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7 22:47:27 作者:XY字客 2023年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检查预习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芦画瓢”地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但我觉得孩子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至少说对所谓的按比例分配的说法不甚理解。

于是我没有按课本的步骤出示例题,没有立足于让孩子说说如何解题,而是像聊天似的谈着分配的问题,从生活中的分配问题见公平性——平均分配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按需分配明显还不可能,于是,在分配的问题上,现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劳分配。

于是,我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生活中表现按劳分配的事件,孩子说到两个工人的劳动总量不同报酬也应该不同,所以就此导入新知的学习,孩子对分配的问题理解得还是不错的。解释得也很好。

然后,从现实的分配问题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出示书上的学习内容,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内涵,就是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孩子们自己总结的。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以及合理购物的内容。

成功之处:,

1.联系旧知学习新知,理清解决问题思路。百分数问题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有关解决问题的思路,本册教材这方面的知识就是着重解决生活中关于百分数的内容。事实上,生活中的折扣、成数、税率和利率就是百分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是把折扣、成数转化成百分数,然后再按照百分数问题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2.注重们每个小节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和折扣和成数时,几折和成数都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就表示十分之八,也就是80%;八成也表示十分之八,也就是80%;七五折就表示十分之七点五,也就是75%;七成五也表示十分之七点五,也就是75%。把这两个内容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不会感到所学知识是新知识,会把新知识融入到旧知识中,学生也会学得非常的轻松无负担。在教学税率和利率时,也是把这些知识转化成百分数的乘法应用题,都是知道把总收入和总钱数看作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税率(利率)来解决问题,但也注重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

关于折扣的写法。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八五折写成了85折,虽然貌似都读作八五折,但是表示的意思却不同,正确的写法应为8.5折。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还是要把折扣的写法补充到新教学内容里面,不让学生出现易错的知识点,尽量写成汉字的写法。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学年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创造一片新天地。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除法竖式”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以及课后的反思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观察中探索,感受教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及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老师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是一种“体验”。例如“教材上主题图的教学”。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把主题图里的所有内容、信息一一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去体验图中的每一种情境,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思考、提出新的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配角,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例如,在教学“如何用除法竖式计算15 5”时,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组与组互相交流,把 最终的方法在组里与别的进行汇报。同时培养学生去观察,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得出科学的结论:用除法竖式计算时,先写除号 ,再把除数左边,即 。由于15除以5商是3。把3写在15的上面并与15的5对齐。然后用5*6的积写在被除数15的下面,表示原来15里分掉15个,5-15=0。说明正好分完,计算时,我们只要在两个15的下面画一条短横线,再写上0,但0要与被除数15的5对齐就可以了。

学生学得轻松,又容易明白和掌握,在学生互动时,我时刻尊重学生,多巡视,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3、在课堂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本课堂后设计了一个“多样化的习题”让学生去练习。把课本知识融入到一个更丰富的一个知识画面中去,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在教学工作中,我虽然做了许多的设计工作,但是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与课后的反思,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分组讨论时不够热烈。有个别学生对商的位置的确定尚未理解,但又不敢问同学或老师请教。3 ,这样写商的位置是不正确,自己不敢下结论。

2、布置的课堂练习比较少,只限制在教材上的题,没有发展性的题。

3、教师对对于商为什么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方的算理。讲解不够透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善,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