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乡村振兴典型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精选5篇)

时间:2023-09-26 04:48:44 作者:BW笔侠 最新乡村振兴典型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荔波县小七孔镇觉巩村有这么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他叫xx,拥有一个幸福的六口之家,父母、爱人,还有两个活泼懂事的女儿。他的家庭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但全家人都在用自己的真挚、朴实和宽容守护着平平淡淡、最真实的幸福。

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他在工作中虚心、勤劳,积极主动,尤其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衔接的工作上,主动关心脱贫不稳定群众,积极为脱贫监测户申请各类项目分红;对包保网格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发现有突发困难群众及时制定帮扶计划精准开展帮扶工作;协助村级开展疫情防控与疫苗接种工作,对于不方便外出的老人做到“包接包送”并做好相关疫情防控政策的宣传。乡村振兴工作开始以来,他积极参与村级项目谋划,协助村支两委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项目的谋划工作。此外,积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帮助群众介绍外出务工、登记好已就业人员的信息台账,做好防贫、返贫等相关事宜,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获得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xx的母亲一直秉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和勤劳,尽心竭力地处理好家中琐事,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和身患重度残疾的xx的父亲。每天的日常就是骑着一辆电三轮风雨无阻的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到家后又急忙洗衣做饭,一刻不得清闲。为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她尝试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每天起早贪黑的劳动,希望通过辛勤劳作,能够给予一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让家庭变得更加温暖的同时让日子稍微好过一点。在对待邻里关系上,王母也表现得很积极,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的母亲就一定会伸出援手,为大家排忧解难。

xx的妻子是一名乡村幼儿教师,为了能给孩子们上好课,她除了积极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学习,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网上优秀教师的课程,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常常观看视频,查找书籍,为给孩子们制作教学用具常加班到深夜。她常说“当了幼儿教师,我才知道,真的要会十八般武艺。我要努力勤学习,做我们班孩子的榜样。”“班上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缺乏父母的陪伴,我更要多关心和爱护孩子们一些”。xx的妻子从两个孩子的妈妈,变成一群乡村孩子的“妈妈”,她心疼班里的孩子,同样更能切身体会这些村里孩子们对爱的渴望,所以她总是竭尽所能陪伴和爱护孩子们,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xx育有两个聪明可爱的女儿,“说起女儿,是我和妻子最大的骄傲”xx说。他的两个女儿非常地听话懂事,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在奶奶的教育下,平时她们在家也总是互相帮助,一起玩耍,不给奶奶添乱。特别是刚五岁的大女儿,经常帮助奶奶扫地、洗碗、整理玩具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三岁的小女儿总是跟在姐姐身边有样学样,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大女儿从小就表现出对舞蹈和绘画的热爱,所以四岁时xx就给她报了舞蹈班,四岁半给她报了绘画班,每次课程奶奶都会带着妹妹接送姐姐,一年多下来,姐姐也坚持从未请假旷课或迟到。短短一年时间下来,孩子已经取得中国舞一级资格,绘画方面获得了20xx年贵州省全省创意书签设计赛学龄前组一等奖。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今年4月底,赣州市人社部门,对该市20xx年取得职业农民职称的部分脐橙农民农艺师、农民畜牧师等人员进行回访,察看其政策兑现情况及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情况,以期带动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进而吸引更多的“田专家”“土秀才”投身乡村振兴。

在赣县区茅店镇,农民农艺师钟xx租种大棚蔬菜200余亩。他采取以工代训的方法,通过雇用周边农户参与大棚蔬菜管理,加强种植技术的传授,共培养农民技术骨干6人,帮助1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6万余元。

农民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收入。为鼓励更多的种养大户、乡村能人申报职业农民职称,赣州市人社部门破除对申报人员学历、资历、论文等条件限制,凡是在本市域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的种养大户、种植和养殖技术管理人员、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成员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农创客等人员均可申报。同时,进一步创新评审方式,打破以往仅对申报材料进行阅评的方式,创新采取实地查看、业绩展示、测试答辩和综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更加注重其组织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实绩。

对于获评职业农民职称的人员,赣州市进一步强化激励措施,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明确由所在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建立专门档案,纳入乡土专家库管理,作为各类培养、扶持与服务的重点对象,可优先享有国家和省、市惠农政策倾斜,参与农业开发项目、获得小额创业贷款等经费资助;优先承担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任务并获得相关项目的扶持;优先推荐到外地传授技术,开展有偿技术服务。

今年3月,全南县向64名获得职业农民中级(初级)职称人员,发放了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职称补贴。在该县,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中级职称人员,还可享受10万元的购房补贴。

为引导更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赣州市还强化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规定城市中小学教师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必须有乡村基层工作经历。同时,严格落实乡镇、艰苦边远地区相关津贴、补贴政策,实现待遇留人。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20xx年夏天,一则“土专家”获评正高级职称的消息,让广袤的乡村沃野“沸腾”了。在浙江省农业正高级职称评审结果中,有4人为职业农民。有了职称托底,“土专家”“田秀才”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底气更足了。

浙江的创新探索,谱写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听旋律。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为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人社部加大人才人事帮扶,深入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支持县以下基层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行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定合格线倾斜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各地人社部门结合实际、创新举措,大力推动人才人事帮扶——

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倾斜政策。陕西宝鸡市适当降低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条件,县区30%左右的岗位招聘学历条件起点设置为大专,招聘笔试中设定最低分数线,降低或不设开考比例。湖北宜昌市新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乡村振兴“特设岗位”,支持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部门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乡村发展。

实施职称评聘倾斜政策。新疆阿克苏地区落实基层“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调整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比例,并结合基层工作年限,给予专业技术人员加分制。甘肃张掖市出台多项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中级、高级职称,不受岗位数额限制。

积极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山东面向全省推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一步到位”直评高级职称。宁夏石嘴山市制定符合高素质农民特点的评审条件和评审方案,参评人员基本上不受学历、论文和资历的限制,注重实践、创新和贡献。

加大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力度。江苏太仓市组建乡村振兴博士“帮帮团”,并吸引农业院校专家教授、本土专业人才等加入,组织专家人才与各村结对合作,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甘肃平凉市抽调100名高级专家,组建果业技术、畜牧养殖、文化旅游、教育教学、医疗卫生5支专家服务队,深入全市100个帮扶联系点开展帮扶。

推动“三支一扶”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安徽“三支一扶”计划突出基层急需紧缺导向,拓展基层服务岗位,重点开发乡村振兴协理员、基层社会保障等服务岗位。20xx年,全省招募上岗高校毕业生1007名,其中,从事帮扶乡村振兴工作544名。吉林加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力度,优先满足艰苦边远、重点帮扶、少数民族乡及沿边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补充需求。20xx年,招募直接从事帮扶乡村振兴人员105人。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多亏了这个好政策,一下子就帮我解决了扩大脐橙种植规模资金不足的大难题。”近日,大余县池江镇新江村村民张xx在收到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资金后,为当地的创贷工作连声称赞。

而在定南县老城镇,该镇村民黄登辉比张xx先一步尝到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甜头,“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有时中午都忙得没时间吃饭。”

黄登辉身残志坚,凭着过硬的维修技术经营了一家二轮车维修店。此前由于店面狭小,很多顾客来了因无处放置待修车辆,只能转投他处修理。他将申请下来的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用于扩大经营,“现在可以多放下十几二十辆待修的二轮车了。”

张xx、黄登辉的创业故事,正是赣州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助创业、促就业作用的一个缩影。

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有力推动了赣州市创业担保贷款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培养了一批像张xx、黄登辉一样的“种植大户”“小老板”,不仅自己走上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路子,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在兴国县,返乡创业人员修明岳经营了百余亩的茶叶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辐射周边农户650户,带动脱贫劳动力220人、残疾人及家属12人参与到种茶、采茶、制茶等工序中,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据统计,自20xx年至今,赣州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89亿余元,直接扶持创业24636人,带动就业105912人。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刘xx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刘xx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刘xx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刘xx是否来镀金。但刘xx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刘xx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刘xx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刘xx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刘xx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刘xx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刘xx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刘xx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刘xx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刘xx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刘xx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1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刘xx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