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佛教的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19:35:20 作者:雁落霞 佛教的论文(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摘要:本文从什么是计算说起,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人类对计算本质认识的回顾,提出量子计算系统的发展和成熟,并且提出了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规律:“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1计算的本质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浅谈太平广记中佛教故事的论文太平广记地位

‘天下父母心’天下做父母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儿女。可是爱的方法不对,也可能害了儿女养成坏的习惯。士农工商每一个人都要赚钱,然而赚钱的方法不对,也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每一个人都工作,而工作也必有方法,方法不对反把事情弄坏,举一反三,世间万事都有正有邪和有偏。

从前有一个农村,有二个农友非常的要好,有一天二人在谈论中,谈起了种甘蔗的事情。甲说:‘我们来种甘蔗的比赛,羸的人可获得一笔的赏金,输的人要赔偿这一笔偿金,你看怎样?’乙说:‘好啊!这样很有趣,也可以鼓励工作和生产,就这样一言为定’。二人讲好了比赛的原则,把土地各分一半,就开始了比赛。

甲这几天来都绞尽了脑汁,想用什么方法来赢得这次的比赛,想了几天以后,终于想了一个方法。他想,甘蔗是甜的,必须要甜的东西来滋养它,所以用甘蔗汁来灌溉必能得到良好的收获。这几天二人都开始耕地下种子。甲则常常用甘蔗汁来灌溉,乙则和平常一样,只是努力耕地、除草、下肥、灌水等工作。

几个月以后,甲的甘蔗慢慢的黄瘦下去,乙的甘蔗却一天一天的青绿茂盛粗壮起来。到了最后甲的甘蔗都枯萎了,而乙的甘蔗即得到丰收。这是什么缘故?就是方法的对与不对而已。

俗说:‘贼计状元才’聪明的人反被聪明误者比比皆是,做流氓做小偷的,以为可以不劳而获。欺骗拐诈的人,以为只要动三寸口舌就获得财物,可是天理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即在后头!世间万事一分努力,即有一分的收获,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所以佛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杂草而得到稻谷的道理。

世间士农工商各有其努力的方法。若是专动歪脑筋去占他人的便宜,或用投机取巧的方法得到利益,结果反受其害的果报。譬如办公的人贪污枉法,农人用过量的农药毒害他人,工人偷工减料。商人用假品欺骗获得暴利,结果必须受其应得的报应,世间每个人每个职业都可以报效国家与社会,反过来说,每个人也可以剥削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存心良与不良而已。

每个人的前途光明和黑暗,人格的高低,将来的升堕,都出于我们的一念为始。人若存心良善,眼前虽吃亏一点,将来一定有良好的果报,奸恶的人眼前虽占一点的便宜,渐渐人格堕落,人人厌恶,前途必定黑暗。就是没有存心不良,做人做事方法不对,也会造成不良的果报。是故须学佛圣贤的理由在这里。

浅谈太平广记中佛教故事的论文太平广记地位

女子监狱有一个女犯名叫赵光光,家在名山景区,10岁时父母双亡,她练过拳脚,做过地痞导游,从12岁到20岁,被少管一次,劳改两次,这次是重伤害,四进宫,被判刑。她宣称这次就死在监狱了。有人说:“就算请如来佛来,对这个赵光光也没办法!”

赵光光第17次进禁闭室时,监狱领导决定把女管教王平从其他中队调到赵光光所在的中队。不少警官私下说:她是“憨厚妈妈”型的,赵光光根本不适合“温柔感化”这一套,没用的。

王平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禁闭室看光光。

打开门进去,戴铐缠镣的光光正睡得一塌糊涂,鼾声如雷。她就在光光身边坐了下来,一直看着光光的脸,不时叹一口气。过了好久,光光睁开眼问:“王管教你啥时来的?”她说:“刚进来。”光光大笑起来:“骗人!我在装睡呢!哈哈哈哈……”

换别的管教这时就该发威了,但她的反应是:瞪了光光一眼,拧了光光一把,把左手垫在光光的脸上用右手打了几下,就像妈妈对不听话的女儿那样。

光光坐起来了,叹气。她当然知道王管教的好,所有犯人没有不说王管教好的。

“王管教,我劝你别来这中队。”“我是为你呀!你看你,住了3年加了4年,这样下去……”“我劝过你了,你要是不听,就别怪我了!”

她待了一会儿,走了。

她做的第二件事:去了光光的家乡5天。

光光没亲人了,王平就在村里挨家挨户串门儿,问光光从小到大的所有细节。几乎所有人都说光光是天生恶性,从小到大没有一件能说得上好的事。最后,终于有一个老人说了一句:“光光这孩子上学蛮灵的……”就为这句话,王平又跑到光光上过3年小学的那个学校,找到了当年光光的班主任张老师。张老师也是个老妈妈了,提起光光竟哭了起来。

原来,光光上学那3年一直是班长,是班里最好学最灵气的好孩子!父母死后,村里乡里没一个人管她,外婆家很远,她去外婆家就上不起学了。张老师几次去看光光,最后一次是在少林寺景区找到了乞丐似的光光,光光给她跪倒,说:“老师,我对不起你!你别管我了……”说罢就跑了。从此她就再也找不到光光了。

张老师拿出光光的十多张照片让王平看。都是张老师拍的,从光光7岁到9岁,有单人的,有身为班长带队的……王平很吃惊:光光原来是这样的!她生出一悟:好和坏的转变,绝不可能只是单向的!王平带着光光的照片返狱。

她做的第三件事是:去了几家照相馆,把光光的所有照片都翻拍,再放大,最后都放大成年画那么大,张张都是让人看一眼就心疼心暖的“童星照”,花了上千元。她把光光的十几张“童星照”贴在自己的管教室,满墙皆是。最后,她要求提前解除对光光的禁闭,带光光来管教室。

光光走进管教室后,一下子惊呆了,看呀看,认出来是自己了,再看王平,王平正像久别重逢的妈妈那样看着她泪如雨下!

“这……是我吗?”

光光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竟有过如此的“底色”!

“孩子,这才是你啊!”

“哇——”

王平轻轻地抱住了光光,劝住了光光。光光说了实话:其实变坏的这些年来,最坏的时候她的心是最痛的,最想学好的时候她又是最发疯地做坏事的,她最怕人看透她……王平笑问:“以后呢?”光光说:“放心,我要好就是最好!”

光光出禁闭室的第二个月就当了犯人的大组长,连续4年都是改造积极分子,立功9次,刑期过半时获假释。10年下来,她已是拥有资产数千万的“新生摄影总部”的大老板,有8个连锁店,“创业先锋”、“致富女能手”……各种荣誉称号接踵而至。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心灵的感化,就是心灵最深处的互动。

浅析佛教思想在宫体诗新变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宫体诗创作之所以能够自成一体,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学者们对宫体诗之义界多有研究,倘以“新变”二字为着眼点,则可从宫体诗的内容、形式、功用三方面进一步审视佛教在其新变中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宫体诗;新变;佛教;原因

宫体诗自梁陈风靡而至唐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颇受争议的文学现象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者们对它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研究角度不断翻新且有了“正身”之说。佛教与南朝各文学现象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宫体诗与佛教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宫体诗产生的思想根源,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申而论之。

一、宫体诗形式新变说与佛教之经籍转读

(一)宫体诗日臻完善的诗体

宫体诗歌作为南朝时的文体形式之一,其诗体已经逐步完善成熟,具有了格律诗的雏形,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对偶和声律两个方面。归青在其《南朝宫体诗研究》一书中,曾经对宫体诗的对偶进行了精确而严密的统计,显现宫体诗歌的对偶已经非常普遍。在宫体诗的声律方面,他也给出了比较详实的两个表格——“宫体诗律句统计表”和“宫体诗律联统计表”,可发现律诗律句比率皆在60%之上。

在众多的宫体诗中,都具备了新变形式的美,我们可例举来分析。

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罗裙宜细简,画屟重高墙。含羞未上砌,微笑出长廊。取花争间镊,攀枝念蕊香。(萧纲《戏赠丽人》)

从词性上来看,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属对工整;从字义上来看,也是遥相辉映的,如“罗裙—画屟”等之对,都具有着相同的色调,从而形成了和谐对称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创作主体在形式上的求新,即“形式新变说”。

(二)佛教中的经籍转读

南朝时佛教的传入对文学产生了影响,这一观点是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永明体的产生与佛教关系密切便是观点之一,尤其是在“四声八病”说的提出与佛教转读的.关系分析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吴相洲在其《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一文中,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切实的总结论证。美籍汉学家梅祖麟、梅维恒的《梵文诗律和声病说对齐梁诗律形成的影响》一文中有重要的概括。由此可知,佛经的转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声律学说,但它并不是永明体产生的根源。

(三)经由永明的传递

那么再来看永明体和宫体诗歌两者之间的潜移默化,作为前后出现的两种诗体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永明体产生于南朝的齐代,永明即是齐武帝的年号。沈约、王融等人考辩四声,并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强调声韵、平仄和对仗等,永明体的产生是近体诗演变的关键性的转折。宫体诗作为永明体和唐格律诗之间出现的一种过渡性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的发轫期的产物,它在永明体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近体诗。“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这一描述体现出来了宫体诗的创作对永明体的超越,以及对于近体诗形成的推动作用。永明体的产生得益于佛教,但佛教并不是永明体的源头,而作为永明体之后形式日臻成熟的宫体诗,显然也相应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二、诗“言志”与“娱情”中的儒与佛

(一)儒家“言志”诗教观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文论家们对于诗歌功能的约定俗成似的体认,在较早的典籍中便记载了这种功能,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所在,他们对于诗与志的功能也有着独到的理解,其诗教观念仍然是归于志的,归于的是“仁义礼智信”的旨趣所归。

(二)佛家“行思”分离论

佛教传入之后,便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青睐,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迅速地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从而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分庭抗礼的局面。任何一种思想都需要经过漫长的磨合,佛教亦是如此,它在一方面依顺于儒家的一些思想观念,比如说“忠”、“孝”等礼制法则,另一方面则激发了潜于“忠孝”礼制规范压制之下的人之情。对此,它采用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行思“进行了分离,即是上边所提到的“秽解脱法”。梁时的君主对于佛教是倍加推崇的,他们热衷于这种新的宗教思想,这也推动了佛教思想的进一步融入,加速了这种行思的分离。作为宫体诗歌创作源头的梁代宫廷对于佛教的求新,也相应的体现在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

(三)宫体诗“情”、“志”的对立

在宫体诗之前出现的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虽然已有了咏物的娱乐性,但是仍将怀抱寄托其中,并没有完全做到“情志”的分离。宫体诗创作则完全将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转换为了娱情,这是由佛教传入而引发的,是与儒家诗教观是相背离的,所以体现出了佛与儒的争锋。首先,对于宫体诗的创作主体来说,他们以诗来娱情而非寄志,统治者对于情志的分离也持着赞同的态度。其次,当代和后代对于宫体诗的评价往往也是以儒家的言志来作为标准,从中也可以体现出宫体诗对于言志的脱离。如《梁书·卷四》的史官评论。

统上而观,佛教在宫体诗的新变作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宫体诗的艳情内容的变化,还是宫体诗歌形式的变化,都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笔者认为佛教所带给宫体诗质的飞跃便在于诗歌功能的突变,由儒家的言志到宫体的娱情,其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激发。宫体诗正是佛儒思想明暗相斗的结果,体现了佛与儒的争锋!

参考文献:

[1]普慧著.《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版

[3]吴相洲《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文艺研究》,第3期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摘要:本文从什么是计算说起,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人类对计算本质认识的回顾,提出量子计算系统的发展和成熟,并且提出了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规律:“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1计算的本质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费曼设想的启发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伊奇daviddeutsch提出是否可以用物理学定律推导出一种超越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方法即推导出更强的丘奇——图灵论题。费曼指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不需要考虑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即把计算看作由“神谕”来实现的:这类计算在量子计算中被称为“神谕”(oracle)。种种迹象表明:量子计算在一些特定的计算领域内确实比传统计算更强,例如,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一个大整数(如1024位的十进制数)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的难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困难问题”,困难的原因是目前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这种计算快速地进行。目前,就是将全世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子计算机全部利用起来来计算上面的这个1024位整数的质因子分解问题,大约需要28万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够等待的时间。而且,分解的难度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多指数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要分解2046位的整数,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宇宙现有的年龄。而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只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分解1024位的整数了。

8量子计算中的神谕

人类的计算工具,从木棍、石头到算盘,经过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笔者发现这其中的过程让人思考:首先是人们发现用石头或者棍棒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随后,人们发明了算盘,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当人们发现不仅人手可以搬动“算珠”,机器也可以用来搬动“算珠”,而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随后,人们用继电器替代了纯机械,最后人们用电子代替了继电器。就在人们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数学家们开始对计算的本质展开了研究,图灵机模型告诉了人们答案。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计算均是模拟一个快速的“算盘”,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cpu内部,64位的寄存器(register),也是等价于一个有着64根轴的二进制算盘。量子计算则完全不同,对于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类似于古代希腊中的“神谕”,没有人弄清楚神谕内部的机理,却对“神谕”内部产生的结果深信不疑。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人们通过输入,可以得到输出,但是对于黑盒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确并不知道。

9“神谕”的挑战与人类自身的回应人类的思考能力,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最终解决困扰当今时代的量子“神谕”。不仅如此,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

“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参考文献

[1],quantumcomputationandquantuminform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2]computablenumbers,withanapplicationtotheentscheidungsproblem,proc.lond,1936(42):230~265.

[3]quantum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quistprogramver.2.0[j].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darp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