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10-10 23:15:15 作者:ZS文王 2023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已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习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

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

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平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是开学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仍然坚持用“生本”的方法。经过一个假期,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又不适应?是否还能够用生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来迎接新的学习?为此,我这样来处理:

第一课时,我将“前置性作业”放在堂内进行,向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独立去完成。我则不断巡视,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整体感知。(2)交流阅读体会。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先口头,后笔头,纠正学生个在表达上的不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尤其关注学生在“引读”方面的功夫做到没有,同时也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赏读文章。

总的感觉,学生在赏读批注方面还可以,使上学期生本语文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但在“引读”上学生还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丰富。因此,我应该借此来引导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积累到丰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读”的角度更广,使学生的思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