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折纸礼物盒教案 分礼物教学反思(汇总8篇)

时间:2023-09-23 16:54:58 作者:笔舞 2023年折纸礼物盒教案 分礼物教学反思(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礼物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堂语言故事课《送给小兔灰灰的礼物》,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能够分析作品角色的行为,初步归纳出主题。

2、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尝试用语言描述送礼物与接收礼物时的心情。

3、认识字词:生日、礼物、衣服。

我就以孩子们所回答的问题告诉他们今天老师要上的语言课是《送给小兔灰灰的礼物》,分段讲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请孩子们体会白兔的糟糕心情和灰兔收到礼物的高兴心情。

最后启发孩子们讨论:

1、白兔为什么要送给灰兔生日礼物?

2、白兔开始要送给灰兔一件衣服,最后怎么变成一块手绢了呢?每次剪坏的时候,白兔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难过。

3、灰兔听说白兔送给她一件衣服,最后收到了一块手绢,灰兔为什么还是很高兴?

这节课是语言故事课,我们班的孩子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样既给了孩子们的发挥空间,也给了个别内向的孩子的大胆展示自己的机会,整体来说,这节语言课上的不错,我会继续发扬的。加油!

新年礼物教学反思

《新年礼物》是一个语言活动,此时正是元旦节之际,大街上张灯结彩,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孩子们喜欢感受这种快乐,期待能收到更多的礼物,特别是礼物打开那一瞬间,他们感到非常的满足。《新年礼物》是非常结合幼儿生活的一个题材。

《新年礼物》是一个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吸引幼儿的故事。《纲要》指出选材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能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生活中,孩子们都有过新年收到礼物的经验,但是很少小朋友会想到给别人送一份礼物,所以说故事和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激发幼儿关心、体谅别人的情感,很有教育意义。

在看看、听听、讲讲中理解故事内容环节,这是本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所在。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利用ppt逐图展开故事图片,采用分段理解的形式进行。首先,理解故事的前两段。教师边讲述故事边出示邮递员熊伯伯、大松树和小松鼠的图片,讲述完之后教师提问:"熊伯伯给小松鼠送来了什么礼物啊?"让幼儿学习讲述句型"熊伯伯给小松鼠送来了小绒帽"。接着,理解第三段。第三段的故事情节和第二段是相似的,由于有了前一段的讲述,幼儿对这一段不难理解,能够比较完整复述故事内容。然后,理解第四段。教师出示小动物和礼物的图片,让幼儿自己说说熊伯伯给大伙送去的礼物,并分析下小动物收到礼物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最后,理解故事结尾。教师讲述完故事以后提问:小动物给熊伯伯送来了什么礼物?他们为什么要送熊伯伯一辆自行车呢?在这里,让幼儿感受到小动物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之情,自行车正是熊伯伯需要的,它以后每天都可以骑着自行车去送信,多方便啊。这时熊伯伯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啊?让幼儿感受到熊伯伯此时得到大家关心、体谅的喜悦之情。

最后进行完整的`故事欣赏,并进行了角色表演,加深了对故事的了解及情感体验。整个活动环节衔接自然,幼儿参与积极,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新年礼物》这个语言活动主要是要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合适的礼物能带给别人快乐。通过大家相互赠送礼物,懂得关心和体谅别人。另外还要训练幼儿的说话能力,让幼儿尝试用"邮递员熊伯伯给谁送来了什么礼物"和"我想送给谁什么礼物"这两个句型来说话,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正值新年来临之际,我觉得所选材料和生活比较接近,符合大班小朋友学习。在这次活动中我准备得比较充分,预先画了故事图片、各种礼物的图片,还做了各种小动物的头饰等等。我相信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把一堂语言课上好。

活动时,我围绕"礼物"这个问题展开叙述,幼儿对"礼物"很感兴趣,发言也很积极。接着让幼儿听了"新年礼物"这个故事后,让他们说一说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他们收到了什么礼物,再让幼儿用"熊伯伯给谁送来了什么礼物"这句话来说一说。在这里,大部分幼儿说得很好,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说得不够完整,看来这里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以后要加强这一类语言训练。然后我们再围绕"为什么说这辆自行车是一份最好的新年礼物"来展开讨论。幼儿各抒己见,想得很全面,回答得也很不错,同时他们也懂得了关心和体谅别人,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表演故事这一环节中,由于幼儿只听了一遍故事,所以对内容还不够熟悉,在一些地方表演得还不够精彩。总体来说,幼儿表演得还是很不错的。我想,以后对故事内容熟悉了他们一定会表演得更好。

在最后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制作新年贺卡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让他们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送上一份最好的祝福,那就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

体验。并能有效地把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自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准备的礼物拿出来要去慰问有困难的小朋友,使幼儿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

我认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倾听、表述、欣赏、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善于模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凡是他们感兴趣的,觉得希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因此内容的选择因注重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语言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教育活动是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幼儿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获得发展的。家庭中,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成人与儿童的语言交流,都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模仿和语言学习的环境。游戏中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孩子提供了语言交流实践的环境。还有各种影视节目的出现,更是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环境,但是要促使儿童的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就要通过组织正规的教育活动,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语言教育,可以这样说,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二、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语言经验;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通过在日常的语言习得和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获得的语言经验实现的。生长在不同环境的幼儿,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与周围人们进行语言交往时所模仿和使用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不同,所获得的语用技能有差异,因此他们所获得的关于语言方面的经验也不同。这些不同的语言经验也就导致了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在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幼儿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情景,使他们在与这些条件和情景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并借助这些经验掌握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长理解语言和表述语言的能力。

三、语言教育活动是整合的教育过程;

语言教育活动整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整合3个方面。

1、教育目标的整合

2、教育内容的整合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师傅奚校长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新年的礼物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新年的礼物》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人物对话简洁明了,但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故事中再三描写了熊伯伯关心他人精神,后又描写了熊伯伯收到小动物的礼物,深入主题。故事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幼儿受到很好的教育,生动浅显的语言,又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模仿。在生活中,孩子们都有过收到礼物的经验,但是很少小朋友会想到给别人送一份礼物,所以说故事和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激发幼儿关心、体谅别人的情感,很有教育意义。这与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是相一致,适宜大班幼儿。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中理解故事内容,这是本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所在。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利用ppt逐图展开故事图片,采用分段理解的形式进行。首先,请幼儿进行经验回忆:什么时候会送礼物?收到礼物后心情怎样?小结后顺利过渡到第二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第一个目标:能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合适的礼物带给别人快乐的含义。

因此我的重点就是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观察小松鼠收到礼物后的表情、神态、动作等,由此引出小松鼠对礼物的喜爱。再进行联想:小松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礼物?因为在讲述故事中我特意强调了熊伯伯踩着厚厚的积雪,隐性地提示幼儿当时天气很冷。当幼儿说到“冬天来了,松鼠正好需要帽子戴,熊伯伯送来了帽子,所以这个帽子送的很合适”的时候,我立即重点提出来“合适”一词,让幼儿理解什么是合适的礼物。

在后面的环节里,请幼儿为小白鹅和小鹿分合适的礼物时,幼儿都能根据故事中的情境为小动物来分合适的礼物。最后是熊伯伯送完礼物回家路上发生的事情,再围绕"为什么说这辆汽车是一份合适的新年礼物"来展开讨论。整个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想得很全面,回答得也很不错,同时他们也懂得了关心和体谅别人,活动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活动目标。

但活动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为小白鹅和小鹿分礼物时,虽然幼儿都能理解并为小动物分合适的礼物,但这个环节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讨论,最后我再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提炼总结。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讨论,这个环节可以做一改动。在活动结束前,为了帮幼儿升华生活经验,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熊伯伯和小动物们的礼物都这么合适?目的是在于让幼儿理解关心他人,了解他人的需要,就能送出合适的礼物。但是由于设置问题时考虑的不够仔细,没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幼儿都不理解。可以将问题改为:怎么样才能送出合适的礼物?相信这样的问题幼儿就能回答的更好。

设计教学活动的问题应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活动的难度与高度,但不能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难以回答,甚至冷场。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值得反思的地方还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庆幸能得到各种建议和意见。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努力上好每个活动。

新年礼物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新年礼物》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人物对话简洁明了,但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故事中再三描写了熊伯伯关心他人精神,后又描写了熊伯伯收到小动物的礼物,深入主题。故事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幼儿受到很好的教育,生动浅显的语言,又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模仿。在生活中,孩子们都有过收到礼物的经验,但是很少小朋友会想到给别人送一份礼物,所以说故事和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激发幼儿关心、体谅别人的情感,很有教育意义。这与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是相一致,适宜大班幼儿。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中理解故事内容,这是本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所在。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利用ppt逐图展开故事图片,采用分段理解的形式进行。首先,请幼儿进行经验回忆:什么时候会送礼物?收到礼物后心情怎样?小结后顺利过渡到第二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第一个目标:能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合适的礼物带给别人快乐的含义。

因此我的重点就是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观察小松鼠收到礼物后的表情、神态、动作等,由此引出小松鼠对礼物的喜爱。再进行联想:小松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礼物?因为在讲述故事中我特意强调了熊伯伯踩着厚厚的积雪,隐性地提示幼儿当时天气很冷。

当幼儿说到“冬天来了,松鼠正好需要帽子戴,熊伯伯送来了帽子,所以这个帽子送的很合适”的时候,我立即重点提出来“合适”一词,让幼儿理解什么是合适的礼物。在后面的环节里,请幼儿为小白鹅和小鹿分合适的礼物时,幼儿都能根据故事中的情境为小动物来分合适的礼物。最后是熊伯伯送完礼物回家路上发生的事情,再围绕"为什么说这辆汽车是一份合适的新年礼物"来展开讨论。整个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想得很全面,回答得也很不错,同时他们也懂得了关心和体谅别人,活动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活动目标。

但活动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为小白鹅和小鹿分礼物时,虽然幼儿都能理解并为小动物分合适的礼物,但这个环节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讨论,最后我再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提炼总结。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讨论,这个环节可以做一改动。在活动结束前,为了帮幼儿升华生活经验,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熊伯伯和小动物们的礼物都这么合适?目的是在于让幼儿理解关心他人,了解他人的需要,就能送出合适的礼物。

但是由于设置问题时考虑的不够仔细,没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幼儿都不理解。可以将问题改为:怎么样才能送出合适的礼物?相信这样的问题幼儿就能回答的更好。设计教学活动的问题应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活动的难度与高度,但不能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难以回答,甚至冷场。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值得反思的.地方还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庆幸能得到各种建议和意见。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努力上好每个活动。

十年后的礼物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我静静地思索着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对照我我自己的教学设想,我觉得本次活动在这些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抓住主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文章的结构安排,情节描述非常有亮点。以达格妮参加音乐会时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沉浸到乐曲中去了”,“她明白了”,自然引出十年前的那件事。“当她渐渐成长的时候,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收到这珍贵无比的礼物时她完全包容在幸福里,以至于无法用华丽的辞藻表达自己的谢意。教学中,我抓住文中表达达格妮心情的句子来组织教学。我请学生找出描写达格妮收到礼物时的心情的句子,八岁的达格妮期待礼物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的句子,达格尼听完乐曲后的心情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达格尼初收礼物时的惊讶之情,期待礼物过程中的愉快、怀疑、失望之情,以及听完乐曲后激动心情。以礼物为线,以心情为珠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思路很清晰。

料后,才发现这里果然有一个断点。原来听完乐曲后,达格妮听说爱德华就在不久前去世。这样一来,达格妮的反应就可以解释了。课堂上,当学生在理解句子的时候,我就把这一细节补充了进去,从而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在“语言实践”(一),要求学生进行仿说练习时,我播放爱德华的钢琴奏鸣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获得美的熏陶。

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我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课的环节衔接不够精致,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把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获得解决,学生互动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

麦琪的礼物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 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例如这首小诗:

你看那夜晚的北斗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果你迷了路,

它是指路的向导。

小鸟在清晨鸣叫,

不就是像在议论天气,

大自然在云彩上写着:

今天风清气爽。

蜘蛛如果编了个网,

一天你会发现网上的水珠--

水珠越多今天天气越好,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让美丽的荷花,

长在强烈的酷暑中。

这是在告诉令人们:

夏天已经来到。

诗中每一小节的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是生活中常见到的,可见孩子观察的非常仔细,创作的也十分具有儿童性和趣味性。我将孩子们创作的小诗进行了装订整合成为了一本《大自然语言小诗集》并让孩子们自己配上喜欢的插图和封面进行保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到位。这是一首知识性诗歌,内容又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多读、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课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讲解显得有点多余,还应该在朗读上下工夫。

2、备课不够充分。该课如果能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并茂结合起来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是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能在多媒体下进行教学,对于诗中提到的“三叶虫”“漂砾”学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过我的直观描述一番,可还不能达到形象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