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精选15篇)

时间:2024-05-08 13:54:04 作者:XY字客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的学习和阅读历程,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

《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时下,小小说的“小小说腔”令人生厌。这是一篇无“腔”的小说,真正的大家手笔。记得莫言曾经说过,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篇带“腔”的小说。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

莫言的《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莫言写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象那个装白菜的“结满了霜花的腊条篓子”一样,真实得不敢肆意想象,不许魔幻,只能是本真的再现现实。

《卖白菜》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同侍侯地里的白菜,一同去卖菜。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已贮藏很久了。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的三颗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

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我”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我”的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却源于“我”对那棵小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在想象中真实的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代的北方农村,那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

不舍情: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说:“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如今,它就要成为别人桌上的佳肴了。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作者对它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喜爱,充满了不舍。

自责情:刺骨的寒冷使作者将小白菜跌落在地,无论无意还是有意,这都是不应该的。“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看着母亲那因过度劳累和艰难生活而再也伸不直的背,作者也只能流泪了。“我”的自责之情相信所有人都能够体会。

懊悔情:这次悔恨让“我”至今想起仍沉痛不已。本是心头肉的小白菜,却被人指责;本就瘦弱的小白菜,却被剥了又剥;本来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这都是一个买菜老老太太的所作所为。“我”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你既如此,我又何必诚信呢?再加之生活的贫穷,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不料此事被揭穿,母亲这次哭了。母亲的诚信被“我”摧毁了,她彻底感到悲伤,“我”的内心更是无限的懊悔。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

《卖白菜》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就是在这些冲突中塑造了一个虽然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时代,但依然坚强、慈爱、倔强和信守诚信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颗白菜的时候,母亲内心是很矛盾,母亲何尝不想留下它们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啊。

为了不让“我”哭,她恼怒地喝斥我,用“凛冽的声音”教训我,但是看到“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强调”对我说话,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看出了她既有倔强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在集市上,“我”和那个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之间的语言冲突是最激烈的了,看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的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作者在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后来这件事被揭发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氛之情,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从这些冲突中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文章中的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反映,在矛盾冲突中母亲那坚强、倔强和信守承诺的性格彰显无疑。

卖白菜莫言读后感

那棵最小的白菜是和莫言他们有很深的感情的。莫言非常讨厌那个老太太,我觉得莫言这种讨厌很正常,那个老太太不凭良心说话,本来很好的白菜一下子就毁在她的手中,弄坏了又还回来了——太不讲理了吧!

莫言的母亲其实也很舍不得那棵白菜,那棵白菜是他们及时拯救、小心呵护才得以长成的。她表面对老太太很客气,但肚子里面的那股火可想而知。可莫言也应该体谅母亲,并不是她不讲信用,只是实在没有东西卖了,只能卖那三棵白菜了。

而莫言用草棒在地上划算白菜价钱,是就地取村,还是当时穷到连纸和笔都没有呢?

文档为doc格式。

卖白菜读后感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终于下了决心似地,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终于挨到了集上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走到我们的篓子前,看起来是想站住,但风使她动摇不定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

“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卖白菜读后感

《卖白菜》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也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而《卖白菜》是能体现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的极好的例子。本篇课文是莫言忆旧系列中的一篇,反映的是作者过去的一段辛酸往事。文中讲述了作者与母亲一起种菜,一起买菜。眼看快要过年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作者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三棵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反映了作者家的生活境况。集市上,他们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作者看她把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作者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源于作者对那棵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作者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里,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作者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我们也能真实地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那么彻骨得冷,彻骨得穷。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格。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文章为中职学生写作和做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说学情。

中专一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不强,在阅读过程中,我用谈论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材料。但他们在语言表达,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似乎有一些问题,因此我在课堂上会更多的让学生来说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您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那样将会得到百倍补偿”。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新课程的三位理念,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一)、知识目标:从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致。难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和主题。中职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缺少这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不强,因此,主要以老师引导和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本课采用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不舍情、自责情和懊悔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学法上,主要通过自学讨论法和发现阅读法,促进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自学讨论法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深究的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的精彩之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语言自然朴素而感情真挚的风格,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导入学习。

让学生们回忆各自童年时的生活,对比作者那艰辛苦难的一段往事,启发学生们珍惜时光,感恩父母。

(二)朗读课文,解决重点。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整体感知,突破难点。

指引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2.这些矛盾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所把握后,让学生就母亲做人行事的原则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母亲的形象,把本文的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时代大背景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卖白菜。

莫言。

卖不卖掉到沟里。

三棵白菜。

老太太撕去菜帮白菜重。

回家里。

(五)作业布置。

(六)课堂小结。

七、说教学反馈与评价。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课文本身身上,其实本篇课文也可以将“诚信”重点分析,指点学生应如何看待金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诚信的重要性。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学生习作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那饥饿的时代,在那个贫穷的时代,在那个畸形的时代,白菜饺子是怎样的一种奢望。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作者心里已贮藏很久了。但今天母亲却要把仅剩的3株白菜卖掉。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母亲也含着泪水动怒了,让作者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对它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喜爱,充满了不舍。如今,它就要成为别人桌上的佳肴了。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我想这种伤感不会压于“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做嫁衣裳”。无奈、伤感萦绕在作者心里。刺骨的寒冷使作者将小白菜跌落在地。作者知道闯了大祸。若不是迫不得已,又怎会将仅剩的3颗白菜卖掉呢。自己却将这糊口的白菜摔落了,无论无意还是有意,这都是不应该的。看着母亲那因过度劳累和艰难生活而再也伸不直的背,作者也只能流泪了。自责之情相信所有人都能够体会。本是心头肉的小白菜,却被人指责;本就瘦弱的小白菜,却被剥了又剥;本来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这都是一个买菜老人的所作所为。作者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你既如此,我又何必诚信呢?再加之生活的贫穷,作者在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不料此事被揭穿,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母亲的哭给了作者很大的刺激,悔恨又怎能用哭就能表达呢?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这次悔恨让作者至今想起仍沉痛不已。文章全篇围绕“情”展开,以小白菜为线索,书写了各种“情”——作者对小白菜的情、作者对母亲的情还有作者对买菜老人的情。所有的“情”真挚、朴实,让读者觉得触手可及。文章中多次写到“哭”。第一次是作者知道小白菜将被买掉而哭;第二次是作者将白菜篓子打翻,自责而哭;第三次是母亲伤心难过而哭。同样是哭,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程度,不同的人,所表现的“情”也不同。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全篇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让读者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我在新闻上看到时,很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莫言是谁呀?”爸爸告诉了我莫言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他的书籍。其中我最忘不了的一句是,他是我们高密人。

我让爸爸带我到书店去买莫言写的书籍,后来我也从电脑上查了一下资料。我为莫言是我们高密人感到很光荣,头上仿佛架了一座彩虹桥。也同时为莫言是我们高密人喝彩。

在网上,我搜集了大量莫言先生的作品。搜到了莫言散文《卖白菜》。我很好奇,为什么莫言先生会写卖白菜呢?我在网上一读,哦!原来是这样。莫言出自于高密市大栏乡,小时,他跟他母亲去卖白菜。由此创作了散文《卖白菜》。我第一次读的就是《卖白菜》。

这个故事讲述了莫言12岁跟母亲去卖家里仅剩的三棵白菜,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嫌弃白菜,莫言反驳她,最后,经过几分钟的纠纷,老太太决定买白菜,莫言代母亲算账多算了一角钱。这篇文章中“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多算人家一毛钱呢?给我的感觉就是母亲仿佛一点也不生老太太的气,而老太太又是拨菜叶,又是用手指戳,反而生莫言的气。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我希望,我们在集市上选购东西时,不要给买主找麻烦,卖主同时也不要给买主找麻烦。

【篇一:】当我读到《中国最好的散文》中的《卖白菜》时,我被感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爷爷的散文,感觉朴实感人,还十分贴近生活。这篇散文讲......

莫言蛙读后感

坐在车上没事干,翻看了一下前一段时间很火的莫言的《蛙》,首先选择看这本书呢,我也承认有一定的跟风因素在里边,莫言拿了诺贝尔奖,然后大家都拿他的书来看,我原本一直都坚定自己决定不看的,但是那天到了图书馆,又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借了回来看,看名著,于我而言呢,是了解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看看在那个时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其实,之所以可以成为名著,相信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我觉得最重要是它也可以映衬将来,也就是作为读者所生活的时代,如果名著仅仅反应作者的时代,那么那些名著一定早就落伍啦。

读着莫言写的《蛙》,书中的主角是姑姑,对于姑姑这个人,怎么说呢,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娃娃,国家支持生育的时候,她帮人们接生,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她就用她自己接生的双手来打胎。我很佩服她,她对共产党的命令是深信不疑,坚信党的每一个决定即便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质疑,当自己的亲人因她而死了,她也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这样一个人,当然就像姑姑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像她那样认真执行党的每一个任务,那样的话,中国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其实好像说的挺对的,想当初要是中国的人口无法收到控制的话,那么到现在发展也是要受到限制的哦。

也许是受到了诅咒,认真执行任务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没有机会生小孩子,小狮子是书中那个“我”的第二个老婆,一心想要为“我”生一个儿子,但是始终是没有,后来索性就采用比较现代化的一个办法代替怀孕。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为了生一个儿子,居然可以接受这样来的小孩。也许这就是时代造就的吧。

相比而言,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我”的第一个老婆王仁美,虽然说这个人比较神经大条,但是怎么说呢,她怀了第二胎,“我”好言相劝之后,还是决定了打胎,只可惜后来没有保住命,唉!

这本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的理想,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姑姑的坚持就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用心的执行党分派下来的任务”,是啊,年轻的时候,姑姑是轰轰烈烈的坚持着,但是老来呢?她开始怀疑自己了,认为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同样,和姑姑一起的小狮子,年轻时和姑姑一条心,但是老了之后,居然做起了完全相反的事情,为了得子,不惜找人代替怀孕,是不是有点讽刺的味道呢?你说这样的人,等到了很老的时候,最最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己引以为荣的计划生育的执行呢?还是最后逆反计划生育的代替怀孕事件呢?他们为国家做的事情,国家感激他们,但是作为一个人,如何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呢?也许真正的伟人是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就像为了统一全国而犯下大量杀生的那些帝王,我想知道,这些帝王们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后悔过呢?也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别人做的个别事情是无法影响时代的前进步伐的,但是这于一个人而言又代表什么呢,所以说在时代背景下看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到这里突然间觉得人真的好渺小哦。

百度了一下关于这篇小说的介绍,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如果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呢,是不是应该在事业,想要成为一个伟人之前,先作为一个人来想一想呢?一个伟人,到了晚年发现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最后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情是对不起谁谁谁,何苦呢?最终的,我们还是只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既然说人对于时代来讲是渺小的,但是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是唯一的,与其让自己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里承担一个可有可无的伟人,何不考虑一下在自己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成就无憾的自己呢?哎,也许要是每个人都先成就了自己,那么可能就来不及成功了吧,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应该谁先谁后。要是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那么岳飞,戚继光这些民族英雄有何以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了。也许这些人的小我和大我是统一的,所以就无所谓以何种形式存在了吧。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

品读散文《卖白菜》,我读出了幸福的味道。

和《卖白菜》的时代相比,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都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的生活,根本不用为衣食而担心。我又想到了我自己,别说白菜饺子了,就是天天吃羊肉饺子也没问题。相比之下,我真幸福。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后,就对白菜饺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真的特别特别想吃上一顿作者当年没能吃成的白菜饺子。

后来,在过年时我终于如愿以偿了。可当妈妈把煮好的白菜饺子端上桌,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个之后才发现,其实白菜饺子根本就没我想象的那么好吃。白菜的味道,特别是那种多少有点儿酸酸的味道盖住了肉味,根本没那么好吃。但我还是不甘心,又接二连三的品尝了几个。每吃一个我就低头闭目,想象着自己就是当年的12岁的“我”。想象着在那个饥荒的年月,在过年时竟然还能吃上一顿美好的白菜饺子,心里真不是滋味。我觉得无论我怎么去品尝,都尝不出当年白菜饺子的`味道,但我却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这时我才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太幸福了!

卖白菜读后感

1.赏析生动的细节描写,明确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3.探究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感悟和启示。

【学习重难点】。

1.赏析生动的细节描写,明确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重点)。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将品析本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的含义,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习。

1.去集市路上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家庭的贫困。

2.“我”为何对老太太充满了恶感?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老太太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更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这个句子用“我”的态度衬托了母亲的善良和宽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三、合作探究。

(一)细节描写。

师: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而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1.请赏析下面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

赏析:示例一:“揭开”“掀动”“拉开”“扒拉”等词语具体细致地揭示了母亲内心的愁苦和矛盾,也体现了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示例二:“叹息”“抬高”“撇”“锁定”“端详”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母亲因贫穷所迫决定卖白菜时的矛盾心理,暗示了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为下文母亲决心卖白菜做铺垫。

(2)透过蒙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赏析:通过“我”的视角,详细描写母亲摘下三棵白菜的过程,流露出“我”此刻内心万般的不情愿和对这三棵白菜无限的珍惜之情。

(3)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

赏析:生动地写出了老太太翻动白菜,拽白菜根,戳白菜的动作,以及她手指的形态,体现了老太太挑三拣四、爱占便宜的性格,暗示了老太太家境的贫穷,为下文“我”与老太太发生冲突,并多算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4)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

赏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把“我”独特的心理感受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把“我”对那三棵白菜的留恋心情渲染到极致。

(5)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赏析:“贴”“仔细”“打量”等词语,生动地体现了老太太的谨慎小心和对我们的不信任,也暗示了她的家境贫困,为下文她回去后知道“我”多算了一毛钱后将白菜退回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赏析:两个“一张张”既写出了老太太和母亲的小心谨慎,也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无比重视。

2.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为了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3.下面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母亲的泪,其蕴含的意味有何不同?

(1)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2)“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明确:(1)母亲为家境的贫困、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2)前文写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我”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信的品质。

(二)思想感情。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2.怎样理解作者最后一段“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蕴含的感情?

明确: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践行诚信。

四、课堂小结。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但作者告诉我们“人穷不能志短”,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诚信。贫穷已经远去,幸福来之不易,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卖白菜》读后感

那棵最小的白菜是和莫言他们有很深的感情的。莫言非常讨厌那个老太太,我觉得莫言这种讨厌很正常,那个老太太不凭良心说话,本来很好的白菜一下子就毁在她的手中,弄坏了又还回来了——太不讲理了吧!

莫言的母亲其实也很舍不得那棵白菜,那棵白菜是他们及时拯救、小心呵护才得以长成的。她表面对老太太很客气,但肚子里面的那股火可想而知。可莫言也应该体谅母亲,并不是她不讲信用,只是实在没有东西卖了,只能卖那三棵白菜了。

而莫言用草棒在地上划算白菜价钱,是就地取村,还是当时穷到连纸和笔都没有呢?

卖白菜,这哪里是在卖白菜呀,分明就是难以割舍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孩子”、精雕细刻而成的作品么!

通过卖白菜过程的描述,母亲的包容诚信、“我”的率真冒失、老太太的市侩庸俗跃然纸上。

卖出去的白菜最后又回来了,但母亲的“脸”丢掉了。这个结局让人唏嘘。

难怪莫言好哭,读完《卖白菜》,我也有想哭的冲动——不愧为讲故事的高手!

莫言《卖白菜》原文

在网上,我搜集了大量莫言先生的作品。搜到了莫言散文《卖白菜》。我很好奇,为什么莫言先生会写卖白菜呢?我在网上一读,哦!原来是这样。莫言出自于高密市大栏乡,小时,他跟他母亲去卖白菜。由此创作了散文《卖白菜》。我第一次读的就是《卖白菜》。

这个故事讲述了莫言12岁跟母亲去卖家里仅剩的三棵白菜,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嫌弃白菜,莫言反驳她,最后,经过几分钟的纠纷,老太太决定买白菜,莫言代母亲算账多算了一角钱。这篇文章中“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多算人家一毛钱呢?给我的感觉就是母亲仿佛一点也不生老太太的气,而老太太又是拨菜叶,又是用手指戳,反而生莫言的气。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我希望,我们在集市上选购东西时,不要给买主找麻烦,卖主同时也不要给买主找麻烦。

莫言《卖白菜》原文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卖白菜》,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卖白菜》是中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反映的是作者过去的一段辛酸往事。故事很简单:故事里有一个家,但并不完整,好像就只有“我”和母亲,两人一起种菜、一起卖菜,相依为命。眼看要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贮藏了很久,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三颗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集市上,我们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我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源于“我”对那棵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我”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里,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我们也能真实地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那么彻骨得冷,彻骨得穷。

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格。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文章为中职生写作和做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所谓整体感知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包括初步把握整体框架,感受文中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思考分析做好准备。按照这样的单元教学要求,我特意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从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三、教学难重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致。难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和主题。中职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缺少这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不强,因此,主要以老师引导和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采用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不舍情、自责情和懊悔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学法上,主要通过自学讨论法和发现阅读法,促进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自学讨论法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深究的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的精彩之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语言自然朴素而感情真挚的风格,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莫言《卖白菜》原文

为什么一件普通的卖白菜的小事竟能写的如此感人呢?在和妈妈一起多次品读之后我才发现了其中的秘诀,那就是作者的写作方法更胜一筹。

文章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无论是描写白菜的成长过程,还是描写母亲的种种表情,或是描写“我”和那个买白菜的老太太之间的对话,都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还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在这方面我可差远了。如果让我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我也只会像记流水账一样的把它记录下来,根本不会想到加入细节描写衬托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通过多次品读《卖白菜》我还真的读出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真妙。

品读散文《卖白菜》我明白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想到了很多。

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莫言蛙读后感

假期闲来无事,拜读了莫言先生的《蛙》。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农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的叙述,反应了中国成立后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不管各种媒体是如何炒作宣传这本书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写人,表现人性的小说。

首先,作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作者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人内心的矛盾变化,人性充斥在作品的每个文字当中。其次,作品的布局构思颇为新颖。全书采用书信体结构,话剧形式的结尾。莫言说:“写了十几万字以后,我就觉得太复杂了,给阅读带来障碍,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但是在最后末尾还是用了话剧的形式,把朴素的叙述让它插上两个翅膀,因为这个话剧里面注入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因此在结构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些新意,所以这部作品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己的某些过去重复(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全书五个章节分别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作者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我认为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是文章最后的独幕话剧,它以整部小说的叙事为背景拉开帷幕,将一段长故事大历史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从感性的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集体形象的舞台表演,从而使这个故事更能触及读者的灵魂。这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在剧本中,生下孩子的陈眉因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处寻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闯进公安派出所去诉冤。“我”一家子给生的孩子“金娃”办满月宴席时,陈眉闯进来抢走“金娃”,跑进一个以民国时期县衙大堂为背景的电视戏剧片拍摄现场。经过“县长”一番颇具讽刺意味的断案后,“金娃”回到了小狮子的怀抱。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展开了内心的剖白:她经常回想起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过的孩子。

整个话剧的诡异和脱离现实的表现力,明显得使话剧游离在了历史之外,作者通过这个途径将纯粹的事件上升到了生命和文学的高度,从而体现了生命、政治、文学之间的意义。同时,通过读整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作者一直在写家乡的故事,但却跳出了故事本身,站在人类和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是许多小说家追求的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