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大班教学论文(优质9篇)

时间:2023-10-10 10:09:41 作者:琉璃 2023年大班教学论文(优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幼儿园教育论文

‘团队模式’新型教研组织”特指教研组,教研组是教学研究小组的简称。“团队模式”新型教研组的概念,就是要力争把教研组建设作为教师自主、创新、合作、发展的专业成长的沃土,幼儿园以有效教学为依托,以科研兴园为枢纽,使教研组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的中坚力量。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亲自参与“团队模式”新型教研组织的实践研究,我从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身上都学到了长处,也得到了团队成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我在教学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

一、参与“团队模式”教研,提高备课水平

以前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大都是备课组长把下一周要上课的内容说出来,并把每一节活动的大体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重难点说出来,每一位老师再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对这几方面的内容加以调整,如果有个别不清楚的地方再向备课组长或是其它组员请教。但是参与“团队模式”新型教研组织的实践研究以来,改变了集体备课的模式,把备课内容分发给每一位教师,这样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性,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备出自己的课,然后在集体备课时间把自己的备课思路说一遍,其他教师再根据这节课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意见,再根据别人的意见,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经验多了,预设问题的能力也强多了,能预设出来就想好了解决办法,所以上起课来效果就好很多。我就是在不断地备课——说给别人听——被别评——再备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备课能力的,而且隔一段时间就会变换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备课,现在让我备每一个领域的内容都很有信心。

二、参与“团队模式”教研的“一课三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一课三研”活动,即针对一节课,先是大家集中研究教学活动的思路、过程、方法等,然后由一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活动后讲课教师本人与大家共同对其进行反思、分析、研究,制定出新的教学案例,最后教师再重新组织教学活动,之后大家再进行反思、研究,确定该课型的模式、方法等。201x年12月针对小班数学活动《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大家集中研究了教学活动的思路、过程和方法,然后由我组织了这节教学活动,活动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优点: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情境设置很有情趣,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幼儿操作常规很好,能有序的拿放各种操作材料;教学过程基本能为完成目标服务,幼儿基本掌握点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点数5以内的数。

缺点:1.这是一节复习点数5以内数的课,幼儿在学习到点数5的过程当中有些厌倦了,每节课虽然情境设计不同,但是点数的方法都是千篇一律的。2.在讲点数圆形排列物体的方法时,我有些着急了,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探索时间,而是急于告诉孩子方法,应该允许孩子在探索中失败,再在继续探索中找到答案,体验成功。3.幼儿在用已学会的不同方法自己操作点数的时候,我没能够及时的做到完全检验,只是出于节约时间的考虑看了一部分,事实上我应该在检验上想个办法,可以让幼儿先互相检验,看到有错的互相提醒,教师再检验;或是在前面的投影仪上让幼儿做出—个正确的答案,让幼儿再对照自己的做一下检验。

三、参与“团队模式”教研的“以赛促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评优课是我园一直坚持不懈的`“以赛促研”的教学管理形式,本学期我们在201x年10月9日-10月12日的四天时间开展教学评优课活动。根据园里的《幼儿运动艺术特色活动的研究》课题,我们班选择了《幼儿手指灵活性的培养的研究》子课题,并对孩子进行剪纸的特色研究活动。我把课程和此项科研内容进行整合,上了一节中班艺术领域的《剪窗花》活动。本节活动是在幼儿学会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三次对角折”和“两次对边折再对角折”的三次折纸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折纸剪纸。上完本节课,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优点:1.我的备课能力又提升了一个层次。2.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常规要求。3.预设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

缺点:1.在幼儿操作剪纸的过程中忘记放背景音乐了,让幼儿在美的音乐中进行创作美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能让幼儿的身心都得到放松,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我当时只想着快点看一看孩子们剪得如何,就把放音乐的事情忘记了,这说明统筹分配的能力差了一些,今后一定会注意。2.在示范剪法的时候我只用了直白的语言告诉幼儿剪下的洞洞可以是图形或是线条,但是我发现示范的效果不是很好,应该用一个小情境或是小故事来配合示范,例如:小剪刀要去旅行了,他来到了小河边(剪出波浪线),跨过了一座拱桥(剪半圆形),听说前面可以挖洞找宝贝,就挖了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洞洞……这些有情境、吸引幼儿的语言,一定会更有效果。3.部分幼儿在互相评价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说谁的作品好看,但是具体好看在什么地方说不出来,说明幼儿的评价评议语言匮乏,而且对于怎么样评价不同的作品没有固定的答案,我通过我们滕园长给我们下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说课评价标准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提示,我们可以告诉幼儿从哪些方面评价剪纸作品,例如从图案美、色彩美、对称美、镂空美等这几方面进行评价,谁的更好一些,幼儿学会了评价,也从中掌握了剪纸的特点。这样的活动我还参加了好多次,通过不断地以赛促研活动,我的反思能力大大增强,并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综上所述“团队模式”新型教研组织的作用显而易见,我的教学水平确实在逐步地提高。以上是我幼儿教师生涯专业成长史上的一页,我会继续在“团队”教研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快乐成长,并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素材加以和反思,使自己也能为“团队”教研尽一份自己的积极力量。

幼儿园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培养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我在带小班时,班里的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以来既浪费时间又使幼儿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自觉又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的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着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专门的一节课去教授,在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同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执拗执拗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子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了。”

又如据调查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位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里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里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床边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自己创编成果的,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也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的肯定了幼儿的成绩,从而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由的演唱,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例如:在幼儿玩耍过程中,孩子稍爬高一点,教师就会大惊小怪:“唉呀,不许爬高会摔坏的。”孩子稍有点奇思妙想,大人便会认为太出格而横加阻止:“不许胡说八道”等等。教师出于保护意识而不让幼儿做这做那,不让幼儿说这儿说那儿,这样就不可能学会自我保护,也得不到自我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再有孩子稍遇到一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就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如:孩子鞋带解不开了,保育老师便赶紧帮忙。孩子们遇到一点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立刻慷慨解囊,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直白的答案等等。结果孩子不用动脑,无须思考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小树在大树的隐蔽下长不成参天大树,同理孩子在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不会有所作为。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大胆的去想去做,并适时地给以启发引导,而不是现成的答案,更不是包办代替。必须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探索。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孩子的自我问题,及时改正不良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及聪明才智。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比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父母的时间还要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刚入园时,每天都会哭闹不止,不哭的时候,他就是沉默寡言,很少和小朋友接近玩耍,眼睛更不敢与人正视,说话的声音也很小,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孩子,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对他倾注了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再让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使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得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的去扮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园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智力开发价值。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二是重视儿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而数学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这些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多一些、少一些。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儿童只有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例如,表示6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数学的抽象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组物体的数目,是同时协调数种动作(不是单一动作)的结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操作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应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南京,教师十分重视并强调,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儿童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儿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儿童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儿童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和组织形式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系统的、有目的的、专门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儿童发展。在教师精心思考和组织的数学环境和数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够学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称(语言)。例如,我们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形状、数量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一部分儿童“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在班级儿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集体教育的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采用这种形式,教师容易组织与领导活动,可以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另外,全班儿童共同活动,可以使儿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当前正在探索在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时,如何区别对待、充分调动每个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由于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儿童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但小组、个别活动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很好地观察儿童的活动,并通过观察及时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要根据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并能同时指导和照顾不同小组的活动。因此,在儿童人数较多或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易奏效。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将集体、小组、个别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点和长处,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社会性三个方面,这已是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人们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要求已比较清楚,教师一般容易把握。而儿童思维能力、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这些方面的目标还比较笼统,至于阶段的、具体活动的目标该如何提,在多数情况下尚不够清楚,因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操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应该如何结合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慧和、肖湘宁:《对幼儿园早期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周欣:《新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刘力:《皮亚杰的活动教育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4期。

王跃进等:《幼儿数学教育之我见》,《幼儿教育》1993年第5期。

秦海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1992年第4、5期。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

【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对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能够为幼儿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促使幼儿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和指导,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新时期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学前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为幼儿未来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关键词】新时期;学前教育;改革

一、构建开放的幼儿园教育平台,促进幼儿共同成长

为了保证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更为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对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加以培养,幼儿园教师首先应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幼儿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接受幼儿园教师的正确指引,进而实现幼儿的共同成长。具体来说,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建立开放式的人际关系,让幼儿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够自发的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各项互动交流和娱乐活动中,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其他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友谊,逐步构建开放式人际关系,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应该组织幼儿开展互动式学习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互动式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开发智力,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后期学习相关知识奠定基础。这样,借助开放性教育平台的构建,幼儿在互动交流中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在课程活动中对幼儿实施循序渐进的引导

一般来说,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陌生化的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积极的探寻问题的答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以尝试对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加以培养,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在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观察,并仔细分析幼儿的行为,结合幼儿的表现对幼儿提出层次性引导问题,进而激发幼儿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欲望,让幼儿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加以培养。

三、对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加以培养

(一)让幼儿接触和欣赏艺术的美

为了让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接触和教师的引导真正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幼儿园教师首先应该对幼儿实施美术课程教育,引导幼儿欣赏较为经典的幼儿美术作品,然后在实践环节中尽量多设置一些相对自由、灵活的美术创作题目,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和联想完成美术创作,并将幼儿的作品与美术作品进行对比,指出幼儿作品的精彩点,让幼儿在对比欣赏中对艺术美形成初步的印象,发现美术艺术的魅力。同时,幼儿园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相应的音乐欣赏实践活动,对幼儿的审美能力加以培养,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品味游戏活动中的美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实质上也蕴含一定的美感,幼儿园教师在设置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尽量选用能够激发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材料,促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如在“摆放物品”游戏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引导幼儿对相关物品进行合理摆放,幼儿在选择摆放方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对称美、规律美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可见,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对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有助于对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加以培养,为幼儿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让幼儿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

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自然材料的应用,只有将大自然中的相关材料应用到幼儿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才能加深幼儿对自然的感悟和体会。具体而言,幼儿园可以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尽量布置一些植物花卉等,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借助自然材料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加以强化。

四、注重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

现阶段,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对个性化教育相对忽视,严重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基于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保证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唯有如此,新时期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才能够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增强学前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也能够得到适当的强化。

五、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未来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保证幼儿教育的科学性,才能够为幼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幼儿未来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因此在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对幼儿的自身潜能进行挖掘,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让幼儿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幼儿教育论文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前提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不仅是因为幼儿的创造力远远超过成年人,此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活动天性。很多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过去投放材料时经常想的是指导幼儿怎么玩?而现在是了解幼儿怎么玩。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玩,让幼儿自己动手试一试。刚开始的时候幼儿也不知道如何开展游戏,但是经过几个能力强的幼儿讨论,他们说,可以用轮胎搭建很长的隧道,有的人说用轮胎搭建很长的火车,还有的幼儿说可以用轮胎搭建成木桶形状,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与此同时,操场上有几个供孩子们攀爬玩耍的滚筒,有的孩子们用这些滚筒创造出了“毛毛虫”的玩法。先是一个孩子推到滚筒在里面扭来扭去当毛毛虫,后来转变成两个人牵手进入滚筒当毛毛虫,再后来更多的孩子尝试前后拉手和脚将多个滚筒拼接起来合作玩“毛毛虫”游戏。幼儿合作的天性以及创造力被有效激发出来。

在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摆放了弯弯桥的材料,经常用这些材料做隔断和障碍物。在开展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用这些材料创作了很多游戏形式。刚开始的时候幼儿们通过拼接的方式将弯弯桥变成了翘翘板,之后他们利用弯弯桥模仿各种各样的海浪的动作。他们还把弯弯桥当作战壕玩起了军事游戏,甚至他们还把不同的弯弯桥材料拼接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玩起了益智类游戏,游戏中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在组织幼儿进行自主游戏时,幼儿园的水池中飘满了瓶瓶罐罐,幼儿们想把这些瓶瓶罐罐捡起来收拾好。几个大班的孩子就用各种工具去捞水池中的瓶子,靠近水池边的瓶瓶罐罐很快被捞了上来,可距离水池边较远的瓶罐撈不到。正当孩子们焦急的时候,有个孩子拿起长柄铲子,跑到水池边用铲子不断滑动水面,想用铲子把瓶子靠着水的张力拉过来,可是在铲子划动过程中,瓶罐受到水的波动影响越漂越远。这时他不着急,站在水池边静静的观察,这时他灵感迸发,用铲子向相反的方向划动水面,这时瓶子受到水波作用越漂越近,当漂到岸边时,他用手将瓶子捡了起来。

过去我们常常想着幼儿年龄小,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碰到困难容易退缩,总是向老师求助,为此我们经常绞尽脑汁去设计一些情景问题,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我们发现,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不用老师刻意培养。

1.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

在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游戏时,教师要对整个游戏的游戏材料进行控制,要让幼儿自由取放,教师要向幼儿讲清楚材料的取用收归原则。根据游戏的需要,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游戏的原则是让幼儿把一样材料放在一起,可以是一样的物品、也可以是一样材质,要引导幼儿把这些材料作为同类放在一个收纳筐里,最后明确材料的取用方式。

2.为幼儿设计自主游戏的空间与情境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构建不同的游戏区域,使用材料时要根据游戏的需要,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创造游戏情景。有的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搭建小公园,有的想搭建长城、宝塔,还有的想搭建成游泳池或是蛋糕。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游戏活动中会很自然的与他人开展合作,当遇到困难时幼儿也能自主解决。

3.将幼儿的想象转化为实际行动

游戏活动内容可以设计为幼儿想要的游戏场地,引导幼儿自主设计游戏环节。在制定游戏计划时,幼儿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还通过同伴间的观察、模仿、创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游戏计划水平。将游戏的权利下放至幼儿时,每一天幼儿都有不同的游戏想法和创意。例如放在教室角落里的地垫,最初是给孩子们塑造游戏区域使用的,渐渐的孩子们开发了垫子新功能,将不同的地垫组合成正方体,幼儿们藏在中间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孩子们在密切合作中感受游戏的乐趣,创造力得到了有效调动。

综上所述,幼儿是天生的游戏者,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精神都能得到激发,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自主开展游戏,发挥幼儿的天性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游戏教学质量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云秋.浅析如何提升幼儿游戏教学有效性[j].才智,2018(36):43.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交互作用;意义

幼儿教育已经是当前比较关注的一个内容,但是作为三到六岁的孩子,很多地方还在刚开始起步,选择教育方式,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如何进一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就成了研究的问题,本文探析的是游戏交互作用来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纲要》都强调了幼儿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爱动、爱玩、停不下的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采用游戏交互作用进行音乐教育,不仅符合幼儿的发展要求,还能让孩子快乐的主动去学习音乐,对其产生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游戏要占据重要比例,幼儿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以游戏方式进行音乐教学。

游戏,游戏是一种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上的,在一种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智力游戏和活动性游戏。游戏,是一个严肃的人类自发活动,有生存技能培训和智力培养的目标。其中儿童游戏的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十九世纪中期,才进行理论的研究。国内外都对游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超过了顺应的一种思维模式,拉夫.克斯特认为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游戏。而我国对于相关游戏研究也有一些期刊文献,比如有《游戏的功能》《关于幼儿游戏的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思考》《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等等。儿童游戏的特征有:一是: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二是: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的生活;三是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无法创造财富;最后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也就是说游戏快乐的。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当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常规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还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和享受,愉悦了身心健康,培养并形成了他们对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个性,发展了创造性。因此,音乐游戏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幼儿的特点

幼儿,主要是三到五岁的孩子,这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自身的特点。

(1)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他的协调能力和一些知识的把握能力都相对比较弱,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2)开始幼儿园的学习,在情感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在三岁四岁年龄段的思维是具体所见的,也就是通过实际看见的进行思维,最常见的就是生活中父母为自己的做的他会同样的转移给玩具娃娃。在五六岁的时候,就会进行一个初步抽象概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问为什么。

(3)日常生活会是其兴趣的探索,比如孩子看到奶奶跳广场舞,也有可能引起兴趣去探索,在情感上是易变性,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会形成自己的个人情感。

2.游戏化音乐教育的研究目的

当前幼儿音乐教育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然而如果只是枯燥性的让他们听歌或者教他们唱歌,达不到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喜欢上音乐。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爱动爱玩,而且在一些活动玩耍中,就会不由自主的喜欢敲打不同的声音,而且你会发现,她们听到音乐会不由自主的摇摆身体或者蹦蹦跳跳,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发现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小孩子的学习。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自然的音乐节奏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捉迷藏游戏被认为有音乐节奏,游戏过程是一种交互性的模式,是传授技能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游戏中加入音乐元素,让孩子更多的接触音乐,会让幼儿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

1.游戏中音乐元素的体现

游戏在音乐教育中应用,所存在的音乐元素有:

(1)节奏,也是在活动中最容易被幼儿察觉的,通过游戏中的音乐节奏感知,会形成自己的节奏,在一些听辨游戏、语言游或者律动游戏都能体现出来。

(2)韵律,游戏中也会体现出韵律的音乐元素,韵律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而且幼儿音乐教育中最广泛的教育方法就是韵律活动。就比如小朋友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旋律会主动的跟着跳动,反映出了他们愉悦高兴的心情。

(3)旋律,旋律在音乐中是变化多样的,不同的音高组成了上行、下行和平行,对于幼儿音乐教育中所涉及到的音乐相对简单,比较容易记忆和掌握。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活动就是丢手绢、找朋友,小孩子通过游戏对歌曲反复的唱,这样游戏结束后,基本上也就掌握了歌曲。比如通过游戏的交互来辨别音的高低。

(4)在游戏中,还体现出了音乐元素力度,也就是音乐的强弱程度,音乐中有战斗性的歌曲,他慷慨激昂,也有抒情的歌曲,温婉柔情,比如《找朋友》就会让孩子兴奋,《摇篮曲》就会让其安静,这也就是音乐力度的体现。

(5)曲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是比较难的一个部分,通过游戏可以更加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和掌握,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的结构和组成。比如在闪闪的红星,老师根据曲式结构,来指导学生游戏,去感受音乐的结构。

(6)最后,游戏还可以体现出音乐中的音色和速度,首先音色,主要通过听辨游戏来进行教学,比如老师可以模仿不同的人让学生分辨音色的不同。然后速度,音乐中的速度代表着不同情感,比如动物的模仿,兔子蹦蹦跳跳音乐应该是欢快的,而狼就应该是低沉的。

2.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把游戏应用到幼儿音乐教育中,提高音乐教育的目的,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内容上的体现,丰富内容,进行情景化的设计,比如学习歌曲《十二生肖歌》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生肖,模仿生肖,找出二十个学生听歌词来进行模仿,让其找到情景游戏中断乐趣,比如里面歌词“大公鸡喔喔叫,小狗汪汪尾巴摇,猪儿呼呼睡大觉”,就可以让他们听着音乐和生活所见去想象并模仿。让其教学更加趣味化,通过游戏辨别音色、旋律、韵律等,同时学生边唱边游戏,联系发生。还可以自己通过对生肖的理解,自己编歌词与老师进行对话。

(2)探索性的游戏,这里可以通过玩具来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各种发生器材,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音乐,比如盆。铃铛、碗、筷子等可以敲出不同的声音。认识声的属性,知道声音轻重、长短、高低,有的清脆悦耳、明亮动听,有的沉闷、粗糙。发音器材的玩耍,自然地掌握最基本的节拍感,形成各种简单的节奏型。学会正确的有节奏的敲打,如在老师唱歌跳舞让孩子伴奏敲打,寻找节奏感。

(3)游戏性的教学方法,学会玩音乐游戏,在游戏中,利用幼儿的好奇,保持游戏的兴趣。要有丰富的内容让其模仿,比如模仿爸爸妈妈,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别人唱歌等等,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天资,都有各自的特点,通过模仿发现其他的元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幼儿善于模仿,同时要学会发现儿童的创造表现,要热情的鼓励和指导幼儿,让其得到认可,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挥。音乐游戏课是以人为本,让其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能够有激情去进一步的探索发现。案列分析,比如其中一个比较合适的游戏《猴子爬树》,首先老师要准备猴子小纸片,可以让学生回去自己制作出小树。进行的游戏要符合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所向,在课堂上,先是播放音乐《白龙马》,这是一个动画片的主题曲,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孩子通过音乐就可以自动的联想的动画片以及动画里的任务和事情,引出孙悟空,让孩子都充满了学习的兴趣进入到音乐游戏猴子爬树环节,《猴子爬树》共分为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主要是旋律的上行,孩子通过这一小段的音乐做出爬树的动作,第二小段幼儿随着音乐的节拍做猴子的各种相关动作。最后一个小节则是猴子从树上滑下来。先听音乐内容,老师适时的提问,然后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来判断猴子的不同动作,并作出相应的动作。这一游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一个欢快的氛围,能够准确的听出旋律,根据旋律来进行猴子爬树的相关动作,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游戏性的音乐教育注意事项

(1)幼儿教师角度

作为幼儿的老师,要明确孩子成长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孩子的主体地位,老师需要引导孩子的发展,根据他们的成长情况进行教育,而不是让孩子配合老师展开教育,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建立正确的教学关系,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幼儿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游戏性的音乐教育,是把游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手段,把游戏贯穿于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方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是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在发展的新时期,教育深入改革,引入新思想、新观念,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情况,以及当前的教学理念,老师对学生要了解,包括了幼儿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以及生活环境等,观察他们的兴趣所向,教学游戏也要找准兴趣点。熟悉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另外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帮助幼儿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做好赏识教育。二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通常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情境中,让其喜欢上音乐学习。这里的环境不光是学习环境,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保持愉悦放松,仔细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幼儿学生的意见。三是教学内容上面,老师要根据幼儿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让游戏育教学得到一个结合,达到学习的目的。另外还有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全部都参与到其中并得到发展。四是做好教学评价,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好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正确的指出不足之处和鼓励,增强其信心。

(2)家长角度

要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游戏交互作用和幼儿音乐教育,很多孩子都是根据父母的意愿学习音乐,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兴趣想法。另外家长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最常见的就是说教,认为学习一样东西就应该要认真刻苦的学习,才能学有所长,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爱玩的天性,也就忽略了利用孩子的爱玩的特性来进行教学,所以往往在实际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家长正确不认识当前的新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把孩子的思维: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幼儿游戏促进幼儿学生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与学习相辅相成,游戏促进幼儿学生对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对于幼儿年龄阶段的孩子游戏教育方法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所以需要老师能正确的采用游戏活动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实现游戏与教学的集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虞春艳.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分析[j].科普童话,2016(20):93.

[3]姚琛.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杨梦飞.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d].浙江师范大学,2013.

[7]杜晨.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144+146.

幼儿教育是比较关键的,对于幼儿后期的成长与习惯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对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更加注重幼儿人生观的树立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游戏化教育方式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能帮助幼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因此,加强对幼儿游戏化教育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了解游戏化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幼儿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幼儿教育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一,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有着好玩的天性,通过游戏进行探索与其年龄、智力水平是相适应的。幼儿游戏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育中,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从而进行智力的开发与素质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兴趣的提高是教育高效进行的前提,也是优质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游戏化教育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相应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而集中幼儿的精力,让幼儿保持学习探索的热情。通过游戏化教育,活跃教育氛围,提高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相较于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更为偏重于智力的开发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幼儿可以更好成长。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进行自身感受,同时教师也进行言传身教,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举止进行指导,针对其行为进行具体的评价,加强对幼儿的思想教育,为后续教育更好地进行提供条件。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教育,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更乐于学习,并且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

第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游戏。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语言体系,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在幼儿教育正式进行前,幼儿往往是通过父母进行学习的,没有规范的学习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幼儿教育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提高对语言游戏教学的重视,通过语言游戏教学,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对语言表达有基本的认识。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语言体系,汉语语言的学习是比较深奥的,而且也有规范的语法结构,这都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教师通过语言游戏教育,鼓励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表达自身的想法与需求,相应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的进行有着一定的规则,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才能对游戏进行更好的控制。通过语言游戏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从而开发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幼儿对于语言的表达是比较模糊的,而且其发音的标准度不高,利用语言游戏可以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的锻炼,纠正其发音,提高其发音的标准性、规范性。

第二,课堂教育中重视配合幼儿认识发展的智力游戏。幼儿教育比较偏重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同时也是幼儿发展中较为关键的内容。智力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幼儿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设置一些智力游戏,让幼儿自身进行积极探索,为幼儿后期成长奠定基础。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不规则的,而且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没有特定的形式,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通过智力游戏教学,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为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工具让幼儿自身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看圆形,先让幼儿对圆形有一个认识,然后让幼儿找出身边的圆形事物。在幼儿的世界里,会认为太阳是圆形的,还会认为苹果是圆形的等。幼儿的答案往往充满新奇,而且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幼儿教育中,需要重点注意从幼儿的角度看待问题,鼓励幼儿思想的表达,对于不正确的观点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打击幼儿的学习信心,让幼儿保持童趣。教师与幼儿形成良好的关系,也有利于幼儿更好的发展。

第三,在课堂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游戏。在课堂教育中,创造性游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而且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也相应地提高其理解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人才教育与培养的要求。幼儿处于培养的初级阶段,对创造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条件。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任务,没有特定的答案,让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制作小发明,并且对幼儿的小发明进行评选,选出创造性较高的发明,对幼儿进行鼓励与教育。在课堂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加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幼儿之间的交流是与幼儿的水平相适应的,对其各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通过交流和沟通,可以让幼儿形成集体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还可以提高幼儿的组织与领导能力,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取得更好的效果。游戏化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幼儿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游戏化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单纯地做游戏,而是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对幼儿的思想教育,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教育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幼儿思维的发散与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佳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3)

[2]裔婧.浅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学园,2015(32)

班级里一个孩子因外婆去世请假一周,回来后我本能地询问情况,关注孩子是否因为亲人的故去过于伤心,产生负面情绪,但是孩子的回答讓人非常诧异。

幼儿:“外婆死了,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了。”

老师:“那你有没有很伤心?”

幼儿:“我长大了,也要像外婆一样,还有跳舞的、唱歌的,还有好漂亮的灯(纪念故去亲人搭建的舞台)。”

(孩子的脸上看不出因为外婆的离世而表现出来的伤心,反而多了一份快乐。)这让我想起了第一届带的孩子大班时,一孩子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家人告诉孩子“爸爸在天上当医生,因为那里有好多病人,需要爸爸去帮助。”因此当孩子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表达出的是一脸自豪,妈妈和姥姥也不愿在孩子面前落泪,孩子可以很清楚地描述当时的情景:“有爸爸的照片,爸爸躺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面,所有人都哭了,可是他们不让我哭。”

这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的死亡教育了,乔布斯曾经说过:“死亡是伟大的发明。”而成人对死亡的避讳让孩子们从小对死亡这件事情很恐惧,或者刻意隐瞒死亡的真实性,让孩子不懂得死亡到底是什么。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亲或母亲的正确引导,就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死亡教育的内涵是分为四点:

(1)认识死亡的本质

(2)对待死亡的态度

(3)调整处理对死亡的负面情绪

(4)重新审视、改变现有生活

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2)(3)是我们对幼儿死亡教育的关键。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一般不会主动提出“死亡”的问题,一旦提出来了,必定是看到了,听到了,经历到了。对于3-7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家长或老师的教育下,具有辨别是非的最基本的能力,这时的我们,不需要主动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但如果涉及到了,一定记住要正面回答,不要用“他走了”“他睡着了”这些话隐瞒真相。还有些孩子问:“妈妈(爸爸)会死吗?”如果我们直接回答会,孩子就会认为马上就会发生,心里就会感到不安,受到惊吓,这时就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时间,如:“人要很老很老才会死去,或要过很长很长时间才会死去。”“老”的概念会让孩子觉得时间很长,可以缓解“死”这个字眼给孩子带来的不安。

我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中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微博视频中,一幼儿发现自己家的小金鱼死了,心里很难过,妈妈说小金鱼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为金鱼准备了一个葬礼一放入马桶冲掉,孩子双手捧着小鱼将他放入马桶,当马桶冲掉的那一刹那,他才明白,死亡是永远不能相见,于是放声大哭。

邻居家养了一只狗,和家中的孩子玩得非常好,直到一天狗狗因为变老死去了,这时的孩子懵懂地看着地上一动不动的“小伙伴”表现出着急、焦躁和担心,一直让妈妈带狗狗去医院,让妈妈抱狗狗。(孩子认为如果自己生病或生气了,让妈妈抱抱就好了)妈妈告诉她,狗狗老了,所以死掉了,需要给它埋起来,孩子机械似地和妈妈一起将狗狗埋在家附近的花坛里,还在边上中了一棵葡萄树。妈妈告诉她,如果想狗狗了,就可以看看葡萄树,从那以后孩子每天上幼儿园之前,总能听见她的声音:“狗狗,我去上幼儿园了。”“狗狗,我今天又有了一个好朋友;狗狗,妈妈打我了。”在孩子看来,狗狗并没有死,它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活着,就如《寻梦环游记》中所蕴涵的“被现世的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电闪雷鸣、声嘶力竭、滂沱大雨、月黑风高,加上阴森恐怖的音乐,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如果在此时,再告诉孩子,亲人永远都不能再相见,永远都不能再回来,孩子对时间和距离的概念会无限放大,会产生不安。)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有一些危险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要好好吃饭,积极锻炼身体才会少生病。虽然人有本能的对危险的认知能力,比如国外曾有实验将婴儿举到悬崖边时,婴儿的心跳明显加速,但孩子们对许多潜在危险没有认知。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实事求是地进行安全教育,会比好意的恐吓来得更加实用。

解释成人死了就不会再回来,他们的心脏会停止跳动,身体不能动,不能吃喝,也不会觉得痛。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很早就已有“死亡课程”,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和孩子们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并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变成为孤儿的凄凉感受等。

如同开头的例子,部分家长会为孩子编织一些美丽的童话,来向孩子解释生死问题,这样孩子会产生一种错觉一一轻视生命。

著名的蓝鲸死亡游戏,通过每天的任务,让孩子做满50个任务后,欣然自杀,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乐于去死”。“我的确在做那些事,别担心,你会明白一切,每个人都会明白,他们死得高兴,我给了他们在真实社会不曾拥有的“温暖、理解、联系”(单亲、沉迷游戏)。自杀、自残对他们来说显得是那么自然与和谐,没有丝毫对生命的敬畏,更多的是对死亡的向往。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给社会带来温暖,令人们更加正视生命。一幼儿园尝试活动,大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平躺在地板上,房间漆黑并伴有悲伤的钢琴曲,孩子们闭上双眼.之间不可以交流,结束后,有幼儿流下眼泪,有部分幼儿在诉说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好,想爸爸妈妈了,还有部分幼儿说感受到了孤单、害怕,一场“假死亡”的游戏,给孩子带来的“亲身体会死亡游戏的感受”是真实的。

眼泪是人发泄情绪的最好方式,遇到伤心、难过、痛苦,我们都可以哭,亲人的故去对大人来说是悲伤的,可以流泪,对孩子来说,打击也是不可替代的,请不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过度安慰孩子,将内心的悲伤隐埋。因为隐埋一是会让孩子变得不愿意与人交流,二是将悲伤与害怕变化成想象故事中的情节,加深恐惧,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不可逆转的,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前不久发生在重庆幼儿园的女子持刀伤人事件,孩子们在早操时突遇伤人事件,对孩子的心灵是很大的打击,国家马上组织心理专家对孩子进行心理腱康辅导,合理、适当的宣泄有助于孩子缓解心理压力,让成人更好地走近孩子的内心。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中,选择绘本阅读是最好的途径,有适当的颜色,合适的图画构造,有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也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孩子在倾听观察绘本的同时,梳理了心中对死亡的疑虑。

死亡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我们正视死亡这个话题,是为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让孩子珍视生命,只有懂得了死亡的含义,才会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贵。

摘要: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简单知识灌输为主体,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最终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明确教育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与生活;融合分析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重要的认知阶段,以学生价值观和思想观上的引导为主体,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幼儿良好的个性发展。其次幼儿阶段的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教师需要落实好这一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需严格按照幼儿成长发展的实质需求,通过对幼儿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积极的实现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保障幼儿教育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充分的发挥该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幼儿教育的落实对幼儿的自身发展以及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教师必须要关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之间的结合,在体现幼儿主体价值的同时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落实,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幼儿的智力开发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落实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之前,除了需要保障营养的充足供给之外,还需要结合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尽管我国的教育实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幼儿早教的过程之中实质的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有些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同时教师在学校教育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落后和传统,最终严重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和发育,无法体现幼儿的主体价值,难以真正的明确幼儿阶段教育的价值取向,严重束缚了幼儿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在落实幼儿教育的过程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和出发点,了解阻碍培养幼儿的个人影响要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全新的价值观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保证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在实践参与的過程之中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和综合发展。

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注重幼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以游戏或情景教学为主体和原则,通过模拟的形式来更好的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其中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教师需要立足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保证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新的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其次,为了降低幼儿的理解难度,教师还需要为幼儿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领悟不同的情境要素,调动个人的各项感官进行主动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自我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差,难以结合个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和反思,对此,教师需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合理应用,弥补幼儿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判断力上的缺陷,更好的体现幼儿的主体价值,实现幼儿的良性成长。

游戏教学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能够在第一时间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将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以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为原则,积极的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保障幼儿既掌握不同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实现个人身体素质的稳定提升。其中幼儿阶段的身体锻炼尤为关键,有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幼儿,忽略了对幼儿在终身锻炼理念上的培养,许多的幼儿对家长和教师过于依赖,缺乏自主参与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教师必须要关注幼儿生活与幼儿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融合,培养幼儿爱锻炼的行为习惯,让幼儿能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意识到锻炼的乐趣和精髓。其次教师可以以游戏环节的加深为主体,明确不同游戏方式的教育教学要求,关注幼儿在自主参与和实践过程之中的主体表现,采取符合幼儿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游戏教学形式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有一个更加强健的体魄。

师幼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对促进幼儿的良性成长意义重大,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幼儿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实质需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进行主动的选择,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形式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还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只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手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幼儿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积极的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武燕芳.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未来英才,2017(22)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一般是基于幼儿的直接生活经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绘本阅读。然而尽管“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观点早已被提出并接纳,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幼儿游戏行为发生的基础,一味地希望通过教学示范、模范来引导幼儿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仅仅要能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会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更要学习如何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化”的音乐创造活动,从而激发幼儿自身的自主认知和想象、情感的萌芽。

关键词:音乐;游戏化;策略;幼儿

对于游戏的喜爱是幼儿的天性,喜爱音乐并能随乐而动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缪斯本能[2]。目前,“游戏化”一词已成为广大幼儿教师设计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共识。但实际教学中,不少音乐活动的“游戏化”不到位,幼儿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游戏与教学出现脱节现象。因此,认真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敢于探究和尝试”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強调让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把游戏适当渗透到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美的情趣。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亲近生活,提升幼儿对于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美的情趣。

1.生活经验是游戏化音乐教学的精髓。

游戏作为幼儿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教师们平时采用最多的教学活动形式之一。采用游戏教学,教师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适当的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指南》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表明了要考虑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幼儿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践、个人经验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游戏的形式适当安排到教学中去,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幼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主动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1]。

首先,我认为幼儿最为熟悉的、充满生活趣味的内容是游戏化幼儿音乐教学的精髓。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声音或者事物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并把游戏的因素隐藏在选择的事物当中,既能保持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也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我会利用周一早上的早谈时间,和幼儿们谈论在“周末的精彩生活”这个话题,从“你们周末去哪玩啦?和谁去玩?玩什么啦?开心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之类的谈论,从而引发他们的谈话兴趣。在谈话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十分喜欢这种谈话,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发现,孩子们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时还会加入自身的肢体语言和动作,这在无形当中就引导了幼儿喜欢变现美的一面,而其他的幼儿也能参与其中,并积攒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2.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创造适宜的环境。

音乐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拥有对于音乐的认知和表现出音乐的美感。在《指南》中在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指出了——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1]。比如,在音乐活动《买菜》中,首先选材的内容,幼儿都有些许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添置了菜市场的场景,并且我还带来了菜篮子、各种蔬菜等,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买菜”的环境氛围,产生浓烈的探究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于整个音乐的感受是直观并感兴趣的,在心理上能感觉到安全感,乐意与参与到活动中,能给全班小朋友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尝试着学习“买菜”这个过程。

二、融合故事,深化语言魅力,是音乐活动“鲜活起来”。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应用游戏,恰当的组织实施每个教学环节,体现游戏精神,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发挥想象力。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导入是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始,幼儿的思维、注意力不易集中,导入可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激发活动的兴趣和自主性。我们都知道,音乐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音乐的想象,对音乐内容的理解,那么教师如何发挥语言的魅力来引入音乐就显得十分重要。举个例子,在我开展音乐活动《我的动物宝宝》中,以各种不同的动物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让幼儿根据听觉来猜哪只小动物来了,由此引入音乐;接着,让幼儿学着模仿动物,慢慢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学有所得。

2.运用故事化语言的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教师在活动中是个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指导可以给予幼儿启发,激发幼儿兴趣和想象力。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坚持将故事的情境与音乐相融合,再以游戏的形式渗入,这样的教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3.鼓励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美。

我们都知道韵律活动中,音乐情境的设定与运用同游戏相结合,是游戏化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形式。比如,在韵律活动《小雨和花》中,我在课堂上先是通过引导幼儿学会根据音乐的节奏肢体语言表现下雨和雨滴落下的动作,再将“小花”请出场,让幼儿根据音乐,随乐而动,与同伴一起游戏,一起表演,体验音乐的美以及和同伴相处游戏的乐趣。

三、扎根教材,联系生活细节,播撒想象与美的种子。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幼儿时期、青年时期、还是中年是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参与音乐活动。幼儿在这个时期接受必要的音乐启蒙教育,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能够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在幼儿园阶段,幼儿音乐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生活活动中对听到的乐曲的感悟,更多的要从正规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获得。所以,教材的内容就是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母本,如何将教材里面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接受地传达给幼儿,是每一个幼师的必修功课。

教材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唱活动、音乐游戏,又有韵律活动、音乐欣和演奏活动,这些不同的活动各有着不相同的教学方法。而幼儿最喜欢在游戏中表现自己,尤其是在音乐和动作敏感期的孩子,他们未必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或者做什么,但是就是喜欢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因此,在游戏中,最能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

总之,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游戏因素,使游戏化音乐教学生动有趣,更切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但要真正实现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相信游戏化音乐教学的实施效果会越来越好,更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10月16日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程英.“真”游戏化的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策略探讨[g].福建教育,2017年12月.

[3]唐维霜.浅析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与教学.[g].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5月.

摘要:游戏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生活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利用游戏促进孩子发展,游戏活动伴随孩子成长,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活动;营造氛围;创造性思维;优秀品质

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长时间坐或无所事事会让孩子感到疲劳和厌倦,而幼儿园教学中有些课程确实是枯燥无味的,如数学、社会、保健等,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其中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加入游戏活动,可以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以求达到最佳教育和教学效果。而这些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熟能生巧,但多次反复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无味,时间一长产生厌烦情绪,以至对课程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感染力较强的学习氛围,把游戏贯穿于教学之中让活动充满兴趣。因为游戏中的乐趣,能提高幼儿活动的情绪,活跃教学气氛,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数学活动中教幼儿数数,幼儿反反复复练习数数而感到枯燥无味,有些幼儿会失去兴趣,出现不张嘴、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我利用《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引入教学,让幼儿把活动前准备好的图片戴在胸前,扮演小动物,自由结伴后飞回家中,先飞回家中的小动物报出自己家里小动物的.数量。有报七个的,有报五个的,还有报九个的,在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幼儿学习数数的积极性高涨都,争先数起来。又如,语言教学活动中,为孩子营造教学环境,让孩子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并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比让他们去死记住故事内容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故事《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先听小狗、小熊等小动物的语音,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最后让孩子连贯性进行表演,孩子不仅记住了故事内容,还学会了声行统一的表演。他们在角色中学习,在游戏中模仿,在表演中逐步提高。这样改变了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将之巧妙地转化为形象的教学,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喜欢学、乐于学。

小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他们游戏的愿望,让他们在游戏中发挥想象的翅膀,利用各种材料动手学习制作等。学习制作的过程中孩子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区域活动中用橡皮泥制作包子、馒头、搓麻花;教幼儿包绞子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动手的乐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游戏中,幼儿心情愉悦,精神处于轻松状态,想象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作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加以引导鼓励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来自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加以引导鼓励幼儿去感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如,在一次户外游戏《我的气球飞得高》结束后,(因为那天天气特别热),我让幼儿说说他们的感受:有的幼儿说:“老师,我的沙包飞得太高了,我都看不见了。”有的说:“老师,外面太热了,像火一样。”还有个别幼儿说:“老师,我真想给太阳戴上一副眼镜,让它别太刺我的眼,我得沙包就飞得越高了。”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表达着他们游戏后的感受,积极性很高。虽然各说的都不一样,表达出来的东西也非常幼稚,却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看到了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样的丰富和开阔。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想象力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游戏中充分展示出来。幼儿游戏来源于现实生活,幼儿汲取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再将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加以再现。通过游戏活动,进入假设想象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教师应把生活作为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挖掘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成长发展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促进自身成长和进步。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去鼓励幼儿,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思考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游戏提高幼儿对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如,《运西瓜》《小兔采蘑菇》这些集体体育游戏,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情要有高度责任感,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又如,建构游戏《我的房子真漂亮》,不仅让幼儿动手动脑,同时还让他们学会与同伴协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游戏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幼儿在游戏活动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教师要随时观察孩子的不同变化,抓住时机,鼓励孩子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孩子疏通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能参与到游戏之中,促成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游戏中让孩子的身体都能动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孩子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幼儿能逐渐养成活泼开朗,乐观合群的性格。如果教师有意识在游戏活动中设置一些小小“障碍”,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可以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教会他们从小学会不怕吃苦,比如,在游戏《开火车》中,如有的幼儿因摔倒而不愿再游戏时,教师应鼓励帮助他爬起来再继续游戏,应告诉他不能因为自己的摔倒而影响整个集体,大家只有团结互相帮助才能取得胜利。这样有助于在游戏活动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克服不良个性的倾向。

游戏不仅是孩子天性的反映,同时它也是作为老师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每当孩子们游戏时,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轻松的状态投入到游戏之中。也就是在此时,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老师也深刻地被孩子的这种游戏热情所感染,如同回到了孩童时代,自然而然地和孩子们一起融入游戏之中,这给日常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比如,在家里受到委屈会来与老师说;有时还会带来些小惊喜。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什么也不说,在幼儿园里什么也没学会,在家庭中作为家长也应多和自己的孩子做一些游戏,以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接触,以此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孩子们也愿意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表现在幼儿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从而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作为家长也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因为游戏,老师与家长有了孩子共同关心的主题,家园共育变得更加密切,教育观念有了共同的主题,教育方法逐渐得到提升。作为教师,将游戏活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是让幼儿轻松学习的前提,而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本领。

[1]李智信.我国学前儿童教育资助政策:改革探索及启示---基于全国及部分省(市、自治区)现行相关政策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188-189.

[2]李育红,赵春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青岛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224-228.

[3]杨丽珠,邹晓燕,朱玉华.浅谈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独特性及其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结合的必要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2):133-135.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

一、借助聆听和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并非是纯粹的音乐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养过程,因此我们往往将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视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作为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正是音乐感召力的体现过程。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幼儿或怀抱娃娃、或手扶摇篮,这样宁静唯美的画面是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足以证明情感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尤其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施,依据幼儿实际心理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幼儿音乐作品,这对于幼儿整体音乐感受力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却还需要加以斟酌,借助有效的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综合审美能力,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是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大学法制教育论文

现在,很多小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是非,确定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一、明确法制教育内容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提起法制对他们来说很陌生,因此根据实情确定简单的法制内容进行普法,为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可以按照低、中、高年级确定法制教育内容,形成小学系列法制教育体系。低年级通过具体的情境图了解法律规则,让学生在图画中感受法律的存在,从身边的遵守校规校纪,交通规则等做起;中年级了解法律的`作用,学习身边的法律案例,让学生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高年级学习触犯他人权利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让学生初步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为更进一步学法、守法做准备。

二、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很强,他们的特点就是能很快在情境中学会知识,并能熟练地应用。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外,学校要适时地开展《法制手抄报》评比、《法制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法制教育小讲堂》等活动,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了法制意识,还可以利用每天中午的红领巾广播站,分时段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学校还可请当地警员定期对学生上普法课,切实营造普法、学法氛围,学校配合教学内容出一些普法知识小测试,及时表彰奖励,掀起人人学法小高潮,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加强法制教育宣传

宣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进一步知法、懂法、用法离不开法制宣传。除了平时的普法课,教师也可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结合当前实事有意识地对学生普法,在“润物细无声”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学校更可借助12月4日法制宣传日进行宣传,电子屏、板报、宣传标语等都能起到教育警示作用。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媒体网络进行宣传,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网络平台的法制测试,形成正能量的法律宣传氛围。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

幼儿心理教育个案

姓名李舜颀年龄3岁班级小一班

主要行为自理能力差,不懂的与人交往。

家庭背景生长在一个完整的,富裕的家庭,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幼儿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差。

分析与诊断因为是独生子女,平时少有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什么事都有大人帮忙,自己不会做什么事情,来到幼儿园,一下子看到周围的'环境全变了,全是自己不熟悉的人,不敢去和陌生的小朋友接触;还要自己学会做一些平时由家长代劳的事,而自己又不会做。看着别的小朋友能开开心心的玩,觉得自己比不上别的小朋友。

辅导策略通过分析原因,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针对幼儿的特点,帮助幼儿树立信心,让他知道,别的小朋友也很喜欢他,老师也很爱护他。在生活上对他做到更多的关爱,慢慢让他感受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有这么多关心和爱护他的人,有这么多和他一样可爱的小伙伴。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个特别的教育资源开展影响教育,让其他小朋友主动去影响和帮助他。

大学法制教育论文

一、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政治教育中也涉及有一部分的法律知识,但是因为有些法律内容晦涩难懂,一般的政治老师也无法完全理解初中政治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这些内容往往就被老师给忽略掉或者一笔带过,并被作为不重要部分列明。这样就导致青少年学生没法接受相应的法律知识,或者认为法律知识并不重要所以对此部分给予轻视,导致其因不知法而犯法,甚至有时候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因不知法而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以致作出过激行为导致自己触犯法律从而锒铛入狱。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应该接受一些法制教育,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初中政治教育虽然能够给予青少年一些法律知识,但是仅仅靠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法律知识是不足够的。传统的政治知识中只教育我们要积极地守法护法,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守法护法,如何用法律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正是因为初中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严重缺失,才使我们应当将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充实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理解明白法律知识,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在自己权益遭受损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犯罪行为,或者犯更大的错误,触犯到法律,导致自己人生的毁灭。

二、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一)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轻视和忽略是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让法制教育更好更快的融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观。要想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提高初中法制教育的力度,必须得更新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观念,可以以校园广播或者校园板报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和教师明白法制教育的意义和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些方法。老师在以后的政治教育中必须得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法制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中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科技产品进行教学,这些新的科技产品对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信息需求力度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大多数教育机构现在均开始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进来。法律知识大都比较枯燥无味,尽管基本法律条文和法律理论都来源于生活,但是他们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初中同学来将,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且,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从而逆得其反,学生不仅不会爱学习法律知识,还会更加厌恶法律知识,影响法制教育进程,得不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而将多媒体引入到法制教育中,对于教学的进行起到一个积极推动的作用。因为法律知识比较枯燥且抽象,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其从枯燥无味抽象转变为生动有趣立体形象化。

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等法律知识,可以播放一些与之有关的案例,一方面运用生动的案例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易于吸收,同时还丰富了教学信息。另外一方面,案例是一些法律知识的生动体现,通过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哪些是法律所允许的,通过案例引导其以后的行为,从而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开展综合体验式教学。

要想让学生充分运用法律,必须开展综合式教学。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应用于生活。老师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那些结论积极向上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使他们继续保持,再接再厉。那些结论消极低沉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引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的观点,使他们加快正确法制观和人生观的建立。

同时老师也可以就一些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处于当时犯罪的情形,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最真实的表现和行为,进而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和行为,并就其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方法,强化法制教育成果,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运用,加快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

三、结语

初中是青少年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思维方式定型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政治教学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使青少年形成最初法律意识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法制教育最初的开始基地。法制教育到位与否会直接决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拥有浓厚的法律意识和能否积极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秩序的观念。

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引导青少年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