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艺术概论的论文(热门14篇)

时间:2023-12-29 22:36:19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是一个参考的起点,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改写和扩展,使文章更具个人特色。范文范本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范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艺术概论论文字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艺术概论论文2000字(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基础课教学过于强调描绘性的机械练习,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常出现将造型基础课等同于“画画课”的认识误区,而设计色彩、设计素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分立开设,使得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分割传授,教学过程较为僵化,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打破原有的课程界线,以学以致用为目标,构建起一个模块化的、具有充分升级空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建立在横向发展的基础知识平台之上,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向着不同的方向进行纵向延伸的模块化知识体系。这里的基础知识平台,是在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史论类课程相联系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自主地根据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方法,并在造型基础教育的同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纵向延伸的知识模块,是在基础知识平台上根据环境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方向的不同,通过情境式教学等手段,有侧重地组织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使学生构建完整的技能体系。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进行单元划分,并设置难易适当的基础知识平台和技能发展方向,使整个课程体系呈现完整的网格状结构。这样的课程结构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模糊传统课程的边界,以作品的创作为载体,以知识与应用为导向。

按照这一思想,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可改变原有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五门基础课程依次进行的开课方式,将形式基础课与造型基础课相融合,整合课程知识,使之变成一门综合的进阶课程,并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作品制作为载体,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手段,将技能与知识的传授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准备与教学评价环节,可穿插美术史及美术理论类课程知识,通过与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类通识课程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获得更专业的艺术素质培养,提升审美品位,获得进一步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区别于普通职业院校的单一技能教育。在黄淮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中,造型基础一(设计素描)、造型基础二(设计色彩)、设计基础一(平面构成)、设计基础二(色彩构成)、设计基础三(立体构成)五门基础课程是分别开设的,可尝试将其整合为由三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一级模块包括形态结构分析、形态结构表现、形态表象分析、形态材料表现等内容;二级模块包括基础形态结构主观构建、基础形态全因素创作、复杂形态结构主观构建、复杂形态全因素创作等内容;三级模块包括情境空间综合形态创作(室内陈设、灯光等)、视觉综合表现(主题设定、广告模拟、包装)、工业产品形态创作(日常用品基础结构、外观、材料质感)、建筑形态创作(基础空间结构创作、表面形态处理)等内容。整合后的课程体系由简入繁,结构更为清晰。

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教材的编选与使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教材的适用性不强,编撰方式过于守旧,导致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内容较多的造型等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重课件、轻教材,绝大部分学生极少看教材,教材逐渐被边缘化。因此,编写更为适用的教材就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应用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尽量增强教材的应用性;应根据新的基础课程构架整合教学内容,以过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教材为蓝本,以示例作品制作的完整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并融合制作过程中涉及的造型基础技能以及形式基础知识,根据不同工作对象的不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组织教材内容。例如,在“彩色装饰画制作”单元中,应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对制作过程中涉及的造型、色彩以及构成知识进行归纳编排,突出真题实作。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课程载体和教学范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并力求简单,使知识与技法要点一目了然。这样便于教师运用教材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充分利用扩展空间,引导学生逐渐加大制作的难度与复杂度,以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教材的应用上,在用好主干教材的同时,应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学习相关辅助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辅助教材的选取,类型不应有局限,可包括学术专著、论文、新闻等,但应注意与课程知识的联系,并以教材为主线由浅入深地展开知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浏览相关网站,使学生在充分利用馆藏图书资源的基础上接触无纸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资源获取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一般是将理论教学与画室实践练习相结合,先理论后实践,“讲一讲画一画”。这样看似符合认知规律,但它对学生的理解力与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基础素质较差的学生很难有理想的学习效果。应用型教育要求学生有自主理解与更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项目设计团队中承担着一定的工作角色,能否胜任角色,不仅要看其知识储备和技法的掌握情况,更要看其能否合理、熟练地选择和运用知识技能。而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传统的“一人一板、画完收工”的课堂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是难以达成的。因此,根据新培养目标革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为了增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可根据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将学生分成若干制作组或讨论组并扮演具体的角色,从制定创意计划到创意的实施和总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思想,或通过小组互评查漏补缺,从而不断地完善创意计划。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并逐渐淡化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注意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并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路和技术问题,同时归纳典型问题留待下一教学环节重点解决。在布置任务和讲解任务范例时,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方法与步骤,运用多媒体图片和3d模型,尽可能全面地阐释范例的工作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进而使学生明确任务的目标要求。在创意阶段,应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将各自的创意以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展示,经过小组反复讨论、修改后确定最符合任务目标的设计方案,然后投入作品的制作。作品制作完成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构建作品的评价指标,组织学生阐释作品中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创作理念等,通过讨论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将典型案例的创意制作过程以视频等形式备案。更新课堂组织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专业工作团队基本的工作与交流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同步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赵凌宇单位:黄淮学院。

纵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很多现在的问题早在创办之初就已埋下伏笔。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社会财富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困惑和精神问题,所以才有现代派艺术对工业社会强有力的批判。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中国古典艺术的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等综合艺术培养模式)。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专业化越来越来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普通考生分数线低1/2或1/3以下,起点本身就很低,再加上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贯彻到底。在这种体制、这种模式下,怎么能培养出大师呢?其次,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教育中以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价值观代代相传的载体,这种源于美国的艺术教育理论是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当代艺术缺乏一个评价体系,其新鲜、活跃的因素无法进入高校当中,而进入高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挑选的过程中标准的把握却是一个问题。所以,当专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茫然和不适应,他会发现在学院中学习的实际上有很多是用不上的,稳定、成熟的学科模式在给学生传授着已经老去的东西。重视当代艺术,就是要求重视当代艺术批评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艺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有专业设计类艺术教育;二是普通艺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艺术教育;三是师范艺术教育,这在艺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艺术,行会时期是以工匠师傅来教授,有一段时间是以艺术家来担任,现在由谁来担任呢?在现代中国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师范类艺术教育是雷同的,都以教授素描、色彩、创作等技法课为主,用培养专业艺术底子的专业艺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小音院”,而没有体现其教育科学的特点;其次,由于忽视普通艺术教育使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质量下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挑选人才是以高考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压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各类附中、培训班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而普通生的艺术课在进入初中二、三年级就已基本停止。艺术高考由于文化课要求低,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相互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阿瑟·艾夫兰.西文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摘要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从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几方面剖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面的、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艺术化教育之路与社会化教育等改革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问题。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一:浅析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运动平面设计。

论文摘要:绘画和设计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属于不同的门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理念、技法等方面,绘画和设计是互为作用,互为服务的。而现代艺术不是单纯指各种美术流派,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体现,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到其它领域。现代艺术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更多的形式语言,促进了平面设计的表达和新风格的形成,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由此,现代平面设计在自觉的层次上步入了多元化、自主化的境地。

20世纪是一个无法比拟的时代,各种艺术形式在反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它几乎很难用一种风格和形式进行描述,也很难用传统的观念进行分类。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是针对传统艺术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不仅是对人类文明中从传统艺术的内容、目的价值观、服务对象、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到表达媒介的彻底改变,而且也为现代视觉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立体主义运动从190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运动,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新艺术运动的出现,并且对平面设计从表现形式到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他们的创作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泉,一个是非洲的原始艺术形式,特别是原始部落的面具、雕塑和埃及的出土文物;另一个是保罗·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绘画。20世纪初,当人们还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浪漫优美的氛围中时,毕加索在1907年向世人展示了“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人们被这抽象成几何人形的画面震惊了,这是向传统的审美观进行的尖锐挑战。因为立体主义“否认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立体主义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8年到1912年,这时期基本上是毕加索和布拉克的二人活动,后来影响到其他青年艺术家进行尝试,逐渐形成一个国际运动。他们分析绘画中的各种基本组成元素,对于色彩、形式、结构都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原则,在绘画上逐步走向理性分析的方向,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还开始尝试把这种思维方式、观察处理艺术状态的方法用在雕塑上,受他影响的几个前卫雕塑家推动了立体雕塑的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2年开始的,立体主义往更主观、更抽象、更复杂的方向发展。毕加索开始尝试使用新的媒介进行拼贴,他在作品中使用旧报纸、海报残片、废弃的公共汽车票等,之后还使用了木片、沙、金属等材料在作品中进行拼贴。这是绘画史上第一次使用其他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造型,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开创了绘画渐新的方向,表现方式使艺术家空前的自由。

立体主义在造型、空间的处理手法上,新材料的运用方面都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在进入了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后,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开始使用拼贴来进行表现,强调肌理和色彩的质感。传统的写实的、具象的形象被抽象的几何化的形象代替,新材料拼合出色彩和肌理都逼真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平面设计语言。抽象的几何形态,多视角的画面,不同空间的物象组合,新材料的运用,拼贴手法的使用,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设计语言,开拓了新的设计思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的招贴设计和平面设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未来主义于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它是涉及到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一场影响深刻的艺术运动。它崇尚机器速度,抛弃传统的趣味,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对抗和谐与高雅的趣味,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对达达主义运动和构成主义运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高度自由的设计方式。

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为意大利诗人费里波·马里内谛,他于1909年2月份在法国报纸《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为标志,成为未来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他认为应该庆祝速度、战争和暴力,这些活动才是代表未来的实质。他反对任何传统的艺术形式,认为真正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应该是意大利和欧洲的技术成就,而不是古典的传统,应该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和速度之美。

未来主义摒弃一切传统的绘画方式和表现手段,强调艺术反映工业时代的现代感,致力于通过表现运动和速度来展现工社会的审美观念,赞美机器、运动、速度和暴力。未来主义一面吸收了分析立体主义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运动感,另一方面借鉴了新印象主义点彩的绘图技巧,用线和色彩表现连续的层次组合和一系列重叠的形,还经常把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放在一幅作品中,来表现物体运动时的情景,用无拘束的构图,狂乱的线条和笔触表现物象的运动感和速度感。巴拉的代表作《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风格,描绘的是奔跑的狗和女人的足,用重复的形来表现物象的运动,将奔跑的狗连续运动时在不同的时间腿部的动作瞬间定格在一张画布上,这些动作瞬间就会凝固成一个个变化阶段,这是未来主义艺术家以静态的手段描写动态物体的积极尝试,对后来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画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未来主义主张利用抽象元素在画面中的穿插、重叠,以及线的力量来表现作品的运动感、速度感和力量感。他们对字体设计、字母形态及组合构成有独到的见解,强调对时代和生活的感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把平面设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画面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体现出力量感是未来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未来主义诗歌和宣传品的设计是他们平面设计风格的典型表现。马里内谛正于1913年6月份在《拉谢巴》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宣传他的平面设计观点,他认为新时代的语言应该是不受以前规律限制的自由组合。在版面编排上,他也主张推翻所有的传统的编排方法,以完全自由的方式取代。他在其中一页上发表了自己的诗歌,完全违反语法,编排自由,纵横交错,杂乱无章,字体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在版面上形成一个完全混乱的,无政府主义的形式。从这里开始,意大利未来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平面设计风格,称为,成为“自由文字”。马里内谛任认为诗歌额其他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解放作家自己的手段,解放的内容包括从语法中摆脱出来,从陈旧的版面编排控制下摆脱出来。他的这一主张,在未来主义艺术家这一时期设计的招贴画、书籍和杂志中得到充分发挥。

未来主义艺术家对艺术和人类文化的进步,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们是现代机。

器文明和技术进步的狂热歌颂者和崇拜者,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也并不只是艺术风格、形式语言的创新,其重要性更体现在激进的艺术主张,,以及自由不羁的无政府主义的宣传所引发的强大感染力与煽动性。未来主义在平面设计的形式上给后来的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编排借鉴,而且还影响着计算机出现以后的当代平面设计。三、达达主义(dada)。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对社会前途感到失望和困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首先在瑞士苏黎世,之后在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和美国的纽约发展起来的一个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他们用偶然在字典上翻到的词来称呼这一艺术运动,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以前的艺术,现实世界和战争的反映,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对艺术的准则进行瓦解和嘲讽,力图反主流文化和彻底解放视觉的想象。达达主义反对所有的现存艺术,反理性,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唯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达达主义具有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是知识分子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对20世纪的艺术和平面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破坏意义上的达达精神的真正先驱是制作现成品的马塞尔·杜桑,他曾用立体主义语言创造过经典的绘画《下楼梯的裸女》,用静止的形象记录传达了运动的可能性。他的惊世骇俗的“作品”是在1917年用小便池制作的“泉”,引起了极大的哗然;另外还在复制的蒙娜丽莎脸上加上两撇胡子的画等。他以坚定不移的自我逻辑和杰出的禀赋,将他艺术家的命运贡献给了颠倒的、贬义的、反艺术的、甚至非艺术的美术原则。但他是艺术与生活融合的主倡者。

德国汉诺威的诗人兼画家库特·施威特是达达主义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他的版面编排随意,强调艺术视觉效果,版面没有实质的内容,且大部分的版面内容都难以读懂,但是他的版面排版工整,并经常使用象征的版面设计手法,追求完全自由与偶然性法则相互作用的创作方式。同时,他还大量利用各种平面印刷品、照片进行随意拼贴、拼凑,是照片拼贴设计的重要早期探索人物。

达达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是从形式上开始的,他的对现成品使用的随意性、偶然性,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创造语汇与表现手法的能源。达达主义对意大利未来主义的精神和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继而又为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超现实主义运动是1920年出现在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在文学、喜剧和艺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和损害,使大批知识分子感到茫然,出现了虚无主义思想。他们以为所谓的真实表象都是虚伪的,要了解社会的真实,只有艺术家的自我感觉可以依赖和信任,这种思潮很快得到其他艺术家的认同,发展为一个运动。1924年,安德烈·布里东发表了一篇名为《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超现实主义的开始。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态度,对于字体、文字、文学的表达方法、语法规律,文化、美学持否定态度,对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西格蒙德的心理学研究倍加赞赏,声称要进行精神领域的革命,主张发觉未开发的想象,幻想的心灵世界,全面地解放思想。超现实主义是非理性的,更强调无意识是一种与理性思想相分离的意识流。超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还是一种认识方式,一种生活方式。

超现实主义有两个着名的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和琼·米罗,二个人都是西班牙人,却代表了超现实主义两种相反的表现方向。达利以写实和近乎摄影搬的形象来尽力捕捉他梦中的感觉,梦中所看到的景象,让不可能的现实变为一眼目睹的真实;而米罗则采用抽象的纯视觉语言进行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去完成作品的释读与理解。他们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及本能潜意识等结合起来,不受逻辑和现实制约,由非理性的联想来指导并表现原始的冲动和主观意象,营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形象和环境,以达到超现实的境地。超现实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美学风格:那种看似真实的、光怪离奇的形象之间非逻辑的联系,有一种怪诞的、神秘的美;其次超现实主义还为平面设计的创意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感觉生活的新思维。

平面设计中常常把毫不相关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强调主观比喻,或者采用荒诞、夸张的手法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梦境,进行主题表达和信息传递。同时,超现实主义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写实技法和儿童般天真的抽象、半抽象的神秘有机形为平面设计广泛运用,其强烈的视觉形象对平面设计造型、表意、信息表达都具有很好的作用。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已经逝去,但它为后来者建起了一座丰富的创意宝库。

以上几种西方的艺术运动不仅仅是绘画方面的成就,绘画所体现出来的艺术观念、审美精神也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生和发展。绘画和设计本是一家,只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之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绘画是设计的视觉准备,不仅给予设计造型的方式产生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意义,同时绘画的美感知觉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品味美,为设计打好基础。设计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被赋予了很大的商业价值,成为产品宣传的最有效途径;设计也可以激起学生的绘画热情,可以使绘画变得精致细腻合乎现代人的审美。因此,设计和绘画可以进行互动性教学,在互动中激活有灵感的创意,从而做出有创造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8.

[2]詹文瑶,李敏敏.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梁梅,梅法钗.世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季铁,李轶南.现代平面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李瑛.论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引导作用[j].大众文艺.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二:现代标志设计风格演变趋势的研究。

摘要: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发挥着各种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标志设计已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的视觉通信,本文旨在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的新思路,以国内外的大量成功的设计作品为例,从剖析基础知识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使大众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历史发展趋势、美感特征、设计准则、表现程序等。

关键词:现代标志设计;发展趋势;风格演变。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状况。我们在进行现代标志设计时可以借用象征意义的原始符号体现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者将原始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出新,使其具有传统的形似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或是将传统图形渗透于现代标志设计的方法之中,进而体现出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在设计过程中,不同设计领域风格的融合已经成为设计风格变化的主题之一。现代标志设计就是在方寸之间尽显无尽的意趣和思想,在交流与交换中传达出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心理,而整个设计世界的设计趋势则出现了“反国际化”的现象,倡导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设计,一个新的设计风格不断涌现,日趋多样,这同样在标志设计中表现出来。

1.2课题的意义。

旨在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标志设计新思维,分别从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历史文脉的继承、消费者情感需求、及后现代标志趋向方面予以阐释,归纳出具体新趋势和表现风格,希望对现代标志设计的研究知识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1.3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国内外大量成功的设计作品作为实例,从剖析基础知识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使大众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历史发展趋势、美感特征、设计准则、表现程序等。同时又借助优秀案例生动具体地帮助读者掌握如何赋予简洁的标志图形以丰富的内涵,以及如何把图形所承载的信息以恰当的、生动的形式传递出来。

第二章概念与定义。

2.1标志设计。

“标志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它是根据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既是一种知识产权,一种脑力劳动成果又是工业产权的一部分。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不同于古代的印记。

2.2现代标志设计。

现代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和图像组合起来的的大众传播符号,它能够借鉴和运用原始符号并给予原始符号以更高的艺术境界,原始符号是人类有记载以来为了交流、记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语言。原始社会中,一些部落的图腾、手工艺品及其物品的符号和记号都是现代标志设计形成的萌芽,它们都代表着群体文化,这类标志、符号和记号并非是一种纯装饰的纹样,它们充满了部落信仰和传统观念,凝结了原始人一定的动作和目的,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内容和各种含义,表现着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

2.3现代标志设计的特性。

一、多元化特征更为鲜明。

进入新世纪以后,包括美术和设计在内的多种学科,都呈现出了鲜明了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多元化特征的表现是一个包含从创作到接受的体系。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创作效果、审美接受方面,都会有多种理念和多种风格。多元化特征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含时代和社会、创作者自身和接受者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导致了标志设计作品的多元化艺术特征。这就要求设计师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理念,不能局限于一个特定的风格和理念中,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设计概念,掌握多种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倘若对于多元化这种发展大趋势持一种抵制和逃避的态度,则无异于一种固步自封,所设计出来的作品,也难以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二、注重民族化的坚持和表达。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丰富了设计本身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即设计出来的作品过于的主观,大多数人在面对作品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认同的基点,导致标志内涵的传达受到了阻碍。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情感、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的集合体,在标志设计中融人民族性因素,无疑是激发起观众认同的最佳选择。同时,越是多元化的发展,越需要强烈的个性化因素,民族性正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地区和民族文化艺术的本质区别所在。

三、人性化需求将更加强烈。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获得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人们对于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所以现代标志设计中,要体现出一定的人为因素,在设计时要从欣赏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考虑,注重作品和受众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人性化的关注,将会使作品本身的所传达的信息更为流畅,从而让受众者印象深刻。因此人性化的表现,已经成为当前标志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充分考虑和估计大众的心理需求,将情感因素倾注于作品中,才能创造性的提高设计主题的传达功效和诉求目的。

四、设计要体现出强烈的视觉感。

现代标志设计种类繁多,要想让标志设计达到让人瞩目的效果,就需要注重标志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目的。这种具有强烈视觉感觉和非常时尚的现代标志,具有吸引观众的独特优势。它不但可以使用视觉艺术上的魅力来吸引大众,还可以用标志所暗含在内的意蕴,达到在最短暂的瞬间示人以理、动人以情,在情理的结合中呼唤观者的共鸣,从而震撼观者的心灵。综上所述,21世纪,人类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标志设计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从事标志设计的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深刻认识时代发展形势对标志设计的新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思路,使标志设计能真正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促进艺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4当代标志设计发展趋势标志设计未来的走向,其实每位设计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在这里提出的是我经过长时间观察和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希望能结合我自己一些近期的作品对标志未来设计的特点做一些自我看法的总结。标志设计发展到近代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体现在其艺术性、标准性、应用性。而下面我将介绍和分折的标志更冲破了某些束缚、更大胆、更前卫。更能掠夺你的说视线。

在设计上有以下主要方面:。

三维造型的广泛应用:标志更加立体化,通过前所未有的立体造型传达更强的视觉欣赏视觉信息三维造型,标志还可以在更加细致的区分为几种层次上的立体造型。

材质和光泽的应用:标志摆脱以往纯色填充的约束,具有更丰寓的材质和光泽,这种设计风格还受到其他邻近设计领域风格的影响。

更复杂的生动形象:标志设计的对象不再只有死板的简约造型,更具艺术性和表现性的形象层出不穷。设计素材的来源大大被丰富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插画设计的风格。

第三章现代标志设计风格演变趋势的研究。

3.1包豪斯前: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是流行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型设计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设计的运动与变革。持续时间大约20年,盛行于西欧,席卷美国,涉及了家具、印刷、服饰、建筑、绘画、文学、舞蹈、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工艺美术运动、象征主义、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等多种风格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标准和艺术观念等方面的重要改变。新艺术运动反对传统复杂的装饰风格,反对工业化生产,反对直线装饰,强调自然主义,迷恋乡土风格。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是传统装饰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过渡的桥梁,是一次不成功的设计改革,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设计的试金石,在世界设计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艺术运动旨在源于自然却又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凿相处。以“回归自然”为设计口号,将自然、空间、表现的设计的要素融入设计中,表现出灵动自然的艺术本色形式。艺术设计的精髓在于给人们美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将设计理念融入自然,使人们从心灵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丰富和充实。

3.2包豪斯。

学院。作为跨时代的设计主义,包豪斯设计理念对现代艺术、建筑及各大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为现代主义提供了清晰明确、耐久实用的设计原则,追求经济、简洁与实用功能。无论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或是家具、餐具设计等,均随处可见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呈现。因此,包豪斯设计理念实际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戒律:1包豪斯设计戒律一: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

的平面分割,给予版面设计以新的形式基础,并且每一个排版作品都需要将其版面内容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艺术创造直觉,类似于构成主义和具象几何艺术,但这种系统化分割版面的设计方式,最终被发展创造为用来整合图片、文字等图形元素的现代格式手段,被称为瑞士版面设计。这种版面设计手段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和图片并列放置在一起,而是从画面结构中的相互联系发展出来的一种形式法则。它具有严密的文字和图片设计方案,贯穿全书的统一的版面设计风格。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版面设计作品重视比例感、秩序感,具备清晰感、准确性和严密性。于是,形式与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统一,所有的设计元素——字体、图片之间的协调一致成为可能。

2包豪斯设计戒律二:忠实于原材料(truthtomaterials)。

包豪斯提倡让每一种材料保持本色——不要把塑料伪装成木头、织物或者毛皮。正如在我们国家随处可见的公园扶手和山路上修建的栏杆,硬是把水泥实心的扶手栏杆伪装浇筑成木头的材质,显得与自然环境极不相容还有形形色色的假花儿、塑料花儿,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环境空间。木头就是木头,植物就是植物,包豪斯认为,最简单的真实,有着最简洁的美。这种简洁的美是可以被人们感知的。平面设计中的美感是通过印刷介质——纸张来传递美的。“纸的尺寸和比例自身是不能产生美感的,只有通过所有视觉元素的结合才能产生审美欣赏的对象。”对平面设计来说,这意味着所有设计元素和材料的结合,纸质材料选择及其传递出的触感与温度,以及纸张的尺寸和比例;版面字体的选择与运用;插图、墨色的选择等,最终构成版面美感的将是印刷区域与未印刷区域的关系,所有这些材料与元素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构成它们之间美感的要素就是各部分的和谐统一。

结论。

综上所述,21世纪,人类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标志设计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从事标志设计的设计者和教育者来说,要深刻认识到时代发展形势对标志设计的全新要求,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思路,使标志设计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这门艺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任何设计都要紧跟时代,标志设计也不例外,一种设计风格会因为社会历史背向的变化而被另一种设计风格所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时代提醒我们,这是一个显示标识个性化的设计时代,设计师要注意世界前进的每一步。现代标识设计的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将是当前的世界潮流。

总之,我们进行现代标志设计时,除了把握标志所要传播的信息要点,还要谨记以上八项准则,标志设计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设计出更好更有创意的高品质标志。

艺术概论论文

舞蹈与我们的日常行为生活坚持着十分亲密的关联。简而言之,舞蹈是一种特殊的人体动作。但是,这种人体动作必需是树立在提炼组织及加工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美化了的人体动作。并且,能够划分到人体动作范畴中的艺术包含了很多种,例如人体雕塑哑剧等艺术方式。因而,将舞蹈的动作作为艺术展现的主要手段应用动作的组合表现文字及言语难以表现的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是舞蹈区别于其它类型的人体动作艺术的最主要的方面。舞蹈能够应用本身的形象性,充沛表达舞蹈编导的审美思想及情感,从而将生活的审美属性形象而生动的展现出来。

舞蹈艺术;本质;特征。

发明者思想及情感活动的过程便是艺术发明的活动,在这一发明过程中,发明者需求一直坚持昂扬的热情。舞蹈扮演是一种综合艺术的表现,并不是简单舞姿动作的罗列,而是在一定的角色情感内,扮演的艺术生命形象,应用音乐节拍与动作的圆满契合,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思想。所以,舞蹈演员不只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更需求具备扮演才能,唯有具备了充足组织要素,才干充沛演绎出扮演角色的情感脉络,从而更好的将技术与技巧发挥到极致,使得舞蹈艺术迸发出绚烂的生命力与发明力。但是由于持久以来,关于舞蹈扮演的探求缺乏科学性及系统性,所以舞蹈扮演理论还相对单薄,从而使得舞蹈艺术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舞蹈艺术的来源与发展同样是由众多历史要素共同促成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的“劳动综合论”其实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理论过程才是舞蹈真正的来源,属于生活理论的一种详细需求,详细来讲,舞蹈主要产生于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劳动健身及性爱等行为活动的重现。

人的本身生命活动的深入表现与肯定便是艺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进行诠释:艺术均是按照固定的规律及需求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消费活动,为了保证人类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而发明出的精神发明物便是艺术作品。换而言之,艺术便是将生动详细的形象思想转变为思想方式来对整个世界做出形象认知,并将其作为人的自我确认的有效的思想存在物。所以,这就很容易了解,人类社会照旧存在那么多的舞蹈文化的场面,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缘由形成的,其一是由于在人类生存的范畴内,绝大局部的艺术范畴曾经逐步演化成舞蹈艺术所要表现的真实对象,但是尤为重要的层面是由于人自身所固有的思想认识决议的,需求应用灵魂与精神的完整统一来完成本身生命生机的充沛展现,从而有效的将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及理想志趣表现出来。舞蹈主要是以人体作为扮演工具,应用人体动作作为言语,应用情感作为基本元素的特殊的变现性艺术方式。站在本质角度进行分析,舞蹈属于人的精神衍生品,舞蹈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坚持着亲密的关联。一旦短少了人类的想象力与发明力,舞蹈艺术将荡然无存。

相关于舞蹈自身来讲,自其降生之日起便与人们大众的详细需求一直坚持着亲密的关联,并不是为专业者所独有。但是由于历史上理想缘由的障碍,使得原有的根本理念被人们无视了。以至会呈现超乎寻常的不合逻辑的错觉,在历史上存在诸多实例能够证明这一点。关于舞蹈的呈现与发展,终究是由我们的个人认识决议,还是人民大众的理想需求所把握?这将是我们探求舞蹈本质的工具及手段。所以,站在舞蹈艺术现象的角度进行合理分析,舞蹈是作为社会的某一种认识形态及人文形态存在的,属于人民群众保证自我精神满足的一种潜在的文化认识的自然表现,大致涵盖了舞蹈审美的思想情味及理念等多个层面。因而,我大胆猜想:由人民群众作为参与角色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舞蹈艺术活动才是舞蹈最基本的属性。

(一)心意性。

艺术总会为某一特定的目的效劳,舞蹈所要表现的层面以及表现的方式均遭到人民大众整体认识的左右,同时在一定水平上也反映出人民群众整体的行为思想及审美观念。经过对舞蹈历史进行深化透析探求发现:舞蹈作品的思想及心情总具有一定的缺陷性,经过作品我们能够明晰地感遭到创作者内心的心情,洞察其心灵。作品今年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论是政治道德还是情感倾向。固然不同作品所强调的偏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均可以明晰而深入地领悟到创作者的思想与信心。特别明显的是作品阐发的精神所折射出的时期烙印。所折射出的内涵总是以人民大众的内心意愿为动身点,汇合了人民大众的意志与情感,从而凸显出最具有时期特征的理想而典型的心境心情。舞蹈作品总会应用其真诚而深入的情感来影响并打动别人,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之产生激烈共鸣。虚空的世界并不是创作的灵感的来源,从最初的感遭到构思架构,一切环节均选取理想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情感及内涵的载体,使得作品的情感与理想生活坚持最形象地统一性,不再留情于表层,而是具有最深入最鲜明的时期烙印。

(二)情味性。

包括非具象的笼统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作品均需求传达一定的内涵。艺术的传达与艺术的鉴赏坚持着十分亲密的关联。按照美学的论点来讲,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均是在受众参与到改造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奥斯本曾经说过:艺术作品的发明需求树立在充沛的目的之上,人们之间彼此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艺术作品最具耐久力的作用。我们应该转变关于舞蹈的传统观念,应该将其看作是与观众之间的内心的沟通。

所以,舞蹈作品的创作需求思索到受众的审美情味与心理趋向。舞蹈方式与大众审美情味的吻合,是舞蹈创作者经常面临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的概论,在过去作品中呈现了很多,在此就不加以叙说。我们需求留意的是:保证方式与表现精神的彼此契合才是创作者驾驭方式的最终的目的,假设希望获取最具魅力的方式,中心在于精确而形象的抓住大众所要突出的内心情感。但是地道的艺术作品不存在,更没有地道内容的艺术作品。所以,洞察大众的整体的审美情味与心理才是有效把握舞蹈根本大众情味性的关键。

(三)愉悦性。

人们大众为了最大水平的满足本身的精神需求,并保证自我本质的完成,舞蹈便呈现了,人们能够经过舞蹈艺术形象而生动地将自在的生命运动凸显出来。换而言之,也是扮演着人们大众一种特殊的艺术活动方式的角色。舞蹈需求充沛迎兼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舞蹈本质属性在受制于人民群众的愉悦性,舞蹈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一直贯彻于大众参与的一切过程中。假设站在舞蹈任务与内涵的角度来讲,舞蹈最具普遍社会性的根基之一便是大众总体的愉悦性。主要是由于人民大众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艺术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身心愉悦性的满足。舞蹈艺术最根本的大众愉悦性主要表如今舞蹈艺术大众的普遍性自发参与的积极性。

经过上面阐述,我们进一步概括了舞蹈艺术的最本质特征:舞蹈是一种独具方式美的高难度的动作组合,舞蹈创作的终极目的便是特定情感与内涵的表达,在整个扮演过程中需求充沛满足上述一切属性,才干有效而充沛地将舞蹈艺术的内外美严密契合,从而促进舞蹈艺术扮演持续发展,并趋向于成熟。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艺术概论教学的探讨论文【】

教师可以通过还原学生创作实践情景的教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的教学方式。还原情景式教学方式比较直观、形象、生动,就是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理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也容易被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拍摄和制作学生创作和欣赏艺术品情景的影像资料。当然,在制作这些影像资料时,注意把生动化、形象化的影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些图像材料自然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说讲授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时,可以还原再现学生写生的场景和过程,边再现边进行引导,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艺术起源模仿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说教明显好得多。

艺术概论的论文

(一)设计基础与源泉

从根本上来讲,艺术设计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民间美术艺术也是依托于现实生活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民间美术艺术与艺术设计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源泉。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民间美术艺术都可以称作是我国的民族文化。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源头,是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艺术设计要求创作者在思维方面做到新颖独特,拥有纯真的创作意识。从全球来看,艺术设计的设计方式都是通过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从原有民间美术艺术中获得灵感,再结合现代的先进设计理念,才为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存在相似性

由于艺术设计的源泉是民间美术艺术,因此,两者存在许多相似性。具体来讲,两者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装饰和表现等方面。就民间美术艺术的色彩来讲,往往呈现出浓烈、真挚的特点,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而艺术设计也是注重给人视觉上的感受,通过将字体、色彩、图形等进行结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进而传达某种思想感情。这与民间美术艺术的艺术特点是一样的,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简单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艺术设计中的丰富情感。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民间美术艺术与艺术设计在视觉方面的表达具有很多相似性。

(三)相互融合

(四)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民间美术艺术和艺术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与灵感所在,但是站在时代的角度来讲,后者是前者的升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民间美术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代艺术设计通过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创新,让民间美术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使得民间美术艺术更加具有时代感。将民间美术艺术中的精神和元素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实现了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升华。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创新,而是在民间美术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让民间美术艺术呈现出民族文化情感和民间精神的独特做法。这正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而进行的对民间美术艺术的时代性升华。这体现出了民间美术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时代性价值,同时也彰显出了当代艺术设计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一)阴阳相济造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阴阳相调,因为只有做到阴阳相调,才能够达到阴阳平和的效果。这是中国人民对艺术造型所追求的和谐之美。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有许多都呈现出了阴阳相济的造型特点,在艺术设计中,对于阴阳相济的造型利用也非常的常见。在中国传统的剪纸当中,有阴剪法、阳剪法等,都呈现出了阴阳相济造型的特点,这是中国人民的审美特点。在艺术设计中,也有对阴阳相济造型的利用,如中国人民银行的logo标志,就使用了阴阳相济的造型,通过巧妙协调空间画面形态,使整个标志显得更加的精炼与完善,其构思显得巧妙而形象。

(二)虚实相扣造型

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既有抽象的,也有实体的表现,其中,通过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实体性的展现,或者将实体性内容进行抽象化的表现,都是民间美术艺术创作当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实现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过渡,又要达到和谐自然的效果,就需要强调对线条的利用,这是现代艺术设计当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利用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设计意味深长的作品,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在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上,就体现出了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祥云的造型既可以说是一朵飘动的云,又可以说是极具动感的火炬,这是通过抽象与实体的过渡所达到的效果。

(三)应用造型理念

(四)“和谐过渡”造型

民间美术艺术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变化中体现出了“和谐过渡”的思想。这种艺术造型给人和谐的感觉,体现出了造型的自然统一。其中,在艺术设计中,将绘画采用“和谐过渡”的造型,应用在海报、宣传册上面,实现了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利用,同时展现出了当代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此外,根据中国的水墨画中对于“和谐过渡”造型的利用,在虚实之间进行转换,产生了无穷的韵味。现代艺术设计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影子,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艺术设计的难度,在艺术设计中利用民间美术艺术中的“和谐过渡”造型,将抽象与具体进行紧密的连接,可以在当代进行广泛的利用,如网易标志的设计,就体现出了“和谐过渡”的思想。

(一)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在平面设计中,就可以看到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影子。现代平面设计坚持了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利用中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设计理念,如对于对比色彩的利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就非常常见。在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中,对色彩的利用,非常突出其对比性,如通过结合黑与红、红与绿、黄与蓝,能够加强视觉冲击,提高作品的震撼力,加强其艺术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色彩对比的利用,能够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提高其震撼力,增加作品的张力,充分展现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和谐美。

(二)包装设计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利用了民间美术艺术设计中的色彩。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利用,非常注重以色传神,通过丰富鲜艳的色彩,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促进人们购买商品。如通过绿色包装,能够让人们联想到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理念,从而引发购买行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运用,体现出了现代化的理念,让民间美术艺术色彩服务于现代生活,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室内装饰设计

(四)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也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告设计也非常注重色彩的利用,用以表达特定的目的。在广告设计中,也涉及到了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利用,为了更好地表达广告的主题与意图,通过合理利用民间美术艺术色彩,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利用民间美术艺术色彩,能够起到烘托作用,表达广告的中心思想。如在化妆品类的广告之中,为了表达护肤和追求靓丽容颜的主题,利用淡粉、淡绿、淡蓝等素雅的色彩,给人健康、优雅的感觉。而在儿童服饰宣传的广告之中,通过鲜艳、活泼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等,能够对他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表达喜庆的广告设计中,大多采用具备中国特色的大红色,用来渲染喜庆的氛围。这是对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合理利用,能够彰显出当代艺术设计的特色魅力。

参考文献:

[3]王洪业.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483.

艺术概论论文

从根本上来讲,艺术设计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民间美术艺术也是依托于现实生活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民间美术艺术与艺术设计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源泉。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民间美术艺术都可以称作是我国的民族文化。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源头,是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艺术设计要求创作者在思维方面做到新颖独特,拥有纯真的创作意识。从全球来看,艺术设计的设计方式都是通过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从原有民间美术艺术中获得灵感,再结合现代的先进设计理念,才为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存在相似性。

由于艺术设计的源泉是民间美术艺术,因此,两者存在许多相似性。具体来讲,两者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装饰和表现等方面。就民间美术艺术的色彩来讲,往往呈现出浓烈、真挚的特点,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而艺术设计也是注重给人视觉上的感受,通过将字体、色彩、图形等进行结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进而传达某种思想感情。这与民间美术艺术的艺术特点是一样的,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简单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艺术设计中的丰富情感。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民间美术艺术与艺术设计在视觉方面的表达具有很多相似性。

(三)相互融合。

(四)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民间美术艺术和艺术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与灵感所在,但是站在时代的角度来讲,后者是前者的升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民间美术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代艺术设计通过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创新,让民间美术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使得民间美术艺术更加具有时代感。将民间美术艺术中的精神和元素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实现了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升华。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创新,而是在民间美术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让民间美术艺术呈现出民族文化情感和民间精神的独特做法。这正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而进行的对民间美术艺术的时代性升华。这体现出了民间美术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时代性价值,同时也彰显出了当代艺术设计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一)阴阳相济造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阴阳相调,因为只有做到阴阳相调,才能够达到阴阳平和的效果。这是中国人民对艺术造型所追求的和谐之美。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有许多都呈现出了阴阳相济的造型特点,在艺术设计中,对于阴阳相济的造型利用也非常的常见。在中国传统的剪纸当中,有阴剪法、阳剪法等,都呈现出了阴阳相济造型的特点,这是中国人民的审美特点。在艺术设计中,也有对阴阳相济造型的利用,如中国人民银行的logo标志,就使用了阴阳相济的造型,通过巧妙协调空间画面形态,使整个标志显得更加的精炼与完善,其构思显得巧妙而形象。

(二)虚实相扣造型。

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中既有抽象的,也有实体的表现,其中,通过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实体性的展现,或者将实体性内容进行抽象化的表现,都是民间美术艺术创作当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实现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过渡,又要达到和谐自然的效果,就需要强调对线条的利用,这是现代艺术设计当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利用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设计意味深长的作品,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在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上,就体现出了抽象与实体之间的自然过渡,祥云的造型既可以说是一朵飘动的云,又可以说是极具动感的火炬,这是通过抽象与实体的过渡所达到的效果。

(三)应用造型理念。

(四)“和谐过渡”造型。

民间美术艺术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变化中体现出了“和谐过渡”的思想。这种艺术造型给人和谐的感觉,体现出了造型的自然统一。其中,在艺术设计中,将绘画采用“和谐过渡”的造型,应用在海报、宣传册上面,实现了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利用,同时展现出了当代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此外,根据中国的水墨画中对于“和谐过渡”造型的利用,在虚实之间进行转换,产生了无穷的韵味。现代艺术设计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影子,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艺术设计的难度,在艺术设计中利用民间美术艺术中的“和谐过渡”造型,将抽象与具体进行紧密的连接,可以在当代进行广泛的利用,如网易标志的设计,就体现出了“和谐过渡”的思想。

(一)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在平面设计中,就可以看到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影子。现代平面设计坚持了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利用中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设计理念,如对于对比色彩的利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就非常常见。在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中,对色彩的利用,非常突出其对比性,如通过结合黑与红、红与绿、黄与蓝,能够加强视觉冲击,提高作品的震撼力,加强其艺术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色彩对比的利用,能够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提高其震撼力,增加作品的张力,充分展现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和谐美。

(二)包装设计。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利用了民间美术艺术设计中的色彩。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利用,非常注重以色传神,通过丰富鲜艳的色彩,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促进人们购买商品。如通过绿色包装,能够让人们联想到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理念,从而引发购买行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运用,体现出了现代化的理念,让民间美术艺术色彩服务于现代生活,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室内装饰设计。

(四)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也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告设计也非常注重色彩的利用,用以表达特定的目的。在广告设计中,也涉及到了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利用,为了更好地表达广告的主题与意图,通过合理利用民间美术艺术色彩,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利用民间美术艺术色彩,能够起到烘托作用,表达广告的中心思想。如在化妆品类的广告之中,为了表达护肤和追求靓丽容颜的主题,利用淡粉、淡绿、淡蓝等素雅的色彩,给人健康、优雅的感觉。而在儿童服饰宣传的广告之中,通过鲜艳、活泼的色彩,如红色、蓝色等,能够对他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表达喜庆的广告设计中,大多采用具备中国特色的大红色,用来渲染喜庆的氛围。这是对民间美术艺术色彩的合理利用,能够彰显出当代艺术设计的特色魅力。

参考文献:

[3]王洪业。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483.

艺术概论教学的探讨论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一般依照普通艺术院校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和教学目的与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并不相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培养理论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人才,应此,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院校应该区别开来。目前普通高校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多达二十种之多。

虽然教材各各不同,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三个方面:艺术原理、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这三个方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各个教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所侧重。这些教材编写者的专业背景可分为三类:艺术类、文学类、哲学类。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是从他们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观点的选择和材料的取舍的。哲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原理的内容,文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欣赏的内容,艺术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创作的内容。其实,艺术问题必然离不开艺术、文学、哲学,但不同的编写者在内容上的侧重使得所编写的教材不一定适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比较容易,但接受艺术原理则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象一般文科学生那样高。总所周知,艺术生的高考文化分数数要比普通文科生低得多。许多大学本科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只相当于优秀高中生的水平。所以,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艺术概论》课程对于他们而言,接受的难度比较大。这一点在高职的艺术生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素质。对于高职艺术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至于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即可。所以,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不必依照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材和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编写一本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二是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比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三是教师在选择已有《艺术概论》教材的基础上,针对高职艺术生重新编写教义。这三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教授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

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围绕在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去培养其艺术理论素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中应加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艺术实践方面的内容。《艺术概论》的课程设置一般在高职艺术生的最后一年,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对艺术问题有着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创作灵感、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具体的创作过程过程中是有所体会的,教学因势利导进行理论的提升。对于艺术欣赏问题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的艺术学习必然离不开对大量经典作品的欣赏和描摹,而且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评品,他们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进入欣赏者的视野。学生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所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去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也会对艺术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引导。比如艺术起源问题,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很容易接受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理论。目前一般《艺术概论》的教材中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有艺术产生于巫术、图腾崇拜、游戏、模仿等几种观点,本来这是很难辨析的问题,但学生通过他们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就比较轻松地辨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这一观点与其它观点的区别。诸如此类,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艺术理论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高职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学习目标、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融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概论》课程中理论方面的内容。

艺术学概论试题

评分标准。

一、解词:(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

线条与组合;

(2)具象与抽象;

(3)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

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

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要点)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点)。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式,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3、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和意念,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它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的中介和动力,并体现出浓烈的创造色彩和艺术家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要点)。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崇高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向于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这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呈现为实践主体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5、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能力(要点)。

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

广博的知识;(3)。

深邃的思想;(4)。

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1)。

敏锐的感知能力;(2)。

丰富的想象能力;

(3)。

精湛的艺术技能。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生产的意义与特征(要点)。

艺术生产,既不像一般物质生产那样,完全基于实用的目的,生产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产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演绎和概念论证,而是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的活动。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

艺术生产,就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艺术生产,是艺术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艺术创制的精神实践和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艺术生产涵盖艺术思维的过程,但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由于艺术生产同时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由于艺术生产具有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艺术生产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的规律,而要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是艺术整体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活动多种规律中的一种。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制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艺术生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

第二,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并重;

第三,创造性与工艺性的结合。第四,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交叉。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要点)。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6分)。

第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6分)。

第三,意与境谐。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6分)。

第四,韵味无穷。是指意境中那种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韵致、情趣和滋味。又可具体从空灵、飞动、含蓄等方面来阐述。(7分)。

评分标准。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什么是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3、什么是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或加上传播效果),就是艺术传播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5、什么是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筑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是什么。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的基本特征:(1)。

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

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3)。

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7、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5分)。

8、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指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的生成中所体现出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

9、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10、音乐。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1)。

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要点)。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一般说来,经济对于艺术的制约和影响并不是十分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经过一些中介环节。这个中介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情感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借助了这些中介,才使得作为时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艺术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也借助这些中介,使艺术又对经济基础施加影响。我们在强调经济对艺术的制约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又应看到,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的。那种认为经济繁盛,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2、简述艺术鉴赏的过程。

(要点)。

艺术鉴赏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艺术鉴赏往往从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开始,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美的发现和感受,主要是通过感、知觉来进行的;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的观赏和体验,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联想、想象来实现的;第三,审美理解,是指欣赏者以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对艺术作品和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思想、境界等作出较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3、简述艺术分类的方法。(要点)。

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2.5分);以对作品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2.5分);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文学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2.5分);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2.5分)。

4、简述艺术活动中的滑稽。

滑稽的典型形态是艺术中的喜剧、相声、漫画等。滑稽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时,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任意揶揄、摆弄的对象。作品以其内容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不协调以及形式的虚假性而引人发笑。

5、简述艺术创作的构思与意象的形成。(要点)。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生成的过程。在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构思过程中,显现出艺术意象及其形成过程的差异。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艺术构思主要有综合、变形、移情、立意等方式。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活动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要点)。

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继承和接受。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借鉴。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首先,体现在艺术的形式方面,许多艺术种类基本形式特点的形成,都经历了若干年代和无数艺术家的努力而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其次,表现在内容方面,艺术的继承性也是很明显的;再次,表现在民族的审美观念及其创作方法上,这种历史的继承性更是潜在的、在整个艺术传统中起着主导作用的。(13分)。

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与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继承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对范畴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在艺术活动中,又要坚持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12分)。

2、论述艺术形式组合的基本法则。(要点)。

其一,整齐纯一,亦称齐。

一、单纯齐。

一、整齐一律。这一法则体现为最基本、最简要的形式组合,意在造成明朗、井然的状态或严整、划一的气氛。(4分)。

其二,对称均衡。对称是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规律性的存在方式,均衡是对称的延伸,又多了一些变化。对称均衡比整齐纯一更富有变化,在艺术中体现的是对立的统一。(4分)。

其三,节奏韵律。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反复呈现,具有很强的秩序感,注重在时间及空间的变化组合。不同的节奏传达出不同的情绪,而在节奏的变化中溶入特有的情韵和情调,使之通过声韵和节律的变化,具有了某种声音的色彩感,就是韵律。(4分)。

其四,调和对比。是矛盾着的事物的两种状态,或在矛盾中趋向统一,或在统一中呈现对立。调和是把相近的不同事物相并列,将差异引向一致,对比是把差异更大的事物相并列,使其在统一体中呈现强烈的对比和差异。(4分)。

其五,比例,是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在体积、重量、长度等量的方面的关系,符合认的感官和心理要求的,亦即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比例关系,就是美的比例。(4分)。

其六,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原则,是对形式美其他一切规律的集中概括,也是艺术创造辩证法思想的体现。多样即指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统一则是指个性事物间所蕴含的整体性和共性。多样统一,一方面展示出形象的诸种形式因素的多样性和变化,同时又在多样性和变化中取得与外在事物联系的和谐与统一。(5分)。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艺术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艺术的具体功能有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也可回答为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2、什么是艺术鉴赏?

欣赏性的艺术消费活动就是艺术欣赏,其内涵主要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3、什么是艺术家?

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4、什么是审美期待?

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可呈现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文体期待是指艺术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定意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是指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及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指向。

5、舞蹈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

动作与姿态;(2)。

抒情与表现;(3)。

节奏与韵律。

6、什么是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7、工艺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

实用与审美;(2)物质与精神;

(3)。

技能与创造。

8、什么是艺术中的讽刺?

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及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

9、什么是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0、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即艺术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语言。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起源的基本学说(要点)。

第一,模仿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和现实的模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持这种观点;第二、游戏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康德、斯宾塞、谷鲁斯等持这一观点;第三、表现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科林伍德等;第四、巫术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爱德华.泰勒、弗雷泽等人持这一观点;第五、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德国的毕歇尔、芬兰的希尔恩,以及普列诺夫等持这一观点。(每种学说得2分)。

2、简述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要点)。

丑在艺术表现中可以满足人们的特殊审美需要,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第一,丑可以衬托美,从反面烘托和谐美与崇高。

第二,丑的形式可以蕴含美的内涵。

第三,丑在艺术表现中可以转化为美。

第四,适度的丑的形式表现可以生成独特的形式美感效应。

(每个方面可得3分)。

3、简述艺术创造中雅与俗的关系。(要点)。

雅与俗,是指艺术创造及作品的审美品位而言,雅包括高雅、典雅、雅致等,俗是指通俗,并非低俗。一般来讲,雅的作品,具有较复杂和完善的艺术形式,以及较深刻较高远的意蕴,通俗的作品,一般具有通达、晓畅的艺术追求,更注重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高雅艺术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代表特定时代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通俗艺术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应警惕低俗化倾向的蔓延。艺术创作应倡导雅俗共赏。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优美。

艺术活动中的优美,首先,它没有任何统一过程的痕迹,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其次,它不是一种压倒式的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交融无间的统一;第三,它不是在自身构成中包含着丑,而恰是在与丑的抗争中显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形态。它本身排除了丑,并与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较而存在。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5分)。

5、简述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从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其一,艺术与政治都属于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艺术则是一种观念形态性的上层建筑,他们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能够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二,艺术与政治相比,一般不像政治那样与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发生直接的联系,艺术与经济的联系往往需要一定的中介因素,其中政治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艺术与政治之间可以相互产生作用,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层次(要点)。

其一,艺术作品的语言层。艺术活动的每一个种类选择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材料,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进行排列组合而构成的表现手段或表现方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活动的每一个种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8分)。

其二,艺术作品的形象层。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从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与内部主观世界中高度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既包括性格鲜明的各种人物形象,也包括具体、生动、完整的各种生活画面;既包括情与景融汇互化的各种境界,也包括由纯粹的物质媒介材料构成的各种形式结构。(9分)。

其三,艺术作品的意蕴层。艺术形象及它的高级形态意境与典型,具有深邃的启示性,启示着人们透过作品的多元的形象形态,去联想,去追索,去领悟隐匿在艺术形象之外的艺术意蕴。(8分)。

2、论述艺术创造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要点)。

艺术创造的心理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到审美判断等若干审美心理要素构成的过程,并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5分)审美感知,包括审美的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的主管映像,审美感觉是人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审美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审美理解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和把握。(每要素得5分)。

艺术学概论试题

一、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的雕刻形式称为。

a.圆雕b.浑雕c.浮雕d.透雕。

2、明代戏曲《牡丹亭》的作者是。

a.关汉卿b.孔尚任c.汤显祖d.洪昇。

3、在艺术风格问题上,鲜明提出“风格即人”这一论断的文艺理论家是。

a.歌德b.黑格尔c.圣·佩韦d.布封。

4、擅画奔马并融西洋绘画技法于国画创作之中的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是。

a.刘海粟b.徐悲鸿c.黄宾虹d.齐白石。

5、主张艺术起源于游戏,并著有《美育书简》的德国美学家和作家是。

a.康德b.叔本华c.席勒d.尼采。

7、灵感的特征是。

a.突发性、亢奋性和易逝性b.突发性、抽象性和易逝性。

c.必然性、超常性和稳定性d.突发性、神秘性和易逝性。

8、下列选项中;属于印象派画家的是。

a达·芬奇、莫奈b.拉斐尔、莫奈c.达·芬奇、梵·高d.莫奈、梵·高。

10、《人间词话》明确提出了说。

a.境界b.格律c.神韵d.格调。

11、提出“童心说”这一文艺思想的是。

a.李贽b.王守仁c.袁枚d.袁中道。

12、《自由女神引导人民》是法国绘画派代表作品。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印象主义。

13、由些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舞剧达到了古典浪漫主义舞剧的光辉顶点。

a.《天鹅湖》b.《天鹅之死》c.《罗密欧与朱丽叶》d.《浮士德》。

14、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20世纪50年代影片。

a.法国b.意大利c.英国d.日本。

15、《洛神赋图》相传为东晋大画家的作品。

a.王羲之b.钟繇c.顾恺之d.张芝。

16、《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是的代表作品。

a.欧里庇得斯b.索福克勒斯c.阿里斯托芬d.埃斯库罗斯。

17、《草叶集》是美国作家的作品。

a.海明威b.惠特曼c.梁启超d.德莱塞。

18、“吴带当风”是指的绘画风格。

a.吴道子b.曹不兴c.苏轼d.吴镇。

19、的《群鬼》、《玩偶之家》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

a.萧伯纳b.易卜生c.莫里哀d.梅特林克。

20、诗剧《浮士德》是的代表作。

a.雨果b.歌德c.狄德罗d.席勒。

21、电影艺术诞生于。

a.1921年b.1895年c.1905年d.1915年。

22、《西斯延圣母》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

a.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基罗d.欧里庇多斯。

23、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编成于。

a.商代b.春秋时代c.西汉d.东汉。

24、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

a.徐悲鸿b.刘海粟c.傅抱石d.齐白石。

25、寓教于乐”是指艺术的。

a.审美娱乐功能b.审美教育功能c.审美认识d.审美意识作用。

26、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

a.感知b.艺术想象c.联想d.艺术情感。

27、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是法国的代表作品。

a.后印象主义b.新古典主义c.浪漫主义d.印象主义。

28、《雀之灵》是我国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

a.独舞b.双人舞c.三人舞d.群舞。

29、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形成于世纪末。

a.17b.18c.19d.2030、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

31、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是一部作品。

a.悲剧b.喜剧c.正剧d.悲喜剧。

32、二、填空:

1.艺术起源说有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实践说。

2、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和三人为重要标志。

3、20世纪初以美国著名舞蹈家为先驱的现代舞,以自然的舞蹈动作打破了古典芭蕾的程式束缚。

4、最早的舞蹈是、、三位一体的。

5、艺术创造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

6、史前艺术的基本主题是生存与繁衍。

7、艺术体验一般分为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两种形式。

9、艺术意蕴的两种类型的代表是典型与意境。

10、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意境重要的美学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11、艺术家的素质真性情与人格境界、发现的目光与独到的体验、艺术技巧和文化修养、尤其重要的是创造精神。

12、意识是指自觉地心理活动,潜意识是指不自觉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往往伴随着意识和潜意识活动。

术作品的核心和深层架构。

14、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是形象性。根据艺术感知方式的不同,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视听形象与文学形象。

15、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独特性、稳定性、多样性。

16、魏晋六朝时期的、、三位画家被称为“六朝三大家”。

17、《思想者》雕塑的作者是法国艺术家罗丹。

18、享有名世界的兵马俑是我国代的雕塑作品。

19、.电视剧的主要品种有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和电视系列剧。

20、绘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是线条、色彩。

21、中国画从题材角度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2、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23、中国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代表,分为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两大派系。

24、文学形象需要通过想象重塑艺术形象,因此具有间接性的审美特征,语言的抽象性使其具有无所不包的广阔性。

一、声画分立与声画对位。

26、电影中画面与声音的关系主要有声画同。

一、声画分立与声画对位。

三、名词解释:

1、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是指艺术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情感,是自然情感的提升和超越,具有象征结构与审美品质,艺术情感的突出特征是共通性和审美性。

象征结构是指艺术情感既是具体情感,又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情感范式,这种。

情感范式不仅属于艺术家个人,也属于人类的共同心理,生成了艺术情感的共通性。审美品质是指艺术情感超越了自然情感“置身其中”的功利性,而是采取远距离关照的方式,使生活的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从而呈现了无功利目的的审美特性。

艺术想象是指对记忆表象进行综合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具。

体可感性和非逻辑性。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构成了艺术接受的重要元素。

3、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的统一,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和深层架构。其重要特征是形象性。根据艺术感知方式的不同,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视听形象与文学形象。

艺术意蕴是指艺术形象里所蕴涵的形而上的美学意味,它往往表现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玄思或美学意境,是成功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

5、典型。

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产生于西方,典型性人物形象不是孤立的,是高度概括性与鲜明个性的统一。

6、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其具体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7、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

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艺术技巧是艺术传达成败的关键。艺术创作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

8、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与复杂的心理机制。艺术鉴赏是艺术创作完成过程的最后一环,是艺术家与艺术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是观众的审美再创造。

9、艺术流派。

所谓艺术流派,是指艺术史上一些思想观念、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发生在艺术领域里的重要美**流和创作倾向。

四、简答题:

1、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语言是指用以完成艺术表达的独特媒介。所有艺术品都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完成的,没有艺术语言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语言也有创生、发展、衰落、更新的过程,往往从艺术语言入手。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的统一,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和深层架构。其重要特征是形象性。根据艺术感知方式的不同,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视听形象与文学形象。

艺术意蕴是指艺术形象里所蕴涵的形而上的美学意味,它往往表现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玄思或美学意境,是成功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

2、艺术批评的主要形态。

1、伦理批评。

伦理批评是以道德为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批评形态,其基本范畴是善、恶,它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为尺度,衡量艺术作品,重视艺术的教化功能。

2、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准评价艺术的一种批评形态,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用和历史价值。这种方法以艺术作品为中心,联系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3、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只是借用现代心理学成果对艺术作品或艺术家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艺术作品的原型、真实意图与内在架构的一种批评方法。有实验心理学批评、格式塔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等流派。

4、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是以艺术作品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中心对艺术进行研究的一种批评方法。关注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

3、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1、独特性:独特性是艺术风格的灵魂。与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密不可分,同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联系在一起。

2、稳定性:一种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即主体风。

格大致相近。

3、多样性:多样性是艺术风格的一种天然属性。它既是指个体艺术家在一生的艺术创作中所创造的多种艺术风格,更是指艺术风格本身的多样性。来源于艺术家丰富多彩的创作个性,也来源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千变万化、包罗万象。

4、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那些基本阶段?

1、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沉淀。艺术体验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一般分为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两种形式。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其具体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艺术技巧是艺术传达成败的关键。艺术创作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

5、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与复杂的心理机制。艺术鉴赏是艺术家与艺术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是观众的审美再创造。首先,艺术鉴赏是艺术创作完成过程的最后一环。“为目的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其次,艺术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6.论述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艺术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情感体验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最初动因。

艺术情感是指艺术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情感,是自然情感的提升和超越,具有象征结构与审美品质,艺术情感的突出特征是共通性和审美性。

象征结构是指艺术情感既是具体情感,又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情感范式,这种情感范式不仅属于艺术家个人,也属于人类的共同心理,生成了艺术情感的共通性。审美品质是指艺术情感超越了自然情感“置身其中”的功利性,而是采取远距离关照的方式,使生活的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从而呈现了无功利目的的审美特性。

1、艺术发展有哪些规律?

1、平衡与不平衡。

社会发展是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主题和艺术题材。

二、社会发展为艺术带来新的艺术观念。

三、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艺术形式。

艺术发展有自身特殊的规律,与社会发展有不平衡的一面。

一、一些艺术样式之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消亡。

二、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呈正比例。

2、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本体规律,无论是个体艺术家还是一个时代的艺。

术,都不可能凭空诞生,都是在前代艺术传统上生成的,对于艺术遗产应当批判性地继承,把富有生命活力和永恒价值民族精神和艺术经验进行现代转化,成为现代艺术的元素,克服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艺术继承主要包括以下:

一、艺术里的民族精神。

二、艺术传统。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质的飞跃。先锋艺术往往是艺术革新的先声,艺术创新的重要策略是陌生化。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对常规艺术形式的创造性的颠覆,将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重新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富有生气的新鲜感觉,从而创造一种新奇强烈的艺术效果。

3、民族艺术的融合1、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稳定的民族艺术传统,并创造出独特的民族艺术,其支点是民族精神,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性格、文化与心理积淀,民族精神是艺术的根本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与此同时,各民族艺术的交融会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异质文化的交融是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元素。此是为艺术史所普遍证明的艺术规律。

3、反对两种倾向:拒绝吸收(固步自封)与全盘吸收(自我沦丧,民族特征淡化)。

2、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

3、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4、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要求陈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阐述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作品的特点等。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3分)。

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逮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以此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6分)。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为一排,以基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功地运用了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艺术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艺术反映的对象是()。

a.实际生活。

b.劳动。

c.思想。

d.政治2.艺术具有阶级性是因为()。

a.有统治阶级存在b.有被统治阶级的存在c.阶级社会的存在d.社会需要3.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

a.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

c.政治法律制度。

d.科学文化4.艺术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a.形象。

b.情感c.思想d.生活5.艺术的教育作用建立在()。

a.艺术作品中内容的丰富。

b.艺术家对题材及意义的认识和判断c.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d.正确反映生活。

6.神话的创作方法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d.自然主义7.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是()。

a.马蒂斯b.康定斯基c.毕加索d.达利。

8.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原始壁画,产生的根源是()。

a.人们的巫术信仰。

b.人们的狩猎生活。

c.人们的审美观念。

d.人们的理想愿望。

9.艺术表现是艺术创作过程的()。

a.起点b.基础。

c.中心环节d.完成10.艺术作品的内容是()。

a.题材b.现实生活及其认识、评价。

c.主题。

d.结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7分)1.()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2.艺术形象是根据()加以()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活的图画。3.舞蹈把()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4.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用()来创造艺术形象。5.艺术的创作过程是艺术地()和()的过程。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9分)1.艺术的真实性,就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2.鲜明独特的个性形象就是典型形象。3.政治决定艺术。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主题。

2.题材。

3.艺术家的风格。

4.积极浪漫主义。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艺术的社会作用。

2.艺术思维的主要形式。

3.艺术风格为什么具有多样性。

4.艺术欣赏的主要特点。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生活高于艺术美”和“艺术高于生活美”?

2.试述现实主义创造方法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a.题材b.政治思想c.体裁d.中心思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7分)。

1.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是___________。2.真正的艺术的源泉是___________。3.艺术起源于___________。4.艺术的审美作用是由艺术的___________决定的。5.艺术形象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9分)1.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正确程度相关。2.主题思想就是政治思想。3.典型是众多生活原型的直接综合。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艺术作品的内容2.体裁3.艺术创作方法4.艺术流派5.艺术风格。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艺术形象的特点。3.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主要原则是什么?4.艺术批评的标准。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如何理解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2.试述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艺术世界来源于()。

a.现实世界b.精神世界c.虚幻世界d.物质世界。

2.《石豪吏》属于()。

a.抒情诗b.叙事诗c.剧诗d.词。

3.艺术鉴赏主要是一种()。

a.审美活动b.教育活动c.再创作活动d.娱乐活动。

4.艺术真实来源于()a.创作真实b.理想c.生活真实d.幻想。

5.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是()。

a.情节b.故事c.语言d.结构。

6.建筑属于()。

a.表现艺术b.实用艺术c.装饰艺术d.造型艺术。

7.交响诗属于()。

a.诗词b.歌赋c.交响乐d.剧诗。

8.电影属于()。

a.影像艺术b.综合艺术c.戏剧艺术d.表演艺术。

9.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

a.徐悲鸿b.齐白石c.傅抱石d.刘海粟。

10.立体派的代表人物()a.毕加索b.马蒂斯c.凡·高d.高更。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艺术属于()。

a.经济基础b.意识形态c.上层建筑d.政治基础e.生产关系。

2.艺术的阶级性包括()。

e.“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

3.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是()。

4.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是()。

a.题材b.素材c.主题d.结构e.情节。

5.中国民间音乐包括()。

a.交响曲b.民歌c.丝竹d.吹打e.说唱。

6.构成艺术欣赏的主要方面是()。

a.体裁b.欣赏者c.艺术语言d.艺术作品e.风格7.艺术批评是()。

8.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

a.时空综合性b.人物典型性c.视觉逼真性d.故事连续性e.叙事情节性。

9.属于艺术流派的有()。

a.印象派b.扬州八怪c.岭南派d.野兽派e.巡回画派。

10.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是艺术所固有的本质特征之一。2.____________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3.典型化的目标,是要达到用个体的面貌来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品格,达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统一。4.艺术表现是艺术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体现。5.艺术构思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__________的过程,关键在于创造__________。6.美术语言,是诉诸___________的__________语言。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正确判断2分,简要说明3分。每小题5分,共15分)。

1.艺术从属于政治,为一定的政治斗争服务。

2.艺术中丑的形象不具备审美作用。3.“为艺术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艺术家的认识与艺术的真实性关系是什么?

六、论述题(15分)。

试述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艺术学概论试题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了“诗与画的界限”:

“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事物”。

这里的两个事物分别指“物体”和“动作(情节)”。

他认为,语言永远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将对象的面貌展现在观者眼前,与其吃力不讨好地去直接描写对象,不如采取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对象。

(莱辛对诗与画界限的论述,抓住了艺术的符号性本质这一问题,并辐射开来,在同一与差异的交叉点上,对符号的工具性、象征性和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及符号组合的自然性等问题,进行了解析和反思,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义。)。

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

作者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

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

莱辛于是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

“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

艺术概论教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我国代四大书法家。

a汉b晋c唐d宋。

2、《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的油画作品。

a米开朗琪罗b拉斐尔c达·芬奇d提香。

3、郭沫若的著名作品《凤凰涅盘》的体裁是。

a诗歌b散文c小说d戏剧文学。

4、陈钢、何占豪创作的《梁祝》是著名的协奏曲。

a小提琴b中提琴c钢琴d二胡。

5、青铜雕塑《思想者》的创作者是。

a菲狄亚斯b亨利·摩尔c马约尔d罗丹。

6、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说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形象地描述了过程的基本特征。

a艺术发生b艺术创造c艺术欣赏d艺术批评。

7、电影《英雄》是我国著名导演的作品。

a陈凯歌b张艺谋c冯小刚d黄建新。

8、长诗《浮士德》是诗人的作品。

a歌德b席勒c拜伦d雪莱。

9、小说《茶花女》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a雨果b小仲马c福楼拜d乔治·桑。

10、话剧《雷雨》是我国剧作家的作品。

a洪深b田汉c曹禺d夏衍。

11、享誉世界的卢浮宫是的艺术博物馆。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12、“三吏”、“三别”是唐代大诗人的作品。

a王维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13、国画家以画虾而著称于世。

a吴昌硕b齐白石c潘天寿d李苦禅。

14、《孔雀舞》是我国族的代表性舞蹈。

a苗b彝c傣d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基本规律的学科。

17、关于艺术发生的学说主要有摹仿说、游戏说、、和五种。

18、从总体上讲,七月可分为乐、乐、弹拨乐、打击乐和键盘乐等。

19、戏剧按其容量大小,可分为和。

20、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国名)园林为代表。

21、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是指敏锐地感知能力、丰富的和精湛的。

22、艺术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包括、、和意蕴的凝结。

23、艺术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传播、传播和传播等方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举例说明电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25、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6、简述艺术活动的功能。

27、什么是艺术形象?简述艺术形象的特征。

28、简述艺术体验的内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什么是典型?请结合中外小说或戏剧举例分析说明。什么是意境?请结合中外诗词或绘画举例分析说明。

30、什么是艺术批评?举例论述艺术批评的功能?

艺术概论教案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鉴赏?

欣赏性的艺术消费活动就是艺术欣赏,其内涵主要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用心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理解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取、吸纳和扬弃。

2、艺术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艺术的具体功能有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也可回答为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3、什么是审美期盼?

欣赏者的审美期盼可呈现为文体期盼、意象期盼和意蕴期盼。文体期盼是指艺术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盼指向;意象期盼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定意象而引发的期盼指向;意蕴期盼是指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及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盼指向。

4、什么是艺术家?

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潜力。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5、舞蹈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动作与姿态;(2)抒情与表现;(3)节奏与韵律。

6、什么是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7、工艺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能够体现务必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实用与审美;(2)物质与精神;(3)技能与创造。

8、什么是艺术中的讽刺?

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及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

9、什么是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0、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的资料的存在方式,即艺术作品资料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语言。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起源的基本学说(要点)。

第一,模仿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和现实的模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持这种观点;第二、游戏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康德、斯宾塞、谷鲁斯等持这一观点;第三、表现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科林伍德等;第四、巫术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爱德华。泰勒、弗雷泽等人持这一观点;第五、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德国的毕歇尔、芬兰的希尔恩,以及普列诺夫等持这一观点。(每种学说得2分)。

2、简述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完美处。(要点)。

丑在艺术表现中能够满足人们的特殊审美需要,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特殊的审完美处。

第一,丑能够衬托美,从反面烘托和谐美与崇高。

第二,丑的形式能够蕴含美的内涵。

第三,丑在艺术表现中能够转化为美。

第四,适度的丑的形式表现能够生成独特的形式美感效应。

(每个方面可得3分)。

3、简述艺术创造中雅与俗的关系。(要点)。

雅与俗,是指艺术创造及作品的审美品位而言,雅包括高雅、典雅、雅致等,俗是指通俗,并非低俗。一般来讲,雅的作品,具有较复杂和完善的艺术形式,以及较深刻较高远的意蕴,通俗的作品,一般具有通达、晓畅的艺术追求,更注重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高雅艺术在务必好处上能够代表特定时代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通俗艺术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应警惕低俗化倾向的蔓延。艺术创作应倡导雅俗共赏。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优美。

艺术活动中的优美,首先,它没有任何统一过程的痕迹,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其次,它不是一种压倒式的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交融无间的统一;第三,它不是在自身构成中包含着丑,而恰是在与丑的抗争中显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形态。它本身排除了丑,并与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较而存在。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5分)。

5、简述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从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其一,艺术与政治都属于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艺术则是一种观念形态性的上层建筑,他们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能够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二,艺术与政治相比,一般不像政治那样与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发生直接的联系,艺术与经济的联系往往需要务必的中介因素,其中政治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艺术与政治之间能够相互产生作用,艺术要理解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对政治施加影响。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层次(要点)。

其一,艺术作品的语言层。艺术活动的每一个种类选取运用务必的物质媒介材料,按照务必的美学规律,进行排列组合而构成的表现手段或表现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好处上,艺术活动的每一个种类都有自我独特的艺术语言。(8分)。

其二,艺术作品的形象层。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从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与内部主观世界中高度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既包括性格鲜明的各种人物形象,也包括具体、生动、完整的各种生活画面;既包括情与景融汇互化的各种境界,也包括由纯粹的物质媒介材料构成的各种形式结构。(9分)。

其三,艺术作品的意蕴层。艺术形象及它的高级形态意境与典型,具有深邃的启示性,启示着人们透过作品的多元的形象形态,去联想,去追索,去领悟隐匿在艺术形象之外的艺术意蕴。(8分)。

2、论述艺术创造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要点)。

艺术创造的心理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到审美决定等若干审美心理要素构成的过程,并突出表此刻四个方面。(5分)审美感知,包括审美的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的主管映像,审美感觉是人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审美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贴合自我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审美理解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资料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和把握。(每要素得5分)。

艺术概论教案

一、解词:(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决定的科学活动。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资料?

艺术作品的资料,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取、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潜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资料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透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我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构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要点)。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齐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一样。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点)。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式,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构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务必创造潜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务必的审美和艺术创造潜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3、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构成艺术意象和意念,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它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的中介和动力,并体现出浓烈的创造色彩和艺术家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要点)。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崇高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向于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那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呈现为实践主体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5、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潜力(要点)。

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广博的知识;(3)深邃的思想;(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潜力:(1)敏锐的感知潜力;(2)丰富的想象潜力;

(3)精湛的艺术技能。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生产的好处与特征(要点)。

艺术生产,既不像一般物质生产那样,完全基于实用的目的,生产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产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演绎和概念论证,而是将自我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的活动。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

艺术生产,就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艺术生产,是艺术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艺术创制的精神实践和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艺术生产涵盖艺术思维的过程,但不能代替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由于艺术生产同时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由于艺术生产具有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许多不一样的特点,因而艺术生产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的规律,而要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是艺术整体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活动多种规律中的一种。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制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艺术生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第二,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并重;第三,创造性与工艺性的结合。第四,个体生产与群众生产的交叉。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要点)。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6分)。

第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6分)。

第三,意与境谐。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6分)。

第四,韵味无穷。是指意境中那种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韵致、情趣和滋味。又可具体从空灵、飞动、含蓄等方面来阐述。(7分)。

《艺术理论》试题b卷评分标准。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务必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什么是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构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透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3、什么是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的信息在时光和空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到达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或加上传播效果),就是艺术传播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构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一样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能够称作共鸣。

5、什么是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筑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是什么。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的基本特征:(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7、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5分)。

8、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指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的生成中所体现出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

9、什么是杯具?

杯具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杯具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10、音乐。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透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光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要点)。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一般说来,经济对于艺术的制约和影响并不是十分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经过一些中介环节。这个中介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情感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借助了这些中介,才使得作为时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艺术理解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也借助这些中介,使艺术又对经济基础施加影响。我们在强调经济对艺术的制约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又应看到,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的。那种认为经济繁盛,艺术务必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2、简述艺术鉴赏的过程。(要点)。

艺术鉴赏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艺术鉴赏往往从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开始,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美的发现和感受,主要是透过感、知觉来进行的;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的观赏和体验,主要是透过人们的联想、想象来实现的;第三,审美理解,是指欣赏者以自我的思考和理性决定潜力,对艺术作品和形象所蕴含的好处、思想、境界等作出较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3、简述艺术分类的方法。(要点)。

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能够将艺术分为时光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2。5分);以对作品感知方式为依据,能够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2。5分);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能够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文学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2。5分);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能够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2。5分)。

4、简述艺术活动中的滑稽。

滑稽的典型形态是艺术中的喜剧、相声、漫画等。滑稽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时,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能够任意揶揄、摆弄的对象。作品以其资料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不协调以及形式的虚假性而引人发笑。

5、简述艺术创作的构思与意象的构成。(要点)。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生成的过程。在不一样形式艺术作品的构思过程中,显现出艺术意象及其构成过程的差异。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务必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构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艺术构思主要有综合、变形、移情、立意等方式。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活动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点)。

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继承和理解。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表此刻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借鉴。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资料、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首先,体此刻艺术的形式方面,许多艺术种类基本形式特点的构成,都经历了若干年代和无数艺术家的努力而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其次,表此刻资料方面,艺术的继承性也是很明显的;再次,表此刻民族的审美观念及其创作方法上,这种历史的继承性更是潜在的、在整个艺术传统中起着主导作用的。(13分)。

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与创新是紧紧连在一齐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继承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对范畴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务必批判地继承前人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在艺术活动中,又要坚持艺术资料、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12分)。

2、论述艺术形式组合的基本法则。(要点)。

其一,整齐纯一,亦称齐一、单纯齐一、整齐一律。这一法则体现为最基本、最简要的形式组合,意在造成明朗、井然的状态或严整、划一的气氛。(4分)。

其二,对称均衡。对称是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规律性的存在方式,均衡是对称的延伸,又多了一些变化。对称均衡比整齐纯一更富有变化,在艺术中体现的是对立的统一。(4分)。

其三,节奏韵律。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反复呈现,具有很强的秩序感,注重在时光及空间的变化组合。不一样的节奏传达出不一样的情绪,而在节奏的变化中溶入特有的情韵和情调,使之透过声韵和节律的变化,具有了某种声音的色彩感,就是韵律。(4分)。

其四,调和比较。是矛盾着的事物的两种状态,或在矛盾中趋向统一,或在统一中呈现对立。调和是把相近的不一样事物相并列,将差异引向一致,比较是把差异更大的事物相并列,使其在统一体中呈现强烈的比较和差异。(4分)。

其五,比例,是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在体积、重量、长度等量的方面的关系,贴合认的感官和心理要求的,亦即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比例关系,就是美的比例。(4分)。

其六,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原则,是对形式美其他一切规律的集中概括,也是艺术创造辩证法思想的体现。多样即指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统一则是指个性事物间所蕴含的整体性和共性。多样统一,一方面展示出形象的诸种形式因素的多样性和变化,同时又在多样性和变化中取得与外在事物联系的和谐与统一。(5分)。

艺术概论教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