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三年级数学倍数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大全5篇)

时间:2023-10-03 15:21:17 作者:文轩 2023年三年级数学倍数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一、说教材

《秒的认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里将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并通过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这是对时间单位体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秒”这一时间单位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目标

鉴于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及其知识构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并深入体验1分钟的价值。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直观动作、堆积数据等方式感知并抽象的数学知识,初步感受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这相对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如下:

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构想主要运用情境再现、直观演示、实践感知等方法,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实践校正等活动,经历建立正确的“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的过程。基于以上构想,我将整个教学流程预设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2。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3。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4。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秒”的产生!课始,为学生播放一段好听的动画片音乐——《白龙马》,并告诉学生音乐的时长是1分钟。学生感受1分钟时长,听音乐,观察“进度条”的变化。然后再欣赏一段乐曲——《喜羊羊》,边听边看进度条。音乐不足1分钟便停止了!于是,问学生:从时间的长短来看,你感觉这段乐曲怎么样?不足1分钟的时间,我们该用什么单位记录呢?进而使学生自然认识到时间单位“秒”的产生的必然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即重点感知“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进而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任务,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向发展。

(二)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本步骤预设要完成三个任务:认识1秒、认识几秒、归纳秒与分的关系。

1。认识“1秒”

在这一步骤中,为了强化学生对“1秒”时间单位的感知,我设置了三个层次,引领学生感知体验。

(1)感知“1秒”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之后,作为教师引导发言:认识秒还要用到计量时间的工具——钟表或电子表。

【1】第一,认识“钟面”计量秒的方法。教师提问:在钟面上,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自然从颜色、长短、快慢等方面找到了“秒针”。接着借助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动一动,认识到“秒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此外,引导学生配合语言描述和肢体动作加深对“1秒”时长的体验感知。

【2】第二,认识电子表计量秒的方法。教师出示电子表,如9:20(冒号在不断闪烁)。向学生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既没有秒针,有没有滴答的声音,那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学生自然观察到:冒号每闪烁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并配合动作深入感知了电子表上的1秒。紧接着,我又出示一种这样的电子表,如9:25:34(秒在不断变化)。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冒号不再闪烁,那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部分数字每变化一次就是1秒。于是引导学生随着电子表的数字的变化,有节奏地数数,深入感知1秒1秒地变化。

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深入感知,加之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述,“1秒”的时间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体验1秒的价值

为了丰富学生对1秒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下活动;

【1】在1秒的时间里你能在做什么?谈一谈你的感受。

【2】接下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1秒钟内现代机械工具做的事情,突出数据的直观刺激,强化1秒的巨大价值。

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

1秒虽短,但是如果充分利用这1秒,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3】紧接着,通过课件展示数据,对比刘翔与奥利弗的110米栏成绩,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1秒虽短,却往往能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进而引发学生产生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共鸣。

通过以上活动,力求使学生对1秒的感知更加丰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2。认识几秒

为了加深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与运用,在认识“1秒”以后,引导学生认识5秒、10秒、20秒、直到60秒,在夯实时间单位感知的基础上,感知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如下三个活动:

(1)感知5秒

【1】边看变数。

【2】静默数一数。

【3】自主回答:秒针从()走到()是5秒。

(2)采用上述方法,继续感知10秒、15秒、20秒。

(3)游戏:估一估

要求: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到宣布“停”,经过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秒?分别估测10秒——15秒——20秒——30秒——60秒。

3。感知1分钟与1秒的关系

设置的活动如下:

(1)分组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结出:1分=60秒。

这一活动的安排,旨在通过看、数、估等活动检测并进一步校正学生对“几秒”时长的感知,促进正确时间观念的形成。同时,直观地归纳出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关系:1分=60秒,促进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知识架构进一步完善。

(三)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为了深入感知1分钟,也就是60秒的时长及其价值,继续安排了下面的教学活动:感受1分钟。共设置三层次的活动:

1。静候1分钟,谈感受。

2。活动1分钟:分组在一分钟内写字、算题、数数等。

3。对比两个1分钟的感受。

通过以上的活动,观察、静候、活动、对比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意义,领悟人生的道理,也就是教师在小结中提到的:时间有限,价值无限。

(四)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在新知学习之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设计了练习,即以游戏闯关寻宝的形式完成练习。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改数学日记。

3。知识拓展:“一眨眼”的时间。

最后,引导学生寻得珍宝,那就是时间。教师随即揭示一句时间名言送给学生,并一起诵读时间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并以此完结本课知识的学习进程。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尺子,树叶,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描一描】

1,同学们,天是越来越冷了,到处树叶飘落。老师来的时候搜集到了一些树叶,想欣赏一下吗你收集了哪些(举起来)这些树叶真漂亮,你能在纸上描下它们的形状来吗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说一说】看我们画的图形,这画的其实就是树叶的什么啊树叶的边线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摸一摸】那我们能一起摸一摸你手中树叶一周的边线吗边摸边说说什么是它一周的边线。(一名展示说)

(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师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描树叶的轮廓,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教师又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二,通过实例,认识周长

【指一指,说一说】我们通过树叶的边线,认识了树叶的周长,下面我们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游泳池,),你能指出他的边线吗先指给同桌看看,然后指名上台指。池口边线是什么颜色黑色的一圈就是池口的边线。那么这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我们就叫做池口的什么呢(周长)

【看一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周长还有很多,看。(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描一描】

刚才我们认识了物体上的边线,那这些平面图形有边线吗如果选择你喜欢描的一幅你选择谁能一笔描出它的边线吗其他人都能吗(课件练习2)打开书翻到62页,拿出水彩笔,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描完后展示。我们同学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谁来说说它们的周长(长方形先开始)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无论物体或图形一周的长我们都可以叫做边线,而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

【练一练】看我们同学学的这么认真,两只小甲虫也来凑热闹拉,它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我们来看一看那一只爬的才是树叶的周长(课件)

(教师进一步来揭示周长的含义,通过实际物体的边线周长抽象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再到数叶的小甲虫围周长的富有童趣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完善周长的概念,同时为周长的测量引入到实际物体埋下伏笔。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赋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纯真的儿童气息和快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实帮助学生建构了对周长的理解,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测量周长】1,那么小甲虫到底爬了多远我们有办法测量吗谁来说说(集体交流)然后同桌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2,试一试:是不是所有的周长都要围一围呢请看,谁先说说它的周长是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它们的周长,同桌各选一个量一量,算一算。

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树叶和平面图形周长,说明我们一定是要根据物体的形状特点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直线图形选择直尺比较合适,曲线图形选择围的方法比较好。

3,老师这还有一个图形,(出示五角星)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呢

有不同的方法吗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从数叶的周长的测量过度到平面图形的周长测量,这样符合儿童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进而总结出周长的测量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曲线图形采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方法,象这样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

【练一练】

你怎么算的(结合学生的算法板书)

同学们真聪明,不仅会用各种方法计算周长,还能感借助方格图,求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在方格纸上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渗透了转化,割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总结评价】

【拓展】

今天的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课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

做树叶书签。今天你们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希望大家一起记住这个时间,我们可以把我们喜欢的树叶制成书签。在背面写上上课时间。展示(成品)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苏教版义务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测量及计算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想象的思维。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说一说下面图形其他边的长度。

24厘米2厘米

(一)创设情境,认识周长

1、认识边线

(1)谈话:秋高气爽,小兔子们准备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呢。

师:同学们,仔细看,比赛开始了!

(比赛规则:每只小兔沿着草地的边线跑一周,最先跑完的获奖)

提问:看清楚了吗?哪只小兔子能得奖呢?为什么?

指出:第三只小兔子能得奖。第一只跑的慢,第二只跑的路线不符合规则,而第三只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跑,又回到了这一点,这才是沿边线跑了一周。它跑过的路线,就是草地一周的边线。(板书成:一周边线)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一周边线。

(2)丰富感知

让学生了解“想想做做”第一题题意

要求同桌相互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并说说要怎样指。

交流:指名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注意指导学生指正确,说明白)

说明:(比划演示)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要从边线上一点开始,沿着封面的边线绕一圈再回到这一点,经过的路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

让学生依次指一指课桌面和三角尺的一周边线。

交流:指名学生分别指一指课桌面、三角尺的一周边线。

2、认识周长

(1)描述概念

出示三张书签

引导: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的一周边线吗?

让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一周边线。

指名学生(演示)指一指书签的一周边线。

追问:刚才大家指的都是书签的什么?(一周边线)

指出:一周边线有长有短,这里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

(板书: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2)深化认识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描出一周边线。

交流:展示学生描的一周边线,检查一周边线描得是否正确。

追问:这里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是它的什么?

强调: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补充: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互动:请你在题里任意选一个图形,把它的周长指给同桌看一看。

(二)测量计算,加深认识

1、出示例2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你能知道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吗?请你想办法解决,算出周长写在图形下面。

学生测量、计算。

交流: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你又是怎样知道四边形的周长的,是多少?

提问:算图形的周长,为什么要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再相加?

小结:周长是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所以把一个平面图形每边的长相加所得的长,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树叶。

引导: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最先想到办法。

交流: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围一围,量一量)

生操作)

师:你们树叶的周长是多少?为什么这样测量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紧沿边线围号,正好一周,拉直再量)

师:我们围一围,量一量得到的长度,就是围成树叶一周边线的长,是树叶的周长。

指出:通过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我们知道了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要知道周长,可以把围成图形每条边的长相加,也可以用线围一围、量一量。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计算时想想可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独立计算周长。

交流:每个图形的周长是怎样算的,周长是多少?

注:板书算式,注意比较不同的算法,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计算周长,就是求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计算时,可以根据每条边长度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灵活地计算。

2“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每个图形的周长指的什么?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指一指。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多少?能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小朋友独立想一想。

让学生计算周长,分别指定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图形。

交流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周长的。(引导说明怎样想的)

指出,根据条件灵活的计算周长,可以使计算简便。小朋友以后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想,图国有更合理的方法,尽量采用。

3思考题

师:觉得小鼹鼠跑的路长的举手,觉得大象跑得路长的举手?

提问,小鼹鼠和大象跑的路线分别是什么?他们的路线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他们跑得路谁长呢?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2、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