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孟子心得体会 儒学心得体会孟子(优质7篇)

时间:2023-09-17 19:52:56 作者:温柔雨 最新孟子心得体会 儒学心得体会孟子(优质7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心得体会篇一

孟子一直被称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基于儒家经典,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之道、仁政等重要概念。在我的学习和思考中,孟子的哲学思想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本文将从以下五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人性本善

孟子的人性观认为,人之初就具备了良善之性,只是后来被环境和社会所压抑,才会渐渐失去本初的纯真善良。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内在本性的发展,追求道德的提升和自我完善。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人性本善,应该以此为基础来面对自己和他人,关注内心的本真需求,用真诚和仁爱的态度待人处世。只有坚信人性本善,才能更好地通过自我修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第二段:天命之道

孟子提出的“天命之道”指的是天命人类的自然法则和规律,它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观念。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秩序,而人类和社会也应该遵循天命之道,自然而然地和谐相处。我们要能够倾听自我内心,以本性为基础,遵从天命的指引,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谐,并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第三段:仁政

孟子的仁政思想非常重要,它是他强调并倡导的一种政治理念,是一种与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实践。孟子认为,政府应该以仁慈和正义为宗旨来发扬自己的责任,关注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这种思想不仅仅在政治中应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始终努力追求仁政,通过待人以诚、问心有愧的方式来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第四段:“广孝”

孟子提出的“广孝”意味着除了对父母的敬爱和尊重之外,我们还应该扩展自己的孝顺和关爱范围,包括对父母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人的孝敬。也就是说不仅要注重个人情感的体现,还要关注全社会的互助和和谐。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认真对待所有与我有着无论如何的联系的人,包括同事、朋友、比邻而居的人,采取诚实、助人为乐的态度来交往。

第五段:勇于直言

孟子提倡的勇于直言,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坦诚地表达个人想法和感受,与人以诚相待,不做虚伪和讹诈,同时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我深刻领悟到,勇于直言不仅在个人发展上有巨大的益处,同时也对团队、公司、组织、社会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团队合作中,我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共创更好的结果。

总之,孟子的哲学思想充满启示和智慧。通过对思想内容的研究和体悟,我深刻理解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一种更为完整和协调的个人价值体系,成为一个更有效和有所作为的人。

孟子心得体会篇二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肤经受饿瘦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途径)来让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 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明白,(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孟子心得体会篇三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与价值观一直被人们所重视。而《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圣贤思想集大成之作,对于指导人们的学习和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理解《大学》,我深感其智慧与内涵,获得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孟子在《大学》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君子之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人首先应该从“修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只有内在的修养好了,才能做到外在的克己复礼,以自身的行为引领他人。换言之,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和社会,这就是孟子心中君子之道。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作为一个成功的人,我必须首先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态和品德,以树立榜样的方式影响和帮助他人。

《大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在《大学》中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大学》)意即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和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意识到,在如今以利益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该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大学》的学习,我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之共生共荣。

此外,孟子在《大学》中还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他强调了教育的综合性和普及性,并强调了个人责任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和培养道德。这使我深思,作为一个学习者和在职人士,我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以培养更好的下一代。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和自我修养,以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最后,孟子在《大学》中还谈到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为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我深受启发,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在我的实践中,我将始终秉持孟子的理念,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大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孟子的智慧和思想深度,他的教导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只有在全面发展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教育和个人责任,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孟子心得体会篇四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理想的一个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孟子心得体会篇五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贡献不可忽略。在学习孟子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汲取到古代智慧,更可以从中得到现代生活中的启示和体悟。以下是我对孟子思想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重视人性天赋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本能的良善本性。这种良善本性不仅是人类共同具备的,而且是天赋的。因此,他提倡对于每个人的关注、尊重和理解,强调重视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注重保护和激发人性的内在潜能。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上也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并给予发挥存在的权利。

二、强化教育意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为了发掘和引领人性的潜能,人需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优秀的教育是使人性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步,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在现代社会,教育意识的强化是不可忽略的,这要求我们从更综合的角度了解教育的含义所在。

三、注重社会公正

孟子强调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原则。他认为,社会应该公正而公平,福利应该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在当代社会,公正正义是社会进步和良态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注重。

四、强调自我与他人的联结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主张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强调了人们互相之间的理解和共存,使人们真正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五、强调永恒价值

孟子之所以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是因为他提出的许多永恒价值观念。例如人性本善、教育的重要性、公正社会等思想都可以教育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这些价值观理念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值得我们时刻铭记,使其生活于我们的心底。

总之,孟子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旨在调整心态、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建立和谐社会,帮助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未来。通过思考孟子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培养自身的修养,这些都将造福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孟子心得体会篇六

孟子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四处奔波,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他没有统治阶级那样的野心,更没有他们那样的残忍之心,他的心里装满了仁义,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难实现。

面对这样的结局,孟子无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败,不能让自己空有满腹经纶。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统治阶级。

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气候,这种大气候注定了孟子的命运,他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诸侯们踢来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终极结果就是专制。虽然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却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他虽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为王者师,他天衣无缝的说理让王们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讲的“利”进行说理,“王曰:‘何以利我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没有什么反驳的,但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下,梁惠王考虑“利”不是没有道理的。诸侯争霸,你不考虑‘利’,也许就会成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联想到了现实的美国,到处考虑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损害,便进行制裁,甚至战争。正因为考虑利,其国家就强大,其人民就富裕,这有什么不好。

孟子的有些说理偏离现实,这只不过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这种推恩理想在现实中往往难实现。

“仁政”与“民主”无法比拟,“仁”与“自由”无法比拟,我们宁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宁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孟子心得体会篇七

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的观点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近日,我阅读了有关孟子的经典著作,不禁产生了许多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孟子的人性观、天人合一、仁义道德等方面,展开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我深受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所打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天赋人人具备道德的心灵。孟子认为,人类的善恶、正邪之心的形成是通过后天教育培养而成的。这种观点让我对人的本性充满了积极的希望和信心,也使我更加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那么他的善恶、正邪之心就会受到扭曲,产生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种种问题。因此,教育对于完善人性、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孟子的天人合一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孟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之心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他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认为人应该符合自然的道德要求,遵循道义法则。他认为,只有与自然相合的人才能获得安宁和满足。这使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界的依存关系,对环境不重视,甚至对自然资源掠夺。然而,孟子的观点提醒了我们,只有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孟子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他强调仁爱与慈善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应该追求仁义。他认为,仁义是造福他人和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孟子的学习,我意识到自己在实践中要时刻秉持仁义的原则,关心他人,爱护环境。同时,我也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说一些空洞的话语,而是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贯穿于我们的行为和言辞之中。只有秉持高尚的道德,才能走出人生的积极和成功之路。

最后,我了解到孟子注重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他倡导了“格物致知”的观念,提倡通过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他认为,人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才智和德行。这让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和成长,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在读孟子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启发和影响。孟子的人性观、天人合一、仁义道德和修养观念,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追求产生了新的思考。我会将孟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成长和实践中,走出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懈努力。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孟子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