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高中的数学教学设计(热门22篇)

时间:2023-11-26 10:53:55 作者:翰墨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保证教学进度。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教学计划在设计上有所区别,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旅游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生:有!

师: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就从租车开始

请同学们看(媒体出示课本情境图)从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40人,小车每辆120元,限坐12人,大车每辆160元,限坐18人。

师:刚才同学说限坐12人,这是什么意思?

生:能坐12人

生2:不是,只能坐12人

师:坐13人就怎样啦?

生:超载了。

师: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幅情境图上获取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

活动一:租车

师:如果我们租车去。板书:租车,有几种租车方案呢?

师:请同学们把你的方案写在本子上,写完后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交流。

师参入指导。交流汇报:

师:现在请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汇报你们组的交流结果。(学生代表展示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得出了这么多租车方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租车方案表,请大家看(课件出示)

租车方案表

大车辆数 小车辆数 可坐人数(人) 租金(元) 空座位数

方案一 3 0 54 480 14

方案二 2 1 48 440 8

方案三 1 2 42 400 2

方案四 0 4 48 480 8

引导学生观察,渗透有序思考。

出示问题: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为什么?

师:你们认为怎样租车最合理、最省钱呢?为什么?

生:第三种。为什么呢?(空位少)空了几个座位?(0个)这说明了什么?(空位少就省钱)看来省不省钱还与空座位数有关系呢!让我们赶紧来看看每种方案都有几个空位呢?(课件增加一栏:空座位数。依次填写。)你又发现了什么?(空位越少越省钱)(第二种和第四种空座位数都是8,钱数也不一样)为什么呢?(小车多)那谁能说说,租车时要注意哪两个原则,才能做到最省钱?(1、尽量租大车2、空位尽量少)

生:略

(二)活动二:购门票

师:同学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了我们的坐车问题,现在可以出发了。(课件播放情境)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儿童乐园,要想到游乐园里玩,我们又该解决什么问题呢?(买门票)

课件出示信息: 门 票:儿童票每张15元 ,成人票每张30元, 团体票:20人以上每张16元。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买票比较合里?

买了门票,现在我们就到游乐园里玩。

(三)活动三:用餐

师:在游乐园里,大家玩得可开心了,大家的肚子也饿了吧,现在该去用餐了(板书:用餐)

(课件出示菜谱)

凉菜 热菜 汤类 主食 饮料

拌豆腐 鱼香鸡丝 鸡蛋汤 面条 汽水

3。00元 7。00元 3。00元碗 2。00元 2。5元

土豆丝 炒芹菜 三鲜汤 馅饼(个) 果汁

4。00元 400元 5。00元 1。00元 2。50元

水果沙拉 烧茄子 紫菜汤 米饭(碗) 矿泉水

6。00元 5。00元 2。00元 1。00元 2。5元

师:都有哪些好吃的呢?请看菜谱,提问:你想吃点什么?共需要多少钱?请想一想,算一算。写到本子上。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样为自己安排的?

师:你们认为这几位同学点的`菜怎样?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生评价,谈建议)

师:建议真不错!你们觉的怎样点菜比较合理呢?

(引导得出:要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应注意节俭,不要浪费。)

3、合理配菜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旅游中除了坐车、买门票、用餐这些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外,还有住宿等;同时应注意安全,健康,文明,卫生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生活中的智多星。

师:是啊,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你们想去旅游吗?请你课外的时候去了解旅游信息,制订一个旅游计划,在假期和家人或小伙伴快乐出游!

一年级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训练重点: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训练难点: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教具学具:课件、学具。

课件出示照片及题目,学生思考,并说说理由。

(1)、这张照片中,从右往左数,杨颖是第6个,你能算出她的后面站着几个小朋友吗?

(一)例一:

小朋友排队晨跑,缪新超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7人。问:这一队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学生交流: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讨论总结:漏数,加一。

(二)例二:

1、请同学们先比较: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在本子上画一画,并数数一共有几个?应该怎样列算式?

3、学生交流: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讨论总结:重复数,减一。

(三)小结:

像刚才那样,已知1个物体,1个图形或1个人在排列中的前后顺序数,计算总数时要注意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高中的高效数学学习方法

1.要预习。同学手中都有复习资料,在老师讲课之前,应该把例题做一遍,做题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听课。会听课就是要积极思考.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就要抢在老师前面思考怎么办?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途径和方法,然后在和教师讲的去比较,可能有的想法行有的不行,可能老师的方法更好,可能你的方法更简明、更巧妙.而不要等老师一点一点告诉你,自己仅仅是听懂了就认为学会了,这实际上是值得怀疑的.难怪不少同学说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原因是自己没有真正去思考,也就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积极思考是上好课最为重要的环节,当然也学习的主要方法.

3.做笔记。老师上课时讲的重要概念的理解,各种问题常规思想与方法,易错的问题,以及一些很适用的规律和技能等,所以,上课做好笔记是必要的.

做数学笔记,是一个学生善于学习的反映。那么,数学笔记究竟该记些什么呢?

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懂,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分明。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4.要及时复习.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能记住33%;两天后留下的只有28%;六天后为25%。所有的人,学习的知识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一些记性好的学生是因为能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善于复习,或复习功夫不深。

根据记忆规律,复习应及时,每天一复习,一周一复习,每章一总结为好.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及时复习。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

高中的语文教学设计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一年级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用画图方法解决求整体的特殊情况(求和加1、求和减1),在依据信息画图过程中,试图以和文字表达建立起联系,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清晰地建立起数量关系,体验用画图解决问题简洁、直观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粹从推理计算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想到用画图架起直观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图的形式支撑从而是问题更加生动直观,为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图形表征便于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便于学生为画数学图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解决排队问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多算要减去,少算要加上。

教学难点:辨析何时需要加1,何时需要减1。

课件。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排队,排队做游戏、排队买东西。排队可十个数学问题,动物王国中正在进行队列比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感受一下排队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1.依据信息画图。

(1)依据提供的信息画图,学生画图。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图。

(3)全班交流。

由学生介绍图意,大家进行评价。并将算式、图和文字表述建立起联系。

2.解决企鹅有多少只的问题。

(1)把企鹅的对话用图或者算式表示出来。

(2)教师展示学生多种画图,并由学生介绍图意。

(3)结合图理解8-1=7表达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性,设计各种画图方法,借助画图建立直观形象,帮助理解题意,并为下面教学时的画图做好方法的铺垫。

(二)用画图方式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

3.建立“漏数加上”的模型。

预设:10只。

预设:11只。

预设:9只。

(2)让学生把想法画出来或者用算式表示出来。全体学生画图。

(3)师生共同交流。

高中的语文教学设计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因为素质教育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普遍发展的教育和主动发展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胆子大了,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学生的思想活了,他们乐于回答问答,善于解决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善于设计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而语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问题的教学"教师通过新巧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波澜起伏,抑扬有致,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

要想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客观而委婉,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导问,激发其提问题的欲望;学生要积极的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提问,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通过不同层次接受能力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就可以判断群体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根据这一情况又可以对课堂教学随时做出相应调整。有经验的教师设计问题时会兼顾一堂课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实使所提问题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起到开发其智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1、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学生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2、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3、要根据课堂的不同“情节”设计问题。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高潮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一般说来,初期时,提问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恰如一开始便给学生亮出一个“红苹果”,让他们闻到香,产生食欲;发展时,提问开始分化为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的一个“大小适中,口味相宜”的“红苹果”;高潮时,提问向文章的重难点展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摘苹果”大潮中,享受一个又一个摘取“红苹果”的欢乐,同时还不断地竞争谁的“苹果”多,谁的“苹果”大;结局时,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探索新的问题,产生还想吃一个“红苹果”愿望。好的课堂一定是问题层出不穷、错落有致的课堂,一面保证一定量的识记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要用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发展其思维。从教学上看,设计问题应属于备课阶段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真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在讲课中的认真落实。那么,如何使精心设计的问题得到很好落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启发好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前,要引导好,使学生有准备。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对问题加以诠释,加以过渡,从而打开思路。其次要总结好问题。对重要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后,进行简短有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4、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设计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三层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结论。对于第三层问题的处理重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应用类(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和鉴赏评价类(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的内容。通过这种自主创新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总之,分层导学教学方法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改革,重在强化思维训练,突出能力培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发展,进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课前布置任务: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去调查学校每节课的上课、下课时间,并用你喜爱的方法做好记录。

2.学生汇报师:同学们能够自己收集记录我们每天上课、下课的时间。真是太棒了。

教学片段二。

2.同学们经常看电视,回家调查下面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做好记录。

【1】填一填。

cctv----1星期日。

部分节目播出时间。

上午。

8:35东方时空。

三星智力快车。

下午。

第二起跑线。

6:20大风车。

晚上。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2】想一想,现在是下午5:50小红正在做作业,如果她想准时看《大风车》,她必须在多长时间完成作业。

“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作息时间表”这些本身就是生活的问题,又将问题还原于生活中去,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进行主动应用,所以我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再通过丰富生动的情景及作息时间表的认识制作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时间的认识。

高中的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三角函数值。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高中的概念数学教案

2.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所以大家都喜欢你。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不够刻苦,有畏难情绪。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掌握知识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习成绩比上学期有一定的进步。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文娱活动。今后如果能注意分配好学习时间,各科全面发展,均衡提高,相信一定会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学生。

3.你性格活泼开朗,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你能与同学友爱相处,待人有礼,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大多数的时候你都能遵守纪律,偶尔会犯一些小错误。有时上课不够留心,还有些小动作,你能想办法控制自己吗?一开学老师就发现你的作业干净又整齐,你的字清秀又漂亮。但学习成绩不容乐观,需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希望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开动脑筋,遇到问题敢于请教。

4.你热情大方,为人豪爽,身上透露出女生少有的霸气,作为班干部,你会提醒同学们及时安静,对学习态度端正,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少了点耐心,试着把心沉下来,上课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走出你自己绚丽的人生!

5.学习态度端正,效率高,合理分配时间,学习生活两不误,善良热情,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与周围同学相处关系融洽。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记忆力好,自学能力较强。希望你能更主动地学习,多思,多问,多练,大胆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注意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6.作为本班的班长,你对待班级工作能够认真负责,积极配合老师和班委工作,集体荣誉感很强,人际关系很好,待人真诚,热心帮助人,老师十分欣赏你的善良和聪明,希望在以后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带领全班不仅在班级管理上有进步,而且能在学习上也能成为全班的领头雁,在下学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7.身为班委的你,对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性格和善,与同学关系融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太张扬的你显得稳重和踏实,在学习上,你认真听课,及时完成各科作业,但是我总觉得你的学习还不够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若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应该稳定在班级前五名啊!加油!

8.你是个懂礼貌明事理的孩子,你能严格遵守班级纪律,热爱集体,对待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课下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你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若能做到学习时心无旁骛就好了,掌握知识也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老师相信你会在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9.你为人热情大方,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你为人正直诚恳,尊敬老师,关心班集体,待人有礼,能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有集体荣誉感,乐于为集体做事。学习刻苦,成绩有所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今后如果能注意分配好学习时间,各科全面发展,均衡提高,相信一定会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学生。

10.记得和你说过,你是个太聪明的孩子,你反应敏捷,活泼灵动。但是做学问是需要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去钻研的,容不得卖弄小聪明和半点顽皮话。要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望你下学期重新抖擞精神早日进入状态,不辜负关爱你的人对你的殷殷期盼。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的概念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的概念;

(2)正确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及区别;

(3)能正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4)能用符号规范地表示一个三角形及六个元素;

(5)通过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和画图能力;

(6)让学生结合具体形象叙述定义,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组成三角形的六个元素,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用具:三角板、投影、微机。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法。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引言之后,先让学生:

(1)试说出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角的概念。

(2)如图1:试画出的平分线、bc边上的中线、bc边上的高。

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提出思考题: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这里要强调“首尾顺次相接”为什么要加上这个条件?具备什么条件的线段才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

2、运用反例,揭示内涵。

3、讨论归纳,深化定义。

引导启发学生,归纳讨论探索得到的结果:

定义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

强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定义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

强调:三角形中线是一条线段。

定义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

强调:三角形的高是线段,而垂线是直线。

4、符号表示,加深理解。

通过符号的表述,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理解得到加深和强化,在记忆上也趋于简化。

5、初步运用,反复辨析。

练习的设计遵循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三个题目,三个层次:

题1三角形的一条高是()。

a.直线b.射线c.垂线.d.垂线段。

题2画钝角三角形的高ae。

题3。

先让学生思考练习,然后师生一起分析纠正,最后教师点拨小结。这环节运用电教手段,以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效率。

6、归纳总结,强化思想。

这节课着重讲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在集会理解上述定义时,必须注意到两点:一是三条都是线段;二是钝角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揭示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在几何中的作用,要求在学习时熟练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7、布置作业,题目是:

(1)书面作业p30#2,3p41#5(做在书上)。

(2)交本作业p41#4。

(3)思考题1:

思考题2:

探究活动。

答案:1.4、7;。

2.能.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高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

同样,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一年级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1、能够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选取最佳方法。

3、感受自己身边的知识,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能够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口算卡。

1、开火车: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算法,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看看哪位同学可以又快又好地口算出来。

(出示题片):

10+3=12+5=14-3=13+6=18-2=。

19-7=15-5=17-4=15-4=11+4=。

2、猜数字:

14、15、()、()、18、()、()。

20、19、()、()、16、()、()。

2、4、6、()、10、()、14、16、()、2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好了,排队,咱们出发吧!

(二)新课讲解。

1、教学例6,引导学生自学。

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用你的语言给你的同桌讲讲图中的故事。

(2)小丽排第(),小宇排第()。

(3)小丽和小宇中间隔了()个人。

(4)要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我们得先知道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探究方法:(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1)数一数。

(2)画一画。

(3)算一算。

请列式计算的同学说一说理由,为什么用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小结。

方法一:直接写数、数数。数数时不能算两个数字本身。

方法二:用画图和数数相结合的方法。画图时,将排序中的两个关键数字用不同的图表示,能更快更准地数出之间数字的个数。

方法三:减法计算。计算时,用排序的大数减去小数,还要再减1。在计算式,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

1、出示课件,同学们都在玩滑梯,玲玲排第4,东东排第8,他们之间有几人?

第80页练习十八,第5题。

第81页练习十八,第6题。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会把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在上课前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同学们两只手各拿一支笔,左右手同时画一个长方形。同桌比比,谁的两个长方形画得更像。老师看到好几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画得像。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谁画得更像吗?学了今天这节课你肯定有办法来证明了。

教学过程:

一、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生:图bd像,ce不像。

师:你认为像或不像可能和图片的什么有关?

生:面积。

生:周长。

生:图片的长和宽。

2、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些图片都放到方格纸中。(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方形的长与宽数据。)。

3、研究像或不像的图片与图a的长与宽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

1)四人小组合作组长做好记录,并总结汇报。

2)研究长与宽的关系,在数学上可以用算式表示。

(学生小组合作,填表)。

表一:我们组研究的是图与图a的关系:

研究过程:

研究结果:

4、生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把像的分成一组,不像的写到另一组。书写时注意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及两个除法算式靠一起。)。

5、现在你能归纳一下怎样的图片像,怎样的图片不像了吗?

讲解比: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刚才我们在研究长与宽的关系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在数学中,通常,我们把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板书课题:比,)请同学们自学课文p50。

师:从自学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什么是比?(出示概念)你能把它改写成比的形式吗?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同桌说一说。

6、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不能为0)。

7、现在你能用比来解释怎样的两幅图片像或不像吗?

(按统一的方法把他们的长与宽相比,得到的比值相同的就像。)。

8、现在,你能用比的知识来说明你刚才画的两个长方形像或不像了吗?(同桌验证刚才游戏时画的长方形。)。

二、知识拓展,理解不同类量的比。

1、比不仅能帮助我们解释像与不像的问题,比还能帮我们解决更多生活问题。

2、(出示速度图)谁的速度快?(生试做,完成表二)。

表二:谁的速度快?

路程。

时间。

速度(写出算式)。

马拉松选手。

骑车人。

(生汇报,师板书:40÷2=20,45÷3=15)试改写成比,比值20表示什么?(速度)它是谁和谁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速度)。

3、运动会中我们可以找到比,接下来我们到水果市场去看看。(出示价格图)哪个水果摊上的水果便宜?(生试做完成表二)。

表三:哪个摊位(a,b或c)上的苹果便宜?

摊位。

总价。

数量。

单价(写出算式)。

a

b

c

小结:比值5表示什么?它是谁和谁的比?(a水果摊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单价。)。

三、深化练习,理解比与运用比。

1、请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比来表示?(生自由说,板书课题:生活中的)。

1)生举班级人数比。

2)体育中的比2:0。

(请同学们想想,这种几比几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为什么?)。

我们今天学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比?(除法)。而这个比可以用除法吗?(不能),所以,体育中的这个比是一种记分形式。

3)师举例。五(2)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1。

2、联系实际“说一说”合唱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4,也就是……。

3、“写一写”: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

男生和女生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和的比是:;和的比是:。

四、小结:看来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无处不在的。学了这节课有何收获?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成员可以形成融洽、愉悦的学习气氛,相互鼓励、激进,促进共同进步.本文作者根据教学经验简述实施的策略.

作者:段建生作者单位:河北唐县南店头乡红山庄小学,河北,唐县,07235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18)分类号:g623.5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1时代的要求与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

我区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

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利用ti计算器,测定溶液中的电导率变化,分析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2)通过网上浏览,调查重要的矿物资源以及在高科技中的应用。

(3)组织学生到氯碱总厂参观调查,了解电解食盐水的原理,并以经济、环保等角度分析氯碱产品的用途。

(4)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

(5)广泛收集有关化肥资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用范围,并设计若干实验来设想人工固氮的途径。

(6)剖析光化学烟雾的原理,设计减少汽车尾气中废气的各种方案。

[1][2][3][4]。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合作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现阶段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尤其在数学课中应用最为广泛。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将从课堂独裁者真正变成一位合作者。然而,目前一部分教师在数学课中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没有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的较多,只是把合作学习当做公开课上活跃课堂氛围的一种手段,等公开课上完了,合作学习也不搞了。这种只浮在面上,沉不下去的合作学习方式,有驳于合作学习实质。我们今天倡导的合作学习是以一种学习方式出现的,它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还是数学课中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两大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更多地应该作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方式应该进行系统地操作,要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

一、实施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广泛参与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任何学习方式的实施,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更需要学生具有广泛的参与意识,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效果。一般地讲学生只要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就能或多或少地取得一些知识经验。这取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最容易出现大帮哄的现象,看似每位学生都在共同研究,而其中经常会出现浑水摸鱼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些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当中,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广泛参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看到:对于一些知识的研究、成果的取得是需要每个合作者共同努力的;需要全组成员共同参与,缺一不可;意识到集体的荣誉和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让学生认识到参与就是一种经历,就会有获得。我认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标准不应该是统一的,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达到:优生积极参与,中等生乐于参与,学困生能参与爱参与。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找到方法,找到乐趣。

二、实施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合作学习往往是个体遇到困难或个人能力解决不了时才出现的,学生这时候的困惑使得他们想通过与别人交流、合作分担个体困难,形成合力解决问题;而合作学习的顺利完成又需要每一位成员的智慧结晶。一个人的智慧是狭窄的,多人的智慧确是宽广的。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让生总结相遇问题的两种一般计算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相遇路程”学生能够较快的总结出第一个公式,可是在总结第二个公式的时候出现了问题,矛盾突出在怎么区分两种速度,有的用速度1和速度2,有的干脆就写上“速度×相遇时间+速度×相遇时间=相遇路程”有的用速度甲和速度乙来区分,这时我看大家意见不统一,有必要小组探讨一下找到最佳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争论的焦点在于用不用区分两个速度,最终各小组都达成共识区分两种速度要比不区分好,用速度1和速度2或者速度甲和速度乙都行。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于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实施合作学习应加强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倾听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中合作学习更多地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小组成员通过语言的表述把自己的思维与其他成员沟通、交流已达到思维的共鸣。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因此,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将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工具,我们在数学课中,要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起初可能是困难的,这时不妨让学生先自己说,怎么想就怎么说。学生在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问题后,再让他们尝试着用规范的、严密的、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再讲述一遍。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总结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时有一名同学这样说的:“三个同样的圆锥跟这个圆柱一样大”;这显然是不规范的数学语言,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他又说了一遍:“三个圆锥同这个圆柱体积相同”我发现这位同学有一些明白了我提醒她:能不能用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几分之几来说?通过这样的提醒这位学生终于完整的说来了。通过这样反复的强化,能增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信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真谛。有了这样的信心学生会更愿意与他人交流了。同时也避免了在合作学习时一部分优生占据整个讨论时间。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自己要讲还要认真听取别人讲”也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的一个能力目标。

四、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题目选择应恰当。

一节课四十分钟,合作学习是不是要面面俱到,每个问题都需要几个人共同商议合作解决呢?我认为不是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的一套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使用过滥,也会产生诸多负效应。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之前首先要确定好合作学习题目,合作题目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合作效果及合作意义。我们认为合作题目要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个人学习遇到障碍时;需要采用合作学习。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学生在理解了“速度和”与“相遇时间”和“相遇路程”后概括、总结相遇问题一般计算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如果让学生试着总结、概括:“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较难!这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合作学习,用集体的智慧将公式概括完整。

五、优化组建合作小组。

如何发挥每个学生个性特长与群体合作,优势互补的功效,关键是优化组建和小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能力差异优化组合。小组人数通常4―6人,以4人最佳(优生一名、中等生两名、学困生一名)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进行合理搭配,并选好组长,组长分为:常任组长和轮值组长。常任组长总负责,并管理轮值组长的轮换工作。轮值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研究,确定小组讨论成果的汇报对象,组织合作学习时的纪律。当然,常任组长也可以轮换,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另外,小组内还要配备记录员,负责把本组经过讨论达到的共识的内容记录下来。如果合作小组人数多还可以配备协调员,监督员等。通过这样的小分工既便于同伴间的合作,又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相互学习、讨论、切磋、交流,优等生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中等声能得到锻炼,学困生也能得到启迪和帮助,使信息资源共同,成功喜悦共享。

六、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能够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孤立的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成功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评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平、教师平、同学间互平、组际间互平等。

当然了,在系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还要注意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的配合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敢于沉下去,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反思、校正、才能使合作学习走向成熟。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一节实践活动课。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d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d迁移应用”。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比的意义;

2、能用口头表述两个量的比;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这次研讨的主题“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又比如在抽象出比的意义后,由于前面对比的意义体验较深刻,因此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比时,学生找出的生活中的比很多,范围也很广,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个环节出现了这节课中的一个小亮点。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图形为什么像或不像,有什么秘密?”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就能根据目标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四、关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教师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用课堂中出现的实例进行简要说明)。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够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再教学这一内容,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合理有序的搭配方法和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并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进行观察与操作。

四、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什么是搭配呢?搭配中又有什么学问和奥妙呢?认真学完了这节课,你们就明白了!

3、“营养配餐中心”的王师傅,交给我们三(5)班的同学一个任务,板书:配菜。

王师傅想在你们当中聘请一名优秀配菜师和两名优秀服务员,你们愿意参加应聘吗?

(二)搭配菜谱、探究规律。

活动1:给星期一的菜谱配菜。

1、王师傅考大家来了,请看:

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荤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冬瓜。

2、星期一的菜谱里都有些什么菜啊?你们知道什么是荤菜,什么是素菜吗?

3、王师傅有个要求,请看:一个盒饭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你打算怎样配菜呢?

4、学生思考并与同座交流自己的想法。

5、还有别的搭配方法吗?你觉得这样一荤一素搭配好吗?

6、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来,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在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用图例和方案这两种方法来表示出搭配的过程,但不必特别强求和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如果学生有其他有创新的方法,就推荐给大家。

活动2:给星期三的菜谱配菜。

1、星期一大家总结出有2种配菜方法,那么星期三呢,请看:

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荤菜。

牛排。

素菜。

豆腐。

油菜。

2、如果你能用一荤一素的方法搭配好所有的菜,我王师傅将聘请你为本店的服务员。

(1)请同学在小组内试着配菜,并且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上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

(3)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呢?

(4)怎样按着一定顺序搭配呢?有几种方法?

(6)其它同学也能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配菜吗?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次的活动都是2种要注意要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发现如果你倒过来写这也只能算是一种方法,要注意学生理解成有4种搭配方法,这种错误的想法。

活动3:给星期五的菜谱配菜。

课件出示星期五菜谱。

荤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豆腐。

冬瓜。

2、谁能第一个配出所有的菜,王师傅将聘他为我店配菜部的经理。

3、请同学们试着配菜,然后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以一种菜为准与另一种菜搭配、

思考:通过刚才的配菜,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自由发现,然后小结:可以用荤菜的数量×素菜的数量=几种配菜方法。

板书:1荤×2素=2种。

2荤×2素=4种。

2荤×3素=6种。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活动1:搭配路线。

2、说说: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呢?

(1)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几条路线吗?

(2)哪一条最近呢?你能帮小淘气选一条吗?

(3)回来时有几条路线呢?你能用字母把路线表示出来?

活动2:搭配服装。

2、请你和同桌一起试着配一配。

3、那么今天下午笑笑穿哪套衣服去做客合适呢?为什么?谁来帮忙选一选。

4、看来穿衣服也需要搭配,搭配适当,会使我们生活更美好,更加丰富多彩。

活动3:握手中的学问。

(四)联系生活、课后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想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有关搭配的其它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搭配活动中,初步掌握搭配的规律,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掌握搭配的方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搭配。

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的家乡位于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脚下,碧波荡漾,溢彩流光的黑龙江畔,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森林里。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有春季的雪中花,夏季的清凉池,秋日的五花山色,隆冬的洁白世界。这里物产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师:老师就来自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想)。

师: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老师的家乡看一看。

2、感受搭配。

生:说理由。

3、引出课题:他这样搭配即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又不重复,不遗漏。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搭配。

1、服装搭配。

生:能。

师:好,不要着急!你们看在每个小组的材料袋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操作学具。先听听要求:组内同学先认真的研究一下,怎样搭配,并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分工合作,开始行动吧!

2、发现方法。

师:下面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从衣服入手,为了更加直观,我们采用连线的方法。(用每件衣服分别和两条裤子进行搭配。)。

生2:我们小组是从裤子入手,采用了用字母表示的方法。(用每条裤子分别和三件衣服进行搭配。)。

生3:……。

小结:这样搭配即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又不重复,不遗漏。

三、联系生活、正确搭配。

1、观察路线图。

从萝北到太平沟有几种不同的路线可走。请看路线图(出示课件:萝北到太平沟路线图)。

2、搭配路线。

师:请同学们同桌为一组,搭配一下从萝北到太平沟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路线?

生:汇报。(六种方法)。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来记录搭配的路线吗?(字母、数字等)。

生比较:由车站――收费站――延兴――太平沟这条路最近,我们就选择这条路线吧!现在就去欣赏太平沟的美丽景色。(出示:太平沟风光录像)。

3、发现规律。

你这么快就有答案了!别急,给其他同学一些思考的时间好吗?

(生思考、汇报)。

生汇报。

生1:我是用3×2知道了有几种方法。

生2:我是用2×3知道了有几种方法。

小结:经过这么多的搭配活动,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知道有几种搭配方法。这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你们可真了不起。

四、知识拓展、强化搭配。

1、词语搭配。

观光太平沟之后,同学们的感想一定不同,请你们再用大屏幕上的词语连成一句话,(出示课件:词语搭配)做到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先试一试。(生自由读)。

(恭喜优胜组,其他小组的同学其实也答对了,但要注意提快速度,我们继续努力好吗?)。

2、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搭配事例。

师:在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关于搭配的问题?你是怎样搭配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搭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其实还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筋,找规律,就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学会用“连线”、“字母表示”等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增强符号感;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在交流中,体验到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倾听与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纸制衣服、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小小要到少年宫去玩,小小打开自己的小衣柜,找出了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2件上衣,2件下装,小小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法呢?边说边板书:搭配。

二.展开。

1、衣服的搭配。

师:这里有一张练习纸,你可以把结果写在上边;这里还有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纸做的衣服,同学们需要的话可以用。想想怎样汇报,别人才听得明白。有困难的话,老师和你一起研究。(学生活动)。

交流。(适时引导并板书连线)。

(让学生评价,你听懂了吗?他的方法有什么优点?好在什么地方?师概括:“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把“有条理、有序”写在黑板上。)。

师:妈妈送给小小的节日礼物是一件白色的短袖衫,现在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想一想,怎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直接写算式或者连线表示都可以),如果需要摆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再领取一件上衣。

(板书连线)。

小结:在刚才的几次搭配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思考,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搭配中的学到的学问了。(补充板书)。

师:能干的孩子们动了手、动了脑,配出了这么多的穿法,小小选了其中的一套,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一起去少年宫了。

2、路线中的搭配。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活动,展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最清楚呢?)你对他们的表示方法有什么评价?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游戏中的搭配。

好,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思考问题很有条理。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4、数字搭配。

打完了乒乓球,他们来到一个数学游戏教室。其中有个数字组合游戏,我们也一起来玩吧!

请听题:用三个数字1、2、3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停顿几秒后抢答。)。

1、2、3、4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想一想,写一写。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你知道搭配中有什么学问呢?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学生独立解决。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