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形势与政策中国发展的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1-05 13:17:28 作者:琴心月 形势与政策中国发展的论文(精选17篇)

通过模仿范文的写作方式,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始终牢牢掌握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权。

雁飞千里靠头雁。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2019年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部规范农村工作的专门党内法规。条例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细化成具体的规定,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机制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了“三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县以上各级党委要发挥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我们要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大培养青年党员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认真学习“三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政策千条万条,最终都得靠基层干部来落实。我国有几百万农村基层干部,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同农民直接打交道,是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上要信任,工作上要依靠,生活上要关心。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乡镇领导干部力度,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充实新生力量。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力度,引导他们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强化廉洁履职意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今年将召开党的_,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应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_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为我国粮食政策指明了方向,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审视和解决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底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党的_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有效保障了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但风险和挑战仍在。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粮食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国内看,粮食生产还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等矛盾。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方位系统性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有效应对重大风险考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推动粮食生产从拼人力畜力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可持续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突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南方生产地区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着力破解粮食生产结构性、区域性等矛盾,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针对粮食生产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例如,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等主产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从“大粮仓”变身“大厨房”,从粮食生产大省迈向粮食经济强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针对粮食市场频繁波动等情况,应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国推动形成了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格局,储备实力不断增强,储备布局结构优化,严惩涉粮腐败,守护管好“大国粮仓”,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地和品种多元化,确保粮食买得到、运得进。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既要防止“谷贱伤民”,也要避免“米贵伤民”,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我国粮食安全的蓝图已经绘就。只要坚定信心、笃行不怠,党政同责、上下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摘要]当前形势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新势头,是对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如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把握非公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矛盾问题对策。

一、制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比,其增长速度是下降的。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当前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1、行政性垄断和政策制约现象的存在,仍妨碍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政策是好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令难下行”的情况,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展开资源配置权的争夺,不仅妨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正常进入和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加剧了政策间的相互制约。

2、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严峻。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第一,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虽然短期资金融通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缺乏;第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金融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服务范围、服务品种和服务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要;第三,一些执法和审计部门在观念上依然存在着所有制差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贷款难易程度和贷款出现坏账的法律追究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存在着对国企贷款出现坏账时不予追究、对私企贷款出现坏账时就要追究法律责任的不公现象。在我国,98%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不动产少、企业资信度低等问题制约,其贷款要求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认可。如何采取各种措施更好地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是“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而且还将会继续影响和制约“十二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3、企业过多重视横向兼并与重组,注重做大而忽视做强,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的经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非公有制企业先追求做大、后重视做强的倾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多数得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借横向兼并与重组做大、做强的战略。调查结果表明,横向兼并与重组虽然有助于企业规避市场竞争风险,有助于企业规模的平面扩张、企业资本规模的简单广化,然而却无助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实质性提升和企业资本的根本性深化。

二、现阶段推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1、转变观念,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打破行政垄断,消除政策之间相互制约。要努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已颁布实施的有关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和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完善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使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进一步排除企业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切实保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公平参与、平等竞争的良性竞争格局。

2、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围绕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的融资机制这一中心,通过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和推进民间金融合法化进程,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健全优化财务制度,提升这类企业的融资能力。

3、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其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要引导家族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民主决策机制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鼓励家族企业实行产权结构改造,重点是对引导家族企业积极建立有效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使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企业的生产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并且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非公中小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能力。走出家族企业的发展“瓶颈”,发展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

4、采取措施大力转变企业发展模式,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依靠纵向兼并和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纵向兼并和重组以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企业应该变更先做大后做强的观念,应该先做强再做大,企业纵向兼并和重组则可以实现首先做强然后再做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力鼓励企业开展纵向兼并和重组,特别是鼓励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着力开展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双向和价值链高端的兼并和重组。通过此种类型的兼并和重组推动企业产出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企业产业之间关联度较高、产业链较长、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发展与扩张路径。当然,在企业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探究企业规模扩张的适度边界,以避免企业借兼并与重组的机会谋求经济垄断形成新的超经济力量,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造成新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年5月。

[2]刘迎秋赵三英余慧倩:《论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2010年5月第3期(总177期)。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

近年来,全球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全球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超过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23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

业内专家表示,从价格的形成机制看,全球粮食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期末库存消费比远高于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此轮粮食市场动荡并非供求失衡所致,而与资本投资炒作等因素相关。

“目前,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成因比较复杂,不单纯是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导致减产,还因粮食金融化、能源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更为复杂的世界经济政治因素叠加造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

面对风险挑战,我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自力更生,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实现了约占世界1/4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不仅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还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节粮减损等技术和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记者了解到,自1979年开始的40多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用了粮食和饲料储藏及加工设备,大米、杂粮、茶叶、果蔬分级等农产品智能分选设备,码垛机器人、自动装车等智能装备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中国向多个国家进行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至70%,超过150万户小农户从中受益。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倡导多边、双边贸易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例如,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努力推动履行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呼吁各国保持全球粮食贸易开放,敦促取消单边制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呼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政策空间。

“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协力应对。”程国强说,中国始终坚持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合作和治理。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我们对中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赞赏。我们期待中国在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和实现‘零饥饿’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在2022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线上宣传活动视频致辞中说。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目前,我国面临整体经济下行的形势,筹资问题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金融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高效配置。加强筹资模式和风险控制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拓展筹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直面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获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筹资渠道分为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筹资方式包括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吸收直接投资等。一直以来,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企业筹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间接融资成为大多数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大小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单一的渠道不仅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也给银行资金运转埋下风险隐患。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一些企业为解资金渴求,采取过度负债、过度融资来进行扩张,导致杠杆过大,财务成本过高,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可见,优化筹资模式已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当前,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为企业筹资提供了更多渠道与方式,网络金融正以一股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此举无疑拓宽了公司筹资渠道。民间借贷规范化之后,将成为企业筹资的又一种选择。同时,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金融市场与企业实现了双向互动的新发展。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加速了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政策及时调整,国债融资市场日益健全,债券发行规模逐步扩大,产权交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企业面临众多的筹资选择,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市场的多元化也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的重要地位被重新定位,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环境日益规范,同时加大了抵押担保拆借比重,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使得企业筹资能力大幅度提高。

四、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同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

1、不同规模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

首先,大型企业经营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一般需要大量资金,且资金需求期限都较长,所以选择筹资模式时应当更多地考虑股票、债券等长期筹资方式,亦或借助其良好的社会影响、知名度和信誉度,通过信用借贷、银行保理等进行资金的筹集。其次,中小型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借贷量少且常用于短期投入,应当首选流动性较强的短期借贷,例如银行借款、租赁筹资等,应尽量避免门槛高、标准高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另外,对于金融市场上一些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新金融产品,应当给予更多关注,以尽可能减少筹资成本,实现效率高、成本低的筹资目标。

2、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

企业可以选择权益性筹资或债务性筹资,前者筹集的资金归属于企业的资本,后者筹集的资金归属于企业的负债,两种资金的比重就是资本结构。对于发展不稳定的公司,即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或上升期的公司,负债还款压力将是这类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故在此时应当更多倾向选择权益性筹资,即内部筹资或发行股票等,把还款转化为分红形式,以缓解负债带来的巨大资金偿还压力。对于发展较稳定的公司,其资本结构就可以偏向于负债化,诸如借款、发行债券等,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其核心竞争力强、市场保有率高等愿景,以求在维护金融市场债权人利益的同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3、不同风险承受力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

首先,保守型企业可以选择保守型筹资策略,即企业筹集的长期资金不仅要满足长期资产管理需要,还要满足部分短期资产的资金需求,这种选择能够有效降低筹资风险,避免了筹资短期资金所带来的巨大还款压力。不过,长期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将增加企业筹资成本。其次,稳定型企业可以选择将长期与短期筹资方式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一方面选择市场上较为成熟的筹资渠道,借以实现长期资产管理;另一方面将临时的、应急性的短期借款用于满足短期资产需求,这样既可以满足筹资需求,又能够避免长期资金闲置。另外,针对激进型企业,通常激进型筹资组合较为大胆,与保守型截然相反,企业筹集的短期资金既用于企业需要的短期资产,又用以满足一部分长期资产的需要。所以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资本成本,但同时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将倍增。

五、结语。

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给企业选择筹资模式带来了更多选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与经营实力,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为设备改造、技术创新、投资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从战略上认识筹资管理,以提高筹资决策的科学性和筹资方案的可行性,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熟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粮食,如今是一个节约型社会,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是相当有必要的。一年级我们就学过《锄禾》,我们明白农民伯伯的辛劳。

我们国家不知有多少人在挨饿,有多少人在为食物而烦脑。我们应该贡献一份力量。当然不一定要去捐款,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可以。每天吃饭不掉一粒米,好好珍惜粮食,保证不浪费。哪怕一天节约一粒米,一年之后也有半碗米饭呀。

妈妈常常教导我,吃饭别掉米,吃完后也要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每次我刚放下筷子,迫不及待地要跑出去玩时,但背后总是传来妈妈严肃的声音,叫我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还意味深长的对我说一天少浪费几粒米,日久天长就能节省好多米。这一粒米都是农民们辛苦劳动的成果,都是用血汗换来的。在你吃饱的同时,还有好多人在挨饿呢。听了妈妈的话我很惭愧,赶忙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了。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些地区遭遇大旱。田地里的秧苗全都旱死了,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成了问题。还有汶川、玉树地区发生了地震,房屋倒塌,吃住方面成了问题。作为同胞,我们难道不要为他们贡献一点力量吗?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多人,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可以解决灾区的同胞们挨饿的问题。

让我们都贡献出一份力量吧,团结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生活在蓝天、白云、绿水、阳光下吧!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食品安全一直倍受关注,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食品。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又总一些人,让我们担心,我们的食品是否安全,是否卫生。

最近的孔雀石绿、苏丹红等这些是已经被“消灭”了还有红心鸭蛋等还没完全被解决的。不过就算它们现在已经给解决了,可是我们还要担心“它们”还会不会在不就的将来卷土重来呢?想到这里,我就不禁想到了在幕后不断“制造”这一些危害人生安全的食品的人。于是我就发出了这样的疑惑这些人是为了什么?我想还是为了一个字——钱,钱是魔鬼得意的诱饵。因为钱,这世界上发生过多少次的谋杀、抢劫和盗窃?谁能想到这么一张张的钱币,竟是想监狱和法庭输送罪犯的“供应商”。

也就是因为了钱产生了: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因此,我十分的想些人明不明白,他们的“产品”危害了多少人?有许多的人因为吃了这些所谓的“卫生、安全食品”而上吐下泻乃至丢了性命的!

不过,我想,除了批评那些只知道赚钱而不顾及他们身体健康、安全的人以外,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如:苹果过于的发亮说明苹果可能打过蜡。葡萄上的白斑过多可能就是农药使用过量。

这些说明,防御食品中人为的添加化学物质、有害物质有些是可是用肉眼或简单的方法检验出来的。

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要为了我们的健康而努力,要为了我们的文明而努力。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各地全力夺取秋粮丰收,成果来之不易,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大食物观,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其次要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第三要树立大市场观。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是基础,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生态安全是底线,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是红线,食物来源更加多元,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要加强战略布局、突出重点环节,加快构建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确保食物有效供给为目标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更好树立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一定能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撑。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国经济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经济金融问题的冲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冲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才持久。在实际中,中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采用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中国近年的经济情况:

自20xx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慢的趋势,2011年,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一季度、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长有所下滑,但经济平均或者累计依然保持了接近10%的增长速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近来,中国经济似乎出现了人们不愿看到的通胀趋势。2011年,一项面向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占73%)或已经非常严重(占15%左右)。这折射出当前大家对通胀有着相当普遍的感受和担忧。该调查同时显示,有不到四成(38%)的人认为,明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遏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也就是说,尽管大部分都同意通胀已经是个严重问题,但并不主张将抑制通胀放在首位。

二、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金融问题时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在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在20xx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后果是,在保持了gdp增速同时,也带来货币存量的过快增长。20xx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74%,增幅比上年末高11.92个,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4.63%。货币供应量增速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长率。面对通胀压力,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主张,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那么如何认识通胀预期,如何认识预期对现实通胀的传导机制,以及用什么政策工具来管理通胀预期,就显得尤为重要。20xx年7月份以后,中央人民银行两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适时调整了纺织品、服装等出口的退税率。10月下旬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不断加重的情况,又及时地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为坚持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并连续出台了扶持稳定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增加保障民生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二)在制度改革方面。

20xx年,我国全国推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顺了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被认为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标志性的一项改革内容。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在进一步推进,在企业改革方面,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在继续深化,电信业通过合并调整,形成了三家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启动实施,铁路投资趋向多元化,在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方面,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耕地占用税暂用条例,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改革稳步进行,修订了外汇管理条例,外汇管理制度得劲一部完善。调整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对保障国内能源供给发挥了作用。

三、建议和结论。

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有条件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在清醒的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们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外需减弱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累积效应。多年来,面对经济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矛盾,面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承载压力大,以及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中央一直希望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适度放慢中国的经济增长节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11年经济增长适度回落,正是中央宏观调控所预期的。

其次,应该看到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和抗击各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够利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具有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调动和组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最后,我国人口多,市场大,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潜力还十分巨大。无论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还是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需求。从而,奠定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或者较快增长的基础,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广阔的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很好的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风险和困难,更好的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结合起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使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较快发展。情况下,有一个股权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的结合点,使得企业总的资金成本最小。

3.2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确定要进行融资进行新项目的投产时,应当科学、合理地评价分析各个项目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及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融多少资,以何种方式、何种比率进行融资。在所能筹得资金的范围内,分析项目的收益率以及可分割性,确定各项目投入资金,从而实现企业受益的最大化。

3.3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通过举债经营,都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为企业确定合理的财务预警指标及其数值。常用的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做到实时监控,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及时为企业经营融资活动作出调整改进,为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做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长期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对自己的负债经营有良好的把握。合理的规划自己资金的来源与用途,方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

斯里兰卡总理古纳瓦德纳在视频致辞中说,提高水稻产量对于解决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品种,将其推广到其他国家,这有助于这些国家实现水稻自给自足,从而实现粮食安全。

“包括莫桑比克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受益于杂交水稻技术。”莫桑比克驻华大使古斯塔瓦说,中国通过与非洲国家共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持续助力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力,帮助当地民众摆脱贫困。这种援助模式注重实效,增强了农民自身的生产能力。

“中国在数十年间一直致力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杂交水稻技术,这一做法得到全球赞誉。”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援助已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标志性项目,是真挚情谊和良好互信关系的体现。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持续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帮助各国加强农业能力建设。“中国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成立农业示范中心,开展农业人才培训,提供大量粮食援助。”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介绍说。

“粮食与营养安全不仅是单个国家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在视频致辞中说,中方在农业灌溉方面的投入和对订单农业的推动等使津方持续受益,增加了津巴布韦农业生产总产量。他表示,津方愿与中方及其他国家继续加强农业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世界粮食安全。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中方将在提升国内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推动农业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把杂交水稻国际合作作为共促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本次论坛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同主办。来自约6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中国援外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内媒体代表等170余人出席论坛。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_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我们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我们党设立了二者的过渡期。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2021年是过渡期的第一年,脱贫地区发展基础总体仍然比较薄弱,部分脱贫农民存在返贫风险。

我们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对脱贫地区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接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我们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2010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由于中俄两国在双边贸易秩序、银行结算机制、仲裁机制、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中俄贸易的发展并不顺利。因此,认真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观念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关键词: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从建国时与苏联的蜜月期,到赫鲁晓夫后的兵戎相见的紧张期,再到如今中俄的战略性建设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经济合作尤其是外贸的发展是两国和平相处,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基石。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山水相连的邻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一、中俄经贸合作现状。

在中俄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关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我国海关统计1999至2008年,中俄贸易保持连续10年年均近30%的高速增长,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008年创纪录的568.3亿美元,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滑至388亿美元,而在2010年中俄贸易取得很大发展,达到55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70%,基本上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俄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俄贸易增长中,投资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据中方统计,2010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增长70%以上。此外,中国还对中俄重大合作项目提供中长期的信贷。如果把这些也考虑在内,中国在俄投资额已达几十亿美元。俄罗斯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近年来,两国在能源和高科技等领域的一批大型合作项目陆续启动,为两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一)俄罗斯国内对中国有偏见的认识。

进入九十年代后,中俄间政治关系迅速发展,两国经贸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两国的政治关系相比,经贸合作无论从总量和结构上来说都与两国的经历实力相比相差甚远。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俄罗斯方面,在俄罗斯国内,相当一部分政治人士和学者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盲目宣传和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华贸易有害论”,使俄罗斯的一些企业、公司和贸易商在对华贸易中存在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甚至有些人士抓住中国少数商贩在俄罗斯推销伪劣产品的问题大做文章,以偏概全地宣扬不得购买中国商品,以中国少数不法商人的行为诋毁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这类行为固然有一些政客和学者处于意思形态上一己之私的狭隘民族主义,但同时也体现了俄罗斯民众对于中国这个邻国的不了解,正因为如此,两国才需要加大贸易合作,促进交流,改变中国在俄罗斯民众心中的形象,两国才能长期合作共赢,睦邻友好。

(二)中俄经贸交流差强人意。

中俄经贸交流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俄两国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在我国外贸的比重有所下降。

应该承认,尽管这几年中俄经贸合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并不高。2008两国贸易额高达568.3亿美元,但这在我国同年外贸总额的所占比重仅有2.2%,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4%,而2009年双边贸易额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388亿美元只占中国同年外贸总额的1.7%,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8%,中俄贸易总量低,在双边贸易额中都占据了较小的比例,有待提高。一方面,俄罗斯需要中国为其提供工业初级产品,如玩具,布料等等,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两国各具比较优势,贸易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结算方面,两国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结算体制以服务两国的贸易,促其发展。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一种手段。其危害主要是:损害中国的国家和人民形象,破坏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给别有用心者破坏中国经济秩序以可乘之机等。

科学技术并没有国界,在自利的原动力的驱使下,俄罗斯并不愿意将其技术分享给中国,事实上并不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商业领域一般来说技术并不涉及到国家核心机密,中国不从俄国获得,从别的国家也能够获得,只不过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倘若俄罗斯固步自封而不愿意合作,缺少竞争的外部动力和威胁,不啻是对自身创造力的一种扼杀,恐怕更也不能够获得分享中国发展的果实。

2、以初级产品的合作方式不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长久之计。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革及毛皮制品、机电设备及零件、鞋靴制品和玩具家具等杂项制品。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矿产品、钢铁及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木及木制品和动物产品。近年来中国在技术领域取得了长久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我们尽管充当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并没有改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引进,我们不仅能够出口上述初级产品,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我们也具备了一定实力,比如说电子产品,软件产品等等。从引进,吸收再到出口,是中国工业走的一条改变我们传统落后工业局面的正确之路,在中俄贸易中中方应立足于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互惠互利。

3、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在中俄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而俄罗斯处于顺差。国际收支平衡时一国所追求的一大目标,顺差和逆差都不能维持两国贸易的持续长久发展。1992年至2006年,中国对俄贸易始终处于逆差,2007年至2008年中国对俄贸易首次出现顺差,2009年开始我国对俄贸易又回到逆差状态。这对两国来说都是无法长久维系的,贸易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资源的减少,贸易顺差会增加本国持有较多外汇的成本的增加。只有贸易平衡才能使贸易的理想状态。贸易顺差可能得一时的利益,但是长久顺差必然导致顺差国不堪重负进而通货膨胀,逆差直接的是本国陷入外汇紧缺性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本着能源资源的多元化需求结构,俄罗斯是个较好的选择,增加进口是大势所趋。在改变贸易部均衡状态下,俄罗斯唯有抛弃成见,减少无缘由的防备心,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中国商品,才能造福两国人民。

4、贸易问题层出不穷。

前不久,莫斯科艾米拉中国市场遭查封事件次给两国经贸合作奏响了不和谐的音调,原因是此次俄方首次把中俄民间贸易中的“灰色通关”定性为走私。

“灰色通关”这一特殊的通关方式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海关手续繁琐,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办理海关手续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也经常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或包柜包税。因此在两国的合作中,像这类需要明文规定的方便贸易的方式都应正式的写在条文中,以防出现对于中国商人个人货品所有权的公权力的随意剥夺,这无异于抢劫,而且还是光天化日之下发生的。既然是存在的合理通关方式,并且也被两国商人认可在不侵犯俄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就应合理运用。同时俄罗斯在通关上也应及时更换设备,训练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加快通关速度,建设符合现代贸易制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三、加快推动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对策方针。

“政冷经热”是对于中俄两国关系的最好形容,如何改变这个窘境,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贸易秩序和配套服务体系。

1、以两国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主导,自觉规范贸易秩序。

行业协会等是一个行业的自律组织,任何一个社会或者群体在生存和发展中都不能离开良好的秩序作保证。自觉规范行业秩序是主动的本着利己的考虑来遵守秩序,并且违反秩序的成本应该是极其巨大的,不然惩罚力度不大,就不能够给投机取巧之人以有力的震慑。建议在国内由同一行业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组成商会或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规范商业行为、统一认证、统一标识、统一质量标准、制定进入行业的标准,将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从行业中剔除。建议对我国现有的商会进行改制,转变其职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率先在两国大宗贸易商品领域,如加工行业或纺织品服装行业进行试点。一旦大企业进入贸易渠道,便有利于贸易秩序的规范化,有利于相互间的协调。

2、以两国的海关监管为补充,解决灰色通关问题。

海关是两国商品进入彼此国家的大门,在行政主导的国家中,政府往往存在低效率现象。俄罗斯尤其如此,报关时间长,手续繁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耽误了中国商品的销售时间,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俄罗斯应该引入现代的管理办法,努力提高效率,并且消除不必要的人为影响,为中国商品的进口扫除障碍。

3、利用两国之间的铁路,保证贸易运输的畅通。

两国有着相当长的边界线,同时两国铁路在两国贸易运输中理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有运量较大,安全平稳,时效性,速度较快等特点。两国应该将各自的铁路连接起来,规定统一的铁道口径,设立联运的信息和管理机制,同时还应扩大口岸的换装能力,利用等高科技产品建立铁路运输货物信息跟踪系统,为中俄贸易驶入快车道创造顺畅的物流基础。

4、加快两国贸易的信息平台和支付平台的建设。

信息的及时,快速传递时现代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只有信息平台建设的好,两国才能知道各求所需,以需要定进口和贸易的商品种类。另外支付平台的建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加速商品流通的目的,在当代商品的交易往往不是现金或者以货易货的过程,通过两国的金融机构的转账就能快速实现交易,同时,双方还应建立货币结算方式的合作协议,同一到一种货币结算上也能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的汇率风险。

(二)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

1、关于关税壁垒问题。

俄罗斯对于中国商品征收了高额的关税,甚至于某些商品达到了50%的税率,关税的征收阻却了中国廉价商品的竞争优势,增加了俄罗斯普通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只是维护了某一行业的利益,高关税也不符合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建立初衷就是要降低全球性关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在俄罗斯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中国应该利用与其谈判的过程施加压力,迫使俄罗斯有效降低关税,乃是当务之急,关税壁垒一直是两国贸易不可跨越的一道鸿沟。

2、中俄之间的非关税争端。

俄罗斯外贸法规定,对于外资给于国民待遇,但是显示却是对中国公民的签证审核太严,签证费用过高,以无形的达到限制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始终是变相的歧视。相反,在中国,很多外资企业却能够获得超国民待遇,享受更多优惠措施。谦卑过度便成了自卑的懦弱,傲慢过度就转化为了嫉妒的狭隘。这两种态度显然都不合时宜,唯有公正平等对待外资,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好市场环境。俄罗斯尤其要敢于容纳中国商人的进入,事实上,中国商人进入俄国,首先获益的肯定是俄罗斯,因为基础性设施的建立即便产权属于外国人,但是存在于俄罗斯国土之上,不是商人能够迁移走的,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喝了而不为呢。

3、解决中俄之间的贸易争端问题。

反倾销措施是国际贸易争端中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对于对方保护措施的一种以牙还牙的惩罚举措。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贸易中,一个国家开始动用反倾销手段势必会带来对方国家的报复的反倾销,势必是一种无休止的循环,征收高额关税是保护了本国企业,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加重了本国消费者的负担,将贸易争端成本加到人们身上自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道的,况且因果循环,互相保护而不秉持公平合理的贸易精神,不愿意遵守普遍的贸易法则,而做出为一时之利的短视行为,就不能够通过贸易真正促进本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无异于杀鸡取卵。争端应该协商和平解决而不是以暴制暴。

参考文献:

[1]周淑敏,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3)。

[2]刘红雨,新时期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5(13)。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卷入一场浩劫,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企业濒临倒闭,社会失业人数增加,经济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机持续了5年,其影响规模巨大,以至于众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百年难得一遇,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改善经济,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但依旧在动荡中前行。根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原来7、8年一次,后来5、6年一次,3、4年一次,甚至是2、3年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都开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没法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因此,截至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这也是中国经济在前进中充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gdp增速持续回落。

2011年我国gdp为473104亿元,2012年我国gdp为519322亿元,2013年我国gdp为588019亿元,2014年我国gdp为635061亿元,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国gdp整体呈上涨趋势,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下滑为7.3%。虽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但gdp整体水平还是很乐观的,2014年我国gdp水平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这一结果虽然比美国要晚上13年,但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截至2014年,我国和美国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国家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经济总量已于超过了整个欧元区;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将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2014年的gdp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为7.5%和7.7%,由于近几年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回落,2014年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高,而是相对2013年有所下滑。

(三)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研究相当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有的认为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有的认为呈w字型,有的又认为是呈l字型,但无论呈现何种规律,都持同一种观点,就是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就是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1%下滑到6%,未来还是会从6%上升至11%,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有周期性规律之外,还呈现结构性发展特点,并且这种特点的影响程度还超过了周期性特点。正如事态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中国的经济亦是如此,会有发展初期,成熟期、发展期等结构,经济增长也不例外,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而言,经济增长处于中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配置。

(一)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具体的货币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于去年,货币供大于求,理论上会导致利率下降,物价上涨,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却比以往下降了,这是因为政府在控制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两者之间中和了。这说明,财政政策对经济格局的发展相对往年有所增长。因此,2014年,国家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要考虑到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度有所增长,要合理使用。

(二)补赤、减税、扩支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就是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扩张效益要小些,并且二者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税收,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市场而非政府,可以减少政府粗放型投资。政府的税收来自企业和个人,个人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的缴税类型主要是流转税和间接税,政府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降低税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税收结构,明确哪些税收该减,减税方面企业和个人减税比例多少更为合适,能更有效地影响经济,这都是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所要顾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今年相比往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经济形式和政策布局发生了变化。今年,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严厉调整,要求各级政府要勤俭节约,严惩贪污受贿官员,将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之上,增加对人民群众的补贴,通过法律制裁的强制手段降低贪污受贿带来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政府扩大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说明,政府将政府支出重点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这种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从两方面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间接性增加政府对社会的支持,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分析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一直处在复苏阶段,但整体而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是逐渐增长的,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gdp逐年增长,每年都有一定突破,只是gdp增速持续回落,另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结合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参考文献。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转型”形势。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是稳增长,即努力寻求一个扩张政策和收紧政策之间的平衡点,尽早结束经济回调的过程。在复杂的形势下,国家正在进行稳增长政策的预调微调,整个经济增长止跌趋稳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未来,我国要更多地着眼于经济转型,通过贯彻破产制度和理顺市场定价机制、加强债务管理、风险防范等制度调整和政策改革来加快经济转型,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方式;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止跌趋稳。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正面临着“双重转型”:第一个转型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第二个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正在就此进行重大实践。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4.2%,所以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通货膨胀。因此,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适当的收紧、适当的控制”。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外部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9.2%,到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下降4.2%。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需即出口这辆“马车”的拉动力在大幅缩减。这时,如果继续维持原来的政策取向,就会约束国内的投资增长,再加上对国内的消费特别是对买房的需求采取了控制措施,因此就可能导致内需的增长速度也持续下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三驾马车”同时减速,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所以,2008年第四季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决定实施“一揽子”计划。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一揽子”计划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2007年相比,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即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性的重大调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最明显的是在2009年:2009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为-16%,外贸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约14300亿美元减少到12016亿美元,净减少2000多亿美元,按照2009年的汇率计算,相当于1.5万亿左右的人民币出口订单损失。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该变化对2009年gdp增长率的影响是-3.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的政策调整,我国2009年的gdp增长率会由2008年的9.6%下降到6%,甚至更低。因为我国原来的经济政策是控制内需的增长速度,在外需大幅下降的时候,如果内需受政策影响也下降,那2009年的增长就有可能会降低到6%以下,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非常严重。

2、我国经济增速下降所面临的潜在危机。

我国经济一直强调不要过分追求高增长。实际上,从2002年到目前,我国的增长率从未低于9%:2002年是9.1%,2003年达到10%,之后10%以上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到2007年,2008年下降到9.6%,2009年是9.2%,2010年是10.4%,2011年是9.3%,10年内从未下降到9%以下。与高增长相伴随的,是我国企业的速度型效益,即企业利润和销售规模紧密相关,销售规模扩大促进利润增长,反之,企业就可能会出现亏损。我国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较低,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在今年7月份仅有5.36%。原因之一是技术创新较少,主要通过产品的低价竞争实现微利,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增值很少。原因之二是企业的固定费用比较高,包括退休人员的工资、设备的折旧、医疗费等,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岗人员的工资待遇,不易随生产和销售水平变化波动。这些开支都是固定的,与销售额的变化没有关系,当企业因为市场订单减少,销售额减少而固定成本不变的时候,企业就会发生亏损。因此,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多,市场需求明显减少,企业拿到的订单明显减少,由此导致开工率下降,很多企业就会进入亏损状态,导致诸多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就业问题。最近常见的是“招工难”、“招工贵”,表面上看就业压力已成为过去,实际上企业在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方面也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如果企业发生亏损并不断继续的时候,企业一般不愿意把过去的盈利不断补充进来,很多企业会及时撤股。当企业有微利的时候,往往选择维持生产,保持稳定的职工队伍,因为如果辞退关键岗位上的职工,再招聘新员工进行培养并不容易。当企业面临短期的困难,未来有希望时,也会稳定职工队伍。但是,如果企业认为未来前景更差,目前又有亏损压力的时候,就有可能选择退出。一旦退出,裁员量就会增多,失业的问题会很快发生。

据统计,2012年6月份我国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有1.66亿人,我国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600多万,所有这些人都需要就业。如果很多企业不能吸收职工,还大量辞退职工,此时就业就有较大的压力,可能对基础民生带来很大的冲击。在1.6亿多农民工中,58%是“80后”,和第一代农民工不一样的是,他们对农业不太熟悉,很难像第一代农民工可以很自然地返回农村。但“80后”、“90后”农民工对城市工作生活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果他们长时间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基本生存就面临危机。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稳定会受到冲击。出于谋生的需要,各种边缘化的社会组织有可能泛滥,对社会稳定的威胁非常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始终要把就业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因此,对于“一揽子”计划,尽管有人认为是反应过度,笔者则认为非常必要。如果经济增长下降到6%以下,后果将很严重。

其次是金融风险。当亏损企业大量增加的时候,金融风险会陡然扩大。几乎每个企业都有贷款,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当生产经营正常的时候,可以按时还款付息,但当企业亏损时,销售收入、资金流量大幅度减少,往往不能正常按时还款付息,这些贷款就会成为不良贷款。如果大量企业亏损,银行将面临很大的金融风险,当贷款不能归还时,存款的支付就面临着危机。银行的高利润包含着风险抵押金,银行和一般生产企业的利润性质是有区别的,银行一旦出现资不抵债,需要拿资本金、利润来弥补存款户的损失。当企业亏损面扩张很快的时候,这种金融风险是银行所不能承受的。

再次是财政困难。我国财政是速度型的财政,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当年gdp的增长紧密相关。我国以间接税为主,针对所得和财产征收的直接税占比很低。财政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名义gdp的增速。通过对近几年数据计算得知,gdp增长率变化1%,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变化4.6%;gdp增长率变化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可能变化近20个百分点。因此,当经济增长率下降过多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大幅下降。但是,经济不景气时,财政支出刚性往往比较大,因为此时对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低收入人群的救助会增加,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的开支会增加。因此,财政的收支矛盾会陡然加剧。当增长率下降过多时,对于就业、金融风险、财政收入的影响非常大。

3、“一揽子”计划对保持民生和经济稳定的积极贡献。

推出“一揽子”计划并不是反应过激。如果没有“一揽子”计划,在2009年就会出现深度的调整,对转型升级未必有益。有观点认为,要形成倒逼机制,只有危机才能推动升级,淘汰低水平企业。但当大多数企业都无法自保、难以维持正常经营的时候,搞技术改造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危机不一定非常有利于转型。

“一揽子”计划的效果,最主要表现在内需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08年,内需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是9.1个百分点,2009年提高到12.8个百分点,因此,尽管2009年外需向下拉动了3.6个百分点,但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9.2%。内需增长的加快首先靠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2009年政府的投资比上年度增长42.2%,占到全部投资的28%。从统计上看,主要有三个部分:电力热力投资、道路交通仓储邮电业投资、水利和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市政投资属于第三部分。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1%,去掉价格因素,投资的实际增长比上年多了10个百分点以上,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大幅度提高。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措施,比如减税鼓励企业投资、居民消费等。增值税的改革是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改革的重点是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最重要的变化是企业的设备改造投资可以抵扣纳税基数,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减税措施,而且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对投资的增长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汽车需求方面,对于1.6升和小于1.6升排量的车,购置税由11%调整到5.5%,刺激了汽车的消费;在楼市中,减免二手房交易的契税……通过减税促进企业投资获利,促进居民家庭消费增长,拉动内需。

内需的贡献明显提高,有效地抵消外需大幅下降的影响,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仅比2008年降低0.4个百分点,从9.6%下降到9.2%。反观美国和欧盟,gdp增长率分别为-3.1%和-4.4%,失业率达到9%以上,较正常年份提高了一倍左右。但在国内居民看来,生产和生活都没有明显感觉到危机的发生,从这个角度看,“一揽子”计划对保持民生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4、扩张型宏观经济的代价。

对宏观经济转型来说,“一揽子”计划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因为这种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代价的。财政政策的代价,就是政府债务风险迅速扩大。所谓政府的债务风险,就是常说的国债,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都是由政府作为主体来归还。如果这些债务迅速扩大,将加重未来政府所承担的还债压力,有可能导致未来政府在债务方面的重大风险,目前的欧债危机就是这样———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过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福利的刚性很强,收支缺口迅速拉大,只能通过发债来维持,但是债务规模太大会导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规模不断扩大,加上支出的刚性,使得政府不断扩大发债规模。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状况很差,财政增收困难,而支出刚性强。因此,对这些国家主权债务的评级持续下调,主权债发行困难日益加大。这必然导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困难,导致政府破产危机。

目前,欧债危机靠欧盟建立的补贴制度来缓解,但是“输血”难以持续,因为欧洲自身的造血机制尚有问题,如果不改革高福利制度,恢复其内部的经济增长能力,欧债危机无法彻底解决。所以,我国一定要避免陷入这样的困难状况当中。我国的财政赤字是发行国债的主要原因。2008年,我国财政赤字是1000亿元,2009年增加到9500亿元,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10500亿元。财政赤字的迅速扩大,必然导致国债发行量迅速扩大,进而导致国债余额迅速扩大,政府未来的偿债风险迅速扩大。

财政赤字的扩大首先和政府开支的扩大相关。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投资性资金是1000亿,2009年增长到5900亿,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开支的增加。其次是减税,2009年各项减税措施大约减少财政的税收5000亿元,因此赤字规模和发债规模必然扩大。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通过抵押从银行取得大量资金搞项目建设。据国家审计署调查,到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是10.7万亿元,而国债余额大概是7万亿元,总量大概为18万亿元,占到名义gdp的比重已经接近40%。

如果连年坚持扩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的债务风险将迅速扩大,这条路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从2010年开始,国家采取措施,及时地扭转由政府投资导致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趋势。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0年安排的财政性投资重点保证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实际叫停了政府投资增量。随着政策的调整,2010年政府投资增长率由42.2%下降到19.7%,2011年进一步下降到2.46%,我国政府投资经历了一个由扩张到退出的调整,目的就是防止政府债务风险迅速扩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政府债务风险的发展。我国的财政赤字在2011年减少到9000亿元,按照预算安排今年为8000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平台受到了严格的检查,地方政府的债务基本稳定。伴随着政府投资的削减,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投资的削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由政府投资形成的订单不断减少,相关企业的开工率不断下降。因此,这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风险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原因导致的价格上涨。货币供给量的三个指标是m0、m1、m2。粗略地讲,m0指的是流通当中的现金,m1是在m0的基础上加上活期存款,m2是在m1的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这三个指标所刻画的货币供给量的内容就是现金加存款。事实上,现金和存款增加以后,往往会扩大需求。需求比较大就可能导致价格过快上涨,人们有愿望去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有可能过快上涨,如房价、贵金属价格等等,原因就是货币供给量太多,人们的购买能力太强。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首先表现为贷款的大量增长。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超过当年的财政收入总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个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但贷款大量增加之后,导致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因为贷款可以很快地转变为存款和现金。

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在2008年底约为48万亿,到2009年底增长为61万多亿元。货币供给量有自我膨胀的特点,自我膨胀就是存款向贷款的转变。银行存款数量变大之后,必须要把存款变成贷款,否则银行就会因为支付大量利息而亏损,这是由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所决定的。而贷款加快增长之后,又会扩张存款,存款和贷款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的推动。当货币政策调整之后,资金的运动速度加快,即资金流动性过剩,从而使整个货币供给量存量加速扩大。所以说持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风险将非常严重,货币供给量迅速扩张,多方面的价格快速上涨。从日常生活方面来看,人民币的购买力会快速下降,货币贬值,人民的心态越来越不稳定。从企业来看,生产环境的不稳定会使经营者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到倒买倒卖上,而不再专注于生产。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

摘要: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而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民族复兴;大学生;责任;使命。

习说过“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和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青年人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者和实现者。

一、什么是中国梦。

中国梦,这是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喜悦、一份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孕育出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大地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家园,中华民族是中华儿女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价值所趋的牢固纽带。“中国梦”的源泉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坚守的爱国基因生成了中国梦。同志突出强调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民族的梦。

中国梦的总体轮廓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祖国统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系列思想鲜明地阐释中国梦蕴涵的人民主体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是中国梦的深厚底蕴。

二、如何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人民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的。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三、青年推动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共同为之努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继续“圆梦”需要我们青年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开拓创新。

作为青年,我们要进一步赋予“中国梦”丰富的内涵。任何一个能够引领民族发展进步的梦想都是美好的,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然伴随时代的节拍、顺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同样如此。在民族独立的梦想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得以实现之后,我们又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我们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等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2]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这些美好愿景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培育自我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精神能量的大小不仅体现在其涵盖面和包容度的大小,也体现在其韧性和强度的高低。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状态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中华民族富有以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追求梦想的精神基因。在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需要面对多种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需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风险挑战和危险考验我们唯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坚毅更加清醒,自觉进一步培育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

四、作为青年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

首先,我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面对世界。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3]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雪萍。论在当代大学生中践行“中国梦”的意义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

[2]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科纵横,2013.

[3]辛向阳。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3.

形势与政策论文疫情下的中国

本文从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分析当前民生财政建设的不足,从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民生财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进行关于民生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了能够提升民生财政建设水平的若干建议,以便为相关财政工作者提供参考,力争全面促进财政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财政建设若干思考。

民生财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财政体系,伴随着我国对民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财政建设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生活保障领域、就业领域等重点领域,民生项目的投资更是呈直线增加态势。

无容置疑,民生财政建设已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项目,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从“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发,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详细思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伴随着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要知道,民生财政是“庶政之母”,加强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以下就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1、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种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相互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础。

2、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观角度上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财政分配功能作用与地位,着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保障领域转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问题,进一步缓解社会民生矛盾。

3、是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体现。

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长,且多数地方占到了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为例,据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2亿元,增加558亿元,增长22%,占全省财政支出近80%。”

一系列数据说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断优化。可见,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必须把财政支出重点向人民群众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务转移,解决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局面,进一步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2、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拨款的形式也向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发展,政府投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决策权都在上级领导手上,下级领导空有管理头衔,却无法实施正确的管理权限。这种不平衡的决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压力加大,导致很多民生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除外,由于财政局财政管理的组织建设不完善、财政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职能分配不明确。财政局在进行财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健全的财政管理监督与控制体系,甚至出现私自挪用单位内部资金、私设账外账,避开财政监督把单位预算外的收入据为私有,进行公款玩乐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财政局的经济利益,民生财政建设受到影响。

2、财政约束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预算看来,财政管理模式单一,无法精确、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债务、资金等情况。从财政局发布的财政预算信息来看,财政报告不够全面,对资金使用细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极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由于财政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度,这种模式下的财政报告也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设工作开展的难度。

3、资金管理问题。

首先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相关的一些民生领域尚未完全向社会资金开放,再加上社会公益、慈善等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资金流入民生建设领域的渠道单一,民生建设支出仍然需要附属财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资金使用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民生建设项目虽然遍布社会各大民生领域,然而发达地区却相比于经济欠发达或者偏远地区更为深入。

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这种经济条件较好的大环境背景下,出现“越位”的情况就比较多;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到经济限制,一些应用政府承担的民生领域得不到相应的建设,多会出现“缺位或不到位”的状况。显而易见,民生建设现阶段还存在明显的资金管理难题,出现地区建设不平衡现象。

3、完善民生建设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设工程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当前民生建设工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加以改变,才能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以更好地发挥民生财政对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多重效应。

1、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

通过把财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设施等方面转型,凸显社会公共保障在国民经济总值当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设备与产品的供给,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互统一,让民生建设项目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得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2、要以财政改革为先导,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实践证明,行政改革与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会引发行政建设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财政制度改革可以作为先导,现行一步进行改革,引导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过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整合到统一的平台,加强对单位基层和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确保财政管理记录、财政报告信息和其他财务管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

在企业岗位设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操作性强,有激励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继续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政府。

民生建设工作不仅联系着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处室,与千家万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一些欠发达地区及基层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财政财力不足。民生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建设。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应重点建设,而一些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区的地区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其快速发展。

4、结语。

民生财政建设工作的进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单是为了优化民生管理,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财政建设发挥最大的功能效应,从而改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设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对于实现民生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将千万个中国人的梦想汇聚便是我们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如何建筑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中国梦、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

历史的长河滚滚流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变迁,中国的朝代不断更迭,有起有伏。在唐宋时期,我国曾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在清朝末期,我国被列强欺凌;在近代,老一辈革命家经过不断地奋斗,无尽的牺牲,为我们打出了一片江山。如今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从清末的受侵略、近代的战争打压中慢慢恢复过来,正在慢慢地调整。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成为亿万中国人心中的梦想。

己的梦想,那离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不远了。但是我们的梦想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而不是低俗的、自私的、目光狭隘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有远大的目标,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梦想考试不挂科,梦想自己逃课不会被老师发现等等。我们的眼光要长远,将自己的梦想建筑在国家富强之上。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国家主席。当时只是单纯的觉得国家主席是最大的官,好多人要听我的,很威风的样子,爸妈再也不会限制我出去玩了。

中学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当国家主席。这样就能够惩恶扬善,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都加以制止,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大学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实现中国梦。不管我们做什么,都要为了国家的复兴而努力。我们不是为了威风,也不仅仅是为了惩恶扬善,而是要带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间在流逝,年龄在增长,我们也渐渐懂得了更多。我知道了梦想的现实性和可实现性,知道了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的统一,知道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国家的梦想也将会实现;国家的梦想实现了,能帮助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这是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的长远目光。

我们奔跑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这条道路上充满荆棘,充满坎坷,但是我们却不能怯懦,不能退缩,我们能做的只有拼尽全力,用坚强的意志砍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朝着梦想不断奔跑。实现我们的梦想。

实现民族的梦想,我认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愿意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奉献终身。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平安、健康的度过十几年的青春,能够上小学、中学、大学里面学习各种知识,能够不经历战争,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中,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庇护之下。国家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让我们生活,我们如今用着iphone谈笑风生,在互联网上高谈阔论,开着各种各样的轿车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上,如果没有和谐安定的环境,我们还能生活地这么安逸么?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并且要学会回报。我们学会回报祖国,回报党,回报社会,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将社会发展得更加强大。这样国家更加安定,自己的生活也会愈加美好。

2、不怕困难,学会攻坚克难。梦想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阻扰,各种障碍,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进行一场又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我们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大的觉悟和热情,突破制约梦想实现的桎梏,为了梦想的实现跨国一道又一道困难的栏杆,斩下阻碍的荆棘,为了梦想的实现不断努力。

3、善于开拓创新。曾经我们学习西方,兴起洋务运动,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先进工业技术等照搬到中国,最后的结局是我们被西方列强侵略;曾经我们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后的结局是,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打压,不得不进行长征。曾经毛主席将中国的国情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开创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义具体结合起来,将列宁提出的“城市包围农村”改为“农村包围城市”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崛起,用少于国民党10倍的人数却能够将国民党狠狠地打压下去,最后退出大陆。这说明,我们不能只是照搬知识,而要善于开拓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出路,若只是一味地复制别的国家的先进文化,最后只会是失败。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开拓创新。

4、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实现梦想。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在逐渐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奋斗,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杜绝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一步一个脚印地描绘蓝图、实现梦想。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我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身上背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密切联系起来,为了实现梦想不断努力。中国梦是实现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我们的梦想是实现中国梦,两者相辅相成。我们要将中国梦扎根于心,不断为之而奋斗。周在年少读书时曾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21世纪的我们,也要敢于站出来大声喊出: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