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精选17篇)

时间:2023-12-19 23:19:25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中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要素,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最后,祝愿各位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果和效果。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设计理念:练习设计有梯度,便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练习实效。学生在掌握规律后,及时运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练习中安排了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让学生适当总结多位数的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结合第9题总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多位数。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总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5、完成第10题。

(1)组成的数中素数和合数各有哪些?什么叫素数和合数?

(2)组成的数中哪些有公因数2、3或5?什么样的数能被2、3、5整除?

(3)什么叫做公倍数?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板书: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除数的积除数和商的积。

倍数关系:小数大数。

互质关系:1两数之积。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从高位起一位一位的往下写,哪一位上1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向右扩大。

向左缩小。

可以摆出12个不同的两位数。

二、练习与实践(1)读出下面的数。

400340034003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3)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素数和合数。

(2)最小的素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的数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785l23579190。

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学习的方法。

()()()()留给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完成。

小学数学六年级《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教案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学习内容,它是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数,而现在要学会用字母即抽象的符号来代表具体情境中的数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一次过渡,也是思维的一次飞跃。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从设想到实践,有很多体会,而我感受最深的是有机整合学习材料,追求教学的实效性。“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入门内容。

为上好这节展示课,我认真学习了“课标”中关于这一部分的目标要求,并查阅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各版本实验教材与“老教材”都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非常强调知识技能的。目标,而各版本实验教材则是更加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中编入的“青蛙儿歌”、“年龄问题”和“摆三角形”三个材料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反复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基于以上认识,我决定依据北师大版教材,选择这三个典型材料教学。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对目标的整体把握,适当进行了扩充和调整。把教材上“推想淘气和妈妈年龄”的活动改为“推想同学和老师的年龄”,这样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合学习材料时,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视创设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有效地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青蛙儿歌”引出课题展开新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体会字母的作用;将教学重点放在“推想同学和老师的年龄”和“摆三角形”这两个环节,使学生自然地萌生出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并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我把“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与略写”这项内容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在反馈检查时,学生对自学内容掌握得也很好。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明晰了课堂教学主线,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式与方程》教案

式与方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整体认识知识的能力,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熟练找出等量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与式与方程有关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2.5x2.5=11.42.5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二、提出问题。

1、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2、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将这道具体的例题作为一个点,四散出各个基础知识,边回顾边整理,成为一个具体的体系,使学生明白基础的重要。)。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后需要集体进行知识的再加工与再整理,使知识更加完善。)。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设计理念:统计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生活问题。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体会描述数据的方式的多样性,重视对扇形统计图描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2、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

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揭示: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3、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

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看图思考。

小组内充分交流。

相互补充。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

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6、再次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

今后你会怎么去做?新课标第一网。

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

学生观察思考。

大组讨论交流。

大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四、评价延伸。

评价总结。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授课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基本。

内容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学法指导迁移、概括。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例4。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214÷4512÷10310÷6。

9÷3104÷452÷3141÷32。

2、揭示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4。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得多少?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教学环节设计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

3、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里有几个,有几个,再计算。

=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7课次(本周第几课时)4。

授课课题除法简单应用题(一)。

教学基本。

内容。

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法指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例5。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5。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环节设计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3、小结解题策略。

作业。

板书。

设计。

大瓶的果汁*=小瓶的果汁。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例5、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2.重视方程后检验方法的交流。

教学重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不在于教师教会学生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教师需树立“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的观念,因此教学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画线段图,找数量关系,列方程等方法来解决相关的类似的题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促思。

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已掌握了不少百分数的知识,今天给大家呈现的是一种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想不想攻克它。

要攻克它,我们首先要了解它,分析它,师出示例题。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评价总结。

2.从图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板书有意义的信息,教师适当引导):

男生人数×80%=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36人。

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关系式进行综合后老师板书:男生人数+男生人数×80%=36人。使学生用方程解答成为一种迫切的内因。

下面你会求男生人数了吗?怎样求?

3.这个方程你会解吗?女生人数怎样求?你解得对吗?

板书学生的方程,解读学生的方程。

追问:你是怎样检验的?

追问:你为什么设男生为?为什么不设女生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设单位“1”为较为合理。

怎样确保自己的正确率?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思考:数量关系在哪句话中,是什么?应该把谁看作,另一个量怎样表示?

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会解这个方程吗?你怎样检验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3.做练习四的第1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做练习四的第2、3两题。

先说一说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5.做练习四的第4题。

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线段图。

学生讨论后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综合后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把男生人数设为列出方程。

学生解方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引导学生计算20+16是否等于36。

学生思索比较。

学生可能会说两种答案:“美术组有36人”和“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后者说的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用来解设更为方便。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列出方程。

解方程。

检验。

学生口答。

列方程并解答。

检验。

学生练习,尽量口算,集体订正。

学生说数量关系。

列方程解答。

集体检验。

学生口答。

列方程解答。

检验。

引导学生讨论得到:两个关键句中梨树都是1份数,桃树都是3份数,虽然单位“1”不同了,但倍比关系并未改变。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设计理念:本课意在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理解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利用”练习与实践”中7--9题的练习,引导学生看、算、量、画、判等系列活动,来巩固了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练习与实践”中第10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结合实例,回忆整理。

(一)出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

(二)教师提问: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例如:青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练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2.51424。

加数1827.5166。

总吨数422610024.4。

余下吨数41259923.4。

因数35320。

因数159101.5。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讨论后,交流。

学生举例、交流。

指名学生练习。

独立练习。

二、结合练习强化方法(一)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2、完成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二)复习比例尺。

教师提问:

1、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指名学生练习。

观察计算。

判断。

描点。

画线。

判断。

指名回答。

测量计算。

三、全课小结,说说想法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法?请与同学们交流。

式与方程第2课时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习解题步骤。

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1)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2.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重点: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设计理念: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安排的内容正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税收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个人所得税的教学还要突出探索性和开放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由此引出税收和纳税。

你知道税收是怎么回事吗?

师:税收都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把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为什么要纳税呢?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看完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小结:看来,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税收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应利用好他们的这个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的思想教育)。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二、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1.(过渡)在税收中也有许多百分数问。

题,一起来看纳税中的百分数问题,出示例2。

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思考:关键句中的5%是以谁作为单位“1”的?

师:这里的5%就是税率,是指应纳税额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就叫做税率。

你认为怎样列式求纳税额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2.怎样计算60×5%呢?(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

按自己的想法计算出结果。

3.追问:如果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80万元呢,应缴纳税款多少元?要求学生口答列式。

4.小结:怎样求纳税额?

1.读题后明确:买车一共要花的钱应包括车的价格和车辆购置税。

要求最后的问题应该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算出要缴纳的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

题目中的10%指的是什么?以谁作为单位“1”?怎样列式解答?

2.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3.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怎样缴纳营业税。税收还有很多种,比如说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税率,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讨论。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说说求纳税额的方法以及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1.做练习二的第1题。

2.做练习二的第2题。

“应缴纳17%的增值税”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的量?你会做吗?

3.做练习二的第3题。

读题后讲解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由税法规定的按个人收入一定的比率征收的税目。

问题求实际得到奖金多少元首先要求什么?实际得到奖金怎样求?(明确实际收入=应得收入-纳税额)。

学生回答后列式。

学生回答后列式。

根据分析列出算式,集体订正。

五、指导练习。

1.向学生详细讲解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目的。(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让较高收入者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2.自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

3.理解“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这句话的意义。

举例说明哪些情况不交税,哪些情况要交税。

4.试着让学生分解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

要求自己试着列式。

5.阅读书上第7页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第4题的标准部分。

学生讨论1800元应分成几部分,哪一部分要交税,交税部分的税率是多少?汇报后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第2课时(总第7课时)。

一.教材分析:

【知识要点】。

2、纳税、折扣等实际问题的逆运算如何用方程解。

【新旧教材比较】。

在过去的教材里,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与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在循环中重复多、递升少,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新教材把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安排在一起。六年级下册只编排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都在练习里带出,夯实了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数学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问题的现实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利用题目中最基础、生活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托,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建议。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法概念,把实际问题里的各个数量组织起来,构成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的方法。用线段图直观表现题目中的百分数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是得出数量关系式后的自然选择。游戏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练习、探究。

三、知识链接。

教科书六下p8例4;p11例5、p12例6;p73例2。

四、教学过程。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

4.练习p93第9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

习题精编。

1.一本书打八折后售价是30.4元。这本书原价多少元?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2.修一段路,已经修了全长的80%,还剩下1.2千米。这段路全长多少千米?

6.一次会议的出席率为95%,缺席人数比出席人数少36人。应出席多少人?

7.六(1)班有学生45人,男生是女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用方程和转化方法解)。

9.下表的红框中的5个数的和是60。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处的5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按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如果框出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

为什么?

六年级教案

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一个人。

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2课时。

第1、2课时。

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起草作文。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练习写一个人。咱们一起来看看习作要求。

1.默读习作要求,想一想:

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要明确:a、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

b、要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高尚的原因;

c、把内容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2.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高尚精神?(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有高尚精神,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做出贡献,也体现了具有高尚精神)。

3、你打算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在小组里说一说,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交流。

1.你打算分哪几部来写?重点写什么?

交待“我”身边高尚的人是谁。

通过一两件事,体现他的高尚精神。

“我”要向他学习些什么。

2.如果现在要你动笔写,你有哪些困难?(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六年级美术教案

城市灵光从秦长城、明清故宫到现代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城市灵光由古至今,建筑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艺术是占据庞大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城市灵光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城市灵光同时,建筑的风格特点、外形结构也随着人类政治、经济的变迁与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更多的变化。建筑是综合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建筑的艺术美不仅表现为单纯的视觉意义上的形式美,同时也蕴涵着精神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功能美。在矗立着一座座钢筋森林的现代城市之中,优秀的建筑更是成为其标志甚至象征。本课以“城市灵光”为题,围绕城市标志性建筑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画自己喜欢的建筑以及制作和设计建筑模型,在让学生了解身边建筑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城市灵光以建筑图片欣赏入手,主图为香港繁华的夜景,其中高高矗立的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银行大厦。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主图下方的另一图片为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提到东方明珠,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上海,它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本课通过这两张图片将学生带入一种美的艺术情境,充分感受到城市标志性建筑中所蕴涵的视觉审美特点和特有的魅力,初步了解其之所以成为标志性建筑的真正原因。

本单元城市灵光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活动一”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了解身边城市的哪些建筑是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及时记录自己喜爱的建筑的造型特点,并结合课外调查,画一画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活动二”是让学生选择身边合适的纸材,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活动安排体现了“看看——画画——做做”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身边标志性建筑的基础上设计和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城市建设的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作为一个新时代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化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建立在广泛的美术文化背景之上,重在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外调查实践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并在此基础上自由、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可做如下安排:

“活动一”:课前准备——欣赏感受——绘画体验——交流感悟。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调查实践活动,了解本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并做好相应的调查记录。

教学时可从欣赏繁华的香港夜景和雾色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文明气息,以及体验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的微妙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银行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所调查了解到的知识,从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小组交流、分析这两座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也可安排学生直接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或自己喜爱的建筑,交流调查实践心得。

在对城市标志性建筑有了一定见解之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所画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同时,教师可进行简略的绘画技术的相关指导。

作品完成后,师生共同欣赏学习成果。

“活动二”:课前准备——欣赏激趣——自主制作——拓展延伸。

课前可让学生寻找合适的纸材,一般质地较硬但又易于折压的纸是最佳的选择,如:皮纹纸、厚的牛皮纸等等。另还应准备好相应的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一类。

教学活动可由欣赏已经完成好的建筑模型导入,分析建筑有哪些基本型以及作品是如何来体现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的,思考制作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步骤,为学生的创作环节做好充分的思维引导和技术指导。

学生的制作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选择合适的纸张,兼顾色彩的搭配,尝试分工合作。完成后可安排将各组的作品集中起来组合成建筑群或者微观城市模型,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长久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环节可从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来展开讨论,除了各种纸材,我们还可以运用生活中许许多多废弃的材料来进行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课将欣赏和创作融为一体,并结合了一定的课后调查实践艏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并成立本地标志性建筑调查活动小组,课后还可以举办“展望未来城市”、“我是小小建筑设计师”等小型的建筑模型展示活动,邀请其他班的同学一起来观看展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立志肩负起作为一个新时代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化家园的历史重任。

1、“活动一”的欣赏感受环节,教师可课前将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和资料集中制作成多媒体或投影片,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对建筑的设计思想、风格特点、外形结构做简单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活动二”可以从制作材料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来进行创作,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制作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不浪费、不毛躁的好习惯,使用剪刀、刀片等利器时注意安全,工具和材料应分门别类地进行摆放。

六年级教案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课文里的故事。

2 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悟文中讲的道理:学习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明白要领。

:1课时

1 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1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在过去学过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先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的再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老师巡视指导。

2 基本弄懂句子意思以后,练习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情况。

(1)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老师点拨。

(2)指名朗读课文,评读,研究读好每一句话。

1 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 对照译文,看自己讲的对不对,有与译文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译文那样说好在哪里。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帮助解决。

3 指名讲故事,老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

1 小组交谈。

2 全班交谈,老师引导,点拨,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六年级教案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板书:众数。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六年级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3、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一、回忆引入。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著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风采,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事件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中心话题。

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更多的,全新的了解,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第六自然段)。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为客人亲自倒茶。

(2)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丰富的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可敬的处事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无愧于“人民的艺术家”的称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资料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作业。

本单元我们共同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

老舍先生一声写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六年级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二、教材分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课标内容标准的设计力求符合儿童音乐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人的歌声——乐器的演奏——音乐情绪——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的文化内涵,一年级湘版音乐教材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来编写的。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一)发声训练部分:

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2、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包括除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外的自然音程和dada、dadadada、da(a)、dadada、dadadada、da(aa)、da空da等节奏。)

3、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听辩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

(三)欣赏部分: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六年级教案

片段一(序幕部分)。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