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3篇)

时间:2023-12-24 19:56:28 作者:雅蕊

在工作和学习中,情况报告常常被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或情况变化。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妨多读一些情况报告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xx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xx市xx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说。

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对xx市xx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情况,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等情况,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

(1)调研对象:广东省信息产业厅、xx市科技局、xx镇政府农药店,

菜市场,电脑城,xx一中周边农村的养殖户、种植户(蚕桑基地,沙糖桔园等)以及散户。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这两种调研方法。本次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问卷编制了13道题,其中单选8道,多选5道。数据采用电脑软件excel处理。访谈人数7人,采用笔记及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的内容。

(3)调研内容:本次调研根据农业信息化开展的步骤,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调研:

a.硬件设施:调查当地网络铺设情况,电脑普及情况,有线电视普及情况;b.服务平台:了解“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手机短信服务开展情况;c.村民信息化意识:调研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网络信息的情况。

在访谈中笔者得知,xx市对xx镇有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但鉴于当地地区实际情况,出现两种局面:镇区硬件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农村则将资金应用到解决村民的生活问题上,无法投入资金进行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图1的数据是从被调查者中得出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xx镇大部分的村庄是没有铺设网络的。而从某村的支书口中得知,他们村的网络也是刚刚建好的。

图2村民电脑配置情况。

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按照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从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据调查,全县有260个行政村已通光纤和无线宽带,农民上网人数xxxxx人,普及率6%;农村现有电脑6500台,固定电话85967部,移动电话139969部,电视机130021台,普及率分别达到5%、66%、33%、95%,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例如,襄垣乡郝开村现有家庭电脑45台,上网电脑12台,电视机630台,固定电话用户480户,手机用户1150户;东泉镇木瓜村投资5万元安装了有线电视170户,使全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以上。在山西移动公司平遥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村还有5户村民家庭安装了宽带网,加快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全县建立了36个农村信息服务站,专门搜集整理、分析发布农业技术、农情咨讯、天气预报、灾情预警等信息,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在12个信息超市中,发展较快的有古陶镇北城村、中都乡北三狼村、洪善镇的洪善村和高林村、襄垣乡郝开村、段村镇的廉庄村、杜家庄乡的南良庄等村。襄垣乡郝开村xxxx年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站,占地45平方米,与村支部活动室为一体。该教育站除组织党员定期学习外,还利用其宽带信息平台,组织相关产业的农户学习先进的农科技术,为农户针对性查阅相关信息。东泉镇东泉村经乡村两级积极协调,花费1.5万元,建文化网络服务站一个,占地30余平方米;又协同县组织部共同投资8万余元建120平方米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服务站,安排专人负责和管理。

目前,各信息服务站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既有政务信息,又有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例洪善镇洪善村初步建成服务站三个:便民服务站、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和党员远程教育站。主要服务内容有计生、民政、合作医疗、农经、司法等。各服务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照章办事,服务态度和蔼、热情,爱岗敬业,有问必答。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据调查,东泉镇东泉村的通过近年来的信息服务,广大村民得到了实惠,从中了解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家致富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选优良品种种植,挑优质苗木栽培,从而使减少因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损失,亩产量收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种粮、栽果积极性有所提高。在养殖业方面,由以前的家养、圈养1只或2只,根本不存在规模化养殖,现在养殖规模达到200只以上的就有6户,养殖量比以前翻了四五倍。

二是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是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

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据调查,朱坑乡朱坑村不少农民通过信息的传播,对“市场引导生产、市场引导流通”等一些现代农业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运用。东泉镇东泉村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社会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农村信息资源利用不够理想、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方法、措施明显滞后,信息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农民素质不高等。具体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信息服务站由于经费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进村入户难,而且由于上网费用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目前,农村大多数信息仍是通过相对普及的电话、电视和农民之间的传书带信、逢场赶集、邻里传播实现。

二是本地信息少,互动性不高。

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加之有些乡镇信息站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缺少信息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发布本地信息,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是农民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对信息的理解、运用。调查反映,不少农民即使手把手的教会计算机使用,一旦业务人员离开马上就又不能运用。农村经济、文化和信息化程度落后,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信息意识淡薄,对网络信息等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信息的有效吸收。

1、保障经费问题。由于信息服务站经费严重不足,阻碍了服务站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建议应继续实行高位推动,确保工作经费,保证信息站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及时有效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奠定基础。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做到专人管理。在保证信息质量和时效性的前提下,奖惩结合,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人进行奖励。同时,对提供有效信息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补助,对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提高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

3、严格信息审核制度。杜绝“垃圾信息”,逐步提高信息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好的信息能给广大农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农业增收。

4、举办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农民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的意识。

5、与有关部门协调,保证网速。服务站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民提供服务,但有时由于乡村网速过慢,大量实用的农业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农民。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会安排7月份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文化建设情况的报告。本月上旬,由教科文卫工委和部分会组成人员组成专题调查组,在县人大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先后到县文广新局、丰利镇、长沙镇等单位,对我县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视察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文化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全县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显。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完成省下达的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开展星级农家书屋评比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使农家书屋发挥了作用。三是县图书馆建设获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我县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县图书馆实行全年365天开放制度;大豫、曹埠、岔河三个图书馆分管筹备建设按时推进,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代表的几十个民间文艺团体坚持排练演出,有的还在江苏电视台“社区乐翻天”节目中获奖,在世博会群众演出中获得好评。我县选送的《红红火火过日子》、《海婆娘》舞蹈节目双双获南通市金奖,一并赴省参赛。经过努力,如东民舞《跳马夫》通过了文化部的评审,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选调晋京,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广场演出,并获得组委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精粹奖”。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突出主题,为、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围绕和谐如东建设、环境革命、沿海开发等中心工作,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增强了文化宣传的时代气息和针对性。

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39个项目。县文化部门投入50万元,对丰利文园实施了系列性维修工程,丰利文园博物馆于6月12日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放。县文广新局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电子资料库。县城三号街区保护开发和栟茶一柱楼恢复性重建工作正在筹划中。

提出了我县近期文化市场培植的重点,进一步打造黄海旅游胜地的金色名片、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电视电影服务体系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有影响力的品牌。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看,我县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与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以及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程度不同地存在;文化艺术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导致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辅导的力度还需加大,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几点建议

1.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县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全县文化发展的规划和指导。高起点编制“十二五”如东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我县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将文化产业与全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要不断创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法制环境,建立文化发展考核奖惩制度,对文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要充分体现激励导向。构建如东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立文化统计标准,将文化建设纳入年度考评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抓落实,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加大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好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和升级转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切实解决推进中的各类问题。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的应有作用。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创造条件,确保已定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及时上马,已定的文化用地尽快研究确立建设方案。规划中的文化中心基础设施项目,要确保土地划拨预留,提前做好资金预算,落实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为我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促进我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不断探索创新,打造文化产业特色。要从我县实际出发,切实制定和完善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充分考虑我县的经济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利用我县特有的文化资源,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打造黄海旅游胜地名片、电视电影服务体系和民间绘画特色品牌的思路,深入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合我县实际的文化艺术生产、流通机制和方式,增强文化市场的发展活力,努力改变我县文化产业滞后的状况,为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夯实经济基础。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要加大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经营人才以及部分领域的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发挥文化领军人物的作用,构建吸引文化人才来如东创业的高地,真正做到“人才兴文”、“文化兴县”,为不断提升如东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保障。

根据县人大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及主任会议要求,10月13至21日,县人大会副主任周学彪副主任率会部分委员、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工委相关同志组建调研组,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和思唐、许家坝、塘头、板桥、孙家坝、大河坝6个乡镇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他乡镇委托乡镇人大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近些年来,县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贴近”为目标,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5.2万册。

二是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目前我县有歌舞娱乐场所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9家,网络、游戏经营单位44家,基本形成了发展速度快,档次品位高,场所分布广,门类品种全,集欣赏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产业。

三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虽然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广播电视覆盖带来不少困难。近年来随着风帽岩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投入使用和“村村通”的实施,把农村广播电视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近7万余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惠及农户3.8万余户。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与省网联网、数字化整体平移,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城乡联网工作可望近期实施。

(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近几年来,我县群众文化活动在县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按照“二为”方向,坚持 “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突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民间文化开辟新天地。思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长期以来,花灯、傩戏、高台戏、金钱杆等民间文化活动活跃在我县的村村寨寨。虽然受电影、电视等新型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花灯始终是思南父老乡亲喜闻乐见的剧种,特别是农民群众朋友对花灯的喜爱无法言说。思唐镇、塘头、天桥等乡镇根据农民朋友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和“感恩教育”等活动有机结合,编排了许多贴近生活、贴近政策的节目,使一些民间文化在农村开辟新天地。据统计, 2015年以来,各团队每年为农民朋友送戏,巡回演出80场以上。此外,每年还利用红白喜事在农村进行的经营性演出300场以上。与此同时,各团队还注重挖掘、整理、移植、创新剧目,培养花灯新人。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民间文化团队35支,业余演员420余人,成型演出剧目300多个。

二是电影工作呈现新景象。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县及时充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使一度被“搁浅”的电影事业渐渐走出困境,呈现一片新的景象。一方面,为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一村一月保证看一场电影”)的实施,我县组建20支放映队,每年进村入户放映故事片、科教片5200场以上。放映队在抓好公益电影放映的`同时,还承担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县乡中心工作的部署,服务农村的效果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县电影放映队充分利用电影院、人民会场的场地和设备优势,积极引进外地剧团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生活。

三是文艺创作取得新成就。县文化馆在文艺创作方面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和优秀人才。据统计,近年来,该馆在国、省、地书报杂志发表、出版、展览、演播的各类文艺作品130余件,获奖45件,任志平、张润宽等同志的美术、摄影、书法和音乐作品等在思南文艺界声名鹊起。《红包藏情》、《农家情话》、《思南姑娘大脚板》、《花灯姑娘》、《土家情歌对唱》、《荆竹蒿干三丈三》等文艺作品,提升了思南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乡镇文化活动焕发新生机。近年来,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县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思唐镇除认真完成党委、政府安排巡回演出外,还结合“六进村”、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适时开展了“农家书屋阅读演讲赛”、“新农村篮球友谊赛”。有 “花灯之乡”之称的许家坝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常踊跃,该镇有老年花灯队2支60多人,狮子表演队1支,龙灯队8支,从艺人员250多人。该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文化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板桥乡积极创造条件让“花灯进校园、进村寨”,排练成型的节目有10多个。大河坝的“鹅溪花灯队”还走到了湄潭、印江。总之,活跃在我县村村寨寨的龙灯、花灯表演、群众文体活动、文艺晚会,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乡镇文化活动焕发了新生机。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

思南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已经发掘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6个(其中国家级1个)。县财政每年都安排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经费,县文物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我县也是省内民族民间文化最丰富、最活跃的县之一,花灯、傩戏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为弘扬地方文化,抢救文化遗产,我县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建立了文物安全预警机制和隐患排除制度。针对我县许多民间艺人逐渐老去,地方文化青黄不接,甚至濒临绝种的危险,2015年以来县文化馆组织专门队伍,走访60多位民间老艺人,积累30万字的珍贵文献资料。2015年,我县“上元沙洲”、“花烛”等3件物品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胜扬等3人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刘芳、秦治凤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我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反差较大。目前县城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活动场所。现有的文化设施建设年代早且面积狭窄,平时群众文化活动的聚集点大多在“三场”,即:人民会场、灯光球场和中和广场。县人民会场历经了半世纪的风雨,场内座椅破烂,屋顶渗水,墙体开裂,舞台灯光、音响配置不全,效果不佳。灯光球场面积狭窄,开展活动时往往“人满为患”,治安维稳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区修建体育活动中心,成为广大市民的一大期待。

(二)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结构断层,优秀人才断档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县文艺创作人才缺乏,县里编剧、导演处于“上台老了,退休早了”的尴尬境地。乡镇文化工作“有人抓”和“有能人抓”的问题形势严峻。如板桥、大河坝乡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一人站”,绝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有限的人员均要承担“包村挂片”等中心工作,专职不“钻”、兼职不“精”的现象客观存在。个别乡镇虽然“编满人足”,但专业文艺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匮乏,大多只能“爬爬杆子”、“钉钉钉子”,抓文化工作力不从心。因此,加强我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排练的节目往往因为观赏水平不够,导致生存空间窄,发展或深入发展的压力大。另一方面他们必要的经费大多来自赞助或“以演养队”,由于缺乏必要的扶持,队员的热情和现实出现反差,导致人心浮动,队伍稳定难。

(四)文化市场管理乏力。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速,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可以肯定我县文化部门在履行文化市场监管职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是刚性不足,特别是对网吧的整治、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乏力。未成年人上网、阅读不健康书刊现象还比较严重。原因之一: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仅网吧就有34家,其中县城19家,乡镇15家,我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仅有8人,真正管好,分身乏术。原因之二:办案经费不足。据了解,我县文化稽查队办案经费主要来源于执收执罚收入上交财政之后的返回比例部分,这样势必造成对违规网吧的处理无法到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让网吧业主误认为违规经营罚款就可了事,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治标不治本”。原因之三:乡镇文化队伍人员少,且无执法权。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光碟、书刊在农村泛滥成为可能。

(五)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县文物所是古文物发掘和保护单位,县文化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单位,但是由于经费原因,无力全面开展工作。就文物保护工作而言,一般群众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不会主动参与保护,甚至还会随意损毁,就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如花灯、傩戏这些民间艺术,对已接受现代文明的年轻一代来说,缺乏吸引力,学习传承发展的人会越来越少,失传的危险性很大。

三、对我县农村文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以及文化工作人员面临的处境,我们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文化是综合实力的展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做好“四个纳入”: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纳入财政预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将文化工作所需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文化经费。县、乡两级要拿出配套资金加强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要加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落实县城文化场馆的建设问题,使我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尽快实施“村村响”工程,在农村强势推进宣传文化工作,让先进文化和党的声音家喻户晓。

(三)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层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创造者,是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血肉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最强的力量。要及时充实乡镇文化队伍,用好的待遇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关心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成长,对基层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人才要给予特殊政策。要为文化人才的流通打开“绿灯”,开通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用新的人才理念和用人机制激励农村文化工作者安心工作,尽力工作。

(四)要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要形成专职人员为主导、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文化队伍架构。从我县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当中,选聘文化指导员,对农村民间业余团队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千方百计解决各团队的困难问题,竭尽全力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让各乡镇、村组形成一批业务娴熟、队伍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为丰富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今社会,现代文化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政府应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纯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兼容各行业的产业,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达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效果。要发动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或是捐资兴建公共文化设施,以弥补县级财政不足,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工程”。抓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做到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便利于民。

(七)要部门联动,下大力气整顿治理网吧。网吧的出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但网吧违法经营,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群众反应相当强烈。县乡人大代表在历次人代会上,曾多次联名提出了“整治网吧”的议案。但网吧的整治仅靠文化部门一家是无济于事的,文化、工商、公安、电信、教育等部门应严格按照省地相关文件精神,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力度,落实责任,把网吧的管理和文化市场的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希望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八)要珍视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城市规划与拆迁改造中要注重文化保留,并搞好挖掘和合理利用。要加强对古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群众的文物意识,壮大文物保护的群众基础。要加强对民间手工艺,地方小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特别是做好代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鼓励有兴趣、有爱好的年轻人学习传承,大力弘扬地方文化。

根据市人大会2015年监督工作计划,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工作报告被列入市二届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议程。为此,市人大会组成专项工作调研组,先后在会主任焦光华、副主任刘国安等的带领下,分别赴遂昌、景宁、庆元、缙云和莲都等五县(区)组织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召集了市文广出版局等市直相关单位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掌握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浙江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和《中共丽水关于加快绿谷文化建设的决定》部署,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氛围逐渐浓厚,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文明风尚有所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成效明显。

(一)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我市各级政府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县(市、区)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从2015年的99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5799万元,增长率为486%,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全市送戏下乡1312场,送图书下乡20万册次,送电影下乡11437场次。市本级于2015年启动了“绿谷风——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行动,每年赴全市农村演出100场;各县(市、区)每年也都至少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还组织开展乡镇文艺汇演。这些“送文化”活动初步缓解了农民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我市自1998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5年5月底,乡镇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 100 %、行政村达到87.8%,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率达到86.5%,从而基本解决了大部分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看电视已成为农村群众最主要最经常性的文化生活。此外,文体部门连续三年实施体育下乡,为农村送体育器材,对农民进行健身指导,推动了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

1

源,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老年协会、闲置的校舍及旧祠堂等资源进行整合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

(二)品牌文化建设步伐加快,绿谷特色文化得到弘扬

品牌和特色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各县(市、区)政府充分发挥区域传统文化优势,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提升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品牌,树立文化形象,提高文化效益,形成文化引力和氛围。一是文化与节庆相结合,打造品牌。各地十分重视以节庆打造品牌文化,如遂昌汤显祖文化节、缙云黄帝祭典、景宁畲族文化节、庆元香菇文化节、龙泉剑瓷文化节、云和木制玩具节、松阳开茶节等。二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展现特色。各地在旅游项目开发中,注重文化内涵建设,以山水吸引人,以人文留住人,如缙云仙都黄帝文化游、青田“三乡”文化游、遂昌金矿和摄影文化游、莲都古堰画乡文化游等,都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三是文化活动与品牌创建相结合,体现优势。各县(市、区)重视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构建载体,如莲都的“乡村文化艺术节”、景宁的“文艺演出直通车”、松阳的“文化轻骑”等,影响越来越大。至今全市已创建省级“东海明珠”文化乡镇23个,市级 “山花文化乡镇”77个。

(三)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加快,良好文化生态逐渐形成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加快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独特的宝贵资源。我市自2004年以来,在全市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共收集整理民间艺术558件,其中造型艺术类190件、表演艺术类317件、民俗类51件。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造技艺和民间美术类的青田雕刻以及传统戏剧类的松阳高腔等4项被列入2015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我市共有11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2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近30人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去年底开始,全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现在各地正在认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统一部署,我市从去年起,用三年时间开展文物普查,以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开发文化遗产,建设文化生态。

(四)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农村文化活动有效开展

在“送文化”的同时我市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及集市、庙会等,开展花灯、龙舟、舞龙、舞狮、腰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据统计,全市有村业余文化团队2408支,活跃在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如缙云县16支农民婺剧演出团,不仅经常为当地农民群众演出,还到周边50多个县(市)表演。全市有3000多名文艺工作者下农村,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文化名村评选,有效地带动了农村文化活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一些健身活动在农村开始兴起。

二、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

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设上经济与文化、城市与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与文化活动的关系摆得不正,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一些地方未能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对“文化低保”、“文化民生”关注不够;有的则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把满足需求、“以文化人”列入主要发展目标,文化浮躁、文化失偏、文化失衡、文化失范问题还有存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进程。

二是缺乏较为完善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尚无系统和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其发展有一定的随意性、无序性。部分县的文化发展规划没有真正将农村文化发展进行细化、量化,缺乏规划的指导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市及大部分县(市、区)对农村文化缺乏考核机制,或在综合考核中农村文化建设所占分值极低,“软任务”现象比较普遍,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产品相对匮乏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作为公益事业,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近年来,各地文化事业经费虽然有所增加,但数额十分有限。全市用于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经费2015年是580万元,2015年是1320万元,2015年是3694万元;用于乡镇、村文化设施及活动的经费2015年为360多万元,2015年为518万元,2015年也仅1581万元。以2015年经费投入计算,我市农民年人均文化经费仅7.6元。上述经费近一半是源于省专项补助。有的县级财政在文化建设上只能采取“保工资,保重点”,未能将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经费列入年初预算,有的即使有预算,但经费也难以到位。据了解,全市县级文化馆每年经费一般在2万元左右。至今市本级及4个县(市)未设立农村文化专项基金,农村文化事业 “贫血”严重。部分县(市、区)强烈要求市财政建立经费补助或扶持制度。莲都区建议市政府对“古堰画乡”文化区块及其产业发展予以土地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按省十一五规划要求,欠发达地区到2015年必须实现县县有1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目前全市仍有4个县级文化馆不达标,其中2个县馆有馆无舍;全市还有4个县级图书馆未达标,1个县没有图书馆。全市183个乡镇(街道)中建有文化站的163个,其中站舍达标为52个,占28%;111个站舍未达标,占60%;20个无站无舍,占12%。全市3480个行政村,有1925个未建文化活动室,占55.3%;已建成的1555个文化室有72%未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有不少地方设施缺乏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如县馆的辐射作用尚未很好地发挥,“东海明珠”、“山花乡镇”工程的创建,存在为创建而创建、创建后资源闲置的情况。

3

简单、形式陈旧、内容缺乏创新,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群众参与率低。每年各地有关部门组织的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活动覆盖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需求。乡镇文化站藏书达3000册以上的不足30%,一些乡镇文化场所的活动显得十分冷清,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只有40%左右,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很难享受到政府的“送文化”服务,这些地方多数村民极少有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一些人还参与到赌博、封建迷信或不健康活动当中。农民看电影、看图书、看戏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偏僻自然村的农民收看不到电视,还处在“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听到鞭炮锣鼓声,就是红白喜事到”的文化生活零状态之中。另外,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值得研究。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管理机制亟待改进

据了解,自2015年开始实行乡镇综合改革之后,大部分乡镇把文化员纳入了乡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管理。乡镇文化员由所在乡镇政府考核聘用,并享受相应待遇,因而大部分文化员主要精力是用于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文化员队伍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文化工作成了乡镇文化员的副业。有的地方文化员只出不进,人数逐年减少,部分县每个乡镇平均不到一个文化员。文化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全市283名乡镇文化员35周岁以下人数只占19.1%,县级502名文化管理及从业人员35周岁以下仅占12%。

农村文化队伍业务培训工作急需加强。乡镇文化员培训工作比较薄弱。一些文化示范户因为缺少培训指导,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好。对农村民间文化团队的组织、指导、扶持需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骨干、艺人、传承人的管理、保护、传承和发挥作用还没有完善的措施。另外,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文艺骨干流失严重,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下降,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民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农村文化的管理服务处于边缘化。

(四)生态文化建设较为薄弱,思路不够明晰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自然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的统一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自觉,思想认识比较模糊,生态文化的理念没有充分确立;生态文化建设重点不明确,思路不够清晰,生态文化建设布局安排、相关措施还未到位,尤其是对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的统一保护、开发、利用、传承还刚刚起步。

三、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而又常抓常新的任务,既要有重点地阶段性推进,更要有计划地进行远期性建设,既要加强基础性工作,又要坚持日常性管理服务。根据中央、省的有关要求,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建设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实际,当前需努力做好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明确目标,加强引导

4

在我市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切实将文化建设摆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等地位,实现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突破口来认识,作为解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来落实,认真解决农民文化低保、关注农民文化民生,真正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行动上更加自觉。从丽水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文化人,努力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文化阵地,引导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壮大农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市本级要抓紧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要指导县(市、区)运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价的契机,对乡镇、村的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根据新的要求和经济社会集聚发展的趋势,对规划布局、重点文化建设、文化活动项目及其实施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细化、量化。根据中央、国务院、、省政府文件及绿谷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的部署,结合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实施意见,确保管理服务、建设项目、保障措施等落到实处。文化主管部门要在规划和政策措施的指导下,细化具体指标,明确阶段性主要任务,加强组织、管理、督查,加快工作进程。

(二)增加投入,强化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政府是主导,投入是关键。切实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保障机制,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镇、村的比例。市、县(市、区)政府应设立农村文化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农村文化。市财政要采取以奖代补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县(市、区)重点文化项目和活动进行适当支持。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要认真梳理国家、省、市有关文化扶持和优惠政策,使其落实到位。

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活动的阵地,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费投入主要方向,在争取省专项补助的同时落实好配套资金,力争在2015年完成达标的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彻底转变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人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 理顺机制,建设队伍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深入总结研究乡镇综合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等方面关系和机制,合理解决文化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待遇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解决无人干事的局面,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5

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以及文化示范村、示范户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组织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对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优秀农村文化工作者,各级政府要予以表彰和鼓励,不断夯实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

(四)严格考核,改进管理

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活动的阵地,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费投入主要方向,在争取省专项补助的同时落实好配套资金,力争在2015年完成达标的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彻底转变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人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转变管理方式,改变文化建设软性指标、柔性管理、疏于问责的现状。按照中央、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及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考核问责内容,加大力度,严明奖罚,定期督查,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同时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评价体系,增加考核分值,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自觉。县(市、区)政府应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考核机制,把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情况作为文化单位的主要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五)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步伐

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生态价值观为重点,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生态文化意识和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尊重自然、关爱环境的文化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精神支撑。

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加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力度,特别是保护、弘扬、扶植具有生态道德特色的民间文化。加强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包括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努力提升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同时,要结合绿谷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人文特色,精心组织,系统谋划生态文化艺术活动,编制生态文化发展项目,开发生态文化产业,使我市的生态文化建设在价值理念、文化传统、文化建设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健康发展。

6

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我区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截止,通电话的乡镇39个,行政村448个,电话覆盖率100%,已连接光纤宽带网的乡镇38个,行政村254个,宽带覆盖率57%,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村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凉州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启动实施,我区第一个与涉农各单位及乡镇相连接的农村信息网络建立。区上成立了农村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与信息网络建设。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站正式启动。网页内容已全部添加完毕,并对涉农信息能够进行及时地采集、发布,对网页内容定期更新。

目前全区38个乡镇和13个涉农部门已基本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各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了信息员。网页内容添加基本完成。下一步争取为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好设备、培训好信息员专兼职信息员、制定好规章制度、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逐步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处于初始阶段,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村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村信息中心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调换频繁,农村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三)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农村信息也不是单纯的种养业信息,需要所有涉农部门、乡镇及媒体单位的通力协作。但目前部门协作不畅,严重限制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区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较片面。二是协作单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四)传输渠道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虽然目前每个乡镇都有农村信息站,但在农村信息的收集、储备、传播、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由于部分镇村干部、企业协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三是区农村信息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县市、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对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乡镇、村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区农村信息工作现状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村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村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区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大户等在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上设立专页,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区、乡、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采取统一教材、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法,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整和气象、电信、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共同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三级平台(区、乡、村)、建设三张网络(通讯、电视、报纸)、实施“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一是加强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村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三农”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四)创新服务,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市场供求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以现有网络和网站为基础,加强与电视台合作的农业栏目,提高信息容量、及制作水平,使其题材选择与制作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到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充分发挥电信设施便捷、易推广的特点,利用电话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利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等服务工作。三是配合我区农村远程教育的需要,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重点产业,制作出高质量的农业科教片,为农民提供一批直观生动的先进实用技术资料。四是进一步抓好“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和“一站通”推广工作。大力推广运用供求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我区农产品流通。

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xx”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有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xx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xx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

第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

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xx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培育了**国大、**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专家验收,丝网机械设备数字化率达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92%,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70%,网上贸易额占比超50%。

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26个部门提供了纵向业务专网服务,支撑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人口与人力资源、法人、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共享,促进了财税增收。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提前两年完成了“**”提出的60%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理的目标任务。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涉密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部门核心业务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上报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全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网民使用政府主页的比例达到25.5%,通过政府主页查询政务信息的比例达到74.1%。**市和**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0强。我省被国家列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属国内首创。

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初步形成了集教育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三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社保信息系统开通了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率达97.3%,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市“五险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了基金统一征缴和支付,在全国得以推广;**、承德、**、**、**、**被评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监测、社区卫生服务等功能,提高了卫生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及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重大疫情的网络直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民间艺术等大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小时视频资源,信息总量达27tb,位居全国前列;建设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省5万个行政村。实施了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11个设区市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等市探索了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城乡服务等值化。**光彩集团“全国联网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独家国家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56个城市。**、**先后启动建设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方面,**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45.6万公里,是xx年末的2.33倍;局用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分别为961.4万门和8080万户;电话用户数为5604.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53.5万户,是**年末的2.44倍;电话普及率达79.7%,较**年上升29.5%。广电方面,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改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70万户,双向网覆盖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11个设区市城区,用户达50万户;完成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互联网方面,**年底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335g,网民数达到2197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3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667万户,居全国第5位;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95.1%。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电视台实现了7套节目的低码流网上直播和部分栏目的网上点播,网站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电台网站实现了9个频道的在线直播,阳光热线实现了网上视频直播和点播。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制定了《**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对811个党政群机关门户网站实施定期监测,完成了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试点。省市两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协调体系,省市县三级1074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对965个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保障了全国重大活动期间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经验和做法。

6.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

“**”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95.5亿元,工业增加值297.7亿元,实现利税174.51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35.98%、32.08%、44.24%,分别是“**”末的4.65、4.02、和6.24倍。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太阳能光伏、通信与卫星导航、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五大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四基地”、“八园区”和环京津发展的格局。

7.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

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开展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基础调研,建立了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和设区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发布,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机制。调整充实了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我省信息化领域各类协会作用,形成信息化宏观研究和辅助决策机制。倡导建立了京津冀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与京津地区的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

信息化立法、政策和标准制订工作取得新进展。《**省信息化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制定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关于加强全省“**”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省电子商务“**”规划》、《**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化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开展了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电子文件存档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了**省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对省级信息化标准工作进行了探索。

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一度的**国际信息产业周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独具特色、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行业盛会;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省内外新闻媒体、**“5.18”经贸洽谈会,对我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集中进行发布和展览宣传;多次举办信息化发展形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报告会或高峰论坛,全省信息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在20所高校开设或增设了26个计算机相关专业,举办了两届**省高校网络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省委党校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开设了信息化知识培训课程;与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中欧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培训会;组织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成功举办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厅局级干部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高级研修班等多次专题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二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机构改革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有所削弱,市县机构改革的时间梯度差,制约了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省信息化条例受立法资源限制,立法进程相对缓慢。企业信息化缺乏政策支持,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

四是全社会信息化投入不足,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其放在战略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市县两级政府尚未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额度占财政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减少。

五是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软件企业水平偏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党政机关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尚未建立,国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较低。

二、面临形势。

(一)信息化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共同选择。

“xx”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中长期结构调整阶段,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助推经济发展、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xx年,欧盟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英国推出了《数字不列颠计划》,日本发布了智能日本(i-japan)计划,韩国发布“it韩国未来战略”,新加坡全面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美国政府提出了5个方面复苏经济计划(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下一代宽带网等),世界各国力求通过推动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催生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全球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正在酝酿更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化正在向以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化迈进。信息网络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快宽带化、移动化进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表明,网络平均带宽每增长10%可以拉动gdp增长1.21%,世界各国都将宽带目标定为100mbps。物联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交融发展,正在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和对物理世界的实时便捷管理成为现实,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为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保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从电网到运输网,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先进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通过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催生一批新兴业态,加速了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和重构。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xx”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科技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作用,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届*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部署,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支撑“xx”期间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必将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新农村建设。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方4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28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94%和73%。新增设施农业4、5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1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1、8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4个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13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807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4件、市知名商标12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6家,累计达49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组建植保专业队62个,集中供秧面积达28万亩。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4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6个、面积1、7万亩,其中有机稻米0、98万亩,5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4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2019年度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2、5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12个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25台,秸秆还田机101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95、3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66、36%。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5、78万亩,累计突破50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300亩以上的村(社区)257个,占比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99个,协议投资总额47、7亿元人民币和2900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18、9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2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2644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个镇共启动20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33个,累计搬迁农户1475户,整理土地1327亩,分别占年计划的115%和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9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1、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62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35972户,建成24037户,入住21576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1%、82、77%、85、01%。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86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8亿元,占年计划的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13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5个,四旁植树107、8万株,超额完成了市年度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66%。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6918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10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1106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960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674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232个。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25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45、5万人,覆盖率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参合率连续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项目总投资5160万元(中央国债投资1872万元、地方配套187.2万元、群众自筹3100.8万元)总投资665万元,一是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任务17500口。根据省能源办《关于开展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实施准备工作的通知》甘农能办〔〕11号)下达我市等7个县(区)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一池三改”沼气池15600户。其中省财政投资228万元、地方配套22.8万元、群众自筹111.2万元。二是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项目25个。总投资77.5万元(中央投资17.5万元,地方配套30万元)三是养殖小区小型沼气点工程1处。年养殖小区小型沼气试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0万元,其中国债投资7.2万元,地方配套0.72万元,群众自筹12.08万元。

截止月10日,据市农村能源站统计。全市共完成建池任务16130户,占建设任务的92.17%25个沼气服务网点均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和管理人员培训,但省上采购的配套物资还未到位,目前还没有开展工作。养殖小区沼气工程示范项目已建成210m3沼气发酵池,进入装料启动阶段。

三、存在问题。

各项目县(区)务必高度重视,现将今年沼气项目实施中和省上验收中发现的问题通报如下。认真加以解决。

但是因为地震而使沼气建设工作停止了近两个月,一是影响了沼气池建设进度。月份是建设沼气池的最好时间。致使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加上灾后重建对建材物资的大量需求,建材价格上涨,增加了项目工作的实施难度。

各项目县要配套10%项目配套经费和10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三是部分县不能全额落实配套经费和工作经费。按照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但是市大部分县(区)不能全额落实配套经费和工作经费,有的县为了应付验收,地方配套资金在项目验收完后又被财政部门收回,还有的县将扶贫项目经费作为地方配套资金划转。今年全市各县(区)应落实配套资金211.2万元,目前只落实了132万元,全额或部分落实的只有5个县(区)工作经费和后续服务管理费应为80万元,目前全额或部分落实了只有5个县(区)共计33.6万元,其余县都还未落实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度和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利用率低。沼气“三分建,四是重建轻管。七分管”但我仍然发现只建池不使用的现象。有的池子建好后没有装料;有的没有养殖,既没有养猪,也没有大家畜,沼气池没有发酵的原料;有的装料启动以后由于管理不善致使产气率低或不能使用;有的地方只使用了沼气,没有开展“三沼”综合利用。这些现象都给沼气项目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群众的切身利益。

尚未建立有效的项目实施工作机制。部分县区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项目实施的有效工作机制,五是个别县上领导不重视。项目乡、村两级政府根本没有参与项目实施,单靠农村能源部门的力量,既要包技术指导、又要包发动群众,既要包沼气池建设、也要包“三改”建设,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都很大,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和滞后。

地面设计和管路安装不规范。有些县是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六是建池技术不到位。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不足和施工技工的技术水平差异,没有按照农业部下发的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等6个标准、农村沼气“一池三改”技术规范》及省能源办下发的推荐图纸进行施工,使部分沼气池与圈、厕设计不合理,有的甚至将猪圈、厕所没有与沼气池建到一处,室内外管路和集水瓶等安装不规范,给项目的验收造成不好的'印象。

四、采取强力措施,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

1强化工作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的完成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县上领导对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项目建设中措施是否得力、管理是否到位。省上已准备12月中旬对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和省列项目进行验收,还有一月时间,各项目县要查漏补缺,靠实责任,加快“三改”建设进度,做好农村沼气建设的各项完善工作,争取在剩余时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2尽快落实经费。规范财务管理。各项目县(区)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切实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一是要严格资金管理制度,国债资金要做到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二是各项目县要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和省、市、县三方签订的项目责任书的要求,尽快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10万元以上的项目工作经费和后续服务管理费,要进入国债专户管理,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项目验收中省上把地方配套和工作经费的落实情况作为项目验收的硬性指标之一,对未落实的将不予验收。三是严格资金拨付形式,坚决杜绝大额现金(1000元以上)支付情况发生。四是严格补助资金使用范围,拨付各项目县的中央建设资金要全部用于购置水泥、砖等建材、基础设备购置以及支付技术人员工资等,杜绝截留、挤占、挪用项目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中央国债补助资金以实物和技工工资形式足额补助到农户或项目点。五是对水泥、砖、pvc管等建池材料和服务网点、沼气工程部分材料要实行招标集中采购。

3严格执行标准。要严格按照农业部下发的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等6个标准、农村沼气“一池三改”技术规范》及省能源办下发的推荐图纸进行项目建设。对每户“一池三改”布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设计,同步进行施工,做到建设施工标准化,配件安装规范化。要坚持职业准入制度,所有建池人员必须持有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要加强对建池技工的培训和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杜绝不按照规定进行建设的问题,把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建成精品工程。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本次调研组建南、北两个调研组,深入安坪镇、五马镇、吐祥镇、朱衣镇、竹园镇、公平镇和兴隆镇等10乡镇,通过现场查看海角村、下坝村、回龙村、红霞村、红马村等村社的水利工程,召开乡村干部座谈会和征求群众意见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下发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优先解决工程性缺水、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和城乡防洪工程的思路,积极争取国家和市上水利工程的立项,县财政安排水利建设资金,不断建立健全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和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至来,累积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4.59亿元,新竣工投入使用1座中型水库和1座小型水库,解决36.95万城农村人口和6.25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8座病险水库的应急排险,修复堤防4.09千米,开工治理中小河流6.29千米,共完成水系绿化面积2.11万亩,新增农村装机容量2.35万千瓦。

虽然水利建设取得不错成绩,但水务局负债重,流动资金短缺;骨干性工程少,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率低,农村安全饮水不达标;河堤坍塌损毁严重,防洪能力弱,部分水利工程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财产的炸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我县水利设施主要为沟渠、塘、库、坝和河堤,大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沟渠损毁、淤沙严重,小型水库、山坪塘和山湾塘缺乏必要的管护和维修,现已趋向报废,防洪工程设防标准低下,已经丧失防洪功能。甲高镇、吐祥镇、竹园镇境内沟渠基所存无几,有水来也是“先浇沟,后浇路,最后流到河里头”的局面,唯一发挥效益是场镇周围平坝内的沟渠,也是年年修修补补。安坪新治河堤、五马厂河、甲高河堤、竹园崔家河和吐祥河堤虽然都经过一些治理,但是治理范围太小。新治河堤全长10km左右,仅仅治理了场镇边两岸600m,其上游和下游河堤或垮塌,或堤坝被冲空虚,或没有河堤,下雨天就看河水长势,河水上涨人就跑。

(二)水利债务沉重。

(三)水利工程建设的体制不健全。

1.工程选址与设计不合理。水利规划不完善、水利设施布局不科学,主要表现在:设计方量与管辖范围内人口、灌溉面积不相对应,无水源水利工程多,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实地勘测地质构造是否适合建设水利工程。五马镇人畜饮水工程设计到竹园镇地界上,吐祥镇河流治理工程按照图纸放线,要拆除奉利公路和群众合法的老房子。

2.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全县水利工程转包现象突出,各级承包商追求最大利益,不断压缩工程资金款。设计工程方量与实际建设不符;偷工减料;有水利主体工程,无附属设施等。安坪镇87口人畜饮水池,经县政府多次督促,基本能正常蓄水,但配套设施不完善,能按照设计要求发挥效益的不到总数1/3。吐祥河堤整治工程竹园镇纸厂湾工程多次转包,资金断裂,已是半拉子工程。

3.工程监理未正常履职。按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工程项目建设必须接受质量监督机构监督。调研组在实地调研工程建设时,了解到监理员业务技能低,基本不到现场监督。吐祥镇河堤整治工程的项目监理身兼几个项目的监理,基本半月难见一次,河堤水泥标号低,砼面出现蜂窝状。据了解,我县水利工程监理单位均由重庆市江河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而该公司在我县工作仅有一名员工,负责监理全县水利工程项目,天天忙于写监理报告。

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是节能减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变生产结构、降低生产成本,造福农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加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推广力度,也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使广大农村居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建设小康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县根据民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农村能源项目技术推广工作,在全县18个乡镇以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为重点,配套改厕、改圈、改厨,通过“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现就我县的沼气建设民生工程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至今民心工程沼气建设已完成户用沼气3000户,今年下达我县民心工程农村沼气建设任务为户用沼气800户,1-10份全县已完成600户建设任务。

户用沼气建设涉及全县十八个乡镇。推广户用沼气建设模式主要是“一池三改”,池型为池体10立方米的强回流沼气池。我县沼气建设本着上档次、成规模、有特色出效益的工作原则,坚持以开展沼气知识培训为基础,以提高沼气综合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我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实施沼气项目。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管理。

为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为民办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把民生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了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逐级落实责任。

领导小组与各项目乡镇都签订了责任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沼气建设问题,督促项目、资金的落实和新农村的规划情况,农业局指派专人对各乡镇的沼气池建设进行督促、检查、指导。

2、将沼气建设与相关项目进行整合和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农村能源。

沼气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项目进行有机结合,综合规划。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将沼气国债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增强项目实施的效果,发挥了整体效应,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

完善“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将猪、沼、果结合起来,沼渣、沼液提供有机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而实现了养殖、种植的循环综合利用,真正实现无公害绿色瓜果、蔬菜的生产。

3、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确保质量效益。

建立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是加快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步伐的基础,为此,我们采取了参加上级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技术骨干参加县能源办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和沼气建设现场会,另一方面着力开展普及型培训,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服务队伍。目前,我县已建设县级沼气服务站一处,培养技术人员73人,积极搞好技术服务。安排专人负责沼气建后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今年共举办沼气培训班10期,培训农户余人,向沼气用户宣传安全用气常识,发放了《沼气使用手册》。同时,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巡回检查,对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沼气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建设中,采用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操作规程,统一验收标准,严格按质量标准建池。按照合同规定,要求施工队伍包建设、包质量、包建后维修。为确保建成一处见效一处。注重抓好建后管理工作,严格档案管理,实行一户一卡和责任追究制度,卡上有建池技术人员的签名,资料录入微机,做到谁出问题谁负责任,使所建沼气池真正发挥作用,长期利用。

4、严格资金管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做到不挤占、不挪用。严格执行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财务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根据农民建池进度分期分批直接补助给建池农户,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5、抓好典型示范,加大推广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针对群众对沼气建设认知度不高的实际,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沼气建设的好处和建池管理知识和方法,通过组织集中培训、参观学习、播放音像光盘、示范带动等多种渠道,提高农户认识水平,调动他们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大力营造抓沼气、建沼气、用沼气、建设生态家园的良好氛围。突出示范点的建设,积极培育典型,发挥重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明确以示范村、精品村辐射带动周边,推动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到目前为止,全县有针对性的建设示范村2个,以及养殖小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养殖小区粪便、污水集中排放,有效治理了养殖场畜禽粪便对周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实现了集中供气,解决了养殖小区对沼气的.需求。通过示范村和养殖小区的建设,带动了全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各地推广力度不一,发展不平衡。

有一些地方对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工作与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农村能源与环境建设列入议事日程,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广力度不大。部分乡镇及有关领导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2、资金缺乏,农民自主建设难度较大,农民投入沼气池建设积极性不高。

农民的能源环保意识、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环境有待加强。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承受能力较差,搞任何能源环保建设成本高,自筹资金比较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沼气的推广使用。

3、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农民还未真正掌握沼气的使用管理技术,管理使用效果不佳。

随着沼气池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些地方农村技术力量不足,配套服务不到位,建池农户不会管理使用,有的沼气池一经建好就成了摆设。根据调查,目前普遍使用的沼气池和配套用具使用起来要求过严,技术性强,一般农民很难掌握,使用率低。

4、沼气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工作繁杂涉及的部门很多,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沼气池正常使用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事关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网点为基础,在乡服务站缺位的情况下,难形成上有人抓,下有人管事的工作格局。乡、村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受资金影晌没有运转,农技体制改革没有包括农村能源与环境建设。

5、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空间狭小,年需求量少。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散户养猪锐减,规模养殖户增多;二是新农村建设倡导人畜分离,集中圈养,建设地点受限制,建池自然条件也受限制;三是物价上涨、农户外出打工、传统的辛勤劳作意识淡化等造成农户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村户用沼气已建后,由于受其它能源价格偏低,但使用沼气时管理沼气池费时、费力等原因而放弃使用的多,新建池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在主观意识上较难接受。

三、下一年工作思路和建议。

1、工作思路。

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紧紧围绕农业、农村能源环境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推进“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在我县实施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今后农村能源环境建设仍结合我县实际,以农村沼气项目为抓手,推动农村能源工作,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搞好造福农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2012年工作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能源环保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发展应用沼气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环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调动农民建设使用沼气的积极性。

(2)加强建后管理服务,建管并用,注重技术培训,()提高建池质量,建造精品工程;集中连片建设沼气池,成规模才能出效益,才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4)要统筹考虑养殖方式、原料种类、沼气用途等因素,在项目布局上因地制宜,科学立项。

(5)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村能源、农业环保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必须争取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做好。

(6)沼气服务网络亟待建立,以保证沼气长久利用和效益发挥。解决服务网点运行费,解决服务网点承办补助,解决农户使用沼气积极性问题,使用沼气补贴机制尽可能建立,服务才有市场。

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事关企业的兴衰,特别是政策性、知识性、专业性比较强的金融企业,显得更加重要。农村信用社能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队伍建设是前提和保证,因此,农村信用社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各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只有各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整体效率才能最大地提高。结合笔者对该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由此而引发了对目前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的一份浅见。

一、信用社基本情况蒙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贾庄信用社位于蒙阴县最北端,比较偏远,为辖内九个行政村0.9万人提供金融服务。截至目前,该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027万元,贷款余额达到2942万元,实现营业收入286万元,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1、人员情况:该社现有干部职工11人,平均年龄在37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职工5人,占员工总数的45%。

2、岗位设置:贾庄信用社现在设置主持工作主任一名,内勤主任一名,主管会计一名,借据岗兼立据岗一人,柜组会计2人,复核员一人,出纳员一人,外勤业务人员2人。由于单位业务相对较少,地理位置偏远,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单位人员情况基本保持不变,人员相对较少,基本保持最原始的业务操作流程,有的员工还身兼两职,除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外,给业务发展也带来不便,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一)、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用人机制不活。

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前,农村信用社历年接收的新员工大多数是顶替、照顾的内部职工子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行社脱钩后,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再加上近几年来,从大中院校引进了二十几名大学生,但是由于受体制原因的影响,仍然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一时还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形成了队伍老化、制度不活、竞争软化的落后局面。

(二)、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老化,高素质复合性人才严重匮乏。

一是缺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熟悉金融业务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科技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三是缺乏精通法律的专业人才;四是缺乏公关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强的市场开发人才。

三、

对策及建议?(一)、发现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确不常在。这说明发现和识别人才关键是各级领导要甘当新时代的伯乐。

二是要有求才爱才之心,善于把握人才的本质特征,要从不同类型人才、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特点出发,把握不同人才不同特征,避免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

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煅炼力度,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在于积累,天才来自勤奋,人。

才在于培养,要为农村信用社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事业心强,爱岗敬业的年青员工创造多岗位煅炼的机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培养。

四是要明确用人标准,做到按需配置。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选择各层次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注意平衡德与才的关系,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坏才,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没有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敬业精神,一心只想贪图享乐的话,那么,才能越大破坏力越强。因此,要从规避道德风险入手,从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标准方面扼制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提高一线窗口人员操作水平。

营业人员服务质量的优劣,操作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信用社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和形象,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人员紧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线缺少各类熟练操作业务的营业人员,因此,农村信用社建设一支业务操作水平精湛的一线操作人才队伍尤其重要更是农村信用社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根基。

一是要加强业务岗位人才队伍的岗位轮换,把一线人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业务能手,逐步实行按职务、职称、岗位取酬的激励机制,能者多劳多得,劣者少劳少得,视员工的能力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这样既有利于人才在本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促进人员分流,优化全系统员工队伍。

二是加强培训,加快一线人才队伍新业务、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改变农信社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落后面貌,短期内单靠外部高等院校输送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坚持抓好后续教育,积极创造“学习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先天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业绩优秀的员工加油充电,提高文化知识,业务理论水平,适应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现有用工中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一批优秀人才输送到专业院校脱产学习,通过单位、个人双方负担教育投入的办法,毕业后给与相应的待遇。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与现有人员盘活的双重战略。

三是实行岗位等级管理,严格员工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和教育机制,正确引导员工自觉加强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实行调整与发掘现有人力资源潜能双重战略一是要推行全员聘用制,把职务和职称评聘全面纳入结构比例控制,真正引入竞争机制,全方位推进优化组合。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各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不分地域,竞争上岗,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绩取酬。

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xx县-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3000口,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750口,占58%。300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现已全部完工。本次随机抽样调查了5个乡5个示范村,调查沼气用户97户。其中正常使用用户82户,占84.5%;间歇使用用户11户,占11.3%;弃用用户4户,占4.2%。全县抽查沼气示范村平均使用率为95.8%。沼渣、沼液100%得到了充分利用,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据调查,平均每户每年产生沼液肥15吨,节约肥料开支1500元;平均每户每年节约用煤1.2吨,节约开支600元;97户用户由于减少砍柴而增加封山育林面积485亩。

xx县20-20小型沼气池的建设20个,100%中央预算内投资。其中联户沼气池工程17处,占85%,养殖小区沼气池工程3处,占15%。这次调查的5处联户沼气池工程,100%建在小型养殖场里,原料充足,100%在使用,农户也很满意。

xx县年-年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2处,100%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是大型沼气发电工程。8月开工,2012年10月全部完工,现已投入发电使用。养殖场都有各自的果茶种植基地,沼渣、沼液都能充分利用。如今,土生牲猪养殖场每天沼气发电10个小时,可为养殖场每天提供350度电,基本保证了养殖场的用电;旺达养殖场每天沼气发电6个小时,可为养殖场每天提供240度电,基本满足养殖场的日常用电需求。沼气发电以来,为养殖场带来了每年6-7万元的直观的经济效益,业主都很高兴。

(四)服务网点。

xx县2005年-2012年服务网点建设任务为32个,100%中央预算内投资。自20到2012年xx县已建成了32个沼气服务网点,其中乡镇服务网点22个,村级示范村服务网点10个。32个服务网点,除了中央下拨51.93万元物资器材外,xx县财政还下拨了21万元配套资金,为服务网点购置了辅助设备,解决了办公场地。本次调查了5个乡镇服务网点,能正常运行的只有1个,占20%;其它4个都因为营运收益过低而不营运,占80%。这个正常运行的服务网点是县城中心服务网点,除了进行维修服务外,还经营全县的.沼气器材,所以才能够勉强维持。

二、xx县农村沼气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养殖农户日益减少。在调查的97户沼气用户中,有26户没有养殖,占27%;有42户全年就养1-2头猪,占43%。由于养殖农户减少,沼气原料不足,农户经常长年不换料,影响了沼气池使用效果。

(二)对沼气用户服务收费难。沼气用户严重依赖县能源办和沼气技术员,沼气池一出现问题,自己不先进行检查,就要求县能源办派技术员进行检修,检修完了也不肯付技术员工钱,严重压缩了各服务站技术员的生存空间。我办只能向县财政争取一部分经费,以弥补技术员的维修工钱。但随着沼气用户的日益增多,老沼气池逐渐要维修,靠我办向财政争取维修经费越来越杯水车薪。究其原因为:一是服务网点维修服务收费还不完善。建池户的依赖心理严重,沼气池出了问题,总是要求县能源办为其解决维修资金,否则宁愿沼气池不用,也不肯维修,技术员为其提供服务收费难。二是沼气服务网点技术员不是财政在编人员,没有固定收入。技术员平时除了进行有限的沼气服务外,还要做其它的事,才能维持1年的生活开支,没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服务网点的建设经营。

(三)大型沼气发电工程由于设备的原因,沼气发电机组一次发电超过4个小时,机组就温度偏高,损耗加大,所以不能够长时间连续发电,造成了有多余的沼气浪费掉。

三、进一步发展农村沼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1.建议在沼气池集中的示范村,新建一批沼气原料处理储存池,以供沼气原料不足的沼气用户。

2.建议上级部门能适当下拨沼气池维修经费,专门用于对故障沼气池进行维修和对老沼气池管道、灶具进行更新,以保证农村户用沼气池的长效使用。

3.建议上级相关部门能尽快解决切实可用的沼气液化技术,使多余的沼气能进行液化,以提供给其他农户做炊事用能。

4建议把沼气服务网点的农民技术员纳入财政编制,每年能有适当的工资补贴,以确保服务网点能正常营运。因为服务网点营运收入过低,技术员工资没有保障。

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阿“群芳争艳”兴大业—**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纪实**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全县设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00460人,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点苍山横断山脉纵贯南北,漾江濞水奔流其境。

大山云飞、长河腾浪、万壑争流、千峰竞秀,云海浪山与河谷粮川交织出壮丽的滇西高原雄姿。**县的气候为亚热带—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受海拔高差、纬度跨径、地表起伏、植被状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区域性气候差异较大。“一山分四季”的垂直差异和“十里不同天”的水平差异均表现得十分明显。点苍山这南国大地上的娇子,不仅有着举世瞩目的魅力、惊天动地的博大气宇,犹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点苍山常年积雪、植被完好、水丰不竭,使漾濞县境内河流纵横深切,涧水湍流山间。**县境内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有大小河流117条,均属澜沧江流域黑惠江水系,全县水资源总量12.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27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8万m3,高于省、州平均水平。水能资源得天独厚,仅漾濞江、顺濞河、吐路河、雪山河、金盏河、劝桥河、紫阳河等7条主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就达45.21万kw,其中可开发量26.42万kw,占57.5。1958年**彝族自治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在河西建成投产发电,实现了彝县电力建设史上零的突破。1967年开始,先后由西洱河架设线路,由西洱河四级电站供县城、平坡、脉地等河谷地区用电。从八十年代开始,掀起了我县自办小水电站的高潮。在这期间相继建成了雪山河一级电站、雪山河二级电站、劝桥河二级电站和拱管电站。国务院批准我县为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结合村村通电工程,掀开了自治县电力建设新的一页。全县人民经过三年多的顽强拼搏,初步建成了以35kv输电线路为骨架,10kv配电线路为网络的电力建设新格局,建成了竹林寺、顺濞、太平三个35kv变电站,至此全县11个乡镇,65个自然村全部通电。顺利通过省、州达标验收,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认定为“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获水利部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电力事业的发展。为了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忠实履行“执政为民”的宗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小水电发展提供的机遇,加快启动实施我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建设,把农村电气化建设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县农村电气化领导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申报的各项工作,县电力公司编制出《漾濞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我县在省、州的关心支持下,被列为“十五”水电农村中级电气化建设县,全县电力建设又一次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新世纪、新征程,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两大机遇,不断加大产业、城乡、所有制三大结构的调整力度,继续打牢水、电、路、信息四大基础,实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县、非均衡发展五大战略。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工业发展指导思想,按照坚持“两个依托”、“三个并举”,抓住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三个环节,以水电开发为突破,培育壮大电力、冶金、化工、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骨干产业,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到20xx年把漾濞建设成为拥有装机4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结合我县小水电开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县及时调整充实了县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还专门成立了小水电管理局负责全县小水电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根据《关于**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的批复》,电力公司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项目更改申请,最终云南省水利厅以《关于大理州“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调整的批复》核定:小春箐一级电站,小春箐二级电站,是电气化规划建设中的电源部分,但不作为电气化达标验收项目。平坡、脉地35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顺濞35千伏变电站增容、太平35千伏变电站改造等是达标验收的电网部分。并确定20xx年为“十五”水电农村电化建设规划基准年,20xx年为达标年。五年间,全县共新建19座小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4.99万kw;总投资27047万元,至20xx年8月全县共有小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26.26万kw。正在建设的有平坡、漾洱、沙坝、茅沙坪等8座电站,装机容量11.48万kw,可望于20xx年和20xx年投产发电;待开发的有六五河一、二级等10座小水电站已完成规划工作,装机容量4.59万kw,目前正进行招商引资;桑不老、马尾水等11座总装机1.535万kw的电站,目前正进行项目勘测设计工作。水力变电力,为全县工农业发展提供了绿色、生态、环保的水电能源。在电源建设的同时,我县始终坚持电源、电网、负荷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加快电网的覆盖面,提高电网通电率,结合负荷的需求、电源点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变电站布点,充分分析我县电网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率,提高供电质量。随着电网建设20xx年漾濞、顺濞110千伏和平坡、脉地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竣工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县城、顺濞乡、平坡镇、脉地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和促进了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今后漾洱、沙坝、茅沙坪等电站的并网发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顺濞35kv变电站主变容量增容改造的完成为今后顺濞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创造了优势条件。目前年用电量达3.7亿kw.h的大钢公司、跃进化工厂已在顺濞安家落户。完成太平35kv变电站保护改造,新建110千伏输电线路20.456公里,新增35kv变电容量17750千伏安,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3.97公里;10kv及以下配网部分由一期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各村社和各单位需求建设和异地扶贫搬迁几个大项组成,共完成10kv线路新建改造310.51公里,400v线路新建(改造)320.61公里,新增和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188台,新增容量10855kva,解决4119户的通电,一户一表完成12919户。目前全县共拥有四个等级输、配电线路997.066公里,其中110kv线路4条70.956公里,35kv线路5条66.6公里,1okv线路000条859.51公里。110kv变电站2座5台109500kva,35kv变电站5座7台17300kva,配电变压器490台24170kva。

网络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彝县经济的腾飞。巨额的投入、丰厚的回报,**县电气化建设的成就为青山添绿、使碧水生辉,至20xx年8月**县“十五”水电中级电气化县建设共投资0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0000万元(含电气化专项资金00o万元,一期农网改造资金0000万元),省、州及地方电气化资金000万元,贷款0000万元,其他资金000万元,企业自筹000万元。目前,全县11个(镇)乡65个村委会通电率为l00%,户通电率为98.5%;合格通电户25194户,合格户通电率95.5%;新增通电户数4119户;人均用电量438.85kw·h;户均生活用电量353.96kw·h;以电代燃料6906户,占总户数的27%;高压网损率8.5%,低压线损率11.6%;主要发电设备完好率100%,其中一类设备97%,输变电主要设备完好率l00%,全县供电可靠率达00%。县电网电压合格率为00%,发、变电设备年平均事故率分别为000次/台.年和00次/台.年,农村水电提供电量比重99.4%,农村水电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和21%。一通电、富连片。不断扩大的电网覆盖面,一改以往人们照明用火把、煤油灯,煮饭烧水用柴禾、煤炭,碾米磨面用畜力的历史,现今彝家山寨撒落夜明珠!农村照明、家庭作坊、大型泵站、机械化碾房处处体现出电气化建设的成果。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一项就由基准年的0万人增至达标年的0万人。电气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光明工程”和“幸福工程”,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电气化建设和农网改造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村供电质量和保证率,使广大人民群众用上了“放心电、安全电、明白电”,尤其在电价上每年大约减轻农民的电费负担90多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基准年的1211元增至达标年的1467元,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山区人民也享受到电力带来的光明和快捷,“满天星斗下凡尘”已不是坝区的夜景,昔日“伐薪烧炭”的生活方式得以改观,广大农村山区呈现出一派“家家户户电灯亮、村村寨寨机器响”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山清水秀,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又重现眼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基准年的45.5%增至20xx年的68.8%。明亮的灯光,精彩的电视画面彻底改变了山区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利于山区人民及早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利于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别、保持社会稳定、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自治县各项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力兴带动百业旺。正如县委书记**所说:“**县过去靠水电起家,现在靠水电当家,将来靠水电发家”。随着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除单一地满足人们抽水灌溉、烧水煮饭、碾米磨面外加速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便捷的用电环境为引进外资企业落户**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便捷的用电环境为雪山清酒厂、核桃乳厂等一批老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同时促进了新企业落户漾濞。20xx年漾濞县国内生产总值将达0000万元,财政收入将达0000万元,比基准年有大幅增长。漾江奔流、百业兴旺,**水电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在县域经济的腾飞中发挥着先导产业的作用,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辛勤的耕耘已结出了累累硕果,新的征程已经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电气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肩负使命的漾濞县各族人民,将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勇挑重担,认真做好电力发展规划,促进电网、电源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

随着一道道银虹穿越崇山峻岭。飞架蓝穹,把光明和希望带到了古老而宁静的山寨,彝家人将用勤劳的双手描绘核桃之乡的锦绣前程,自治县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向辉煌的明天!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4.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全县没有统一规划水利建设,水务、烟草、国土、农业、扶贫等九部门各自修建水利工程项目,按照各自项目选址,资金分散,工程不配套,或同时扎堆到同一村社,或者十年没有水利建设。安坪镇下坝村同一地块有3口大小不一水池。最大一口饮水池有6根出水管,却没有沉沙过滤池,饮水池是几家单位共建,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就让那单位水管引水。羊市镇灯渔社区两口饮水池相距不足5米。

(四)管护机制有待于加强。

近年来,我县水利事业建设取得不错成绩,但工程项目的效益发挥差,主要是“重建设,轻管理”这一思路没有被打破,往往是“工程太多管不来,工程建好无人管”,发生重大故障或是碰到洪涝灾害,损毁严重而不得不重新建设,没有做到建设一处,发挥效益一处。主要原因:一是基层水利技术力量薄弱,前,乡镇没有水管站。乡镇都按照全县水利工作会精神,成立了乡镇水管站。大多水管站专业技术水平低,人员数量少,年龄结构大,还兼职其他工作,无法适应当前增加的水利建设工作量和技术新要求。二是水利设施的产权问题密不可分。不少工程项目建成后产权归属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有关部门并未加以明确,由此导致的主体责任的缺失,群众只管用水,不管护和不敢管护。三是水利工程在后期维护的过程中,都缺乏切实有效的机制加以监管,无人看管维修,也缺乏资金维护。群众等乡政府,乡政府盼着县政府,小毛病等出大问题,最终是工程报废。四是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田地荒芜。在维护管理中,一些村组动员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仅就渠道清淤工作,政府拿钱请都请不来当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