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热创新模式下的钢琴教学的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0-30 23:20:45 作者:琴心月 最热创新模式下的钢琴教学的论文范文(16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和技巧。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作中起到一些指导和启发作用。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就钢琴演奏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结合统一的过程,它要求演奏者各感官间默契地配合,以达到钢琴演奏中所谓“琴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然而,在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钢琴演奏本身所需要的各感官之间的联系配合,把艺术化、科学化的钢琴教学引入了单一技术训练的歧途。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在对上述现象感到悲哀的同时,也试图运用科学的理论对钢琴教学法进行改良,并希望通过对学生钢琴演奏中听觉、触觉、视觉协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弹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演奏质量。

协同学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运动,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学由一系列严密而复杂的原理组成。在钢琴教学协同性问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协同效应原理”和“自组织原理”。

协同学认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动,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就会自动地服从于整体,产生协同效应,这时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根据协同效应原理,笔者认为,要培养全面而高素质的钢琴演奏者,其关键是加强各感官之间的协调合作,使之产生协同效应。为此,我们要分析钢琴演奏中各感官的作用和特点,激发其潜能,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优化钢琴弹奏系统的`整体功能。

自组织原理是指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或物资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在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下,达到新的稳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根据自组织原理,笔者认为,要提高演奏者的弹奏能力,必须提高各感官之间的自组织能力,即听觉、触觉、视觉之间形成一种弹奏的默契,在自发的状态下进行协调配合,从而形成各感官之间的协同合作,使对音乐作品的演奏与表达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1.演奏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主要包括外在听觉和内心听觉两个部分。

外在听觉能力是指运用耳朵听辨外在音乐音响的能力。

内心听觉能力是一种预知听觉,是建立在演奏者对声音的积累和存储基础之上,它类似于绘画中“胸有成竹”,即演奏者在弹奏之前内心已经听到了自己将要弹奏出的声音。

2.演奏触觉。

钢琴演奏触觉的发力部位从指尖开始,包括了腕、肘、臂、腰在内直至全身整体运动的综合。演奏触觉包含以下内容:即,触键种类(高抬指垂直触键、贴键法触键、冲击式触键、手腕摇动式触键等)、触键力度与速度、触键深度等。

3.演奏视觉。

钢琴演奏中的视觉可分为以下三种:(1)读谱视觉: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对谱面上所标示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符号产生的视觉感受。(2)键面视觉:在钢琴演奏中对键盘位置的视觉感受。(3)记忆视觉:在背谱演奏过程中在脑海回放原谱的视觉感受。

1.通过“三觉”的协同形成理想的音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形成理想的音色呢?音乐作品中旋律的风格、和声的色彩、力度的起伏、速度的变化等特征因素都是音色变化的内在依据。而这一系列信息的输入必须通过演奏者的视觉器官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大脑指挥触觉器官协调运动,完成与谱面信息相对应的触键。在整个过程中,听觉器官必须起到“调色”和监控的作用,即:将视觉获得的谱面信息转化为内心听觉,再与弹奏出来的实际音色效果(外在听觉)逐渐调和统一,从而达到运用听觉、触觉、视觉三者的协同形成理想音色的目的。

例如,学习弹奏《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时,我们应该从作品标题和谱面旋律的特点得到内心听觉的信息,并指导手指来表现这样一幅幅图画:一群群野蜂飞舞而来,一会儿集中(渐强的蜂鸣音色),一会儿又分散(渐弱的蜂鸣音色);有时来势凶猛(和声织体加重),有时又有趣地围着野花采蜜(运用手腕转圈运动带领手指做“橄榄形”力度变化)。这样一来,音乐中的音色会更加生动自然、富有表现力。

2.通过“三觉”的协同完成各种演奏技巧。

任何音乐作品的演奏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弹奏技巧得以体现。从表面看来,弹奏技巧的完成仅仅依赖于演奏者的触觉器官。然而,这种错误的观念也正是一些学生练琴无效率、无效果的主要原因。

在练琴的过程中,学生们最初获得的音乐信息全部来自于乐谱,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音符看成连续不断的声音模式符号,而不是孤立的单元。这样完整的视觉信息将有利于触觉器官对相应弹奏技巧的连贯与把握。与此同时,“自我鉴听”也是准确完成演奏技巧的重要环节。钢琴演奏的技巧可谓是品种繁多,有力度、速度、和声、触键方法等方面的。这也注定了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耳朵要对弹奏出来的音乐技巧“批判性”地听、有鉴别地听、有对比地听。只有通过这样反复的推敲和调整,使听觉、触觉、视觉产生协同效应,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地得以完善和提高。

3.通过“三觉”的协同表达音乐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中包含了作曲家的情感体验。演奏者通过演奏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其中也融入了演奏者对该音乐作品的理解及自身的情感表达。好的演奏者能够充分地表现作品的情境及内涵,准确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力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例如,弹奏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就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标题、音乐形象等谱面信息发挥想象,如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种景象:宽阔的河面上,一叶两头微翘的小舟,后面拖着一道长长的波浪,船儿随着波浪轻轻地摇曳着……音乐中的情感自然地从心里流出,演奏者的触觉也会自发地配合情感进行演奏,特别是当看到谱面上一串串波音记号时,更会情不自禁地在听觉和触觉上对“水波荡漾”这一情境进行诠释。

总之,演奏者的听觉、触觉、视觉是完成钢琴弹奏的主体与核心,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协同学的科学理论,加强学生听觉、触觉、视觉的联系与配合,使之产生协同效应。这必将优化钢琴弹奏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学习钢琴的效率和演奏的质量。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钢琴演奏是一项高级的、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具体的说就是高级思想与情感表现以及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的心理调节能力很重要,也就是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演奏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通过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来实现的,是通过“心理”来控制的,钢琴演奏也不例外,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艺术中非常重要、关键的环节。本文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演奏教学实践出发,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培养学生兴趣,克服学习中的畏惧心理。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好钢琴弹奏的先决条件,培养他们对钢琴弹奏的浓厚兴趣,对学习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对钢琴弹奏能否感兴趣,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加之鼓励和培养。钢琴弹奏中的纯技术、纯技巧练习是必要的,但我们要反对那种枯燥的、机械的、刻板的纯技术训练,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乐曲的形象、音乐美感的表现这方面来,使这些练习充满乐趣和吸引力。教学过程中,教材要有趣多变,教学要活泼灵活,集听、看、想于一体。

二、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如给学生多提供一些上舞台锻炼的机会等等,既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所必需,又是学生深化对钢琴演奏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另外,小提琴家梅纽因曾说过:“如果长期对学生缺乏理解、同情和关心,会使学生反倒压抑和痛苦,从而缺乏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不是在于能够在学生的演奏中挑剔出千百处毛病,而是在于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已经掌握和还未掌握交界点,使学生在每次课后都满怀信心地找到自己继续前进的起跑点。我们在学习进程中始终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发展,使其无论在知识的获得和技巧的掌握上都取得圆满成功。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帮助获得成功信心。

记不住曲子,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动摇学习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在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弹奏完整的曲子中获得成功感,进而消除学习中的畏难心理。一首曲子往往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才能成功。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常常感到诸多的不满意。有时是手指弹奏不灵活:有时力度掌握不好;有时是速度掌握不准,不能弹奏出好的效果生动的乐曲内容。这时千万不要气馁,要认真思索、分析。当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领会了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时,千万不能放松,同样要认真思索、分析,抓住那美妙的瞬间,把这种好的感觉记住,加以巩固、再记忆、再巩固、直至熟练。并且使这种好的感觉能在以后的练习中,尤其是在回课、演出中再现。

四、掌握练琴要领,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

掌握要领,熟能生巧,这是学习钢琴弹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学生学习钢琴弹奏的最大障碍,一是不得要领,入门难,提高更难,二是练习不够,不能持之以恒。由此造成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钢琴弹奏这门艺术。对此,教学中既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弹奏钢琴的技术要领,特别是一些学生易于掌握的要点和方法,又要鼓励和督促学生多练习,并做到持之以恒。钢琴是多声部乐器,练习过程比较复杂和困难。只有在我们真正学会练琴,并能将钢琴中的各种奏法用起来得心应手,才能对演奏充满信心。这些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学生音乐心理与动作心理协调水平提高的过程。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其次克服马虎心理、分手练习;第三克服急躁心理、快慢结合练习;第四克服畏难心理、攻破重点难点,保持音乐的完整性。

五、钢琴教学注重营造艺术氛围,调节学生心理情绪。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在教授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的艺术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情绪和自身反应的灵敏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世界中的愉悦效果,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并且通过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表现出来。这种环境不仅刺激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本身的文化素质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诱导的方法要求学生对作品做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以调动学生音乐情绪。当进行一个新曲目练习时,教师不光要提醒学生技术难点,而且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曲目的相关内容,如作曲者简介作曲时的背景,作曲者想要通过这首曲目表达的主题思想等等,让学生感受作曲者当时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思想,以便演奏时充分地表达出来。

六、多种形式维护学生学琴的热情和信心。

钢琴学习进入真正地练习阶段,相当多的时间是花费在钢琴技能技巧的练习上,而大量重复的练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失去自信心和耐心,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学琴的热情。当学生意志消沉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放松一下进度让学生参加一些有关的活动,例如欣赏一会儿音乐会表演使学生放下紧张的情绪投入到美的享受之中;也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室内音乐演奏会,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勇气。如果教师能掌握住学生心理,积极引导,那么学生学琴成绩就会上升;如果教的不得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丧失学琴热情。然而很多教师往往在教课时不太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情绪,总是采用一成不变地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琴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趣味无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琴的热情,开拓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以上仅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总结,为了更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有待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任筱敏.论音乐心智技能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j].交响,,(1).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思考论文

(一)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原因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仅仅只是键盘上几个音符的组合,教师不仅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感情,也不能把自己对音乐的情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演奏当中去。这也就造成了演奏出的曲子不能完全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曲子听起来完全没有情感,所以对钢琴教学的改革是未来钢琴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音乐的培养和教学中,讲究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创造力,而钢琴就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发掘学生思想创造力的一种音乐形式,但是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并没有把学生的这种思想创造力发掘出来。钢琴的演奏中不单是要把乐谱呈现出来,更多的是要把作曲人的情感和自己对音乐词谱的理解表达出来,呈现出不一样的、有感情的音乐,换句话说,演绎的过程即是对音乐的.第二次创作,对原音乐创作的不断丰富和加深。未来钢琴的教学能够达到何种创新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更大的帮助就取决于未来钢琴教学模式能够获得多大的创新成果。

(3)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更为放松,属于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师生的要求都很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仅要一起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还要互相积极配合,团结协作,不断的磨合。教师应该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去,能够积极地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想要积极探究的欲望,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的去学习,这样才达到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目的。

(一)重视引导性和启发性教学模式想要成功地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就必须先从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授课,学生也只是完成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缺乏创新性,这也是导致教学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所在。新的钢琴教学模式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目的是希望将专业知识、技巧性知识和学生本身的创造力相结合,从而演奏出具有个性的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首先要从理论基础开始,注重对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不同的音乐风格有所了解,进而更好理解演奏的目的与方式。除此之外,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对陶冶学生钢琴艺术的情操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够让学生在美感与情感上对音乐产生一定的感悟,进而为自己以后的创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模式中对音乐的选择在钢琴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一方面,对音乐的选择则是另一方面。教师对音乐选择的不同,会使得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若音乐教师能够正确地对音乐进行选择,那么教学就会相对变得更加容易。这就要求学生对音乐钢琴的理解程度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身的因素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音乐的设计,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表现力的提升与演奏风格的创新。

(三)钢琴教学模式与钢琴创新活动一直以来,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都被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更加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在钢琴教学中也同样适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设计与钢琴教学有关的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独立演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表现的舞台,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同时更应注意的是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

三、总结。

总而言之,钢琴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专业的钢琴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钢琴能力和素质,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完善自身条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未来的钢琴教学模式应该不断更新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钢琴教学不断前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1.听觉训练。不管是歌唱的音乐还是演奏的音乐,皆是通过听觉感受的。若是学生只重视技术或是单一的模仿,是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为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听觉训练便是把音乐调整成从无到有的听觉,在明朗条件下开展。听觉训练中,不单单只是辨别声音那么简单。还包含学生心理性能训练,实际就是让学生通过大脑进行训练。基于此,钢琴演奏过程中可以说听觉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需受到高度重视。在日常练习中时常利用耳朵去辨别作品,弹奏、研究钢琴作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听力能力,还能为学生日后学习更加有深度的'钢琴曲做铺垫。2.读谱。在钢琴基本练习过程中读谱是最为简单的,也是一件音乐作品完成的基本因素。视觉认识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寻找、输入信息。在演奏钢琴时需利用眼睛去观察自己的手型、手指等,其能将信息及时的提供给大脑,进而判断弹奏错误。可以说,钢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演奏钢琴时,学生需要眼、耳、口、脑、脚协同应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牢牢注意这一点,分步指导学生。3.手指练习。第一,高抬指为基本的按键动作,其常利用在抒情曲与哈农的弹奏中,基础动作为手指抬高,之后下落,要保证手指放轻松。端正坐姿,双臂自然垂落,手腕要放轻松,整套动作都以轻松为主,身体一定不能僵硬。高抬指动作需缓慢弹奏,此种方式有助于手指放松,但是着重注意的是保证手腕平稳;第二,高抬指练习方法。若想高效完成高抬指弹奏法需从基础高抬指入手。这便要求学生在弹奏中先高高抬起一个手指,其余手指紧贴琴键。手指在触碰琴键时一定要保证轻松,这是主要为了练习手指的独立性;第三,钢琴技巧练习。可以说,钢琴是一个十分奇妙的乐器,其能够同时演奏多个声部,要求学生手脑同用,具有较强的肢体协调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复杂的钢琴曲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首先,学生一定要认真练,此种练法虽然会耗费诸多时间,但是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学生在熟悉节奏与音型的问题中,无形的提升了自身演奏能力,慢练过程为一种减负大脑的过程,逐渐提升速度,直到恢复最初的速度。

二、素养培养。

1.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冷静。若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依据个人情况利用下述方式:首先,通过深呼吸将一些干扰因素消除掉,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严格控制,基础动作为,保证双腿直立,双臂下垂,紧密双眼,不去想任何事情,去听空气的声音,之后深呼吸,这个动作一定要慢,尽可能让自己的全身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直到心情平复,如此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处于最放松也是最佳的状态下;其次,切入在意别人的看法,最好转移自身目光,减少烦躁的情绪,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体会音乐带来的魅力,将演奏之前的紧张情绪变成开心与兴奋,若想让压抑的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能够通过休息片刻或是展开四肢运动的方式。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若想熟练且全面的掌握钢琴弹奏技巧一定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基本功训练力度,如果学生的钢筋技术不强,学生便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到钢琴演奏上,就会十分担心出错问题,进而致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只有在日常练习中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更加专注的演奏,消除一些紧张情绪。为此,在日常练习中一定要有所针对,对于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反复训练,熟练的演奏技巧为学生流畅演奏的关键点,如此才会减轻内心压力。3.调整好心态。做到钢琴面前,学生需将板凳调整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若是在不合适的状态下演奏,一定会使演奏效果受到影响,在实际演奏中,演奏速度是由演奏者的心态决定的,学生在弹奏钱可以深呼吸,让心态趋于平稳,缓解演奏压力,在实际演奏中,学生还需对自己的呼吸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均匀呼吸,如此才能让肌肉放轻松,保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把中心放在演上,需要通过规范且合理的额学习,外加学生对音乐的深入认识,如此才会将钢琴演奏的魅力展现出,进而为提高学习钢琴演奏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钢琴演奏从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钢琴艺术以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在世界各地引发了许多的欣赏者和追随者。从世界范围来看,钢琴是发展最为普及、认可程度最高的一种乐器。但对于无论是钢琴演奏的初学者,还是经过了长时间训练并拥有多次演出经验的乐师来说,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影响。钢琴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将视觉、听觉、触觉乃至运动觉进行综合运用,并通过演奏者娴熟的技巧不断地将演奏者想表达的情感进行演奏。因此,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拥有强大的心脏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不良的心理素质会影响钢琴演奏表演的质量。所以,在培养钢琴演奏者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培养演奏者全面的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技术技能的建立,只有将技术技能提升到一定阶段,感情才会得以控制,若演奏者在演奏时担心自己的演奏技巧会不会出现问题时,心理素质的坍塌更为容易。钢琴演奏是艺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演奏者在演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的过程中,才能让观众体会到演奏者所想表达和传递的钢琴情感,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得到观众的青睐和认可。钢琴演奏者应在每一次小型演奏会上充分体验并展现自我,以此练习自己的心理素质,防止日后表演的过程中出现怯场、紧张等情绪心理。

众所周知,钢琴演奏主要主要的两个方面是对钢琴技术的认知技能技术和演奏者对于所进行演奏的乐曲的情感所想表达的希望。钢琴演奏技巧熟练程度在于演奏者对于所演奏的乐曲的理解程度以及练习时的熟练程度;而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需要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影响心理因素的方面主要包括对于乐曲内在的想象能力以及直觉能力。钢琴演奏是将乐谱上的内容和自身对于乐曲的理解进行结合,并配合作者原本所想表达的情感相结合,将钢琴演奏者对乐章的熟练程度和技巧性通过演奏表现出来。钢琴演奏是个人情感和原作者情感相互交织碰撞后的情感表达,因此,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演奏过程中。钢琴演奏艺术是时间和技巧性相结合的艺术,钢琴演奏艺术要使音乐创造性地被演奏者演奏出来。音乐作品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某一种单一的元素而决定的,一个作品的完整程度,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高于音阶、旋律和情绪的相结合的整体效果。

钢琴演奏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演奏者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应达到内心、手和音准做到一致性。在演奏表演舞台上,演奏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对空间的认知程度较高,并且对音乐技巧拥有较准确的掌控能力,演奏者较高音准性和较高的听觉能力为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提供良好的帮助,从而让钢琴演奏者通过内心的指引带动手指进行钢琴乐谱的正确表达。优秀的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情感的流露和流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丰富情感的展示,钢琴演奏的过程是一种听觉的盛宴和情感体现的艺术情操,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应全身心地将自身投入到所进行的表演中。这样进行的表演才可以更好的引起公众的共鸣。与此同时,拥有良好心理素质更有助于钢琴演奏家创新意识的激发。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演奏者对于乐曲的弹奏,而是对作品含义的解读后的二度创作。因此,钢琴演奏者随时客观地以端正的心态聆听自己的演奏,才能对其进行再构建。

四、培养调节心态的方法。

(一)保持随机的应变能力。

在钢琴练习过程中,演奏者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并且放松自如,但在舞台上进行钢琴演奏表演时演奏者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紧张和兴奋的心态,许多钢琴演奏者在练习时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演奏过程也稳定自如,但站在舞台上,台下坐着无数观众和评委,面对与平时练习相差悬殊环境状况,容易产生失控情绪,造成乐曲音符弹奏出现错误的情况,更有甚者因为紧张过度中止了自己的表演。相反,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也有人拥有高涨的情绪,过分的想要在舞台上发挥自己,情绪过于兴奋造成了兴奋和抑制相互制约出现了偏差。因此,这些问题应在平时的心理素质训练中得到改善和解决。应将钢琴的教学过程与演奏过程相结合,培养钢琴演奏者在训练过程中寻找演奏的感觉,尽多可能的面对观众进行演奏,提高钢琴演奏者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曾经的演出经验教训,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一次重大表演任务,钢琴演奏家应很早就对演奏曲目进行练习和准备。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对作品的乐谱乐章达到了如指掌的状态。对于乐谱和乐章的熟悉可以让钢琴演奏者站在台上时不会对乐谱乐章产生紧张的心态,没有过多的顾虑和负担。钢琴演奏者在表演时可以将演奏时表达的情感充分释放。只有在表演者技术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时,表演者的表演无论是动作还是心态都可以充分的放松,做到对于舞台的表演无拘无束。钢琴演奏者不应该过于看重某一次表演的结果,钢琴表演者在学习、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会参加大大小小几十次甚至上百场的演奏活动,因此钢琴演奏者不应看重每次演奏的结果,应该认真吸取每次一表演时的经验,将优秀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以后大型演出做好准备。当然,如果在表演中有失败的经验也不应放弃演奏或者从此对钢琴演奏产生抵触心理。一次的失败不会对一个人有过大的`影响,但应该针对这次失利吸取教训,让经验和过程更好地帮助日后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毕竟钢琴演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钢琴演奏者的职业生涯中,平衡好每一次演出的心态,每次演出的结束又是一次新的开始。如果过重看待演出成绩必定会影响下一阶段的练习乃至下一阶段的演出效果。因此,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总结好经验教训,这对于钢琴演奏的效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

在完成上场前的心理准备后,还需要培养钢琴演奏者在实际演奏时的心理素质―以完形为目标的演奏心理。拥有以完形为目标的演奏心理使钢琴演奏者拥有最佳的状态和超强的意志力去控制、掌握自己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钢琴演奏者拥有平和的心态可以让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来,使钢琴乐曲的演奏达到和谐的美感。与此同时,钢琴演奏者不应单一地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钢琴音乐素养、提高钢琴乐曲的欣赏水平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钢琴演奏者拥有超高的钢琴演奏水平与其自身拥有超强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若想取得钢琴音乐演奏的圆满成功,演奏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钢琴技巧以及自己超强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华菲.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j].音乐生活,(09).

[2]李琳.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02).

[3]王祖越.钢琴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j].艺术评鉴,(12).

[4]李卓姝.钢琴演奏者如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j].音乐时空,(19).

[5]杨泽.论钢琴演奏者的修养[j].四川戏剧,2015(01).

[6]王旭东.钢琴演奏者心理因素对演奏的影响[j].戏剧之家,(01).

[7]孙晓杨.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培养小议[j].黄河之声,2016(20).

[8]黄卓.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与状态调控[j].长沙大学学报,2015(01).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凯瑟琳・古德森1872年生于英国,1958年去世。她幼年即开始学习音乐,并于12岁前在全国各地演出。她的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被送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她师从当时最著名的钢琴教师奥斯卡・贝林格(oscarbennger),六年后,她在维也纳跟莱谢蒂茨基学习四年。

回英国后,古德森在音乐公众中产生的深刻印象,使她成功地建立起一位出色演奏家的声誉。她在英国、德国、奥地利和美国巡回演出,取得极大成功。《格罗夫大词典》中写到她的演奏:“她有着充分的活力和生气,这在年轻的钢琴家中是十分难得的。她对声音的渐变有极好的控制,具备令人钦佩的完美技巧、独特的音乐情趣和值得重视的个人风格。”

分析音乐名作。

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哲学即可领悟到,一切科学和艺术的进程都建立于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之中。我们把东西拆开,以寻找它们用什么做成并如何做成,我们再把它们放到一起,以显示我们所掌握的知识。音乐性的衡量标准是实践的能力。分析的过程虽然重要,但有时可能做得过分极端,以致忽略了构建引向真正成功的过程。

学生应该能够判断一首他正在学习的乐曲的结构,并使这成为他的某种第二本能。如果这首作品是一首奏鸣曲,他应该可以辨认出主题和副题,无论它们如何出现或部分地出现。学生应当对曲式有足够全面的认识,并熟知乐曲所分成的段落。他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时,不能不观察到它的轮廓――也就是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乐曲时所制定的“建筑计划”。学生对他所要演奏的作品,永远不要拖延这第一步的分析。

尽管流行着一种印象,即音乐是模仿性的,并能再现不同的画面和不同的情感,事实远非如此。作曲家通常写作音乐只是为了它作为音乐的价值,而不是具体的景色。许多教师试图以想象出的故事来激活有些学生迟钝的想象力,这也许是对的。然而,即使一首乐曲有某种设计使它暗示某种想法,并可以有趣地看到一种特定的画面,但永远不要忘记作为一首美好音乐作品的真正的美。

懂得和理解一种节奏是一回事,但在实际弹奏中保持它却是另一回事。节奏依据在一两小节中音符和重音的安排,给予整首作品一种具有特点的摆动。好的节奏感显示出音乐家具有精确平衡的能力,他知道如何拥有完美的自我控制。

律动不同于节奏,但和它有关联。要想把握它――这种推动力,学生必须弹奏过许多能倾向于发展律动的乐曲。

有能力清楚地、即时地看到一首作品中乐句的构成,能极度的简化对一首新作品音乐解释方面的研究。经过正确的训练,学生应当能第一眼就看到乐句,如同一位植物学家在观察一种新的花朵时,在他内在视觉中会把它分成不同的.部分。他不会把花萼误认为花瓣,而且他立即可以认定每一部分的特点。除了曲调性句子外,学生应该能看到在乐曲形式之下的小节划分。他应该可以告诉你,这首作品是八小节的段落,或是四小节的段落,或是不规则的分段。

对幼小的儿童,如果在他们最初的几节课中,就能使他们愿意去观察旋律乐句,将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教师们往往非常强调手形,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手处于完美的状态。但为什么不能注意一下头脑的形成?它比单纯的手指工作离真正的音乐目标要接近得多。世界上最完美的手形,对于音乐家有时是毫无价值的,除非对手起作用的头脑具有真正音乐性的训练。

每一个钢琴学生应该具有和声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必须是实用的,也就是――一种和声知识――对耳朵和眼睛是同样熟悉的。有些学和声学的学生,他们可以像一位数学专家那样熟练地解决一些和声上的问题,但他们却从未想过他们的音符可能产生的音乐。

能够认识一个在纸上写的和弦,相比于能认清被弹出来的同一和弦,几乎算不得什么收获。一个学生如果一眼就能说一个减七音程或一个增六度,但却不能通过他的耳朵来分辨它们,就是有严重的智力缺陷。训练耳朵应是所有学习中首要的。

钢琴本身对于学生在学习和声时是极大的帮助,要学生在弹奏中时刻在听。所有儿童应该享有一个训练听觉的课程,不应只是单独训练音高和音准,同时也要训练听音乐的性质。可以补充一些音乐听写的练习,直到学生可以只听到一次,即可从容地写下一些短的乐句。

一位在键盘上夜以继日工作的艺术家会发现,有些细致的触键效果使他总是和某一段音乐联系起来。他这样做也许没有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而只是他的艺术直觉要求这样。他极可能并没有遵守什么规则,而只是根据他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听觉。就是这一点,能比任何其他方面,使不同大师们的演奏更具有个性。

不可能准确地表明某些触键是如何产生出某种效果。然而,耳朵能听到这些效果,而如果学生能正确的坚持,他会不断地工作,直至再创造出他所听到的同样效果。这时他会发现,他所用的触键和他所听到过的那位大师所用的,是非常相似的。对于为了提高音乐知识的目的而经常听音乐会的学生,高度发展的听觉是有巨大价值的。

全世界从事初级钢琴教学的教师有极重大的责任。如果他们轻视自己教儿童的工作,而渴望去做大师们所从事的那种授课,就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整个结构的基础,虽然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塔尖那样引人注目,但他们无疑是同等重要的。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育工作者们大力倡导高效课堂、互动课堂,强调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互动性。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师生合作,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在互动过程中,推进了教与学的融合,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增强师生互动十分必要。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师生互动。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长期以来被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最为缺乏趣味的课程之一,这就导致学生们缺乏对语文学习浓厚的求知欲。而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农村中学60%以上的教师教法陈旧,学生学习消极被动,语文课堂学习效果堪忧,进而致使学生学习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提出的种种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中学语文教学仍受“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成绩”思维的错误引导,把成绩视作教学的唯一目标。

(2)困于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尚不能采用多元化教学,使得部分学生“偏向走”。

(3)部分老师教学方法陈旧、思想落后,未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来规划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这就使得教学实施与教学检验之间出现分歧。

(4)教师一味地单向输出,忽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影响学习的效果。

(5)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有失公平。过分偏袒成绩优等生,不重视学习欠佳学生,甚至对待学习能力不足者态度恶劣。易于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极分化。

师生互动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动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教学过程,这对于新课改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落实意义重大。针对以上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适时纠正错误教学行为、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我们提出新课改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几个关键点。

(一)学生主体性。

传统教学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以教定学,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输导致学生逐渐地失去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也就习惯于被动接受。但是,新课改强调的是交流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甲方传授者、以学生为乙方接受者的模式。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革性的转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二)民主平等性。

民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征求学生意见的方式方法,使“传教”与“受教”能够相互衔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能一味的自我以为式的觉得“该怎么教”,而应当充分地搜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听听学生怎么说。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学生所期盼的`方式教学,不仅给学生得到重视的感觉,更加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改善。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相互学习、共同研讨、共同提高,成就了良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尊重差异性。

无可避免地,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个性、爱好、学习能力等方方面面存在差异性。然后,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这一点。在备课过程中,过分强调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作业统一等等,整齐划一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可能阻碍部分学生的潜力的开发。因而,我们提倡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私人订制化的辅导,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提高。

(一)师生互动要改变传统课堂的角色定位。

传统意义上,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导者,并对教学成果承担责任。而学生,是教师实现教学任务的对象。显然,这种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学生缺少话语权。有时,即使出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冲突,当事人双方也无法进行即使沟通和交流,一味地错误下去。我们强调师生互动,首先应当转变传统课堂的角色定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主动学习的群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二)师生互动要进行交流互动式教学设计。

(三)师生互动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得语文课堂也能变得生动起来。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性,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让其进行自由探索。

(四)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后师生感情的培养师生互动,不仅在乎教学,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课堂上,教师用大把的时间忙于传授知识,完成教学安排。那么,课后时间便是师生之间交往的有效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大可不必继续谈论今天课堂上的那道题该怎么解的问题,谈谈有多少人爱好乒乓运动,又有多少人喜欢深夜看小说,学校的饭菜合不合胃口,最近谁又表现得相当活跃,等等。也许这些事项看起来微乎其微,可是对于师生感情的培养却很有效。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感和追逐情怀,那么课堂内容也会被更多的学生深刻接纳。师生互动,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朝朝夕夕。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教学转变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用心和情去维系。当然,不同教学风格也可以有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将课堂效果和新课改要求完美结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在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更加提倡在受教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来活跃课堂氛围,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在受教育阶段,钢琴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这与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对此,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钢琴、提高钢琴弹奏水平。对此,本文围绕新课标下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寻找到更好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钢琴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师生互动;钢琴教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钢琴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更加趋于对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创造等方面的培养。在钢琴教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摒弃原来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喜爱钢琴课程。通过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提升教学成果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师生互动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当学生是课堂互动中的一方时,学生可以以小组、个体或者是整体的形式出现,这样才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师生互动形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用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整体的互动,严重缺乏互动形式的种类。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小组与学生个体等多种互动形式。其次,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层次相对较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师生之间的课堂氛围看似非常活跃,教师提问,学生机械性的回答,实际上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缺乏思考。另外,还可以经常看到,当面对教师的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很多雷同之处,学生之间缺乏辩论,没有反驳,表面上看似很统一,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统一。最后,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角色不平衡。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角色进行分析时,教师常常会受到传统钢琴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主、客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无论是学生是主体还是教师是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的。在很多的钢琴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师生互动当中占据了比较强势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交互的、非对立的,教师应该在这样的互动中作为普通的参与者,与学生形成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师生互动关系[1]。

二、师生互动策略在钢琴教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能够进行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师应该使用生动的、简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控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活跃的钢琴课堂学习场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能够进行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和教师的语言要形成一定的比例,合理安排师生之间对话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师对钢琴课堂教学的调控。

(二)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的最终结果。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使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有趣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最具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出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和控制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可以将这种学习潜力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2]。另外,日常的生活当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多关心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在学习上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钢琴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提问。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发现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在钢琴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但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积极勇敢的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表达出来,针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疑问可以提出相应的评价和质疑,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钢琴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同时,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状况做出良好的评价,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可以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和鼓励“回答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太棒了!你简直就是天才!”等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师生互动就没有钢琴课堂活动中的对话和沟通。目前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还存在着形式单调、角色安排失衡和层次较低等一些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在提出问题之后给予一些激励学生的评价,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有效提升学生对钢琴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钢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钢琴教学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论文

钢琴的使用可以通过美丽的音符、优美的坐姿、修长的手指等方面对学生自身进行心灵上和身形上的陶冶和美化,在高校当中钢琴课程被喜爱程度也同样很高。目前,在高校的钢琴教育当中,我国的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新时期新局势下,想要让钢琴课程更好的发展,就要继续走改革和实践的道路。笔者接下来就针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和实践钢琴课程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核心就是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尽我们所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对钢琴这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程度可能一直有所欠缺,因此现如今很多高校对于钢琴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工作等还没有达到非常让人满意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人才是全方位发展的,掌握一门艺术对于学生的工作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做好钢琴教学的改革对于学校的整体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和推进钢琴教学的改革和实践。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同样包括老师在内。对于学生而言,钢琴学习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定式,或者有确切的教学模式,而钢琴师一门艺术类课程,除了音乐知识理论外,更多的是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好钢琴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有显著效果。况且现在的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钢琴的学习不仅能够为学生增加一门特长,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气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融入到钢琴学习的氛围当中,钢琴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老师来说,推进和加强高校钢琴的教学也存在着必然性。高校的学习模式和中学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我国的中学教学一般都是灌入式的,而大学的教学一般都是引导式的。引导式教学看似简单,但其实这其中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老师既要做到引领学生进入课程,又要让学生们学会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和巩固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这就需要老师拥有着更高的教学水平。钢琴教学一般都是一对一式的指导,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这种模式将来可能很难实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钢琴技能会产生挑战,同样也会对老师的教学能力造成压力。因此,在新时期下,对于老师而言,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也同样是必要的。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识谱方法。

在钢琴的基础教学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识谱训练。当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新的作品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是按照乐谱上的音符在钢琴上弹出来,但是在作品中的节奏、分句、演奏方法和指法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甚至有些同学连乐谱中的升降号也很难做到认真识别和弹奏,这样的识谱方法,对于作品本身的展现更是无从谈起。而正确的识谱方法首先是音的辨认。音的辨认准确是正确弹奏钢琴的第一步,在键盘上把音找准,线间的位置、调号、谱号、各种记号、音区等等都应认准,学生把这几种都掌握好后,再识谱时就不会因为马虎而认错音符了。通过听想、听奏等作品中的音高来检验。再有就是节奏的辨认。形成严格的节奏习惯是学习钢琴的重要环节之一。节奏是乐曲的骨干支架,节奏和音高基本可以构成一条旋律。节奏是个笼统的概念,在钢琴曲中,音符实际是有长有短的,有时需要休止、延长等等。休止符表示孕育着活力的静默,控制着音乐的起止。通过“静”酝酿,从而使“动”更加突出,具有爆发力;反之,通过“动”的渲染,从而使“静”更加直观。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体验休止符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上文也提到过,我国的钢琴教学大多是一对一的教学,一对一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也有弊。对于自身钢琴觉悟比较高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取得较好的结果,他们的心态是为自身而学习,为爱好而学习,这样老师能够及时的给予他们在练习过程中的指导,他们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的进行练习和揣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音乐觉悟,他们在一些教学环节更适应集体教学。比如,在讲述钢琴的理论知识时,就可以采用集体式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新的乐谱的时候也可让学生们结合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可能更有助于他们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解读,在指法练习的时候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这只是个简答的例子,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群体有很多不同的特点,老师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灵活多变,这样不仅能够活动课堂氛围,也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兴趣,让更多的同学感觉到老师上课的用心,感觉到钢琴课程不再枯燥,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钢琴不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是近代从西方引进来的,我们在学习钢琴的时候练习的较多的曲子基本都是西方的名曲,老师在音乐教学的时候也是以这些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事实上,适当的丰富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能也会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以崭新的面貌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些音乐节目当中也有民族歌曲、民族乐器和钢琴合作的表演,这说明钢琴虽然不是我们的本土乐器,但并不代表它不能以它为媒介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在这方面做适当的尝试,可能会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同时还能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老师在重视钢琴指法练习的同时也可以把教学重点向钢琴文化上进行些许的转移,因为学生如果对钢琴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练习弹钢琴的时候就更容易读懂原作的情感,而更容易融入思考和感情。

对任何课程而言,老师的重要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是钢琴这种充满了艺术气息的课程,老师对于钢琴文化的理解程度,老师的钢琴水平,老师的整体音乐素养都对学生起着直接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像过去那么死板,老师的教学水平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很难满足90后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老师应该从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综合提高自身的水平。

(五)钢琴教学应该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钢琴教学一般就是识谱、练习。现如今,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以及普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各高校已经非常普遍,钢琴教师也应该学会利用这个便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欣赏大家的作品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网络的支持下,老师获得教学资源就变得更加便利。钢琴老师们可以根据本校的师资水平、学生水平等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钢琴曲库”,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很方便的直接打开需要的网络资源即可,也就是真正的实现钢琴教学的“无纸化”,加上现在的学生对网络教学有更大的兴趣,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速度有时候我们是难以预料的,但是教育的宗旨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我们要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而栋梁之才也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钢琴虽然还属于比较小众的课程,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到让钢琴教学跟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教育水平的发展而不断的做出改变和调整,把改革的'计划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真正的做到为学生提供有意义、有趣味、有效率、高效率、高质量的高效钢琴课程!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成为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中首先注重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具体做法是:

一、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学生也可以参与开发课程。这就使得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如果让学生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如:在小学语文课上教:“读一读,说说,下面的日期各是什么?”时,我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各个日期是什么节日,这些节日是纪念什么的节日。当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节日画下来?”一句话提醒了我,作为一年级的孩子,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他们心里的美好节日呢?于是我立即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的建议,并让同学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画好了。我让部分同学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同学们那一张张欣喜、兴奋、满足的小脸,望着那一幅幅五彩的图画,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活鲜的潜力。

二、师生共同教学。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

如:在学习汉语拼音的音表形图时,为了让学生轻松识记字形、字音,我让同学们自己根据图画编字形儿歌,谁编得好,就采用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来教大家。这下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得到了提高,他们纷纷开动脑筋,编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儿歌,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同学们较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小组同学集体评议,可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补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评价老师,让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希望……”等几个题目畅所欲言,大胆地对老师提出要求,做出评价。通过评师使老师得到反馈,以便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民主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师生共同管理。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引导每一位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实践。小组长的工作是班级日常工作中最具体、最琐碎,也是最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的一项工作。如果让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担任这项工作,要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做好还真不容易。我把小组长的工作分解开来,让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分别担任学习组长、劳动组长、纪律组长等等。同学们各司其职,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强化了大家的团队意识。我又在民主、平等、自主的班级氛围中开展“打开话匣子”活动,鼓励学生关注集体,共建集体,大胆地说自己对班级建设的看法和要求。同学们可以以写信的形式向老师及干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也可以利用班会、晨会时间直接发表演说。通过“打开话匣子”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构建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

摘要:近几年的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显现出了很多弊端,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教师向学生做填充式的教育,学生其实对知识不能做到理解记忆,学生的思想潜能都被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被忽略了,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如今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起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现在高中英语传统教学的现状,分析一下构建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建议。

关键词:现状;构建;因素。

一、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高中英语课堂中,依旧是单一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堂上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学生在讲台下有的强忍着枯燥无味听讲,自制力好的学生还能听得进去,坚持着认真听讲。自制力不好的学生,常常听了10分钟跑神了35分钟,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注意力集中的平均时间是20分钟,意思就是说人们集中注意力来做某一件事情的时间只有20分钟,换成英语教学,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填充式”教育有效时间只有20分钟,其他的25分钟等于说教师在白讲,把本来就不多的教学时间浪费了!现代社会讲求的是效率,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是现代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在高中英语教学上同样是这个道理,让学生在短暂的45分钟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是每一个负责任的英语教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得不说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我们必须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学生来说的确不是很简单,一门得不到认同感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模式又是单一的填充,课堂气氛枯燥无味,这岂不是雪上加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本质应用还是在于交际,没有了交际,英语的教学也失去了意义,(英语教学论文)英语课堂上的交际必须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摈弃陈旧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以及英语在生活中的应用,构建起教与学相互贯穿、高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使高中生敏捷的思维、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给予他们自主性。

二、构建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

认识到英语教学的弊端和构建全新的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之后,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该如何构建高中英语互动的教学模式。先要制订好这节课要讲的教案,对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把握,明确这节课我要讲什么内容,要到达什么样的预期,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明确好教学目标之后,在教学课堂之前要提示导学,意思就是说只是教师明白教学目标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清楚这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对整堂课有确定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该用多少时间,如在学习“过去完成式的语法”时,我先在课堂前告诉学生语法的名称,告诉学生这是语法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后也有广泛的应用。然后给学生说明过去完成式的一般形式:haddone…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学生在课堂的听讲中也会重点理解。提出教学目标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课堂的听讲中知道什么地方应该重点听讲。提倡学生自学,互动教学模式,那么学生必须作为主体学习,让学生自学,并布置一些初级的作业。如,在过去完成式的教学课堂前,我会鼓励学生先阅读整篇文章,找出哪一句话用的是过去完成时,并进行翻译。然后翻译几句简单的话“我昨天已经做完作业了”“我昨天已经修过车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学会了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自学在互动式教学的模式中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就是分小组学习,一个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分小组就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学生没发现这个问题不一定是小组中其他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印象会特别深刻,对知识也会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明白自己应该在哪里用心听讲。然后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将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然后组织活动,在活动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更加的团结友爱。

三、影响互动教学的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即使再怎么谈论改革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家长和社会依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教学成果的标准,因此,即使教师想着改革教学模式,但是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又改回了自己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考点为重点,不是考点即使重要也会一掠而过,因此,找到应试教育和互动教学的平衡点是关键。

构建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只是浅谈了一些对构建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

参考文献:

金欣欣。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3)。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喜爱美的事物是人的天性,音乐审美思想的形成是基于主观思想的,客观理性思想则是其次。音乐的本质是一种表演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它需要用表演形式来让世人体验音乐的美。音乐不像语言艺术,语言本身是具有语义性的,而音乐则不是,单凭纯粹地看谱,几乎没人能了解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只有表演出来才能使人了解情感色彩渲染下的思想内涵及背后隐藏的故事。

有不少为世人喜爱并广为传颂的钢琴音乐作品,如《梦中的婚礼》等,都具有艺术美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有一些共性:首先,它得符合大众的审美,旋律简单明了,让人回味无穷;其次,需要人们的审美观逐渐发生改变,从不接受到接受。演奏者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不断地重复去模仿,直到渐渐成熟,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不断磨合、碰撞,有意识地去分辨演奏的好与坏,学会如何控制整首曲子的感情色彩。在具有这种思维意识后,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音乐的美,形成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也是培养审美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演奏中美的二度创作表现。从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表演实际就是二度创作,这种创作既不能脱离原作,又要在原作中适时地加入自己的东西,使之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能打动人心,引发人的共鸣。创造的同时必须兼顾音乐的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实际上就是指认真对待乐谱。演奏者在接触到新乐谱时,首先要先视谱,然后再视奏,但是很多演奏者往往只是机械地练习,忽略了作品背后隐藏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例如作品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作者又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进行创作的。

(二)二度创作的运用。二度创作的含义是在不脱离本质的情况下锦上添花,以《悲怆》为例,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最早期的作品,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还未全聋之前创作的,并且是他亲自加上的标题。这首作品中渗透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色彩,当笔者第一次接触到《悲怆》的第三乐章时,感觉它是欢快的,大众也觉得它是一首欢快的快板。但笔者通过翻阅各种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到贝多芬的故事之后,才渐渐体悟到第三乐章在欢乐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微微的不安和内心的骚动,所以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既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非常关键的。

二、演奏中如何运用音乐的美。

(一)演奏中的情感色彩。演奏不同的作品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色彩去演奏,这可能是令所有的演奏者都感到困惑的事情。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人弹奏出来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每一个人的情感经历是不同的,带入的情感可能是沧桑的,也可能是激越的,但都会影响整个表演情绪的波动。每一位演奏者的表演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表演技巧是表演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掌握好技巧,就根本无法呈现出完美的艺术表现力,所以二者必须统一,这也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

(二)演奏中的.心理情绪。仅仅了解和掌握演奏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最基础的演奏技术还远远不够,因为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往往是最难控制的。人的心理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音乐家之所以能完全控制住整个场面,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自身情感的流露能收放自如,而很多演奏者往往缺乏心理调控能力,演奏过程中形成的音乐画面感并不强,缺乏自身情感的投入,只是机械地演奏完作品,听众完全感受不到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为演奏本身就是呈现给听众的一场听觉盛宴,是为了让听众被你的演奏所折服,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醒甚至暗示自己要注意把控和调节情绪。当然,情绪的流露与演奏者本身的经历也息息相关,经常听人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什么叫有故事?这样的人一定是经受了许多事情的历练,对世界的看法比常人更透彻,整个人的气场也和常人有所不同。可见,每一位音乐家的风格都既受到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到自身心理素质和情感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美的认识要与钢琴的演奏相结合,不能机械式地演奏;不能有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就满足,一味地追求技术和炫技,忽略了自身情感的融入;对于作者的了解要透彻,若没有亲身体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及魅力;此外,还需要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暗示对大脑的控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演奏者对自身情感的掌控达到收放自如的程度,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不适,培养坚韧的承受力,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起。

文档为doc格式。

独立学院钢琴教学的论文

[摘要]传统钢琴专业课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既不利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钢琴专业课的教学需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历出发,首先阐明了有关内心听觉的概念和特征,以及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相辅相成的关系,把内心听觉和钢琴的常规教学相结合,探索通过学科的相互交叉和影响,来丰富钢琴教学的方法,并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内心听觉的策略,希望能够打造高效钢琴教学课。

钢琴技术的掌握与提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是一段漫长而系统的过程,几乎每个专业人员都希望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真正达到技术顶端的人才少之又少。钢琴的学习是需要相关方面的天赋和悟性的,但练习方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中,笔者把内心听觉和钢琴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学科的渗透和学习,研究了钢琴教学法的创新思路。

一、内心听觉概述。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可以称之为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活动离不开听觉的感受。当我们聆听音乐时,最先感受到的是音乐语言,其次是音乐情绪或形象,最终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思考。音乐信息以直接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耳朵,却以迂回的方式感染我们心灵。钢琴艺术从属于音乐艺术,同样离不开听觉。因此,如何做到有智慧地聆听音乐,把从聆听音乐中学到的技巧应用到个人演奏中,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听觉可以分为外部听觉和内心听觉。外部听觉即我们实际听到的声音,它是声音刺激我们耳朵直至大脑的直接结果,它是指:“外部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1]因此,外部听觉可以理解为耳朵听到的实际音响,即实音听觉。而内心听觉虽然称之为听觉,但它完全来源于我们的内心,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是声音传到耳朵后通过大脑储存、分析、加工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内心听觉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可知,外部听觉是从生理上进行音乐感知,而内心听觉则是指从心理上对音乐进行感知,是对音乐更为深层次的理解[2]。

(二)内心听觉的特征。

从心理学的解释来说,内心听觉是音乐心理学中的一种独特解释,随着音乐学专家对乐器教育的研究日益深入,很多问题都得到了系统性的解决,同时音乐心理学中的很多问题也被发掘了出来,作者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内心听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必须区分内心听觉和外部听觉的关系,内心听觉是人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行为。第二,产生内心听觉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外部听觉,这也是区别内心听觉的一大特征[3]。第三,在音乐指导的过程中,内心听觉会起到协助作用,在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对演奏者的.技巧有严格要求之外,还需要对演奏者的内心听觉活动有着自身的把握。这一点在大型音乐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内心听觉是基于大脑记忆对音乐弹奏要素和形象进行想象的一种内在音感,其在各类器乐学习的过程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不注重听觉训练而只在学生弹奏手法方面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造成弹奏者缺乏良好的乐曲感知能力,从而使得音乐演奏表现力不足而显得过于机械化。所以,注重培养学生钢琴练习中的内心听觉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诠释乐曲的深层含义和提升其自身音乐综合能力[4]。在钢琴学习中,学生的演奏技巧是否准确到位,除了要依靠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建议外,更需要其自身内心听觉去感知和判断乐曲音色、速度及力度等要素。当学生内心听觉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度,其在钢琴演奏前内心已经建立即将演奏乐曲音响的想象,继而在演奏时将自身对乐曲形象和意象的认识和想象融入到内心情感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演奏效果,从而为听者呈现出准确完美的乐章。

1.读谱对内心听觉的影响。

钢琴读谱与内心听觉是相辅相成的,在读谱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并指导着乐谱的学习和研究。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读谱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基本的环节,但是却有不少学生仅仅注重苦练钢琴的技巧,忽视了对于乐谱的学习和研究。更有甚者,根本不顾及乐谱本身所要表达、传递的情感,只是凭借个人想象进行演奏,致使许多对音乐有很深研究的听者听完其演奏之后,不明白其究竟想表达什么音乐情感。如果演奏者所表达的作品风格和以往作曲家本身的音乐风格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听者往往不能辨别其演奏作品的具体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每一位钢琴演奏者而言,乐谱不只是一张填满音符和旋律的纸,精准地把握乐谱的情感,能够为今后的演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想象不仅可以指引学生更细致地处理乐谱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钢琴技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说想象能够作为一个纽带,实现理性和感性的相互转化。总体而言,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想象、意象作为内心听觉中最核心的心理过程,具备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钢琴读谱和内心听觉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内心听觉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研读乐谱必须依靠内心听觉帮忙。

2.背谱对内心听觉的影响。

背谱的心理过程与钢琴读谱非常相似。其中,外显和内隐记忆不仅是记忆所划分的类型里相对比较重要的分类,而且也是内心听觉当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过程,但是了解此两者的人甚少。对于音乐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而言,他们比较擅长长时间的记忆,而不是短时间的记忆,他们能实现听觉、视觉以及动觉记忆三者的完美结合,其背谱的方式则以音乐逻辑记忆为主[5]。然而不管是何种程度的学生,听觉记忆都是在背谱过程中占据相对高的地位,至于动作记忆,它会伴随着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增强而慢慢减弱。

三、培养内心听觉的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

音乐专业素质的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乐曲的内心听觉感受。钢琴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弹奏技巧的教授,而不向学生讲解作品创作的背景等相关理论知识,那么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演奏方法,也不能演奏出符合音乐原创内涵的曲子,更不能让听者正确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作为情感寄托的音乐作品,不同的国家、民族及流派的创作者对其诠释各具特色,所以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学生欣赏不同乐曲的素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仅仅喜欢某一类乐器和音乐是不够的,应培养学生对各类不同乐器和乐曲进行广泛且有意识地学习和鉴赏,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乐器发展、乐曲创作相关的书籍,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乐器演奏作品以及名家专业讲座等,让学生从乐器和音乐的文化根源出发,不断拓宽音乐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乐曲内心听觉对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坚持引导学生聆听钢琴乐曲。

钢琴弹奏的听众不仅仅是台下的观众,演奏者本身也是一名聆听者,聆听乐曲过程对演奏者显得更为重要。在钢琴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乐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听觉的刺激,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乐曲进行内在听觉记忆。[6]长期反复地进行乐曲听觉积累,学生对乐曲记忆不断加深,同时其内心听觉中所形成的多种色彩效果为提升乐曲感知能力奠定了基础,多次的聆听,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甚至能触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有意义地模仿和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在聆听了大量其他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的有所感悟,从而形成内心听觉,结合自己的情感以及创作意图而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是内心听觉养成的前提,更是进行钢琴深入教学的必备条件。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三乐章,就有片段模仿琵琶演奏效果,钢琴曲《绣金匾》许多地方模仿扬琴的效果,钢琴曲《梁祝》模仿多种民乐、打击乐效果等等,体现中国的民族气韵;许多外国钢琴曲几乎也是交响化,如钢琴曲《邀舞》,有单一乐器音色,也有乐器组合音色。内心听觉中千变万化的色彩效果,来自于多听交响乐,这是获得良好音乐感知的关键,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音乐基本语要素,构成作品特定而丰富的内涵、形式、场景和画面,只有这样,大脑里才有丰富的音色想象力。

(三)给予学生正确的钢琴视谱弹奏指导。

视谱是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训练的基础,正确有效的视谱习惯有助于钢琴学习快速入门。在教学过程中,视谱想象有助于内心听觉水平的提升。在没有外界音效的情况下,学生拿到乐谱后,应指导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乐谱和旋律结构的视觉观察并通过低声哼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全面分析和认识,然后引导他们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在脑中对乐谱音响和情感进行新的思考,加强学生对乐谱以及对所要表演的音乐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内心思考和歌唱的过程,学生读谱和内心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例如,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2no11末乐章时,首先要求节奏准确,讲究句子,并注意每一个力度、速度、表情标记,按谱面弹工整,触键细腻。再次是分析介绍作品:这是贝多芬早期作品,是明朗温存的回旋曲,通过内心听觉找出细腻的触键来表达音乐歌唱性情感;速度平稳,似小行板,通过内心听觉控制三十二分音符弹奏均匀,否则会是杂乱无章;表情标记中,贝多芬所特有的cresc以后直接进来的突然p任何时候都必须准确地做到,sf不要破坏整个p的音响,pp和p要有明显的区别,乐章的中段是复调性的,它的内容中出现了俏皮的、恶意的幽默等因素,还有喜剧高涨的地方,与整个乐章的基本情绪有着强烈的对比;小提琴式的分解八度奏法、如管乐一样的低音以及朝气勃勃的尾声结束。这里都要靠内心听觉助一臂之力,表现音乐中所要求的语气、复调声部中的色彩、情绪的变化等等,来完成贝多芬的戏剧性乐章。此外,对学生听觉意象的培养也是提升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有效方法。钢琴演奏者对和声和旋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常常造成其对乐曲的旋律表达不当,从而不能给听者带来悦耳的听觉盛宴。听觉意象有助于改善钢琴和声及旋律间的不和谐,这有利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为听者呈现出清晰分明的音乐旋律以及引人入胜的音乐氛围。

(四)训练和提升学生背谱弹奏能力。

背谱演奏已经成为一场合格钢琴音乐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奏过程,通过听觉记忆的反馈,演奏者能够自如地将音乐的旋律、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肢体动作中去,从而呈现出人与音乐和谐一体的演奏画面。可见钢琴背谱中所建立的内心听觉是演奏者出色地把握音乐的前提。在钢琴的学习中错误的背谱方法,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内心听觉记忆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背谱能力的提高的方法,但是内心听觉记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视觉上的形象感知、听觉上的想象领会及后期反复弹奏,在其形成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拿到一个乐谱,首先应指导学生在视觉上熟悉乐谱的结构、旋律走向、强弱标记等要点,并举例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记忆。[7]然后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播放cd,反复多次地让学生置身于乐曲钢琴弹奏,培养学生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描绘和想象能力,并逐渐建立乐曲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乐曲听觉感知的训练,学生能将脑中牢固的乐曲弹奏要点灵活地运用到手指弹奏练习中去,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练习,学生不仅能正确离谱弹奏出符合音乐作品内涵的曲子,而且其内心听觉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结语。

从以上内心听觉和钢琴教学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音乐素养、乐曲聆听、读谱及背谱等多方面探索对策,并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方的教授和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心听觉素养,从而增强其对钢琴乐曲的感知能力。同时结合必要的弹奏技巧的训练,最终达到理想的钢琴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的今天。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里,笔者不揣冒昧,草就拙文,以讨教于方家。

一、师生互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热烈的场面。

在这个阶段,教师运用引人入胜的导语、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诗如画的美景、扣人心弦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甚至争论。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全过程参与的前提。

我在教《桃花源记》时,一入课堂,先以《春暖桃花源》的歌曲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漫步走过遇仙桥,石板小路撒满了桃花瓣”的仙境之中,接着被“风也香,雨也甜,山也翠,水也蓝”的美景所陶醉,“羡慕武陵人,住那画中间”。听完歌曲,学生看课文,老师提问:桃源人为什么进入桃花源,开创了如此美景?学生很快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避秦时乱。”这样学生热烈讨论,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厌恶战争,渴求和平的劳动生活,向往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课文主题。

第二阶段:冷静节制地思考。

在第一阶段热闹的基础上,增强了以前少见的冷静和节制。在为师者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自身所潜在的理性的思考和小大人的成熟的特性则慢慢显露出来。在这个阶段,教师既要熟悉教育,又要熟悉学生,掌握好“引”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挑子”。这时的“引”,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1)适度原则:即要难易适度。

(2)梯度原则:即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展开的一般规律,应由近及远,同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从微观到宏观,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3)发散性原则:即问题的设计、答案应是发散性的、多维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充分展开联想,从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多答、多解的习惯,善于进行广泛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阶段:适时地点拨,理性地思考。

该活则活,活而不乱;应露则露,露而不骄;当沉则沉,沉而不死;宜静则静,静而不寂。此时,语言课堂气氛的理想境界便出现了。教师应当及时适度地点拨,为学生进一步深层地理解起到桥梁作用。教学相长的主客观条件,内外部环境至此业已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在欢愉、轻松、和谐、恬静的气氛中得以完成和实现。

二、师生互动的三种态度。

随着师生互动三个阶段的逐渐展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将走过三个过程。

首先,充分相信并肯定教师。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得其真。只有这样,具体授课过程中即使出现些微的不足和瑕疵,也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丝毫阴影。

第二个过程:老师所说之言、所定之论将信将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感情的磨合亦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对老师所言之观点,来个反思,问个为什么。同学们那种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求真的精神品格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慢慢得到强化和升华。师者的思想境界、业务水平、施教水平,也说不定会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净化、陶冶和提高。

第三个过程:大胆质疑,以期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品位和最佳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感情的磨合已达到默契的程度,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一种无言的状态下有序地进行着,教与学双方配合的程度愈加默契。这一过程乃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和理想去处。

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论文

俄罗斯高校在本科阶段除了开设普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在钢琴专业主修课程中,主要开设了钢琴独奏、钢琴合奏、钢琴伴奏、室内乐合奏等课程。钢琴独奏为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以学习钢琴演奏技法、演奏钢琴作品为主;钢琴合奏一般为两人一组,主要学习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钢琴伴奏是学生与不同的演唱者或演奏者合作,学习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如何为声乐或器乐作品伴奏;室内乐合奏是让学生与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不同乐器合作,一般是2至3人一组,主要学习奏鸣曲或室内乐重奏作品。并且,在俄罗斯高校中,与钢琴专业学生的合作者通常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演员或专业教师,这种“大帮小”“高带低”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与演奏中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上这些课程每学年都会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在俄罗斯学校的钢琴考试中,无论学生弹奏的曲目有多长,考官和评审都会把作品听完,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是对演奏者的尊重,也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俄罗斯的钢琴艺术,不论是教学还是演奏,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独树一帜的。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无论是从钢琴的教学理论还是钢琴的演奏实践,俄罗斯人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艺术的规律,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在俄罗斯,一般高校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就同时开设了音乐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法和钢琴教学实践课,这对于将来会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此外,在钢琴教学实践课中,虽然采取的也是一对一的小课授课形式,但是本科学生的授课对象是学校从各个音乐学校钢琴专业抽取的中小学生。而这种钢琴教学实践课在中国的高校中是很少开设的。

二、教学方法。

(一)授课形式。

俄罗斯高校的钢琴教学主要为“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他们的授课形式非常灵活,教师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习惯来决定上课时间和方式的。例如,有些教授喜欢让几个学生一起上课,针对学生演奏和作品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都可以从中获益。此外,有些教授上课时间机动,喜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授课时间,有时一周可能会给学生安排好几次课,有时也可以一段时间不上课;当然,也有些教授是习惯于准时给学生上课的。

(二)教学要求。

众所周知,“严谨”是俄罗斯钢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俄罗斯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资深教授还是年轻教师,都绝对不会原谅学生在演奏中出现的错音、不准确的节奏。对于这种“荒谬”的错误,他们也不会像大多数中国钢琴教师那样耐心的解释和纠正,甚至会采取“一言不发”或者“立刻终止上课”这些行动来拒绝这些错误的`出现。所以,俄罗斯的学生在识谱这个环节上都是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同时,俄罗斯的钢琴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初次上课时就能熟练、完整地背谱弹奏,这样促使学生在准确识谱的同时迅速背谱,有效地避免惯性背谱,甚至教师自己对学生演奏的曲目都有惊人的记忆能力。而中国的钢琴教师对学生没有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学生习惯于先识谱练习,上课之后再背谱。事实证明,前者才是更为严格科学、有保证的背谱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俄罗斯钢琴教师除了主张以严格的手指训练为演奏的基础,更是特别注重干净准确的手指技巧、圆润好听的音色、丰富优美的音乐表现。俄罗斯钢琴教学主张“天鹅绒般的触键”和“珍珠般的声音”,要求手指坚强有力,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感觉,反对不讲究声音的敲打式触键,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受。

(三)选用教材。

俄罗斯钢琴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历史的考验与岁月的洗礼。如今,俄罗斯不仅建立了属于自己完整的钢琴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为主的教材体系,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在俄罗斯高校的钢琴教学中,除了常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更是大量地运用了本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借此让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充分了解本民族的艺术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同时也为本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推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俄罗斯全民族音乐水平的提高。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2.1树立师生平等观念: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是开展师生互动的必要前提,教师并不应该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要和学生站在一起,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应改变说教者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看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完成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只有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改变学生为教师是从,盲目遵从和附庸教师的话等现状,使学生敢于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真正起到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师改变单向教学模式:在素质教学的观念下,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从教学向导学转变,学生要从接受向自学转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重视,更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便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教师也要耐心倾听,想方设法开发学生思考的思路,让学生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切勿直接打断学生的想法。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设定,使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启发者,同时要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向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2.3应以互相理解为师生互动基础: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意味着一个双边教学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不仅仅体现在数学知识的互动上,更应以日常情感和沟通的互动为基础。教师需要在与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充分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才能顺利的进行互动。如果学生和教师两者间缺少必要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很难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会认为教师的观点太过专治,不易理解。所以,只有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总结。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的重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利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璇,刘晨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亚太教育.2016(04)。

[2]闫峰,盛春玲.中小学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3]赵丽昕.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4]张萌.初中数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利用和推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