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精选20篇)

时间:2023-12-06 06:22:44 作者:JQ文豪

通过分析范文的结构和逻辑,可以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写作内容。这里有一些优秀总结的示例,它们总结到位,内容丰富,值得我们深入研读。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归纳起来,文言文阅读分理解和分析综合两大部分。理解部分分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的整体阅读等。现代文阅读包括单项考点综述、考点分块训练等。单项考点包括单项理解与综合分析部分;而分块训练则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作品等。

关键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归纳起来,文言文阅读分理解和分析综合两大部分。理解部分分: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的整体阅读等。现代文阅读包括单项考点综述、考点分块训练等。单项考点包括单项理解与综合分析部分;而分块训练则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作品等。

文言文阅读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这也正是历年必考的重点所在。虽考查的都是实词,但要确切地框定常见实词的数量及其意向的范围却是一个难点。所以,完全采用逐词逐义的识记方法,显然与考查能力的要求相悖。根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说明,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实词词义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中间,注意优先分析词性、注意相关动词的前后搭配至关重要。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实词有“显”与“隐”之分。“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中的翻译判别中,只要能理解原句中的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辨别出译句的正误。对常见的文言实词,不必界定得那么明晰,只要能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归出大类,坚持以“词类”来统领“字词”,然后再抓住词性特点来分析词义或用法即可。“多义词”的意义分析判断一直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考察的重中之重。因为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常常会令动态各式各样,所以这类动词往往不能用联词法来译解,而只能把原动词及其义项连带前主后宾一并分析并经演绎方知其义项的正误。

文言虚词数量较少,但其用法却复杂得多。复习文言虚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联系语境;二要准确判断虚词在文中的使用是虚仪还是实义,既不要误虚为实,也不要误实为虚;三要注意一些特别虚词的用法,如兼词现象、虚词中的单音与复音的问题、识别虚词的习惯用法等。在“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复习中,应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真正的意思,确认重点语句的句意并进行正确、通畅的翻译。“理解文句”考查点有二:一是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一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读通、读懂,能概括文中的含义;二是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点要求在文言翻译中坚持“信、达、雅”的三个标准,进行直译和意译。直译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的大意即可。

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检查考生现代文阅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就是测试语句是不是理解,文意有没有把握,文章会不会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不能评价、鉴赏。其复习策略有理解文章、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方面。所谓理解就是:1.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2.根据语境揣摩词派生出来的新义,分析词语所隐含的内容;3.准确指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或指出某词语所指的对象和范围;4.弄懂语境中词的比喻义、借代义;5.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这五个方面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分析综合: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可以是知识、消息,也可以是标题、注释中提供的有关内容,但一般均以语词、数据、句子和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来;分析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和思维。鉴赏评析: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思维。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表达方式角度、从选材剪裁角度、从表现手法角度、从结构安排角度等进行分析。对于现代社科文阅读的复习则要把握旨意,炯射全篇;抓住关键,提要钓沉;注意效果,咀嚼效果。对于文学作品的复习则要:抓住景与情的联系、思想与格调的联系、内容与技巧的联系。对于自然科学类现代文的阅读则要注重通读、筛选、比较、排除等。对于社会科学类现代文的阅读则要让学生掌握有关议论文标题的知识、有关议论文结构的知识、有关论证方法的知识等。对于文学作品类现代文阅读则要做好对作品内容的分析评价、对作品语言技巧的鉴赏等。

1.《语文读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考试说明》.百色市教科所。

新课标环境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法的思考教育论文

中学生网络环境教育下的几点思考。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一个阶段,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问题,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这正成为每个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初中生;德育。

计算机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且集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特征深受中学生青睐。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问题,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这正成为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网络德育教育方面,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了解网络,以身作则。

教师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才能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也是受教育者,一方面是网络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此,学校应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网络远程教育培训,让教师在了解网络的同时,体会教师为人师表,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

二、了解学生,合理引导。

网络资源兼具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特点,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庞杂的信息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惘,何况初中生自我约束力不足、道德规范意识不强,思想更容易被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呼吁社会净化网络环境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首先,向学生推荐好的学习网站和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面向中小学的网站有很多,其中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设有学习方法指导、例题分析、试题、疑题介绍等内容。

学生网络浏览信息最初带有盲目性,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

其次,建立班级qq群,通过学生的聊天内容,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涉及不健康的内容,我们要及时制止,删除这些内容,防止传播开来。

再次,学校建立网站、初中生贴吧,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站上了解学校最新大事。在初中生贴吧,里面必须是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以此来感染、熏陶学生,时刻关注贴吧内容,发现有不健康、消极负面的内容,教师应及时清除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尊重学生,合理指导。

我们应该在网络环境下关注学生电脑,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运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分级审查、限制,将不健康的内容过滤,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污染,安装防“黑客”、防病毒软件,保护电脑安全,使学生免受毒害。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中去,让他们正确利用网络,提高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我校初二一学生作品获得全省二等奖,同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获得成就感。

四、因势利导,实施教育。

学校可以举办网络德育方面的讲座,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责任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让他们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从而能够清醒地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还可在网上开设“网络问题咨询室”,结合现实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与学生交谈,让他们在其中学到网络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网络环保意识,让他们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从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学校校园里,尤其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场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为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要求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不能进入别人的网站搞恶作剧,不能随意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能在网上散布不健康的言论等,而且阐述这些行为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危害,使学生自觉地远离一切有损网络的行为,让他们知道网络社会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组建的,每一个有良知的网民都有责任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我们应该取其长补其短,充分发挥出它的效益,并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电脑,更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网络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江苏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环境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法的思考教育论文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与推进,怎样在实践中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标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等逐渐成为在职教师关注的重点。众多学科皆是如此,高中语文课程也不例外。新课标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新的课堂面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同时还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更多地则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与传统的语文课程相比较,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所以,新课标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的内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领域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最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总体来说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而新课标是以改变教学方法为主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播新的教学思想,从而进行全面的.课堂教学改革。当然,在看到新课标改革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各种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纠正,会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进而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质量。所以是否能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1.在理念上,教学方法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从整体上看,现阶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现如今的教育需求,但是仍然在改革中出现一些瑕疵:面对传统的选秀与必修结构,必修学科基础性内容略显不足,而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甚高等。对于一些过去的教育模式在新课标下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模式与当下要求相结合,整理出符合课堂符合教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抛弃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几百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所以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是在继承传统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2.运用“活动”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

语文课程可以借助“活动”来进行全面的学习,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主要的活动包括应用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活动来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首先是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状况,将枯燥的文本学习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既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地位,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以,进而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最后是应用性实践活动,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广泛的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中应该以学习中的真是实践和实现教学目的为核心,使其切实的能够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注重高校和实效的结合。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机械实践新的课标理念,一味追求多样性,不能提高教学效率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无效的课堂形式也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因而,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高效率和教学结果的实效性。正所谓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所以,无论选修还是必修,教师传授还是自主学习,只要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

三、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程从理念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要求来看,都有着一定的变化,而对教学方法的正确把握和恰当运用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仍是新课标下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其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是比较好的途径。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学氛围、渗透方式、课外拓展四个方面,对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作了系统分析。

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渗透方式。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要求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好的途径是在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中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文章结合教学经验,从教材、教学氛围、渗透方式、课外拓展四个方面,浅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期对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选取的教材文本,每一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细致甄别的佳作名篇。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数千年积累、沉淀下的文学瑰宝不胜枚举,而高中语文教材就收录了许多经典作品。譬如说,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咏怀古迹》、白居易的《琵琶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这些经典之作,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之下依然释放出无穷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历史上这些伟大的文人,除了文笔超群、想象瑰奇之外,其立意之高远、角度之奇特、思想之深邃、胸怀之博大,无一不令后人敬仰、崇拜。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职责,除了向学生传授语文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教学中肩负起“育人”的职责,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让学生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鉴于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其一,横向拓展。教学一篇古文、一首诗歌,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乃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抱负等等。其二,纵向联系。学习一篇文章,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同类型作品相互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状态[1]。

语文是人文学科,相对于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更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如果是讨论某种观点,就需要课堂氛围活泼、轻松。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使人放松,促使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同理,要渗透传统文化,则需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凸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探究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角色,扮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在这种教学观念之下,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或者是营造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教《鸿门宴》时,有学生提问:“文中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座次?”笔者听完学生提问,当即表扬学生聪明,善于观察。笔者向学生解释:“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特别重视礼仪、讲究身份。在古代,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中,从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比如鸿门宴中的座次,项王东向坐,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处,属阳,最为尊贵。反之,西方是日没之处,属阴,最为卑贱。而南、北处于其中,次序分别为“东、南、北、西”。同学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及文艺作品中看见的“分宾、主落座”,这也是传统的座次文化。”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的心情,并由渴望接触引发为自主学习、追求。首先,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本身应充满文化韵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种引导、渲染、熏陶之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跟随教师、亲近教师。教师要“以身作则”,让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青春期学生往往“爱憎分明”,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这门课程;反之,则抵制、逃避这门课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自然能巧妙回避教学中存有的“误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于语文课堂。最后,辅助工具[2]。笔者认为,利用科学技术衍生出的教学辅助工具,并不会阻碍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传播。相反,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工具,集动画、文本、视频、图片、声乐于一体,能多维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古人的生活方式、心理倾向与现代人差距太大。仅仅依靠教师的言语描述,学生很难对当时、当地、当事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把握。借助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回味。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传统文化的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因而利用课外时间积极拓展是重要的渗透途径。一方面,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课余休息时间阅读一些诗词,探讨一些美文,有助于学生放松情绪。另一方面,学生无形之中接触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如何引导学生课外接触传统文化,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愉快接受?笔者认为,以文本联系名著的“联系法”最为有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某部文学名著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则会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参与欲望十分明显。同理,如果教材文本中的某一篇作品十分精彩,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这部文学作品,由此激发出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教《出师表》时,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十分熟悉,因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一“热闹”的氛围带动了其余的同学,从而由《出师表》引申至《三国演义》。当然,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课程学习十分紧张。因此教师在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时,尽量把握好节奏、数量、程度[3]。此外,对于不愿意阅读名著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影视节目、综艺节目,文化类节目,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十分有益。高中阶段正是也应是为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而渗透的中心或者说载体,则应是深度挖掘教材、营造教学氛围。青春期的孩子思维敏捷、热情洋溢,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学生喜欢新鲜事物,而自身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阅历的不丰富,难免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大行其道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侵害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抛弃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对晦涩难懂的古文,枯燥的传统文化厌倦、抵制,甚至于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古文、古诗词中的句子难以理解、消化。对于这种状况,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技能的传授,让学生进一步夯实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工具书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如“高中诗词精解”“高中文言文解析”等,都是良好的教学辅助用具。教师要传授、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全盘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失意文人、山林隐者的作品,难免充斥着落寞、灰心、避世等消极情绪。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性学习、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真正的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1]李会冉.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j].学周刊,20xx,(8).

[2]陈剑铃.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xx,(31).

[3]杜运师.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xx,(24).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使命。语言和文字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是对文字和语言最好的培养,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对其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包含本民族发展过程当中的众多优秀文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记录着我们民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通过对语文教学进行一定的传统文化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体味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

2.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的中华文化,能够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3.有助于抵御不良文化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所接受的信息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一些不良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腐蚀。高中教师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学生对相关文化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正确价值念的形成。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一些语言语法的学习以及课文的学习有时晦涩乏味,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常常提不起兴趣。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引入一些语句优美生动的诗词,亦或是有趣的寓言故事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引入的传统文化内容较为单一。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课书当中,所引入的传统文化大多是古诗词和一些古代的文言文名篇,教师通常情况下就是对课本上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进行讲解,不会过多的去引入其他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的教师对课文上的诗词所进行的讲解以也只是诗词表面意思的讲述,常常忽视带领学生去体味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使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常常忽视学生的情感观念。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的渗透并不是仅仅的局限于高中学生对相关的名句名篇的掌握上面,以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古代诗文为案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古诗文学习,教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诗文的讲解,进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对其产生思想共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高中教师仍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章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面,主要对古诗文的结构特征以及语言翻译进行重点的讲解,或者是教师将自己对故事文的理解直接告知学生,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思想以及价值观念和表现方法等相关方面进行学生自己的思考,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观念。

3.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探究。

一些教师,通常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教学当中存在的渗透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是直接传输教师自己的观点,以应付相关的考试。常常忽视学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和理解。有的教师甚至武断的强加给学生自己的观点,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较少且单一。

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只是在高中课文当中插入一些古诗或者是古代文言文,教师通常是通过对这些诗词以及文言文的讲解,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但是这种单一的方法也只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初步的接触,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教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大多只重视对学生考试技巧的训练,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基本教学之后,常常忽视学生的深入性发展。通常就是对学生进行针对高考的模拟练习,通过对大量试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根本不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教师的传承方法缺乏创新。

高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常常采用教师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边听,对文化传承的形式较为固定并且呆板,缺乏创新能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这严重的阻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主要措施。

1.增加传统文化在高中教学当中的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指的是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通过对不同范围以及不同题材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如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当中待人接物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增加一些人物传奇故事等内容,进而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传统文化的內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

2.采用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例如,在对《兰亭集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任务下达,让学生自主预习《兰亭集序》,之后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作者写作时的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在对古诗词的讲解当中例如《琵琶行》,教师通过对其中一些描写书手法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写首小诗,从而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加强对教师相关观念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以及传承的重要时期,教师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一些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进而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学生当中的传承。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高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传承力度,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通过组织相关的内容学习以及培训,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传承。

五、结语。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相关的传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等。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在增加学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进行相关分析,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20xx,(10):68.

[2]武育新.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xx,(10):111.

[4]朱海娜.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xx,(z1):58.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究教育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的规定下,明确的要求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进而逐渐的改变教学的内涵。针对这一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点对于语文教师在“教”方面以及学生在“学”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指导,把教学效率以及其质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进行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课堂的创新,充分利用课教学堂的时间,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其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在教学模式方面,若仍然具有教育知识、教学热情、教学能力去教育学生,在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对教师在教学质量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改变。由于教学情境变化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化要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关键表现,可将语文教师在灵活教学以及创造性教学的形式特点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可在迅速、精确的判断之后立即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准确、快速判断是教学机智的重要组成,两者互相统一。准确是教学机智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教学的基础;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标准,能够确保教学达到各项效率指标。如果教师缺少必需的教学机智就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机智很好的发挥出来,所期望的语文成绩在最终才会更高。

如:在教授《宝玉挨打》一课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笔者将课堂教学重点设计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思索宝玉为何挨打?在宝玉挨打的片断中时候有偶然性情节的出现?思考贾政为何“恨”儿子?在以文章内容为出发点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之后,可以让学生在以上问题吸引下的进行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条理化,其阅读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完成阅读后回答以上设置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从而进行不断思考探究。教师在此时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正确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让学生对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更易于理解,进而将学生理解的范围逐步扩大,而非理解文字仅仅从书面外文字出发。

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观念才会有效实现其教学创新,教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主要动力,不断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奋斗目标,才能全面看到教学投入与教学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教师审评教学质量可以以经济性以及高效性方面出发,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以及有限的教学经验达成提升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最终目标。

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对象”意识。语文教学工作是教、学两大方面进行的,离开“学”就体现不出“教”。语文教师展开教学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全人”的概念。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单单是一个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应以自身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切勿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自夸,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如在讲解《菱角的喜剧》一课的时候,核心问题“菱角的喜剧”给人的启示是什么,教师无需亲自为学生,其可以直接以教学环节中的步步为营的措施,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揭露的行进线索当作自己个人的思考线索,在进行自主思索,小组协作之后,思考经验得到积累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每一件事物都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创新以启发为动力。

启发教学主要是在所有教学进行之中认同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把教师的工作职责看作是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以及能动的心态,重在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与创造。在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启发式的问题,就像一个亮点一样,为学生“头脑库存”进行思考时提供可靠保障,让学生结合现实的启发与体会以及本身的实践与认识,从而在解决问题上更加易如反掌。

如:在教授《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我问学生能不能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利用画面来描述?在思考之后,学生将书面文字转变为画面表达。然后我课前准备的影视镜头(明月,蓝天。连绵的群山。群山中的江好似白练蜿蜒。诗人在江边兀自独立,出神的望着江水。滔滔的江水,气势磅礴。历史中形形色色的风流人物―――屈原、孔子、曹操、汉武帝、周瑜、诸霭亮等逐渐随着起伏不定的波浪出现又依次消失。)通过多媒体放映之后,学生会与自己所描述的画面进行对比。一些学生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他们设想的画面更接近于我放映出的画面,接着知道学生阅读文字从而将其课堂学习的效果提升上来。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过程中,组成课堂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是最大的闪光点以及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懂得进行自我归纳,进而发现新的突破口,将学生在探究能力的方面全面提升上来。

参考文献。

[1]山君亮.优化课堂设计提升教学质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5)。

[2]肖玉英,栗亚清.浅议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时指出:“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这一要求为新课程的实施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教学挑战。

选修课程的设计,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应该在落实好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必修课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开设出既能符合学生兴趣和语文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选修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能够较好地找到开设选修课的思路。

体裁,简而言之就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按照文学体裁的划分来编选文章,是语文教科书常用的编写方法,这一方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能够很好地实现语文学习“文本”的条理性和互补性。受它的启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分别开设出不同的选修课,如:

诗歌:《古典诗歌名篇选读》、《外国诗歌选读》、《中外哲理诗赏析》等。

散文:《文言散文选读》、《中国当代散文概说》、《杂文大家名篇选读》等。

小说:《港台小说欣赏》、《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读》、《鲁迅小说选讲》等。

戏剧:《〈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剧本精读》、《中外戏剧选读》等。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宽广的世界,基于文学体裁的选修课开设思路,突出了作品的分类,而往往忽视了学习者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单一地从这一角度开设选修课,很难实现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者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必修课以“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涵盖了这些方面的要求,作为选修课,可以从这个角度开设选修课,在必修课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系列,如可以开设这样的`选修课:

听:《现代散文名篇朗诵欣赏》、《评书选播》、《古典诗歌朗诵欣赏》等。

说:《演讲与口才》、《朗诵的基本知识》、《说话的基本技巧》等。

读:《中外名著提要》、《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科幻小说选读》等。

写:《古典诗词创作》、《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怎样写新闻》等。

基于基本能力的选修课开设思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注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还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借助其他开设思路予以补充。

作为学习者,存在着一个伴随着学习规律的认识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体为基点,逐步辐射到外面世界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个体——自然——社会——人生”这几个部分,以此作为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可以形成一个系列,并能够充分体现“以人(学习者)为本”的开课理念,如:

个体:《认识自我》、《〈从文自传〉精读》、《漫谈韩寒》等。

自然:《山水田园诗精读》、《景点名联赏析》、《名人名山名文》等。

社会:《广告词设计》、《经济随笔选读》、《××(社区)文化》、《当代流行歌词》等。

人生:《〈鲁滨逊漂流记〉精读》、《〈三国演义〉人物选谈》、《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等。

基于认识过程的选修课开设思路,涉及领域较为宽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让语文与学生生活形成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生活世界的繁复多样,因此,开设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语文课程的范围,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开设,致使课程游离于语文学习范围之外,否则就会丧失了语文课的基本特性。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广西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方法状况的分析,指出了专业课教学在规范及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专业课教学中的侧重点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教学质量。

从开始,广西实施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打一场职教攻坚战的战略部署,预示到广西的职业教育将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目前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实验实训设备场地、师资力量与水平、生源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如何提高整个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中职学校的定位不再是过去的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培养在生产、技术一线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生在三年的学业中,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中职学校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中职生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社会上立足。

一、职业学校教学方法应用的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各职业学校逐渐认识到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应用,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与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模拟(仿真)教学法、行为导向法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令人较满意的效果。但就广西大部分的职业学校来说,要想推广这些教学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作为依托的;二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而相当多的学校这两方面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各地市县在整合资源扩编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大专业师资力量短缺,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主要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务之急是首先抓好常规的课堂教学,探讨一些力所能及的方法技巧,规范课堂教学方法。下面谈谈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的认识。

二、职业学校专业课的特点。

理工科专业一直以来把课程分为三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现在也有称为基础平台、核心平台、职业平台),专业课一般是指某个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要上好专业课,首先要了解专业课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专业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较强的方向性。

理工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只是侧重面有所不同,如机械制图与建筑制图都是关于制图,只是行业不同,要求有所不同。而专业课的专属方向性较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课区别较大,如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设计和硅酸盐专业的水泥工艺设计,虽然都是讲设计方法的,但领域内容和原理方法几乎完全不同,有“隔行如隔山”的说法。即使同一专业,各门专业课所讲述的内容也不同,如建筑工程专业的施工技术课和施工组织课,有各自的知识体系。

(二)以文字叙述为主。

专业课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诸如概念、原理、过程、技术要求等等,少有数理化的教学推导过程,而且内容繁多、篇幅大。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掌握重点、前呼后应、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感性知识为主。

专业课所讲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一般都是“物有所指”,学生所听到的和面对的大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何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感性认识是非常关键的。

(四)应用性强。

专业课讲述的多是人们从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应用性强不言而喻,中职生培养的是应用型而非研究设计型人才,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出色的技术人才,学而致用才是根本。

三、授课方法和需把握的侧重点。

针对专业课的特点,只有教学时在方法、技巧、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加以把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引入法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解决了开头难的问题,才会给下面的课程内容打下基础。不同的专业课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以问题为线索引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有效的方式,这样的程序才能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他才会清楚自己在本堂课中将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突出重点,展现主线。

专业课要求教师注意归纳提炼、把握内容的轻重,明确关键概念和内容,自始至终都要围绕开始所提出的问题作为主线进行,在主线的引导下展开相关的内容,千万不要照本宣科“满堂灌”。

(三)利用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利用实物、照片、图表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某些章节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进行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车间、工地进行现场教学,效果非常显著。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你在教室讲十遍的概念,现场在讲一遍我们就明白了。”可见现场教学的作用之大。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一个比较容易掌握、效果非常好的方法,把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

(四)“泛问”式教学的应用。

专业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衡量专业课质量的重要标志。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泛问”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所谓“泛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以问话的形式提问,让学生自由回答。如“这个概念前面学过,讲的什么?”“这个常数该取多少?”“下一步该怎么办啊?”等等。这种方法若应用得当则可一举多得,一是因为提问不是要某个同学回答,所以学生大部分都敢于回答,不管回答得正确与否,都有利于学生结合讲课内容进行思考。二是调动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避免了只有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较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相结合。三是通过“泛问”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或以前所学过的概念)是否弄懂,理解得怎么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群答情况,灵活掌握是否该花一点时间对某个概念或问题进行再一次的讲解和复习,这点对基础普遍不太好的中职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前面有几个概念搞不懂的话,而教师直接跳过往下讲的话,学生不懂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学生只好选择睡觉或做别的事情了。四是通过“泛问”这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了脑筋思考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五)侧重现场技术内容和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定位为应用型与高素质操作型人才,因此应侧重现场应用技术的内容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明确讲解原理、结论来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及充分理解方法与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切莫深究结论的来源和形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揭示应用技术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教材上所讲的应用技术大多是一些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东西,而在实际技术应用中,往往有许多特例和个性的情况存在,需要根据现场条件来灵活掌握应用。经常有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说:老师,好像这类问题你在课堂上没有讲过,或者为什么用课本上讲的方法也解决不了这个实际问题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共性与个性没解决好的问题,学校学的、课本讲的大多数是一些共性的基本的东西,很多特例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个性问题无法顾及,这些个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去揭示,让学生在学好共性知识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情况与条件去解决具有个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如何以一个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常充当和扮演这样的角色,能使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

以上分析主要是专业课的特点以及常规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要点和侧重点,这是一个专业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只有在充分认识专业课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专业课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上好专业课。练好了基本功才能为研究和探索更为全面的教学方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建林,曹培之,王成珉,戴红霞.探索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n].

[2]邢晖,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1,(9).

高中德育教育论文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旨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职高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次要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职高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把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如此基调和环境,也就促成了学生目标定位的不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盟誓,但没有一天对自己满意过;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

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职业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玩味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三是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

四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者们不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培养问题,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成绩的好坏有时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的能力,真正的能力要做到能够举一反三,要从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对待学习的态度中来反映,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高中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师时,要从符合学生性格特征与需求的角度出发,运用游戏教学法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1.提高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兴趣。高中数学因为其复杂性与抽象性在学习上一直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并且其逻辑性又较强,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困难,逃避数学的学习,而从高考的分数占比来看,数学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生活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所以,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改变传统方式下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一味的低头记笔记的现象,利用游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畏惧数学,转而爱上数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2.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游戏教学法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传统方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是固定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作为将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一般都是在唱独角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极少,在课堂上参与度也低。但是数学课堂上的游戏教学法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也成为了游戏中的一员,大家都处于同一位置中,从而也就能够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交流的增多也在促进着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新课改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再只是成绩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也变成了“死学”,约束了自身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数学课堂上游戏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轻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由游戏教学法的实施所带来的效用。

1.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在高中学生的学习阶段,数学是三大主要科目之一,再加上处于高考的压力之下,教师为了教学的进度与安排,不肯将课堂轻易的交给学生,并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受制于身份的局限,课堂教学固化、死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游戏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思维,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且在高中阶段,学生一般也具有了很好的辨别能力与自学能力,所以,数学课堂上应该由学生来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身份互换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扮演老师,体会教师在课上的感受,在课下认真备课,课堂上将内容讲解给学生,同时帮助学生修改作业,维持教学纪律等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辛苦与不易,也鞭策着学生更好的学习。对于活动的展开,有时候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毕竟备课、讲课需要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选取一些简单的内容,例如《概率》一章,让小组成员通过自学来了解本章的知识内容,查找一些资料准备课上讲解的部分,准备完毕后,由小组自己来决定选取一名成员扮演教师为全班学生进行讲解。课堂结束后为检测教学成果,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以此作为小组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2.课堂导入中的游戏实施。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开展新课之前,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或者10分钟的时间来与学生玩一个数学小游戏,让学生既能够了解本节课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本章的内容有一个期待。例如,在学习《数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3+6+9+...+99的和,看看谁算的最快,并对计算最快的学生进行奖励,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来看待问题的意识。

3.改变教学模式,增加游戏环节。高中生虽然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了学习的意识与愿望,但是他们毕竟年龄还小,游戏等活动对他们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开设一些符合高中生性格特征与喜好的教学活动,以此来丰富单调的数学课堂。目前基本上各个中学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工作的实施,将游戏活动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在游戏中吸取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图形的平面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通过比赛竞猜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种方式下的教学既能够传授给学生应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分析[d].信阳师范学院,.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古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备受人民喜爱。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古筝的弹奏技法为了适应音乐审美的变化,也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古筝曲《庆丰年》开创了双手演奏的古筝演奏技法之后,我国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开始不断创新发展,进行不断的尝试。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许多新的元素和现代元素,使得古筝演奏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要求。

(一)古代古筝演奏技法。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古筝的表演形式,是战国时期的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所写的: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说到的筝就是古筝,意思是边弹着古筝,边拍着大腿、唱着歌,让人耳目愉快,说这才是真正秦国的音乐。这句话虽然没有确切地说古筝的演奏技法,但是也能从中得知,在那个时候,古筝并非是纯演奏的乐器,主要是用作唱歌时候的伴奏乐。在汉魏时期,古筝已经成为了表演活动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了。古筝最早的演奏技法是建立在伴奏基础上,和歌曲演唱有密切相关。

(二)近代古筝流派机器演奏技法。

到了近代社会,古筝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的说唱音乐形式和戏曲的音乐伴奏,其表现形式有许多呈现,如杭州的滩簧、山东的琴书、广东汉乐等。古筝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曲谱加上个人的改编,再加上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法,就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鲜明的演奏风格,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如浙江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等。从不同的古筝流派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看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及发展和其发展地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息息相关,而这些,在古筝演奏技法的运用中也得以反映。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我国音乐艺术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传统的音乐元素之上也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和国际化的新特点。古筝演奏技法在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发展,又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演奏乐器的优势加以发展,最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演奏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一方面,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其演奏技法依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在古筝的演奏中,最主要的是点、揉、吟、颤等传统技法。这些传统的演奏技法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凝聚了古筝演奏技法的精髓部分,在古筝演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古筝演奏技法又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之上,还加以革新。传统古筝的演奏方法往往带有很浓重的地域色彩,虽然各具特色风情,但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了。因此,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对现代演奏技法进行发展创新,使得古筝的演奏技法灵活多变。

(二)对其他乐器的吸收和借鉴。

古筝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演奏乐器,其产生和发展都遵循着其本身的特点和音乐总的发展规律。并在此过程中,为了完善和丰富自身使古筝演奏更富传承性和包容性,古筝演奏技法也吸收了许多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并加以融合。比如对于琵琶,古筝吸收了其演奏中的扫弦法,此外,还吸收了西洋乐器的不少演奏技法。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古筝的演奏技法中,在对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和传承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因此往往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最基础的传统指法以外,还发展形成了如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艺术特色,兼容了传统和现代化,使得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显现了更丰富的形式。

古筝教育作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是古筝艺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古筝教育一方面为古筝演奏事业提供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在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然会在音乐教学运用中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古筝学习的入门基础,教师在一开始就会向学生介绍关于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其发展概况。这是古筝学习中所必须了解的,其余还有关于弹奏手势、掌握定弦、音位和一些最基本的手法等等基础的理论和技巧技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事先为学生讲解最基础的概念知识和弹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在一开始的时候,需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势和指法。其次,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事先制定好相应的训练计划。在教授新曲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旧曲目的复习和巩固。在进行新曲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授,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曲目,更要分层练习,以便更好掌握,在熟悉每个章节和阶段之后再进行总体的练习。而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曲目,教师也要安排好学生进行复习。由于古筝演奏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法的讲述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除了日常的练习以外,还要定期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并通过练习和表演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在古筝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演奏技法的培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和内涵的培养和重视。现代社会,学习古筝的学生从小是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盛行的社会背景中,流行化是学生对于现代音乐的认识基础,而这样的音乐文化氛围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古筝演奏的魅力没有足够的体会。目前,许多学习古筝的学生都更重视对古筝技法的训练,掌握更好的演奏方法,从技术层面达到演奏的正确性,然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演奏的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了解过少。针对古筝专项练习的训练,专注于曲目的经典片段和节选的技术练习也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古筝这种乐器和音乐本身的独特风格和韵味。游离于单纯的技术练习,为了提高技法水平而进行的练习往往导致所练习的技法风格也是单一的,本身虽然无害,但同时也导致了古筝演奏失去了它独特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将演奏技法和古筝的艺术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古筝演奏在新时期能够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特色,思考如何将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更好地了解古筝并能真正热爱古筝,热爱民族音乐,并通过身体力行为,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要思考如何让古筝能够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1]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音乐学院,20xx.

[2]戴晓.中国现代筝乐发展及美学特征研究[d].云南大学,20xx.

[3]徐丽鸿.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xx.

[4]宋经苑.《溪山琴况》表演艺术理论在古筝演奏中的指导意义[d].山西大学,20xx.

[5]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xx.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一)完善了教学内容。

(二)更新了教学方法。

(三)创新教学模式。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二)利用网络构建网络课堂。

(三)利用网络建立交流。

三、新媒体技术在利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过度依赖新媒体。

(二)防止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总结。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在高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学工作一直属于尾大不掉的地位,音乐教学更多地属于从属教学工作,可有可无。这些都影响了高中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利于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反作用。

(一)重视音乐技巧,忽视内涵知识。

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一直属于从属地位。在教学进度安排上,音乐课程也被摆在了非常尴尬的位置,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其他主流课程的教师还经常挤占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这些都使得音乐教学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长久的开展。即便部分高中开设了音乐课程,也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合理调试了音乐课程,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因音乐课程大多每周一节,所以音乐教师更加注重音乐技巧的培养与提升,而忽视了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的音乐教育课程,其关注点往往仅仅停留在认识五线谱、认识音律等技巧方面,对于音乐如何产生、音乐如何发展等内涵性的东西涉及不多。学生也只是掌握一些皮毛,难以深入地了解音乐的丰富魅力。还有因应试教育的存在,很多高中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了上大学而转攻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音乐等艺术专业或艺术院校,这部分学生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提升音乐素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些都影响了高中音乐教育的功能。

(二)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音乐课程的安排较少,如果增加实践的内容,教师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还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高中音乐考试也主要停留在闭卷或开卷考试,没有实践考核的环节。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特别是优秀的经过历史检验的音乐作品,在作品当中,包含着创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只有饱含思想的音乐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高中生在享受这些美妙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静心享受,屏气聆听,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画面的冲击力,也能从音乐中,与创作者隔空对话,在聆听的过程中,高中生的聒噪的心态会得到放松,世俗的想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能够舒缓身心,减少压力,在感受与体验中,高中生能够在美好的情感享受中,学习创作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不断的学习与聆听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感知音乐中的美好。高中生涯是人身的关键阶段,为了冲刺考大学,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中,学生的心态会变得急躁,享受音乐从音乐中,静心地感知美好的情感,学生能够感受到欢快与愉悦,从而提升其精神面貌。从音乐传递的情感中,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养成健康的心态对应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音乐的来源与发展,积累丰富的音乐励志故事,并将这些励志故事运用到自己身上,激励自己不断攀登,不断学习。如贝多芬在听力消失的情况下,仍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交响曲,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这些音乐大家身上的勤劳刻苦。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还能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其他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乐器的演奏,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乐趣演奏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需要学生手、脚、精神等高度集中并协调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所以,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功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是综合型的教育,既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需要鼓励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处事心态,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想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项美好的听觉过程,在享受美好音乐时,学生能够感知到音乐对美丽的形容,能够幻化出一个美好的画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音乐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想象空间,提升创造能力。音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素质教育有序开展的今天,重视高中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将几十个学生集于一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相差悬殊,教师唯以应付。按以往的“等量,同速,同要求”授课,势必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情况,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很不利的。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内学有所得,各展其长,充分发展个性。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而定,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实施分层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重要的是要优化师生关系,使课堂中有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的去学。再者,分层教学不仅使成绩好的学生更优秀,更有发挥潜能的空间,而且也使基础差的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学,一节可下来自己也有所收获,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厌恶数学,也不会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的开拓,使他们心理平衡,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积极向上,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实施一段时间后,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后进生和优秀生,优秀生更优,后进生也有某些进步。对成绩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评价以鼓励为主,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加增强自信心;而对变差的应多加以关心,多作引导,使其重燃希望之光。

当然,学生成绩的好坏不仅与教师的教有关,而且更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学。因此,教师更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联想,善于对比,善于总结。

一、善于思考。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样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紧抓相关知识,通过层层剖析思考,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实质,强化思维训练,形成独立的求知能力。

二、善于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或多个事物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联想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平面问题与立体问题的联想,“数式”与“图形”的联想等。

三、善于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相近或相似知识的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相近的问题进行搜索,整理并加以对比,许多问题往往可迎刃而解。

四、善于总结。

总结包括对知识一类问题的解法及思想方法的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小结,机地记忆,并且在解题过程中为做题而做题,根本不去归纳方法。那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作总结,使知识形成网络,便于抓住重点,掌握规律,并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及解题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课堂上,教师应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终身受益。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个比较灵活性的知识教学,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教材中音乐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认知能力。而自主性学习策略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自由探索和领悟,这与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十分吻合。此外,自主性学习策略的发展也是学生潜能意识的爆发,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潜在的领悟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更贴合音乐创作者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的自我学习,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前需要教师将音乐课程的课堂目标准确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目标的进行音乐学习,这样既减少了教师教学上时间的浪费还能加快学生自主性音乐学习的步伐。另外,自主性学习策略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的是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进而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也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自主性学习策略对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音乐教育中自主性学习策略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中音乐教育中自主性学习策略除了对学生的音乐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外,对其今后的生活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意义。自主性学习策略的培养是为了锻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也是对现有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对于高中生来讲,自主性学习能够促进其在今后生活中、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并且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无人监管下的主动性学习,因此,即便将来学生踏入社会后也能自发性的学习社会上先进的知识技能,从而为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高中音乐教师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更加明确、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进而能够自主性的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教学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模式已经与当下学生的音乐发展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因此,促进高中音乐教育中自主性学习需要教师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化的评估,从而找出最适合高中音乐教育发展的自主性学习策略,以下是音乐教师对高中音乐教学中问题因素深入研究后,探讨出的自主性学习措施。

如今的高中音乐教学大多是都是千篇一律的灌输性教学,使得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大大折扣,也就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加音乐课堂的生动性教学一方面是缓和高中音乐课堂中沉闷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性的音乐学习。高中音乐课堂的生动性教学的具体措施可以表现为将理论性的音乐学习知识加入到有趣的音乐游戏当中。并借助于学生对游戏的热爱,将理论知识全面的渗透于学生的脑海中。此外,音乐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于如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开音频教学或是视频教学,通过对音乐歌曲和艺术舞蹈的的欣赏,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对音乐歌曲和艺术舞蹈的模仿,活跃音乐教学氛围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并且借助于此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

(二)采用互动性的音乐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位置,并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高中音乐教育采用互动性的音乐教学,一方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状况,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主性学习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现有学习行为的一种转变,让学生由教师的被动性知识灌输转换为学生主动性知识的吸取,并且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此外自主性学习策略的养成也有助于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后对各项能力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高中学习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基础以及核心学科,势必需要进行重大的变革,所以树立在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新思路十分必要。首先指出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病,然后结合教学实际解析新形势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新思路;教师队伍素质。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较多的弊端,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在这一背景下,新课改应运而生。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探寻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在了解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基础之上,构建教学新思路是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第一,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对高中生的教学形式相对多样,而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教学工作本身非常落后,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是难上加难。第二,因为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学生以及家长更多地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没有对素质教育产生应有的重视。第三,在长期以来的应试考试制度下,高中数学学习量较为庞大,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数学水平,往往采取题海战术,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丰富教学形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开始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要以书本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数学教学形式。比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及相关动画向学生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接受程度,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2.循序渐进地进行数学教学。

要想学好数学,良好的数学思维必不可少,而数学思维也不是很快就能形成的。新课改下,要求老师不能过度追求教学进度,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把教学质量放入对老师的考核标准之中。因为如果老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忽视了数学基础的奠定,就会导致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困难,挫伤学生数学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例如,在高中数学概率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在最开始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定义及相关内涵,结合生活实际,讲解随机事件概率这一块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更好地理解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更加抽象而复杂的相关概率知识。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数学教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高中时期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都要认识到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全面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实现对高中数学教师针对性强、完成度高的培训,并制定相关规定、细则,明确对教师考评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以认真的态度完成新课改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响应我国新课改的号召,高中数学教学势必发生改变。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部门、校方、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所以,数学老师一定要进行思想的转变,仔细分析新教材的特征,同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适应教学要求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把素质教育带入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庄金林.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新思路[j].数学学习与研究,(19).

[2]蒋夏军.视觉思维理论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18).

[3]杨富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

[4]汪圭.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5]赵丹琳.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困境及创新[j].新课程(下),2016(8).

[6]张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4(6).

[7]罗桥忠.如何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j].高考(综合版),2014(4).

[8]刘丽.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4(19).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1.1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合理安排,让学生能够有所选择。高中数学新课标把数学知识做了整理分析,形成了一个有序的体系。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部分的时间,使数学课本变得清晰,保证了充足的学习时间。

1.2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应用实现创新的理念。高中数学新课标让生活中的实际事情与数学结合在一起,思维的能动性大大提高,多思、多看、多提问,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便会有所提高。

1.3从数学的根本进行学习,不是仅仅学习表面而已。高中数学新课标弱化了形式主义,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有了深层系的研究与共鸣。让数学的学习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1.4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更具有特色。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不仅仅在局限于数学的培养与教育,还和其他科目有效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1.5高中数学新课标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数学的学科的学习不再是故步自封,它变的更全面,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的身心都是有益处的。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的是大势所趋,教师在业余生活中要不断努力地学习,给自己充电。去其他姊妹学校进行学习,和其他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学术讨论。对于数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法,课外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利于学生接受新鲜的知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创造一个和谐、积极进步的氛围。尽量不采用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从实际出发,在自己知识过硬的情况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方面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任何问题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不要把问题留在最后,积攒多了就会成为自己的弱势。这肯定不是学生自身想要的结果。就学校本身来说,尽量支持老师的教学,平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身心愉悦,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更加有动力。

3.1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很有趣。想要学习一件事情,一定要对这件事情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左耳进,右耳出。”新鲜的事物容易被人接受,更别说是对于任何事情都存在这新鲜感的学生来说了。正确的认识态度,有利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展开,从心底接受这样事物,学习起来就会省事很多。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模式的切换,就是我们教育理念所要的结果。

3.2培养运用数学思维考虑事情的能力。每一个环境都是一个的小社会,人际关系,生活琐事,买菜讨价还价都会运用到数学思维,把实际生活和数学思维联系到一起,就会便捷很多。达到两种事物的有效融合,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运用专业的知识解决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有句话说的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数学是根本,可见其重要所在。思维的塑造是最宝贵的。

3.3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数学问题一般不是冥思苦相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实践以及能动的思考,想事情多角度,全方位。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数学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经过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再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最后完成一件事情。在这种氛围下,带动了身边的人和自己一起行动思考,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养成。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有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在思考数学问题方面会思如泉涌。

3.4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的关系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是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完成教学,平等的关系会让学生紧绷的心弦变得放松,更利于书本知识的汲取,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习起来更加省力。

3.5通过对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魅力。高中数学新课标着力于培养孩子得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让孩子更加有信心,自信的人最有魅力,有了信心,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的个人魅力表现出来,主动积极的学习成长,激起学习的浪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习数学事半功倍。

4结语。

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是一项师生共同的努力的事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机会来临的同时,也是代表着挑战的来临。是教师本身对自己的一次升华和历练。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良好开展可以使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自身全面性发展。在未来的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任然具有无限的奥妙让我们所追寻。

参考文献:。

[1]刘佳.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及其应用.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4,20。

[3]王国举.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及其应用[a].中国课程辅导,2014,9。

[4]王志壮.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性教学理念的运用.考试周刊,2012,51。

[6]孙惠英.沟通: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5)。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两汉,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大雅文化,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往往会领略到有关饮茶的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实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词人曾丰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苏之一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和吴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诗词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乐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论及茶之所以能够受人宠爱,是因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朝时期的许次纾曾经做过《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场景,如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就是对饮茶环境的表述。茶艺茶道从其表现的形态来说,显然属于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体现在审美方面,茶艺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茶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时期,茶文化极其繁荣,很多文人雅士经常相邀欢聚,以茶为纽带,吟诗作画、弹琴放歌,这些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茶戏,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逐渐流行并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情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采茶戏的国度。如果要列举我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例子,会有很多人如数家珍地说出熟悉的传世名曲和剧目,古老的茶歌茶调也自然会张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歌更是不胜枚举,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请茶歌》等民间山歌,还有《挑担茶叶上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现代茶歌,所有这些证明了音乐与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交流中,茶艺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们经常会看到伴随着滚烫的茶水从壶中倾泄而出,茶杯中翻腾的茶浪,满室飘散着淡淡的茶香,表演人优雅而又准确的动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让单纯的茶艺表演多了诗情画意和文化的气息。

2.1音乐语言是信息传达方式,其共性就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之所以能够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声音是表达音乐的惟一载体,而这种声音既不要外力触发,也不受环境的限制。其次,音乐家们有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依据自己内心主观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从而去诠释和演绎完成对音乐作品建构。同样作为茶文化自然也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和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林林种种的茶品,风情万种的茶艺,伴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国成为文化的一种体现。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叶,时时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讲述着关于茶、关于音乐、关于民歌小调的故事。而实际上,无论何人在品茗和欣赏茶艺中,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些品茶者们,只能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茶香的内涵。音乐和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属性,在现实中触动着人的思想,引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审视思维,这实际上就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2.2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这种流动只会体现在人的内心,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中实现的。但这种流动并不是一种声音或者音响单一持续,它组合了音乐的各种要素,同时也影响着表演者、欣赏者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势与内在体会的一个融合。由于它的流动形态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种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还会不断触动着人的心灵,搅动着内心世界的情绪,催生着人与音乐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不管是那一类型的艺术表演,都潜意识地存在起承转合的作用。这种起承转合离不开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同样茶艺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态也始终贯穿着起承转合原则。我们都知道:体现在音乐的流动表述,自然会与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完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起承转合,作为欣赏者才能进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维、情绪和感触才会完全被触动,这就是人的意识和感受升华的过程。因为茶艺在表演过程中也同样依靠时间的周期来完成整体流动,人的心境同样要随着表演过程而跟踪流动。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人的思想也会逐渐进入到另外一个思维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艺术内涵,体验仙境琼阁所给予的审美意义,这样就在另外的一种状态下,把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精髓传导到欣赏者的内心,让茶艺的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来说,只有欣赏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过程,就会将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做出阐释,这样就使得茶艺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的深度蕴含。

2.3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蕴含了音乐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尽管它属于一个载体,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音乐本身去看到音乐家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涵。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我们同样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我们无法从表演过程来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人们离不开去凭借想象,作为需要通过感受才能获得深层体味的音乐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艺术,能够催生每一个欣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就是一个需要经过转换的手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和茶艺这二者均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正是这种特点,它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让茶艺表演走进内心,让欣赏者在欣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领悟茶艺内在的精髓,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

3.1音乐欣赏或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属于三度创作的主体。音乐欣赏者们,在欣赏的同时首先解决了对音乐的感知,然后进入到认知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才会是进入到精神世界的体验和领悟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对音乐内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西洋国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国音乐中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音乐的充分学习和深化,无疑对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体会音乐的本质和内涵精神,让他们从茶艺表演的外在物质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先去欣赏作品,切忌不可以跨过音乐欣赏这个门槛,引导他们过早地走进理性知识之门。在没有感受到音乐的过程时,学习者的思维还处于盲目和懵懂的状态,只有感受到了音乐的形态,他们才能穿透音乐的形式,催生他们的想象力,继而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接着才会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标准之外,我们还要结合讲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阅历,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感觉联想,让他们的思想与音乐进行融合。这样下来就会使得学习者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与生命内在的交融互动,实现最终的审美体验。

3.2民歌与茶文化源自于人类现实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却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转化成的艺术,往往会很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赏者不需要有人给予过多的解读,就会听懂音乐中内含的喜怒哀乐,进而内化于心,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精神为之一振。

3.3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听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了音乐给欣赏者感官解决了感触的问题。当音乐与人的情感发生融合、产生同频共振时,人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或愉悦、或痛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审美这个过程。音乐实践是一个过程,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才会达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华的境界。茶文化和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两种艺术形态的交会和融合的过程,只要学习者能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去理解音乐、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这也就会有助于我们在发展中国音乐,丰富中国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xx(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9).

[3]王小琴.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xx(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xx(10).

[5]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教育一直被当作副科,不被重视。素质教育为音乐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辟了空间。通过高中音乐教学实践,笔者以创作模块为例,谈谈对音乐教学的思考。

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造性教学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安排的作曲、编曲练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效果是以往传统音乐课无法达到的。

创作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使学生逐步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已学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强化进—步学习的欲望。例如,笔者在20xx年山东省新课程改革暑期培训观摩中看到,北京一些学校的教师通过课前的布置,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空塑料桶、啤酒瓶、木板、桌凳甚至灭火器罐等带到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师生其乐融融,让人耳目一新。只要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就可以做出许多虽显粗糙但却能使用的简易乐器。学生通过敲敲打打,为歌曲伴奏,参与合奏练习,或者根据乐器特点进行简单创编,课堂上充满了音响,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音乐知识容易掌握。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促使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素养、对美的追求。

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以欣赏为主,忽视了音乐创作的作用。其实每一位学生都具有音乐创作的潜能,学生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进行即兴创作或者作曲的学习过程之中,可以闪耀出耀眼的火花,他们的作品虽然不成熟,但也是一件“艺术品”。事实上,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学生都有创作方面的天赋,这需要教师细心发现,加以引导。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发挥、创作,抒发他们的心声,满足学生的'兴趣及发展需要多样化的选择。

高中音乐模块从本质上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必要的。一些优秀的经典歌曲,可以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感知和体验,再加上一定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创作灵感会得到有力的激发。以歌曲创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因为歌曲最接近学生的生活,有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对初学音乐创作的人来说也比较容易掌握。

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进行单独创作之外,还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小组创作中学会相互聆听、相互激励。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也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去创作、体验,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进行润色。让学生在音乐创作模块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音乐创作是一种乐趣和幸福。学生掌握了创作技巧,有了创作欲望的时候,作曲就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红五月”校园歌曲大奖赛,每到这个时候,学生的热情非常高,积极参与歌曲的创作,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参加比赛。这时,只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引导和修改,学生就能独立或者通过合作完成创作。每年都能评选出很多优秀的原创作品。这说明学生是有创作潜力的,也有能力创作出好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发现,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创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和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创作作品不可能很完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优劣和水平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比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动脑筋发挥,是否能够领略音乐的情感等。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应注重过程。对学生的想法不要轻易扼杀,应该予以尊重。学生的思维一旦激活,就有延伸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不要轻易否决,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及时发现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创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参与了,实践了,就离享受音乐更近了一步。尽管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还没有开设音乐创作课程,但我们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结语音乐创作课程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音乐。虽然一些学校还没有开设或正准备开设这门课,对真正实施新课程还有距离,但笔者相信,音乐创作课程会很快全面实施。因为,音乐创作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1]朱则平,廖应文.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xx(21).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

在当今各类时尚元素均跃跃欲试涌动着的大潮中,音乐作为一个一直盛行着且不可被替代的因素也对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起着莫大的作用,音乐方面的教育也成为我国多面教育的重点。对于学习众多分支组成的整体音乐,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本土民族音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并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这样在保证同学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更能渗透给学生更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取各方之长,弃原本之短的更加适合当代音乐产业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主张在整个音乐教育的大范围之中,同时解除对其他民族音乐类型的抵制感,培养学生掌握多类型音乐的能力,使其真切感受到多元文化环境下面音乐时作为共体所存在着的,同时这样积极、开放的环境还可以使得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间看到并发展适合自身的音乐类型,更可以提高自身对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理解和掌握到其中优秀、积极的内容,并融入到自身的音乐理念当中。

好像在人们的固有印象当中,中学阶段音乐课就是教授同学们唱歌的课程,而老师们的授课方式也往往迎合着这样的想法。而仔细看来,当代背景下面的多元音乐是欣赏、创作与学习并存的,而教师应当在课程中间更加强调出来音乐整体赏析能力,引导学生对于音乐世界的全面了解。单纯的歌唱方式或者相关技能的单一传授会在一定范围当中制约同学们的理解与灵感激发,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会使得音乐课堂缺少活跃的氛围。其中有关于民族方面的学习也应当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西洋乐是很符合当代音乐发展规律,但是很多音乐韵律及谱写思路均是来源于各民族最原本的音乐本质的。此外对于音乐乐器的学习也可使得同学们更快掌握音乐学习的套路,至于乐器的选择,大可以古代、近代、现代并重,毕竟多元音乐文化环境带给我们的是更多随性和个性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决定了在文化构成方面,我们是多元化发生并兼容着共同发展的。理所当然第一步便是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提高同学们对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的领悟力,这样的.意识可以在教学课堂以及教学实践当中逐渐培养。比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个民族的乐器、流传下来的音乐圣典、独特演奏方式等都是我们自然感兴趣并且愿意理解甚至经过学习可以掌握的地方。形象与音质的演奏往往是最吸引同学们的所在,它们在不断变更着的历史的长流当中被存留下来成为我们都敬仰着的民族感非常强烈的珍贵之物,当然值得我们视若珍宝反复学习并在其中感受到多元文化发展对于音乐方面的影响。当然,蕴于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更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除此之外,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学音乐教育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发进行音乐学习,以主观的角度学习音乐,最大视角发挥自身对于音乐的敏感性。

2、融合本土音乐因素的教学。

本土音乐的定义同本土人是一样的,指的是融合于当地居民日常与历史。在其中不断相互融合并发生发展起来的,独具当地风土人情气息的音乐,它融于人们的生活,也能诠释相关一起发展着的历史内容,是整个地区的精神表达。在教育教学当中,采用融合本土音乐因素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血神对本土音乐有一个更加倾向专业方面的认知,更是课堂、提高同学情商提升学生的本土意识的大好方式。

3、贯穿世界音乐范围的教学。

音乐的学习范围与内容是广泛并且宽度与深度并存的。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学习同样也是世界各地民族与当地各类型音乐的整合体。就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对本民族音乐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对西方音乐的鉴赏,其中缺乏的是世界更多其他民族音乐的类型也理论,在当代多元教育的体系当中应当上面应当加强对世界不同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对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学习和理解,这样同学才能以自己的眼睛和对声音的判定真切感受到音乐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当然,应用于其中的方式方法我们大可运用越来越方便的网络技术,来引领同学们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到,这样不仅是帮助同学们拓宽对于音乐界面的了解,也包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一切风土人情。

对于国内而言,我国本身就是融合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本质;同样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着的同样是各类文化、音乐、生活场景并存着的状态,所以对于在多元音乐环境下面开展音乐教育是符合我们自身程度又能走上更高台阶的方式。在其中建立的同学们的有关于音乐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分国家与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建立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音乐上的开放视野,这将是让音乐永葆活力、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要真正建立多元音乐文化,打破常规的呆板教学模式是必经之途,在此会经历各种艰辛阻挠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来促使我国中学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四、总结在中学音乐教学之中,要融合国内外、各民族的有关于音乐方面的精彩所在,再多元化、多文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面开阔眼界并且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音乐道路,进而有利于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4]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