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泉州导游词欢迎词(汇总11篇)

时间:2023-10-14 03:32:59 作者:紫衣梦 泉州导游词欢迎词(汇总11篇)

发言稿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来传达信息、观点或感情的书面材料,它在会议、演讲等场合具有重要作用。发言稿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和润色,尽量避免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问题。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发言需求,对于各类人群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泉州草庵导游词

久闻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览城”,还是国家首批颁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趁着春节长假,我们一家乘动车前往游览。

一下动车,我们就直奔清源山。清源山是道教圣地,老君造像可谓是这座山的最大看点,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端坐在我们的面前,背后和左右两边的一大片绿油油的斜坡是他的座椅;面部带着慈祥的微笑,让人觉得倍感亲切;眼睛里虽然不见瞳孔,但也隐藏着一种深邃的智慧;长而密的胡须自然地垂在胸前,嘴唇微微开起,像是有千言万语想向我们一一道来……“好一尊老君造像!”我默默赞叹道。

开元寺,是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开元寺是建于唐朝年间的寺庙。寺中古桑莲树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寺中还矗立着唐朝东、西两座石塔。我站在塔下,满塔的深棕色像是为石塔穿上了粗糙的布衣,却也衬托出塔蕴藏着的古典韵味;环绕石塔四周,塔边的一组组精致雕刻不禁让我耳目一新,赞叹连连。

听说泉州也有西湖公园,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缓缓步入园内,一片微波粼粼的湖水顿时明亮了我的双眼,一阵阵悦耳的欢笑刺激着我的心。站在刺桐阁上眺望,公园美景尽收眼底。湖面上碧波粼粼,游船在湖上漂泊,缕缕清风拂过脸颊,一座碧绿的无心岛就像是白银盘中的一颗青螺。五颜六色装点着这个美丽的大公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继续扩大视野,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博物馆的身影在远处若隐若现,几幢崭新的大楼顿时让我感到焕然一新。

最后一站就是关帝庙,这个寺庙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这儿的香火很旺。关帝庙地处泉州老街——涂门街,这里的房子都是传统的闽南建筑,古老之中也透着一股浓浓的淳朴之风。不远处还完好地保存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这也印正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一天的旅程就这样结束了。当我们即将踏上返回厦门的动车,我有些恋恋不舍。这一天,我们都在与历史打交道。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这已经让我对历史有了粗浅的认识,并成为了我又一次难忘的旅程。

泉州孔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名城泉州历来书院林立、文风鼎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现在请一起到这象征意义的孔庙观赏。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孔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孔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泉州府孔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府孔庙,又称文庙。唐中叶于州治的衙城西(现泉州六中一带)建有鲁司寇庙(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即此为名),庙额系唐玄宗时贤相张九龄所书。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棂星门。

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宣尼公”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孔庙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

泮宫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

露庭宽66米,深60米,面积约20__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在露庭南面。相传棂星为天镇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谓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原棂星门建于南来嘉泰元年(1201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得以流传。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现存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连成一体,宽61米,深10米。大成门与金声、玉振两门,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这是盛赞孔子“德开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殿相呼应。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桥长约20米,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两边原有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面阔七开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柱础为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正面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脊身有琉璃瓦件贴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色彩艳丽、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112米,宽10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现在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以供游人参观瞻拜。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贤弟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正厅上万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大成殿内陈列的文物约五百多件,分为祭孔的礼器、乐器、舞器(均清康熙年间仿古制而制造的)、孔孟儒家经典著作、泉州历代名人的遗著遗物三大部分。

礼乐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后代统治阶级以之作为规定,其所制定的无数礼文,用以约束人际间的关系,称之礼治。孔子要求人们守礼时,则用乐来配合,“礼严肃形于外,乐和顺存于内”,礼有乐配合,增强了教化作用。

礼器是祭孔时用以装酒和食物的。前478年,孔子逝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命将其故居立庙,所藏系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车、书”之类。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以太牢(猪、牛、羊各一)祭礼孔子”,开创了历代帝王祭孔的先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朝迁始规定每年春秋二仲(二、八)月举行祭孔大典,即“大祭”,又称“丁祭”,并由皇帝颁定祭孔祀仪,包括祖典程序、祭奠规格、乐舞编制、主持官员、服饰、舞具和供品等。

本殿所陈列的礼器有铜尊、铜壶、铜牺尊、铜盈、铜豆、铜爵、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工艺精致,风格迥殊。其中云雷尊为初献(第一次奠酒)楚酒之用;以表示神自天而降之意;象尊用于亚献(第二次奠酒),以表示大而有德之急;牺尊形如牛状,用于终献(最后奠酒),表示以农立国,永不忘本之急。总称为“三献礼”。其余各器均盛五谷、酱料、果品之用。

祭孔乐舞同属古代礼仪形式的组成部分。为公元前500余年前流行于鲁国的《韶乐》。乐章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要内容,自隋代至民国初期,基本沿袭一字一音的旋律。歌词四言八句:“大哉至圣,文教之宗。纪纲王化、丕变民风常祀有秩、备物有客。神其格思,是仰是崇。其格律是我国周代雅颂乐歌诗体的承袭。祭孔所使用的乐器有特磬、编钟、编磬、古瑟、笙、排萧、洞箫、龙笛、箎、敔、陶埙、以及各类鼓、即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

本殿陈列的有成套编钟和编磐。各种鼓乐,如楹鼓为全乐之纲首、每奏一句,以槌击之,足鼓应之,鞉鼓尾之,即三响三应三尾;另有一种听应鼓,每奏一曲之终,听特磬响毕即击之,应共四声,搏鼓声音不甚响,但其声柔和,击法与应鼓同;楹鼓在祭祀中击之,设于门外,有东西之分;鞉鼓在大成乐加击于楹鼓之前称之兆也。祭祀时,文武百官初到,要先击贲鼓〔也称大鼓〕三百六十声、以配镛钟(大钟)。

殿内还陈列各种吹奏乐器,如陶制的埙和竹制的箎,都有六个出音孔。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柔优美、协调;洞萧的发音清幽,龙笛的音色清脆,均属于雅乐;笙簧乐器能奏和音,特别是排箫,亦称凤箫,有十六支音管,律名与编钟同。所有这些吹奏乐器合奏起来,相当幽雅柔和;拨弦乐器有古琴,形制与现代大致相同,弦面张弦七根,音域较宽,音色变化丰富,是古代伴奏相和歌和乐器之一。所有陈列的器乐部有实用价值。官廷演奏有一定的程序、要依指挥器麾,来统一乐音。麾是一根朱竿龙杖,卸麾下垂,绣有金色升降龙和五色彩云。祭祀时,麾举则乐奏,麾降则乐止。

祭孔舞蹈形式分为“文舞”与“武舞”,作为附属礼仪形式。明代以来祭孔典礼固定为六项议程即“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等,祖典中使用的乐舞依随释祭仪程,也固定六个乐章:一、迎神奏《昭平》之章;二、初献奏《宣平》之章;三、亚献奏《秩平》之章;四、终献奏《叙平》之章;五、撤撰奏《懿平》之章;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其思想内容上集中反映了一个“德”字,表现形式上突出地体现了一个“礼”字。舞蹈构思,承袭了孔子生前提倡的“中和”之乐的美学观。殿中两旁陈列着清代文武官员的礼服和文武舞蹈的道具。文舞于左,身着清代素服,手执签翟(奏板),配合音乐起舞,表现发扬蹈厉之急。武舞于右,手执干戚(武器),配合音乐起舞,以示武备之意。起舞用节指挥,左边配有古代的鼓击乐器杵。听举麾唱毕,击杵三声,以起壶上之音,曰乐统命于杵。右边配有敔,形如伏虎,每奏一曲之终,听悬鼓响毕,即用竹质的甑横扫捂背的龃龆三次,为止堂上之乐。

舞蹈形式属于古代“文德之舞”,除个别时候取“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乐队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轩悬之乐”和“六偕之舞”,(乐队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轩悬之乐”,和“六价之舞”(乐队排列东南西三面,舞列六行,每行六人),舞容庄重文静,又不失抒情之美,以崇颂孔子的功德,显耀统治者的治定功成。

比较著名的有唐代文学家、诗人欧阳詹;宋代政治家、科学家曾公亮、苏颂;宋代状元、政治家梁克家、曾从龙;明代教育家、理学家、贤官蔡清、陈琛、张岳、苏睿明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俞大猷;明代清官贤相李廷机;明代文学家王慎中;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贄;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与爱国将领施琅;清初理学家、大学士李光地等。

大成殿东西边和孔子画像后面陈列唐代欧阳詹诗集和集欧书的“不二“名匾;来代苏颂的《苏魏公集》;宋代蔡襄的《荔枝谱》《相州昼锦堂记》书、贴;来代朱熹的《朱子全集》;明代俞大猷的《洗海近事》;明代王慎中的《王遵岩文集》;明代李贄的《焚书》;清代李光地的《笔算》(与梅文影合著)等著作。其中颇能引人重视的有清代秀才、贡生、举人、进士的试卷、明嘉靖皇帝赐给王慎中父母的圣旨。还曾陈列过解放后泉州历年培养的大学生情况。这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在崇圣饲东面,五开间,七进深,宽12.65米,深22.79米。堂前有露庭,宽深各36米。庭外一方池,宽12.65米,深43.80米。上建石拱桥,宽4米,直贯南北、石板直铺、微拱、护以栏杆,比孔庙泮池的石桥略长。池前为旧藏书阁,外为育英门。门外广场,通青云路,表示府学是培育英才之地,所有英才都可平步青云。从前堂中悬挂许多匾额,为历代乡贤、借以表忠旌善。正中巨匾是“从祀孔庙”,明代泉州理学家蔡清从祀孔庙,视为无上光荣。两边为“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宰相”、“尚书”匾额等。封建时代的表忠贞孝,收到一定的效果。相传清兵入泉,许多缙绅士子不愿屈节者,纷纷到明伦堂悬梁自缢,以明大义。因悬梁者多,中梁为之折断。

尊经阁又名魁星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解放后因有倒塌危险而拆除,上层移建于百源川池中,即现在的八角凉亭,遗址建华侨大厦。

圣域戟门南面的一口古井,系孔庙时所挖。南宋隆兴初年,该井清泉涌出,甘香特异。秘阁傅自得记述其事,知州事王十朋题诗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宫星,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论,混混源自夫子”。固书“夫子泉”。并南原有亭,悬朱熹书巨额“海滨邹鲁”。今废,扩为中莱市场。洙泗桥题石仍在。

棂星门外南面,又有一大露庭,原是孔庙第一院落,两旁种有木棉、古榕,前临濠沟,面临涂门街,蔽以栅栏,可惜以后改作中菜市场了。

而今泉州府孔庙的主体建筑,已大部分归还市文博部门管理,泉州市政府拨款维修,恢复原貌,拟建泉州历代名人纪念馆。可望不久,孔庙建筑群将成为圣洁的“海滨邹鲁文化中心”,供游人观瞻和专家学者研究。

泉州草庵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

劝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看待。其诗中还出现“太乙仙人“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我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谢谢!

泉州旅游导游词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观旅游。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泉州旅游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久闻泉州 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 起点、 “世界宗教 博览城”,还是国家首批颁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趁着春节长假,我们一家乘动车前往游览。

一下动车,我们就直奔清源山 。清源山是道教 圣地,老君造像 可谓是这座山的最大看点,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端坐在我们的面前,背后和左右两边的一大片绿油油的斜坡是他的座椅;面部带着慈祥的微笑,让人觉得倍感亲切;眼睛里虽然不见瞳孔,但也隐藏着一种深邃的智慧;长而密的胡须自然地垂在胸前,嘴唇微微开起,像是有千言万语想向我们一一道来……“好一尊老君造像!”我默默赞叹道。

开元寺 ,是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开元寺是建于唐朝年间的寺庙。寺中古桑莲树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寺中还矗立着唐朝东、西两座石塔。我站在塔下,满塔的深棕色像是为石塔穿上了粗糙的布衣,却也衬托出塔蕴藏着的古典韵味;环绕石塔四周,塔边的一组组精致雕刻不禁让我耳目一新,赞叹连连。

听说泉州也有西湖公园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缓缓步入园内,一片微波粼粼的湖水顿时明亮了我的双眼,一阵阵悦耳的欢笑刺激着我的心。站在刺桐阁上眺望,公园美景尽收眼底。湖面上碧波粼粼,游船在湖上漂泊,缕缕清风拂过脸颊,一座碧绿的无心岛就像是白银盘中的一颗青螺。五颜六色装点着这个美丽的大公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继续扩大视野,闽台缘博物馆 和泉州博物馆 的身影在远处若隐若现,几幢崭新的大楼顿时让我感到焕然一新。

最后一站就是关帝庙,这个寺庙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这儿的香火很旺。关帝庙地处泉州老街——涂门街,这里的房子都是传统的闽南建筑,古老之中也透着一股浓浓的淳朴之风。不远处还完好地保存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这也印正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一天的旅程就这样结束了。当我们即将踏上返回厦门的动车,我有些恋恋不舍。这一天,我们都在与历史打交道。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这已经让我对历史有了粗浅的认识,并成为了我又一次难忘的旅程。

自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以来,两岸之间的往来越发便捷,特别是现如今到泉州旅游、探亲的台湾同胞也越来越多了。如果你是初来泉州的客人,那么今天就让我当回小导游,带你一起去探寻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网罗这里的美食美景吧!

今天我们游览的第一站就是泉州的母亲山——清源山,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天下游客。

这里的奇石林间立、清泉石上流,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到此登游留题。特别是位于清源山南麓那高大的老君岩,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他雕于宋代,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只见他慈眉善眼,炳焕生光,堪称石雕艺术的瑰宝。知道吗?以前听老人们常说:“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哈哈,于是常有人攀爬到石像上,触摸老君鼻。当然,现如今已没有游客肆意攀爬了,因为保护老君岩这样的文物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呀,已经是中午了。走了这么久,你的肚子也一定饿瘪了吧!来,我带你去泉州西街的老字号——老记面线糊,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吧。走入小店内,玻璃柜台上放着一小格一小格的配料,就像一个美食大家庭般,让我们目不暇接。

肚子填饱之后,我带您去泉州的西湖走走看看吧。

大概已是黄昏了。这时,你的肚子是不是又开始“抗议”了呢?别急,我们一起去东街的钟楼肉粽店,到那儿去吃色、香、味俱全的肉粽和肉燕汤。

第一个上场的是肉粽,当你打开粽叶,一阵久违的“浓乡”扑面而来!你已经顾不得细细品察肉粽里是“神马”配料了!因为的确太好吃了!原来,肉粽里有虾仁、香菇、卤过的五花肉、干贝、卤蛋。这可是泉州名不虚传的美食啊!粽子香醇松软,你吃一口就不会忘记,每一粒糯米粒都弹性十足,嚼过之后在嘴里留下一点甜味,一口口顺着喉咙,滑到胃里,嘴里还能余香沁人心脾!哦,中国台湾也有一款美食和泉州的肉粽有渊源呢!对了,就是中国台湾卤肉饭哦,那也是人间美味,假如有一天我能去海那面的中国台湾旅游,我一定要亲口品尝一下你们的卤肉饭呦!这时你还需要喝上一碗肉燕汤,所以第二个出场的是肉燕汤,我吃肉燕一般加很多葱和醋。因为葱可以把汤和肉燕弄得很清香,醋渗到肉燕里,那味道呀,真的可以把玉皇大帝都吸引过来呢!

观赏过泉州的美景,品味了泉州的美食,您应该也对泉州感兴趣了吧!我想:在中国台湾应该也有很多美景美食吧!我真希望中国台湾能早点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如果有一天,科技足够发达了,我要在两岸间搭建一座“彩虹桥”,让两岸沟通自如,让我们了解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小朋友也能更方便地来泉州旅游观光,也让他们能更了解泉州,并爱上这片故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这变化,我就说一说家乡的景点吧!

20xx年,我第一次登上大坪山。那时登大坪山要绕得很远,上山走的是长长的公路,路旁都是山石。登上大坪山,人烟稀少,一座高大的郑成功骑马铜像最为显眼。只见铜像造型为郑成功骑马举手侧望,眺望中国台湾海峡。那时的我还比较小,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催着大人们赶快下山、回家。

可如今的西湖公园,烟波浩渺,小岛点缀,白鹭云集。初春,各种花朵竞相开放,蝴蝶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忽隐忽现,不时会有几只燕子在空中翱翔;酷夏,水面荡漾起层层波纹,夕阳西下时,泛起的波澜像是片片鱼鳞,正微微地动着;金秋,枯枝败叶飘飘扬扬地落下,远远望去,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正在树梢之间上下翻飞;寒冬,别的树木早已树叶发黄,惟有高大的松树依然立在路旁,仿佛是一个个坚强的士兵。因为有了如诗如画的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建筑也随即建了起来,成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

位于南门外的晋江,以前除了一个第九码头,还有许多采沙船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江上只有顺济桥和泉州大桥,一下大雨晋江就发大水。

如今的晋江两岸已是今非昔比。江上兴建起了刺桐大桥、高速公路大桥、沉洲特大桥等形状各异、雄伟壮观的新桥,立交桥更是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两岸建起了许多江滨公园,人们在里面休闲娱乐;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人们在里面生活、办公……晋江南岸呈现出繁荣富饶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泉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把泉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泉州草庵导游词

晋江市罗山镇有座双峰耸立的华表山,山南麓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摩尼教遗址---草庵.

去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全家就去草庵游览一番.

泉州平原并没有很高的山,这座山的主峰离地面最多也就100米.苍翠的松柏将山体遮得严严实实,举世闻名的摩尼光佛就隐藏在山的脚下.

我们下了车,走进景区,入口前方的华严寺大殿正拆除重建,草庵在上方的一块台地,很不起眼.入口两侧是繁茂的青叶和绚丽的花果,沟壑中有几缕清涧流过,这一带是深受晋江流域润泽的郊野.

我沿着长长的石阶向上走,山风不时吹来,天空云散日朗.草庵依山而筑,庵门大开,门外墙上红漆大片脱落,显得十分破旧.两侧的门柱上刻有“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偏照尊“的花严经句,印证着佛教弘一法师和草庵之间难以割舍的缘分.

走入庵内,庵中崖壁上,凿出一个直径近两米的圆形佛龛,龛中刻有一尊高1.52米,宽0.83米的摩尼光佛.佛像身披法衣,端坐莲台,双手交叠,平置在盘足上,散发长须,容貌安详端庄.当年的工匠巧妙地利用岩石迥异的天然色彩,雕出的佛像脸呈淡青色,手为粉红色,身为灰白色,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佛像背后刻着放射状纹饰,象征佛光四射.佛像雕工精致,风格独特.

华表山还有隐居桥,万石峰等景点,我意犹未尽,还想一探究竟,但见石阶路已断,要上去只有走土路时才怏怏作罢.

草庵,这个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这一朵海上丝绸之路的奇葩,象征着古泉州的繁荣兴盛.这次旅游让我增长见识,收获不少呀!

泉州草庵导游词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这变化,我就说一说泉州的景点吧!

2006年,我第一次登上大坪山。那时登大坪山要绕得很远,上山走的是长长的公路,路旁都是山石。登上大坪山,人烟稀少,一座高大的郑成功骑马铜像最为显眼。只见铜像造型为郑成功骑马举手侧望,眺望台湾海峡。那时的我还比较小,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催着大人们赶快下山、回家。

可如今的西湖公园,烟波浩渺,小岛点缀,白鹭云集。初春,各种花朵竞相开放,蝴蝶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忽隐忽现,不时会有几只燕子在空中翱翔;酷夏,水面荡漾起层层波纹,夕阳西下时,泛起的波澜像是片片鱼鳞,正微微地动着;金秋,枯枝败叶飘飘扬扬地落下,远远望去,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正在树梢之间上下翻飞;寒冬,别的树木早已树叶发黄,惟有高大的松树依然立在路旁,仿佛是一个个坚强的士兵。因为有了如诗如画的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建筑也随即建了起来,成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

位于南门外的晋江,以前除了一个第九码头,还有许多采沙船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江上只有顺济桥和泉州大桥,一下大雨晋江就发大水。

如今的晋江两岸已是今非昔比。江上兴建起了刺桐大桥、高速公路大桥、沉洲特大桥等形状各异、雄伟壮观的新桥,立交桥更是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两岸建起了许多江滨公园,人们在里面休闲娱乐;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人们在里面生活、办公……晋江南岸呈现出繁荣富饶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泉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把泉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泉州旅游导游词

欢迎大家光临天后宫。

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采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由国家文物局立案拨出专款依!日复原修缮。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

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举办闽台民间艺术展、泉州古今字书展、闽台民俗风情摄影展等展览。

文档为doc格式

泉州旅游导游词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地处城南晋江之滨。妈祖林氏默娘,是北来平安军泉州府节度辖下的莆田县湄洲岛今莆田市秀屿区湄州镇之民女,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林默娘长大了,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又名天妃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较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官府常在此为出海商船举行祭海大典。

妈祖名林默娘,是北宋时湄洲岛的民女,据说她出生的时候,遍地生香,瑞光四射,她终生行善济人,引导乡人避凶趋吉,后来她为了救护船只遇到风暴的父亲而遇难,百姓感念她的美德,尊她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当地渔民出海前都要到天后宫前祭拜。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身亡,就这样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来微宗赐额顺济为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泉州旅游导游词

自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以来,两岸之间的往来越发便捷,特别是现如今到泉州旅游、探亲的台湾同胞也越来越多了。如果你是初来泉州的客人,那么今天就让我当回小导游,带你一起去探寻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网罗这里的美食美景吧!

今天我们游览的第一站就是泉州的母亲山——清源山,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天下游客。

这里的奇石林间立、清泉石上流,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到此登游留题。特别是位于清源山南麓那高大的老君岩,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他雕于宋代,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只见他慈眉善眼,炳焕生光,堪称石雕艺术的瑰宝。知道吗?以前听老人们常说:“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哈哈,于是常有人攀爬到石像上,触摸老君鼻。当然,现如今已没有游客肆意攀爬了,因为保护老君岩这样的文物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呀,已经是中午了。走了这么久,你的肚子也一定饿瘪了吧!来,我带你去泉州西街的老字号——老记面线糊,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吧。走入小店内,玻璃柜台上放着一小格一小格的配料,就像一个美食大家庭般,让我们目不暇接。

肚子填饱之后,我带您去泉州的西湖走走看看吧。

大概已是黄昏了。这时,你的肚子是不是又开始“抗议”了呢?别急,我们一起去东街的钟楼肉粽店,到那儿去吃色、香、味俱全的肉粽和肉燕汤。

第一个上场的是肉粽,当你打开粽叶,一阵久违的“浓乡”扑面而来!你已经顾不得细细品察肉粽里是“神马”配料了!因为的确太好吃了!原来,肉粽里有虾仁、香菇、卤过的五花肉、干贝、卤蛋。这可是泉州名不虚传的美食啊!粽子香醇松软,你吃一口就不会忘记,每一粒糯米粒都弹性十足,嚼过之后在嘴里留下一点甜味,一口口顺着喉咙,滑到胃里,嘴里还能余香沁人心脾!哦,中国台湾也有一款美食和泉州的肉粽有渊源呢!对了,就是中国台湾卤肉饭哦,那也是人间美味,假如有一天我能去海那面的中国台湾旅游,我一定要亲口品尝一下你们的卤肉饭呦!这时你还需要喝上一碗肉燕汤,所以第二个出场的是肉燕汤,我吃肉燕一般加很多葱和醋。因为葱可以把汤和肉燕弄得很清香,醋渗到肉燕里,那味道呀,真的可以把玉皇大帝都吸引过来呢!

观赏过泉州的美景,品味了泉州的美食,您应该也对泉州感兴趣了吧!我想:在中国台湾应该也有很多美景美食吧!我真希望中国台湾能早点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如果有一天,科技足够发达了,我要在两岸间搭建一座“彩虹桥”,让两岸沟通自如,让我们了解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小朋友也能更方便地来泉州旅游观光,也让他们能更了解泉州,并爱上这片故土!

泉州草庵导游词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933年),为全国仅存的摩尼石雕遗迹。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泉州草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泉州草庵!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933年),为全国仅存的摩尼石雕遗迹。草庵寺建在一台地上,后依巨石作壁,周围古木苍翠。寺屡经修复,现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宽6.7米,进深3.4米。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坐像,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辉绿石色,手部呈粉红石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

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该像保存完好,首届世界摩尼教学术讨论会把它作为会徽图案。草庵后山上原有“万石峰”“玉泉”、“云梯百级”等摩崖石刻;草庵右侧石山上有“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等崖刻咒语,可惜因开山取石已不存了。近年来在草庵附近发掘出黑釉碗,碗底阴刻“明教会”三字,说明当时泉州一带摩尼教已具统一烧制餐具的规模。草庵前有“隐居桥”、“八凤池”、“千年古桧”等处处佳秀;庵后有“万石峰”、““龙泉岩”、“玉泉”等景景奇幽。

大家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迹。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开创,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眠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奉基本,接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维,创建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敬光亮,倡导喧扰,反对黑暗和压迫。古代遗址为元代修建物,据考古发明,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运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留完全。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方丈,本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面目一新。花木、果树相映,景致非常精美清净,为一番别致风景。草庵寺依山崖傍筑,修筑情势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略古朴。

其中最为可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殊。浮现辉绿岩(青斗石)色彩,长方形面貌0.32x0.25米,背有光芒射纹饰,出现花岗岩石质,披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构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若;身穿宽袖僧衣,胸怀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情态肃穆慈悲,衣褶俭朴流利,用对称的纹饰表示时期作风。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破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拟毛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独一摩尼光佛造像跟庵寺建造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十分宝贵,同时也是研讨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资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真个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余残瓷片同样分辨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形的主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阐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然性的。解释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风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恳读书,常于此浮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而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录于此著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附明教篡夺政权,并采取明教的“明”定国号,然而又担忧明教要挟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机密活动,融会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你正阅读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收拾,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地方有。

劝念

清净光明,鼎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玄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xx年)泉州还有两位有名诗人旅行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字画,著有《吾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对待。其诗中还呈现“太乙神仙“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咱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停止了,欢送大家再次光顾。谢谢!

晋江市罗山镇有座双峰耸立的华表山,山南麓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摩尼教遗址---草庵.

去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全家就去草庵游览一番.

泉州平原并没有很高的山,这座山的主峰离地面最多也就100米.苍翠的松柏将山体遮得严严实实,举世闻名的摩尼光佛就隐藏在山的脚下.

我们下了车,走进景区,入口前方的华严寺大殿正拆除重建,草庵在上方的一块台地,很不起眼.入口两侧是繁茂的青叶和绚丽的花果,沟壑中有几缕清涧流过,这一带是深受晋江流域润泽的郊野.

我沿着长长的石阶向上走,山风不时吹来,天空云散日朗.草庵依山而筑,庵门大开,门外墙上红漆大片脱落,显得十分破旧.两侧的门柱上刻有“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偏照尊“的花严经句,印证着佛教弘一法师和草庵之间难以割舍的缘分.

走入庵内,庵中崖壁上,凿出一个直径近两米的圆形佛龛,龛中刻有一尊高1.52米,宽0.83米的摩尼光佛.佛像身披法衣,端坐莲台,双手交叠,平置在盘足上,散发长须,容貌安详端庄.当年的工匠巧妙地利用岩石迥异的天然色彩,雕出的佛像脸呈淡青色,手为粉红色,身为灰白色,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佛像背后刻着放射状纹饰,象征佛光四射.佛像雕工精致,风格独特.

华表山还有隐居桥,万石峰等景点,我意犹未尽,还想一探究竟,但见石阶路已断,要上去只有走土路时才怏怏作罢.

草庵,这个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这一朵海上丝绸之路的奇葩,象征着古泉州的繁荣兴盛.这次旅游让我增长见识,收获不少呀!

泉州旅游导游词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这变化,我就说一说家乡的景点吧!

20xx年,我第一次登上大坪山。那时登大坪山要绕得很远,上山走的是长长的公路,路旁都是山石。登上大坪山,人烟稀少,一座高大的郑成功骑马铜像最为显眼。只见铜像造型为郑成功骑马举手侧望,眺望中国台湾海峡。那时的我还比较小,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催着大人们赶快下山、回家。

可如今的西湖公园,烟波浩渺,小岛点缀,白鹭云集。初春,各种花朵竞相开放,蝴蝶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忽隐忽现,不时会有几只燕子在空中翱翔;酷夏,水面荡漾起层层波纹,夕阳西下时,泛起的波澜像是片片鱼鳞,正微微地动着;金秋,枯枝败叶飘飘扬扬地落下,远远望去,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正在树梢之间上下翻飞;寒冬,别的树木早已树叶发黄,惟有高大的松树依然立在路旁,仿佛是一个个坚强的士兵。因为有了如诗如画的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建筑也随即建了起来,成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

位于南门外的晋江,以前除了一个第九码头,还有许多采沙船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江上只有顺济桥和泉州大桥,一下大雨晋江就发大水。

如今的晋江两岸已是今非昔比。江上兴建起了刺桐大桥、高速公路大桥、沉洲特大桥等形状各异、雄伟壮观的新桥,立交桥更是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两岸建起了许多江滨公园,人们在里面休闲娱乐;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人们在里面生活、办公……晋江南岸呈现出繁荣富饶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泉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把泉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