了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通过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辨一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体会时间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钟面等直观教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成功的体验。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展示时间轴,将一日的时间展开,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联系起来,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熟练的转换。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正确的将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钟面模型,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小视频)播放两个好朋友相约明天7点见面的场景。

2.小结。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

2.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他跟我们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计时法。

(二)探究24时计时法

1.了解1日是24时:

(1)观察钟面,看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2)介绍:1日为什么是24时。

(3)揭示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体验感知24时计时法:

拨一拨,尝试解决三个问题:

a.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b.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小时。

c.一天是()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圈。

3.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探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迎新年视频)

新的一天就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因为是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也叫作0时。

(2)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一圈。

(3)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二圈。

(4)小结。

(5)完成表格: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4.拨一拨:

同桌合作,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学时间轴,探讨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

师描述,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互出一题,同桌完成。

3.辨一辨:

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总结两种计时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的?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车辆禁行标志: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今天早上开车在7点20准时到校,可以通过吗?

下午18点回家,可以从这条路上通过吗?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2.探讨24时计时手表。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24时计时法:(根据课堂生成板书)

12时计时法:

单元教学设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让父母操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过学习课文《妈妈的爱》,了解妈妈对我们爱的各种各样的方式。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会10个生字,并且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生:自由发言,讲一讲自己身边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妈妈的爱》。

生:齐读课题。

学生:

1、说一说什么叫默读,有哪些要求?(当学生说不全面时,教师及时补充)。

2、默读一遍课文,并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做上标记。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老师相信,如果同学们两人一起学生字,一定会认更多的字。

学生:

1、小组的同学互帮互学,一起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评读。

3、师生一起读课文,互相评读。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生生之间互相解答。

1、教师进行生字检测,会认的生字进行组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难记字的记字方法。

(2)、学生当小老师教认生字。

(3)、小游戏:看谁抢的快。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流程:

一、抓住字眼谈话揭题。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板书:

妈清凉的风爱。

妈遮雨的伞妈。

的滴落的泪妈。

爱甜甜的吻。

教后反思:

单元教学设计

1、巩固识字,明白偏旁与字的意思有联系,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觉积累词语。

3、区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说好普通话。

4、熟读儿童诗,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生字卡片

一、温故知新

1、出示带有三点水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水流的意思有关)

2、出示带有女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指女性)

3、出示带有口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嘴巴有关)

4、小结归纳偏旁表示意义,形声字的形旁都与它的意义相关。

二、你还认识我吗

1、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动口。

2、圈出反义词,多读几遍。

3、多种方式读,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三、读读想想

1、自由读这六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读,正音。

3、分小组读,注意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四、读读玩玩

1、读题目,猜猜这首诗会围绕题目鞋鞋什么。

2、自由读文,验证猜想。

3、边读边玩(学蝴蝶飞的动作)。

4、指名4个学生到讲台上根据不同内容表演,去他学生朗读。

五、读读背背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继续教读音。

2、找出大小不一样的字母(红色),多读几遍,加强记忆。

3、教师教“汉语拼音字母表”,帮助学生记忆。

六、自主识字园地

1、学生自读,同桌读。

2、交流。

七、安全教育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