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课程评价感悟大全(16篇)

时间:2024-01-03 15:59:30 作者:BW笔侠

范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典型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课程评价的功能

朱玉龙。

1.互补功能。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如以活动课程为出发点,它具有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功能。由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因顾及到全体学生而产生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课程则完全可以发挥弥补作用以适应个体。因此活动课程的容量可随个体需要而改变。其次,活动课程还能对个体在必修课程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缺陷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大大帮助了学生们对必修课程的学习。

2.发展功能。活动课程的潜能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功能。每位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集体潜能两个方面,而活动课程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它的发展功能就是要为那些具有某种兴趣爱好,特长天资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之比其他大多数人进展得更快。

在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和目标不加限制,人群组合往往是“志趣相同”,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扩展所从事项目的活动目的,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当蕴藏的潜能被挖掘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发展。

3.德育功能。活动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学科教学为中心、智育至上的课程体制,有利于当前改革开放环境下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加强对学生动手和创造、热爱生活和劳动以及体育和美育等教育上。在活动课程中,个体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大,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起极大的作用。

4.交际功能。交际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机会少且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开发活动课程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教师对学生群的单向交流,而活动课程的参加者则是动态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愿、自主活动极大增加了人际的交往机会。活动课程的许多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所有感官,在动脑、动手、动口中锻炼和培养交际能力,从中改变孤独、自私、自我封闭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和习惯,促进礼仪、文明、团结、协作、合群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5.情趣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兴趣--情趣,包括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美感、满足感、责任感以及求知欲、探究欲等情感。用现代教育观念来衡量,活动课程具有丰厚的美育功能。正是活动课程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活动的欲望,随意发挥自己的爱好,并在欲望满足时得到愉悦情感之体验。这就是情趣功能的所在,这一功能对于青少年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增强审美意识,为向往艺术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目的。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绘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绘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和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全校学生对学绘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合格人才”“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绘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课程组织机构。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绘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绘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绘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低年级。

1、了解点、线、面的关系。了解不同的线的变化会带来不。

同的画面效果。

2、描画临摹。

(1)收集素材。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寻找收集儿童眼中的素材。

(2)接触现成的线描画。

(3)分析线描画。

(4)临摹。

3、写生。

(1)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进行写生。

(2)师生共赏,共评。

(3)针对在写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

4、课外活动。

(1)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画展。

(2)条件允许的话,带学生室外写生、

(二)、中年级。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纸方法。

4、利用色彩调配产生的变化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构图的方法及策略,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

(三)、高年级。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笔及色彩变化。

4、让学生体验绘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绘画。

5、欣赏绘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并能落款命题等。

9、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10、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六、课程实施安排。

1、时间安排:每天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集体活动。

2、活动形式: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共同学习绘画。

3、课外活动:挑选绘画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定时组织活动。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作业、参赛、评比等形式得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教师评价。

(1)教师每周上交绘画作品(根据所学内容上交)。

(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

(3)教师要注意做好学生作品以及在各级各类参赛活动中取得成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七、总结与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评价来不断完善和修订,并把前一轮评价结论作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实施的依据,使校本课程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切实加以改进。要积极吸纳新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校本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

八、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评价小组进行检查评价,计入教师量化考核。

2、对于组织较好的教师在教师绩效工资方面给予考虑。

3、对于此项工作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模方面给予加分。

4、学校在经费投入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教学评价范文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学习。本次培训活动的队伍庞大,我的的收获也满满的。回想当初,“综合实践”这个词语作为陌生的事物进入我的思想,就象见到一个陌生人,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抵触、怀疑到认识、比较熟悉的过程。老师们的学术报告,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实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一方面是指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上的。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在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的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书面作业为主的课程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体系,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是以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开展的。如在制订年级和班级活动方案时,就可以事先向学生进行调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内容,这四大内容又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来组织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1、人与自然。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围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选择和确立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植树造林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学校应根据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的问题。

2、人与社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地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的活动主题。3-6年级的学生应能逐步熟悉基本的社会规范、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问题,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学会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3、人与自我。

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自己个性与能力的了解,是中小学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和研究一些有关了解自我的活动主题,如我的名字的由来、我的兴趣、我的小秘密、我的一日生活以及我的内心世界等,并通过探究自我和同伴交往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来间接地认识自己,从别人眼中看自己。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

1、成立教师指导小组。

学校可以设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还要成立学校和年级的教师指导小组,帮助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也可以不设立专职教师,由各班的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小组,班主任负责对本班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教师的指导。

(1)知识的传授者。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传授的作用大家都清楚,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仍然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这知识不是结论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用到了程序性知识、方法策略性知识。还有对活动的基本要求,基本社会规范和法律常识。当学生对某种技术操作不会或不规范时,需要教师的示范。这与分科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

(2)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有一定的活动规则的,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有责任对活动的组织进行总体规划,全盘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常常会生成许多新问题、新主题,这需要教师也要参与,能够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和学生增进了解,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研制者和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没有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用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是没有直接现成的模式和步骤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被动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和观念,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与研制,结合各地特色,与学生一起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自己确定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下面我谈谈参与这次培训班的体会,这次活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能够从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中及时的捕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1、每个教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实施。常州市实验小学的王校长说,学校虽然专门设有一位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但班主任、学科教师都有实施这门课程的权利,只要你有好的点子,可以向教导处提出申请某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给你使用,当然这是计入你的工作量的。

2、转变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体现的是知识的综合,作为一个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体现知识的综合性,还要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在涉及一些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的教学内容时,选准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3、要有强烈的生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别的学科教学是不一样的,你不能拿着纸质的教材来教,书上的有些活动方案是有适用范围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只能作参考,不能照抄。我们要始终提高“警惕”,从班级管理的细节中捕捉活动主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流行的风向标。如学生正在看什么,玩什么,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时尚。

4、具有开发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

这是我结合专家的讲座和自身的体会提出来的观点,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带着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上讲台,抓住机会让你的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立足实践和探究,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方式,体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个性、能力等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作用。再好的课程,如果不去实践,那么,你永远走不进这门课程。再难的课程,只要我们热情地参与进去,就会有丰厚的回报!

校本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1、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6、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收集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在斯塔弗比尔姆看来,成果评价仍然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1、主体的多元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学生自身、同学。

2、评价主体互动性。

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学校不以评比为目的,而以研究或促进为目的的评价等等。

3、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课程评价的功能

1.互补功能。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如以活动课程为出发点,它具有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功能。由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因顾及到全体学生而产生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课程则完全可以发挥弥补作用以适应个体。因此活动课程的容量可随个体需要而改变。其次,活动课程还能对个体在必修课程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缺陷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大大帮助了学生们对必修课程的学习。

2.发展功能。活动课程的潜能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功能。每位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集体潜能两个方面,而活动课程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它的发展功能就是要为那些具有某种兴趣爱好,特长天资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之比其他大多数人进展得更快。

在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和目标不加限制,人群组合往往是“志趣相同”,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扩展所从事项目的活动目的,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当蕴藏的潜能被挖掘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发展。

3.德育功能。活动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学科教学为中心、智育至上的课程体制,有利于当前改革开放环境下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时,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加强对学生动手和创造、热爱生活和劳动以及体育和美育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上。在活动课程中,个体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大,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起极大的作用。

4.交际功能。交际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机会少且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开发活动课程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教师对学生群的单向交流,而活动课程的参加者则是动态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愿、自主活动极大增加了人际的交往机会。活动课程的许多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所有感官,在动脑、动手、动口中锻炼和培养交际能力,从中改变孤独、自私、自我封闭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和习惯,促进礼仪、文明、团结、协作、合群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5.情趣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兴趣--情趣,包括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美感、满足感、责任感以及求知欲、探究欲等情感。用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来衡量,活动课程具有丰厚的美育功能。正是活动课程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活动的欲望,随意发挥自己的爱好,并在欲望满足时得到愉悦情感之体验。这就是情趣功能的所在,这一功能对于青少年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课程评价或建议

幸福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权利,同时幸福是一种能力,不是命中注定,不是一种运气。学校教育的人文价值在于追求幸福,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获取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

此刻的时代,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遥但除了物质,情感和精神真很重要,情感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是幸福的支柱。

学校教育应有所作为,北环中学的使命“帮助北环中学的每一位学生成长为负责向善、会学善学、健康阳光,具有追求幸福能力的合格公民。”学校的课程建设始终应是服务于学校使命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上,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上,学校和班级要成为学生“好玩”而“有趣”的地方,学校和班级生活要引入时尚元素,同时又要十分重视引入课程概念,创意学校生活,启迪智慧,支持学术,悦纳草根,帮助每一位学生个性多元发展。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分别列第三至第八位,第九项才是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给我们学校教育怎样的启示?我们同样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学校好玩吗?有趣吗?”当然我们有太多的无奈,功利化的社会逼迫着学校教育,但只要我们有一种坚守,学校还是能像学校的。北环中学几年来的改革和探索,实质是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教授的“被动的主动性”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本土化、本校化实践,“被动的主动性”或者说是“消极”的教育变革,也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累积进步,有所作为。

北环中学今后的改革和探索,至少在未来三年到六年仍将秉持“被动的主动性”,“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不切实际的改革同样是死路一条。在现行国家学科课程设置的情形下,在北环中学现有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引入课程概念,努力创意学校生活,让学校逐步回归原来的“好玩”和“有趣”。

引入课程概念,也就要有整体规划学校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春学期的“和之美”文化艺术节和秋学期的“和之力”体育文化节将是每年学生们的艺术、体育盛会,整个学期都将会充盈着艺术和体育文化的元素。北环中学每位学生在三年的体育文化节中会经历“故土”、“民族”、“国际”的情感和体验,“怀有故土情愫”、“扎根民族之魂”、“具有国际视野”,相约健康、健身技能、阳光心态,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情感和精神提供保证,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身体和心理提供支持。

北环中学每位学生在三年的文化艺术节中会经历典雅、清静、高洁的情感和体验,情趣生活、闲暇时刻、约会美丽、相拥经典,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情感和精神提供帮助。同时学校在每学期还将分别设计与实施四项主题活动,春学期的“开学日”课程、学生风采展示主题活动、“北环﹒印象”课程、九年级毕业生离校活动课程;学校秋学期的“开学日”课程、学生风采展示主题活动、“班主任日”、迎新年“相约健康日”。

学校成立的学生发展服务与指导中心、家长发展学校也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基于个性多元,基于民间草根,利用寒暑假、平时课余时间设计与实施微型主题活动,引入适合学生实际的时尚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生活。

新课程学生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口标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这既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学生评价改革成败与好坏的重要标准。

(l)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潜能的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高中新课程评价在学生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口标、一般性发展口标和个性化发展口标。

(2)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注重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

要从单纯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做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既要重视教学(学习)结果,又要关注教学(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口前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的做法,应根据考试的口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4)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幼儿园课程评价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所呈现的目标、内容、方法为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前瞻、领先的幼教理念和具体可行的实践性、操作性,内容设置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个领域,还单列了数学,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领域课程根据儿童心理及发展规律教育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独特性,解决了以前其他课程不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学科课程形式,积极寻求不同领域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加以渗透,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现将其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材优点具体表现。

1、课程设置具有整合性。

该教材着眼于幼儿八大智能培养,同时整合了五个教育领域,没有单一的学科分界,对教师需要全面熟悉领域目标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具有开放性。

该教材提供了预设课程的内容,又给老师生成课程提供空间,为教师自主开发园本课程,根据儿童兴趣自主设置课程提供了余地,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教师、家长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家园沟通、交流与合作。

3、课程设置具有生活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根据儿童需要,源于儿童生活。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规划到活动进行,都注重儿童生活经验,体现生活教育理念,例如其主题单元设计:奇妙的蛋;相反国;感官总动员;头发、膝盖、肩膀、脚等主题单元设计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4、课程设置具有游戏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具有生动有效的游戏趣味,具有教、学、玩合一的特点,满足幼儿玩的天性。

5、课程设置让环境说话。

该教材课程设置体现了教育内容“情景化”的论述,利于师生把环境布置与主题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主题单元进程设置主题墙,让环境与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主题单元设计:“我家和我家附近”,孩子可画好家园线路图粘贴墙上,在主题单元“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单元设计中,教师根据需求可在活动室布置“交通工具展示角”,幼儿自带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在展示角玩耍游戏交往。

6、课程设置具有操作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每个单元主题都有可供儿童动手的色彩鲜艳的图卡,让幼儿自己玩耍操作,克服了单一的传教方法,促进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7、课程设置具有严谨性。

该教材各年龄段层次内容在设置上不但生动灵活,教育性强等,而且各层次目标、内容等方面还有内在严密的逻辑性,遵循了因材施教、循序发展的原则,尤其在“我的数学”,因其数理学科特点,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性,而难以与其它领域整合,就单列为“我的数学”,利于对孩子进行完整的数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的培养。同时数学课程设置学习趣味浓厚,游戏性强,避免了枯燥、单调。

8、课程设置充满人文主义关怀。

看得出教材是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强调本土与多元文化学习相结合,注重人文与生态关怀,以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不足具体表现。

1、在艺术方面,比较注重儿童对艺术各方面的习得培养,但在歌曲选定上,显得偏少而且曲调不是很优美,艺术性不强,对儿童的歌曲欣赏设置较少。

2、在语言领域方面,故事儿歌较少,尤其是儿歌不押韵,不朗朗上口,故事体现不出年龄特点,有时大班故事太简单,例如故事《叶子》,有时又太复杂,例如中班《过年》。同时主题表现形式挖掘不深,还可再丰富。

3、本土文化过浓,例如在社会方面,很多让幼儿感知理解的是南京地区周边文化,这对老师生成本土过程虽说提供了一定空间,但也不利于老师实际操作,增加了一定难度,例如《元宵》、《看灯》等。

4、小班数学过难,儿童操作依靠老师过多,多数不能独立完成,数理逻辑方面显得秩序性不是很强,比如在感知数量形成等数概念问题中,没有呈现系统学习,其中可能穿插分类、排序比较认识等其它数学问题。

5、教参上,家园亲子合作较多,同时对家长要求过高,有时难与落实。

6、一个主题单元有时涉及某个领域太多,而另外领域又不足,例如在“头发、肩膀、膝盖、脚”等主题单元活动中,健康涉及过多,而语言等其它领域涉及又较少。

7、课程重复多,例如在主题单元活动“伞的世界”中,语言领域呈现的这几个问题,在其它领域也多次重复呈现。

8、总的感觉有时显得有的课程设置处于一种拼凑状态,教材不是很尽善尽美。

校本课程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

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

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金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估考核存在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情况,较突出的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理论考核过多、实践技能评估不够,对学习效果的综合性评估重视不足。针对于此,文章借鉴了国内外的主流学习效果评估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的建议。

高等教育的普及存在多条路径,其中,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学生文化素质欠优等因素严重迟滞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达成。究其主因是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而学校教学的质量最终会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效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是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环节,而作为课程要素之一的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鉴于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亟需建立健全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开展对学生的学习效能的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估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估过程的研究成果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1.1多元智能学习效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哈沃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该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可分为七个种类,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独立的,不相关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有机的,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这七种智力在个体中的结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和特征,即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形成学生、智能、教育的新理念。学生智力评估应在多方面进行,评估主体应多元化,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全面提高。

1.2双系统评估理论。

这是德国学者提出的理论。为了保证国家考试的客观性和培训机构的独立性,双系统职业教育采用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由社会组织与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完成,学校与第三方社会组织共同负责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测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则只对学生进行学业的终结性检测。双系统评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该国经济腾飞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

1.3目标评估理论。

泰勒的目标评估模型是历史最悠久、最完善的课程评估理论之一。它简明、清晰,容易被课程评估人员理解和接受,至今在课程评估领域仍占主导地位。该理论的评估流程划分为定立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参照预设的目标展开对学习效能的评价。在泰勒看来,要想系统、理性地研究课程计划,就必须首先确定要实现的目标。可以看出,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实际结果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在使用这些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修改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

1.4学习水平理论。

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是对前人已经得出的学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将学习形式由低到高排列成金字塔结构,这也构成了他的学习智慧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解决问题是智力技能的最高成就,是获得高级规则的主要途径。参与问题解决的前提技能不仅包括学习者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问题的相关规则,而且还涉及到与问题情境相关的语音信息的学习和认知策略。为了成功地解决问题,证明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的规划和安排的技能也体现在使用某些认知策略、有组织的语音和智能技能、认知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学生学习评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和状态,这与我们忽视教育评估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职业教育的就业机制尚未得到承认,其原因是学生就业的外部接纳主体———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尚未被吸纳进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之中。事实上,评估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的教师、教材、环境因素,内外部因素都应该是我们评估的对象,所以对多层次评估方法的开发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水平不高,评估过程多聚焦于学生学习的结果上,不大关注学习的过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2.1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全面评估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通常情况下,此类院校对学校的教与学的评估,相关的各级管理者的理念还停留在以对教师的管理考评为主,而对有关学生的学习的评估考查、激励还处于听之任之的状态。他们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估没有完善全面的指导性意见,对任课教师提交的各种有关学生的教学统计数据资料仅限于收集、保存阶段,没有深入的数据挖掘过程。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体现往往仅凭理论性的卷面考试成绩,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度很低,单调的笔试模式不利于充分评估学习效果。

2.2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风格教条。

由于受到传统教与学僵化教法的不良影响,部分任课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而是武断地以自我为本位,对学生学业的评估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更注重对课堂学习效果、课内活动和学生成绩的评估,教师不大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从而不能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估。该评价方法突出表现在评价指标环节,定量指标远多于定性指标,评价结果只反映能够准确量化的总结性理论知识考试,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生的技能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体现。僵化、教条的学习效能评估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创新,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3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主体过于单一。

在这方面,主要是由学校主持学习结果的评估,其中,课程任课教师由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掌握程度较高,因而在对学生学习效能的评估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单一的以教师的评价作为权威的评估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评估工作的主体一般是教师,这种评估方法忽视了个体和社会对于评估工作的参与。由于学生不参与评估过程环节中对于自身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被动地成为评估的接受者,因此评估结果难以说服学生。此外,缺少第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的评估不仅不能给予学生的学习以反馈、指导、鼓励、监督、认同等作用,而且还不利于未来学生进入社会岗位。

2.4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内容不完整。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评估过于关注学习者的作业和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时间一长,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将操作结果、测试结果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体现在对文化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片面结果评估上,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内容多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评估,所有这些“点”而不是“线”的终结式评估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无法诠释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困惑和经验。此种评估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误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功利化。再者,期末考试的实施,主要基于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测试的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评估,其直接结果是师生的教与学的互动双边活动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独立的过程,教和学的灵活性、市场性缺乏,无法及时跟踪社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性很强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学习质量的评估应充分考量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与建议,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估,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为核心、教育部门为指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学习质量评估体系。

3.1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参与评估主体应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估活动往往是在学校的教务部门的统一管理安排下,由各教学系部分解,任课教师具体执行的期评试卷考试制,其它相关方没有有效畅通地参与对学生学习效能评估的途径。因此,首先创造实现学生自我评估与教师评估相结合的制度机制安排,再设法将其它利益相关者引入考评主体当中,以彰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引导作用,教师要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可能,在原有评估主体的基础上引入班主任、系部辅导员,评估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效果。

3.2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估内容要全面。

学生课程学习效能的高低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有知识性的也有技能性的,既须体现理论性,更应兼顾实践性,因而对他的评估内容需要综合全面的考量,才能对之进行有效的评价。职业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习和创造的技能,更是正确的、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个学习目标的达成,或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工作的评估来实现,或者通过学生分析和讨论各种课程问题来探究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学习效果的评估主要体现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的学生,这样的问题需要从学生处起点解决,使学习者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学生的学习将能从一个更开阔的视角来理解所学内容。

3.3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

学习效果评估应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因为单纯地采用量化考核难以达到考核的目的。为此,可采用各种综合评价模型来开展学习效果的多元综合评价,对不易量化的定性目标的考核宜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实现,此外,鉴于某些课程考核目标的多样性、复杂性,可采用神经智能评估方法辅以相关软件解决。当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基于终结性评估为主、形成性评估为辅。对于各类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价流程的制定须遵循适时、适用原则,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长处。当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估,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但形成性评估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节点,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内部和外部的评估,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4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估的标准应多样。

通常,高职院校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估以绩效性指标为主,强调对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的考核,但这并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责能性标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主动性,表现出的能力程度等都包含于其中,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完整解析被评估对象的学习情况。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具体的学习效果评估标准时,可根据本校师资配比、学生素质等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出合理合规的评价标准,切忌求大求全,脱离区情、校情、学情。

总之,当前的学习效果评估仍囿于终结性考试这一单一的评估模式,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需要不断测试和改进。实践证明,任何评估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多中心参与的学习效果评估体系,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实现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学生对课程的效果评估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通过学习质量评估模式的不断改进,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2]唐喜芬,邹茜茜.过程性学习评价与学习效果关系研究———基于n高职院校“创就业指导课程”的数据分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xx(9):78-83.

[3]钟贵麟.采用过程性评价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职协20xx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xx:8.

课程内容评价范文

目前,幼儿园课程内容急剧膨胀,名目繁多的特色教育、形形色色的园本课程以及迫于家长压力增设的课程在幼儿园中纷纷出现,让幼儿应接不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过度膨胀会导致幼儿被迫进行超负荷学习,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剖析幼儿园课程内容膨胀现象,明晰幼儿园课程内容取舍标准,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这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1.名目繁多的特色教育。

时下,幼儿园里的特色班或兴趣班名目繁多,〔1〕幼儿在常规教育活动之外,还要在家长和教师的建议下学习许多特色课程。仅艺术方面的特色课程就有钢琴、小提琴、电子琴、古筝、扬琴、竖笛、书法、绘画、剪纸、芭蕾、戏剧等十几种之多。体育方面的特色课程包括武术、艺术体操、围棋、国际象棋、跆拳道等。此外,读经、珠心算、分享阅读等也是幼儿园竞相开设的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成为幼儿必须学习的内容。

2.形形色色的园本课程。

现今,园本课程开发在全国各地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仅某市一个区的七所幼儿园开发出的园本课程就有综合教育课程方案、单元教育课程方案、生态式教育课程方案、健康成长课程方案、生态式美育课程方案、快乐成长课程等。此外,将国外的教育方案本土化后作为园本课程的也为数不少,诸如瑞吉欧方案教学、蒙台梭利课程等,都成为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园本课程开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要保证幼儿园课程吐故纳新,保持课程容量的动态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园本课程内容如果过分膨胀,容易导致幼儿被迫超负荷学习,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3.迫于家长压力增设的课程。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幼儿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常常会要求幼儿园教幼儿学英语、学电脑、学计算、学写诗。与此同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不断增加幼儿的学习内容。有些家长为申请各种世界吉尼斯记录,让幼儿背诵圆周率,长时间练习转呼啦圈等。这些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折射出部分家长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在潜意识里把幼儿当作工具来培养,致使幼儿畸形发展,失去了许多发展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超量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会使幼儿错过其他关键能力发展的最佳期。〔3〕。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特定时期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幼儿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相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而对其他事物置若罔闻。敏感期的出现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当环境与幼儿的内部需要相协调时,发展才可能顺利实现。正因为敏感期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敏感期为幼儿提供的发展可能性,促进幼儿的发展。以此审视目前的幼儿园课程,我们发现一些特色课程或园本课程未必是幼儿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知道,幼儿“能够学会”的内容并不等于幼儿“应该学习”的内容。幼儿期的确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诸如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与探究的自主性与能力等。但是现在许多幼儿钢琴考到了六级,绘画作品拿了大奖,围棋比赛得了冠军,可是吃饭还需要人喂,穿衣服不会扣扣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喊爸爸、妈妈和教师帮忙,这些在有些成人看来根本不算什么的问题,其实隐藏着许多幼儿发展的危机,会导致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发展不足。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让幼儿学习过分庞杂的幼儿不需要的知识是不经济的。以色列学者史盖夫勒认为,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指导原则是要能帮助学生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满足。从这一点看,让幼儿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现在不需要的知识内容,这对幼儿和教师来讲都是不经济的。

面对日益膨胀的幼儿园课程内容,我们不得不思考学习哪些内容才能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哪些内容对幼儿来说是最经济的。

以兴趣作为选择和取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标准是满足幼儿爱学、乐学这两个条件的最佳维度。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很早就提出教育就是要引起和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并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为依据安排课程。赫尔巴特将兴趣分为两类,一类引向对自然的认识,另一类引向对社会的认识。自然的兴趣又包含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三种。经验的兴趣是指观察和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为了培养这种兴趣,教育者需要开设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课程。思辨的兴趣是指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学习者需要数学、逻辑学、文法课程的支持。审美的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美丑善恶评价的兴趣。为了培养这种兴趣,教育者需要开设文学、图画、唱歌等课程。学习者认识社会的兴趣具体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三种,相应地需要学习外国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以及宗教等课程。〔6〕赫尔巴特的观点可以成为我们选取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依据之一。

这也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取舍的依据。

比如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并能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进行反思,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幼儿充当主动角色而不是被动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幼儿探究各种观念,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使幼儿涉及实物教具,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幼儿改写、重温及完善他们已经开始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幼儿学习应用与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分享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活动结果的机会,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莫源秋。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j〕.幼教博览,,(7).

〔2〕刘云艳,张大均。脑科学、心理科学与幼儿心理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7).

〔3〕玛丽娅・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智〔m〕.江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朱家雄,王峥。从教育人类学视角看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

〔5〕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课程内容评价范文

摘要:通过结合中南林学院“森林工程”专业的深化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创办“起重运输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年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认为我国“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工、管并重,其中的工业工程部分,目前只能参照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划分,设置带方向性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物流工程;商业物流;第三方物流;重组;课程内容体系。

我国林业高等院校的“森林工程”专业,是在“林业工程”类一级学科下设置的,唯一直接为林区工业工程服务,相关产业全部办在林区,始设于1956年秋的“森林采伐运输机械化”专业。当时,所设课程内容体系,主要是围绕林业机械化木材采伐、运输和销售的体系,设置各种课程,主要包括了机械化木材采伐、储运、销售与伐区规划、管理、林区的道桥和土木建筑工程等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国有林区,先后步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原因是我国工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加速了我国森林的过量采伐,特别是现代森林采伐技术进入高寒水源林作业,对森林生态和水土保持的干扰尤为严重,相应的教学主管部门,当即把“森林采伐运输机械化”专业改成了“森林工程”专业。“森林工程”涉及了多项林区生物工程和林区工业工程技术系统,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时,操作上十分困难,以致改名多年以后,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本科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南林学院森林采运输工程,实际上是艰苦条件下(伐区)特殊物料(木材)的起重运输工程,因此建立了以“起重运输工程”和工程机械技术体系为主体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创办了“起重运输工程”本科专业方向,有效地解决了这个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见正确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们又根据木材的机械化采伐、运输和经销的本身,就是商业物流中的系统工程,林区作为商品材的生产基地,按照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以需求带动销售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以林区物流工程技术系统和林区工业工程技术系统并重为主体的,现代“森林工程”课程内容体系,不但有效解决了这个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区木材采伐过量和实施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的方向性问题。为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方向,我们又建立了一套以物流工程技术系统和起重运输工程技术系统并重的“物流工程”专业方向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从2002年开始,向社会输送了第一批“物流工程”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同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物流工程”方向博士生,,学院被批准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

从这几年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反馈的情况看,他们的就业和工作情况都很好。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建立“仓储工程技术系统”专业方向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方向,主要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的,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探讨如何制定我国“物流工程”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等问题提出我们的论证想法。

1现代“物流工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商业“物流”,属人为物流,也是自从有商业活动以来,哪里有商业,哪里便有商业“物流”,商业物流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便可称之谓“物流工程”。在传统的商品经济中,商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降低商品加工成本和商业经营成本上,对商业中的“物流工程”很不重视,直到他们商品的加工成本降低到了极至,交易利润达到了最高,才开始寻找这个“第三利润”的源泉,提到了“物流”和“物流工程”的概念。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标志着传统商品经济的只重视产品加工成本,向开始注重视商业“物流”成本的转变;商家重视物流的初衷,也只是力图通过降低“物流工程”中的成本,以此寻求更多的利润。经过实践证明,“物流工程”远远超出了它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范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以及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的逐步形成,“物流工程”的真正价值,才被逐步显现出来。

(1)“商业物流”,包含着卖方的“销售物流”,买方的“采购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等。在传统的商品经济中,“物流工程”只有卖方的销售物流和买方的采购物流,它们作为生产厂家或销售商的附属行业,使厂家或商家从事并非其专长的业务。为增强竞争能力,厂家、商家实施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单纯从降低成本考虑,不可能充分发挥“物流工程”的作用,也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工程”理念。

(2)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方物流”,标志着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开始出现重大经济、社会、结构的重组,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深刻转变的重要时刻。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被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模式”,表明它与生俱来,便是为顾客服务的`,面对商品的供方、需方,都是它的顾客;面对厂家、商家,它都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它不是拥有商品,而是通过服务获得利润。所以它还必须将需方的需求信息告诉供方,尽可能满足需方的要求,与供方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需方也是利益一致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支凝聚商家、厂家、供方、需方合作,共同活跃流通领域,“送货上门”、“顾客第一”的新理念,这对于传统商品经济的“竞争”理念,是一种极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方物流”,要求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整合社会的流通力量,必然引发经济、产业、社会、结构的重组;引发了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商品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转变开始。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71%的德国企业和53%的美国企业将物流放在企业经营第一或第二的位置,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同时,美国已有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用户,正在考虑接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发生和发展,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和现代商业发展水平的标致。

课程内容评价范文

摘要: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建构。从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设置个性化作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个性化。

信息技术教育是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养之一,是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容量、吸收能力。高中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自学和自制能力大大提高。所以,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而延伸性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重点。另外,信息技术是个大学科,旗下有许多分支,如果能对分支细细研究,并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将兴趣与运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支,研究性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就落到了实处。

二、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程序员,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其中,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掌握各种不同信息系统和性能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一一介绍和列举,当然基础性的办公软件除外,而应该以当前社会上运用最为普遍的一款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其他软件的特点。信息技术课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介”。无论是进行语言编辑教学还是进行应用软件教学,无论是人机脱离还是人机一体,只要通过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效果很好的目的,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三、设置个性化作业。

对软件功能的熟悉程度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是成正比的。学生在不断地上机练习和实践体验中逐渐掌握了技能,并有信心和兴趣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学生的练习项目应该是与实际相结合的。如,在excel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命题熟练它的功能,尤其是体会数据的排序与筛选、分类汇总与合并计算、公式与函数的应用、图形的绘制、图表的创建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明白为什么大家不用word中的表格而是直接开发出了excel表格软件。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但由于它的实践性和特殊性,缺少现成地适合我们的教学经验以供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本地的教学实际,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最终会构建起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山西省吉县第一中学校)。

课程自我评价

经过本次学习,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更新了自我的对《新课标》的认识。现将此次学习的收获评价为以下几点:。

一、重新认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白了教师应处于什么样的主角。

1、对于学生来说,趣味、有效、有用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钥匙,并从学习上走向生活中。

2、教师并不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同时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应以宽容的态度去赏识,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3、对于后进生或者说学困生,学生不能自暴自弃,教师更不能视之不见。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学生学习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本身,教师的成长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1、怎样让学生喜欢教师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作为教师,要像父母般去关爱每个学生,有宽容大度的胸怀,语言风趣幽默,而不能像警察一样时时盯着学生不放。作为教师,其本身必须具有真才实学,做到为人师表。

2、教师应当先是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教学工作者。教学不能只顾进度而忽视质量,学生没有掌握本节知识,就绝不前进教学。教师在上课时应具备课堂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及个人的人格魅力。

3、做为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威信并不是让学生怕你,而应当在对学生的宽容与关爱中,树立起来,让学生有感而发。

三、认识到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的重要性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本事;随着学生学习本事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终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能够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我学习的本事,能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我获取一些新的知识。

第三阶段是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我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资料;可是并不必须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必须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

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第斯多惠说得好:"谁要是自我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我,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

四、教学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应当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

1、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到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预设,在预设要适当而不能过头。教师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答案。这样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好习惯,并且还能够从中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3、在教学中虽然创设情境是重要的,但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因学科、知识面而定。创设情境要借助实际的生活、活动,也能够经过语言、知识本身、学习背景、问题或者是猜想而到达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创设情境要简单易耗,有直观意义,研究学生的特点并切合实际。做到有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和情感性。

五、经过此次学习,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从中吸取了他们的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相互的作业评论中,我认识到了自我的不足,学习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以致用便是宝"。这次的集中培训确实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的新知识,真正理解了新课标下的教育体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搞好自我的教学,同时把新的教学观念传达给学校的各位教师,使我校在教学质量上有新的突破,有质的飞跃。

课程评价及建议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上,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上,学校和班级要成为学生“好玩”而“有趣”的地方,学校和班级生活要引入时尚元素,同时又要十分重视引入课程概念,创意学校生活,启迪智慧,支持学术,悦纳草根,帮助每一位学生个性多元发展。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分别列第三至第八位,第九项才是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给我们学校教育怎样的启示?我们同样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学校好玩吗?有趣吗?”当然我们有太多的.无奈,功利化的社会逼迫着学校教育,但只要我们有一种坚守,学校还是能像学校的。北环中学几年来的改革和探索,实质是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教授的“被动的主动性”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本土化、本校化实践,“被动的主动性”或者说是“消极”的教育变革,也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累积进步,有所作为。

北环中学今后的改革和探索,至少在未来三年到六年仍将秉持“被动的主动性”,“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不切实际的改革同样是死路一条。在现行国家学科课程设置的情形下,在北环中学现有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引入课程概念,努力创意学校生活,让学校逐步回归原来的“好玩”和“有趣”。

引入课程概念,也就要有整体规划学校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春学期的“和之美”文化艺术节和秋学期的“和之力”体育文化节将是每年学生们的艺术、体育盛会,整个学期都将会充盈着艺术和体育文化的元素。北环中学每位学生在三年的体育文化节中会经历“故土”、“民族”、“国际”的情感和体验,“怀有故土情愫”、“扎根民族之魂”、“具有国际视野”,相约健康、健身技能、阳光心态,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情感和精神提供保证,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身体和心理提供支持。

北环中学每位学生在三年的文化艺术节中会经历典雅、清静、高洁的情感和体验,情趣生活、闲暇时刻、约会美丽、相拥经典,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情感和精神提供帮助。同时学校在每学期还将分别设计与实施四项主题活动,春学期的“开学日”课程、学生风采展示主题活动、“北环﹒印象”课程、九年级毕业生离校活动课程;学校秋学期的“开学日”课程、学生风采展示主题活动、“班主任日”、迎新年“相约健康日”。

学校成立的学生发展服务与指导中心、家长发展学校也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基于个性多元,基于民间草根,利用寒暑假、平时课余时间设计与实施微型主题活动,引入适合学生实际的时尚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