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季羡林散文年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大全8篇)

时间:2023-10-07 08:16:43 作者:薇儿 最新季羡林散文年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大全8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季羡林老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那篇《老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虎子陪伴了季老14个年头,那只猫暴烈咬人,但却又温柔敦厚,当“奶娘”,捉来小动物喂“咪咪”。其间妙趣横生。这儿是趣,那儿是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绿叶衬红花,荷花亭亭而立,美不胜收。季荷现在是挂在我嘴边最多的词。

每一篇文章都流露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喜怒哀乐,包含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看见每一篇文章透露出的怀念、幻想、哀愁与激动,我感触颇多。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胜,然后又想到自己,常常感到羞愧,又跟着季老在悲伤时也悲伤,开心时也开心。

悲惨的事情在季老笔下有丝丝甜意,美好的事情中却又掺杂着点失望与怀念。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要多的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好像有生命一般。处处都是生活的道理呀!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大师已经仙逝了,但是他说的“做人与处世”的道理依然鲜活,还会让人受益匪浅。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关键是怎么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个: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们征服了。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能惩罚的。报复和惩罚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我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出自私心杂念。解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认为大师的话说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性的“征服”,因此,我们目前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天灾人祸不断,自然灾害频繁,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前年,老天爷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灾;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一直干旱无雨,天天说饮水困难、喊森林防火;现在许多老年人的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也有高血压,富贵病越来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发病,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为现代人死亡的罪魁祸首,这些现象都与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有关。近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的产品层出不穷: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等,让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问题,令人沮丧和叹息,但老百姓对这些事又无能为力。

我很赞同人与人的.关系贵在真诚和包容。没有真诚难以产生互信,没有包容难以和谐相处。所以大师说的“真”和“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灭心中的私心杂念,一点也不错。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内心不会太纠结,自然也就平静下来了。这点老年人较容易做到,年轻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当年轻人正处在创业阶段就更难做到了。但希望年轻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则,也会欲速不达的。

我读了文字,谈了这些话,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也希望朋友们快乐;但结果是感觉这些话题有些沉重,不可能让人快乐,也许是事与愿违了,那就不再多说啦。还是抄几个笑话请博友们笑一笑吧。祝愿朋友们愉快多,苦恼少,健康、幸福到永远!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

近日细读季羡林散文集,文章质朴、低调、有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xx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近日细读季羡林散文集,文章质朴、低调、有内涵。有些篇章,让人读后润心,感触连连。书中插图反映从季老青春年少至耄耋之年,让人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大家风范及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九十多的高龄思路清、身体健,笔耕不辍,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世无双。

季老工作在校园内,情系海内外,足迹遍世界。他经历过“饥荒”,住过“牛棚”,一度成为“不可接触者”,又番然成为“极可接触者”。他将广阔活动领域中个人的深切体验和多门类丰富的知识无缝链接,使得他的散文能够反映时代风云,在丝丝淡泊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季老的散文风格是平实,诚挚、本色。文章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少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闪现着真情、真意、真切,正直和责任。他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娓娓而谈,入情入理,引人深思。

季老散文集中的许多篇章读后都不愿释怀,《我的家》《赞‘代沟’》《留德十年》《老猫》《论压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条老狗》以及一些悼念性的文章和抒怀集(《七十抒怀》、《八十抒怀》、《九十抒怀》)都是季老“我以我手写吾心”的最佳代表,读后为之动容。在《八十抒怀》中,他写道:“十年浩动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是一代爱国老人的心声。在《悼巴老》中写:“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表达出老一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的风骨。

季老不仅经受过国内的“饥荒”,而且身受德国的“洋罪”,吃过人造黄油,曾在电影院遭遇“出虚恭”的尴尬。季老不仅爱花草树木,还怜惜风中枯藤,他在文中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他爱猫如已出,把猫视为家庭成员,最大限度地宽容病猫,纵使小便失禁的病猫尿在他的稿纸上或裤腿上,他也不忍心拍打一下心爱的猫儿。故乡,在母亲的篱笆院落门前守候的一条老狗,以至于能够长达七十年之久萦绕在季老的脑海里。季老的博爱之心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季老早年出外求学,远离亲娘,远离家乡,但他的心中永远爱他的母亲,爱他的故乡。他说过:“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亲近季老的历练人生感悟和峥峥处世风格,敬佩季老”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季老说过:”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一代文人给后世子孙留下的瑰宝。

季羡林的成功读后感

对于成功的理解,我没有探讨过,只是喜欢简单地把成功理解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做好每件事情就算是成功了。因为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有高有低,所以在我心里,成功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过了半辈子, 虽然并不以为自己很成功,但是也很知足,因为我的经历告诉我,无论走到什么体制的单位、无论为谁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磨练出的经验和阅历是自己的,获得的成功也是自己的,喜悦也是发自自己内心的,仔细回味很有成就感。

今天看了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使得我对成功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这位有着大智慧的老人在启发我们:如果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期望家人一起分享通过奋斗而成功带来的愉悦;如果我们为人父母,想给孩子做个榜样的话,请从现在开始主动选择勤奋、选择成功的心态,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这是著名作家及画家刘墉在《靠自己去成功》这本书中表明的处世态度:冷静;勤恳;拼搏;淡定。很有哲理的一段话。也让我们体味到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靠自己去成功》是刘墉专门写给女儿,同样也写给希望成功但迷茫的人。书中刘墉以长辈的身份,根据生活中的小故事,讲了年轻人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生活,怎样克服生活中一些消极的情绪,怎样看待生命。鲜活的语言、奇异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而眠藏其中的是父亲对女儿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来敲你的门,要靠自己去成功。自己去主动追求成功,激发自我的潜力,这很重要。虽然这本书是刘墉在结合中西教育观点后的结晶,是一本侧重于教育的书,但是它仍然给我这个刚步入公司的大学生很多启示,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比起大学时的生活,参加工作后,时间比以前规律了很多。你必须这个时候起床、刷牙、吃饭、上班,因为公司的制度在规范着你。谁不想睡到自然醒?谁不想每天几把该做的工作完成,又有充足的时间来娱乐、睡觉?但很多时候,对于必须完成的工作我们一直在拖,拖到最后实在不能再拖了,才开始手忙脚乱的着手。结果用的时间周期挺长,完成质量却很一般。这让我回想到大学时,每次考试临近,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开始拼命的啃书了。那几天简直是昏天黑地,每天睡不了几个小时。这个时候,我们就在羡慕那些平时背包上自习,现在优哉游哉的同学了。其实事情总不失公平。该学的知识是一定得学的,如果你在学期初把这些时间另作他用,那学期末的时候必然要补起来,而且效果绝对不怎么样。相反,那些知道合理安排时间的同学,他可以很好的完成他的功课,同时也有条不紊得生活。我们每天都在抱怨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在说“如果再给我几天我会完成的更好”。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一项任务,给你一周时间和两周时间,可能效果是差不多的。因为你一直在暗示自己,还有时间,不着急。结果,之前的时间一直晃悠,等快到最后期限的时候就开始拼命了。压力大,休息不好,导致最后只能草草完成工作。刘墉先生再谈睡眠这个小故事中简述的哲理让我很佩服,你要用时间的紧迫逼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非用恶性循环的拖延,使自己损失睡眠与健康。

成功的路上,有很多曲折,也许有些我们能很轻易解决,有些困难可能并不简单,这个时候要平静。这个世界上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能现在你得还处于成长期,每到收获的季节。这个时候请耐心等待,少一些抱怨。因为抱怨只是浪费时间,对你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成长。不要被困难打昏头,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让心保持在平静的状态,以不变应万变。同样,当我们收获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洋洋得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再失败和成功的时刻停留太多时间,这些都只是暂时的风景,拍拍尘土,打起精神继续前行。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佛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1911年8月6日,季先生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六岁离开家乡到济南随叔父上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先生一生着作等身,品行高洁。

2009年7月11日8时50分,98岁的季羡林先生走了。当噩耗传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沉默良久之后,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重新又读了一遍季先生的着作——《季羡林谈人生》,读后略有所悟。

人的一生要学会处理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的平衡关系,也就是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即修身问题。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在谈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先生提出的观点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人的一生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老先生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一向都非常谦虚谨慎,常称自己“不才”。九十岁高龄时还常常自己警告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季老还告诫人们:“人贵有自知之明,学海无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并勉励年轻人,“一寸光阴不可轻,做学问干事业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

人的一生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季老高寿,且身体健康,思路清晰,耄耋之年一直没有间断写作与研究。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长寿之道》介绍自己的长生之道,养生之述。文中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无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告诉我们:“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只有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老用一生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图私利,勤勤恳恳地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不图回报,才能名垂青史,一个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

季老先生朴实的文字,真切的情感,娓娓道来,给人启迪,让人回味无穷。先生的文字,是他一生的写照和对人生的感悟,随着岁月的流逝,先生的做人处事,已渗透在字里行间了。在公司大力培塑员工品德教育的今天,学习季老先生的做人、处事、治学之道,对指导我们的思想言行大有裨益。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此刻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尘埃从“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书不厚,很快就读完了。久闻季老的大名,以前却很少有机会拜读季老的文字,对他也不太了解。读了这本书,有了切身的感受。

他是一个十分趣味的老人。性格坚强,个性鲜明,有很强的自我做人的原则。他是1911年生的,和我外公同岁。他们那个年代人的特点就是古文底子十分好。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颇有古代文人之风。说话风趣幽默,经常拿自我开玩笑,是位开朗的老人。

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季老80岁以后写的一些人生感悟的随笔,发表在各种报章杂志上,也有些他给别人写的序言。80岁,在很多人看来都很老了,应当是安度晚年的时候。他还迎来了自我的学术生涯的第二春。天天泡在北大图书馆里查资料,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糖史》,还翻译了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常年的坚持思考,研究和写作,也许就是他长寿的原因。

这些人生感悟里,季老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应对老年和死亡。人到了八十以后,肯定难免要思考如何应对死亡的问题。一方面,季老显得很潇洒。他常说自我在文革里就想自杀了,是死过一次的人,从那以后的生命都是白捡的,所以并不怕死。

他研究了中国诗词歌赋里面的三种死亡观,一种是害怕,最著名的是江淹的《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另一种是逃避,竹林七贤里面的刘伶,经常带着一壶酒,让人抱着铲子跟着他,说,“死便埋我”。第三种是季老最喜欢也最推崇的陶渊明的顺其自然。他把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为自我的座右铭。

虽然季老无数次的这么说,但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来他对生仍然有种深切的渴望,并没有他自我说的那么超脱。他经常地思考死亡的问题,反复的谈自我的死亡观,对古代著名文人的死亡观进行研究,这些都很能看出他的心态。也正是如此,我觉得他活得很真实,不虚伪。他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和担心。

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所以这些文章里经常重复讲一个思想。除了谈老年,谈死亡,他谈得比较多的是为人处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思想的关系。

我觉得季老到了老年还很与时俱进。很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他十分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坦言这是21世纪最大的问题。他感觉西方文化提倡征服自然,这就和环境尖锐对立。要在21世界解决环境问题,季老认为要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与自然到达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在这方面,季老还是很敏锐的。但天人合一毕竟太抽象了。如何把这种理念跟现实生活,和此刻的现代化(西方化)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可操作的实用的道路,季老没有说。这可能也超出他的学术范畴了。

季老这么多文章里,我认为《八十抒怀》写得最好。充分表现了他向往简约朴素的生活和不懈地追求学术的更高境界的人生观。文字朴实而优美。一开始就写八十岁生日早上起来,本来很担心,不明白八十了会怎样样,但看了看自我,再看看家里周围的环境,一切都很平常,没有什么变化。才发现八十岁也没什么可害怕的。

这跟我自我过三十岁生日的感受完全一样。29岁的最终一天,我十分忐忑不安,明天就要进入三十岁了。不明白会怎样样。可三十岁那天一睁眼,也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人生本来就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过程。无论是三十,还是八十,九十,都是我们一生中平常的一天。这种平常心是最好的心态。

季老之后还写了篇《九十抒怀》,也十分真实。那里面写了社会对他过度的需求。将他一匹垂老的瘦马,当作日产千磅的大奶牛来挤。他感觉身心都十分疲惫。能够想象,他名声在外,很多单位和个人都想攀附他的名气来在社会中求提高。这样对待他这样一个老人,真是太残忍了。

看来季老的文章,感觉自我的古文修养实在太欠缺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不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和文章,就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能感到季老和所有传统文人一样,都过着一种诗意的生活。如果随时随地能够把自我生活写成诗歌,那么生活也就诗化了。在世间诗意的栖息,这是何等高雅的生存状态!我可望而不可及。期望以后有机会多读古诗词,还能迈进这样的生活。

刚看完书不久,就听到消息说季老去世了。十分震惊,也很难过。我外公是去年走的,98岁。季老今年也是98岁。他和我外公同年生,同样经历九十八个寒暑,又同样的离开了。而我在他去世之前,这么巧就正好看到了他的这本书。感觉上和季老冥冥中有些缘分。所幸的是,在电视里看到,他走之前一天还精神矍铄的给全国中小学生提了,爱国,孝亲,尊师,助友,八个字。相信他老人家走的时候必须很安详,充满平安喜乐,没有痛苦。

仅以此文祭奠季羡林大师,期望他如愿回归造化,与天地合一。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