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汇总13篇)

时间:2023-10-16 16:23:16 作者:文轩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汇总13篇)

编辑是将原始素材进行加工,使其更加符合读者需求的过程。作为一名编辑,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开放的思维,以应对不同场景和挑战。5.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些优秀的编辑范本,不妨参考以下内容。

傅雷家书读后感

一本好书总是能使读者受益颇丰。

我从《傅雷家书》中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父爱。那一封封家书中,最短的不过百字,最长的有几千余字,无论篇幅的长短,每一封家书都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关爱。

傅聪在异国生活时,从父亲写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父亲傅雷在书信中常常给他指导和鼓励,让他有勇气去战胜各式各样的困难,一路前行。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鼓励儿子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唠叨。”他给儿子的书信具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他平时对我很严厉,但是我知道这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我开始慢慢理解父亲。父爱不同于母爱的温柔,父爱就像一座雄伟的高山,永远是我最坚强的依靠,也是鼓励我前进的动力。

《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读物。这本书不仅能让人收获很多方面的知识,还能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

金庸曾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在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从1954年开始寄给儿子傅聪的家书。在家书中,傅雷经常和儿子探讨艺术相关的问题,这是傅雷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事业的提点和帮助。

在儿子成名之前,傅雷向儿子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他觉得在弹钢琴时苦练技巧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还需要学会在音乐里注入最真挚的情感。

而在儿子成名之后,傅雷又告诫傅聪要保证自己艺术的尊严,这位操心的父亲,甚至还时不时在家书中询问儿子的理财情况,目的就是监视儿子的收支情况,并且希望傅聪在艺术的创作上是纯粹的。我们不难看出,傅雷一直在秉承着一种朴素的人生观,并以身作则的影响着自己的子女。

书中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常会在家书中强调,要坚持大我,抛弃小我,也就是说,切勿对个人的利益和得失太过计较。因为在人生过程中,总是充满苦闷和矛盾,当我们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和利益,而又得不到名利和利益的时,必然会因为嫉妒和仇恨而陷入痛苦之中。相反,若我们坚持大我,抛弃小我,放弃个人利益,而为社会和人类前途而感到苦闷时,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热爱,所以我们会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

作为父亲,傅雷很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儿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正确理财,以及处理爱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傅雷在家书中多次提及,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及自己的亲身经历。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得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可爱至极的父亲形象。

傅雷家书读后感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要你够努力,你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很大,家教也很严,整本书都在激励着傅聪成为最好的自己,充满了对儿子和祖国的爱。从中我明白了,我们年轻人都应该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成就最好的自己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得付之行动。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呢?我觉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没有目标,没有坚定的信念,因此他们通常都碌碌无为而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就。而那些努力拼搏,有目标,有理想的人,大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他们有了目标,就有动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我自己也是一个例子,在刚上初中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学习目标,整天漫无目的,懒懒散散,导致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不是很优秀。直到七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妈妈为我分析了成绩差的原因,而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班级前10名。此后,为了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我非常努力的学习。终于,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许多著名的人物也都是因为有了目标,才努力奋斗,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不甘沉沦,决心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最终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著作。

傅雷的这句话也让我明白,只要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的动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树立目标,通过努力来成就更好的自己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丛1954年到1966年五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的186封信,这些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从这本书的开头可以看出,由于傅雷在傅聪童年经常打骂傅聪,然而等到此时,傅聪长大以后要出国留学了,傅雷才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当初这样做的不对,因此,傅雷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感到后悔,但此时一切都晚了,傅聪已经离开了他,因此他只能在信中表达自己深深的愧疚。

在自己的儿子离开家后,傅雷也是常常与儿子来信,在信中他们多是讨论有关艺术上的知识,傅雷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儿子要如何将琴弹的好,同时也常批判别人弹琴上的缺点,以此来告诫儿子不要烦这样的错误。

傅雷对待自己的儿子也是无比的用心认真,在照片中,傅雷常常因为一些小的细节就要写信问候,甚至是在穿衣,食物方面,也是斤斤计较,必然让儿子在外面能有个好的生活。

傅雷让儿子向外发展,让他在外面经历风雨后学会成长,傅雷夫妇对傅聪和傅敏的爱,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并没有宠爱他们,而是通过和风细雨般的鼓励让傅聪勇敢的前进。

读完《傅雷家书》,我生生的体会到做父母的不容易,做人,不仅学会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还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傅雷用自己现身经历的说法,告诫傅聪要有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先生曾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说:“孩子,你就像那欧洲的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碧波荡漾。” 这句话中不乏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欣赏、赞美与拳拳爱意,但更多的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哲 理:人人心中都有条河流,或源远流长,或汹涌澎湃,都展现出别样的 风采。

翻开《傅雷家书》,书中不止有傅雷夫妇的嘘寒问暖,更有父子、母子对哲学的探讨,对人生的理解。“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 ‘通’, 方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一句句的话语如一道道灵魂之浪,启迪着傅聪的心灵。我认为傅雷先生心中的河流是长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有父亲的宽厚与仁慈,也有严肃和认真。面对孩子,不辞辛劳地寄去一本本书籍,一封封家信,有时展现江平岸阔,风正帆悬,对生活充满信心;有时展现大浪淘沙,惊涛拍岸,嫉恶如仇的态度;更有遇到不公,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这一切,都在他心中的江水里奔腾着翻滚着。

长江的伟大,在于其深厚渊博,宽广无垠的胸襟;而京杭大运河,则在于其哺育众生,敦厚淳朴的品质。我认为,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心中便有一条这般的河流。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仍能感受到满纸的母爱温暖,如那平缓如镜的运河之水温润婉转,晶莹剔透;她所表现出来对儿子的关切,对丈夫的体贴,化为那涓涓河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心灵的碰撞,迸发出热烈的火花;精神的河流之交汇,亦在交融之间,使思想变得愈发深刻。傅雷夫妇在家信中常提及对文学、音乐、艺术的见解。“要使你的思想深邃,必先训练你的文笔。”傅雷先生对傅聪如是说。百川入海,方见大海的广阔。傅聪在与父母一次次的书信交谈中也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傅雷先生也毫不拘束,在与儿子的信里,宛若知己攀谈。父亲充满正义,言行一致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傅聪,如一双无形的手,指引着他,让他永保一颗赤子之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河流,每个人都是世间独特的存在。但惟以淡薄、专一的心态,不懈努力,方可明静如初,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现今社会,网络时代,比起以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一个屋檐的家人见面也不交谈,人们之间多了许多的冷漠与陌生,而家书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过去。在这个暑假里,漫漫时间,我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当初选这本书是因为偶尔看到它的内容简介,书信来往间的问与答,父亲对孩子满满的关爱,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孩子与父母之间浓浓的亲情充满在这一封封家书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需要的。

孩子处于叛逆的时期,如果缺少和父母缺乏交流沟通,那么孩子可能会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对抗者。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而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傅雷先生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急切深刻,爱之极深,却又能放之飞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感受另外一片天地。

傅雷家书读后感

这本书是老师要求我们必读的。对我来说一般老师要求必读的书都是不怎么好看的。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我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更不用说去读了。

我怀着无奈的心情翻开了书的第一页。谁知这一翻,竟触动了我的心,让我想到了许多。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这是傅家的一部大书。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严肃不失亲切,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

这一百多封家书中,大部分是傅聪的父亲傅雷所写。一开始的信中是对儿子离家的不舍,思念和关心。想到儿子的童年,又对儿子产生懊悔之情。后来又关心儿子的学业,对儿子进行各种学业上的指导与和人交往的注意事项。父子俩渐渐像朋友一样交流,谈身体,谈事业,谈生活,谈爱情。可是傅雷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了,写的信也很少很少了,但从母亲的信中可以看出傅雷即使身患大病,仍关心着儿子。

傅雷父子间的交流让我想起了我父亲,为了养活我们一家五口人,父亲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陪伴我的时间更是没有多少。在我的童年,见到的最多的便是父亲忙碌的背影以及我犯错时他板着的脸。所以我极粘母亲,而疏远父亲。当我们一家人在饭桌上时,我都不敢随便说话,气氛严肃又尴尬。而当父亲走时,气氛立马活跃起来。现在想想,父亲那时一定心酸得很吧!父亲知道我们几个孩子不怎么喜欢他,他便在一家人吃饭时,讲上几个消化,想活跃活跃气氛,可我们却并不买账,只有父亲一个人在笑,气氛更尴尬了。父亲也未说些什么,只是默默工作来赚钱养我们。

现在我也长大了,也懂得了许多,明白了父亲的不易。渐渐的,与他讲话多了,父亲脸上浮现的笑也多了,可是他一笑,便有皱纹爬上他的脸。我猛然意识到:

现在我们每长大一点,陪伴父亲的时间就少一点。我们要趁现在多陪陪父亲,不要等到以后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

合上书,细细回味那封封深情的家书。“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一封封家书之中,教导他们立身行事,爱国成才,家书中更是傅雷的淳淳教导。其声音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隐约,我仿佛走进那位叫傅雷的父亲,聆听他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爱如山,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此,高尚,纯洁,无私!因在外留学,傅聪的中文越发生疏,作为父亲,傅雷与儿子的书信交往,绝大是中文,在冬日短短几星期更是抄出了几万字的中文译作,可见爱子情深呐。

在书中,傅雷教导儿子的关键在做人,努力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傅雷希望儿子做一个爱国之人,正直之人,真诚之人,坚强之人,希望儿子淡泊名利,也望子成龙。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今天读完了,有点慢,因为杂事太多了,看看停停,不过,它仍然很吸引我,所以,仍旧读完了。所谓杂事,就是杂事,过后想想没用的事,比如摆弄手机,回到家一集一集的看电视剧,现在,都有点够了,恢复到以前,看看书的日子吧,也挺好。

《傅雷家书》告诉我们,什么是伟大的父爱,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令人钦佩!而对儿子的教育,也是从爱国到做人,到专业,到与人交往的注意事项等等面面俱到,这种父爱,才是如山的父爱!

傅雷最后被冤枉,走上不归路,真是国家的损失,无奈当时国内环境如此,任何人都避不开生活的大环境,心痛。

这样看来,我这个做母亲的也要时刻反省和提高自己,虽没有傅雷的渊博,也要努力学习才行!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是父母中的楷模,傅雷的家书,更是家书中的楷模。凭借着独特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平俗易懂的语言,他把对儿子那股深沉的父爱,那份真挚又朴素的情感,点点滴滴渗透到儿子的心田,为傅聪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傅聪小的时候,傅雷就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无论是读书学习、穿衣吃饭,还是言谈举止、行走坐卧,事无巨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傅雷的家教也恰恰体现了傅雷本人的个人修养。外宾做客时,傅雷夫妇极尽地主之谊,又是亲自下厨,又是陪着逛街,让外国友人“真正尝到了中国的人情味”。傅雷还经常教育傅聪尊师重道,多与老师联系,不要辜负了老师的厚爱,而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大方地拿出自己收藏的画作送给傅聪的老师。所以说,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描写人生的片段。“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不愧是身为文学家的傅雷,人间百态顿时跃然纸上。

人生确实如此,就像是一场旅途,走的越远,就会越累。即使登上了山顶,也终究会有踏上下坡路的那一刻。欣喜地在山顶远望呐喊,雀跃放松,下坡时就会越加手忙脚乱;上坡时在意下坡的困难与疲惫,身上的枷锁不但会越束越紧,反而愈加沉重,直到压垮自己,寸步难行。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不骄不躁,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不怯不懦,明白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读后感·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才是生命的价值。有志者自有千万记,无志者终感万千难,每当我们用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时,总能发现出世界的五彩与缤纷。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或许都不尽相同,可却都是充满坎坷的。我相信,成功需要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去努力、去奋斗,只有那些坚信自己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傅雷家书读后感

前段时间吃烧烤,老蹦力邀,跑友煽呼,外加酒精的作用,我不自量力加入了“大户人家跑步读书群”,积极响应团长的倡导——“做个有文化的跑者”,让身体和思想都得在路上,我翻翻书架,找本《傅雷家书》,激发灵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是傅雷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1966年9月3日半夜,傅雷夫妇上吊自杀,自杀时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害怕踢倒板凳惊扰到楼下的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后的体面。有人评价说:“粗鄙与文雅的差距就是一床棉被”“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优雅与温厚。”心怀敬重,我就在9月用读《傅雷家书》来缅怀这两位伟大的知识分子吧。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先生和夫人自1954年到1966年给儿子傅聪的家信。这些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成为傅雷先生思想的折光。金庸评价此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家书内容有所分工,父亲侧重思想教育、艺术探讨,母亲侧重日常琐事的指点与提醒,纯真、质朴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家书中展示的纯良家风,是傅雷夫妇留给儿子最宝贵的家产,也让后世读者受益颇多。

傅雷字怒安,他的性格人如其名脾气刚烈,说一不二,但他能够与儿子推心置腹地聊音乐见解、唐诗宋词、外国人文、人生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对待男女情感以及婚姻的态度……林林总总,事无巨细。

傅雷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还是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艺术鉴赏家,更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是不折不扣的大师,这本书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大师,学习大师育儿的成功经验,学习大师的高尚情操,学习大师的为人处事。

儿子傅聪20岁小有成就离开上海去北京求学,后又去波兰求学、比赛。傅雷对孩子的爱柔肠百转,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毫无保留的脉脉温情:“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傅雷爱儿子,但却不溺爱儿子,他对儿子悉心培养,希望他成为一个时刻爱国、淡泊名利的人。

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很久没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兴又激动,又或是“五十多天没给你写信了,千言万语,无从下笔;老不写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估计傅雷夫妇等待儿子书信等的都有点焦虑了。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消息,哪怕明知道孩子一切都挺好,但是将要看到或已经看到孩子写的只言片语仍能激动万分。

这一点孩子离开父母去远方,父母体会较多。我们孩子上大学后第一学期跟我们联系比较少,今年暑假离家前她妈妈跟她交流之后,本学期,孩子微信上冒泡次数多了,吃饭经常晒个图,别人看似这无聊的晒饭,也足以让我们做父母的激动不已,每次有孩子发消息的提示,明知没啥大事,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好奇与兴奋,急于知道孩子发的啥,就是看了图片也要用手指划拉大,还要细细看看具体吃的都有啥,穿的都有啥,瘦了没,边上照相的还有谁,在这点上,所有的父母可能跟傅雷当时情况类似吧。

傅雷要求儿子的择偶标准“本质善良,天性温厚,胸襟开阔”,夫妻相处要“尊重、谅解、宽容”日子过久了“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也即是所谓的终身伴侣。”根据个人半生的观察与体会,傅雷的这些标准、要求与观点,非常接地气,放眼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中国文化圈,百分百适用。第一、现如今,人们择偶可能看家境、看文凭、看工作的多,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善良,温厚,胸襟”,有了这三样根本的东西,家庭才能长久不衰;第二、夫妻过日子难免磕磕绊绊,意见不同、家境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就需要“尊重、谅解、宽容”,需要换位思考,一切过不去的坎,想不开的结也就过去了;第三、夫妻过日子久了,也就缺乏了激情,不可能天天制造浪漫,夫妻就成了知己朋友、生活上的伴侣、困难时的战友,相帮相扶,走好一生。话又说回来,夫妻要同心,离不开根本的品质“善良,温厚,胸襟”。

“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要付出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这句话反映了傅雷先生对得到和失去辩证关系的理解。人不应总想的占便宜,付出与收获是一种平衡,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应该戒除不劳而获的思想,也要戒除少劳多获的思想。

“培养自己以便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人的伟大在于帮助别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和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扩张。”这句话能感受到傅雷先生的奉献精神,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用来给社会和人类做贡献的,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说到这,我想起了跑团定期组织大家献血,献完血有人问我图啥,我说不图啥,有人说可能把献的血都卖了,我说总归把血用在需要的人身上救人了就行了。在此,为我们跑团无私献血的跑友们点赞,我们都是好样的,希望把这种奉献活动发扬广大、传播更远、传承更久。

看《佛雷家书》,我心里一直出现的“任老师家书”。我家姑娘在15岁离家去西工大附中求学,去学校的前两个月,班上学霸云集,市第一、区第一、县第一比比皆是,孩子心情紧张焦虑,压力太大晚上睡不着觉,经常半夜打电话哭诉,我家任老师就打电话发短信,讲道理、举例子,不断排解孩子心中的焦虑,一步步给孩子树立信心,发的短信累计几万字,爱通过电话短信穿透了漫漫黑夜,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使孩子走出了焦虑的泥潭,开始了愉快的高中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俗话说,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家风的文字传承;家书是另一种陪伴,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书是力量的源泉;家书是指路明灯;家书是穿越时空的温暖。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他不懂得做父亲的时期,以很严厉的方式去教育他的孩子。他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有个成功的人生,但当他逐渐步入老年时期时,他试着开始改变自己,并为自己的严厉而后悔,这在当时那个时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的去改正,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他可以放下颜面去给孩子道歉,也可以仔细的听着孩子的苦恼,并给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弥补以前他对孩子的严厉,表达他有多么后悔。

尽管他并不太懂钢琴知识,但为了能给孩子提一些建议,他用心地去学习。

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大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他绝对冷静,非常理智,也很严谨。可以认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似乎提起家书,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这两句古诗。从古至今,书信一直沟通交流和维系感情最重要的方式,即使在通信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书信的厚重和情感仍然无法被替代。

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傅雷的文字中,我可以看到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对两个孩子傅聪、傅敏深深的爱和呕心沥血。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更体现出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傅聪在机遇巧合下来到波兰进行钢琴的深入学习,1953年他曾于罗马尼亚演奏斯克里亚宾的作品,苏联的青年钢琴选手们都为之感动的流下眼泪,也曾被波兰的教授们认为“富有肖邦的灵魂”,甚至会说他是“一个中国籍贯的波兰人”。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镂刻细节的手腕,不是使我们想起中国册页上的画吗?”傅聪在音乐上的造诣与其父从小的教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他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的练习弹琴,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但有时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道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这种教育模式不是填鸭式,更不是呵斥式,而是互相平等的沟通式。

傅雷在人生道路上对其孩子的教诲,让人仿佛能透过书信看到他伏案写信时的场景,虽爱子心切,但严父亦良友。“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儿子傅聪和人微小的争执,就让他担心和思索,多次叮嘱儿子要谦恭礼让,要虚怀若谷,得理也要饶人。

做事贵在坚持。“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的这句话点醒了我。回想起我经历的人生,纵然正青春,也有过不少“冲动”,过后悔之不已。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曾指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也教导我们要学会沉淀,不能只是昙花一现的火花,而要经得起千锤百炼。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人生起起伏伏,困难和挫折再多都是我们的人生,都只属于我们,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尘埃落定,追求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

傅雷先生一直教导他的孩子“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我深以为然。尽管这是别人的家庭和教育方式。我想我们应该从中得到点什么,体味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芬芳。

“悠悠岁月,茫茫大海,这些长时期,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现在这部经过整理、编辑集起来的《傅雷家书》。” 楼适夷在序中的这番话让我更加体会到父爱如山和体贴入微,也让我想起我的家人,尽管在现在的时代,书信已是稀罕物件,离我们的生活渐渐远去,但不会改变的是那滚烫炽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