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实用小学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案例17篇)

时间:2023-10-27 20:01:26 作者:紫薇儿 实用小学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案例17篇)

小学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和安排的重要文档。请大家注意阅读以下小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案

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 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 6.03十8.47= 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 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 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 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 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 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 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 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 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 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 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 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 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 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教案设计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

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比如玩个数学游戏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

1.通过旧知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基本算法。

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比1大(或小)时,积和另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________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二、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一)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2.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二)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师: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小数点时,先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将教材第6页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补充完整。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题。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0.56×0.04=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师: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呢?

(二)及时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其中既有一般的小数乘法,也有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类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

2.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的计算。

(三)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集体订正“做一做”第2题时,引导学生分别将每组题中计算的结果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2)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3.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例子明确应用这个关系可以判断乘法计算中的一些错误。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基本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组织学生交流和订正。(其中有第一个因数的位数比第二个因数的位数少、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等多种类型同时出现的小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练习二第2题(基本应用)。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看懂每种商品各有多少千克。

(2)引导学生回顾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

(二)拓展练习。

补充题: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不同的填法吗?)。

0.48=()×()=()×()。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练习二第3、4、5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教案

1、故事导入: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故事总是在依次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讲不完。)。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照这样不断重复地一直讲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讲多少遍?(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循环、无限。)。

生:要讲很多很多遍。

生:要讲无数遍。

师:像这样讲的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讲的遍数呢?

生:是有限的。

2、举实例,引入主题。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环。

(2)、白天与黑夜的循环。

(3)、周一至周日的循环。

(4)、1月到12月的循环。

(5)、钟表从1走到12的循环。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其实在数学中也存在着这样有趣的现象。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么一位特殊的小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再次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循环小数。

0.75÷2.5=28÷18=。

78.6÷11=1.5÷7=。

1、个别演版。

2、讲评,统计作对人数。问个别学生计算错在哪里?(目的:学生要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做题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3、观察你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想对同学和老师说的吗?(小组讨论,个别发言)。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刚才的小发现来完成下面的判断题。

(1)、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3)、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8.3742742…也可以写成8.3742。()。

(5)、7.80=7.8()。

讲评:(1)、强调重点字词。

(2)、是5位小数,是有限小数,不是循环小数。

(4)、让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一般写法,一种是简便写法。

(5)、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比大小的方法:先写成一般形式,再比大小。

你的方法真不错,那就让我们利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1、0.330.31.231.2331.451.45。

2、从大到小排列。

0.60.60.6060.60…0.06。

(1)、学生独立完成。

(2)、个别演版,把自己比的方法展示出来。

(3)、统计做对的人数,个别说说自己的错因。

提醒学生注意:要看清题目要求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

要用“”连起来。

比的结果里要写题目里给的原数。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思、说和做,解决了许多问题,那就让我们来互相说说这一节课学习的感受吧!

生:我知道小数按照小数部分的位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的一种。

生:我知道循环小数就是数字在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规律的无限的重复。

生:我们在写一个循环小数时,虽然在小数部分只写了几个数字,但是后面的省略号表示这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

生:我感觉循环小数是一望无际的。

同学们的表述太精彩了!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请欣赏美丽的图案。

吗?

你能利用今天学习循环小数的现象设计一种花边?

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教案设计

循环小数是本课时的难点,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感知是概念掌握过程的首要环节,从新课的引入开始,让学生感知循环现象。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上完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上课一开始,我先根据一个故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出“依次不断重复”,再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加深感知。可以说教学中,我合理地创设和运用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效率的提高。虽然导入不错,但如果加入些更直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总结出循环小数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区别,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小结草率,失去精彩。

本节课是个概念课,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如: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简写读写法等,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我只是形式上让学生说说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如果好好准备的话学生会很有说头,这样草草的收尾,效果不好,是一个遗憾。

四、练习过少,拓展不够。

我这节课感觉都是在学新知,没有安排练习。如果可以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出一些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那就更好了。同时也可以增加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区分的有关练习。循环小数的读法本无需掌握,教学时我让生读一读。但”循环节”也要作为知识拓展介绍给学生知道。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但愿我可以经过不断的反思,取得一定的进步!

小学数学《小数除法》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38——39页。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主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

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巩固。

1、数学诊室(改错题若干)。

2、把没做完的。题补充完整(教材中的做一做)。

3、选择题。(练习中的题若干)。

四、: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8350—737=。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3.00=()0.2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14=()。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6.45-4.29=2.16。

6.456.45。

+4.29-4.29。

10.74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只是要多小数点。

(5)计算:1.25+0.45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6)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2、p72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

1、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索出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会正确的用竖式计算。

2、增强估算能力,提高归纳能力

3、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2、课件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3、引导

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0.8×3”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探索计算方法

1、启发: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0.8×3”的得数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学生各自思考、计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用什么方法。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谁还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竖式计算。

讨论:谁能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0.8×3”的过程?

比较:0.8是几位小数?2.4呢?

4、提出要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

5、交流

列出的加法计算式是求几个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

谁来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

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是几位小数?

6、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

三、归纳计算方法。

1、出示4.76×12,2.8×53,103×0.25,要求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3、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四、指导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集体交流、纠正。

小结:如果积是小数而且末尾有0,一般要进行化简。

提问:刚才计算的四道题中,还有哪些题目的计算结果需要化简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在教科书上填一填。

指名交流。

五、巩固练习

1、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初步了解学生作业情况。

2、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读题讨论:响雷和打闪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但为什么会先看到打闪,后听到雷声呢?

指出:因为光传播速度快

学生在作业本上解题。

3、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提问:这辆汽车的油箱里现在有多少千克汽油?这些汽油够这辆汽车行使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讨论。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

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14.8×23=()1.48×23=()0.148×23=()()×()=34.04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认识小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一)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三)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三种三角形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教案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p32p33。

教学目标: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大和小》数学教案

1、区分大小不同的两个物体,幷按大小不同的标记分类。

2、能运用“大”和“小”词汇表述比较和分类的结果。

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ppt、大小房子各一座、大狗小狗标记各一个,幼儿操作材料(大小不同的皮球、汽车、杯子、鱼)等。

1、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有几只狗,找出最大和最小的狗。

2、以帮“狗宝宝分餐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学会按大小进行分类。

(1)狗宝宝该吃饭了,图中有三个碗,怎样分才合适了?

(2)根据相同的'方法,请幼儿把勺子分给狗宝宝。

(幼儿通过操作,尝试不受物体的形状、颜色、种类的干扰,按照大小标记进行分类。)。

1、教师示范根据大小标记进行分类。

师:“老师准备了一个大球、一个小球,我把大球送给大房子里的大狗。把小球送给小房子里的小狗”。

2、幼儿操作,将准备好的礼物按大小进行分类。

《大和小》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

幼儿。

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

教师。

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

香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

(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大和小》数学教案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认知的匹配,让幼儿互相交流一下。

1、购买好4种以上水果若干(如苹果、梨、香蕉、桔子等、西瓜、火龙果等等)。

2、果盆4个。

3、水果奖章数个。

4、图片,卡片。

1、出示苹果、梨、香蕉、桔子各若干只。

2、出示贴有苹果、梨、香蕉、桔子图案的果盆各一个。

3、让幼儿自选一个水果,跑到相应的果盆前将水果放到果盆中,然后跑回。

4、每次都放对的幼儿获得水果奖章一枚。

1、根据实物水果的形状、颜色与果盆上水果图案进行认知匹配。

2、让幼儿学说水果名称。

小朋友互相探讨,然后一起听音乐,吃点心。

小猪住新房。

1、在情境游戏中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圆点或数字找到相应数量的小猪。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养成互相谦让的品质。

美丽的森林场景、数字卡片1——9、圆点卡片1——9、小房子9幢、小猪大卡片1——9张活动过程:

师:小猪宝宝,过来让妈妈看看你们长得怎么样?(幼儿围在老师身边一起律动童谣。)。

1、师:你们吃得好,睡得香,所以都长得胖胖的,真好,妈妈也真高兴。前几天妈妈在森林里给你们造了许多漂亮的小房子,等会儿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房子上还藏着秘密,看你们谁能发现。

2、幼儿自由欣赏新房,寻找房子上的秘密。

3、集中交流。(新房上有圆点卡片,它能表示多和少。)。

4、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找到与圆点表示相同数量的数字卡片。

师:圆点上的多和少可以用数字宝宝来表示,那我们一起帮圆点找到他们的好朋友吧!

5、猜猜小房子上的卡片有什么用处,发散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6、交待妈妈设计卡片的用意。

师:刚刚呀你们都说了好多好多卡片标记的用处,是的,不同的地方标记有不同的用处,今天呀妈妈用这些卡片就是告诉你们,每幢房子上面圆点或数字是几就住几只小猪。

师:现在我们要去住新房了,你可以请上你的'好朋友,住进你们喜欢的新房,等会儿妈妈要来检查的,你们不可以争抢的哦。

师:刚刚我们的小猪宝宝真好,都能和好朋友一起住新房,看,我们还多出了许多房子,那我们邀请远方的朋友一起来住,好吗?我们根据他们上次寄来的照片,帮他们安排好新房吧。(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检查。)。

师:房子安排好了,那我们开着小火车去接他们吧。

数学教案-小数乘小数

内容教科书第8~10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以及练习二中相关题目。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乘法的理解。2.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规律、发现规律的数学能力。3.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过程一、引入课题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并解决。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汇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知识。如:学生1:昨天我用小桶在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下接了1时,得到了4.08kg的水。大家能算出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一天要白白浪费掉多少水吗?学生独立解决后汇报。学生:用4.08×24就等于97.92kg。教师: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4.08×24的吗?学生回答略。教师:得到这个数据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教师:这个同学发现的数学问题真有意义!还有不同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略。教师: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都用到了前面学的哪些知识?学生: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教师:对了,用这些知识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教师可以随着学生回答的生活情景出示新的学习内容)老师这里也发现了一个坏水管,它每时要漏掉0.14吨的水,这根水管从坏了到抢修好一共用了0.25时,在这段时间里一共漏掉多少吨水?这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0.25×0.14=。教师:这是什么乘法?学生: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教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研究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二、探究新知1.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同学们会计算0.25×0.14吗?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估计学生都说会。这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先独立算一算。教师:计算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了吗?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则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处理它的乘积的;如果学生发现了问题,则请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该教案按后一种设想备课。教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我把0.25×0.14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算出的积是350;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4位小数,从积末尾数4位数时,积的位数不够。(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0.25×0.14=问题:积的位数不够。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用上一册学的有关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借助原有的经验思考。设想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用0补位,另一种是不知道用0补位。如果不知道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来了解。以下按第1种情况设计。学生:可以用0来补位。教师:怎样用0补位?引导学生结合四年级下册学习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思考。学生:在积的前面加0。教师:应该加多少个0呢?学生讨论后,估计有两种答案,加1个0或者加2个0。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主张加1个0吗?学生:因为现在的积是3位数,要从积的末尾数出4位点小数点,只要加1个0就行了。教师:你为什么主张加2个0呢?学生:因为加1个0,只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小数点前面还要加1个0,表示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教师:你们赞同谁的意见呢?(学生表态后)你们加1个0试一试,看能不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加2个0呢?学生试后回答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0.25×0.14=0.035(吨)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我知道由于工人叔叔抢修得快,漏掉的水并不多。我还知道小数部分差一位时,要添两个0;小数部分差两位时,要添3个0……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中,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位,再点小数点。2.探索规律(1)探索纯小数相乘的规律教师:像这样的题,同学们会做了吗?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第9页的“试一试”。学生完成后汇报,教师可随学生汇报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汇报中重点关注学生怎样用0补位的问题。随学生的回答板书:0.17×0.02=0.0034,0.43×0.12=0.0516,0.05×0.25=0.0125,0.37×0.28=0.1036。教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因数和积,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发现:学生1:这些算式都是纯小数相乘,而且用整数乘法算出的积的位数都需要用0补位后,才能点小数点。学生2:我发现两个纯小数相乘,它们的积都小于1。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纯小数相乘的积都小于1呢?大家可以任意写一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来试一试。学生用算式检验后发现,只要是两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其积必定要小于1。教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不错,这样一个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引导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纯小数相乘时,如果计算出的结果比1大,用刚才的规律就能判断这个结果是错误的,就是说用这个数学规律可以对我们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教师:对,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乘积进行估计,从而检验计算结果。(2)探索因数大小变化引起积的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师: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外,在小数乘法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数学规律,想去发现吗?学生:想!出示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3.2×0.8,3.2×1.3,其中3.2用红色显示教师:先计算,再把计算的积与3.2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学生:我发现3.2×0.8的积比3.2小,3.2×1.3的积比3.2大。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估计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与另一个因数有关。并猜测另一个因数小于1时,它的结果小于3.2,另一个因数大于1时,它的结果大于3.2。教师:把另一个因数换成0.6和2.3试一试,看你的猜测对不对。学生换后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学生猜测后,请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它的积要比另一个因数大;当一个因数比1时,它的积要比另一个因数小。三、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哪些问题?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四、运用巩固1.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运用规律,不计算直接完成,再通过计算进行检验。2.练习二第6题要求学生运用规律直接进行判断,然后再改正。3.练习二第5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幼小数学教案

2.让孩子能掌算数的基本能力。

师;喔噢,小朋友真聪明,想不想跟我进羊村看看啊?幼;想。

幼;哈喽喽喽喽(图片翻开给他们看)。

师;好了,小宝贝们看看图片上面有什么啊?幼;房子。

师;宝贝们知道这些都是谁的房子吗幼;不知道。

师;它们分别是喜洋洋,懒洋洋,美羊羊的家,它们家是不是都挨在一起的啊?幼;是。

师;那我们来看看数字和数字之间是不是挨在一起的吧!(出示卡片123)小朋友们来看看1的'邻居是谁啊?(举手回答老师哦)(答对了就给一个神秘礼物)。

幼;二。

师;这么难的都没有难到你们,哼,邓老师太不甘心啦,老师这次要考你们一个难的。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学会了。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出示口答题:

3.4×1256×1.480.078×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