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教育调查论文 教育发展调查论文优选(精选5篇)

时间:2023-09-23 19:50:41 作者:字海 最新教育调查论文 教育发展调查论文优选(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发展调查论文优选

近十几年,我国理工院校的专业教育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人文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却不尽人意,基于此种现状,对部分理工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结果得出结论,并结合我国理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给予建议。

自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和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由于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理工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在具体实施中的问题,因此,大学的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指:“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思想大师怀海特指出:“没有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但我国各理工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执行力度不够、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下滑、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人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基于此种现状,教育家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国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宽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每位理工科大学生未来的事业、生活的质量。

笔者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及兰州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进行了深入调查,在问卷实体调研为主的基础上,采用访谈及查阅资料为辅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涉及调查的专业有工程管理专业、机电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电信工程专业等理工科专业。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校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程度;二是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主观评价及求知欲望;三是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及建议。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和需求,分析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建议。使理工院校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补给人文素质养分,使其人格健康发展。成为人文素养、创新精神齐头并进发展的学生。

从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及兰州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总结、对部分教师的访谈记录,及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可以看出:因为我国较多的理工院校比较重视就业率,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使其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理工学生难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理工院校部份学生阅读量少,对国内外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书籍及代表人物知之甚少,只有近10%的学生有经常阅读文史类和哲学类书籍的习惯;在参与校园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方面,只有仅仅3%的学生对自身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较为满意;对校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及校园人文氛围营造的评价上,只有15%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接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感受到较好的人文氛围,大部分学生对其所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感到失望,人文学科课程开设相对缺乏、单一、片面。75%的学生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意愿,希望授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一些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拓宽其知识面,增加专业课学习兴趣。从以上数据看出,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接受上存在一定问题,学校针对人文素质教育设置的课程不够系统化、较单一,社团及实践活动较少,学生无法合理有效安排课堂外的人文知识学习。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差强人意,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综合素质的滑坡。

1.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文教育的矛盾,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被排挤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现代大学的发展,使学生可以联系市场需求和发展,学以致用,促进了大学教育中与市场经济相关的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大学教育被动地服务于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发展,使教育者往往看重学生的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见效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快,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致使其受到市场经济的排挤,这是不争的事实。部分教育者注重短期效益,往往按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导致一些和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人文学科丧失了一定地位,被排斥,得不到发展。在这种观念束缚之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际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所以,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是导致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重要原因。

2.人文教育自身的认知特点所导致的接受困难

人文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普及教育”。但是,其自身的接受特性对其传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教育是由个别科技精英为我们发明创造,大众只需学习简单的操作方法,便使用其创造成果,享受其为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人文素质的成果是非物质化的,是身处不同时代的个人所具备的内在修养及外在行为的体现,不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成就来进行大众人文精神的普及,不能像科技成果一样拿来就用,需要个人的学习领悟,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所以,人文教育不是一旦“完成”就可以一劳永逸的静态事物,人文教育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显示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受教育者长期处于学习和更新状态,这为人文教育的及时普及、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课程开设的困难

学时的冲突

理工院校专业课科目繁多、学时有限,难以很好分配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的学时。这就为专业课的排课造成了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系统地、分阶段地开设人文课程就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合理的取舍和协调。

师资力量不足

理工院校人文师资的引进多偏向理工专业,导致整体教师知识结构重理轻文,在学校内部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难以带动学生的人文兴趣。很多课程的开设缺乏相关专业的老师资源,导致人文课程开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4.学生主动性不足

由于四化建设,我国开设的高等院校多为单科性院校,近十几年,通过院校合并,这种状况虽然有很大改变,但偏科教育的传统模式和理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多数理工院校存在人文积淀不深厚、学习人文知识氛围不浓郁的问题。例如,理工院校图书馆人文资料缺乏,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书籍库存种类和数量都甚少。部分理工院校的cnki的搜索仅限于理工科专业,对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等人文专业的资料搜索不开放,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人文书籍、资料的需求。再者,部分理工科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比较大,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考虑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有认知误区,因为没有真正了解,所以不感兴趣,缺乏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规划。因此导致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没有自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主动意识。内因决定外因,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才会真正的被重视和发展,才会由被动受教育变成主动接受教育。

1.合理有效资源配置

高校要在人文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师资源方面进行规划管理。其一,深入调查评估师资力量、整合人文素质师资资源,设置人文素质教研室,在机构上给予重视。还可以返聘文化机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老学者担任兼职人文素质教师。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其二,配备相关的教学设施,比如:文学阅览室、剧场、舞蹈室、画室等等。无论在教学硬件还是软件上,真正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课条件。

2.增加人文素质课程学分要求,进行教学模块设计

理工院校应该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确确实实的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要求,制定基础课教育的“一体化”核心课程计划。所谓“一体化”是指专业教育不应当人文素质教育相割裂,应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打破人为划分的界限,转变重理轻文的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实行学科间的联系。使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只有达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理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才能赶上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

3.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成立各种学生社团,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润物无声的感染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多组建学生社团,给学生一个了解学习人文文化的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文化视野,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切磋,培养积极的心态、优良的品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全身心的人文滋养,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1]张廷楚.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兼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之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10.

[3]周清远.周清远教育文集(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兆宇.谈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嬗变〔j〕.教育与职业,2005,(36).

[5]宫麟丰,温景文,于长东.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发展,2004,(08).

[7]车永强.创新校企办学形式提高中职育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马勤.学习借鉴西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教育版,2011,(06).

[10]刘淑萍,张梅英.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

教育发展调查论文优选

摘要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从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几方面剖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面的、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艺术化教育之路与社会化教育等改革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问题

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兴起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新式的艺术教育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该校首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请外籍教师讲授素描、水彩、油画、透视等课程,引入粘土、石膏、竹、木、漆、金等材料。辛亥革命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公立或私立的艺术院校: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高师图画手工科、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武昌艺专、南京美专、新华艺专等等。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出现,源于民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和思考。民国初年,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宋代院画代表了中国写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峰,而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则是每况愈下,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万木草堂藏画目序》)的主张,梁启超也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美术与科学》)。xxx更是激进地提出“改良中国画,但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号召进行“美术革命”。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角度赋予美术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从清末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分崩离析,民不聊生的状态,而传统的中国画传统无论是从内容的表现还是从精神的内涵都无能力去反映真正的大众社会生活。因此,对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模仿,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反思、批判以后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所以,尽管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正处于学院主义势微,而现代派艺术大行其道的时期,但他还是选择了师从c·柯罗的学生达仰学习,专意研究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回国后,又不遗余力地推行写实绘画的主张。1949年建国以后,学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革命传统、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国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无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大的体制和模式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纵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很多现在的问题早在创办之初就已埋下伏笔。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社会财富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困惑和精神问题,所以才有现代派艺术对工业社会强有力的批判。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中国古典艺术的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等综合艺术培养模式)。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专业化越来越来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普通考生分数线低1/2或1/3以下,起点本身就很低,再加上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贯彻到底。在这种体制、这种模式下,怎么能培养出大师呢?其次,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教育中以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价值观代代相传的载体,这种源于美国的艺术教育理论是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当代艺术缺乏一个评价体系,其新鲜、活跃的因素无法进入高校当中,而进入高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挑选的过程中标准的把握却是一个问题。所以,当专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茫然和不适应,他会发现在学院中学习的实际上有很多是用不上的,稳定、成熟的学科模式在给学生传授着已经老去的东西。重视当代艺术,就是要求重视当代艺术批评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艺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有专业设计类艺术教育;二是普通艺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艺术教育;三是师范艺术教育,这在艺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艺术,行会时期是以工匠师傅来教授,有一段时间是以艺术家来担任,现在由谁来担任呢?在现代中国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师范类艺术教育是雷同的,都以教授素描、色彩、创作等技法课为主,用培养专业艺术底子的专业艺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小音院”,而没有体现其教育科学的特点;其次,由于忽视普通艺术教育使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质量下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挑选人才是以高考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压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各类附中、培训班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而普通生的艺术课在进入初中二、三年级就已基本停止。艺术高考由于文化课要求低,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相互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阿瑟·艾夫兰.西文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教育调查小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是小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推动者,伴随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运动与日高涨且大范围铺展的趋势,小学数学教师要首当其冲从自身反省做起,从自身所从事的数学教学活动反省做起,以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革新去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关于第一节课堂教学重要性

第一节课意味着教育事业的开始,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就学生而言,他们对未来的新教师充满了诸多的期盼和想象,并希望快点见到教师去印证下是不是自己心中的那样。从新时期儿童的心理研究来看,儿童对未知的新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总是满载期盼,又总是过多于羞涩。对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来说,上好第一节课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对于刚参加工作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上好人生当中第一节课是人生教育事业开启的奠基石,是初次和学生接触的美好时光记载,所有的都是第一次具有纪念意义;对于老教师来说,上好第一节课是必然的,教师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第一次接触学生需要严肃中带着可亲,可亲中具有一定的严师风范,这样既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又保障了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对神圣教育事业的尊重。第一节课意味着美好的开始,对所有的教师都非常重要,我们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二、关于学困生学生问题处理是否得当

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会有学困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存在。针对学困生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学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在分析成因过程中不可带有主观的个人因素。儿童时期的学困生问题,有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绝大部分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儿童本身还处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阶段;家庭原因;自身思维方式原因;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等。教师要同学困生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找出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原因,并记录在案,而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有效的对策对学生给予帮助且不断跟踪反馈,让他们从阻碍中出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关于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

一方面,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强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无法分辨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必将阻碍小学生数学学业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从这个两个方面出发去寻求针对这两个方面的举措,经过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发现数学实践创新活动有助于破解数学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建适合学生自由、快乐、友爱的学习情境,在知识讲解上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入生活进数学的方法、创新思维发展的方法等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以实践助学习,以学习促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四、关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改变以前师生相分离的教学状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掌控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是引导作用,双方共存于一个教学共同体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不足之处能够引起教师的注意并促进教师去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提升;另外,教师的新思维新方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去主动学习数学。

五、关于正确评价学生,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新的教学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比较高的层次要求,就是要求教师要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公正、公开的评价,但是要转变评价内容,多采取鼓舞和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树立信心,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保护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批评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评价中尽量不用,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正就可。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变化情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创地位并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评价活动的时候,针对教师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直接实施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可以说教师对教改的践行起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育调查小学论文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教育调查小学论文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问题展开研究对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此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一、要重视课前准备

二、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以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采用那种机械讲述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真正核心,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节的实施都是以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真正主人,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学中教师不重视良好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激发小学生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会在不知不觉中消磨小学生的学习意志,因此,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重视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小学生与初中生存在很大的差别,小学生的好奇心更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极大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导入环节,充满情趣的导入环节创设可以在极短时间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让教学活动实施充满吸引力,对后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是有益的。例如:教学《调整计划顺序》一课时,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同学经常忘记做作业,希望通过制作一个学习计划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顺序表,让学生谁能最快找出这个表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共鸣,这样的问题经常发生在学生身上,因此,学生参与热情会非常高涨,对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大有助益。

三、要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以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教师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真正权威,教师不欢迎学生提出更多的充满个性、充满挑战的问题。相反,如果学生有自己的疑问并敢于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往往认为学生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这部分教师的思想深处是根深蒂固的。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中还存在很大的偏见,对于信息技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另眼相看,非常重视这部分学生,经常表扬这部分学生,提问时会对这部分学生多提问。而对于信息技术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往往是比较忽视的,有的甚至经常讽刺和挖苦这部分学生,这样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势必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日趋紧张,这对于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教师改变以往教学观念,放下以往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打成一片,既要成为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良师,又要成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益友,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更应该多关注,多给这部分学生重拾自信的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是同学们欢迎的教师。教师这样做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保障。

四、要重视课堂小结

在以往小学信息技术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往往对于课堂小结不够重视,认为课堂小结并不重要,只要在课堂中主要知识讲完,重点和难点解决就可以,过多的小结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没有太大的作用,这样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应该看到小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是比较弱的,如果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不对本节课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加以有效梳理、归纳、小结,学生再上课的时候对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便会很快忘记。因此,教师上完信息技术课后,要尽可能将本课内容进行认真总结和归纳,通过小结可以有效地梳理本课的知识脉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对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构建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笔者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极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