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汇总14篇)

时间:2023-12-21 05:54:33 作者:FS文字使者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文段,读完后或许可以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一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尤为重要。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特别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这也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朗读中的最大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共享。

首先,读“望天书”主要针对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

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其次,关于“唱读”现象,从教学中我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二是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

到了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了重点。对此,我循序渐进的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2、分角色朗读。

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

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我暂且不责怪那个年代,但是,教师素质各有高低。有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

有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

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

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诗意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诗意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

愿我们都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你的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儿童是本真的儿童,教师是本色的教师,教师以生活化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心、真情,让“生活”的色彩点亮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动感,呈现盎然生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识字教学又是这门学科的基础。那么,如何教好这个基础?如何让学生扎实高效的打好这个基础?这恐怕是我们所有低年级学段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实,当我们能够真正以“大语文观”为指导,能够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能够将识字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那么,引导学生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生活中识字的意义及识字教学的现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陶行知先生,这位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他也曾明确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可见,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小学阶段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管语言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发育成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一生的语言水平。布鲁姆认为孩子在4岁以前,有50%以上的智力是可塑的,4岁以后要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就困难了。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地失去了。在他看来,迟到的帮助都不过是补偿性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适当地加强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反,这一时期如果他们的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也会消失。语言学家也指出,学习汉字的儿童与学习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较,由于要花上2-3年的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往往要滞后2-3年。这对他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可见,多识字,早识字使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采的文本世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无论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多识字早识字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写作打好基础。如果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

那么,我们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识字与写字”的社会资源尤为丰富,生活中处处都有汉字,大到门店标识,小到食品包装,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都认识“男、女、厕、所”这些字;家中有电脑的小朋友都认识“开始、欢迎使用”几个字;看过动画片《葫芦娃》的孩子对“葫芦娃”几个字都能无师自通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有时教学视野狭窄,课程资源观念淡薄,识字只关注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外识字;也无视学生识字的能动性,对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作零起点看待,使得我们的识字课堂耗时低效,同时也浪费了生活中识字的大好资源。为此,努力使识字写字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识字,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势在必行。

二、以生活为课堂,构建开放识字体系。

(一)寓识字于家庭生活中。

每个人从降生到人间就开始了学习,从熟悉环境、认识父母,到学会说话、接触汉字,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学习过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识字教育,在儿童时期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我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努力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比如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结合起来;看电视,如: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幕、广告、天气预报、孩子喜欢的节目等等,反复出现的汉字,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经常问一问;看书报时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卡片、图书进行有意识地认读,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来,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店铺招牌,广告宣传牌,标语等,有意识的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去商店购物,让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诱人的零食袋上的字,这样就把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结合起来,孩子大多在有意无意间就能认识很多汉字。

(二)寓识字于人际交往中。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对身边的小伙伴不熟悉但又很好奇。他们在相互交往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同学姓什么?叫什么?原来在哪个幼儿园?……我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把他们的名字、原来就读的幼儿园名字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出来,告诉他们:“这张小纸就是你们的名片,你可以将你的名片主动地递给别的小朋友看,让别人能尽快地认识你;你也可以主动地去向别人要名片,向别人说明你很想和他交朋友。”于是,课余时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学们的名字。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他们记住了。好多小朋友没多久,就认识了班上所有的小朋友,并且也认识了小朋友的名字、幼儿园名字。许多学生都能顺利地帮老师发作业本了。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多,名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上面除了自己的名字,还可以加上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父母职业、工作单位以及自己喜欢的名言等等。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能在毫无压力下收到识字实效。同样,只要老师稍作留意和引导,与家长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也能在交往过程中认识汉字。如:利用相关节日彼此送祝福(春节、妇女节、儿童节……)写表扬条、评价卡等等,表扬孩子在家、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可以是教师、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评价,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表扬评价。

(三)寓识字于校园文化中。

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枝条、竞艳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与此相适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学生。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识字教学中可利用的极好资源。刚入学的学生对校园里的这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有趣。这时,我便趁热打铁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学生徜徉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请别吵,小草在睡觉。”“学校是我家,整洁靠大家。”“不要随地扔垃圾!”“今日我以京华为荣,明日京华以我为骄傲。”……起初,做导游的是我,随后导游渐渐变成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角色转化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校园,亲近了校园。同时,又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再如: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电脑、投影机、录音机,我都在其上面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能认识表示该实物的字。在学校里,课程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课程表中每天的课程安排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的,由于不认识汉字,读课程表也是一个障碍。于是,我就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认识并会读了。

(四)寓识字于游戏、课外活动中。

游戏识字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汉字并加以巩固运用。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在家里的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我们把识字和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识字,效果非常好。

如:

1、找朋友。在实物与汉字之间找朋友。比如,戴着不同颜色头饰的学生,与拿着汉字“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字卡的学生之间找对应的朋友。字卡的朋友,不仅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

2、摘苹果。树上苹果的背面写着汉字,谁读对了,苹果作为奖品发给谁。

3、考考你。每个人一张卡片,在教室里随便跑,遇到谁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么字,同时读读对方手里字卡上的字。

4、开火车。按照小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个个亮出的字。

5、大转盘。转盘四周生字字卡排成一圈,转盘指针转向哪个字,就读出哪个字。

有计划地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当老师列队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超市时,学生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原来学习、识字还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里,老师对着食物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认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们还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师设计出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游戏,如“找春天”、“逛动物园”、“我和妈妈去买菜”、“小小邮递员”等,让儿童在生活中积累识字。

(五)寓识字于课外阅读中。

低年级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喜欢有趣的故事、儿歌以及各种自然知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阅读中,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更多新的汉字。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乐趣,我平时经常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读书中了解的故事、知识、学会的儿歌、谜语、认识的汉字……这种活动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特别有成就感。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我就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给他们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故事,故事把他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激起了他们强烈地看书愿望。班级的图书箱也成了学生识字的源泉。

(六)展示交流促识字。

1、平台展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专门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了一个展示台,分别贴上“识字大本营”、“好词佳句岛”两张标签,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课外识字成果贴在相应的标签下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贴自己新认识的字,有的贴自己收集到的好词佳句。到语文活动课时,师生一起对展示台的内容进行总结评比,评出一批“识字大王”“词句专家”并颁发奖牌。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大拇指奖”,用来奖励那些虚心求教、互教互学的学生,学生欣喜万分,欢呼着,雀跃着,继而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新一轮的识字活动中去。还在班上专门设了一块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让学生把已搜集的包装盒、包装袋上的字展示出来交流、互相学习,“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等字学生早就能认了。

2、小交流,丰富识字储备。

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流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的确,交流是一个相互充实的过程。每个人生活空间的不同,经历的不同,注意力的不同以及本身具有的个性差异,他所捕捉到的信息就不一样,所认识到的字也就不尽相同。能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学生就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识字储备。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识字交流会”,“识字‘展销’会”,“识字大王赛”,或评选“识字明星”、“识字点子博士”……拿“识字‘展销’会”来说,每个人拿出自己认识的字的字卡,用自己认识的字去“买”(换)别人认识而自己又不认识的字。“买卖”之前,要先互相向对方介绍自己“生产”(认识)这件“产品”(字)的过程,然后再介绍自己“产品”(即字)的特点――读音、结构,可以组些什么词,还可以说句什么话等,教会对方读后再进行“买卖”。老师则帮学生写字卡,意即不让学生失去自己原有的字卡,而又能用此去“买”回更多的字卡。最后比一比谁“卖”得多又“买”回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识字储备,增加了识字量,还获得了识字方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再如:每周从语文课本里抽出一个课时,上“识字活动课”课前,发动学生动手动脑,到生活中去搜集各种带有汉字的资料(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的包装等)。搜集的时候能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问一问,而后带到课堂上来交流。交流时,不仅要告诉大家某个字怎么读,还要告诉大家是在哪认识的,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字编字谜、组词、造句,联系古诗词的名句。这样,不仅交流了所识的字,还交流了识字的途径和方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积累,还激活了思维。“这种识字活动课”已深受学生欢迎,凸显了语文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语文课的小课堂和社会的汉字资源大课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并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再如:指导学生自己做“识字剪贴本”,把在生活中认识的新字剪贴成册,做成自己独特的识字课本,便于交流,更备遗忘。

3、收集备遗忘。

根据遗忘曲线可以知道,认识是容易遗忘的。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很多字是通过无意注意获取的,再加上识字量大,而且是识、写分开,更容易遗忘。因此,便需要将认识文字化,收集起来,即使遗忘了,还能有可查的地方。收集是交流的基础,是开展班级识字活动(如评选识字大王,识字先生、识字小姐等)的基础,也是更进一步开展识字活动的基础,为此,我让学生将自己从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地方认识的字制作成字卡,装进识字袋;将自己和别人进行交流所认识的字的字卡装进识字袋。再如上面提到的“狮子剪贴本”等等。有了收集,还可随时拿出来读一读,从而加以巩固。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每周自己或让家长帮助把认的字记录下来,记录自己每周识字的足迹,然后在班上交流。

总之,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堂外,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才能生成更多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智慧,也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许多优秀教师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呈现出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状态,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着。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收效差距甚远。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经过洋思中学的学习让我有了一些收获。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等,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我刚带语文的时候,心理没底,不知道如何讲,如何抓学生,怕带不好,我想只能从小学生入手,抓好预习工作。开学的第一堂课我就告诉他们预习的要求。课文读两遍,标自然段,画生字、词。写出文章主要内容,分段、写段意。找近义词、反义次。画出最喜欢的句、段,写出感受。这样学生通过头天的预习,课文比较熟悉了,讲起来比较轻松。效果也很好。还要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同时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精于设问,增强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之所以无效或低效,主要是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许多教师的提问并不一定都能够成为好问题,我们发现,许多问题是“假问题”,是“浅问题”。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整节课就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个问题:海鸥和老人之间有什么样的感情,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划出句子、批注感受。第二个问题:安放老人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划出句子、批注感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讨论地非常激烈,兴趣非常浓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培养自学能力的。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发挥自主能动性,学会自学。但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自学活动,老师教得既轻松,学生学得又愉快。所以,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代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知识变化日新月异。人们要为断的学习知识,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自学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终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的:

首先,从课前预习入手,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在每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老师布置目的明确的课前预习任务。如:熟读课文、请家长帮助听写生字并订正、找出优美的句子、词语、解释词语并造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出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紧抓课堂预习成果展示。可以通过练习展示字词的预习,教师通过练习中捕捉到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及时指导,及时帮学生解决预习中在字词方面遇到的难题。对课文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以互帮解决难读的句子和段落的形式进行。既展示了个人预习的成果,又互相帮助解决了各自预习中的难题。老师也感到比较轻松。对句子的预习展示,可以采取指名读优美句,并说出理由,让其他同学评价、补充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观察角度不同,可以把课文中各种有特点的句子都找出来,在互相交流展示中自学完成。

再次,经典的设计问题,写在黑板上,规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先解决。自学形式可采取多种,如独自、同桌、小组等。然后在全班展示自学成果,共同交流讨论解决重难点。采取多种形式及时鼓励肯定好的自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例如:我教学《海豚救人》一课时,因为它是自渎课文,让学生认真预习、并根据课文分组讨论课后问题,第二天进行汇报,可以是小记者采访式、可以是汇报资料,可以是办手抄报的形式。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明显,课文理解透彻。

三、静动结合,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波纹不兴,是死水一潭;波涛汹涌,是洪水猛兽。只有潺潺流水才是有源活水。教学应像河流一样,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既百折不挠奔向大海,体现有序;又迂回曲折,体现波动性。有序使教学结构段落明确,但一种活动如果缺乏起落,给予学生的刺激便会减少。教学应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有思维碰撞,有智慧启迪。教师讲述有行有止,有续有断,高低起伏,悠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学生学习有听有讲,有学有练,有张有弛,有商有量。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台好戏,师生共同配合,有序与波动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成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才是一堂好课!

四、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l、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相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以研读之。

5、教学资源: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五、自觉反思,提高教学监控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与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

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 概念分辨:“朗读”“美读”“诵读”“吟诵”

近些年,中小学语言教学研究领域里,“朗读”“美读”“诵读”“吟诵”这四个概念经常交错使用,对它们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我在这里简要分辨一下,主要目的是探求“诵读”的要义。 “诵”这个词先秦即有,一般认为是依照语言的节奏朗声而读;“歌”“吟”则更注重表现音乐性,与“诵”还是有区别的。《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诵”后来与“读”联结成“诵读”,意思还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20世纪前期,“诵读”这个词在教学研究中普遍使用,和它并行且意思相近的概念还有“朗读”“朗诵”。有的学者把“朗诵”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称“诵读”,适合读古代散文;第二类称“吟读”和“咏读”,大致等同于“吟诵”,即比较随意地吟哦咏唱,分别适合于读短的诗词韵文和读长诗长篇韵文等;第三类称“讲读”,其“讲”取“说”“谈”之意,也就是用平时说话、对话的语调来朗读,这适合于读语体文(白话文)。(概述黄仲苏语,见《朗诵法》,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版)20世纪后期至今,语文教学界多用“朗读”这个概念。因为“吟诵”后来几乎断绝,暂且不论。那么,“朗读”便大致涵盖了原来的“诵读”和“讲读”这两种类型。

新时期以来,叶圣陶先生等前辈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一个概念,被发掘出来,使用率比较高,即“美读”。美读的要义有三条:带着感情朗读文学作品;读出文学作品语言之美;通过美读获得美感。这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审美取向的朗读方式,对于内化和积淀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诵读”要义

1.语文新课标中的“诵读”概念

“教学标准”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综合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与指示中,我们可以探求到“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概念关系上看,“朗读”是一般概念;“诵读”是被涵盖在“朗读”之中一个特殊概念。

(一) 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技能

能力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越厚实,其教学能力则越强大;反之便会虚弱乏力。这样,认识到苦练“内功”的重要性,才能产生自觉训练诵读机能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诵读技能”,包括几种要素呢?我认为涉及两个层面的若干要素。

第一个层面,属于比较纯粹的基本技术层面,主要有: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读准字音,努力克服方言土音(含北京土话)的干扰;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出每一句,努力不读破句子,不犯语义方面的逻辑错误;朗声诵读,具有自信力和课堂环境中的声音传播效果,让现场每一个听众都能够清晰无误地听到。这个层面的诵读要求,教师学生都应该达到;若偶有欠缺,希望及时弥补。

第二个层面,属于纯粹技术层面之外的专业技能,也联系着相关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诵读基本技能训练及其扩展,便是和这个层面密切关联着,包括对于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美读”的技巧运用,主要涉及情感投入、语气语调的处理和声音传送等问题。

(二)诵读技能的训练路径

1.从“吟”古诗到“诵”古诗――诵读技能训练之起步

照,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校正诵读的偏误,弥补缺憾,获得新的感受和改进。

2.从读古诗到读古文――诵读技能训练之扩展

文言文,目前多数小学课本里数量较少。我们认为,从第二学段起,就可以有计划地选编一部分文言语料,抽出少量课时(比如每周1课时或者1.5课时)安排诵读,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启蒙教育,这对于扩充语言含量、培养良好语感、全面发展语文读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不详说。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内功修炼,从诵读古诗到诵读古文,把诵读技能训练加以扩展,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诵读古文,需要使用一种专门的“腔调”,这与朗读白话文具有较大区别。有一些师范生和语文教师,还分不清二者的特点,往往用读白话文的腔调读文言文。这是不对的,要改过来。

古诗的`诵读(美读)难度比较大,无论对意境的体会,还是运气吐字、控制语调、修饰和传送声音,要求都要更高一些。借助对古诗的诵读演练心得、技能把握成果,迁移到诵读古文方面,这可能是一条比较有效的训练路径。

3.从诵读古诗文到美读白话作品――诵读技能训练之迁移 就一般情况而言,白话作品的诵读要相对容易一些。具有比较好的文言诵读根基,再将这种技能迁移到白话诗文诵读领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

语文教师训练诵读技能,最终还是要应用于教学。诵读技能运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名师于永正有一段话讲得很到位,录在这里供学员们参考:“朗读好了,备课就完成了一半工作,不,不是一半,而是一大半!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一定是充满灵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另外,一位青年教师也发现了备课时诵读课文的必要性,他说:“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备课时朗读过这篇课文吗?’我觉得,认认真真地朗读三遍课文,比抄一遍教案更有用。”

在此仅就诵读教学的灵动感而言,我们从中欣赏到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师仿佛是一个乐队指挥,课文权当曲谱,学生们敞开诗意葱茏的少年情怀,随着那一根奇妙的指挥棒倾情演绎,遂呈现出这一场激情荡漾的瑰丽的教学乐章。这两句专家评语,与我的感受高度一致:“教师把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用诗性的力量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我想,每一个听课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会长久记住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克噜――克哩――克哩’这天鹅的叫声。”达到如此境界的“美读型”诵读课,无论小学、中学,前些年都是不多见的。这样的案例,应该多做搜集整理,看作是诵读教学高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继续探索和实践,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及理解的难点所在,以便教师掌握教学重点,这种了解学情的方法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最直接反馈,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哪些知识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还比较生疏或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了解学生所学难点问题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以讲解,加深学生理解。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比新知识与原有学习之间的联系,进行学情分析,重点解决学生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不同于数理化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不明确,不易操作,因课文仅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学生需要掌握的是课文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考虑课程目标、教材及学生的需求,教师要依据课程特性、学情特征和课文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因此,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密不可分的。

教材是编辑们精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章集合,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教育意义和主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文章编写的目的和主旨,据此进行学情分析,这是分析学情的关键一环。

在了解了课文的编写意图后,所要做的学情分析是学生之前学过几篇类似的文章?他们在文章中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在理解文章概念方面,会存在哪些难点?学生能否习惯文章的写作方法等。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指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期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是要确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能够使学生有所收获,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目标等。

教师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起点,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教学中取得收获。要对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获取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满足和心理感受。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精选_

让书声回归课堂。

南关小学崔志芳。

又再一次聆听了赵介平老师的朗读指导,又一次享受到了赵老师天籁般的声音,又再一次的被赵老师精辟的话语所点醒??赵老师来一次,我的收获就多一次,赵老师将朗读的技巧全部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们。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很注重朗读,但怎样指导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以前就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读,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单凭学生自己感悟,还是很难把握文章蕴含的感情,如何让学生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如何巧妙地指导读书,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成了老师们头疼的事。这一次学习,以两节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和《大江保卫战》为例,赵老师精彩的讲解和指导为我们拨开云日,找到了一道曙光。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郭冀云老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给了学生读书的提示,学生学起来顺理成章,在我们看来这样就很好了。但经赵老师的指导却是有一个层次。赵老师指导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每句话之间的关系,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然后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这样一次一次的读,一次次的有收获,正因为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因此,一定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郭老师问学生:“战士们全然不顾什么?”同学们的回答的支支吾吾,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而赵老师指导时是这样的,他问学生“战士们脚趾割破了,在泥水中不包扎,结果怎样?会感染、腐烂、甚至会截肢、牺牲,这就是全然不顾”,然后再让学生读句子,学生理解了,便读出了文章的韵味,读出了感情,读出了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李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让学生理解“老人这样做累不累?”然后通过让学生观看天游峰的图片,先让学生建立视觉感受体验,再通过读“那层层叠叠的??半途而返”而感受。学生读的还行,但经赵老师的指点时,我们才明白,我们认可的这样的读错了,前面的这些话都是铺垫,重点读“可是这位老人??倒抽了一口气”才能读出老人的豁达开朗和自强不息。接着指导学生拓展说话“我眼中的打扫路人”,让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将有声语言转变成无声语言的体会,真正的做到与作者沟通,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共鸣。

园。

学习朗诵与演讲的心得体会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于是我们就七嘴八舌的扯开嗓子对这课本嚷嚷起来。有时学校还时不时的进行诗歌或课文朗诵比赛。

现在学习了朗诵与演讲这门课,才开始注意到他们之间的区别。朗读时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其实,说到朗诵与演讲这门课,是我同寝室的一位同学在大一的时候选修了,她感觉效果很好。恰巧她又知道我的普通话不好,说选修这门课高老师会教你发音方法,可以练习普通话,于是就强烈建议我选修这门课。

回顾这一学期,时间过的真的很快。高老师说:“我们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大家穿的都是棉袄,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电扇都摇起来了。”在这短短的一学期里我实在还没学尽兴,感觉还有许多朗诵与演讲方面的东西向老师学习。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首先吸引我的不是您这个人,而是您的声音。感觉您的声音圆润,吐字是那样的清晰标准,字正腔圆。我心里就在好奇,这可能就是正确使用语言的艺术,不知道他会带给我们什麽妙招?让我有朝一日有他那样的说话水平。

果不其然,第一节课里,您就教授了我们呼吸的方法。我当时还想呼吸方法和朗诵与演讲这门课有什么关系?您解释道:“只有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储存足够多的气,让你说话时不至间断。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说话也有这麽深的学问。接着,您又让我们练习了绕口令,还让同学当场表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其间又教我们怎样区分舌前音与舌后音。说到这个事我最头疼的地方。都说信阳世普通话的重灾区,而我恰恰是信阳人。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老师还是我身边的同学亲人,都用方言打交道,不知道真正的普通话到底为何物。刚来学校时,同学们大部分都是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又会一口地道的河南话。而我是普通话说的不标准,河南话又不会说,经常是普通话之中夹杂着信阳话,让同寝室的人哭笑不得。常常是我一开口,其余几个人就挑出一大堆的毛病。还经常带着怀疑的口吻说:“你是河南人吗?”弄的我挺尴尬的!慢慢地我就说话越来越少了。最后她们只有投降了,得了,你还是开口讲话吧!不然,人家还以为我们寝室有个哑巴呢!不过现在大家都已经度我免疫了。说的话大家基本上都能听懂了。

我总结了自己普通话方面的几点毛病:一:舌前音和舌后音不分;二:n和l不分;三: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其实,我也很清楚自己的毛病出在哪儿,但一到说话的时候就顾不上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我放弃了好多机会,比如演讲。

我们还进行了诗歌的朗诵练习。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同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收到感染。

朗诵与演讲,顾名思义,这门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朗诵,一部分是演讲。

当今社会中,无论是企业政界及社会团体,领导干部的聘用任职,更多是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纵使才高八斗,也要有完美的演讲表达基础,方能展示能的才华及能力。

什麽是演讲?是以宣传鼓动为母的,带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演讲者面对听众,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态势语言为辅助形式,系统鲜明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主张。

演讲不同于朗诵。(1)演讲与朗诵的范畴不同,演讲属精神实用艺术,侧重于宣传鼓动,朗诵属表演艺术,侧重于欣赏。(2)演讲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性,时代性。朗诵的材料有很大的超越性。(3)演讲讲究激情,其语言有特殊性,有生活化的舞台语言,有舞台化的生活语言,演讲一定要有激情点。朗诵追求意境,其语言属舞台表演语言。

我感觉这门课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每一次课都会安排同学们去自由演讲,同学们可以再课下准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即兴演讲。同学们演讲的话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让我也了解到这门课以外的其它知识。同时也给了许多同学一次登台演讲的机会,锻炼的自己的演讲水平与胆量。

高老师在听了大家的演讲后也会给与评价。提出优点与不足,还会由此延伸给我们讲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师生互动,让同学们不光听,还有自主发言的权利。

除此之外,老师还会经常在课堂上给我们放一些励志的片,或是朗诵与演讲这方面的节目,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一下大家的熏陶。让我了解到语言的魅力,也多了一些了解这方面知识的途径。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关于朗诵与演讲方面的其他知识还没讲完,感觉有点遗憾。如果再有机会选修这门课,希望高老师能给我们讲讲普通话中n与l的区别,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以及朗诵与演讲中在服饰化妆与姿势方面的要求。

江西宁都第六小学。

谢馨馨。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来自江西师大的杜华平老师深刻地阐述了经典诵读的意义。他说道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

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

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

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外国人把我们的经典视为珍宝,日本、韩国把孔孟的儒家文化。

重要的通道。让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更。

重要的使命。

江西师大曾洁老师还列举了很多经典诵读的得益,如文化传承、人格教育、语言文字积。

累等。让我明白了经典诵读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诵。

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

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

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

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二、语文教师该做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江西师大许蔚老师从字正腔圆、声母韵母、声调、情感等方面带领我们深入外国作品的内部,在对比、解读中学习怎样鉴赏外国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忆犹新的是邓锦芸老师的“经典素读”,她提。

倡吟读,提倡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经典读物背下来,在吟唱的过程中学生把。

读物背下来。

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那就。

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

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

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

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

要求参加培训。

听到了自己朗诵的进步;

下午先是李彤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书法欣赏。他从甲骨文说到了大小篆、金文、大小草、楷书、行书。并向我们展示了各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特色。让我受到了一次书法艺术的熏陶。

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上课时,也能像杨老师这样的话,还用担心学生思想开。

小差吗?

法以及广播剧不是这短短的三天我们就能掌握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几天,老师是不遗余力地给我们传授知识和方法,剩下来的就需要我们回去慢慢体味,慢慢练习了。

2013年8月17日,我参加了交口县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四天的“魅力朗读”的培训。下。

面,谈谈我在此次培训中的收获与感悟。

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朗读。赵老师用他风趣幽默的话语,浑厚的嗓音,丰富的教育经验为。

我们讲解在朗读中遇到的问题,教给我们朗读的技巧,并用一篇篇的示范朗读篇目手把手教。

培训彻底的改变了我对朗读的认识。以前,喜欢文字的我,每每读到优美的句子,总会多读。

作者的文字的魅力,让听众听到声音就如何看到文字一般,原来,朗读中还有这么大的学。

问······。

实,这不就是朗读与阅读教学的运用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每在教学中,先给学生示范。

朗读一遍课文,读出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能生巧,不断地揣摩,相信对自己的教学时有帮助的。

另外,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赵老师带领的他的团队。说说赵老师吧。风趣幽默,为人。

有的人。我想,人们在感动歌词的同时,也为赵老师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另外,还有多才。

多艺的秦老师,教给我们如何将歌唱与朗读合作运用,如何在朗读中更好的运用声音,以及。

了一扇发现新事物的窗户,愿这股风能愿吹越远,吹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让“魅力朗读”进。

担当更重要的使命。

通过学习,在思想观念上,改变了之前我一直将诵读视作一种取悦听众或观众的表演样。

式的想法,让我感受到诵读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生命的内部协调,而且可以实现灵与肉的和谐。

发展,提升个体生命的精神境界,加快精神品质的传播与辐射,推动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的,研究表。

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

师教给我们发声的技巧,这正是我们做教师最需要的。我们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每天都在大量地用嗓,但是往往方法不对,嗓子经常“罢工”,听了老师们的课,我学会了用气息发声,几天实践下来感觉效果不错,长时间说话也不觉得很疲劳了。

感受经典,陶冶情操,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和近现代作品的朗读要领。老师的激情感染着。

每一位学员,你的眼球和耳朵很容易被她抓住,她不仅教我们现代作品的朗读,还教我们朗。

读时的肢体语言。让我们明白了要想成功地诵读一篇作品,只有好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诵。

读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

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

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语言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几天的培训我们学到的只是方法,还。

需在日常的实践中继续去体会,去感悟。和孩子们一起传承文化,诵读经典吧,努力做一个。

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语文,使。

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经典。

美文诵读可以破解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一条快乐阅读之路。为他们今。

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语文学习的必要。古人学习十分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 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在教学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

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鉴赏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若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那么良好的朗读习惯便是“累土”下夯实的奠基。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奠基石。

2、朗读现状的需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如果没有很好的指导与训练,他们朗读起来总是一个调,普遍唱读,拖调,让人听起来特别难受,而且容易读断句,对于不同标点符号也不会读出不同的语气,更谈不上用心去体会文章写得美在何处。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神话、童话故事,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学生很难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低年级的朗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基础,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针对以上现状,我校低年级语文组成员合力实施行动研究,“低年级学生朗读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应运而生。

二、概念界定:

朗读是积累、朗读也是表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是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

行动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结合本校低年级全体语文教师教研活动展开的,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现象,确定课题,不断观察、分析、反思、交流、调整,不断提高研究的效率,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研究方式有课堂展示、班级评比,撰写随笔论文等草根行动。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询低年级学生朗读习惯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结合进行有效的调控、反馈、矫正,改变现状,并不断实现培养目标并向新的目标推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2. 重视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是架设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朗读训练要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要启发学生体会感情、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等方面进行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 让学生通过个体积极主动语言实践活动,去展示、去表现、去创新,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动机。让学生在读书过程形成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钻研,相互探讨等学习能力。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正确全面地理解朗读的要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从小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1.关注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刚踏入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学过朗读,不知道该如何朗读,因此,低年级新生朗读上存在的问题五花八门,需要教师的发现,也需要教师有效地指导。纠正种种不良的朗读现象,对学生进行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是进行有效朗读训练的起点,也是关键所在。

2.重抓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训练点。由表及里,从朗读姿态到朗读体验,展开训练。正确的朗读姿势是培养良好朗读习惯的首要;端正的朗读态度是培养良好朗读习惯的关键;熟练的朗读技巧是培养良好朗读习惯的助推剂;浓厚的朗读兴趣是培养良好朗读习惯的原动力;入情入境的朗读体验是培养良好朗读习惯的丰硕果。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沛县五段中心小学开展了“朗读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微探”课题研究。县城的不少学校在这方面也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沛县歌风小学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课题研究、沛县实验小学的“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题研究等。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形成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对象。以本校3-6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功夫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的深入思考。

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以往教师常常用自己“如花妙嘴”,来解剖教材,从各个角度把教材剖析的七零八落,全无“美感”。学生变成“注水鸭子”,更无情感可言。其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比如,我们在教学《小珊迪》的一个片断时,体会小珊迪穷苦、可怜、无助的情感时,我们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可以请学生找出有关小珊迪急需要用钱的句段,请学生自己来读一读,觉得该把什么读出来,什么意思要突出。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学生做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完全可以在读中感悟情感的。

二、剖析心理看朗读。

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

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朗读能资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

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三、入境入情练朗读。

(一)入境――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

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

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那么如何“入境”呢?策略许多,在此仅举两例。

(1)明理“入境”

所谓明理朗读指导法,即是结合课。

[1][2][3]。

朗读教学下小学教育论文朗读教学小学语文

专业思想是个体在对所学专业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理念、专业态度、职业精神等隐性的、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态度以及学习效果,更是专业发展和学术创新的原动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建设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教育部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了小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是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学生进入大学,第一次接触自己的“专业”,四年的大学学习便成为专业思想建设的关键阶段,不论课堂中的学习还是课外的实践,都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专业思想的培养方法。

(一)入学教育——对专业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中的第一印象是指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同样,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时接触到的专业信息(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风格等)所形成的印象,会对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以及之后的各种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入学教育中既要为学生呈现四年专业学习中的课程框架,又要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作为进一步专业学习的隐性资源。1.专业课程介绍多数学生在报考志愿小学教育专业时并不十分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所以在入学之初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可以避免学生出现“不知所学为何物,不晓出路在何方”的迷茫心态。整体的课程设置框架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心,又可以通过课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最初的专业知识体系,这种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自身学业生涯的规划。同时,教师在为学生介绍课程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更快更好地转变学习方式,适应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2.职业榜样呈现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职业观念的多元化时刻影响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兴趣使然,还是被迫调剂,对小学教师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描述和信仰,加之学生成长经历中对小学教师已有的消极认知以及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师德危机”事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中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中消极的职业认知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发展的潜在威胁。积极职业观念的强化和消极观念的消除,都离不开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重新认识,在职业榜样呈现环节,学生既可以看到真实的技能成果展示、职业发展,又能初步了解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关岗位中的代表性人物及事迹。师兄师姐们的风采、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就,都会成为专业思想形成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动力。在榜样选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当代优秀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择,更要帮助学生在心理上逐渐接受专业思想的内容,加强与同专业学长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心中的榜样并不遥远,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理想的程度。3.学习资源推荐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由单方向、高强度的习题训练突然变成多元、自由的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这种环境的转变,出现了入学适应不良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尽快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学习资源,如图书馆、资料室、技能训练室等,同时为学生介绍阶梯式的阅读材料和多媒体产品,如初级阶段的教育故事《窗边的小豆豆》、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级阶段的专业期刊《班主任工作》,高级阶段的学术理论著作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缓解了新生入学之初对专业学习的畏惧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扩展了专业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

(二)课堂教学——专业思想形成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除了外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内隐的教师观念、课堂心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思想的理解。1.显性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怎样评”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专业学习中的每门课程、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在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都渗透着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思想。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对学生教育观念、专业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相反,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能够亲历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实践,使得专业思想建设更为丰满、真实。2.隐性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教育无小事,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和交流,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隐性资源,教师对学生不同观点的容纳、在学生产生困惑时的辅导、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甚至教师的审美偏好和个人习惯,都会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在专业思想的形成中留下痕迹。可见,学生专业思想的建设,归根结底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见习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真实流露。

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是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专业思想建设成果的真实情境。在实践初期,多数学生心态积极,踌躇满志,但是随着对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深入了解与实践,工作中的困难接踵而至,由于缺乏经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工作中的失误增加了学生的挫败感,在校期间形成的初步的专业思想也收到了残酷现实的考验。实践中的专业思想建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对问题的分析与感悟,师生在真实情境的互动中完成了专业思想建设的“破茧”,帮助学生逐渐将专业认知、专业情感转化为专业意志和专业行为。专业思想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支撑和思想原动力,专业思想的建设有赖于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细节之中。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个人总结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一群小鸟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声音,声声悦耳,让人陶醉。晨风从人们耳边轻轻拂过,让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我班上的王昆同学在他的习作《最美是春天》中这样表达他的感受,从他的这段描绘中让我们读懂了快乐,读懂了欣赏。正是因为该同学平时常诵读优美文章,常领略自然风光,才能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朗读能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了。

1、默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因此,能在短时间内默读课文显得十分重要。

2、朗读形式常见的有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课《燕子》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草原》一文,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读,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体会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惬意,从而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

,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了。

通过以上几种朗读方式的指导,就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朗读水平有质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让我们用朗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爱美的情操吧!

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功夫

朗读是一件既有意义而又愉快的事情,在教学中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段。尤其是在讲求积累、感悟的语文教学阶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对学生来说,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们有时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意了学生的朗读次数,往往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这是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我会说:好,就请大家带着这种烦恼的心情朗读全文。这样,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使朗读有了初步的效果。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花木兰》一课,有这么一句话:“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

让学生体会出花木兰从军路途的艰辛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慢慢腾腾的一个调子,使句子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来。我说:“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中‘披、跨、渡、过’这几个动词既体现了花木兰比较刚性的性格,也反映了她从军的艰辛,语速要有节奏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认真地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三、从教师的指导意识入手,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引导点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书本,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听老师读一遍。”……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的场面,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朗读教学下小学教育论文朗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数学知识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取。它是学生知识运用于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连接纽带。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知识以及思想,能够使小学生从小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思考意识,从而逐步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的教授上仍旧把传统教学中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上,研究不深入、方法不得当、效果不明显,以至于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和情感的双重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获得。

数学课程标准曾在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对数学思想的重视。

就当前小学数学课教学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对数学思想的教学予以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教学考核、应试教育等的影响,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训练依旧过度侧重,又在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缺乏简洁、清晰地概括,这就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全面素养的缺失,以及育人的单一与狭隘。

由此可见,基本数学思想的培养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教育课题,对从小学开始的数学教育具有现下和长远的双重意义。从新课改的全国各版数学课程教材来看,其在内容的设置上都蕴含和体现或多或少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揣摩,并根据不同年级层次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当的渗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数学学习中形成和建立其数学思想,使自身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一、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初体验。

数学思想,它所反映的是数学内容和理论的本质,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展之中,是对直观、具体知识的提炼,数学发展规律的解释,从而更好地运用和支配数学学习和实践。

正因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从小在学习新知识中对数学思想的初步感知、体验以及掌握。

就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中的《认识》一课来讲,数和物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转化。

这样既实现抽象数学概念、复杂数形关系通过直观、明了的趣味图形显示,又可以是反过来实现复杂形体通过简单数字来表示的目的。为此,教师应当在蕴含基本数学思想的数学教学中,给出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新知识中获取数学思想的.领悟和体验。

例如,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长方形面积的教学,整个教材讲求学生对长方形知识学习的过程体验,认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再经过若干例证,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出归纳,最终利用归纳出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的图形面积。

整个教学过程都蕴含渗透这数形结合互转的思想。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感悟这些思想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摆设长方形、正方形,来发现它们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进而引领学生去验证、去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进行实际的应用。

需要特别情调重视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在参与探索、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推理的思想方法,长此积累,学生便可将此种方法,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知识体系。

二、通过学习实践,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的领悟。

任何学习都需要一定的领悟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尤其如此。因为数学知识中都蕴含着一种或几种的数学思想,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理论知识的应用中加以认真体会、揣摩、归纳才能领悟到其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思想。

新课改教材中,数学习题和新知识都对数学思想有渗透,为此,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应用知识对实际问题解决中,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趣味与妙用。

通过这种讲数学知识在事件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加深对数学思想的领悟的目的。例如,普遍数学思想教法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来讲。

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借助图形达到以形助数的目的。对于这类数学知识的练习,教师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性,让他们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而教师则负责与学生做好沟通,在交流中对他们的思想方法加以疏理总结。

又如,人教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这类解决问题的题型,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有趣味的实践练习题:“李大爷今天收了7棵白菜,14棵卷心菜。白菜比卷心菜少几棵?卷心菜比白菜多几棵?”

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进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方法。

通过长时间此类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高年级时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生就能主动借助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梳理,不断对小学生数学思想加以总结和提升。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规律、具体数学知识本质的提炼,对它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可以实现对数学思想认识上质的转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反思、总结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体验、领悟。

就复习课来说,无论是单元整理与复习,还是学期末总复习乃至六年级最后的总复习,都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因此,整理与复习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梳理、网络的构建,还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总结与提升。

例如,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的学习,在结束进入复习阶段时,教师不仅是对学生该单元基本知识的再回顾、熟悉、掌握,还应重点清晰对这一单元所涉及公式的演变、推导过程,最终形成网络图,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种数学思想。将未知转化成已知,新知转化成旧知,这种方法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比如小数的四则运算要转化成整数的四则运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等。

因此,教师在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时,对转化思想的总结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对数学思想的获得,要贯穿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方方面面加以渗透,要将思想贯穿于知识的抽象概括、练习与实践的应用,以及整理与复习等各个教学环节。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逐步达成目标,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淑莉。浅谈对中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d].河南大学,2011.[2]侯锦扬。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08(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