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6-28 09:02:16 作者:曹czj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7篇)篇一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年轻力壮到渐入耄耋,家风伴随着党员干部成长,浸润于骨髓、血脉与灵魂中,熏陶着党员干部的品性,教化着党员干部的言行。好家风是从好习惯开始的,只有以好习惯“积跬步”,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兼具良善柔情与精神硬骨的好家风,让好家风“至千里”。

以“勤俭节约”的习惯“积跬步”,涵养“廉洁奉公”好家风。党员干部养成勤俭节约的风尚,看似是“门后之事”和个人习惯,实际上却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存亡与发展,是兴党兴国的根基所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党员干部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好“撑面子”、尚“攀比风”,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和党内风气,腐蚀动摇党的根基。因此,党员干部当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政治自觉和生活习惯,做到不奢靡浪费、不贪权重利,做为党分忧效劳的“为政能臣”,而非金钱权势的“俯首之臣”。党员干部要善养“廉洁奉公”之心,善养“勤俭质朴”之风,善养“清正不阿”之气,管好心灵净土和目视范围,心守好、权用对、手管住、嘴把牢,让好习惯走好生活中的“方步”,厚植廉洁奉公的政治底色。

以“乐于助人”的习惯“积跬步”,涵养“无私奉献”好家风。腊月寒时的添衣送炭,尘雪积道时的邻里互助,遇危难时的八方支援,都是助人为乐赠予的“玫瑰”,散发的“馨香”,助人为乐是好家风的体现和弘扬。从先人后己的雷锋到吃亏书记李连城、环卫天使李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映射在乐于助人的生活习惯上,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满心满眼装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喜乐忧愁,人民群众的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于他们而言,“吃亏”就是“得福”。心可以连接心,爱可以感召爱,暖可以传递暖,他们“无私奉献”的好家风成为了“聚能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作为党员干部,要乐于助人、亲近群众,真心实意地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当成梦想来实现,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落实,在“无我”的心胸中和“小我”的奉献中提升“大我”的精神境界。

以“爱国护家”的习惯“积跬步”,涵养“至诚报国”好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家爱国是与生俱来、与时成长的情感。叶子无论飘向何处,永远都不会忘记根在哪里;明月无论洒向何方,永远都会照亮心中的故乡。家与国是党员干部心中的温情所在,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是共同的追求。“爱国护家”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与行动自觉,是一种在关键时刻团结奋进的力量。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热爱家国的基因与情怀,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以焦裕禄“以身许国”的家国志向为精神旗帜,投身时代洪流、力战艰难险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至诚报国中担负时代使命、实现人生理想。

好习惯塑好家风,好家风润好民风。家风家教是党员干部每天都在感受着、浸润着的,就像头上的太阳,照耀着、引领着;又像心里的长河,流淌着,奔腾着。好家风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养心”中“立德”,在“积跬步”中“至千里”。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7篇)篇二

学习了《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文章,一下子又触动了我那根敏感的思乡神经,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偏远的黄河岸边的河南老家小农村,仿佛回到了年迈的母亲身边。风雨无情,霜雪老人。而今的母亲已是满头白发,年事耄耋。母亲的芳华不再,母亲的母爱更深,母亲勤劳简朴的家风伴我成长,并滋润我的一生。

儿时的记忆,没有被风霜磨蚀,没有被岁月尘埋,而是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光亮,愈来愈牢牢地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历久弥新。儿时的我很不懂事,虽然是个男孩子,却也在过年的时候没有出息地跟母亲哭闹着要新棉袄。母亲为了能让我大年初一穿上新棉袄,在微弱的油灯下密密缝制。初一一大早有人来拜年了,我的新棉袄也做完了。那时的我只有欣喜、只有跳跃、只有和小伙伴们穿新衣戏耍的快乐,却不曾想到母亲的辛苦,不曾想到母亲手头的拮据,更没有对母爱深层次的理解。

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只是到了我这一代才“出息”了我这个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我小时候生活在河南黄河滩头,是母亲把我们三个孩子养大。家境虽然贫困,但母亲以她高远的眼光供孩子们读书。读高中,而且是在县城一中读高中,那不仅是我们一家的骄傲,是我们整个村子里父老乡亲的骄傲,即便是在整个公社也是凤毛麟角,一大新闻。高考前夕,母亲听我说想买一套《数理化丛书》,从箱子底部拿出一个布包,打开一层又一层将里面的钱全部给了我。这钱,我拿在手上,沉沉的、暖暖的,可是我的心里却是酸酸的。这钱,对于我们家来说,可是一笔“巨款”,是母亲省吃俭用多年积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的。

我在外地读书的时候,每次从学校回家,母亲总是做最好吃的给我带上。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当时,能吃上白面馒头是极大的奢侈,是一种高消费,白面馒头是只有过年才会有的食物。我后来才知道,那用的是母亲避开“节俭大王”爷爷偷偷给我节俭了一年才积攒下来的“细面”。在我的爷爷看来,吃小麦去了皮的精粉“八五面”是有罪过的。我离开村子返校的时候,母亲站在村口挥手送我的那个瞬间,成为我心中永恒的风景。母亲将那个贫穷的小农村的村口,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挥成了一抹七彩的虹。

母亲是个勤勉的人,是个节俭的人,是个吃苦耐劳的人,是个孝敬老人、和睦邻里的人。在穷困的黄河滩头一个人担起养育三个孩子、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还要下田种地,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现在日子好了,吃穿不愁了,但母亲依然秉承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并感染着自己的孩子们。我和弟弟妹妹都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家风的浸润。我不排斥时尚,我不反对新潮,我不讨厌名牌,我也不会把自己装扮成一副穷酸模样。但我崇尚节俭,反对骄奢;崇尚勤勉清廉,反对铺张浪费;崇尚仁爱宽容,反对欺诈霸凌;崇尚勤勉耕耘,相信播种就有收获。清贫、恬淡、勤奋、上进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并将为之坚持一生。

母亲节俭的故事太小太小又太多太多,不胜枚举;母爱宽厚仁慈的情怀感人至深,无从言表。今天,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笔触及母亲、母爱、家风这个话题,原本积聚在内心的千言万语难以倾诉,而眼泪却一触即发,朦胧了我的双眼……母爱如泉,滋润我的成长!家风似海,涵养我的一生!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有一个家,家风纯朴,家教严整,家道兴盛,家庭幸福。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7篇)篇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代表着成长之地,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心灵的归宿,而家风,则是涵养一个人行为品德、精神风貌及内在素养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高度肯定了建设优良的家风的重要性。

我成长于黔西北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十分重视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问题。直到我们几个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父母仍未停止对我们的教育。现在回忆起来,才发现这谆谆教导的背后,是父母对我们能够做一个崇德向善的有用之人的殷切希望。

向优秀学习,勇于拼搏。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家乡还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小乡镇,艰难贫苦的生活让父母更加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最好的出路”,不过,父亲和母亲都不会一直干巴巴强调这一点。那时候,堂哥们通过努力考上了“铁饭碗”,买了车,盖了新房,算是脱离了农门,相比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们,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母亲看在眼里,就问我们,是不是很羡慕,也想像大哥他们一样?我们几个都点了点头,母亲就语重心长地说,那是别人努力拼搏来的,你们想要那样的生活,只有向他们学习,努力读书。在那之后,他们就尽可能给我们创造学习的条件,当我们认真学习时,再苦再累的活他们都独自干了,不打扰我们学习,而当我们贪玩不想学习时,就会默默带我们下地,在苦累的农活中磨炼我们的意志,然后更加坚定学习的决心。正是在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下,我们几个都发愤图强,先后考取了大学,随后再考上了研究生。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八个字我至今记得相当清楚,这是父亲教我写作文时写在我本子扉页上的话。那时候的我由于太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随着我慢慢长大,才明白父亲是希望我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父亲常说,人难免会有低谷的时候,而这时候,对你伸出手拉你一把的人,都是你的贵人,要懂得感恩,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帮的你也要尽量帮一把。印象最深的是,自从我考上初中后,父母每年都会在家里养一只羊。那时候,以我的家庭条件,是完全上不起这所在全县都很出名的私立学校的,但那年学校有一个政策,只要考试达到学校的要求,就有给予减免学费生活费的待遇。在父亲看来,虽然这是学校的政策,但要感恩学校这个政策,才让我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亲想要感谢学校也找不到其他的方式,而在我们家乡,有端午杀羊过节的习惯,于是父亲每年都会养一只羊,在端午这天邀请学校的老师们来聚一聚,这个习惯一直持续了很久。通过这样的方式,父亲把要懂得感恩的思想灌输给了我们。

与人为善,敢于“吃亏”。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在父亲看来,“会吃亏”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因为只有敢于“吃亏”,才能“享福”。小时候的我们想不通吃亏和享福之间的关系,于是父亲开着拖拉机(当时家庭重要收入的来源),在给别人拉完货后,就会去石山上拉一车碎石,让我们几个带上工具去填补道路的坑洼。我们不解,路是大家的,为什么要让我们几个来铺呢?父亲说,我们几个来铺路,看着是我们吃亏,别人享福了,但实际上,修桥补路不但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我们自己,是一件“积德”的事。在生活中,父亲也会教育我们,执着于小利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与人有利益冲突时要学会“退一步”,与人交往要友好和善,胸有度量才能真正做得了事。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公仆”之后,我才更加明白父亲对我们要敢于“吃亏”的教导,因为这代表着没有“吃亏”的精神,就无法谈奉献精神,更无法谈为人民服务了。

回想一下,我和兄弟姐妹们先后走上公职人员这条路,其实和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而我一直很感恩有这样重视家风建设的父母。与此同时,我想,我也有义务将之传承下去,积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7篇)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知礼节”,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仓廪实”,家风是如此的让人珍视。

“不学礼无以立”,家风是立身做人的准则。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家风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和成就着每一位伟人。“孟母三迁”是一个家庭对知识的尊重,于是成就了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他提出的“仁爱”思想至今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母刺字”是一个家庭对精忠报国的敬畏,于是培养了一代民族英雄岳飞,他保家卫国,守护了一方安宁。94岁老革命周智夫“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令世人称赞。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成为历史英雄人物“兼济天下”的内生动力。

“小家紧系大家”,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谐中国呼唤文明家庭,家风同样为实现幸福美丽“中国梦”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雷国平夫妇携手馈桑梓的教育实践就是从对自己孩子开始,然后扩及到家族的孩子,再到家乡的孩子们,从而在整个村形成崇尚教育、发展教育的风气。龚全珍家庭建好“小家”,服务好“大家”的服务奉献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街坊邻居,让琴亭镇这片红土地充满着和谐的气息。正如习总书记所讲:“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应当成为也必然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千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基础,社会发展才有推动者。

“一家仁,一国典仁”,家风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家风建设关系党风和政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作为引领和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少数”,家风建设既是提升个人政治能力的必然,也是秉承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的关键所在。纵观已查处的大案要案,很多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都有“家族腐败”因素。党的事业的发展进步,需要有能力有素养的干部,需要能治国能兴邦的干部,这些干部最典型的就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焦裕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爱家爱国,如此才是“修身齐家”以“治国平天下”。

鲁迅曾讲: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民魂便千千万万家魂做支撑,凝小家之风,才能成中华之大!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7篇)篇五

各样“花式碰瓷”、各种“强词霸座”,以及扰民“广场舞”、占道“暴走团”等等,现实生活中,一些上了“岁数”的人做出有违公德、道德、法律,有失公允、公平、公正的行为屡见不鲜,影响着社会文明、和谐,让人愤懑不已。

这些人中,我们不能否认大多在年轻为人父母时,都曾经谆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较好地履行了教儿育女的责任,为子女健康成长、成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曾经作为儿女家庭中的“第一任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曾经的“严父慈母”,儿女眼中真善美、正能量的“化身”如“人设”渐渐崩塌,成为“反面形象”,让子孙“蒙羞”,甚至误导子孙走向“歪门邪道”。

由此,笔者忽然想到,是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家庭“反哺式”教育了。

众所周知,反哺,本意是雏鸟长大后,衔食喂母鸟。西晋文学家束皙“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和北宋文学家苏轼“鸟哺何辞日夜飞”的诗句讲的都是这个意思。通俗地说,反哺就是后辈“哺”于前辈,下一代“哺”于上一代,比喻报答亲恩。

“哺育”与“反哺”都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也应是相互的。当孩子年幼无知时需要父母来喂奶喂饭,进行启蒙教育,谓之“哺育”。由此我们也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班主任”,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与习惯养成。很多时候我们能从孩子的言谈举止发现看到父母的影子,看到家庭家教家风。很多成名成功人士之所以功成名就,很大因素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良好的言传身教将受益终身!

凡事都是相互的。家庭的教育也不例外,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在儿女不懂事时,父母教育起关键作用。而随着儿女渐渐长大、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不断丰富,孩子越来越有个性与主见。而父母渐渐变老,“思想”开始落后、“思维”开始迟钝、“思考”开始简单、“思路”开始变窄,贪占便宜、自私自利、火多气大、我行我素渐渐“暴露”,亟需要子女进行教育的“反哺”。

家庭“反哺式”教育,就是儿女受到更高层次、更加系统的教育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越来越有自己的认知和见解,通过孩子自身的改变,反哺过来影响父母改变。通过反哺式教育能够让“道理”更加浅显易懂、让父母更易接受“顺从”。母子连心,亲情蒂固。对于父母的问题或错误,子女有时怎么“说”都好像不过分,而且说什么能听什么。因为父母明白道理,会通过子女的说教,来反省与改变自身的行为。而如果换作他人,因“三观”不合,“话不投机半句多”,往往都带有很大抵触情绪,会让事情越闹越僵、越闹越大,造成更加被动的局面。这些现实生活中都不鲜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年长父辈,因年龄、生理、心理等原因,曾经的“正气良风”会随时间、环境改变而改变,需要有人“教育”“引导”“扶正”,而这个最佳人选就是“子女”。需要做儿女的不仅要关注父母的身体“冷暖”,还要关心父母的思维和行为变化,对一些文明、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说明利害,及早提醒、及时制止,让长辈尽快知错改错。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作为真正有孝心的“儿女”,让父母吃好穿暖是应该的、必须的。而想方设法进行家庭教育“反哺”,坚持不懈让父母长辈“知过改过”“增长见识”,则是更大意义上的“孝”,因为它能推动社会文明和谐进步,利人利己,利家利国。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7篇)篇六

2020年10月,我考入了组织部门,成为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启程前往新单位报到的前夕,家人们开了一场小型“围炉夜话”,在祝福和鼓励过后,祖孙三代谈起了咱家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的家庭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平凡家庭中的“沧海一粟”,生活就像圆桌上的几杯清茶,平淡不失火热,清净不失芬芳,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在“积极地活着”,为工作尽心尽力、为生活脚踏实地,每一天都是那么有意义,而支撑起这一切的,其实正是勤勉敬业的家风。

勤勉敬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下来。老人年轻时为了生计,也曾四处奔波,吉林省的长春、双辽、长岭,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保康镇、额伦索克苏木、敖包苏木……都留下了老人辛勤劳动的身影和滴满汗水的足迹。无论身处“爆土狼烟”的矿山、飞沙走石的盐碱地还是人烟稀少的牧场,工作再重再苦再累再陌生,老人都始终如一兢兢业业、辛勤劳作,从未叫半声苦、偷半分懒。老人说:“勤勉敬业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在艰难的日子里,本本分分做人、勤勤恳恳干活、兢兢业业卖力才能维持生计,偷懒耍滑或者撂挑子不干也就是欺骗自己、苦了自己,有啥用呢?”老人是老党员,性格坚韧正直,“做个梦‘咔’就过上好日子了那是不可能的,谁生存容易呢?你得有多少劲使多少劲呀”是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从小就喜欢跟老人“唠嗑”的我受老人影响很深,并不算“聪明过人”的我,一直坚信勤能补拙,在学习和工作中怀着敬畏用心用力,不敢糊弄懈怠。在以职位第一名的总成绩通过公职考试之后的短暂休整期,我坐上了“k7527”次火车,前往科尔沁草原深处重走老人“来时的路”,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哼着蒙古族民歌《正月玛》,走在草滩上,风声回响在耳旁,远处的牧民辛勤地放养着牛羊牲畜、储备着越冬草料、讨论着市场行情,画面太美。不由感慨,勤勉敬业真是一种幸福,“谋生”也可以很充实。

勤勉敬业,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父亲是一名平凡的基层公务员,从“小李”到儿子成了“小李”,勤勉敬业却一如既往。在我小时候,父亲常常加班到很晚,很多周末也都是在单位度过,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忙?”父亲只是淡淡的回答我:“岗位需要我,这是我的职责,你长大了一定会懂的。”现在,我长大了,通过了竞争残酷的公职考试考入了组织部门,成为了一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当我逐渐适应了“面对任务要令行禁止、不打折扣地完成”的加班节奏,当“逐字逐句反复斟酌”成为了一种习惯,当周末一早就蹦起来驱车到“部里”收尾复盘紧急业务成为了一种自觉,当在元旦假期值班不仅没觉得“不得劲儿”反倒乐在其中反而感到很有意义,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那句话。父亲从没有主动标榜自己勤勉敬业,上周末回家,我对父亲说:“我现在能体会到您年轻时状态和干劲了。”父亲仍旧淡淡地说:“其实你们‘小朋友’比我们年轻时候各方面条件好多了,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加班,还喊啥苦啊你。”童年模糊的记忆慢慢浮现在眼前,90年代的基层乡镇,电脑和打印机还不甚普及,很多材料和稿子往往需要手写,有一处语法错误或者思虑不周,整页甚至后续其他页就都得从头再来一遍,所以要慎之又慎,“所见即所得,想改马上改”是一种奢想,此外还须写得一手好字,如果字迹潦草随意,稿子根本没法用。而且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根本没有“不懂就问不会就搜”的便利条件,动笔之前必须下大力气把原文和理论悟透吃透,在头脑中对如何运用如何解读如何阐述形成清楚的框架,写出的材料才叫材料,仓促上马、缝缝补补、东拼西凑,大概只能叫剪报吧。90年代,空调尚属奢侈品,暖气也不如现在“火力旺”,通讯工具也只有座机和“bp机”,在冬季严寒堪比东北的“雪窝子”,一旦有加班值班需要,再冷,人也不能离办公室半步,“冷冬数九”身上穿两件棉袄脚上套两双袜子往往都会感到“风呼呼的”,想想现在“进屋脱棉袄都有点热”,我们真的幸福太多,履职尽责的勤勉敬业精神,我要学习的地方也还有太多。

勤勉敬业,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母亲是一名“道德与法制”教师,这门课,在我的学生时代还叫做“思想政治”。孩提时代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周末往往也忙着备课和编刻试卷,还要多留意寄宿在学校宿舍的学生,赶上家中无人的时候,只好把我带到学校,嘱咐我不要添乱。同在学校加班的老师们很喜欢小孩子,数学组的老师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会教我两道数学题算算,英语组的老师加完了班,会教我两个单词“apple”“banana”,如果赶上音乐组的老师值完班,会“露一手”弹唱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时下班路上遇到学生,学生会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好”。正因如此,小小的我对老师这门职业向往极了,我对母亲说:“长大了我也想当老师,工作和生活每一天都多姿多彩,而且还能在学生们围绕的讲台上侃侃而谈,多有成就感!”母亲严肃地说:“如果你是因为这些才想当一名老师的话,劝你先搞清楚老师的职责所在再说话!教书育人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儿,不是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就能教好学生育好人才的,从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你就要为学生负责到底了,从讲台下到讲台上只有几步,但就是这几步,我从读师范起到现在走了多少年,每一次、每一步尚都不敢马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如此严肃甚至严厉。上了中学之后,母亲没有教我所在的班级,但一次偶然的合堂上课机会,我终于听了一次母亲的课,母亲讲课很耐心,语速平稳、娓娓道来,针对重难点知识还会专门细讲精讲,母亲眼袋比较重,但是站上讲台之后,眼睛却格外有神,不带丝毫敷衍和应付的专注讲授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更加认真起来,我在学生时代有点懒,始终觉得记笔记很累,但这堂课我手中的笔一直没停过。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母亲陪我到大学报到,在踏上返途的火车前,母亲对我说:“我的师范母校可能没有这所大学这么多的光环和荣誉,而且以我一名中学教师的知识层次,已无法再对你提出什么建议了,但请你记住不要辜负老师们的四年奉献和对你的培养,放手去闯吧。”四年大学时光虽然短暂,但是每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会让我想到同样勤勉敬业的母亲。今年元旦回家,母亲说要趁着现在理发店人少赶紧去捯饬捯饬头发,不能耽误接着备课,学生要期末考试了。我才发现母亲原本很精神的“自来卷儿”已经开始有白发出现,黑眼圈也越来越重了,让天生就比较深的眼窝更加明显。我说:“妈,别太累了。”母亲笑道:“瞅你这话说的,我离退休还早,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必须干的像样。”母亲写“勤勉敬业”四个字用了三十年,尚且觉得没有写完,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组工新兵”,更没有任何理由懈怠。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体会(7篇)篇七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家风代代传承,于润物细无声中滋润心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很庆幸在健康家风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一家四口,相互扶持,相互包容与理解,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着不变的东西,把我们的小家越过越好。

家风是父亲辛勤劳作的“苦”味,坚韧、朴实。父亲是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工作干了近30年了,我们这个家,就是靠他一个个零部件拼接起来的。父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他少言寡语,但是干活从没有怨言,对我们几乎没有责骂,这应该就是父爱如山的样子。从我上初中起,为了供养我们姐弟俩,父亲便兼职干起了两份工作,十几年如一日。父亲辛勤劳作的艰苦,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勤劳、坚韧、朴实的人。

家风是母亲勤俭持家的“甜”味,乐观、贤惠。家是《望月怀远》中那不可企及的一轮明月,是《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灞上秋居》里的雁群南去,更是母亲身上“甜甜”的味道。年轻时母亲为了我们姐弟俩在工厂做纺织工,艰苦的条件让她留下了很多病根。如今我工作了,家庭的担子小一些了,母亲便把重心更多放到了家庭,无微不至关心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厨房里总有母亲忙碌的身影,一餐餐美食是我们最甜蜜幸福的记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细水长流的日子因为母亲更加有了烟火味。母亲勤俭持家的身影,教会我在未来生活中如何做一个乐观、贤惠的“女主人”。

家风是姐姐学海无涯的“酸”味,勤奋、坚持。这里的姐姐便是“我”本人,人不聪明,总是被弟弟调侃我学习都是靠死记硬背,考上大学、研究生实属幸运。我承认,学习没有找对方向和方法确实挺心酸的,高中三年经历三次大落,不知道流了多少泪,多少次怀疑自己能否上本科,但是没有办法只有咬牙坚持,也许是老天开眼最后上了个二本。研究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备考研究生那年,自习室里的我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用完了上百管笔芯,中指也被磨出了茧。我还是那个我,死记硬背,无数次重复,终于,我收到了985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学习很心酸,但我更明白勤奋和坚持的重要意义。

家风是弟弟古灵精怪的“辣”味,聪明、温暖。弟弟是家里的老幺,备受宠爱,小时候的他便古灵精怪,调皮、贪玩,经常把家里搞得“乌七八糟”,还时不时和我们“顶嘴”。但是他也是咱家最聪明的小孩,学习效率极高,自律性很强,喜欢举一反三,初中成绩一直稳居前三,中考更是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如今成功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征程。“00后”的弟弟还是一枚小暖男,虽然话不多,但是总是记住家里发生的一切,默默关心着所有家庭成员,让我们倍感温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家风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仓廪实”,家风是如此让人珍视,我们一家四口,在良好家风的传承下生活得如此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