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优质17篇)

时间:2023-12-27 00:59:45 作者:翰墨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阅读提供指导。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书籍的兴趣和思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

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关于本书案例部分,要说明两点:一、有些案例的记录对象是发展不够好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我们都用了化名。二、本书收录的案例跨越10年,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某些案例的记录者已经不详,这部分案例均以“未名”具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一直比较相信的教育方法,因为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让他们在未来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能够较为从容不迫的应对。可是当我面对班里这一帮还不会穿衣、甚至还不能自理,每天上学还会哼唧哼唧、吵吵闹闹地不肯来上学托班小朋友的时候,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乱了套。开学的第一周都处在哄孩子的阶段,秩序与规则对于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每天最担心的是一是户外活动,怕排在后面的孩子掉队;二是安全事故,班里有温柔听话的小朋友,当然也会有完全听不进的"调皮捣蛋王",而这些"捣蛋王"分走了我大半的精力,做老师的斗志荡然无存。

读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好似为我赶走了头顶的乌云,解开了重重的困惑。书中崇尚给孩子带去爱与自由,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孩子空间敏感期的一章,那里的孩子能够充分利用感官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空间,你会看到有孩子所在狭小的柜子中,有孩子钻在大的车轮胎中,有的孩子爬上了高高的体育器械上。这些要是放在我们班,我肯定是会阻止孩子的行为的,而且会美名其曰"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但是孙瑞雪老师说,老师要相信孩子,他会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既然他能爬到那么高的地方,自然他也会有办法下来。而我总是呵斥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企图通过向孩子传递"危险"的信号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可能这样的举动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我想"授之以渔"也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一味地放任孩子自己探索,不参与他们的成长也一定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孩子,应该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在一个允许他自由探索的空间内成长。

捕捉儿童成长敏感期读书心得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对于孩子的成长关注地越来越多了。那天在看杂志《时尚育儿》时,发现了这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作为家长,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书中写到4——5岁的敏感期“婚姻、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绘画、识字。”5——6岁的敏感期“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物、收集。”6岁以上的敏感期“易些螺旋形状敏感期,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理财。”

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还有我觉得家园共教非常重要,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从中也了解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顺利地通过这些敏感期,健康在成长!

读书心得与体会。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我曾在两次假期(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接触到了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话题,刚开始只是稍微有些了解,并不真正了解其内在的含义。但在寒假的这个假期里,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有所感悟。也引发了我对我园现行“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的一些思考。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在朝着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道路前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读书心得【】

这一个个在成人看来无法容忍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一个个敏感期,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些敏感期,那么所实施的教育也只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相违背,孙瑞雪的这本书可谓给婴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指明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让成人更加了解孩子,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虽然通过工作实践我也了解了不少敏感期,但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启示。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东西,他呈现出来的就会是什么。如宝宝从三四个月开始,就有着极强的用嘴巴来探索事物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会延迟到两三岁,便会出现咬人、咬手指、成人后骂人等问题。

《捕捉儿童敏感期》可以说为我们教育幼儿提供了一条好的路径,建议父母、老师们都能细细品读这本难得的好书,这将是孩子们的福音!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文档为doc格式。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一般的教育类书籍都是理论式的,但是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却全是案例,再加上案例点评。而且书中的案例都特别典型,很容易带入日常的教学中。

比如说口的敏感期,在不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时,我一直认为婴儿把手放入口中是一个极不卫生的动作,而且容易养成幼儿吃手的习惯。但事实正好相反,首先,在这一时期,口是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万物的非常重要的器官。如果在口的敏感期时,没有让幼儿用嘴巴去探索一些事物,婴儿就不可能获得一些生活的经验;而且很多孩子的敏感期是有补偿期的,也就是如果在适宜的年龄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后会用更长的时间来补偿这一敏感期,还是以口的敏感期举例,有些大孩子有吃手的习惯大概就是源于此原因吧。

像是我的一个同学,现在与我同岁,已经二十多了。睡觉的`时候还是不自觉的吃手指,并且有咬指甲的习惯。我也曾多次跟他说过这个习惯非常不好,但他就是改不掉,老是不自觉的去咬手指甲,每次看他的手指都是参差不齐的。他妈妈跟他说,他小的时候,大人就是觉得咬手指头不卫生,只要一看到他把手放进嘴里就给他拿出来,甚至给他穿的小衣服的袖子都特别长,小手都是藏在衣袖里面,根本没有办法把小手放进手里。这样就阻碍了他用口去探索世界,使得这个敏感期没有好好度过,还形成了不好的性惯。

在幼儿处于某个敏感期时,我们应尽力帮助幼儿顺利度过敏感期,不要以安全等名义去阻碍他的发展,因为幼儿对于一些危险是有规避意识的。

点评:口的敏感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传统观念上,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吃手“”是非常不卫生的,岂不知这严重剥夺了宝宝的发展需求,阻碍了宝宝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研究与实践不但证明了这一观点,同时,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的观察一下新生的小宝宝的话,我们会发现,当ta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小手放进自己的口中的时候,ta的小脸上会呈现出多么动人的满足与喜悦的神色!

让我们一起探讨孩子成长的秘密,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断断续续花了好长的时间终于读完了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对我而言,理论知识太多,一时难以消化,以后还要多翻阅学习。

全书的主题是孩子的各个敏感期出现时,家长和老师要给与足够的爱和自由,帮助孩子平稳度过每一个敏感期。

等等两岁生日时,发生了一件小事。等等在客厅玩耍,因为里屋开了空调,干爹从阳台进来后就随手关门了。突然只听到等等嚎啕大哭,大家立刻去哄他,也哄不好,还是歇斯底里的哭。我猜测,干爹进来后自己关门了,没有让他关。把他抱过来,问他是不是这个原因而哭。他点点头。立马打开门,喊他去关。他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笑着跑去关门,然后就不哭了。因为之前,每次我们从阳台进来,都是他去关门。他已经到了这个秩序敏感期,这个事是让他来做,那么别人就不许做,必须等他来做。即使到现在2岁5个月了,我们从外面进来,如果他在家,必须喊他来开门,如果你用钥匙开门进来,他立马就会哭,喊着:“让我来”。家里还有一些事情也必须让他来,比如爸爸的烟灰缸必须让他来倒,即使他倒不好,每次搞得到处都是。他的这秩序个敏感期持续时间挺长了,但是对于我们家人的生活没有影响,我们也都由着他,给予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诺诺现在已经9个多月了,但是对吃手还是乐此不疲。她在用口腔探索世界,也是在用口腔寻找安全感,安慰自己。6个月以前是经常吃,一根根手指轮着来,或者是整个手指都赛进嘴里,或者是攥成小拳头塞进去。现在是只吃食指,想要睡觉了就会吃,半夜醒来也会吃。平常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不让她吃立马就哭了,一还给她,眼泪马上收住,塞进嘴里,望着你笑。她的口腔敏感期还没有过,平常不会阻止她,但是也会引导她发展其它感官,比如听觉,用工具发出不同的声音;训练视觉,用玩具吸引她追视;给她不同材质的玩具,让她摸,捏,以此来训练触觉。

对于孩子,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固有思维去看待他,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他到了什么年龄,自然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不能揠苗助长,也不必忧虑,给予足够的爱和自由,静待花开。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育儿课堂中听到的,当时老师用了三天的时间来解读这本书,刚听完那会感叹万分,因为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期间错过了很多敏感期。也因为自己的无知并没有让孩子很好的过渡敏感期。这本书买了很久却一直迟迟未开封,一部分原因是育儿课堂上听过,也有部分原因是自己认为孩子已经过了敏感期了,没必要看了。最近重读了这本书,书中有三个知识点让自己感触特别的深刻。

第二点是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讲着一个孩子在玩自己的尿,他的妈妈多次劝阻无效后,孩子的爸爸强行将孩子带离现场,而书中两个孩子却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一个是不管孩子,让他继续玩;一个是寻找孩子从来没见过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来阻止孩子玩尿。试想如果是我们,又会怎么做呢?我一定也会像案例中的爸爸或妈妈一样,想尽办法阻止他继续玩,不断的打扰他,如果还没有用也会使用强行拉走的办法。而书中却提到孩子在专心致志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常被无端打断,破坏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虽然自己的孩子没有出现过书中那样玩尿的情况,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在专注于一件事时没有被打扰过呢?我家孩子被打扰最典型的莫过于孩子小时候喂饭难,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饭,父母总是会在孩子边玩时塞一口饭。因此孩子现在不够专注,和小时候专注被打断是有必然联系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

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关于本书案例部分,要说明两点:一、有些案例的记录对象是发展不够好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我们都用了化名。二、本书收录的案例跨越,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某些案例的记录者已经不详,这部分案例均以“未名”具名。

《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这一本《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或许有很多教师已经读过很多遍,但正如“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读一次都给我不一样的感受,现在工作半个学期之后,趁着这个寒假防护疫情闲居在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现象再次阅读这本书,更有不一样的深思。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0到6岁之间的敏感期,但是并不意味着6岁之后就不会有敏感期出现的现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个年龄段某些特征最为凸显,而后这些特征可能还会伴随着孩子成长。而这本书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了几岁会有哪些敏感期,会有哪些特征。这本书有非常多的例子,特别看到3岁到4岁孩子的例子,有些例子简直跟我们班一模一样。

比如让我感受最深的是3岁左右的秩序敏感期,这个年龄段也正是我所带的小班的一个时期,在这个秩序敏感期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归位,对于这两个字相信各位老师都熟悉,而书中所举的例子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老师刚消毒完毛巾,毛巾烫的无法挂在毛巾架上,而趁着这个空隙,一个小女生不顾自己急着上厕所坚持将毛巾挂完才去。这个小例子瞬间让我们班的孩子都浮现在我眼前,我们的一日生活历历在目。我想起自从我们刚入园时在毛巾架、凳子等贴好照片和号码后,每次上完厕所擦手后有些急着出去的小朋友不小心将毛巾碰掉了,但是呢还有一些小朋友会将慢慢找照片看谁的毛巾掉了给挂上去,是他的毛巾吗?当然并不是,而每次我碰到这样的情况会夸奖“你真棒,帮xx小朋友挂上了毛巾,让他跟你说谢谢!”或者“你真棒,帮老师把毛巾挂好了!”或许有的老师是想着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热心的小朋友,但是这样的夸奖是正确的吗,是最为有效的吗?或许我夸她“嗯,你把所有的毛巾都挂到了正确的地方,你很厉害呦!”这样是最为有效的吗?或许我下一次可以试一试,毕竟实践才出真知嘛!

然后还有一次我们去建构室,孩子们脱掉的鞋子总会有一些是没有靠墙摆一起,或者这里摆一排、那里摆一排中间留有空隙,但是也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是最后走的,他们正在将各处摆放的鞋子靠墙贴在一起,有时候你催他可以了,还是不行他还要稍微调整一下鞋子的方向,再比如午休上床前有小朋友鞋子摆的乱,但总有小朋友再给摆整齐,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这个现象特别普遍,他们对于这个秩序归位特别执着,你可以想到如果中大班的孩子这样做了,他会说:“xx,你的鞋子没摆好,我帮你摆好了。”而小班的孩子不会这样说,因为在初次适应集体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对于幼儿园这个环境有一个秩序化的规则和习惯,而3岁也正是最为凸显敏感的时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和老师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1、我们成人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活动唤起了儿童的感觉,但我们要去做,做一次就给孩子多一次机会。一旦这种内在的东西被唤醒,在生活中被运用,它就固定在了孩子身上。

2、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构建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认为,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达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她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将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3、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儿童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剑一样能刺伤人,诅咒的敏感期来了。成人很怕儿童使用诅咒词汇,一听到就反应强烈,视诅咒为洪水猛兽。儿童感受到了这些词语的力量,反而特别关注和喜欢使用这类词。

4、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到了5岁左右,儿童必然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种成长的规律。但在此之前,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但我们的许多家庭、许多学校都强制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可能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之一,但他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

5、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6、儿童一旦感知到某一世界,他的世界也因此扩大了。这种人类精神领域的认知会给儿童带来喜悦,这个扩大的世界就建构起了儿童的人格。

7、这就是儿童的潜力。当他长大成人,环境、氛围、机会一旦来临,着感觉就会从他心中腾飞而起。

8、儿童位置的秩序感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等到他对事物的位置“变变也行”时,他对事物的独立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便有了飞跃。

9、跳跃的敏感期在2岁半-3岁时出现秩序一旦形成,会转化为品质体现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这就是素质。

10、5岁以后,孩子对科学实验开始感兴趣,这时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在于学知识(这时一个巨大的误区),而在于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

11、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异性朋友的敏感期,就好象童年在为未来的成人做准备。对儿童来说,异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纯心理和精神性的。它使儿童变得向上、助人、自爱、自觉,使儿童经历快乐和痛苦,使儿童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上个台阶”。

12、这样的东西才能沉淀下来,组成孩子的人生。

13、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

14、人体差别的敏感期是人体敏感期的组成部分。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表现在很多方面:生殖器官,发型和衣服,嗓音和举止,等等。对同一个概念,比如性器官,儿童的理解和成人的理解显着不同,在大人眼里,这类概念包含着很多世俗的、道德的内容,而对孩子来说,他是在客观地认识世界,这只不过是他众多认识对象中的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15、3至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儿童喜欢认识色彩,这个时期过后,儿童就进入了涂色的敏感期。儿童涂色的过程为以后的书写作了准备,通过最初的乱涂,他的书写才会逐渐趋于规律。

16、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早就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

17、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成人则仅仅把它理解为吃,并关注节约。当成人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

18、审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所用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等。审美的敏感表现在各个方面。女孩子4岁开始出现的审美意识将影响她一声的气质和审美能力。

19、正常儿童的0岁-6岁的生命是由一个敏感期接一个敏感期组成,敏感期的连接出现组成了儿童快乐而忙碌的头6年。

20、知道孩子为什么焦虑吗?

21、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22、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种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环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

23、敏感期,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24、是一种无法深入了解语言内涵的焦虑。

25、儿童形成结婚的概念,表明他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地、正常地、科学地和孩子交流。

26、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

27、孩子所形成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28、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29、儿童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与其说儿童是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自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烈。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在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女儿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女儿一直是小手离嘴巴远远地,受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女儿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骂,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女儿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阻止,不知给女儿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之前中班的一名男孩子,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在工作生活中,当遇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时,自己虽有不解,但却未曾真正的去认真思考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仅仅只是想想,心中的疑惑未曾得到半点解答,直到我遇见它:教研培训会上,李玥杉老师为我们分享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之前有粗略的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认真研读后,曾几何时盘梗在我心中的疑问,如同缕缕清风,将这些疑问一一吹散,为我拨云见日。这本书给了清晰的答案,为我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命的画卷,让我对幼儿的生命发展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也使我更加静下心来深入细致的思考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这是一本在儿童日常行为、大量儿童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育儿理念,以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教育方法。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案例分享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生命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阅读了本书后,并与自身工作生活中遇到案例相结合,令我茅塞顿开,真正领略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看到襁褓中的婴儿,会时常将手放进嘴里不断吮吸着。小侄女,现年2周岁,在其半岁前,时常回家总会看到她很专注的将手往嘴里放,而且还会发出很大的“吧唧”声,这时身边的大人也包括我自己,看到后就会一边说着“不卫生,不干净”,一边将孩子的手从嘴里拿出来,这时会发现刚刚还可爱的乖宝宝,瞬间变成爱哭鬼。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只是会拍拍孩子,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没过一会,再看孩子,她仍在不断努力的将手送入自己的小嘴巴。为什么刚才吃着小手安静快乐的宝贝,把手取出后,瞬间恼怒起来了呢?虽然自己有过思考,但未曾真正的了解过吃手行为背后的原因。直到我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书中提到的口的敏感期中的案例,使我思绪全开,也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更给我今后科学有效地育儿生活指明了方向。

孩子吃手,这是她用口发展和独立口的功能,使用口来认识她自身,她要认识甚至是唤醒自己的身体,她透过这样的吮吸来把手解放出来,最后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她手的感觉是这样开始的,她的世界也是这样开始的。

儿童口腔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婴儿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口不仅仅用来饮食,在最早先,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关注幼儿敏感期,至关重要,当婴儿畅通无阻的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也释放出了婴儿生命中的能量。

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滑滑梯,好些孩子总喜欢在滑滑梯下面的空间来回穿梭,玩着各种游戏,十分开心。作为老师总是怕孩子们来回跑不注意,会碰到头或者摔伤,甚至时有打断孩子们的游戏。

看完《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关于空间、时间的敏感期后,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原来是通过滑滑梯下面的空间,感知空间,建立空间意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我们应该给孩子爱和自由,所有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会有这样的需求,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

班级中(中班)的两个小朋友(4—5岁),一一(女)和左左(男)。一段时间里,他们两个总会互相说着“长大了,我要和她/他结婚”“长大了,我要嫁给他”“长大了,我要娶她”。

儿童时期是一个纯粹的情感培养和情感发展的过程,让儿童在童年顺利度过婚姻的敏感期,将为孩子成人后的婚姻关系奠定基础。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儿童的婚姻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实际上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成人世界的道德问题,当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该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儿童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儿童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金句分享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

弥补敏感期需要条件,需要爱和自由的环境……在爱的包容下,被压制过的儿童会获得心理上的疗愈;在自由中儿童逐渐放松和解放,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走向正常。

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所学的知识,一定要被使用在生活中,这个实践的过程便是内化的过程。

读罢此书,意犹未尽,进入幼教行业快六年了,期间遇到过不同类型的孩子,由于自身经验缺乏,在孩子们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后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更科学地引导孩子们。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对之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找到了答案。当我们遇到一些看似很奇怪的行为时,如果能够心平静气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其实没有什么。只是我们常常会用成人的标准以及眼光去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顺其自然,让孩子们慢慢去度过他们的特殊时期,适时引导,及时指正。这本书浅显易懂,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建议可以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希望自己今后能更了解孩子,懂得更尊重孩子,在孩子做出不理解的事情时,不再是阻止,最起码知道为什么。

感知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为儿童顺利度过敏感期做出努力。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阅读心得

看过捕捉儿童成长敏感期这本书,再回忆起儿子的很多行为,终于明白,孩子被我们误解的太多了,不过还好,一切还来得及,还好,在孩子的这些正在进行或已经过去的敏感期,我没有简单粗暴的对待。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本书,看看那些容易被误读的儿童敏感期,请认真的对待我们的孩子。

1、世界就是味道。

孩子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是的,孩子们都喜欢吃手,甚至吃脚,吃一切可以拿到手中的东西,我们其实都知道这是正常的,但是不是都制止过呢?我们的干涉,使孩子不能很好的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使有的孩子这个敏感期无限延长。我想,儿子的咬嘴唇,我真的不该阻止,我停止阻止之后,他慢慢的咬的不那么频繁了,就这么简单,这不是坏毛病啊。

2、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

吃手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使孩子学会自由的控制手。当孩子学会自由的使用手之后,开始乱抓一切不被大人认为可以抓的东西,好吧,我也制止过儿子抓我认为不可以抓的东西,手是身体功能中最伟大的智慧的工具啊。不过还好,我知道对孩子来说,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后来我可以耐心的让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用自己的手,努力阻止自己想帮助他的冲动。

3、扔东西、搬运东西是捣乱?

而搬运东西,哈哈,儿子热衷于把一样样的东西费力的从一个房间挪到另外一个房间,超级有成就感,在上幼儿园小小班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小朋友们从凳子上赶走,把凳子排成排在教室里推……这原来是他感知他和物品、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他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不是捣乱。而他很喜欢的把积木垒高、推倒,再垒高、再推倒的过程,同样是对空间感受的过程。然后他喜欢钻到衣柜里、桌子下面玩耍,我家小朋友的这个时期,我虽然不知道是空间敏感期,但没有制止。感受空间,发展到承受更大的空间,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的过程。

儿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给我带礼物,我也会郑重的接受并道谢,而那些礼物,很多都是小女孩的小皮筋,小扣子,甚至是小朋友衣服上掉下来的亮片,他是怎么发现的,并且小心翼翼的保存到放学回家?平时带他出去散步,地上的瓜子壳、小石子、玩具枪枪子,都会被他认真的捡起来。对此,我表示理解。原来,很多孩子都有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可以使孩子掌握事物的细节,会使他专注,耐心。如果你的孩子也恰好出现了这些现象,好好保护吧。

5、秩序敏感期、执拗。

在这本中,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